CN219106044U - 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6044U
CN219106044U CN202223078582.4U CN202223078582U CN219106044U CN 219106044 U CN219106044 U CN 219106044U CN 202223078582 U CN202223078582 U CN 202223078582U CN 219106044 U CN219106044 U CN 2191060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reaker
protection mechanism
overload protection
circuit
adjusting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7858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安
卢科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7858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60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60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60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所述断路器设有过载保护机构,所述过载保护机构包括装配于断路器极内的金属固定板和双金属片,双金属片的一端用于与断路器极的操作机构配合,还包括调节件和调节螺钉,双金属片通过调节件与金属固定板连接,调节螺钉转动装配于金属固定板,旋转调节螺钉改变调节件与金属固定板之间的间距以调节双金属片的位置,由装配在金属固定板的调节螺钉调节金属固定板与调节件之间的间距,使调节螺钉不与断路器的塑料外壳接触,不会使塑料外壳熔化。

Description

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
断路器通常配置过载保护机构以实现过载保护,过载保护机构包括双金属组件和调节螺钉,其中双金属组件可以根据温度变化弯曲并在过载时弯曲驱动操作机构脱扣,调节螺钉用于调节双金属组件的位置关系,然而,在现有断路器中,调节螺钉通常装配于断路器的塑料外壳上,如此,当过载保护机构受热时,调节螺钉的温度会不可避免的升高,若调节螺钉的温度过高则容易造成断路器的塑料外壳被融化,严重影响断路器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过载保护机构,包括装配于断路器极内的金属固定板和双金属片,双金属片的一端用于与断路器极的操作机构配合,还包括调节件和调节螺钉,双金属片通过调节件与金属固定板连接,调节螺钉转动装配于金属固定板,旋转调节螺钉改变调节件与金属固定板之间的间距以调节双金属片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调节件的一端与金属固定板连接,所述调节件的另一端向远离金属固定板的方向弯曲并与所述双金属片的一端连接,所述调节螺钉的端部与调节件抵接。
优选的,所述断路器极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中部边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金属固定板以及所述调节件装配于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面向操作机构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调节件从开口伸出限位槽向断路器极的中部延伸。
优选的,所述双金属片为旁热式双金属片。
优选的,所述金属固定板为直板结构,所述金属固定板的两端边侧向同一方向延伸形成两个限位部,在金属固定板的一端板面中部开设有用于装配调节螺钉的装配孔。
一种断路器,包括至少一个断路器极,所述断路器极内设置有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过载保护机构。
优选的,所述断路器极内装配有一对接线端子、操作机构、触头机构、短路保护机构和灭弧系统,触头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与操作机构联动连接,所述一对接线端子中一个接线端子与所述动触头电连接,所述静触头与所述短路保护机构电连接,所述短路保护机构与一对接线端子中另一个接线端子电连接,形成电路回路。
优选的,所述一对接线端子中一个接线端子通过第一软连接与所述动触头电连接,所述静触头通过第二软连接与所述短路保护机构电连接,所述第二软连接部分焊接在所述双金属片与调节件连接处。
优选的,所述操作机构包括分别转动装配的操作件和支持件,所述操作件与支持件通过连杆联动连接,所述金属固定板沿断路器极的边侧设置且与支持件相对,所述双金属片延伸至支持件远离操作件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短路保护机构、过载保护机构分别与转动装配于支持件的锁扣配合。
