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9532U -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9532U
CN218999532U CN202222980801.1U CN202222980801U CN218999532U CN 218999532 U CN218999532 U CN 218999532U CN 202222980801 U CN202222980801 U CN 202222980801U CN 218999532 U CN218999532 U CN 2189995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aerosol
air
generating article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8080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家懋
戚祖强
陈桂敏
周璐
李鑫磊
雷宝灵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8080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95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95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95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支架,支架上开设有插入口;第一筒状体,其近端与支架连接,且第一筒状体内形成有容纳腔,用于容纳穿过插入口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第二筒状体,与支架连接,且第二筒状体设置在第一筒状体的外围;进气孔,由第二筒状体或者由支架界定,或者由第二筒状体和支架共同界定;提供空气从进气孔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远端的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位于第一筒状体与第二筒状体之间;加热体,位于第一筒状体和第二筒状体之间,流经进气通道的至少部分空气流经加热体;和密封件,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容纳在容纳腔时,密封件与气溶胶生成制品连接,从而阻断气溶胶生成制品与第一筒状体之间的气流通道。

Description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产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产生装置通常包括加热模组和壳体。壳体中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在一些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加热模组用于加热进气通道中的空气,使空气形成热空气,热空气沿进气通道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中,进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使气溶胶生成制品产生气溶胶。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模组,包括:
设置在加热模组近端的支架,所述支架上开设有插入口;
第一筒状体,其近端与所述支架连接,且所述第一筒状体内形成有容纳腔,用于容纳穿过所述插入口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筒状体,其近端与所述支架连接,远端封闭,且所述第二筒状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体的外围;
进气孔,由所述第二筒状体或者由所述支架界定,或者由所述第二筒状体和所述支架共同界定;
提供空气从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远端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位于第一筒状体与第二筒状体之间;
加热体,位于所述第一筒状体和所述第二筒状体之间,流经所述进气通道的至少部分空气流经所述加热体;和
密封件,在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容纳在所述容纳腔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密封连接,从而阻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与所述第一筒状体之间的气流通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所述的加热模组,和为所述的加热模组供电的电源组件。
上述的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空气能够流经加热体,进而被加热体加热,使得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空气为被充分加热的空气;密封件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与第一筒状体之间的气流通道被阻断,导致空气不能沿着气流通道到达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远端,和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中;因此,可以减少未经充分加热的空气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中,以此来确保气溶胶生成制品中能够被空气充分加热,有助于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产生的气溶胶的口感。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膜组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模组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模组的分解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模组的一示意图;
图中:
1、气溶胶生成制品;
