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6620U -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6620U
CN219046620U CN202223591626.3U CN202223591626U CN219046620U CN 219046620 U CN219046620 U CN 219046620U CN 202223591626 U CN202223591626 U CN 202223591626U CN 219046620 U CN219046620 U CN 2190466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plate
cover plat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162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宏
贾俊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zhongda Heat Dissip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zhongda Heat Dissip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zhongda Heat Dissip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zhongda Heat Dissip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162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66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66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66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其中散热结构,用于对发热部件散热,包括散热板、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气体驱动件。散热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设置有散热凸起部;第一盖板连接于第一面,散热板与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散热腔,散热凸起部位于散热腔内,在散热凸起部用于引导散热腔内流通的气体;第二盖板连接于第二面,散热板与第二盖板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散热流道用于流通冷却液,第二盖板远离散热板的一面用于连接发热部件;气体驱动件与散热板或第一盖板连接,用于驱动气体在散热腔内流通。这种散热结构同时具有液冷和气冷两种功能。而其中散热腔和散热流道中的任一种故障失效时,另一种也继续工作,保持发热部件的正常运行。

Description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功能越来越复杂,散热越来越成为关键技术,解决复杂电子设备的散热方案很有价值。一般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多采用单一散热方式,比如仅采用风冷,或者仅采用液冷方式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尤其是在一些特殊领域,对散热方案有着更多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能够提高对电子部件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散热结构,用于对发热部件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板、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散热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设置有散热凸起部。所述第一盖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具有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散热腔内的气体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间流通,所述散热凸起部位于所述散热腔内,在所述散热凸起部用于引导所述散热腔内流通的气体。所述第二盖板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所述散热流道具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散热流道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口之间流通冷却液,所述第二盖板远离所述散热板的一面用于连接所述发热部件。所述气体驱动件,与所述散热板或所述第一盖板连接,用于驱动气体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间流通。
这种散热结构通过散热板与第一盖板形成通过气体散热的散热腔,散热板与第二盖板形成通过冷却液散热的散热流道,使得散热结构同时具有液冷和气冷两种功能。当发热部件的发热量很大时,可以同时在散热腔内流通气体,在散热流道内流通冷却液,进行风冷和液冷的组合运行,从而快速冷却发热部件。而其中散热腔和散热流道中的任一种故障失效时,可以切换到使用另一种正常继续工作,从而保持发热部件的正常运行,为维护提供了缓冲期,可以在发热部件正常停机后,再维护散热结构,保障了发热部件的安全可靠运行。气体驱动件驱动散热腔内的气体具有稳定的流向,而且使得散热腔内与散热腔外具有主动的气体交换,从而保障了散热腔内风冷的冷却效果。