优选的,所述断路器极的一端作为接线端设有一对接线端子,至少在一个断路器极靠近接线端的位置设置有电操机构,所述电操机构与操作机构的操作件联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断路器极内还设置有灭弧系统,所述灭弧系统位于断路器极远离接线端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双金属片通过调节件与金属固定板连接,由装配在金属固定板的调节螺钉调节金属固定板与调节件之间的间距,使调节螺钉不与断路器的塑料外壳接触,因此不会使塑料外壳熔化,具备结构简单的优点,且利于保证产品的使用稳定性。
此外,双金属片采用旁热式供热,主回路不经过双金属片不载流,双金属片的供热方式为间接加热,使金属固定板不载流,使调节螺钉不会产生高温,进一步防止断路器的塑料外壳熔化。
此外,金属固定板与断路器极限位装配,方便过载保护机构装配于断路器极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过载保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过载保护机构的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锁扣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断路器包括至少一个断路器极1,每个断路器极1的至少一端作为接线端,每个断路器极1包括一对装配于接线端的接线端子91,每个断路器极1内装配有操作机构、触头机构和灭弧系统,触头机构包括分别与一对接线端子91电连接的动触头41和静触头42,,其中静触头42固定装配,动触头41与静触头42相对并与操作机构联动连接,由操作机构带动动触头41与静触头42接触或分离,从而接通或断开每个断路器极1内的主线路,当断路器包括多个断路器极1时,相邻两个断路器极1联动连接,也就是操作机构和/或触头机构联动连接,以实现断路器的同步分合闸动作,在触头机构的一侧还配合设置有灭弧系统,由灭弧系统将触头机构分断产生电弧熄灭后排出。
本实施例的断路器为大壳架电流的智能断路器,至少在其中一个断路器极1内装配有控制线路板8和电操机构3,电操机构3与同一断路器极1内的操作机构联动连接,由控制线路板8的控制器驱动电操机构3动作,以实现控制断路器的自动分合闸,电操机构3包括电机以及多级啮合连接的齿轮,电机的启停受控于控制器,由电机的输出轴驱动多级齿轮转动以驱动操作机构带动动触头41,当然,电操机构3与控制线路板8可以设置于同一个断路器极1内,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断路器极1内,此外,电操机构3和控制线路板8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齿轮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断路器极1内还装配有短路保护机构6和过载保护机构7,动触头61与一对接线端子91中的一个接线端子91电连接,优选动触头61与接线端子91通过第一软连接电连接,短路保护机构6与一对接线端子91中的另一个接线端子91电连接,静触头42与短路保护机构6电连接,其中短路保护机构6与静触头42通过第二软连接电连接,由此形成断路器极1内的电路回路。
短路保护机构6与过载保护机构7分别与操作机构配合,用于提供短路和过载保护,在电路出现短路时,短路保护机构6动作驱动操作机构脱扣使断路器分闸,在电路出现过载时,过载保护机构7动作驱动操作机构脱扣使断路器分闸。
本申请对过载保护机构7作出的改进在于,过载保护机构7包括金属固定板71、调节件72、双金属片73以及调节螺钉74,双金属片73的一端用于与操作机构配合,双金属片73通过调节件72与金属固定板71连接,调节螺钉74转动装配于金属固定板71,旋转调节螺钉74改变调节件72与金属固定板71之间的间距以调节双金属片73的位置,使调节螺钉74不与断路器的塑料外壳接触,因而不会熔化邻近调节螺钉74的塑料外壳,也就是壳体10的侧壁,具备结构简单的优点,且利于保证产品的使用稳定性。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双金属片73为旁热式的双金属片,也就是主回路不经过双金属片73,金属固定板71不载流,有利于避免调节螺钉74产生高温,进一步避免调节螺钉74将断路器的塑料外壳熔化,也就是避免本实施例中壳体10被熔化。
结合图1-2提供一种断路器极1的内部布局,每个断路器包括至少一个断路器极1,每个断路器极1包括壳体10,其中壳体10可以是单独封闭的壳体结构,也可以是通过相邻两个壳体10相互盖合。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整体呈长方体,壳体10包括一对端壁101以及连接在一对端壁101之间的一对侧壁102和一对连接壁,其中一对侧壁102平行相对,一对连接壁平行相对,连接壁连接于一对侧壁102之间,也就是连接壁与侧壁102依次连接,以一对端壁101之间的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也就是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参见图1中的左右方向,一对侧壁102之间的连线方向为第二方向,也就是壳体10的高度方向,图1中为上下方向,一对连接壁之间的连线方向为第三方向,也就是壳体101的厚度(宽度)方向,图中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每个壳体10的一端设有一对接线口,每个接线口的中心轴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也就是在一个端壁101设有一对接线口作为接线端,每个接线口内对应装配有一个接线端子91形成断路器极1的接线端,一对接线端子91设置于断路器极1的接线端的两侧,一对接线端子91之间的连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作为其他的实施例,每个断路器极1可以包括两个接线端,也就是在壳体10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接线口,每个接线口装配一个接线端子91。
