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6843U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36843U CN219036843U CN202223048582.XU CN202223048582U CN219036843U CN 219036843 U CN219036843 U CN 219036843U CN 202223048582 U CN202223048582 U CN 202223048582U CN 219036843 U CN219036843 U CN 2190368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ition plate
- air
- chamber
- indoor
- outd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7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室内风口和第一室外风口、第二室内风口和第二室外风口,第一室内风口与第一室外风口之间依次形成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室内风口与第二室外风口之间依次形成有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风道切换装置,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腔室连通第三腔室并形成室内风风道、第二腔室连通第四腔室并形成室外风风道;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腔室连通第二腔室并形成新风进风通道、第三腔室连通第四腔室并形成新风出风通道。本申请能够实现不同风道的切换,增加向室内侧输送的新风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窗式空调器是整体式空调的一种,是可以安装在窗口上的小型空调设备。窗式空调器集蒸发器、冷凝器及其他部件于一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窗式空调器通常是安装在墙体的窗框上,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空气的需求,因此对于空气处理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外壳,具有室内侧和室外侧,所述室内侧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室外侧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之间形成有室内风风道,所述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之间形成有室外风风道;新风壳体,呈长筒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第一端开设有与所述室内风风道连通的新风口,第二端与室外环境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形成有新风风道。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为了便于将窗式空调器安装于窗口,设置的外壳的体积较小。窗式空调器在长时间的运行下,室内缺少新鲜的氧气,空气容易变得污浊,这将极大地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健康。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外壳内部的新风风道可以向室内提供室外富含氧气的新风,但是新风壳体能够占用的体积较小,因此通过新风通道向室内输送的新风量并不足以满足室内环境对于新风量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以实现不同风道的切换,增加向室内侧输送的新风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室内风口和第一室外风口、相对布置的第二室内风口和第二室外风口,所述第一室内风口与所述第一室外风口之间依次形成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室内风口与所述第二室外风口之间依次形成有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风道切换装置,至少能够在受控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下,风道切换装置使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三腔室、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四腔室,以使所述第一室内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室内风口形成室内风风道、所述第一室外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室外风口形成室外风风道,其中,第一换热器容纳于所述室内风风道,第二换热器容纳于所述室外风风道;在所述第二状态下,风道切换装置使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第四腔室,以使所述第一室内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室外风口形成新风进风风道、所述第二室内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室外风口形成新风出风风道,其中,第一换热器容纳于所述新风进风风道,第二换热器容纳于所述新风出风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壳体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风道切换装置包括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旋转隔板组件,所述旋转隔板组件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分隔板与第一隔板对接、所述第二分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对接,以在所述旋转隔板组件两侧形成所述室内风风道和所述室外风风道;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分隔板与第三隔板对接、所述第二分隔板与第四隔板对接,以在所述旋转隔板组件两侧形成所述新风进风风道和所述新风出风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均为弧形板,且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的弯曲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枢转配合,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一侧端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的第一侧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铰接轴,且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两者呈夹角设置;第一驱动电机,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一端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被配置为驱使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绕所述第一铰接轴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以使所述旋转隔板组件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旋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枢转配合,