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7385U - 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47385U CN219047385U CN202223302610.6U CN202223302610U CN219047385U CN 219047385 U CN219047385 U CN 219047385U CN 202223302610 U CN202223302610 U CN 202223302610U CN 219047385 U CN219047385 U CN 2190473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shell structure
- soft seat
- air flow
- atomiz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06010022000 influenza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08125 Nicoti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Volume Flow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壳体组件包括内壳结构和设置于内壳结构外侧的外壳结构,内壳结构具有雾化气道,内壳结构开设有位于雾化气道两端的进气口和抽吸口,外壳结构开设有大气压口,气流传感器固定于内壳结构,气流检测气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抽吸口,气流检测气道的另一端连通至气流传感器的第一侧,气流传感器的第二侧正对大气压口,内壳结构包括主壳体和第一软质座,第一软质座背向开口一侧开设有气流检测气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气流检测气道和雾化气道分离设置,产生的部分雾滴在雾化气道内冷凝后,大概率只在雾化气道内流动,咪头传感被冷凝液浸湿的可能性较小,从而减小了气流传感器失灵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雾化产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内部设置有咪头,在用户抽吸时,咪头的薄膜处产生负压,雾化器相应工作,雾化烟油,雾化的烟油沿着雾化气道向上流动,用户停止抽吸时,咪头的薄膜处压力正常,雾化器停止工作,但是部分未被吸出的雾化烟油会在雾化气道的内壁上产生冷凝液,咪头往往设置在雾化气道的侧边或者设置于雾化气道的进气口处,这就导致冷凝液向下流动时可能会流动至咪头,咪头的薄膜被油液浸湿,咪头失灵。例如,在咪头的薄膜被油液浸湿后,在油液的重力作用下,咪头可能会误判薄膜处产生了负压而导致咪头自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子雾化装置漏油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储油结构、雾化结构和气流传感器,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内壳结构和设置于所述内壳结构外侧的外壳结构,所述储油结构和所述雾化结构位于所述内壳结构内,且所述内壳结构具有雾化气道,所述内壳结构开设有位于所述雾化气道两端的进气口和抽吸口,所述外壳结构开设有大气压口,所述气流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内壳结构,所述气流检测气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抽吸口,所述气流检测气道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气流传感器的第一侧,所述气流传感器的第二侧正对所述大气压口;所述内壳结构包括具有开口的主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开口处的第一软质座,所述第一软质座背向所述开口一侧开设有所述气流检测气道,所述气流传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一软质座。
可选地,所述第一软质座上开设有贯穿其的所述抽吸口,所述第一软质座夹紧于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软质座包括相互连接的气道部和固定部,所述气道部背向所述主壳体的一侧开设有所述气流检测气道,所述固定部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气流传感器紧配于所述固定孔中,使固定部密封隔离所述气流传感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的靠近所述气道部一侧还开设有过渡腔,所述过渡腔自所述气流传感器的一侧延伸至所述气流检测气道。
可选地,所述气流检测气道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支流气道,所述支流气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支流段、第二支流段和第三支流段,所述第一支流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流段一端连通至所述气流传感器,所述第三支流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流段一端连通至所述抽吸口,所述第二支流段位于所述气道部的边缘处。
可选地,所述外壳结构具有第一内壁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内壁紧贴所述气道部的背向所述主壳体一侧设置,使所述第一支流段和所述第三支流段的背向所述主壳体一侧由所述第一内壁封堵,两个所述第二内壁分别设置于所述气道部的相对两侧,使两个所述第二支流段的其中一侧由所述第二内壁封堵。
