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3842U - 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3842U
CN219083842U CN202223093687.7U CN202223093687U CN219083842U CN 219083842 U CN219083842 U CN 219083842U CN 202223093687 U CN202223093687 U CN 202223093687U CN 219083842 U CN219083842 U CN 2190838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transformer
utilization devic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9368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海刚
赵晓辉
王定玉
王盼晓
王倩
史丽娟
王继伟
董军涛
高胜利
孟娟娟
郝自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gxian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Henan Electric Power Co
Original Assignee
Songxian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Henan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gxian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Henan Electric Power Co filed Critical Songxian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Henan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to CN20222309368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38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38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38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变压器外壳和换热单元;变压器外壳:其前后侧面均设有导热板;换热单元:其包括蛇形换热管、进水三通管、出水三通管、导热片,蛇形换热管分别设置于两个导热板的相对背离面,两个蛇形换热管的进水端之间设有进水三通管,两个蛇形换热管的出水端之间设有出水三通管,两个导热板的相对背离面均设有均匀分布的导热片,导热片均与相邻的蛇形换热管固定连接,换热单元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分别均匀的设置于蛇形换热管的内弧面,该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可以利用变压器的热能对水流和空气进行加热,并且换热效率高,使用范围广,能源利用率高,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运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变电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变电站内的主变容量也越来越大,随着主变容量的增加,主变的损耗也就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以一个18万千伏安的三绕组主变来说,光空载损耗就在100千瓦左右,负载损耗更是在600千瓦左右,工作过程中热量将全部散发到空气中白白的浪费了,因此一些新型的变压器会在其外部设有余热利用装置,目前现有的余热利用装置一般由换热管和壳体组成,使用的过程中水流从换热管的内部通过与变压器进行换热,然后产生热水供室内取暖使用,结构简单使用成本小,但使用的过程中一般只能产生热水,进而使用范围受限,余热利用效果一般,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可以利用变压器的热能对水流和空气进行加热,并且换热效率高,使用范围广,能源利用率高,绿色节能环保使用效果好,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变压器外壳和换热单元;
变压器外壳:其前后侧面均设有导热板;
换热单元:其包括蛇形换热管、进水三通管、出水三通管、导热片,所述蛇形换热管分别设置于两个导热板的相对背离面,两个蛇形换热管的进水端之间设有进水三通管,两个蛇形换热管的出水端之间设有出水三通管,两个导热板的相对背离面均设有均匀分布的导热片,导热片均与相邻的蛇形换热管固定连接,可以利用变压器的热能对水流和空气进行加热,并且换热效率高,使用范围广,能源利用率高,绿色节能环保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分别均匀的设置于蛇形换热管的内弧面,增大蛇形换热管内部的表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导热板的相对背离面均设有防护壳,导热片分别位于相邻的防护壳的内部,对内部的零部件进行防护。