每个断路器极1还包括装配于壳体10内的操作机构、触头机构、灭弧系统、短路保护机构6以及过载保护机构7,操作机构、触头机构以及灭弧系统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优选,灭弧系统位于壳体10远离接线端的一端,利于避免接线端子91与灭弧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使断路器极1的一端温度过高,当然,灭弧系统与接线端子91可以位于同一端。
短路保护机构6、过载保护机构7以及静触头42沿第一方向设置,优选短路保护机构6位于靠近接线端,本实施例中,与短路保护机构6连接的一个接线端子91、短路保护机构6、过载保护机构7以及静触头42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方便短路保护机构6与最接近的接线端子91接线,当然,短路保护机构6和过载保护机构7的位置可以互换;在第二方向上,短路保护机构6、过载保护机构7以及静触头42位于操作机构的同一侧,此时,短路保护机构6、过载保护机构7位于操作机构与壳体10邻近静触头42一侧的侧壁102之间,利用了壳体10较长的侧面空间,使断路器整体结构紧凑;优选在第二方向上,过载保护机构7、短路保护机构6以及操作机构依次设置,即至少部分短路保护机构6的元件如磁轭62和衔铁63位于过载保护机构7的部分元件如金属固定板71和调节螺钉74与操作机构之间,此时,短路保护机构6和过载保护机构7位于操作机构的同一侧,位于操作机构和断路器极1的一个侧壁102之间,利用了操作机构相对较长的侧面空间。
在其中一个断路器极1的壳体10内还装配电操机构3,操作机构3与灭弧系统分别对应设置于壳体10的两端,防止灭弧系统与电操机构3相互影响,使其工作温度过高,电操机构3、操作机构、触头机构和灭弧系统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操作机构位于断路器极1靠近接线端的位置,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91为板状的导电件,接线端子91伸入壳体10的一端沿第一方向设置,一对接线端子91伸入壳体10内的部分在第二方向间隔相对,在第二方向上,电操机构3位于一对接线端子91之间,在第一方向,电操机构3位于接线端与操作机构之间,以方便电操机构3与同一断路器极1的操作机构联动连接,接线端子91的另一端从接线口伸出壳体10外用于与外部导电件插接,当然,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接线端子91也可以为其它结构的接线端子。
具体如图1、2所示,操作机构包括分别转动装配于连接壁的操作件21和支持件22,操作件21与支持件22沿第一方向分布并通过连杆25联动连接,且操作件21位于靠近接线端的位置,在设有电操机构3的断路器极1中,电操机构3与操作件21联动连接,支持件22与操作件21通过连杆25联动连接,在支持件22上转动装配有跳扣23和锁扣24,所述跳扣23和锁扣24搭扣配合,操作件21通过连杆25与跳扣23连接,在跳扣23和锁扣24搭扣配合时可以驱动支持件22转动,在跳扣23和锁扣24解除搭扣配合时,操作机构脱扣;静触头42固定设置于壳体10的中部,动触头41与支持件22联动连接并与静触头42相对,电操机构3通过操作机构带动动触头41摆动与静触头42接触或分离,实现断路器的自动合闸和分闸。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锁扣24包括分别向三个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一端241、第二端242和第三端243,其中第一端241位于第二端242与第三端243之间,锁扣24的第一端241与跳扣23的一端搭扣配合,锁扣24的第二端242位于面向操作件21的一侧,锁扣24的第三端243位于远离操作件21的一侧;锁扣24的第二端与短路保护机构6的衔铁63配合,锁扣24的第三端243与过载保护机构7的双金属组件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过载保护机构7与支持件22相对设置,短路保护机构6远离接线端的一端倾斜朝向支持件22,使过载保护机构7、短路保护机构6以及操作机构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短路保护机构6倾斜设置有利于充分利用壳体10的内部空间,提高短路保护机构6与操作机构的配合程度,在电路出现短路或过载时,短路保护机构6或过载保护机构7动作驱动锁扣24转动,解锁扣24与跳扣23的搭扣配合,使操作机构脱扣带动动触头41与静触头42分离,实现脱扣分闸。
在第一方向上,短路保护机构6、过载保护机构7沿着与静触头42同一侧的断路器极1边侧设置,其中短路保护机构6的一端与一个接线端子91连接,优选的,短路保护机构6采用拍合式电磁机构,短路保护机构6的另一端沿着靠近支持件22的方向倾斜,短路保护机构6的衔铁63倾斜延伸至操作件21与支持件22之间用于与锁扣24的第二端配合,也就是衔铁63倾斜位于操作件21与支持件22之间,且更靠近支持件22的锁扣24,在第一方向上,过载保护机构7位于短路保护机构6与触头机构之间,过载保护机构7的双金属组件延伸至支持件22远离操作件21的一侧用于与锁扣24的第三端配合,此时,在第一方向上支持件22以及锁扣24位于衔铁63与双金属组件之间,在发生短路故障时,衔铁63被吸合,使衔铁63的第二端顺时针转动以触发锁扣24的第二端242,使锁扣24的第一端241与跳扣23形成的搭扣配合瓦解,在发生过载故障时,双金属片73受热弯曲触发锁扣24的第三端243,使锁扣24的第一端241与跳扣23的搭扣配合瓦解,操作机构脱扣,本实施例中,短路保护机构6以及过载保护机构7的双金属组件倾斜设置,利于提高断路器极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使断路器极1内部更为紧凑。