基于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散热凸起部包括多个散热片和多个散热柱。散热翅片呈片状分布在所述第一面,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平行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翅片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分通道。散热柱呈柱状分布在所述第一面,多个所述散热柱平行设置。
这种散热结构通过散热翅片和散热柱组合的形式实现散热腔内气体的引流,同时也增加了散热板的比表面积,将第二面吸收的热量传递至第一面之后扩散到更大的面积,便于散热腔内的气体通过热交换带走热量。散热柱和散热翅片的分布可以根据第二面发热部件的热量分布进行匹配。当然也可以根据散热腔内气体的流动控制进行匹配。比如在设置气体驱动件的位置,可以增加散热柱的数量,而减少散热翅片的数量,从而提高气体驱动件的工作效率,避免散热翅片过多地遮挡气体驱动件造成风阻。散热翅片和散热柱组合形成的散热凸起部,一方面可以减少气流短路能够使得散热腔内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另一方面降低死区的形成,降低局部热集中的现象发生。
基于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多个散热柱包括第一类型柱和第二类型柱。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类型柱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类型柱的尺寸。所述第二类型柱所在区域形成驱动件安装区域,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驱动件安装区域对应。所述气体驱动件从所述第一开口伸入所述散热腔内,并朝向所述第二类型柱。
这种散热结构中第一类型柱和第二类型柱具有不同的高度,高度指在垂直于第一面的方向上的尺寸。通过设置第二类型柱为安装气体驱动件做准备,一方面可以降低垂直于第一面的方向上散热结构的整体尺寸,另一方面使得气体驱动件驱动的气流更加接近第二面,更加快速地将第二面传递至第一面的热量吸收。
基于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口设置于所述散热板远离所述第二盖板的一面。
这种散热结构中的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均设置在远离发热部件的一面,在散热结构连接供应冷却液的液冷装置时,可以便于空间布局,降低液冷装置的管线对发热部件的影响。
基于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气体驱动件包括连接板和风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散热板连接,所述连接板具有凸起罩,所述凸起罩向远离所述散热板的方向凸起。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凸起罩内,与所述连接板可拆卸连接。
这种散热结构中连接板通过凸起罩保护风扇,而风扇通过连接板连接到第一盖板上,能够便于风扇的安装,以及风扇安装后的稳定。
基于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第二面设置有流道槽,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散热板连接时,所述流道槽形成所述散热流道。
这种散热结构中将流道槽和散热凸起部均集中在散热板上,提高散热结构的集成度,便于热量传递,提高散热效果。
基于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流道槽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翅片,所述分流翅片将所述流道槽分为多个分流道。
这种散热结构中分流翅片使得冷却液在散热流道内的流动更加均匀,一方面可以减少冷却液短路能够使得散热流道内的冷却液分布更加均匀,另一方面降低死区的形成,降低局部热集中的现象发生。
基于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第一面设置有凸沿,所述凸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所述散热腔。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所述凸沿的尺寸大于所述散热凸起部的尺寸。
这种散热结构中凸沿包围住散热凸起部的外周,当然也可以不包围其中一侧,使得散热腔的一侧形成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在设置凸沿的情况下,第一盖板可以设置为一块平板,从而降低第一盖板的制造成本,也便于第一盖板的更换。
基于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第二面设置有下沉槽,所述流道槽设置于所述下沉槽内,所述第二盖板设置于所述下沉槽内时,所述第二盖板远离所述散热板的一面与所述第二面齐平。
这种散热结构中第二面设置下沉槽,第二盖板可以设置在下沉槽内,使得下沉槽内的流道槽形成散热流道。第二盖板也可以设置为平板,从而降低第二盖板的制造成本,也便于第二盖板的更换。另外,第二盖板远离散热板的一面与第二面齐平,也使得散热结构接触发热部件的一面平整,便于与散热结构与发热部件的接触,通过降低散热硅胶的使用,减少了传热路径,从而提高发热部件到散热结构的传热效率。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子部件和第一方面任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散热结构,所述电子部件形成所述发热部件,所述电子部件接触所述第二盖板远离所述散热板的一面。
这种电子设备通过同时具有风冷和液冷的散热结构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而且风冷和液冷中的任一者故障失效时,可以继续使用另一者正常继续工作,从而保持电子部件的正常运行,为维护提供了缓冲期,可以在电子部件正常停机后,再维护散热结构,保障了电子部件的安全可靠运行。气体驱动件驱动散热腔内的气体具有稳定的流向,而且使得散热腔内与散热腔外具有主动的气体交换,从而保障了散热腔内风冷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散热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气体驱动件被拆除。
