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1427U - 一种承重梁结构及其电梯曳引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承重梁结构及其电梯曳引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1427U
CN219031427U CN202223456849.9U CN202223456849U CN219031427U CN 219031427 U CN219031427 U CN 219031427U CN 202223456849 U CN202223456849 U CN 202223456849U CN 219031427 U CN219031427 U CN 2190314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traction machine
main body
elevator traction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5684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振甲
徐海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Optima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Optima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Optima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Optima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5684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14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14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14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承重梁结构及其电梯曳引机装置。一种承重梁结构,包括主体和底板,主体与底板连接,主体用于安装电梯曳引机,底板安装于电梯承重台上;承重梁结构还包括侧板,主体包括上板、下板和腹板,上板和下板分别与腹板竖直方向的两侧连接,上板和下板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加强筋,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板和下板,侧板分别与加强筋和底板连接。其优点在于,侧板能够主体起到侧向的支撑力,防止其受到偏置的力发生倾翻,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并且侧板与加强筋连接,能够进一步分摊加强筋上的应力,加强筋上的应力能够通过侧板传递到底板上,使结构整体受力,提升承重梁结构的整体强度,也使结构更为紧凑。

Description

一种承重梁结构及其电梯曳引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承重梁结构及其电梯曳引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电梯已成为上下楼必备的交通工具。作为电梯的重要部件,承重梁一直起着一梁载千斤的重要作用,称重梁不仅是电梯曳引机的主要支撑部件,其结构的稳定性更是对整部电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电梯的运行工况相对复杂。在电梯曳引机紧急制动时,承重梁不仅承受着来自轿厢系统及对重装置的垂直力,同时,也承受一定的侧向力。较大的侧向力会引起的承重梁倾翻,造成巨大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承重梁容易倾翻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承重梁结构。
一种承重梁结构,包括主体和底板,所述主体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主体用于安装电梯曳引机,所述底板安装于电梯承重台上;
所述承重梁结构还包括侧板,所述主体包括上板、下板和腹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分别与所述腹板竖直方向的两侧连接,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加强筋和所述底板连接。
如此设置,侧板能够支撑于主体和底板之间,从而对主体起到侧向的支撑力,防止其受到偏置的力以后发生倾翻,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并且侧板与加强筋连接,能够进一步分摊加强筋上的应力,加强筋上的应力能够通过侧板传递到底板上,使结构整体受力,提升承重梁结构的整体强度,也使结构更为紧凑。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为工型钢,所述加强筋还与所述腹板连接,所述主体的两侧均具有所述加强筋,两侧的所述加强筋分别连接有一块所述侧板。
如此设置,工型钢的侧向的硬度较大,因此提高了抗弯性能,并且工型钢结构的上板和下板平行,加大了连接、施工以及安装的方便性。工型钢的材料成本较低,精度高,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还降低了自身重量。加强筋与腹板也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主体强度,并且两侧均有加强筋和侧板能够让主体两侧的受力均匀。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例如矩形方管等。只需要能够承载电梯曳引机,并且安装侧板以提供侧向支撑效果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侧板具有与所述加强筋连接的侧段和与所述底板连接的底段,所述底段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侧段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
如此设置,在侧板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底段越长,底板与底段的支撑面积越大,传力路径越多,侧板对于主体的支撑效果也就越好,底段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侧段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能够保证侧板的支撑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承重梁结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侧段与所述加强筋。
如此设置,侧段和加强筋通过连接件连接,方便侧板与主体的拆卸,后期的维护和更换更加便捷。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一根所述加强筋中穿设有至少两根所述连接件,两根所述连接件分别穿设于所述加强筋的两端,以限位所述侧板和所述加强筋。
如此设置,进一步提高了侧段与加强筋之间的连接强度。接件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的两个,还可以设置为一个、三个、四个或五个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侧段和加强筋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梯曳引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承重梁结构,所述电梯曳引机装置还包括电梯曳引机和减振垫,所述减振垫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电梯曳引机安装于所述减振垫远离所述主体的一侧。
如此设置,减振垫能够减少曳引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所带来的影响,保证电梯轿厢在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底板远离主体的两端与电梯曳引机横断面的转轴中心点的连线呈等腰三角形。
如此设置,等腰三角形的结构稳定,能够使底板和侧板给电梯曳引机提供强大的支撑效果,保证其运行过程中的稳固。在其他实施例中,底板远离主体的两端与电梯曳引机的横断面的转轴中心点的连线也可以呈非等腰的三角形,若电梯曳引机的一侧所受到的侧向力更大,则可以相应增加这一侧的侧板的延伸长度以及底板的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连接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沿着远离所述主体的水平方向,所述电梯曳引机在所述底板上的投影与所述底板靠近该投影的一端的距离为D,D≥0。