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一侧端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的第一侧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轴,且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两者呈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上端或者下端的侧壁上设有沿所述第二铰接轴的周向间隔布置的齿牙;第二驱动电机,输出轴上连接有与能够与所述齿牙啮合连接的传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被配置为驱使传动齿轮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绕所述第二铰接轴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以使所述旋转隔板组件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旋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二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的连接端第二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三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的连接端;第三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三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三隔板的连接端;第四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二腔室设置于所述第四隔板的连接端;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二侧端与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二分隔板的第二侧端与所述第二台阶部均形成止挡配合;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二侧端与第四台阶部、所述第二分隔板的第二侧端与第三台阶部均形成止挡配合;所述第一隔板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相对布置,所述第二隔板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相对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阶部、第二台阶部、第三台阶部以及第四台阶部;第二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二侧端以及所述第二隔板的第二侧端;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能够相互吸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件为磁铁,所述第二磁吸件为铁块或磁铁;或者,所述第一磁吸件为铁块,第二磁吸件为磁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或所述第二磁吸件为电磁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且靠近所述第一室内风口布置,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四腔室,且靠近所述第二室外风口布置;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三腔室,靠近所述第二室内风口设置,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所述室内风风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并经由所述第一室内风口流回室内,或者,用于将所述室内空气吸入所述新风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并经由所述第二室外风口流出;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靠近所述第一室外风口设置,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所述室外风风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并经由所述第二室外风口流回室外,或者,用于将所述室外空气吸入所述新风进风风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并经由所述第一室内风口流出至室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控制风道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可以实现不同风道的切换。
将风道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腔室连通第三腔室、第二腔室和连通第四腔室,从而使第一室内风口连通第二室内风口形成室内风风道,并使第一室外风口连通第二室外风口形成室外风风道。如此,室内空气能够进入室内风风道与第一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回室内,同时室外空气能够进入室外风风道与第二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出至室外,从而实现对于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这样,在窗式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能够保证室内侧的空气实现自循环,不会发生能量的流失,从而提高制冷或者制热效率,节省能源。
将风道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腔室连通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连通第四腔室,从而使第一室内风口和第一室外风口形成新风进风风道,并第二室内风口连通第二室外风口形成新风出风风道。如此,室外空气能够进入新风进风风道与第一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后流至室内,同时室内空气能够进入新风出风风道与第二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出至室外,从而实现对于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调节。这样,在窗式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向室内提供的用于调节室内空间温度的空气完全为室外新风,大大地增加室外新风的送风量,且在向室内提供充足的新风量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交换,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感。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切换至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为室内空气以及室外空气流动的方向;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切换至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为室内空气以及室外空气流动的方向;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二铰接轴与传动齿轮的爆炸示意图,其中,第二电机已移出;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状态下,旋转隔板组件与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以及第四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状态下,旋转隔板组件与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以及第四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101、第一室内风口;102、第一室外风口;103、第二室内风口;104、第二室外风口;110、第一腔室;120、第二腔室;130、第三腔室;140、第四腔室;151、第一隔板;1511、第一台阶部;152、第二隔板;1521、第二台阶部;153、第三隔板;1531、第三台阶部;154、第四隔板;1541、第四台阶部;