图4是本申请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气体驱动件及第一盖板被拆除。
图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形式中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盖板被拆除。
图7是本申请一种实施形式中的第二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种实施形式中的散热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散热结构 001
散热板 100
第一盖板 200
第二盖板 300
气体驱动件 400
第一面 101
第二面 103
散热凸起部 110
散热翅片 111
散热柱 113
第一类型柱 113a
第二类型柱 113b
第一开口 105
第二开口 107
连接板 410
风扇 430
流道槽 130
分流翅片 131
凸沿 150
下沉槽 170
平板部分 411
凸起罩 413
散热通孔 4131
第一延伸部分 120
第二延伸部分 140
引入段 130a
第一流通腔 130b
连接段 130c
第二流通腔 130d
流出段 130e
第一连接口 121
第二连接口 14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下,如果有用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上”、“下”、“左”、“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中,如果有用到,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下述实施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局部结构的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一种散热结构001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一种散热结构001的装配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这种散热结构001包括散热板100。散热板100大致呈平板状,具有相对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3。
在第一面101设置有凸沿150,凸沿150包围形成一面开口的凹槽。在凹槽内设置有散热凸起部110,散热凸起部110与散热板100的板体一体成型。
散热凸起部110包括多个散热翅片111和多个散热柱113。散热翅片111呈片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面101设置。散热翅片111从凸沿150形成开口的位置向凹槽内部延伸。多个散热翅片111平行设置,使得相邻的两个散热翅片111之间形成一个分通道,该分通道可以用于流通气体。
散热结构001还包括第一盖板200,第一盖板200与散热板100可拆卸连接。当第一盖板200与散热板100连接时,散热板100和第一盖板200之间由凹槽形成散热腔。在第一面101上还设置有多个凸柱以便于第一盖板200和散热板100可拆卸连接。凸柱设置在散热翅片111所在区域。可以理解的,为了便于凸柱的设置,部分散热翅片111包括多个子片,相邻两个子片之间间隔设置,而凸柱就位于相邻两个子片的间隔区域。第一盖板200上设置多个安装孔,螺栓穿过安装孔后与凸柱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从而实现第一盖板200和散热板100的连接。在垂直于第一面101的方向上,凸沿150的高度高于局部散热凸起部110的高度,当第一盖板200与散热板100连接时,避免散热凸起部110中与第一盖板200对应的部分将第一盖板200顶起。
图3示出了一种散热结构00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开口107处未设置气体驱动件400。图4示出了一种散热结构00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设置第一盖板200。
如图3和图4所示,散热柱113包括第一类型柱113a和第二类型柱113b。在垂直于第一面101的方向上,第一类型柱113a的尺寸大于第二类型柱113b的尺寸。在垂直于第一面101的方向上,第一类型柱113a的尺寸可以与凸沿150的尺寸相等。
第一盖板200与散热板100连接时,未设置凸沿150的开口位置形成第二开口107。而凸沿150与第一盖板200之间还形成有第一开口105。在平行于第一面101的投影面内,散热柱113的投影位于第一开口105的投影内。散热结构001还包括气体驱动件400,气体驱动件400用于驱动气体在第一开口105和第二开口107件流通。
如图2所示,气体驱动件400包括连接板410和风扇430。其中,连接板410与第一盖板200连接,连接板410位于第一开口105的位置。
图5示出了一种连接板41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和图5所示,连接板410包括平板部分411和凸起罩413。平板部分411与散热板100可拆卸连接。在平板部分411与散热板100连接时,平板部分411与第一盖板200大致齐平,保持连接结构整体平整。平板部分411与凸起罩413一体成型,凸起罩413从平板部分411向远离散热板100的方向延伸。凸起罩413内形成安装腔,安装腔用于安装风扇430。风扇430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腔内,用于将凸起罩413远离散热板100的一端的气体吸入散热腔内,或者将散热腔内的气体从凸起罩413远离散热板100的一端吹出散热腔。
