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6945U - 电池和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和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66945U CN219066945U CN202223355465.8U CN202223355465U CN219066945U CN 219066945 U CN219066945 U CN 219066945U CN 202223355465 U CN202223355465 U CN 202223355465U CN 219066945 U CN219066945 U CN 2190669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spacer
- heat dissipation
- adjacent
- battery cel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和用电装置,所述电池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填充有冷却介质;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沿第一方向排布;间隔件,所述间隔件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所述间隔件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通过在箱体的容纳腔内填充冷却介质,两个相邻电池单体之间的间隔件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冷却介质进入第一散热通道吸收电池单体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堆积发生热失控,具有热传递效率高。并且冷却介质可以自由流动,实现电池单体表面温度的均匀性和一致性。此外电池能实现一定的减震缓冲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和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特别是电流比较大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热量。如何疏散电池产生的热量成为了当务之急。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采用风冷的方式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效率低,并且风冷结构十分复杂,容易出现故障,不利于电池的结构简化。或者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通过在两个电芯之间设置气凝胶毡以实现隔热效果,但是,气凝胶毡的结构不利于电芯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所述电池的热传递效率高、散热效果好,能够实现电池单体表面温度的均匀性,并且电池散热系统的结构简单,还能实现一定的减震缓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填充有冷却介质;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沿第一方向排布;间隔件,所述间隔件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所述间隔件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通过在箱体的容纳腔内填充冷却介质,两个相邻电池单体之间的间隔件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冷却介质可以进入第一散热通道吸收电池单体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堆积发生热失控,电池的散热系统具有极高的热传递效率和散热效果。并且冷却介质可以自由流动,能实现电池单体表面温度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同时间隔件通过发生形变还能实现膨胀吸收、减震缓冲的效果。此外电池的散热系统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电池的生产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电池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间隔件为连续延伸的板体,其中,所述间隔件朝向所述电池单体的表面与所述电池单体面接触,且接触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表面面积的一半;或者,所述间隔件朝向所述电池单体的表面具有多个凹槽,所述电池单体盖封所述凹槽的槽口以限定出第二散热通道,所述凹槽的宽度为2mm~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通道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为多个且沿第三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或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三方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间隔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开的两个侧板和设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多个分隔板,相邻两个所述分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散热通道,所述间隔件的至少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开孔,每个所述开孔设于对应侧所述侧板和与该所述侧板相连的一个所述分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分隔板为直板或弧形板或折弯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间隔件沿第三方向的两端设有挡边,所述挡边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电池单体的侧面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一端的电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所述电连接部通过汇流排连接,所述间隔件包括间隔本体、设于所述间隔本体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间隔本体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凸部位于相连两个所述电连接部之间且位于所述汇流排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汇流排间隔开预定距离;所述第二凸部位于相邻且未相连的两个所述电