提供一种适用于本实施例的过载保护机构7的具体结构,如图1-4所示,过载保护机构7包括金属固定板71、调节件72、双金属片73以及调节螺钉74,金属固定板71沿壳体10的边侧设置,图中金属固定板71与侧壁102平行相对,优选金属固定板71沿壳体10靠近静触头42一侧侧壁102设置,调节件72的一端与金属固定板71连接,调节件72的另一端向远离金属固定板71的方向弯曲,使调节件72与金属固定板7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调节螺钉74的端部与调节件72抵接,优选调节螺钉74的端部与调节件72垂直抵接,双金属片73的一端与调节件72的另一端连接,双金属片73的另一端沿第二方向弯曲延伸至支持件22的一侧,且在第三方向层叠于动触头41的上侧。优选双金属片73为旁热式,本实施例中,连接在静触头42与导流板61之间的第二软连接与双金属片73的一端点焊,点焊位置优选为双金属片73与调节件72连接的一端,也就是第二软连接部分焊接在所述双金属片73与调节件72连接处,过载时,与第二软连接点焊处的双金属片73发热,导致双金属片73变形,实现过载脱扣。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固定板71与壳体10限位配合,在壳体10的一侧设置有限位槽105,如图2所示,限位槽105位于壳体10的边侧位置,图2中限位槽105位于连接壁与侧壁102的衔接位置,限位槽105与壳体10的侧壁102平行,金属固定板71以及调节件72的一端连接并共同装配于限位槽105内,此时金属固定板71沿着平行于断路器极1的边侧设置,优选的,在金属固定板71设置有固定部,由固定部与断路器极1限位配合,也就是固定部与限位槽105限位配合,其中固定部与限位槽105可以是插接配合或卡扣配合,如图4所示,金属固定板71整体呈直板结构,由金属固定板71的两端边侧向同一方向延伸形成两个限位部711,使金属固定板71呈“ㄇ”字形,在金属固定板71的一端板面中部开设有用于装配调节螺钉74的装配孔712,装配孔712位于靠近调节件72与双金属片73连接的位置,在金属固定件装配于限位槽105内,装配孔712与限位槽105的开口相对。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灭弧系统包括灭弧室51和隔弧壁52,灭弧室51与静触头42在第一方向并排设置于与动触头41相对的一侧,灭弧室51的入弧端与触头机构相衔接,隔弧壁52在第一方向上衔接于触头机构与灭弧室51的入弧端之间,触头机构分断产生的电弧经过灭弧室51熄弧后从灭弧室51的排气端排出。灭弧室51倾斜设置于断路器极1内部,使灭弧室51的入弧端向动触头41的方向倾斜,相应的,灭弧室51的排气端也发生倾斜,也就是灭弧室51的入弧端、排气端分别与壳体10的一对侧壁102倾斜相对,排气端与壳体10邻近静触头42的侧壁102倾斜相对。
灭弧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排气通道54,排气通道54在第一方向与灭弧室51并排设置,且排气通道54在第二方向与静触头42相邻,使位于灭弧室51侧面的排气通道54的一端与灭弧室51的排气端呈夹角衔接,排气通道54的另一端弯曲延伸至静触头42背对动触头41的一侧,使电弧产生的气流向侧面引导,利于节省灭弧室51的排气端所需空间,使内部结构紧凑,另外,排气通道54的另一端不与断路器极1的外部连通,电弧尾气在流入弯曲的排气通道54后慢慢消失,避免排出断路器外污染环境。当然,当排气通道54与静触头42分别位于灭弧室51的两侧,也就是排气通道54的另一端延伸至灭弧室51的入弧端与排气端之间的侧面,此时排气通道54更靠近壳体10远离接线端的一端,相比位于排气通道54与静触头42位于同一侧的布局,如此布局可以缩小壳体10对应灭弧室51排气端的空间,但会增加断路器极1(壳体10)的长度。
进一步的,每条排气通道54包括连接通道541和缓冲室542,其中连接通道541的内径小于缓冲室542的内径,连接通道541连接在灭弧室51的排气端与缓冲室542之间,内径不同的连接通道541与缓冲室542使得电弧气流流动充分,利于减小灭弧室51的能量;优选的,在缓冲室542的内侧壁设置挡板543,挡板543与缓冲室542的内侧壁呈夹角,挡板543可以减缓流入缓冲室542内的气体流速,使电弧气体被充分冷却、过滤。
结合图1、2提供一种灭弧系统的具体实施例,灭弧系统包括灭弧室51、隔弧壁52、第一引弧板55、第二引弧板56以及两个排气通道54,其中灭弧室51倾斜设置于壳体10远离接线端的位置,优选的,由壳体10为灭弧室51提供装配位置,在连接壁的中部设有倾斜的第一安装槽103和第二安装槽104,第一安装槽103、第二安装槽104位于远离接线口的一侧,第一安装槽103与第二安装槽104的一端连通,灭弧室51装配于第一安装槽103内,使灭弧室51的入弧端、排气端分别与一对侧壁102倾斜相对,隔弧壁52装配于第二安装槽104并衔接于灭弧室51的入弧端与触头机构之间,也就是,灭弧室51、隔弧壁52分别层叠设置于一对连接壁之间,动触头41与隔弧壁52层叠设置。