200、风道切换装置;210、旋转隔板组件;211、第一分隔板;212、第二分隔板;220、第一铰接轴;230、第二铰接轴;231、齿牙;240、传动齿轮;
310、第一换热器;320、第二换热器;
400、压缩机;
510、第一风机;520、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和风道切换装置200。
壳体100上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室内风口101和第一室外风口102,以及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二室内风口103和第二室外风口104。第一室内风口101与第一室外风口102之间依次形成有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第二室内风口103与第二室外风口104之间依次形成有第三腔室130和第四腔室140。
风道切换装置200至少能够在受控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将风道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状态的情况下,风道切换装置200使第一腔室110连通第三腔室130、第二腔室120连通第四腔室140,以使第一室内风口101连通第二室内风口103形成室内风风道、第一室外风口102连通第二室外风口104形成室外风风道,其中,第一换热器310容纳于室内风风道,第二换热器320容纳于室外风风道。在将风道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二状态的情况下,风道切换装置200使第一腔室110连通第二腔室120、第三腔室130连通第四腔室140,以使第一室内风口101连通第一室外风口102形成新风进风风道、第二室内风口103连通第二室外风口104形成新风出风风道,其中,第一换热器310容纳于新风进风风道,第二换热器320容纳于新风出风风道。
可选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400和四通换向阀以及连接于第一换热器310、第二换热器320、压缩机400之间的用于冷媒流通的换热管路。四通换向阀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第一接口与压缩机400的排气端相连接,第二接口与第一换热器310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三接口与第二换热器320的第二端连接,第四接口与压缩机400的进气端相连接,其中,第一换热器310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320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地,第一室内风口101为室内出风口,第一室外风口102为室外进风口,第二室内风口103为室内进风口,第二室外风口104为室外出风口。其中,第一室内风口101开设于与第一腔室110对应的位置,第一室外风口102开设于与第二腔室120对应的位置,第二室内风口103开设于与第三腔室对应的位置,第二室外风口104开设于与第四腔室140对应的位置。
在风道切换装置200切换至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腔室110、第三腔室130位于风道切换装置200的一侧,第二腔室120、第四腔室140位于风道切换装置200的另一侧。此时,第一腔室110和第三腔室130相连通,且第一室内风口101连通第二室内风口103以形成室内风风道,第二腔室120和第四腔室140相连通,且第一室外风口102连通第二室外风口104以形成室外风风道。由于第一换热器310容纳于室内风风道,第二换热器320容纳于室外风风道,在窗式空调器制冷的情况下,气相冷媒自压缩机400的排气端经四通换向阀流动至第二换热器320内,向自第一室外风口102流入室外风风道内的室外空气放出热量冷凝为液相冷媒后流向第一换热器310,第一换热器310内的吸收自第二室内风口103流入室内风风道内的室内空气的热量蒸发为气相冷媒,气相冷媒流向压缩机400的进气端进入压缩机400内以再次进行压缩,而放出热量的空气经第一室内风口101流回至室内,从而对室内的温度降温的调节;同理地,在窗式空调器制热的情况下,气相冷媒自压缩机400的排气端经四通换向阀流动至第一换热器310内,向自第二室内风口103流入室内风风道内的室内空气放出热量冷凝为液相冷媒后流向第二换热器320,吸收热量的空气经第一室内风口101流回至室内,从而对室内的温度升温的调节,而第二换热器320内的液相冷媒吸收自第一室外风口102流入室外风风道内的室外空气的热量蒸发为气相冷媒,气相冷媒流向压缩机400的进气端进入压缩机400内以再次进行压缩。
以此方案,在窗式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能够保证室内侧的空气实现内部的自循环,不会发生能量的流失,从而提高制冷或者制热效率,节省能源。
在风道切换装置200切换至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腔室110、第二腔室120位于风道切换装置200的一侧,第三腔室130、第四腔室140位于风道切换装置200的另一侧。此时,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相连通,且第一室内风口101连通第一室外风口102以形成新风进风风道,第三腔室130和第四腔室140相连通,且第二室内风口103连通第二室外风口104以形成新风出风风道。由于第一换热器310容纳于新风进风风道,第二换热器320容纳于新风出风风道,在窗式空调器制冷的情况下,气相冷媒自压缩机400的排气端经四通换向阀流动至第二换热器320内,向自第二室内风口103流入新风出风道内的室内空气放出热量冷凝为液相冷媒后流向第一换热器310,第一换热器310内的冷媒吸收自第一室外风口102流入新风进风风道内的室外空气的热量蒸发为气相冷媒,气相冷媒流向压缩机400的进气端进入压缩机400内以再次进行压缩,而放出热量的空气经第一室内风口101流至室内,从而实现对室内新风的输送以及对室内环境降温的调节;同理地,在窗式空调器制热的情况下,气相冷媒自压缩机400的排气端经四通换向阀流动至第一换热器310内,向自第二室外风口104流入新风送风风道内的室内空气放出热量冷凝为液相冷媒后流向第二换热器320,吸收热量的空气经第一室内风口101流至室内,从而向室内环境输送新风和对室内环境进行升温的调节,而第二换热器320内的液相冷媒吸收自第二室内风口103流入新风出风风道内的室内空气的热量蒸发为气相冷媒,气相冷媒流向压缩机400的进气端进入压缩机400内以再次进行压缩。
以此方案,在窗式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向室内提供的用于调节室内空间温度的空气完全为室外新风,大大地增加室外新风的送风量,且在向室内提供充足的新风量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交换,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感。
可选地,作为室外进风口的第一室外风口102处设有过滤网,在风道切换装置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对室外的新风进行过滤。可选地,过滤网为高效过滤网(HEPA)或者为活性炭过滤网,能够过滤PM2.5等物质。或者,过滤网表面涂覆有杀菌涂层,能够对室外的新风进行消毒杀菌。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通过控制风道切换装置200切换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可以实现不同风道的切换。