进一步的,所述变压器外壳的下表面设有支撑壳,支撑壳下端的中部设有风机,防护壳的下端均与支撑壳的内部连通,风机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控制开关的输出端,促进防护壳内部空气的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壳内部的上端设有V型板,促使空气向两端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片的左右两侧面均设有均匀分布的矩形块,矩形块均自下至上向靠近变压器外壳纵向中心的方向倾斜,提升对气流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上端的出风孔处均设有收集罩,两个收集罩相对背离面的圆孔处均设有圆管,方便热空气的收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具有以下好处:
1、在变压器工作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热量会传递到变压器外壳的表面,当变压器的周围环境需要使用到热水时,可以将外部的水源与进水三通管连通,进水三通管将水流输送到蛇形换热管的内部,同时变压器外壳上的热量会传递到导热板表面,然后水将通过蛇形换热管的壁体与导热板进行换热,进而实现水体的加热和变压器的冷却,同时导热片增大了导热板和蛇形换热管的接触面积,加强筋增大了蛇形换热管内部的表面积,进而有良好的换热效率,然后热水通过出水三通管供人们使用,可以利用变压器的产生热量对外部的水流进行加热,满足使用人员对热水的需求,进行实现余热的回收利用,并且有较高的换热效率,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2、当需要使用热风时,可以调控外部控制开关,风机运转,风机向上吹风,气流在V型板的导流下向支撑壳的前后两端流动,然后气流进入到防护壳的内部,进而气流从导热片的表面流过,进而气流将带走导热片表面的热量,并且矩形块增大了导热片的表面积,同时矩形块倾斜设置可以对气流进行导流,并且在蛇形换热管外弧面的作用下,气流会呈波浪形向上移动,进而升温后的空气从防护壳的上端进入到收集罩的内部,进而热空气从圆管排出供烘干设备或者其他设备使用,还能对气流进行加热,进而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扩大了使用范围,增强了余热回收利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变压器外壳、2导热板、3换热单元、31蛇形换热管、32进水三通管、33出水三通管、34导热片、35加强筋、4防护壳、5支撑壳、6风机、7收集罩、8圆管、9矩形块、10 V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变压器外壳1和换热单元3;
变压器外壳1:其前后侧面均设有导热板2,导热板2为紫铜导热板,在变压器工作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热量会传递到变压器外壳1的表面,同时变压器外壳1上的热量会传递到导热板2表面;
换热单元3:其包括蛇形换热管31、进水三通管32、出水三通管33、导热片34,蛇形换热管31分别设置于两个导热板2的相对背离面,两个蛇形换热管31的进水端之间设有进水三通管32,两个蛇形换热管31的出水端之间设有出水三通管33,两个导热板2的相对背离面均设有均匀分布的导热片34,导热片34均与相邻的蛇形换热管31固定连接,换热单元3还包括加强筋35,加强筋35分别均匀的设置于蛇形换热管31的内弧面,可以将外部的水源与进水三通管32连通,进水三通管32将水流输送到蛇形换热管31的内部,同时变压器外壳1上的热量会传递到导热板2表面,然后水将通过蛇形换热管31的壁体与导热板2进行换热,进而实现水体的加热和变压器的冷却,同时导热片34增大了导热板2和蛇形换热管31的接触面积,加强筋35增大了蛇形换热管31内部的表面积,进而有良好的换热效率,然后热水通过出水三通管33供人们使用,两个导热板2的相对背离面均设有防护壳4,导热片34分别位于相邻的防护壳4的内部,防护壳4对内部的零部件进行保护;
其中:变压器外壳1的下表面设有支撑壳5,支撑壳5下端的中部设有风机6,防护壳4的下端均与支撑壳5的内部连通,风机6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控制开关的输出端,当需要使用热风时,可以调控外部控制开关,风机6运转,风机6向上吹风,支撑壳5内部的上端设有V型板10,导热片34的左右两侧面均设有均匀分布的矩形块9,矩形块9均自下至上向靠近变压器外壳1纵向中心的方向倾斜,气流在V型板10的导流下向支撑壳5的前后两端流动,然后气流进入到防护壳4的内部,进而气流从导热片34的表面流过,进而气流将带走导热片34表面的热量,并且矩形块9增大了导热片34的表面积,同时矩形块9倾斜设置可以对气流进行导流,并且在蛇形换热管31外弧面的作用下,气流会呈波浪形向上移动,防护壳4上端的出风孔处均设有收集罩7,两个收集罩7相对背离面的圆孔处均设有圆管8,升温后的空气从防护壳4的上端进入到收集罩7的内部,进而热空气从圆管8排出供烘干设备或者其他设备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变压器工作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热量会传递到变压器外壳1的表面,当变压器的周围环境需要使用到热水时,可以将外部的水源与进水三通管32连通,进水三通管32将水流输送到蛇形换热管31的内部,同时变压器外壳1上的热量会传递到导热板2表面,然后水将通过蛇形换热管31的壁体与导热板2进行换热,进而实现水体的加热和变压器的冷却,同时导热片34增大了导热板2和蛇形换热管31的接触面积,加强筋35增大了蛇形换热管31内部的表面积,进而有良好的换热效率,然后热水通过出水三通管33供人们使用,当需要使用热风时,可以调控外部控制开关,风机6运转,风机6向上吹风,气流在V型板10的导流下向支撑壳5的前后两端流动,然后气流进入到防护壳4的内部,进而气流从导热片34的表面流过,进而气流将带走导热片34表面的热量,并且矩形块9增大了导热片34的表面积,同时矩形块9倾斜设置可以对气流进行导流,并且在蛇形换热管31外弧面的作用下,气流会呈波浪形向上移动,进而升温后的空气从防护壳4的上端进入到收集罩7的内部,进而热空气从圆管8排出供烘干设备或者其他设备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风机6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自由配置,风机6可选用型号为FZY-2E250的轴流风机,外部控制开关上设有与风机6对应的用于控制其开关工作的开关按钮。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外壳(1)和换热单元(3);