可选地,所述主壳体两端敞口设置,所述内壳结构还包括第二软质座,所述第一软质座和所述第二软质座分别位于所述主壳体的两端敞口处,所述第二软质座上开设有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二软质座夹紧于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软质座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油棉,所述第二软质座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油棉。
可选地,所述储油结构为储油棉,所述雾化结构包括雾化管、发热体和导油棉,所述雾化气道位于所述雾化管内,且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油棉均设置于所述雾化管内,所述雾化管穿设于所述储油棉,所述雾化管开设有导油孔,所述导油棉设置于所述导油孔处,所述雾化管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抽吸口。
可选地,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雾化结构及所述气流传感器均电性连接,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内壳结构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外壳结构和内壳结构,储油结构和雾化结构和雾化气道均设置在内壳结构的内部,雾化气道的两端分别为进气口和抽吸口,内壳结构和外壳结构之间设置有气流检测气道,使得气流检测气道和雾化气道相互隔离。内壳结构包括主壳体和第一软质座,第一软质座的背向所述被壳体一侧开设有上述的气流检测气道,气流传感器固定于第一软质座上,气流检测气道的一侧连通至气流传感器,另一端连通至抽吸口。用户在抽吸口抽吸空气时,气流在气流检测气道内朝向抽吸口流动,使气流传感器处产生负压,同时气流在雾化气道内流动,将雾化后的雾滴朝向抽吸口流动。由于气流检测气道和雾化气道分离设置,那么产生的部分雾滴在雾化气道内冷凝后,也极大可能只在雾化气道内流动,咪头传感被冷凝液浸湿的可能性较小,从而减小了气流传感器失灵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内部结构的爆炸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软质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软质座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软质座和部分外壳结构的爆炸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爆炸结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壳体组件;101-雾化气道;1011-进气口;1012-抽吸口;102-气流检测气道;1021-支流气道;1022-第一支流段;1023-第二支流段;1024-第三支流段;11-外壳结构;112-大气压口;113-吸嘴;114-第一内壁;115-第二内壁;12-内壳结构;121-第一软质座;1211-气道部;12110-第一吸油腔;1212-固定部;12120-固定孔;1213-过渡腔;122-第二软质座;123-主壳体;2-雾化结构;21-雾化管;22-导油棉;3-储油结构;4-气流传感器;5-电池;61-第一吸油棉;62-第二吸油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组件1、储油结构3、雾化结构2和气流传感器4。
壳体组件1包括内壳结构12和外壳结构11,外壳结构11设置在内壳结构12的外侧。壳体组件1用于对储油结构3、雾化结构2、气流传感器4等进行安装和保护。储油结构3和雾化结构2可设置于内壳结构12的内部,内壳结构12的内部还具有雾化气道101,内壳结构12开设有进气口1011和抽吸口1012,进气口1011和抽吸口1012分别位于雾化气道101的两端。内壳结构12包括主壳体123和第一软质座121,主壳体123具有开口,第一软质座121设置在主壳体123的开口处,气流传感器4固定于第一软质座121上。第一软质座121背向主壳体123开口的一侧开设有气流检测气道102,使气流检测气道102不与主壳体123的容纳腔连通。在用户抽吸时,空气从进气口1011进入,同时,雾化结构2对油液进行雾化,雾化后的雾滴随气流沿着雾化气道101流动至抽吸口1012处。为了使进气口1011和抽吸口1012能够与外接空气连通,外壳结构11正对进气口1011处开设有使进气口1011外露的开口,外壳结构11正对抽吸口1012处开设有使抽吸口1012外露的开口或者设置有吸嘴113。或者,外壳结构11未覆盖在内壳结构12开设有进气口1011和抽吸口1012的表面上。
储油结构3用于储存烟油或者雾化液,雾化结构2则用于将储油结构3中的液体进行雾化,雾化结构2可通过加热的方式雾化液体,也可以通过微泵对液体加压后再由超声波高压雾化,雾化结构2的具体结构和雾化原理此处不作限定。
气流传感器4用于检测用于是否正在使用电子雾化装置,气流传感器4的其中一侧与大气压连通,气流传感器4的该侧为气流传感器4的第二侧,气流传感器4的另一侧连通至抽吸口1012,气流传感器4的该侧为气流传感器的第一侧。外壳结构11上开设有大气压口112,气流传感器4的第二侧正对大气压口112设置。用户在抽吸口1012进行抽吸时,气流传感器4的第一侧产生负压,即,气流传感器4两侧之间产生气压差,从而可以根据该气压差判断用户是否在使用电子雾化装置。
气流传感器4的第一侧和抽吸口1012之间通过气流检测气道102连通,气流检测气道102设置在内壳结构12和外壳结构11之间,即气流检测气道102设置在内壳结构12的外部,与雾化气道101分离设置。在雾化结构2将油液雾化后,即使部分雾化后的雾滴重新冷凝,也大概率在雾化气道101内流动,流动至气流检测气道102和气流传感器4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气流传感器4被油液浸湿的可能性变小,咪头自启的可能性也变小。