将风道切换装置200切换至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腔室110连通第三腔室130、第二腔室120和连通第四腔室140,从而使第一室内风口101连通第二室内风口103形成室内风风道,并使第一室外风口102连通第二室外风口104形成室外风风道。如此,室内空气能够进入室内风风道与第一换热器310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回室内,同时室外空气能够进入室外风风道与第二换热器320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出至室外,从而实现对于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这样,在窗式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能够保证室内侧的空气实现自循环,不会发生能量的流失,从而提高制冷或者制热效率,节省能源。
将风道切换装置200切换至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腔室110连通第二腔室120、第三腔室130和连通第四腔室140,从而使第一室内风口101和第一室外风口102形成新风进风风道,并第二室内风口103连通第二室外风口104形成新风出风风道。如此,室外空气能够进入新风进风风道与第一换热器310进行热量交换后流至室内,同时室内空气能够进入新风出风风道与第二换热器320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出至室外,从而实现对于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调节。这样,在窗式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向室内提供的用于调节室内空间温度的空气完全为室外新风,大大地增加室外新风的送风量,且在向室内提供充足的新风量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交换,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提升用户的舒适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的左侧和右侧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第一隔板151和第二隔板152,壳体100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第三隔板153和第四隔板154。风道切换装置200包括可转动的设置于壳体100的内部的旋转隔板组件210,旋转隔板组件210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分隔板211与第一隔板151对接、第二分隔板212与第二隔板152对接,以在旋转隔板组件210两侧形成室内风风道和室外风风道;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分隔板211与第三隔板153对接、第二分隔板212与第四隔板154对接,以在旋转隔板组件210两侧形成新风进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
可选地,第一隔板151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之间,第二隔板152设置于第三腔室130和第四腔室140之间;第三隔板153设置于第一室内风口101和第二室内风口103之间,第四隔板154设置于第一室外风口102和第二室外风口104之间。
其中,第一隔板151、第二隔板152、第三隔板153以及第四隔板154均与壳体100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均与壳体100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抵接,以保证室内风风道和室外风风道的密封性,或者保证新风进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的密闭性。
旋转隔板组件210在切换至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分隔板211与第三隔板153对接、第二分隔板212与第四隔板154对接以形成一道分隔侧壁,并与壳体100的室内侧的侧壁、壳体100的部分左侧侧壁以及部分右侧侧壁围限出室内风风道,另一侧即为室外风风道。
旋转隔板组件210切换至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分隔板211与第三隔板153对接、第二分隔板212与第四隔板154对接以形成一道分隔侧壁,并与壳体100的左侧侧壁、壳体100的部分室内侧侧壁以及部分室外侧侧壁围限出新风进风风道,同理地,另一侧即为新风出风风道。
以此方案,通过将旋转隔板组件210切换至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即可以实现窗式空调器的用于工作的不同风道的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流入室内风风道或者室外风风道、新风进风通道或者新风出风风道的气流在旋转隔板组件210处产生流动死区,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均为弧形板,且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的弯曲方向相反。这样,能够使该处的气流沿着曲面平滑的流动,减少流动阻力。
进一步地,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之间圆弧过渡连接。
结合图1、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切换装置200还包括第一铰接轴220和第一驱动电机。其中,第一驱动电机未示出。
第一铰接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壳体100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枢转配合,第一分隔板211的第一侧端和第二分隔板212的第一侧端固定连接于第一铰接轴220,且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两者呈夹角设置。
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铰接轴220的一端驱动连接,第一驱动电机被配置为驱使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绕第一铰接轴220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以使旋转隔板组件210至少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旋向相反。
以此方案,第一驱动电机通过输出轴带动第一铰接轴220沿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进行转动,同时带动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绕第一铰接轴220旋转,从而使旋转隔板组件210在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实现风道的切换。
可选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壳体100的外部,位于上侧壁与第一铰接轴220的顶端连接,或者位于下侧壁与第一铰接轴220的底端连接。可选地,为了提高壳体100整体的美观性,壳体100上侧壁或者下侧壁设有向壳体100内部凹陷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与第一铰接轴220同轴布置,以便于将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该容纳空间。
可选地,第一方向可以是沿顺时针旋转、第二方向可以是沿逆时针旋转,或者,第一方向可以是沿逆时针旋转、第二方向可以是沿顺时针旋转,本公开实施例对比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第一分隔板211与第一铰接轴220连接的一端即为其的第一侧端,第二分隔板212与第一铰接轴220连接的一端即为其的第一侧端。