2、加热模组;21、第一筒状体;211、容纳腔;22、第二筒状体;221、底壁;2211、凸肋;2212、导气槽;2213、均热槽;23、进气孔;24、支架;241、插入口;25、加热体;26、密封件;
3、电源组件;31、电源;32、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于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次序。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者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能同时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装置可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挥发出气溶胶来,以供吸食。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气溶胶生成制品”是指包括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制品,当加热时,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释放出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气溶胶生成制品”是指包括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制品,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意图进行加热而不是燃烧来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相比于通过燃烧或热解降解气溶胶形成基质产生的气溶胶,通过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形成的气溶胶可含有更少的已知具有危害性的成分。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可移除联接到气溶胶生成装置。制品可为一次性的或可再用的。
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为固体气溶胶形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固体和液体组分。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烟草。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含烟草材料,所述含烟草材料含有在加热时从所述基质释放的挥发性烟草香味化合物。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非烟草材料。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含烟草材料以及不含烟草材料。
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外径可在大约5毫米和大约12毫米之间,例如在大约5.5毫米至大约8毫米之间。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外径为6毫米+/-10%。
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总长度可在大约25mm至大约100mm之间。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总长度可在大约30mm至大约100mm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总长度占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总长度的约1/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总长度为大约45mm。在又一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总长度大约为33mm。
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气溶胶生成装置”是与气溶胶生成制品接合或交互以形成可吸入气溶胶的装置。装置与气溶胶形成基质交互以生成气溶胶。电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是包括用于从例如电源组件供应能量以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从而生成气溶胶的一个或多个部件的装置。
气溶胶生成装置可描述为加热式气溶胶生成装置,这是一种包括加热模组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加热模组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请参照图1,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包括用于向加热模组2供应电力的电源组件3。电源组件3可包括任何合适的电源31,例如DC源,比如电池。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源31是锂离子电池。或者,电源31可为镍金属氢化物电池、镍镉电池或锂基电池,例如锂钴、磷酸锂铁、钛酸锂或锂聚合物电池。电源组件3可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控制电路32,控制电路32可控制电源31的输出,例如使电源31输出交流电流或者输出直流电流等,或者例如使电源31以脉冲的形式输出电流或者电压等。
控制电路32上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
加热模组可以是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构成部分,或者加热模组可以是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构成部分,或者一部分加热模组可以是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构成部分,一部分可以是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构成部分。
请参照图1,加热模组2形成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一部分。加热模组2包括筒状体、进气通道,进气孔23和支架24。