具体为,第一安装槽103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二安装槽104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的一端连接,第一侧壁的另一端与远离接线口的端壁101连接,第三侧壁的另一端与靠近动触头42的侧壁102连接,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的一端连接,第四侧壁与侧壁102基本保持平行相对,使静触头42贴合第四侧壁设置,第一安装槽103远离第二安装槽104的一端敞开,并与壳体10的侧壁102倾斜相对,第一安装槽103的中心轴线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30°,第二安装槽104远离第一安装槽103的一端敞开并朝向触头机构。
在紧邻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的连接壁开设有至少一个凹槽,在图2中,在第四侧壁背对静触头42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独立的凹槽,图2中凹槽位置位于静触头2的下方,每个凹槽作为缓冲室542。在缓冲室542的内侧壁凸出设置至少一个挡板543,挡板543与缓冲室542的内侧壁呈一定夹角,由挡板543减缓电弧尾气的流速,使电弧尾气在缓冲室542内被充分冷却、过滤后再排出,每个缓冲室542与通过一个弯曲延伸的连接通道541与第一安装槽103远离第二安装槽104的一端连通,优选的,灭弧室51的排气端对应的壳体10设有缓冲部53,缓冲部53由第一安装槽103远离第二安装槽104的一端形成,也就是在第一安装槽103远离第二安装槽104的一端与邻近侧壁102之间的空隙形成缓冲部53,使电弧尾气经过缓冲后再流入排气通道54,利于缓解灭弧室51内部的压力,每个缓冲室542分别通过一个弯曲延伸的连接通道541与缓冲部53连接,其中连接通道541的内径小于缓冲室542的内径,由连接通道541与缓冲室542共同构成排气通道54,这种将电弧尾气引入灭弧室51一侧的结构,提高了断路器极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且两个排气通道54利于电弧尾气充分流动,减小灭弧室51能量。
本实施例的隔弧壁52优选如图1、2所示,在隔弧壁52的表面凸出设置有多个凸筋521,也就是在隔弧壁52面向动触头41一侧的表面凸出设有凸筋521,相邻两个凸筋521之间的间隔作为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触头机构、灭弧室51的入弧端衔接,利于将触头机构分断产生电弧引入灭弧室51内。
本实施例的灭弧系统还包括第一引弧板55和第二引弧板56,第一引弧板55、第二引弧板56分别沿着隔弧壁52的两侧延伸设置,第一引弧板55与静触头42位于同一侧并与静触头42连接,第一引弧板55的另一端延伸至灭弧室51内,也就是第一引弧板55沿着第四侧壁、第二侧壁设置,第二引弧板56与第一引弧板55相对,第二引弧板56的一端与动触头41的分断位置对应,第二引弧板56的另一端延伸至灭弧室51内,也就是第二引弧板56沿着第三侧壁、第一侧壁设置。
另外,如图1、2所示,在设有控制线路板8的断路器极1中,控制线路板8位于远离接线端的断路器极1一端,控制线路板8沿第三方向层叠设置,也就是控制线路板8所在平面与操作机构(灭弧系统)的装配平面相平行,且在控制线路板8与操作机构、灭弧系统之间设置有分隔板,以防止操作机构、灭弧系统对控制线路板8产生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过载保护机构,包括装配于断路器极(1)内的金属固定板(71)和双金属片(73),双金属片(73)的一端用于与断路器极(1)的操作机构配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件(72)和调节螺钉(74),双金属片(73)通过调节件(72)与金属固定板(71)连接,调节螺钉(74)转动装配于金属固定板(71),旋转调节螺钉(74)改变调节件(72)与金属固定板(71)之间的间距以调节双金属片(73)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72)的一端与金属固定板(71)连接,所述调节件(72)的另一端向远离金属固定板(71)的方向弯曲并与所述双金属片(73)的一端连接,所述调节螺钉(74)的端部与调节件(72)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极(1)包括壳体(10),在所述壳体(10)的中部边侧设置有限位槽(105),所述金属固定板(71)以及所述调节件(72)装配于限位槽(105)内,所述限位槽(105)面向操作机构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调节件(72)从开口伸出限位槽(105)向断路器极(1)的中部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过载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金属片(73)为旁热式双金属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固定板(71)为直板结构,所述金属固定板(71)的两端边侧向同一方向延伸形成两个限位部(711),在金属固定板(71)的一端板面中部开设有用于装配调节螺钉(74)的装配孔(712)。