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外壳结构11和内壳结构12,储油结构3和雾化结构2和雾化气道101均设置在内壳结构12的内部,雾化气道101的两端分别为进气口1011和抽吸口1012,内壳结构12和外壳结构11之间设置有气流检测气道102,使得气流检测气道102和雾化气道101相互隔离,气流传感器4固定在内壳结构12上。气流检测气道102的一侧连通至气流传感器4,另一端连通至抽吸口1012。用于在抽吸口1012抽吸空气时,气流在气流检测气道102内朝向抽吸口1012流动,使气流传感器4处产生负压,同时气流在雾化气道101内流动,将雾化后的雾滴朝向抽吸口1012流动。由于气流检测气道102和雾化气道101分离设置,那么产生的部分雾滴在雾化气道101内冷凝后,也极大可能只在雾化气道101内流动,气流传感器4被冷凝液浸湿的可能性较小,从而减小了气流传感器4失灵的可能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2,气流传感器4和抽吸口1012位于内壳结构12的同一侧。邻近雾化结构2处的雾滴较多,此处产生的冷凝液也较多,抽吸口1012和雾化结构2往往距离较远,而气流传感器4和抽吸口1012位于内壳结构12的同一侧,因此,雾化结构2和气流传感器4的距离也较远,冷凝液流动至气流传感器4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软质座121夹紧于主壳体123和外壳结构11之间,使得第一软质座121既能够封堵主壳体123的开口,又能够对主壳体123内的容纳腔起到密封作用。具体而言,在主壳体123和外壳结构11相互挤压时,主壳体123和第一软质座121之间的连接间隙被变形后的第一软质座121填充,从而起到密封容纳腔的作用。第一软质座121上开设有抽吸口1012,供用户从雾化气道101抽吸空气。
其中,第一软质座121背向主壳体123开口的一侧开设有气流检测气道102,具体而言,气流检测气道102可位于第一软质座121的内部,如在第一软质座121的内部开设有气孔;或者,第一软质座121上开设有气道槽,外壳结构11的内壁和气道槽的内壁共同围成气流检测气道102。
其中,请参阅图2及图3,气流传感器4固定在第一软质座121上,且第一软质座121密封隔离气流传感器4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使气流传感器4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互隔离,从而能够在抽吸状态下,使气流传感器4的两侧之间产生气压差。第一软质座121的作用在于:第一,第一软质座121既能够遮挡主壳体123的开口,又能够对主壳体123的开口处进行密封,替代了开口封堵件和密封件的功能;第二,第一软质座121上还设置有气流检测气道102,无需在其他部件上设置气流检测气道102,节省零件;第三,第一软质座121还能够固定气流传感器4,且对气流传感器4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进行了密封,替代了气流传感器4的固定件和密封件的功能。第一软质座121这一个零件实现了多种功能,极大地节省了零件成本,而且减少了电子雾化装置的零件个数,装配也更加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软质座121包括气道部1211和固定部1212,气道部1211和固定部1212相互连接,气道部1211可正对主壳体123设置,固定部1212可由气道部1211延伸而成。气道部1211背向主壳体123的一侧开设有气流检测气道102,固定部1212上则开设有固定孔12120,气流传感器4紧配于固定孔12120中,使气流传感器4的相对两侧通过固定部1212相互隔离。气流检测气道102的其中一端连通至气流传感器4,气流检测气道102的另一端连通至抽吸口1012。
可选地,请参阅图5,固定部1212的靠近气道部1211一侧开设有过渡腔1213,过渡腔1213设置在气流传感器4和气流检测气道102之间,过渡腔1213自气流传感器4的一侧延伸至气流检测气道102。结合图5,过渡腔1213的侧面与气流传感器4连通,过渡腔1213的顶面与气流检测气道102连通。过渡腔1213的设置使得气流传感器4和气流检测气道102之间更容易连通。
可选地,请参阅图4,气流检测气道102包括还少两个并联连接的支流气道1021,支流气道1021的部分位于气道部1211的边缘,可以利用外壳结构12的内部形成支流气道1021的侧壁,从而使气道部1211的结构更加简单。具体而言,支流气道102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支流段1022、第二支流段1023和第三支流段1024,第一支流段1022的远离第二支流段1023一端连通至气流传感器4,第三支流段1024的远离第二支流段1023一端连通至抽吸口1012。也就是说,气流传感器4、第一支流段1022、第二支流段1023、第三支流段1024和抽吸口1012依次连通。而且,第二支流段1023位于气道部1211的边缘处。
可选地,请参阅图6,外壳结构11具有第一内壁114和两个第二内壁115,两个第二内壁115分别连接于第一内壁114的相对两侧,第一内壁114和第二内壁115呈夹角连接。第一内壁114紧贴气道部1211的背向主壳体123一侧设置,使得第一支流段1022和第三支流段1024的背向主壳体123一侧由第一内壁114封堵。两个第二内壁115分别设置于气道部1211的相对两侧,使两个第二支流段1023的其中一侧由第二内壁115封堵。通过外壳结构11和气道部1211的相互紧贴配合,形成密封的气流检测气道102。
可选地,固定部1212上开设有固定孔12120,气流传感器4紧配于固定孔中。气流传感器4的外周壁与固定孔的内周壁过盈配合,使气流传感器4固定在第一软质座121的固定孔内。由于第一软质座121能够受力变形,所以气流传感器4的外周壁和固定孔的内周壁过盈配合时,两者之间没有间隙,从而隔绝气流传感器4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7,主壳体123的两端敞口设置,内壳结构12包括主壳体123、第一软质座121和第二软质座122,第一软质座121和第二软质座122分别设置在主壳体123的两端敞口处。第一软质座121上开设有抽吸口1012,第二软质座122上开设有进气口1011。第一软质座121夹紧于主壳体123和外壳结构11之间,第二软质座122夹紧于主壳体123和外壳结构11之间,使得第一软质座121既能够封堵主壳体123的开口,又能够对主壳体123内的容纳腔起到密封作用。具体而言,在主壳体123和外壳结构11相互挤压时,主壳体123和第一软质座121之间的连接间隙被变形后的第一软质座121填充,主壳体123和第二软质座122之间的连接间隙被变形后的第二软质座122填充,从而起到密封容纳腔的作用。
其中,第一软质座121和第二软质座122均可受力变形,可采用硅胶、橡胶等软质材料制成。