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凸部的凸出高度超出所述汇流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一端的泄压部,所述间隔件包括间隔本体和设于所述间隔本体的第三凸部,所述间隔本体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三凸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泄压部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凸部与所述箱体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一端的电连接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通过粘胶层粘接,所述间隔件超出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箱体相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电装置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用电装置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单体与间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单体与间隔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间隔件设有凹槽;
图5是图4中圈示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圈示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单体与间隔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间隔件的分隔板为折弯板;
图9是图8中圈示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圈示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单体与间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圈示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间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圈示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5的前视图;
图18是图15沿G-G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5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9中圈示H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池100;
箱体10;容纳腔101;
电池单体20;壳体21;电连接部22;汇流排23;泄压部24;
间隔件30;侧板31;分隔板32;第一散热通道34;凹槽35;挡边36;间隔本体37;第一凸部371;第二凸部372;第三凸部373;第二散热通道38;开孔3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1-图2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0。
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采用风冷的方式对电池进行冷却,但是不能实现电池温度的均匀性,并且风冷结构十分复杂,容易出现故障,不利于电池的结构简化。或者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通过在两个电芯之间设置气凝胶毡以实现隔热效果,但是,气凝胶毡的成本较高,不利于降低电池的生产制造成本。
在本申请方案中为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参照图1-图2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0可以包括:箱体10、多个电池单体20和间隔件30。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箱体10可以具有容纳腔101,容纳腔101内填充有冷却介质。这里,冷却介质是液态介质,并且冷却介质应具有绝缘导热等性质,例如冷却介质可以为氟化液、硅油、矿物油、碳氢化合物等。
并且,如图1所示,多个电池单体20可以设于容纳腔101内,用于储存电能。并且,多个电池单体20沿第一方向排布,有利于使电池单体20的布置排列更加规整,有利于增加容纳腔101中电池单体20的数量,进而提升电池100的电容量,实现大功率充放电。例如第一方向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等。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间隔件30可以设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20之间,并且间隔件30具有与容纳腔101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34,容纳腔101中的冷却介质可以填充第一散热通道34,吸收电池单体20产生的热量。
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间隔件30可以将相邻电池单体20隔开一定距离,避免两个电池单体20直接接触,电池单体20产生的热量能够被间隔件30所吸收和阻隔,避免相邻两个电池单体20的热量相互传递而引发热失控,避免发生热失控的连锁反应。
另一方面,冷却介质可以流动填充第一散热通道34,冷却介质可以迅速吸收电池单体20传递至间隔件30的热量,实现快速散热,避免热量堆积而发生热失控,提升电池100的使用安全性。并且,通过合理设置间隔件30中第一散热通道34的流通面积,例如将第一散热通道34的流通面积增大,可以有效增大第一散热通道34中冷却介质的流量,进而提升冷却介质的热传递效率。并且冷却介质的具体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有利于提升电池100散热系统的适应性。
此外,由于冷却介质具有流动性,通过冷却介质在第一散热通道34内流动,可以实现电池单体20温度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具体地,在电池单体20的工作过程中,电池单体20不同区域产生的热量不均,电池单体20中产生较多热量的区域传递至间隔件30的热量较多,冷却介质迅速吸收该区域的热量后,较高温度区域的冷却介质和较低温区域的冷却介质可以实现对流以使整体温度均衡,避免局部温度过高而影响继续与电池单体20进行换热,为电池100散热提供了均匀、高热容量的热传输路径,从而能实现促进电池100温度的一致性和均匀性。并且可以降低电池100散热系统的热接触电阻。
另外,通过在间隔件30中设置第一散热通道34,通过填充冷却介质即可实现上述有益效果,电池100的散热系统的结构简单,有利于简化电池100的结构设计。并且无需使用气凝胶毡等,有利于减小电池100的制造工序,提高电池100的生产制造效率。并且有利于降低电池100的生产成本。