变压器外壳(1):其前后侧面均设有导热板(2);
换热单元(3):其包括蛇形换热管(31)、进水三通管(32)、出水三通管(33)、导热片(34),所述蛇形换热管(31)分别设置于两个导热板(2)的相对背离面,两个蛇形换热管(31)的进水端之间设有进水三通管(32),两个蛇形换热管(31)的出水端之间设有出水三通管(33),两个导热板(2)的相对背离面均设有均匀分布的导热片(34),导热片(34)均与相邻的蛇形换热管(3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3)还包括加强筋(35),所述加强筋(35)分别均匀的设置于蛇形换热管(31)的内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导热板(2)的相对背离面均设有防护壳(4),导热片(34)分别位于相邻的防护壳(4)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外壳(1)的下表面设有支撑壳(5),支撑壳(5)下端的中部设有风机(6),防护壳(4)的下端均与支撑壳(5)的内部连通,风机(6)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控制开关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5)内部的上端设有V型板(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34)的左右两侧面均设有均匀分布的矩形块(9),矩形块(9)均自下至上向靠近变压器外壳(1)纵向中心的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4)上端的出风孔处均设有收集罩(7),两个收集罩(7)相对背离面的圆孔处均设有圆管(8)。
CN202223093687.7U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 Active CN2190838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3687.7U CN219083842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3687.7U CN219083842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3842U true CN219083842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04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93687.7U Active CN219083842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38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61942U (zh) 用于家用锅炉的发电装置及家用锅炉系统
CN219083842U (zh) 一种新型变压器余热利用装置
CN204999615U (zh) 一种石墨烯快速膨胀炉
CN214469228U (zh) 一种厨房余热回收空调机组
CN201983647U (zh) 空冷机组冷凝设备热能利用装置
CN211823962U (zh) 一种电厂热能回收利用装置
CN213041045U (zh) 余热利用型微晶球石原料烘干装置
CN200993538Y (zh) 一种高效废水余热回收器
CN204255122U (zh) 一种高效空气凝汽器
CN206803826U (zh) 一种熔盐单罐储能换热设备
CN210861300U (zh) 通过分布式二级泵耦合空气源热泵和锅炉的供热系统
CN220083768U (zh) 一种蒸汽循环加热器
CN219103792U (zh) 一种高温换热储能装置
CN214009893U (zh) 蒸汽烘干机冷却水热能利用装置
CN214842697U (zh) 一种高效率的热能循环回收装置
CN221017143U (zh) 一种冷凝再热机构及锂电池生产负极涂布热能回收装置
CN209763462U (zh) 冷凝式智能半导体供热机组
CN207702551U (zh) 一种余热利用装置
CN212585499U (zh) 一种高温无尘烤箱的水冷结构
CN217952437U (zh) 一种制热风机
CN212692556U (zh) 一种煅烧炉锻后焦余热发电装置
CN215725240U (zh) 一种节能型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预热循环系统
CN211976892U (zh) 一种废料焚烧用尾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6717111U (zh) 一种新型热能转换结构
CN214747454U (zh) 一种厨余处理机的新型热交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