凸起罩413远离散热板100的一端设置有散热通孔4131,散热通孔4131可以使得散热腔的气体能够与外界交换,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杂物进入风扇430的几率。
第二类型柱113b设置在与在凸起罩413对应的部分,也即第二类型柱113b设置在与风扇430对应的部分。在气体驱动件400与散热板100连接时,由于在垂直于第一面101的方向上,风扇430具有较大的尺寸,风扇430伸入散热腔并向第一面101延伸。在垂直于第一面101的方向上,第二类型柱113b较小的尺寸,可以便于避让风扇430,而第二类型柱113b又可以有效支撑风扇430靠近第一面101的一端,从而减少风扇430运行时的振动。
风扇430的数量为两个,与之对应的,凸起罩413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风扇430并列设置,使得散热腔内的气体均匀地流通。
当散热板100与第一盖体连接时,第一盖板200盖合凹槽使得第一盖板200和散热板100之间形成散热腔。在平行于第一面101的投影上,第一盖板200的投影位于凸沿150围合形成的凹槽的投影内,使得第一盖板200与凸沿150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107。而凸沿150的开口位置形成第一开口105。第二开口107位于远离第一盖板200远离第一开口105的一端。通过气体驱动件400的驱动,气体在第一开口105和第二开口107间流通。在气体流通时会经过散热凸起部110,从而与散热凸起形成热交换。散热板100的第二面103相对第一面101形成高温,热量从第二面103传递至第一面101之后会进一步传递至散热凸起部110,而散热凸起部110就增加了散热板100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气体的热交换效率,增强了散热板100的散热效果。散热凸起部110的散热翅片111之间形成的分通道可以引导气体流动,一方面可以减少气流短路能够使得散热腔内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另一方面降低死区的形成,降低局部热集中的现象发生。散热柱113之间形成的通道也可以起到引导气体流通的作用,从而使得气体流通更加均匀。
可以理解的,散热凸起部110也可以不包括散热柱113和散热翅片111中的一种,散热凸起部110使得散热腔内的气体可以均匀流动,增加气体流通路径以增加气体在散热腔内的停留时间,则可以提高散热结构001的散热性能。
图6示出了一种散热结构00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设置第二盖板300。图7示出了一种散热结构001的结构示意图。
散热结构001还包括第二盖板300。在散热板100的第二面103设置有流道槽130,第二盖板300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面103。当第二盖板300与散热板100连接时,流道槽130形成散热流道以流通冷却液。散热流道具有第一连接口121和第二连接口141。第一连接口121和第二连接口141中的一者用于将冷却液引入散热流道内,另一者用于将散热流道内的冷却液引出。通过第一连接口121和第二连接口141连接液冷装置,可以通过液冷装置将冷却液驱动至散热通道内,冷却液在散热通道内吸收热量升温后,可以在液冷装置内散热降温,再将散热降温后的冷却液循环回流至散热流道。
散热板100具有第一延伸部分120和第二延伸部分140,第一延伸部分120在与第二面103向背一端设置第一连接口121,第二延伸部分140在与第二面103向背的一端设置第二连接口141。第一连接口121和第二连接口141设置在散热板100上与风扇430相同的一面。而第二盖板300背离散热板100的一面用于接触电子部件形成的发热部件,并吸收电子部件产生的热量。由于第一连接口121和第二连接口141均设置在远离发热部件的一面,在散热结构001连接供应冷却液的液冷装置时,可以便于空间布局,降低液冷装置的管线对发热部件的影响。
流道槽130依次包括引入段130a、第一流通腔130b、连接段130c、第二流通腔130d和流出段130e。本实施例以第一连接口121作为冷却液进入散热流道的连接口,第二连接口141作为冷却液流出散热流道的连接口为例展开。引入段130a与第一连接口121连通,通过第一连接口121引入的冷却液进入引入段130a之后再流入第一流通腔130b。第一流通腔130b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翅片131。这些分流翅片131平行于散热翅片111设置,将第一流通腔130b分为多个分流道,多个分流道大致均匀地流通冷却液,使得冷却液在散热通道内能够在更大的区域均匀流通。第一流通腔130b内的冷却液在连接段130c内汇聚后再进入到第二流通腔130d内。第一流通腔130b和第二流通腔130d间隔的方向垂直于分流翅片131。第二流通腔130d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翅片131。这些分流翅片131平行于散热翅片111设置,将第二流通腔130d分为多个分流道,多个分流道大致均匀地流通冷却液,使得冷却液在散热通道内能够在更大的区域均匀流通。
第一流通腔130b和第二流通腔130d内冷却液停留时间较长,可以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对应于电子部件的高发热区域,可以针对性地对电子部件散热。
在引入段130a、连接段130c和流出段130e内也可以设置分流翅片131,从而增加冷却液流动的均一性,降低冷却液在散热流道内集中在某一局部流动的几率。
可以理解的,流道槽130也可以不设置在第二面103,而将流道槽130设置在第二盖板300上,当第二盖板300与散热板100连接时,第二盖板300和散热板100之间也形成散热流道。不过,将流道槽130设置在散热板100上,使得散热板100上同时具有散热凸起部110和流道槽130,可以增加散热结构001的集成度,而降低第一盖板200和第二盖板300的生产难度以及更换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使用高成本CNC生产线生产散热板100,而第一盖板200和第二盖板300使用相对低成本的生产线生产,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第二面103还设置有下沉槽170。平行于第二面103的投影面内,流道槽130的投影位于下沉槽170内。第二盖板300的形状与下沉槽170相当。当第二盖板300与散热板100连接时,第二盖板300位于下沉槽170内,第二盖板300远离散热板100的一面与第二面103齐平,使得散热结构001接触发热部件的一面平整,便于与散热结构001与发热部件的接触,通过降低散热硅胶的使用,减少了传热路径,从而提高发热部件到散热结构001的传热效率。
