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1606U - 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1606U
CN219101606U CN202223459879.5U CN202223459879U CN219101606U CN 219101606 U CN219101606 U CN 219101606U CN 202223459879 U CN202223459879 U CN 202223459879U CN 219101606 U CN219101606 U CN 219101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pump
impeller
pressurizing cavity
pump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598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方旭
刘哲
孙雨
李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Kaiquan Petrochemical Pum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Kaiquan Petrochemical Pum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Kaiquan Petrochemical Pum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Kaiquan Petrochemical Pum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598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1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1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1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包括:泵体、环筒稳压腔、主吸口道、复合出口道、中隔体和预埋钢构座,泵体内对称的设置有主叶轮增压腔和副叶轮增压腔,环筒稳压腔置于副叶轮增压腔的外部;主吸口道与主叶轮增压腔连通;复合出口道置于泵体的中部,中隔体将主叶轮增压腔和副叶轮增压腔及环筒稳压腔进行分隔,预埋钢构座置于泵体的下方栓接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主叶轮增压腔内的介质进行上下对称的流出,并且副叶轮增压腔与主叶轮增压腔形成左右对称的流向,泵转子部件在工作过程中拥有较好的轴线方向的平衡和径向方向的平衡,保证泵整体在输送高温介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喘振的现象发生,整体结构紧凑,美观性好,泵运行的稳定性极好。

Description

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平衡泵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背景技术
多级泵广泛的应用于工厂、市政、矿山、冶金等输送常温介质的领域,目前为市场上较受欢迎的泵型种类之一。常见的‘单壳体节段式自平衡卧式多级离心泵’是通过泵中间的过流管道的导通管(或者导流管部件)将泵轴两侧的两个叶轮增压腔体进行管路式的流通连接,实现泵轴两侧轴向力的均衡。但是外部加装的管路比较突兀,不仅美观性差,而且液流通过单侧的管路流通后的径向力的均衡性较差,易使泵整体出现喘振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在输送高温工作介质的情况下,比如锅炉给水,高温会使泵内部的如轴承等部件的间隙变大,因此喘振现象更为明显。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双级自平衡多级离心泵,公开号为:CN107939688A,其两组对称的叶轮的腔体需要回流管进行连通,回流管为突出在泵外的单独的圆管结构,该种单边凸出的回流管结构进行导通容易造成泵的呼啸噪音增大,而且容易发生泵的喘振的现象发生,泵整体在工作过程中易出现较大的振动,导致泵轴的轴向的平衡力减弱形成轴向力不对称的现象发生,泵轴的平衡效果极差。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自平衡泵输送高温介质易喘振晃动、及泵转子平衡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目的是使泵输送高温介质时泵转子具有较好的轴向及径向的平衡,保证泵整体在工作过程中不易喘振晃动,提高泵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所述泵体内设置有芯包,所述泵体内对称的设置有主叶轮增压腔和副叶轮增压腔;
环筒稳压腔,置于所述泵体内,所述环筒稳压腔为环筒形的夹腔状,所述环筒稳压腔置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的外部,所述环筒稳压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进行连通;
主吸口道,以焊接连接的方式置于所述泵体的左侧,所述主吸口道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连通;
复合出口道,以焊接连接的方式置于所述泵体的中部,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的出口均匀所述复合出口道进行连通;
中隔体,以卡紧密封的连接方式置于泵体内,所述中隔体将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及所述环筒稳压腔进行分隔;
预埋钢构座,置于所述泵体的下方并且与所述泵体栓接连接,所述预埋钢构座上分别设置有减震托塔和稳拉座。