6.一种断路器,包括至少一个断路器极(1),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极(1)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过载保护机构(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极(1)内装配有一对接线端子(91)、操作机构、触头机构、短路保护机构(6)和灭弧系统,触头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头(41)和静触头(42),所述动触头(41)与操作机构联动连接,所述一对接线端子(91)中一个接线端子(91)与所述动触头(41)电连接,所述静触头(42)与所述短路保护机构(6)电连接,所述短路保护机构(6)与一对接线端子(91)中另一个接线端子(91)电连接,形成电路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接线端子(91)中一个接线端子(91)通过第一软连接与所述动触头(41)电连接,所述静触头(42)通过第二软连接与所述短路保护机构(6)电连接,所述第二软连接部分焊接在所述双金属片(73)与调节件(72)连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构包括分别转动装配的操作件(21)和支持件(22),所述操作件(21)与支持件(22)通过连杆(25)联动连接,所述金属固定板(71)沿断路器极(1)的边侧设置且与支持件(22)相对,所述双金属片(73)延伸至支持件(22)远离操作件(21)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极(1)的一端作为接线端设有一对接线端子(91),至少在一个断路器极(1)靠近接线端的位置设置有电操机构(3),所述电操机构(3)与操作机构的操作件(21)联动连接;所述断路器极(1)内还设置有灭弧系统,所述灭弧系统位于断路器极(1)远离接线端的一端。
CN202223078582.4U 2022-11-18 2022-11-18 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Active CN2191060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8582.4U CN219106044U (zh) 2022-11-18 2022-11-18 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8582.4U CN219106044U (zh) 2022-11-18 2022-11-18 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6044U true CN219106044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5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78582.4U Active CN219106044U (zh) 2022-11-18 2022-11-18 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60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78373A (en)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breaker
US5633483A (en)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breaker operating mechanism
JP5327038B2 (ja) 回路遮断器
CN1298003C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
CN219106044U (zh) 过载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CN219106025U (zh) 断路器
CN220172050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219106047U (zh) 短路保护机构和断路器
CN118057564A (zh) 断路器
CN212695091U (zh)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CN214043553U (zh) 断路器
CN219106055U (zh) 灭弧系统和断路器
CN210325664U (zh) 一种快速反应双断点断路器
JP5747806B2 (ja) 回路遮断器
CN215869254U (zh) 断路器
CN211150479U (zh) 一种动触头及断路器
CN212783282U (zh)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CN220439510U (zh) 断路器操作机构及断路器
CN215869241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7061985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CN219696359U (zh) 一种受外部信号控制的塑壳断路器
CN217061984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
CN212783283U (zh)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CN214043552U (zh) 断路器
CN213519790U (zh) 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