同时,由于间隔件30中设置有第一散热通道34,第一散热通道34的通道壁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在电池100受到撞击或电池单体20产生正常范围内膨胀时,间隔件30可以通过产生形变起到膨胀吸收和缓冲减震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造成电池单体20损坏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0,通过在箱体10的容纳腔101内填充冷却介质,两个相邻电池单体20之间的间隔件30具有与容纳腔101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34,冷却介质可以进入第一散热通道34吸收电池单体20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堆积发生热失控,电池100的散热系统具有极高的热传递效率和散热效果。并且冷却介质可以自由流动,能实现电池单体20表面温度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同时间隔件30通过发生形变还能实现膨胀吸收、减震缓冲的效果。此外电池100的散热系统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电池100的生产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隔件30可以采用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材料,也可选用表面进行绝缘处理的塑料或铝合金材料。例如,间隔件30可以采用挤出工艺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图17、图19和图20所示,间隔件30可以为连续延伸的板体,间隔件30的形状可以与电池单体20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在电池单体20设置为矩形块的一些实施例中,间隔件30可以构造为与之相适配的矩形板或者包括与之相适配的矩形板。连续延伸的板体是指,板体中间未设置沿第一方向贯穿的孔或者开口结构,使整个间隔件30均能够起到间隔作用,以保证相邻两个电池单体20之间的绝缘可靠性和隔热效果。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隔件30朝向电池单体20的表面可以与电池单体20面接触,并且,间隔件30与电池单体20的接触面积大于或等于电池单体20的表面面积的一半。
具体地,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间隔件构造为回型框,回型框大致为口字型结构,不能对电池单体中部的鼓胀提供良好的支撑力。
而在本申请中,间隔件30与电池单体20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大,例如,间隔件30朝向电池单体20的表面为连续平面,该平面可以与电池单体20朝向间隔件30的面充分接触,由此间隔件30能对电池单体20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和隔热效果。
并且,由于间隔件30与电池单体20充分接触,第一散热通道34中冷却介质与电池单体20的换热面积大,冷却介质能够更快地吸收电池单体20产生的热量,有利于提升电池100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
或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9所示,间隔件30朝向电池单体20的表面可以具有多个凹槽35,凹槽35垂直于电池单体20高度方向的截面可以为弧形、折弯结构等。并且,电池单体20盖封凹槽35的槽口以限定出第二散热通道38。
具体而言,第二散热通道38中的冷却介质可以与电池单体20朝向间隔件30的面直接接触,进而电池单体20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至冷却介质,被吸收后通过冷却介质的自由流动被传导疏散,有利于提升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提高热均衡的效果。
在电池100设有第二散热通道38的一些实施例中,凹槽35的宽度(垂直于第二散热通道38中流体流动方向、且垂直于凹槽35深度方向的尺寸)为2mm~20mm,例如凹槽35的宽度可以为2mm、8mm、12mm、16mm、20mm等。
具体地,通过凹槽35的宽度在上述范围内,能确保第二散热通道38中冷却介质的流量,避免影响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
并且,在一些相关技术中,电池单体在正常的工作过程中对发生膨胀,若凹槽的宽度过大,电池单体产生的膨胀会在凹槽内形成较大的鼓包,电池单体的表面在凹槽的边沿会产生明显的折痕,会导致电池单体发生析锂,严重地诱发热失控,并且凹槽的宽度越大,所产生的折痕越明显。
因此本申请将凹槽35的宽度限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保证对电池单体20的支撑限位效果,避免电池单体20大面积无支撑,从而避免电池单体20发生较大鼓包,有效避免电池单体20出现析锂,有利于确保电池单体20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散热通道34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散热通道34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散热通道34为多个且沿第三方向排布,设置多个第一散热通道34能够有效提升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并且,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均与第一方向垂直,例如第一方向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由此能使间隔件30朝向相邻电池单体20的两个表面都能与电池单体20紧密充分接触,提升散热效率。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垂直,有利于冷却介质实现对流换热。例如在第二方向为电池单体20高度方向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散热通道34的延伸方向均与电池单体20的高度方向平行,有利于冷却介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动,实现热均衡的效果,例如电池单体20靠近底部(如图2所示的向下方向)的区域发热较大,第一散热通道34中的冷却介质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向下流动,以吸收电池单体20产生的热量,避免出现局部热量堆积。并且通过热对流实现电池单体20温度的一致性和均衡性。