在第二盖板300和散热板100之间还可以设置密封圈,通过密封圈使得第二盖板300与散热板100密封连接,从而提高散热流道的密封性。
图7示出了另一种散热结构001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另一种散热结构001的装配示意图。
可以理解的,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面103也可以不设置下沉槽170,整个第二盖板300覆盖散热板100的第二面103。通过第二盖板300与电子部件接触,使得电子部件的热量传递至第二盖板300后,一部分热量经由冷却液带走,另一部分热量再经由散热板100传递至第一面101及散热凸起部110,该部分热量再经由气流带走。
可以理解的,第二盖板300与散热板100的连接形式可以为螺栓固定,也可以为焊接固定。
这种散热结构001通过散热板100与第一盖板200形成通过气体散热的散热腔,散热板100与第二盖板300形成通过冷却液散热的散热流道,使得散热结构001同时具有液冷和气冷两种功能。当发热部件的发热量很大时,可以同时在散热腔内流通气体,在散热流道内流通冷却液,进行风冷和液冷的组合运行,从而快速冷却发热部件。而其中散热腔和散热流道中的任一种故障失效时,可以切换到使用另一种正常继续工作,从而保持发热部件的正常运行,为维护提供了缓冲期,可以在发热部件正常停机后,再维护散热结构001,保障了发热部件的安全可靠运行。气体驱动件400驱动散热腔内的气体具有稳定的流向,而且使得散热腔内与散热腔外具有主动的气体交换,从而保障了散热腔内风冷的冷却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电子部件(图中未示出)和上述的散热结构001,电子部件形成发热部件,电子部件接触第二盖板300远离散热板100的一面。
可以理解的,电子部件接触第二盖板300的形式可以为直接接触也可以为间接接触。其中间接接触的其中一种形式可以为:电子部件通过散热硅脂与第二盖板300接触,电子部件发出的热量经由散热硅脂传递至第二盖板300。
这种电子设备中电子部件可以同时通过液冷和风冷实现冷却,保障了电子部件的散热效率。当然如果电子部件产热量不高时,也可以选择其中任一种进行散热,保障电子部件的正常运行即可。而其中散热腔和散热流道中的任一种故障失效时,可以切换到使用另一种正常继续工作,从而保持发热部件的正常运行,为维护提供了缓冲期,可以在发热部件正常停机后,再维护散热结构001,保障了发热部件的安全可靠运行。气体驱动件400驱动散热腔内的气体具有稳定的流向,而且使得散热腔内与散热腔外具有主动的气体交换,从而保障了散热腔内风冷的冷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结构,用于对发热部件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设置有散热凸起部;
第一盖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具有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散热腔内的气体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间流通,所述散热凸起部位于所述散热腔内,在所述散热凸起部用于引导所述散热腔内流通的气体;
第二盖板,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所述散热流道具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散热流道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口之间流通冷却液,所述第二盖板远离所述散热板的一面用于连接所述发热部件;
气体驱动件,与所述散热板或所述第一盖板连接,用于驱动气体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间流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凸起部包括:
多个散热翅片,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平行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翅片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分通道;
多个散热柱,多个所述散热柱平行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散热柱包括第一类型柱和第二类型柱;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类型柱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类型柱的尺寸;
所述第二类型柱所在区域形成驱动件安装区域,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驱动件安装区域对应;
所述气体驱动件从所述第一开口伸入所述散热腔内,并朝向所述第二类型柱。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口设置于所述散热板远离所述第二盖板的一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驱动件包括连接板和风扇;
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散热板连接,所述连接板具有凸起罩,所述凸起罩向远离所述散热板的方向凸起;