如此设置,保证了侧板与底板的支撑面积以及支撑长度,侧板朝向远离主体方向延伸的距离越远,其与底板的支撑效果就越好,D≥0保证了底板的支撑面积和支撑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沿着竖直方向,所述电梯曳引机的转轴轴线与电梯承重台之间的距离为H,H>D。
如此设置,进一步提高了侧板和底板所能够承受的瞬时侧向力,使其对于载荷的分摊和传递能力提升。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梯曳引机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块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并支撑于所述加强筋和所述减振垫之间。
如此设置,提高了电梯曳引机与承重梁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电梯曳引机发生倾翻。优选地,电梯曳引机装置的两侧均设有加强板,加强板可以设置为两块、四块和六块等,从而让电梯曳引机的两侧受力平衡。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强筋上增设侧板,侧板能够支撑于所述主体和所述底板之间,从而对主体起到侧向的支撑力,防止其受到偏置的力以后发生倾翻,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并且侧板与加强筋连接,能够进一步分摊加强筋上的应力,加强筋上的应力能够通过侧板传递到底板上,使结构整体受力,提升承重梁结构的整体强度,也使结构更为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重梁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重梁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重梁结构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机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机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机装置的左视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00、承重梁结构;200、电梯曳引机装置;10、主体;11、上板;12、腹板;13、下板;14、加强筋;20、侧板;21、侧段;211、连接件;22、底段;23、缺口;30、底板;40、电梯曳引机;50、减振垫;60、加强板;70、电梯承重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机构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机构,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机构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机构。当一个机构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机构,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机构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机构。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承重梁结构100,安装于电梯井道中,用于承载电梯曳引机40。
一种承重梁结构100,包括主体10和底板30,主体10与底板30连接,电梯曳引机40安装在主体10上,底板30安装于电梯承重台70上。
承重梁结构100还包括侧板20,主体10包括上板11、下板13和腹板12,上板11和下板13分别与腹板12竖直方向的两侧连接,上板11和下板13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加强筋14,加强筋1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板11和下板13,侧板20分别与加强筋14和底板30连接。
如此设置,侧板20能够支撑于主体10和底板30之间,从而对主体10起到侧向的支撑力,防止其受到偏置的力以后发生倾翻,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并且侧板20与加强筋14连接,能够进一步分摊加强筋14上的应力,加强筋14上的应力能够通过侧板20传递到底板30上,使结构整体受力,提升承重梁结构100的整体强度,也使结构更为紧凑。
具体地,主体10为工型钢,工型钢的侧向的硬度较大,因此提高了抗弯性能,并且工型钢结构的上板11和下板13平行,加大了连接、施工以及安装的方便性。工型钢的材料成本较低,精度高,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还降低了自身重量。
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10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例如矩形方管等。只需要能够承载电梯曳引机40,并且安装侧板20以提供侧向支撑效果即可。
进一步地,加强筋14还与腹板12连接,主体10的两侧均具有加强筋14,两侧的加强筋14分别连接有一块侧板20,从而进一步提高主体10强度,并且两侧均有加强筋14和侧板20能够让主体10两侧的受力均匀。
具体地,侧板20具有与加强筋14连接的侧段21和与底板30连接的底段22,底段22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侧段21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如此设置,在侧板20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底段22越长,底板30与底段22的支撑面积越大,传力路径越多,侧板20对于主体10的支撑效果也就越好,底段22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侧段21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能够保证侧板20的支撑效果。
承重梁结构100还包括连接件211,连接件211穿设于侧段21与加强筋14。如此,侧段21和加强筋14通过连接件211连接,方便侧板20与主体10的拆卸,后期的维护和更换更加便捷。
优选地,每一根所述加强筋14中穿设有至少两根所述连接件211,两根连接件211分别穿设于加强筋14的两端,以限位侧板20和加强筋14。如此设置,进一步提高了侧段21与加强筋14之间的连接强度。
连接件211的底部具有缺口23,至少部分缺口23位于侧段21上,至少部分缺口23位于底段22上,以形成供底板30通过的空间。
可以理解地,连接件211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的两个,还可以设置为一个、三个、四个或五个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侧段21和加强筋14之间的连接强度。
请参见图4-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梯曳引机装置200,包括如上所述的承重梁结构100,电梯曳引机装置200还包括电梯曳引机40和减振垫50,减振垫50与主体10连接,电梯曳引机40安装于减振垫50远离主体10的一侧。
减振垫50能够减少电梯曳引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所带来的影响,保证电梯轿厢在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
底板30远离主体10的两端与电梯曳引机40的横断面的转轴中心点的连线呈等腰三角形。由于等腰三角形的结构稳定,所以此种结构能够使侧板20给电梯曳引机40提供强大的支撑效果,保证其运行过程中的稳固。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底板30远离主体10的两端与电梯曳引机40的横断面的转轴中心点的连线也可以呈非等腰的三角形,若电梯曳引机40的一侧所受到的侧向力更大,则可以相应增加这一侧的侧板20以及底板30的延伸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5,沿着远离主体10的水平方向,电梯曳引机40在底板30上的投影与底板30靠近该投影的一端的距离为D,D≥0。如此设置,保证了侧板20与底板30的支撑面积以及支撑长度,侧板20朝向远离主体10方向延伸的距离越远,其与底板30的支撑效果就越好,D≥0保证了底板30的支撑面积和支撑长度。