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三方向倾斜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之间存在一定夹角,例如该夹角可以为30°、60°、80°等。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通道34中的冷却介质也能借助重力作用自由流动,实现热均衡的效果。这些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1、图14所示,间隔件30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开的两个侧板31和设于两个侧板31之间的多个分隔板32,相邻两个分隔板32之间可以形成第一散热通道34。由此间隔件30的结构设计十分简单,便于制件加工。并且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分隔板32的数量以及两个分隔板32之间的间距,可以灵活调节第一散热通道34的通道流通量面积,便于根据实际情况生产不同规格型号的间隔件30,以满足实际需求。
在间隔件30包括侧板31和分隔板32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图16和图17所示,间隔件30的至少一侧可以设有至少一个39,每个开孔39设置于对应侧侧板31和与该侧板31相连的一个分隔板32。例如开孔39可以设置于间隔件30的其中一个侧板31,也可以在间隔件30的两个侧板31皆设置开孔39。
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开孔39,可以将相邻两个第一散热通道34连通,冷却介质可以从一个第一散热通道34流向与之相邻的第一散热通道34,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并且通过冷却介质流动,能够促进电池单体20温度的一致性。
并且,通过在侧板31和与侧板31相连的分隔板32位置设置开孔39,即可以将相邻第一散热通道34连通,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提高间隔件30的制件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开孔39为非贯通孔,当开孔39只设置在其中一个侧板31以及与该侧板31相连的分隔板32时,与该开孔39相对应区域的另一个侧板31上不设置开孔结构,由此有利于实现相邻电池单体20之间的绝缘防护,有利于提高电池100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隔件30的两个侧板31皆设置开孔39,具体而言,如图17和图18所示,间隔件30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上设有第一开孔,第一开孔沿第一方向在第二侧板的区域不设置开孔结构。并且第二侧板上设有第二开孔,第二开孔沿第一方向在第一侧板的区域不设置开孔39结构。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在电池单体20的高度方向上错开,有利于保证相邻电池单体20的绝缘性。
并且,开孔39可以是圆形孔、方形孔、三角形孔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特殊限制。
如图7、图11和图20所示,相邻两个第一散热通道34的分隔板32的具体构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32可以为直板,例如第一散热通道34的截面可以为矩形、三角形、四边形等。通过分隔板32为直板可以有效增强间隔件30的结构强度,间隔件30可以对电池单体20实现良好的支撑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32为弧形板,如C型、S型或波浪型板等,由此分隔板32易于压缩变形,实现缓冲吸震的效果。并且有助于吸收电池单体20的膨胀力,电池单体20可以正常膨胀。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32为折弯板,如V型、N型或锯齿型板等,由此分隔板32易于压缩变形,实现缓冲吸震的效果。并且有助于吸收电池单体20的膨胀力,电池单体20可以正常膨胀。例如分隔板32为折弯的波浪形,这些都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图9和图11所示,间隔件30沿第三方向的两端可以设有挡边36,例如挡边36可以为长条形的片体结构,挡边36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以使挡边36与间隔件30大体形成L型或T型结构,并且挡边36可以与电池单体20的侧面接触。此处的侧面指的是电池单体20沿第三方向的两端端面。
具体地,通过挡边36与电池单体20的侧面接触,可以对电池单体20实现限位效果,避免多个电池单体20之间出现沿第三方向的错位,有利于确保电池单体20稳定的工作状态。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挡边36能沿第一方向延伸至相邻两电池单体20的侧面,此时的挡边36还能起到使多个电池单体20的组装更加便捷的功能,例如有利于电池单体20堆叠、间隔件30自身定位及对堆叠电池单体20的定位,工艺简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10所示,电池单体20可以包括壳体21和设于壳体21一端的电连接部22,例如电连接部22可以为电池单体20的极柱。相邻两个电池单体20的电连接部22可以通过汇流排23连接,以实现电池单体20的串并联。
并且,间隔件30包括间隔本体37、设于间隔本体37的第一凸部371和第二凸部372,第一凸部371和第二凸部372可以为间隔本体37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间隔本体37可以位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20的壳体21之间,以实现绝缘防护效果。
其中,第一凸部371位于相连两个电连接部22之间,并且第一凸部371位于汇流排23靠近壳体21的一侧,第一凸部371与汇流排23间隔开预定距离。由此可以避免第一凸部371对汇流排23产生结构干涉,使电池100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并且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部371在第二方向上的高度,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凸部371与电连接部22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由此第一凸部371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避免发生热量堆积,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使用安全。
如图2、图3、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凸部372可以位于相邻并且未相连的两个电连接部22之间,第二凸部372的凸出高度超出汇流排23。具体地,在工作过程中,汇流排23会产生一定的热量,通过第二凸部372可以将相邻且未连接的两个电连接部22隔开,还可以将相邻两个汇流排23隔开,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避免发生热量堆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6、图8、图10、图12和图13所示,电池单体20可以包括壳体21和设于壳体21一端的泄压部24,例如泄压部24可以为防爆阀等。间隔件30可以包括间隔本体37和设于间隔本体37的第三凸部373,例如第三凸部373为间隔本体37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间隔本体37可以位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20的壳体21之间,能实现绝缘防护效果。