优选的,所述泵体为筒体形状,所述泵体为泵的定子部件,所述芯包为泵的转子部件,所述芯包与所述泵体为间隙配合的方式连接,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均置于所述泵体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泵体的外侧四角上对称的设置有支臂,所述支臂与所述预埋钢构座上的减震托塔进行栓接连接,所述泵体的下端设置有定位臂,所述定位臂与所述预埋钢构座上的稳拉座进行栓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泵体的下部设置有排渣口道,所述排渣口道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进行管路式的连通,所述排渣口道的管路上设置有手动阀。
优选的,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左侧依次设置有驱动侧泵盖、驱动侧轴封和驱动侧轴承体,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右侧依次设置有随动侧泵盖、平衡腔、随动侧轴封和随动侧轴承体。
优选的,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内均设置有同级数的叶轮及其配套的导叶,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内的各自的所述叶轮为背对式的排列分布。
优选的,所述随动侧泵盖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之间设置有平衡鼓,所述随动侧泵盖外侧设置有补偿液口道,所述平衡腔置于所述随动侧泵盖和所述随动侧轴封之间,所述补偿液口道与所述平衡腔进行管路式的连通。
优选的,所述主吸口道与所述复合出口道均为垂直的直立状并以焊接连接发方式设置在所述泵体的上部,所述主吸口道与所述复合出口道之间呈平行状的分布。
优选的,所述中隔体的上下侧分别设置有下流通口和上排通口,所述主叶轮增压腔通过所述下流通口与所述环筒稳压腔进行连通,所述副叶轮增压腔通过所述上排通口与所述复合出口道进行连通。
优选的,所述下流通口和所述上排通口为相对式的分布在圆形的所述中隔体的上下侧,所述下流通口和所述上排通口为平行状的分布,所述下流通口和所述上排通口的倾斜角度相同并且均为45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主叶轮增压腔内的介质流动方向通过复合出口道和下流通口进行上下对称的流出,并且副叶轮增压腔与主叶轮增压腔形成左右对称的流向,而且环筒稳压腔将主叶轮增压腔和副叶轮增压腔连通,环筒稳压腔呈环状的均匀的置于副叶轮增压腔的外部,副叶轮增压腔内流出的介质可以通过上排通口与主叶轮增压腔内流出的介质汇合后一并从复合出口道进行排出,保证芯包等泵转子部件在工作过程中拥有较好的轴线方向的平衡和径向方向的平衡,有效的保证了泵整体在输送高温介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喘振的现象发生;同时,预埋钢构座通过四个减震托塔和稳拉座的形式与泵体整体进行连接,整体美观性好,共振的释放性好,有效的保护了泵的轴承部件,保证泵整体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长久稳定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平衡鼓的放大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图1的局部放大的介质流向的示意图;
图中:1泵体,11支臂,12定位臂,13排渣口道,14手动阀,2芯包,21叶轮,22导叶,3主叶轮增压腔,31驱动侧泵盖,32驱动侧轴封,33驱动侧轴承体,4副叶轮增压腔,41平衡鼓,42随动侧泵盖,43补偿液口道,44平衡腔,45随动侧轴封,451冷却注水腔,46随动侧轴承体,5环筒稳压腔,6主吸口道,7复合出口道,8中隔体,81下流通口,82上排通口,9预埋钢构座,91减震托塔,92稳拉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设计。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包括:泵体1、芯包2、主叶轮增压腔3、副叶轮增压腔4、环筒稳压腔5、主吸口道6、复合出口道7、中隔体8和预埋钢构座9。
在下文中,将具体描述根据本自平衡结构的上述部件的部分结构和原理。
实施例1
作为示例,如图1、图2所示,泵体1为筒体形状,所述泵体1为泵的定子部件,所述泵体1可以采用锻件并通过机械加工的方式车削制成,所述泵体1的下方设置有预埋钢构座9,所述预埋钢构座9可以采用槽钢焊接制成的方形的钢结构架,所述预埋钢构座9上分别设置有减震托塔91,所述减震托塔91可以为梯形体的形状,所述减震托塔91的棱角处可以焊接有筋板用于对其结构强度的增强,所述减震托塔91可以呈对称的四角状分布,所述减震托塔91可以与所述预埋钢构座9焊接连接,所述预埋钢构座9左侧的两个所述减震托塔91之间可以设置有稳拉座92,所述稳拉座92与所述预埋钢构座9焊接连接,所述稳拉座92的高度可以为30mm至100mm之间,便于采用螺栓连接时的螺杆的穿入;四个所述减震托塔91的高度可以相同,所述减震托塔91与所述稳拉座92之间的高度差可以等于所述泵体1的外径的一半。所述泵体1的外侧四角上对称的设置有支臂11,所述支臂11可以与所述泵体1采用锻件一体制成或者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焊接加工制成,所述泵体1的外侧四角分布的四个所述支臂11与所述预埋钢构座9上的减震托塔91进行栓接连接,所述泵体1的下端可以焊接有定位臂12,所述定位臂12可以设置在所述泵体1的转子的驱动一侧,所述泵体1的下端可以通过所述定位臂12与所述预埋钢构座9上的稳拉座92进行栓接连接。
在实施例中,所述支臂11与减震托塔91之间或者所述定位臂12与稳拉座92之间可以垫有钢垫或者硬橡胶薄垫,便于安装找平,并且还可以起到减缓共振频率的效果。所述泵体1的驱动一侧通过所述定位臂12与稳拉座92进行连接加固,所述稳拉座92与所述减震托塔91之间可以形成三角形的紧固状,安装的稳定效果极好,而且泵整体被驱动时,驱动的转子一侧可以将启动时产生的振动力消除,装夹的稳定性极好,振动力的释放性极好。
实施例2