更进一步地,沿着电梯承重台竖直方向,电梯曳引机40的转轴轴线与电梯承重台70之间的距离为H,H>D。以此进一步提高了侧板20和底板30所能够承受的瞬时侧向力,使其对于载荷的分摊和传递能力提升。
电梯曳引机装置200还包括至少一块加强板60,加强板60连接并支撑于加强筋14和减振垫50之间,从而提高电梯曳引机40与承重梁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电梯曳引机40发生倾翻。优选地,电梯曳引机装置200的两侧均设有加强板60,加强板60可以设置为两块、四块和六块等,从而让电梯曳引机40的两侧受力平衡。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强筋14上增设侧板20,侧板20能够支撑于所述主体10和所述底板30之间,从而对主体10起到侧向的支撑力,防止其受到偏置的力以后发生倾翻,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并且侧板20与加强筋14连接,能够进一步分摊加强筋14上的应力,加强筋14上的应力能够通过侧板20传递到底板30上,使结构整体受力,提升承重梁结构100的整体强度,也使结构更为紧凑。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承重梁结构,包括主体(10)和底板(30),所述主体(10)与所述底板(30)连接,所述主体(10)用于安装电梯曳引机(40),所述底板(30)安装于电梯承重台(70)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梁结构还包括侧板(20),所述主体(10)包括上板(11)、下板(13)和腹板(12),所述上板(11)和所述下板(13)分别与所述腹板(12)竖直方向的两侧连接,所述上板(11)和所述下板(13)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加强筋(14),所述加强筋(1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板(11)和所述下板(13),所述侧板(20)分别与所述加强筋(14)和所述底板(3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0)为工型钢,所述加强筋(14)还与所述腹板(12)连接,所述主体(10)的两侧均具有所述加强筋(14),两侧的所述加强筋(14)分别连接有一块所述侧板(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0)具有与所述加强筋(14)连接的侧段(21)和与所述底板(30)连接的底段(22),所述底段(22)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侧段(21)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重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梁结构还包括连接件(211),所述连接件(211)穿设于所述侧段(21)与所述加强筋(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重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根所述加强筋(14)中穿设有至少两根所述连接件(211),两根所述连接件(211)分别穿设于所述加强筋(14)的两端,以限位所述侧板(20)和所述加强筋(14)。
6.一种电梯曳引机(40)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承重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曳引机(40)装置还包括电梯曳引机(40)和减振垫(50),所述减振垫(50)与所述主体(10)连接,所述电梯曳引机(40)安装于所述减振垫(50)远离所述主体(10)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曳引机(40)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0)远离所述主体(10)的两端与所述电梯曳引机(40)横断面的转轴中心点的连线呈等腰三角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曳引机(40)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远离所述主体(10)的水平方向,所述电梯曳引机(40)在所述底板(30)上的投影与所述底板(30)靠近该投影的一端的距离为D,D≥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曳引机(40)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竖直方向,所述电梯曳引机(40)的转轴轴线与电梯承重台(70)之间的距离为H,H>D。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曳引机(40)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曳引机(40)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块加强板(60),所述加强板(60)连接并支撑于所述加强筋(14)和所述减振垫(50)之间。
CN202223456849.9U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承重梁结构及其电梯曳引机装置 Active CN2190314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6849.9U CN219031427U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承重梁结构及其电梯曳引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56849.9U CN219031427U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承重梁结构及其电梯曳引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1427U true CN219031427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73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56849.9U Active CN219031427U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承重梁结构及其电梯曳引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14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19826B (zh)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15852843A (zh) 一种大跨径铁路悬索桥缆索吊主塔索鞍施工方法
US7410032B2 (en) Pulley arrangement for elevators
CN219031427U (zh) 一种承重梁结构及其电梯曳引机装置
CN101628680B (zh) 电梯轿厢悬浮装置
US10961085B2 (en) Low-construction trolley for wire rope hoist
CN101935978A (zh) 索轨高架及其专用轨道行车
JP482536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7861677U (zh) 一种反绳轮上置型背包式别墅电梯轿架结构
CN207596331U (zh) 一种定子吊具
CN202897727U (zh) 一种六导轨大吨位载货电梯
CN211078092U (zh) 底托式重载电梯的轿厢架结构
CN208761935U (zh) 一种杠杆式电梯补偿链平衡机构
CN201872754U (zh) 铁路通用平车活动挡墙
CN207390765U (zh) 一种乘客电梯的轿架
CN206938767U (zh) 一种中央悬挂装置及铁路货车转向架
CN206266048U (zh) 一种整体式三点支撑电梯承重梁
CN217920953U (zh) 一种轿底轮悬挂装置
CN114988257B (zh) 无机房直角开门电梯
CN217417827U (zh) 一种无机房家用电梯曳引机安装机构
CN212950838U (zh) 1000吨运梁车车架结构
CN220433442U (zh) 桥梁片拆除用夹具
CN221251176U (zh) 一种适用于模块化接触网检修作业车的车架
CN212639619U (zh) 一种后对重电梯布局结构
CN215322526U (zh) 一种架空皮带货运索道拉力自动平衡支撑座及支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