可选地,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两者呈夹角设置,夹角的角度的范围被设置为150°~210°。
可选地,壳体100的上侧壁设有第一导向槽、壳体100的下侧壁设有第二导向槽,或者壳体100的下侧壁设有第一导向槽、壳体100的上侧壁设有第二导向槽,或者壳体100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均设有第一导向槽以及第二导向槽。第一分隔板211的顶端和/或底端设有与第一导向槽相配合的第一导向杆,第二分隔板212的顶端和/或底端设有与第二导向槽相配合的第二导向杆。这样,在旋转隔板组件在切换至第一状态或者切换至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导向杆能够沿着第一导向槽运动,第二导向杆沿着第二导向槽运行,以提高第一分隔板211以及第二分隔板212绕第一铰接轴220转动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导向槽与第二导向槽能够首尾相接,并构成与第一铰接轴220同轴布置的圆形槽,以提高第一分隔板211以及第二分隔板212绕第一铰接轴220转动的稳定性。
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切换装置200还包括第二铰接轴230和第二驱动电机。
第二铰接轴23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壳体100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枢转配合,第一分隔板211的第一侧端和第二分隔板212的第一侧端固定连接于第二铰接轴230,且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两者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二铰接轴230的上端或者下端的侧壁上设有沿第二铰接轴230的周向间隔布置的齿牙231。
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与能够与齿牙231啮合连接的传动齿轮240,第二驱动电机被配置为驱使传动齿轮240转动,以带动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绕第二铰接轴230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以使旋转隔板组件210至少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旋向相反。
齿轮传动具有运动稳定、效率高的优点,以此方案,能够提高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绕第二铰接轴230旋转的稳定性。第一驱动电机通过输出轴驱使传动齿轮240的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铰接轴230沿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绕第二铰接轴230旋转,从而使旋转隔板组件210在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实现风道的切换。
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台阶部1511、第二台阶部1521第三台阶部1531和第四台阶部1541。
第一台阶部1511朝向第二腔室120设置于第一隔板151的连接端。第二台阶部1521朝向第三腔室130设置于第二隔板152的连接端。第三台阶部1531朝向第三腔室130设置于第三隔板153的连接端。第四台阶部1541朝向第二腔室120设置于第四隔板154的连接端。
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分隔板211的第二侧端与第一台阶部1511、第二分隔板212的第二侧端与第二台阶部1521均形成止挡配合;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分隔板211的第二侧端与第四台阶部1541、第二分隔板212的第二侧端与第三台阶部1531均形成止挡配合。第一隔板151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相对布置,第二隔板152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相对布置。
第一隔板151的第一侧端、第二隔板152的第一侧端为与第一铰接轴220或者第二铰接轴230固定连接的一端。第一隔板151的连接端、第二隔板152的连接端、第三隔板153的连接端、第四隔板154的连接端均为朝向壳体100的内部能够与旋转隔板组件210相连接的一端。
可选地,第一室内风口101为室内出风口,第一室外风口102为室外进风口,第二室内风口103为室内进风口,第二室外风口104为室外出风口。在第一状态下,室内气流自第二室内风口103流入、自第一室内风口101流出,室外气流自第一室外风口102流入、自第二室外风口104流出,此时,第一分隔板211的第二侧端与第一台阶部1511、第二分隔板212的第二侧端与第二台阶部1521均形成止挡配合,能够避免第一分隔板211以及第二分隔板212在气流的作用下转动,保证了此时旋转隔板组件210的稳定性。在第二状态下,室外气流自第一室外风口102流入、自第一室内风口101流出,室内气流自第二室内风口103流入、自第二室外风口104流出,此时,第一分隔板211的第二侧端与第四台阶部1541、第二分隔板212的第二侧端与第三台阶部1531均形成止挡配合,能够避免在新风进风风道与新风出风风道的压强不同的情况下造成的第一分隔板211以及第二分隔板212的转动,保证了此时旋转隔板组件210的稳定性。
以此方案,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自第一状态下切换至第二状态下时,沿第一方向转动,第一方向为顺时针;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自第二状态下切换至第一状态下时,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二方向为逆时针。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
第一磁吸件设置于第一台阶部1511、第二台阶部1521、第三台阶部1531以及第四台阶部1541。第二磁吸件设置于第一分隔板211的第二侧端以及第二隔板152的第二侧端。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能够相互吸引。
以此方案,通过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的相互吸引,可以在处于第一状态时,使第一分隔板211的第二侧端与第一台阶部1511相互吸引、第二分隔板212的第二侧端与第二台阶部1521相互吸引,从而进一步提高旋转隔板组件210此时的稳定性;以及在第二状态下,使第一分隔板211的第二侧端与第四台阶部1541相互吸引、第二分隔板212的第二侧端与第三台阶部1531相互吸引,从而进一步提高旋转隔板组件210此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为磁铁,第二磁吸件为铁块或磁铁;或者,第一磁吸件为铁块,第二磁吸件为磁铁。磁铁或者铁块的来源广泛,这样,有利于节省成本,且便于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和/或第二磁吸件为电磁铁。在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时,使电磁铁通电,从而使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相互吸引,有利于保持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的稳定性;在自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的过程中,或者,自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的过程中,使电磁铁断电,从而使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之间不再相互吸引,以便于第一分隔板211和第二分隔板212的转动。