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凸起罩内,与所述连接板可拆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设置有流道槽,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散热板连接时,所述流道槽形成所述散热流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槽内设置有多个分流翅片,所述分流翅片将所述流道槽分为多个分流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设置有凸沿,所述凸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所述散热腔;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所述凸沿的尺寸大于所述散热凸起部的尺寸。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设置有下沉槽,所述流道槽设置于所述下沉槽内,所述第二盖板设置于所述下沉槽内时,所述第二盖板远离所述散热板的一面与所述第二面齐平。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部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所述电子部件形成所述发热部件,所述电子部件接触所述第二盖板远离所述散热板的一面。
CN202223591626.3U 2022-12-27 2022-12-27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0466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1626.3U CN219046620U (zh) 2022-12-27 2022-12-27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1626.3U CN219046620U (zh) 2022-12-27 2022-12-27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6620U true CN219046620U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18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1626.3U Active CN219046620U (zh) 2022-12-27 2022-12-27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66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34579A (zh) * 2023-08-10 2023-10-03 贵州中南锦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散热效率的分体式直流充电桩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34579A (zh) * 2023-08-10 2023-10-03 贵州中南锦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散热效率的分体式直流充电桩
CN116834579B (zh) * 2023-08-10 2023-12-12 贵州中南锦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散热效率的分体式直流充电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90032552A (ko) 배터리 모듈, 파워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WO2016197704A1 (zh) 应用于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JP553262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電装装置
CN219046620U (zh)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EP3160029B1 (en) Inverter
CN213878204U (zh)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包
KR20210085730A (ko) 수냉식 히트싱크
CN111895521A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TWM622725U (zh) 液冷浸沒式電子設備
KR20180008141A (ko) 고전압 클링팬 모터유닛
JP6821803B2 (ja) 電気キャビネット用冷却板アセンブリ
CN219592959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车辆
CN110958824A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伺服驱动器
US20220084905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5768091A (zh) 散热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4828598A (zh) 液冷散热器、电驱控制器和汽车
CN113597202B (zh) 一种冷板和电子设备
TWM634899U (zh) 具有浸沒式冷卻系統的電子設備
CN111918520B (zh) 散热片和散热器
CN111403358A (zh) 双面水冷散热器及功率管集成单元
CN220965474U (zh) 控制器的散热结构及控制器
CN211406689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伺服驱动器
CN215648011U (zh) 一种控制器水路散热结构
CN219697500U (zh) 变频发电机顶置逆变器冷却结构
CN218183823U (zh) 一种密鳍片水冷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