作为示例,如图1、图2、图4所示,泵体1内设置有芯包2,所述芯包2为泵的转子部件,所述芯包2与所述泵体1之间可以为间隙配合的方式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泵体1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主叶轮增压腔3和副叶轮增压腔4;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对称分布,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之间设置有中隔体8,所述中隔体8以口台卡紧硬密封夹压胶圈的连接方式置于泵体1内,所述中隔体8将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进行分隔。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内均设置有同级数的叶轮21及其叶轮21配套的导叶22;所述叶轮21安装在所述芯包2上。
在实施例中,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内各自分布四组叶轮21及配套的导叶22,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内的各自的叶轮21呈背对式的排列分布。即所述芯包2的泵轴上采用一组叶轮21与另一组叶轮21进行轴向对称的方式布置,当所述芯包2插入安装至所述泵体1内时,置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内的泵轴上各自拥有同级数对称分布的叶轮21;所述叶轮21与泵轴安装时,可以通过卡环精准定位在泵轴上并留热膨胀量空间,级间可以通过内六角螺钉连接在一起。这种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内背靠背的布置叶轮21组合装配的方式使得水泵实现其转子自平衡,而且所述芯包2可以整体滑装插入至所述泵体1内,所述芯包2可整体拆装,装配耗时短,便于维修及维护,为用户现场节约检修时间成本和生产成本提供了便利条件。
实施例3
参照图1至图4所示,主叶轮增压腔3左侧依次设置有驱动侧泵盖31、驱动侧轴封32和驱动侧轴承体33。副叶轮增压腔4右侧依次设置有随动侧泵盖42、平衡腔44、随动侧轴封45和随动侧轴承体46;所述随动侧泵盖42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之间设置有平衡鼓41,所述平衡鼓41密封面采用迷宫结构,所述随动侧泵盖42外侧设置有补偿液口道43,所述平衡腔44置于所述随动侧泵盖42和所述随动侧轴封45之间,所述补偿液口道43与所述平衡腔44进行管路式的连通;所述平衡腔44通过所述平衡鼓41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进行相隔,当所述芯包2带动叶轮21旋转时,所述补偿液口道43可以向所述平衡腔44内吸入介质,所述平衡腔44内的介质会通过所述平衡鼓41之间的间隙少量的流入至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内,保证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与所述平衡腔44内的压力的平衡,并且,所述平衡腔44内为低压,有效的保证了所述随动侧轴封45不接触高压介质,不承受高压,保证了所述随动侧轴封45的使用寿命的延长,不易出现泄露。
实施例4
作为示例,如图1、图2、图4所示,主吸口道6置于所述泵体1的左侧上端,主吸口道6与所述泵体1焊接连接,所述主吸口道6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的吸入段进行管路式的连通。复合出口道7置于所述泵体1的中部上端,所述主吸口道6与所述复合出口道7之间呈平行状的分布,所述主吸口道6与所述复合出口道7均为垂直的直立状并以焊接连接发方式设置在所述泵体1的上部;所述复合出口道7置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的各自出口段的上方。
环筒稳压腔5可以置于所述泵体1内,所述环筒稳压腔5可以为环筒形的夹腔状;所述环筒稳压腔5完全置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的外部,对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形成环抱式的包围;所述中隔体8可以将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及所述环筒稳压腔5形成分隔状;所述中隔体8的上下侧分别设置有下流通口81和上排通口82,所述下流通口81和所述上排通口82为相对式的分布在圆形的所述中隔体8的上下侧,所述下流通口81和所述上排通口82为平行状的分布,所述下流通口81和所述上排通口82的倾斜角度相同并且均为45度。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的出口段的上端与所述复合出口道7进行连通,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的出口段的下端通过所述下流通口81与所述环筒稳压腔5的左端进行连通,所述环筒稳压腔5的右端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的吸入段进行连通,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的出口段通过所述上排通口82与所述复合出口道7进行连通。即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的出口段的上端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的出口段的上排通口82均匀所述复合出口道7进行连通,所述排通口82呈人字型的汇入状汇入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的出口段与所述复合出口道7之间。