筒状体内形成有容纳腔211,至少可以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支架24位于加热模组1的近端,支架24上开设有插入口241,容纳腔211的近端敞开,且筒状体与支架24连接,气溶胶生成制品1可通过插入口241插入容纳腔211中。筒状体中具有夹层,至少部分进气通道位于夹层中,筒状体上开设有进气孔23,空气通过进气孔23进入进气通道中,再沿着进气通道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远端进入气溶胶生成基质中。筒状体的至少局部能够发热,或者加热模组2还包括能够加热进气通道中的空气的加热体25,从而使得流经进气通道的至少部分空气能够被加热,形成热空气,热空气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后,基于空气的流动性,能够使热量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从而有助于均匀地烘烤气溶胶生成基质,使得产生的气溶胶更加丰富,口感更加细腻。
请参照图3,筒状体包括第一筒状体21和第二筒状体22,至少部分夹层位于第一筒状体21的侧壁与第二筒状体22的侧壁之间,容纳腔211形成在第一筒状体21的内部,且第二筒状体22位于第一筒状体21的外围,第一筒状体21和第二筒状体22的近端均与支架24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筒状体可以为一体结构,第一筒状体和第二筒状体可以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筒状体21界定进气通道的局部边界,从而使得进气通道中的至少部分空气贴着第一筒状体21的外表面流动,第一筒状体21的至少局部能够发热,或者加热模组2中具有能够加热第一筒状体21的发热体,从而第一筒状体21能够加热与之接触的空气,同时第一筒状体21还能加热位于容纳腔211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筒状体22界定进气通道的局部边界,从而使得进气通道中的至少部分空气贴着第二筒状体22的内表面流动,第二筒状体22的至少局部能够发热,或者加热模组2中具有能够加热第二筒状体22的发热体,从而第二筒状体22能够加热与之接触的空气。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筒状体21和第二筒状体22至少其一能够发热或者产生红外线,加热模组2还包括加热体25,加热体25位于第一筒状体21和/或第二筒状体22的热传递/热辐射/红外光的照射范围中,例如位于第一筒状体21和第二筒状体22之间,从而加热体25能够被第一筒状体21和/或第二筒状体22加热,空气流经进气通道时,至少部分空气能够流经加热体25,并在流经加热体25的时候,被加热体25从第一筒状体21或第二筒状体22上吸收的热加热,从而形成热空气。
基于此,在一示例中,请参照图3,加热体25包括多孔体,空气可流经多孔体,并在流经多孔体的时候被多孔体加热。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多孔”意图涵盖本质上是多孔的材料以及通过设置多个孔而变成多孔或可渗透的基本上无孔材料。多孔体可由例如陶瓷或金属泡沫的多孔材料形成。或者,多孔体可由其间设置多个开孔的多个固体元件形成。例如,多孔体可包括纤维束或互连长丝栅格。多孔材料必须具有大小足以使空气可以穿过其而被抽吸通过多孔体的孔。例如,多孔体中的孔的平均横向尺寸可小于约3.0mm,可小于约1.0mm,可小于约0.5mm。或者或另外,孔的平均横向尺寸可大于约0.01mm。例如,孔的平均横向尺寸可在约0.01mm至约3.0mm之间,更优选的是在约0.01mm至约1.0mm之间,并且可在约0.01mm至约0.5mm之间。通过设置多孔(多个气孔),来增大空气与加热体25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加热体25加热空气的效率,并且有助于使流经的空气受热更加均匀和充分。在一示例中,加热体25包括非多孔体,非多孔体与第一筒状体21和/或第二筒状体22之间具有允许空气通过的气路,该气路构成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气路可以具有多个,以增加空气与加热体25的接触面积和换热效率,且第一筒状体21和/或第二筒状体22加热加热体25的同时,还能加热气路中的至少部分空气。
可替代的,加热体25的至少局部能够发热,通过发热体25自主发热来加热流经进气通道的空气。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体25包括可以在变化的磁场发热的感受体。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术语“感受体”是指可以将电磁能量转换成热的材料。当位于变化的电磁场内时,在感受体中引起的涡电流引起感受体的加热。在此类实施例中,感受体被设计成与包括磁场发生器的气溶胶生成装置接合。磁场发生器生成变化的磁场,以加热位于变化的磁场内的感受体。在使用时,感受体位于由磁场发生器生成的变化的磁场内。其中,磁场发生器与电源组件3电连接,电源组件3为磁场发生器提供产生变化的磁场的电流。磁场发生器可包括生成变化的磁场的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可围绕感受体。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生成在1至30MHz之间,例如在2至10MHz之间,例如在5至7MHz之间的变化的磁场。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生成具有在1至5kA/m之间,例如在2至3kA/m之间,例如为约2.5kA/m的场强(H场)的变化的磁场。在一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设置在第二筒状体22的外围。
其中,感受体可以包括金属或碳。在一实施例中,感受体可包括铁磁性材料,例如铁素体、铁磁性钢或不锈钢。在一实施例中,感受体包括镍铁合金。在一实施例中,感受体包括400系列不锈钢,400系列不锈钢包括410级或420级或430级不锈钢。当定位于具有类似频率和场强度值的电磁场内时,不同材料将耗散不同量的能量。因此,感受体的参数,例如材料类型、长度、宽度和厚度,可全部进行改变以提供已知电磁场内的所要功率消耗。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体25包括可以在导电时产生焦耳热的电阻材料。合适的电阻材料包含但不限于:半导体,如掺杂陶瓷、导电陶瓷(例如二硅化钼)、碳、石墨、金属、金属合金以及由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这类复合材料可包括掺杂或未掺杂的陶瓷。合适的掺杂陶瓷的实例包含掺杂碳化硅。合适的金属的实例包含钛、锆、钽和铂族金属。合适的金属合金的实例包含不锈钢、康铜(Constantan)、含镍合金、含钴合金、含铬合金、含铝合金、含钛合金、含锆合金、含铪合金、含铌合金、含钼合金、含钽合金、含钨合金、含锡合金、含镓合金、含锰合金以及含铁合金,以及基于镍、铁、钴的超级合金、不锈钢、基于铁铝的合金以及基于铁锰铝的合金。在复合材料中,电阻材料可视需要包埋于绝缘材料中、由绝缘材料包封或涂布或反过来,这取决于能量传递的动力学和所需外部物理化学性质。加热体25可包括在两层惰性材料之间起绝缘作用的金属蚀刻箔。在所述情况下,绝缘材料可包括全聚酰亚胺或云母箔或金属氧化层等。
