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5047U - 一种高效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5047U
CN219015047U CN202320043267.3U CN202320043267U CN219015047U CN 219015047 U CN219015047 U CN 219015047U CN 202320043267 U CN202320043267 U CN 202320043267U CN 219015047 U CN219015047 U CN 2190150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heat exchange
cooling water
tube
exchan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4326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izhuo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izhuo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izhuo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izhuo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4326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50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50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50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效换热器,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其包括换热筒,还包括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管、冷却水箱以及制冷器;所述冷却管同轴设置于所述换热筒内腔,所述冷却管呈空间螺旋状设置,所述冷却管两端均通过连接管与所述冷却水箱连接,所述冷却水箱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与一所述连接管伸入所述冷却水箱内腔一端连接,所述制冷器设置于另一所述连接管上。通过水泵驱使冷却水箱中的冷却水进入冷却管,高温液体中的热量被冷却水吸收,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水通过连接管回流至冷却水箱中,便于冷却水的循环使用;当冷却水温度过高时,启动制冷器对冷却水进行降温,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果,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包括换热筒,换热筒中设置有用于盛装冷却水的冷却管,将高温液体通入换热筒,通过冷却管中的冷却水与高温液体进行换热;使用换热器冷却高温液体时,由于热量的交换,冷却管中的冷却水温度逐渐上升,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效换热器,
为了解决上述目的,采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换热器,包括换热筒,还包括用于对所述换热筒中高温液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组件;
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管、冷却水箱以及用于对冷却水进行降温的制冷器;
所述冷却管同轴设置于所述换热筒内腔,所述冷却管呈空间螺旋状设置,所述冷却管两端均通过连接管与所述冷却水箱连接,所述冷却水箱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与一所述连接管伸入所述冷却水箱内腔一端连接,所述制冷器设置于另一所述连接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高温液体倒入换热筒中,水泵驱使冷却水箱中的冷却水通过一个连接管进入冷却管,冷却水在冷却管中流动时,高温液体与冷却水进行换热,使得高温液体中的热量被冷却水吸收,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水通过另一个连接管回流至冷却水箱中,便于冷却水的循环使用;当冷却水温度过高时,启动制冷器对冷却水进行降温,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果,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冷却管中的冷却水流向由低至高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冷却管中冷却水的流向由低至高设置,由于冷却水重力的作用,减缓了冷却水的流速,便于冷却水与高温液体充分换热。
可选的,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位于所述制冷器远离所述冷却水箱一侧,所述温控开关与所述制冷器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温控开关,通过在温控开关上设置温度数值,当冷却水的温度高于此温度数值后,温控开关启动制冷器,从而制冷器对冷却水进行降温,便于对冷却水的温度进行监测,当冷却水需要降温时启动制冷器,相比于人工开启制冷器,提高了便捷性。