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电磁铁通电的输入电流的强弱,控制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之间吸引力的大小,例如,输入电流越大,吸引力越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10设置于第一腔室110,且靠近第一室内风口101布置,第二换热器320设置于第四腔室140,且靠近第二室外风口104布置。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风机510和第二风机520。
第一风机510设置于第三腔室130,靠近第二室内风口103设置,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室内风风道与第一换热器310换热后并经由第一室内风口101流回室内,或者,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新风出风风道与第二换热器320换热并经由第二室外风口104流出。
第二风机520设置于第二腔室120,靠近第一室外风口102设置,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室外风风道与第二换热器320换热后并经由第二室外风口104流回室外,或者,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新风进风风道与第一换热器310换热并经由第一室内风口101流出至室内。
可选地,第一风机510靠近第二室内风口103,第一换热器310靠近第一室内风口101,第二风机靠近第一室外风口102设置,第二换热器靠近第二室外风口104设置。由于第一室内风口101为室内出风口,第一室外风口102为室外进风口,第二室内风口103为室内进风口,第二室外风口104为室外出风口。如此布置,在第一状态时,有利于向室内风风道和室外风风道内吸入气流,或者在第二状态时,有利于向新风送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内吸入气流。
可选地,在第一室内风口101处设置第一引风装置,在第二室外风口104处设置第二引风装置。这样,在第一状态下,有利于将与第一换热器310完成热量交换的气流引入室内,以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同时将与第二换热器320完成热量交换的气流引至室外,实现对第二换热器320的散热或者实现向第二换热器320提供热量,以保证冷媒的循环;在第二状态下,有利于将与第一换热器310完成热量交换的室外新风引入使室内,以实现新风向室内的输入,同时有利于将与第二换热器320完成热量交换的室内空气引至室外,一方面实现对第二换热器320的散热或者实现向第二换热器320提供热量,另一方面实现室内和室外气流的交换,能够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
可选地,第一风机510为贯流风机。可选地,第二风机520为贯流风机,或者也可以为轴流风机,或者也可以为离心风机。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室内风口和第一室外风口、相对布置的第二室内风口和第二室外风口,所述第一室内风口与所述第一室外风口之间依次形成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室内风口与所述第二室外风口之间依次形成有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
风道切换装置,至少能够受控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风道切换装置使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三腔室、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四腔室,以使所述第一室内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室内风口形成室内风风道、所述第一室外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室外风口形成室外风风道,其中,第一换热器容纳于所述室内风风道,第二换热器容纳于所述室外风风道;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风道切换装置使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第四腔室,以使所述第一室内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室外风口形成新风进风风道、所述第二室内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室外风口形成新风出风风道,其中,第一换热器容纳于所述新风进风风道,第二换热器容纳于所述新风出风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壳体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
所述风道切换装置包括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旋转隔板组件,包括:
同步转动的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分隔板与第一隔板对接、所述第二分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对接,以在所述旋转隔板组件两侧形成所述室内风风道和所述室外风风道;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分隔板与第三隔板对接、所述第二分隔板与第四隔板对接,以在所述旋转隔板组件两侧形成所述新风进风风道和所述新风出风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均为弧形板,且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的弯曲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
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枢转配合,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一侧端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的第一侧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铰接轴,且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两者呈夹角设置;
第一驱动电机,输出轴与所述铰接轴的一端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被配置为驱使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绕所述第一铰接轴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以使所述旋转隔板组件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旋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
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枢转配合,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一侧端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的第一侧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铰接轴,且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两者呈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上端或者下端的侧壁上设有沿所述铰接轴的周向间隔布置的齿牙;