在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图4为泵在工作过程中的高温液体介质的流动方向的示意图,图中的实心箭头即为液体介质流经轨迹及流经方向,高温液体介质进入泵体1后,通过正转的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内的所述叶轮21、所述导叶22增压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内的末级叶轮21可以将一部分的上方的高温介质排至上方的所述复合出口道7内进行排出,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内的末级叶轮21还可以将另一部分的下方的高温介质排至所述下流通口81的孔洞流出至所述环筒稳压腔5内,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的出口段的增压后的介质的排出为上下两侧进行排出,上下的对称性好,保证了转子的所述芯包2在转动过程中的径向的平衡;同时,所述环筒稳压腔5为环形的夹腔状,所述环筒稳压腔5内的液体介质流入到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内的吸入段,介质通过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内的所述叶轮21、所述导叶22增压后,通过所述中隔体8上的所述上排通口82的孔洞流出至所述复合出口道7进行直接输出,至此完成泵对高温液体介质输送的全过程。
与传统技术相比,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排出的介质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排出的介质在所述复合出口道7进行汇合后的排出,作为转子的所述芯包2的轴向的平衡及好,并且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内的介质通过外部的所述环筒稳压腔5进行环状的均匀的流入,所述芯包2的径向可以再次进行均衡,所述芯包2在转动工作时的径向的平衡效果极佳。传统需要增设外接的中间过流管道的单壳体式泵无法与之相比,本发明的其所述泵体1的内部集成的环状的所述环筒稳压腔5、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和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的结构布局方式,不仅取代了单壳体泵的外接管路,而且泵的芯包2和过流的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所述副叶轮增压腔4、所述平衡腔44、所述环筒稳压腔5、所述下流通口81和所述上排通口82等腔体完全集成式的包含在高压的所述泵体1之内,均匀性好,各个腔体结构的布局较为合理,所述主吸口道6和所述复合出口道7同向垂直分布在所述泵体1的上端的中心上,保证所述芯包2在实际的工作运转中轴向的平衡及径向的平衡实现了理论上的平衡状态,增加了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结合主叶轮增压腔3内的介质流动方向通过复合出口道7和下流通口81进行上下对称的流出,并且副叶轮增压腔4与主叶轮增压腔3形成左右对称的流向,而且环筒稳压腔5将主叶轮增压腔3和副叶轮增压腔4连通,环筒稳压腔5呈环状的均匀的置于副叶轮增压腔4的外部,副叶轮增压腔4内流出的介质可以通过上排通口82与主叶轮增压腔3内流出的介质汇合后一并从复合出口道7进行排出,保证芯包2等泵转子部件在工作过程中拥有较好的轴线方向的平衡和径向方向的平衡,有效的保证了泵整体在输送高温介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喘振的现象发生;同时,预埋钢构座9通过四个减震托塔91和稳拉座92的形式与泵体1整体进行连接,整体美观性好,共振的释放性好,有效的保护了泵的轴承部件,采用所述减震托塔91和所述稳拉座92对泵整体进行水平中心支撑,对于高温泵而言,安装高度上的热膨胀量可以得到释放,便于安装调试,保证泵整体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长久稳定的安全运行。本装置适用于清洁能源发电、节能环保发电、城市供热等领域的应用,也可用于输送常温清水,或者输送高温清水的工况下长期使用。
实施例5
参照图1所示,泵体1的下部设置有排渣口道13,所述排渣口道13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进行管路式的连通,所述排渣口道13的管路上连接有手动阀14,可以通过手动阀14对沉淀的杂志进行清理。补偿液口道43的管道可以直接置于高温介质的盛放水箱内,所述补偿液口道43也可以设计成连接到泵的所述主吸口道6的管侧进行汇入式的管道连接,或连接到所述主叶轮增压腔3的吸入段。
实施例6
在上述实施例中,泵体1内的低压区密封可以采用O型密封圈,所述泵体1内及其与泵盖之间的高压侧密封可以采用金属缠绕垫密封,也可以采用金属缠绕垫和间隔垫进行组合调整;所述泵体1密封还可以通过金属面密封和胶圈密封,再通过拉紧螺栓所述整个所述泵体1把合在一起。另外,泵的所述驱动侧轴封32和所述随动侧轴封45均可采用集装式机封,方便检修与维护;也可根据泵输送介质的实际情况,对泵的所述驱动侧轴封32和所述随动侧轴封45的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冷却注水腔451,所述冷却注水腔451两侧可以分别留有进出冷水的管路,可以对所述驱动侧轴封32或所述随动侧轴封45进行水冷式的降温,保证输送温度较高的高温介质时,轴承及平衡鼓或者平衡盘等部件可以长效稳定的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主。

Claims (10)

1.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所述泵体内设置有芯包,所述泵体内对称的设置有主叶轮增压腔和副叶轮增压腔;
环筒稳压腔,置于所述泵体内,所述环筒稳压腔为环筒形的夹腔状,所述环筒稳压腔置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的外部,所述环筒稳压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进行连通;
主吸口道,以焊接连接的方式置于所述泵体的左侧,所述主吸口道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连通;
复合出口道,以焊接连接的方式置于所述泵体的中部,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的出口均匀所述复合出口道进行连通;
中隔体,以卡紧密封的连接方式置于泵体内,所述中隔体将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及所述环筒稳压腔进行分隔;