可选地,请参阅图2,第一密封座121和外壳结构11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油棉61,第二软质座122和外壳结构11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油棉62。具体而言,第一密封座121背向第一容纳腔123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吸油腔12110,第一吸油棉61设置于第一吸油腔12110内,第二密封座122背向第一容纳腔1232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吸油腔,第二吸油棉62设置于第二吸油腔内。在电子雾化装置正常使用时,由于油液在雾化结构2处雾化,部分雾滴会重新冷凝成液体,但冷凝后的液体无法再进入储油结构3中,所以会在雾化气道101的内部流动,从进气口1011或者抽吸口1012流出,出现漏油现象。在第二软质座122和外壳结构11之间设置吸油棉6可以吸附一定的冷凝油液,防止油液从进气口1011流出至电子雾化装置外部,也进一步防止了冷凝油液流动至气流传感器4。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气流检测气道102包括两个支流气道1021,两个支流气道1021的首端相互连通,两个支流气道1021的尾端也相互连通,使得气流传感器4和抽吸口1012之间具有两个通路,便于气流快速流动。两个支流气道1021可对称设置,两个支流气道1021的首端均连通至气流传感器4的第一侧,两个支流气道1021的尾端均连通至抽吸口1012。
可选地,第一软质座121的边缘处开设有L形凹槽,外壳结构11具有相互连接的两个流道壁,两个流道壁和L形凹槽的内壁围成上述的支流气道1021。如此,支流气道1021设置在第一软质座121的边缘处,在第一软质座121上设置L形凹槽的成型工艺较为简单,加工的成本较低。第一软质座121上设置有两个支流气道1021,相应地,第一软质座121上设置有两个L形凹槽,两个L形凹槽分别设置在第一软质座121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7,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电池5,电池5与雾化结构2和气流传感器4电性连接,电池5为雾化结构2、气流传感器4等提供电能。电池5设置在内壳结构12和外壳结构11之间,使内壳结构12的内部仅设置雾化结构2、储油结构3,避免电池5受到雾化液滴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7,储油结构3为储油棉,储油结构3为储油棉。储油棉可以吸附较多的油液,使电子雾化装置具有较长的使用时间。储油结构3也可为可替换的烟弹等。
雾化结构2包括雾化管21、发热体和导油棉22,雾化管21内形成雾化气道101,雾化管21的两端分别为进气口1011和抽吸口1012,发热体和导油棉22均设置在雾化管21内,雾化管21上开设有导油孔,导油棉22设置在导油孔处,雾化管21的外壁紧贴储油棉设置。这样,吸油棉6可以通过导油孔将储油棉内的油液吸附至雾化管21内,由雾化器进行雾化。雾化管21可穿过储油棉设置,使雾化管21的周圈紧贴储油棉设置。雾化管21的两端分别插设于进气口1011和抽吸口101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储油结构、雾化结构和气流传感器,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内壳结构和设置于所述内壳结构外侧的外壳结构,所述储油结构和所述雾化结构位于所述内壳结构内,且所述内壳结构具有雾化气道,所述内壳结构开设有位于所述雾化气道两端的进气口和抽吸口,所述外壳结构开设有大气压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结构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具有气流检测气道,所述气流检测气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抽吸口,所述气流检测气道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气流传感器的第一侧,所述气流传感器的第二侧正对所述大气压口;所述内壳结构包括具有开口的主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开口处的第一软质座,所述第一软质座背向所述开口一侧开设有所述气流检测气道,所述气流传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一软质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质座上开设有贯穿其的所述抽吸口,所述第一软质座夹紧于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质座包括相互连接的气道部和固定部,所述气道部背向所述主壳体的一侧开设有所述气流检测气道,所述固定部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气流传感器紧配于所述固定孔中,使固定部密封隔离所述气流传感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靠近所述气道部一侧还开设有过渡腔,所述过渡腔自所述气流传感器的一侧延伸至所述气流检测气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检测气道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支流气道,所述支流气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支流段、第二支流段和第三支流段,所述第一支流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流段一端连通至所述气流传感器,所述第三支流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流段一端连通至所述抽吸口,所述第二支流段位于所述气道部的边缘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结构具有第一内壁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内壁紧贴所述气道部的背向所述主壳体一侧设置,使所述第一支流段和所述第三支流段的背向所述主壳体一侧由所述第一内壁封堵,两个所述第二内壁分别设置于所述气道部的相对两侧,使两个所述第二支流段的其中一侧由所述第二内壁封堵。