第二驱动电机,输出轴上连接有与能够与所述齿牙啮合连接的传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被配置为驱使传动齿轮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绕所述第二铰接轴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以使所述旋转隔板组件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旋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二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的连接端;
第二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三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的连接端;
第三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三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三隔板的连接端;
第四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二腔室设置于所述第四隔板的连接端;
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二侧端与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二分隔板的第二侧端与所述第二台阶部均形成止挡配合;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二侧端与第四台阶部、所述第二分隔板的第二侧端与第三台阶部均形成止挡配合;所述第一隔板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相对布置,所述第二隔板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相对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阶部、第二台阶部、第三台阶部以及第四台阶部;
第二磁吸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第二侧端以及所述第二隔板的第二侧端;
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能够相互吸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件为磁铁,所述第二磁吸件为铁块或磁铁;或者,所述第一磁吸件为铁块,第二磁吸件为磁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或所述第二磁吸件为电磁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且靠近所述第一室内风口布置,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四腔室,且靠近所述第二室外风口布置;
所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
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三腔室,靠近所述第二室内风口设置,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所述室内风风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并经由所述第一室内风口流回室内,或者,用于将所述室内空气吸入所述新风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并经由所述第二室外风口流出;
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靠近所述第一室外风口设置,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所述室外风风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并经由所述第二室外风口流回室外,或者,用于将所述室外空气吸入所述新风进风风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并经由所述第一室内风口流出至室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48582.XU CN219036843U (zh) | 2022-11-16 | 2022-11-16 | 窗式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48582.XU CN219036843U (zh) | 2022-11-16 | 2022-11-16 | 窗式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36843U true CN219036843U (zh) | 2023-05-16 |
Family
ID=86281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048582.XU Active CN219036843U (zh) | 2022-11-16 | 2022-11-16 | 窗式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36843U (zh) |
-
2022
- 2022-11-16 CN CN202223048582.XU patent/CN21903684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519309B1 (ko) | 신선공기 공급장치를 구비한 공조시스템 | |
KR101075778B1 (ko) | 공기조화장치 | |
EP1275913A3 (en) | Multiform gas heat pump typ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CN109059129B (zh) | 空调及空调室外机 | |
CN216409129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111912001B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US20210325058A1 (en) | Kitch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WO2024103755A1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11981577A (zh) | 新风机及空气调节设备 | |
CN219036843U (zh) | 窗式空调器 | |
US12055317B2 (en) | Air duct assembly and integrated air conditioner | |
CN111164349B (zh) | 空调 | |
CN217357260U (zh)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 |
JP2000130870A (ja) | 多気筒型回転式圧縮機 | |
CN114877428B (zh) | 多位换向阀、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 |
CN215490023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10375390B (zh) | 一体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854129A (zh) | 风道装置及空调一体机 | |
KR20050014521A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15260434U (zh) | 空气调节设备 | |
CN216346968U (zh) | 空气调节设备 | |
CN210320533U (zh) | 风道装置及空调一体机 | |
CN22066959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986811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0320534U (zh) | 风道组件及空调一体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