可选的,所述换热筒内固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竖直设置,所述隔板将所述换热筒内腔分为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隔板底部与所述换热筒底部共同形成流通腔,所述左腔室与所述右腔室通过流通腔连通,所述冷却管贯穿所述隔板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隔板,将换热筒内腔分为左腔室和右腔室,使得左腔室中的高温液体通过流通腔流入右腔室,由于流通腔流量受限,从而增加了高温液体在换热筒内换热的时间,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换热筒顶壁固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内腔与所述左腔室连通,所述换热筒侧壁固接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内腔与所述右腔室连通,所述出液管位置高于所述换热筒高度的中点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高温液体从进液管通入左腔室,通过冷却管中的冷却水对左腔室和右腔室中的高温液体进行冷却,当换热筒的液位低于出液管位置时,高温液体仍处于换热筒中,增加了高温液体在换热筒内换热的时间,当右腔室的液位与出液管的位置齐平时,便于换热后的液体从出液管流出。
可选的,所述换热筒靠近自身底端的侧壁固接有排液管,所述进液管、出液管以及所述排液管均设置有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排液管,便于将换热筒内腔的液体排出;设计的阀门,便于对进液管、出液管以及排液管内腔进行封堵。
可选的,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切断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切断阀,便于对连接管内腔进行封堵。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设计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当冷却水温度过高时,启动制冷器对冷却水进行降温,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果,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2.设计的一种高效换热器,通过在温控开关上设置温度数值,当冷却水的温度高于此温度数值后,温控开关启动制冷器,从而制冷器对冷却水进行降温,便于对冷却水的温度进行监测,当冷却水需要降温时启动制冷器,相比于人工开启制冷器,提高了便捷性;
3.设计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当换热筒的液位低于出液管位置时,高温液体仍处于换热筒中,增加了高温液体在换热筒内换热的时间,提高了换热效率;当右腔室的液位与出液管的位置齐平时,便于换热后的液体从出液管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高效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高效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换热筒;11、隔板;12、左腔室;13、右腔室;14、流通腔;15、进液管;16、出液管;17、排液管;18、阀门;2、冷却组件;21、冷却管;22、冷却水箱;221、进水管;222、截止阀;223、排污阀;23、制冷器;24、连接管;25、水泵;26、温控开关;27、切断阀;3、固定块;31、固定孔;32、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效换热器。
参照图1,一种高效换热器包括换热筒1以及用于对换热筒1中高温液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组件2,冷却组件2与换热筒1连接。将高温液体倒入换热筒1中,通过冷却组件2对高温液体进行冷却,便于对高温液体进行换热。
参照图1和图2,冷却组件2包括冷却管21、冷却水箱22以及用于对冷却水进行降温的制冷器23,冷却管21同轴设置于换热筒1内腔,冷却管21呈空间螺旋状设置,冷却管21两端均通过连接管24与冷却水箱22焊接,本实施例中一个连接管24焊接于冷却水箱22顶壁,另一个连接管24焊接于冷却水箱22侧壁且靠近冷却水箱22底端设置,冷却水箱22内安装有水泵25,水泵25与位于冷却水箱22侧壁的连接管24伸入冷却水箱22内腔一端通过法兰连接,制冷器23安装于位于冷却水箱22顶壁的连接管24上;为了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率,本实施例中冷却管21中的冷却水流向由低至高设置;为了便于控制制冷器23的启闭,本实施例中位于冷却水箱22顶壁的连接管24上安装有温控开关26,温控开关26位于制冷器23远离冷却水箱22一侧,温控开关26与制冷器23电连接;为了便于对连接管24内腔进行封堵,本实施例中位于冷却水箱22顶壁的连接管24上通过法兰连接有切断阀27。
参照图2,为了便于将冷却水加入冷却水箱22中,本实施例中冷却水箱22顶壁焊接有进水管221,进水管221通过法兰连接有截止阀222。为了便于排出冷却水箱22中的污渍,本实施例中冷却水箱22侧壁通过法兰连接有排污阀223。
参照图2,换热筒1内焊接有隔板11,隔板11竖直设置,隔板11将换热筒1内腔分为左腔室12和右腔室13,隔板11底部与换热筒1底部共同形成流通腔14,左腔室12与右腔室13通过流通腔14连通,冷却管21贯穿隔板11设置;换热筒1顶壁焊接有进液管15,进液管15内腔与左腔室12连通,换热筒1侧壁焊接有出液管16,出液管16内腔与右腔室13连通,出液管16位置高于换热筒1高度的中点位置,本实施例中出液管16位置靠近换热筒1顶端设置;为了便于排出换热筒1内腔的液体,本实施例中换热筒1靠近自身底端的侧壁焊接有排液管17,进液管15、出液管16以及排液管17均通过法兰连接有阀门18。
参照图2和图3,为了便于对冷却管21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冷却管21上设置有固定块3,固定块3上开设有用于冷却管21贯穿的固定孔31,固定块3上穿设有固定螺栓32,固定螺栓32与换热筒1内侧壁螺纹连接,固定块3与换热筒1内侧壁贴合。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高效换热器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将高温液体通过进液管15通入换热筒1中,水泵25驱使冷却水箱22中的冷却水通过一个连接管24进入冷却管21,冷却水在冷却管21中流动时,高温液体与冷却水进行换热,使得高温液体中的热量被冷却水吸收,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水通过另一个连接管24回流至冷却水箱22中,便于冷却水的循环使用。