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两端敞口设置,所述内壳结构还包括第二软质座,所述第一软质座和所述第二软质座分别位于所述主壳体的两端敞口处,所述第二软质座上开设有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二软质座夹紧于所述主壳体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质座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油棉,所述第二软质座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油棉。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结构为储油棉,所述雾化结构包括雾化管、发热体和导油棉,所述雾化气道位于所述雾化管内,且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油棉均设置于所述雾化管内,所述雾化管穿设于所述储油棉,所述雾化管开设有导油孔,所述导油棉设置于所述导油孔处,所述雾化管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抽吸口。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雾化结构及所述气流传感器均电性连接,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内壳结构和所述外壳结构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02610.6U CN219047385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电子雾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02610.6U CN219047385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电子雾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47385U true CN219047385U (zh) | 2023-05-23 |
Family
ID=86374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02610.6U Active CN219047385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电子雾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47385U (zh) |
-
2022
- 2022-12-09 CN CN202223302610.6U patent/CN21904738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785359U (zh) |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 |
CN216533813U (zh) | 一种咪头带防水透气膜的自吸式电子烟 | |
CN216568342U (zh) | 一种雾化器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9047385U (zh) | 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9762478U (zh) | 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9069446U (zh) |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WO2023019440A1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6983577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和电源组件 | |
CN217446662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和雾化器 | |
CN219047338U (zh) | 电子雾化发生装置 | |
CN211832815U (zh) | 扁形雾化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扁形电子烟 | |
CN214802303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21059603U (zh) | 一种防漏液电子烟 | |
CN217389994U (zh) |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216961506U (zh) | 用于电子烟的烟弹和电子烟 | |
CN217658215U (zh) | 供电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20274953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7390013U (zh) |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216568321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主机 | |
CN216568320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主机和导气架 | |
CN216568319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主机 | |
CN219422219U (zh) | 雾化装置 | |
CN220734431U (zh) | 一种气雾发生装置 | |
CN218737201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8185183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