并且,第三凸部373在第一方向上与泄压部24相对设置,并且,第三凸部373可以与箱体10接触,例如与箱体10的盖体接触,可以对泄压部24实现防护功能。
具体地,第三凸部373可以使泄压部24与箱体1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例如泄压部24与箱体10的盖体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即使箱体10出现朝向泄压部24的凹陷等,也能避免该凹陷直接与泄压部24接触,避免损坏泄压部24,并且第三凸部373可以对箱体10起到支撑作用,以提高箱体10的结构强度,大大降低箱体10因外部冲击等因素而发生凹陷的风险,进而提升电池100的使用安全性。
在间隔本体37包括第三凸部373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凸部373的凸出高度可以超出汇流排23,由此可以使箱体10(如箱体10的盖板或底板等)与汇流排23之间在第二方向存在一定间距,可以对汇流排23实现有效防护,使电池100的使用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20可以包括壳体21和设于壳体21一端(如上端)的电连接部22,壳体21的另一端(如下端)与壳体21通过粘胶层粘接,能确保电池100稳定的工作状态。间隔件30可以超出壳体21的另一端,并且间隔件30可以与箱体10相抵。
具体地,通过间隔件30超出壳体21的另一端,一方面,当箱体10出现晃动时,可以避免箱体10磕碰到电池100,避免造成电池100损坏,间隔件30可以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另一方面,间隔件30超出可以使电池单体20与箱体10之间间隔开固定间隙,该固定间隙可以形成粘胶通道,粘胶层可以置于粘胶通道中。例如需要粘胶层的厚度为A,可以将间隔件30的另一端超出壳体21的距离为A,由此便于确定粘胶层的厚度,提高电池100组装的效率。
在间隔件30超出壳体21另一端的一些实施例中,间隔件30的另一端超出壳体21的距离0.5mm-4mm,例如可以为0.5mm、1mm、2mm、3mm、4mm等。通过间隔件30的另一端超出壳体21的距离在上述范围内,在能对电池100起到减震缓冲作用的同时,能够减小对箱体10内空间资源的占用,有利于实现电池100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隔件30四周均超出电池单体20,间隔件30夹在相邻两个电池单体20之间所能实现的绝缘防护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20的壳体21包括壳本体和套设于壳本体的绝缘膜,以提高绝缘效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20的壳体可以仅包括壳本体(如铝壳),即省去绝缘膜,通过设置间隔件30满足绝缘需求,壳本体与箱体10直接粘接,能提升箱体10对电池单体20的粘接强度,同时减少绝缘膜的使用,可以降低电池100的生产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电装置(例如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0,电池100可以用于为用电装置供电,确保用电装置能正常工作。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0具有上述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电装置,通过在箱体10的容纳腔101内填充冷却介质,两个相邻电池单体20之间的间隔件30具有与容纳腔101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34,冷却介质可以进入第一散热通道34吸收电池单体20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堆积发生热失控,电池100的散热结构具有极高的热传递效率和散热效果。并且冷却介质可以自由流动,能实现电池单体20表面温度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同时间隔件30通过发生形变还能实现膨胀吸收、减震缓冲的效果。此外电池100的散热系统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电池100的生产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0和用电装置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10),所述箱体(10)具有容纳腔(101),所述容纳腔(101)内填充有冷却介质;
多个电池单体(20),多个所述电池单体(20)设于所述容纳腔(101)内且沿第一方向排布;
间隔件(30),所述间隔件(30)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20)之间,所述间隔件(30)具有与所述容纳腔(101)连通的第一散热通道(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30)为连续延伸的板体,其中,
所述间隔件(30)朝向所述电池单体(20)的表面与所述电池单体(20)面接触,且接触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表面面积的一半;
或者,所述间隔件(30)朝向所述电池单体(20)的表面具有多个凹槽(35),所述电池单体(20)盖封所述凹槽(35)的槽口以限定出第二散热通道(38),所述凹槽(35)的宽度为2mm~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34)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散热通道(34)为多个且沿第三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或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三方向倾斜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30)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开的两个侧板(31)和设于两个所述侧板(31)之间的多个分隔板(32),相邻两个所述分隔板(32)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散热通道(34),
所述间隔件(30)的至少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开孔(39),每个所述开孔(39)设于对应侧所述侧板(31)和与该所述侧板(31)相连的一个所述分隔板(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通道(34)的分隔板(32)为直板或弧形板或折弯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30)沿第三方向的两端设有挡边(36),所述挡边(36)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电池单体(20)的侧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20)包括壳体(21)和设于所述壳体(21)一端的电连接部(22),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20)的所述电连接部(22)通过汇流排(23)连接,所述间隔件(30)包括间隔本体(37)、设于所述间隔本体(37)的第一凸部(371)和第二凸部(372),所述间隔本体(37)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20)的所述壳体(21)之间,