当冷却水温度过高时,温控开关26启动制冷器23对冷却水进行降温,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果,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随着高温液体的不断通入,换热筒1内腔的液体水位逐渐上升,当液体水位与出液管16齐平后,冷却后的液体从出液管16流出;由于隔板11将换热筒1分为左腔室12与右腔室13,冷却后的液体只能流向右腔室13,然后从出液管16流出,则左腔室12中通入的高温液体不会与右腔室13的冷却液体接触,减少了高温液体对冷却后的液体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高效换热器,包括换热筒(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所述换热筒(1)中高温液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组件(2);
所述冷却组件(2)包括冷却管(21)、冷却水箱(22)以及用于对冷却水进行降温的制冷器(23);
所述冷却管(21)同轴设置于所述换热筒(1)内腔,所述冷却管(21)呈空间螺旋状设置,所述冷却管(21)两端均通过连接管(24)与所述冷却水箱(22)连接,所述冷却水箱(22)内设置有水泵(25),所述水泵(25)与一所述连接管(24)伸入所述冷却水箱(22)内腔一端连接,所述制冷器(23)设置于另一所述连接管(2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21)中的冷却水流向由低至高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4)上设置有温控开关(26),所述温控开关(26)位于所述制冷器(23)远离所述冷却水箱(22)一侧,所述温控开关(26)与所述制冷器(23)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筒(1)内固接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竖直设置,所述隔板(11)将所述换热筒(1)内腔分为左腔室(12)和右腔室(13),所述隔板(11)底部与所述换热筒(1)底部共同形成流通腔(14),所述左腔室(12)与所述右腔室(13)通过流通腔(14)连通,所述冷却管(21)贯穿所述隔板(11)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筒(1)顶壁固接有进液管(15),所述进液管(15)内腔与所述左腔室(12)连通,所述换热筒(1)侧壁固接有出液管(16),所述出液管(16)内腔与所述右腔室(13)连通,所述出液管(16)位置高于所述换热筒(1)高度的中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筒(1)靠近自身底端的侧壁固接有排液管(17),所述进液管(15)、出液管(16)以及所述排液管(17)均设置有阀门(1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4)上设置有切断阀(27)。
CN202320043267.3U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高效换热器 Active CN2190150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3267.3U CN219015047U (zh)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高效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3267.3U CN219015047U (zh)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高效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5047U true CN219015047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4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43267.3U Active CN219015047U (zh) 2023-01-06 2023-01-06 一种高效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50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0168B (zh) 用于变流器功率模块的水冷却装置
CN219015047U (zh) 一种高效换热器
CN101773367B (zh) 半导体饮水机
CN108800982A (zh) 双效冷却的铸焊冷却水冷却装置
CN201294452Y (zh) 用于变流器功率模块的水冷却装置
CN204923592U (zh) 一种强制再循环式蒸发器
CN214666276U (zh) 一种高效汽水换热机组
CN206121717U (zh) 一种节水型化工水冷却器
CN210425557U (zh) 一体化高低温水箱
CN209512584U (zh) 一种冷冻机的高效换热装置
CN211926586U (zh) 一种螺旋盘管式换热装置
CN209371839U (zh) 一种具有漏水报警功能的散热器
CN210512743U (zh) 一种新型防爆换热器
CN202814202U (zh) 一种强制循环换热器
CN208203495U (zh) 一种工业空压机废热循环利用系统
CN219443408U (zh) 一种铸造水冷成型装置
CN214148919U (zh) 一种化工生产用换热装置
CN210292925U (zh) 一种带疏冷段的卧式四流程换热器
CN210952448U (zh) 一种方便调节换热温度的换热器
CN215572295U (zh) 一种长寿命余热回收换热器
CN219784712U (zh) 一种反应釜用冷媒水管路系统
CN205102647U (zh) 一种超导换热器
CN108072288A (zh) 一种压风机余热回收系统及操作方法
CN215256689U (zh) 一种压力实训设备
CN211876404U (zh) 一种非冲压双直流换热式太阳能集热水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