预埋钢构座,置于所述泵体的下方并且与所述泵体栓接连接,所述预埋钢构座上分别设置有减震托塔和稳拉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为筒体形状,所述泵体为泵的定子部件,所述芯包为泵的转子部件,所述芯包与所述泵体为间隙配合的方式连接,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均置于所述泵体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的外侧四角上对称的设置有支臂,所述支臂与所述预埋钢构座上的减震托塔进行栓接连接,所述泵体的下端设置有定位臂,所述定位臂与所述预埋钢构座上的稳拉座进行栓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的下部设置有排渣口道,所述排渣口道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进行管路式的连通,所述排渣口道的管路上设置有手动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左侧依次设置有驱动侧泵盖、驱动侧轴封和驱动侧轴承体,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右侧依次设置有随动侧泵盖、平衡腔、随动侧轴封和随动侧轴承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内均设置有同级数的叶轮及其配套的导叶,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内的各自的所述叶轮为背对式的排列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侧泵盖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之间设置有平衡鼓,所述随动侧泵盖外侧设置有补偿液口道,所述平衡腔置于所述随动侧泵盖和所述随动侧轴封之间,所述补偿液口道与所述平衡腔进行管路式的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吸口道与所述复合出口道均为垂直的直立状并以焊接连接发方式设置在所述泵体的上部,所述主吸口道与所述复合出口道之间呈平行状的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体的上下侧分别设置有下流通口和上排通口,所述主叶轮增压腔通过所述下流通口与所述环筒稳压腔进行连通,所述副叶轮增压腔通过所述上排通口与所述复合出口道进行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流通口和所述上排通口为相对式的分布在圆形的所述中隔体的上下侧,所述下流通口和所述上排通口为平行状的分布,所述下流通口和所述上排通口的倾斜角度相同并且均为45度。
CN202223459879.5U 2022-12-24 2022-12-24 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Active CN219101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9879.5U CN219101606U (zh) 2022-12-24 2022-12-24 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9879.5U CN219101606U (zh) 2022-12-24 2022-12-24 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1606U true CN219101606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28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59879.5U Active CN219101606U (zh) 2022-12-24 2022-12-24 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16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65547Y (zh) 平衡型单吸卧式多级离心泵
CN201148979Y (zh) 轴向力自平衡型磁力传动多级离心泵
CN201377436Y (zh) 一种双吸多级卧式水平中开泵结构
CN108757495B (zh) 一种智能离心泵
CN106246559B (zh) 一种双泵体双吸式屏蔽泵
CN110657098A (zh) 径向串联式高压旋涡泵
CN102840142A (zh) 一种电机上置的多级屏蔽泵
CN219101606U (zh) 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CN104976133A (zh) 一种机械密封带漩涡泵闭式自循环系统的高温水泵
CN215805277U (zh) 一种用于冷媒平稳流入的磁悬浮压缩机
CN215672848U (zh) 一种高效节流密封的自平衡多级离心泵
CN210265139U (zh) 一种小堆主泵
CN115898885A (zh) 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CN112628146A (zh) 一种立式结构的多级双吸泵
CN2198420Y (zh) 一种双壳体离心泵
CN201013605Y (zh) 自冷却内置式轴流泵
CN210599262U (zh) 一种混流式水轮机补气系统
CN220081683U (zh) 一种用于压水堆核电厂首级采用双吸叶轮结构的低压安注泵
CN109899296A (zh) 一种rcv上充泵
CN220979932U (zh) 一种中开泵的泵腔体
CN204729350U (zh) 节能型卧式直连单级双吸离心泵
CN210889352U (zh) 一种新型立式双固定支撑自吸泵
CN214698355U (zh) 立式双吸筒式管道泵
CN220539868U (zh) 一种多级泵的轴向力平衡结构
CN109707645A (zh) 一种液压驱动的矿用轴流通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