所述第一凸部(371)位于相连两个所述电连接部(22)之间且位于所述汇流排(23)靠近所述壳体(21)的一侧,所述第一凸部(371)与所述汇流排(23)间隔开预定距离;
所述第二凸部(372)位于相邻且未相连的两个所述电连接部(22)之间,所述第二凸部(372)的凸出高度超出所述汇流排(2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20)包括壳体(21)和设于所述壳体(21)一端的泄压部(24),所述间隔件(30)包括间隔本体(37)和设于所述间隔本体(37)的第三凸部(373),所述间隔本体(37)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20)的所述壳体(21)之间,
所述第三凸部(373)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泄压部(24)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凸部(373)与所述箱体(10)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20)包括壳体(21)和设于所述壳体(21)一端的电连接部(22),所述壳体(21)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10)通过粘胶层粘接,所述间隔件(30)超出所述壳体(21)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箱体(10)相抵。
10.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100)用于为所述用电装置供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55465.8U CN219066945U (zh) | 2022-12-12 | 2022-12-12 | 电池和用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55465.8U CN219066945U (zh) | 2022-12-12 | 2022-12-12 | 电池和用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66945U true CN219066945U (zh) | 2023-05-23 |
Family
ID=86349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55465.8U Active CN219066945U (zh) | 2022-12-12 | 2022-12-12 | 电池和用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6694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638311A (zh) * | 2023-12-15 | 2024-03-01 |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
CN118263567A (zh) * | 2024-05-09 | 2024-06-28 | 江苏欧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外包泄压防鼓包的磷酸铁锂电池 |
-
2022
- 2022-12-12 CN CN202223355465.8U patent/CN21906694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638311A (zh) * | 2023-12-15 | 2024-03-01 |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
CN118263567A (zh) * | 2024-05-09 | 2024-06-28 | 江苏欧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外包泄压防鼓包的磷酸铁锂电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066945U (zh) | 电池和用电装置 | |
CN210123771U (zh) |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 |
JP6073737B2 (ja)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
US20240128542A1 (en) | Battery pack | |
KR20120016590A (ko) | 콤팩트한 구조와 우수한 방열 특성의 전지모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팩 | |
WO2024031413A1 (zh) | 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113964417A (zh) |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 |
CN210040347U (zh) | 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 |
CN116345051A (zh) | 一种多面冷却电池模组 | |
KR20140037452A (ko) | 전지모듈 | |
CN112713344A (zh) | 一种电池总成及电动车 | |
CN217822993U (zh) | 电池及电池装置 | |
CN216624395U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217823040U (zh) | 电池装置 | |
CN217788541U (zh) | 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6597738U (zh) | 隔热装置和电池模组 | |
CN214176108U (zh) | 一种沉浸式电池包冷却系统 | |
CN214411312U (zh) | 散热模组及储能模组 | |
CN116830363A (zh) | 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 |
CN217485567U (zh) | 电池箱体、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 |
CN220652235U (zh) | 电池包 | |
CN214957160U (zh) | 电池包与车辆 | |
CN220672694U (zh) | 电池包及汽车 | |
CN220774561U (zh) | 电芯模块、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CN218602557U (zh) | 电池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