在加热体25的至少局部能够发热的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加热体25位于第一筒状体21的侧壁和第二筒状体22的侧壁之间,流经进气通道的至少部分空气流经加热体25,并且被加热体25加热。在此类实施例中,加热体25可以包括多孔体,或者加热体25包括非多孔体,非多孔体与第一筒状体21和/或第二筒状体22之间具有供空气通过的气路。
在加热体25的至少局部能够发热的一实施例中,加热体25可以构造成绕制在第一筒状体21外表面加热线圈、或者构造成设置在第一筒状体21外表面的蚀刻网、或者构造成涂布在第一筒状体21外表面上的电阻涂层、或者构造成设置在第一筒状体21外表面上的加热膜、或者构造成设置在第一筒状体21外表面上的金属环、或者构造成设置在第一筒状体21外表面上的金属管等。
可以参照图2,第二筒状体22包括底壁221,底壁221设置在第二筒状体22的远端,从而使第二筒状体22的远端封闭,使得空气不能穿过底壁221进入第二筒状体22的内部,需要说明的是,底壁221封闭第二筒状体22的远端,可以包括绝地封闭,即完全禁止空气通过第二筒状体22的远端进出第二筒状体22;或者可以包括相对封闭,允许少量的空气通过,例如底壁221上开设有供导线、热电偶线等穿过的过线孔,且过线孔经配置具有较小的孔径,使得过线孔与导线或热电偶线等配合时具有较小的间隙,该间隙可以允许少量的空气通过。
底壁221位于第一筒状体21的下方,相对第一筒状体21,底壁221更加远离插入口241。从而有助于使容纳腔211与电源组件3相互隔离,防止回流的气溶胶接触电源组件3,使电源组件2不受气溶胶的干扰。同时,设置底壁221,还能避免进气通道之外的空气通过底壁221进入第二筒状体2中,进而进入第一筒状体21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从而底壁221封闭第二筒状体22的远端有助于减少未经充分加热的空气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
底壁221界定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
在如图3和4所示的实施例中,底壁221上设有多个凸肋2211,相邻两凸肋2211之间形成有一导气槽2212,导气槽2212允许空气通过,由导气槽2212界定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
在发热体25位于第一筒状体21与第二筒状体22之间时,凸肋2211支撑加热体25,同时凸肋2211还可以抵接第一筒状体21的远端,以支撑第一筒状体21。
第一筒状体21的远端敞开,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收容于第一筒状体21时,凸肋2211至少支撑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远端的边缘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凸肋2211支撑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远端是可选而非必选。
进气通道包括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沿气流方向,第一进气通道位于第二进气通道的上游,第一进气通道位于第一筒状体21与第二筒状体22之间,第二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由导气槽2212界定。进气孔23设置在加热模组2的近端,或者邻近第二筒状体22的近端设置,空气进入第一进气通道后,第一进气通道沿加热模组2的纵向延伸,并在邻近第二筒状体22的远端处与第二进气通道交汇,空气进入第一进气通道后,再进入第二进气通道,最后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其中,导气槽2212界定第二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沿气流的方向,进气孔23位于加热体25的上游,第二进气通道位于加热体25的下游,沿加热模组2的纵向方向,进气孔23位于或者邻近加热模组2的近端,第二进气通道位于或者邻近加热模组2的远端,加热体25位于加热模组2的近端和远端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筒状体21和第二筒状体22共轴线,底壁221的中心设有均热槽2213,均热槽2213构成第二进气通道的局部,导气槽2212具有多个,多个导气槽2212设置在均热槽2213的外围,且均与均热槽连通,均热槽汇聚来自多个导气槽中的热空气,并且多个导气槽2212中的空气在进入均热槽2213后在均热槽2213中对流,从而热空气能够在均热槽2213中混合均匀,使得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的热空气温度均匀。在一示例当中,多个导气槽2212均匀地分布。在一示例当中,导气槽2212轴线的延长线穿过均热槽2213的中心(或者圆心)。在一示例当中,至少一导气槽2212轴线的延长线偏离均热槽2213的中心(或者圆心),从而在均热槽2213中可形成螺旋气流,有助于使得空气更加均匀地在均热槽2213中混合。在一示例当中,均热槽2213为圆形。
为了方便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插入容纳腔211中,通常容纳腔211的腔径会大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径,即第一筒状体21的内径大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径,于是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第一筒状体21之间具有允许空气通过的气流通道,而且该气流就通道延伸至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远端,从而空气能够沿着该气流通道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远端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制品1内部,从而造成未被加热模组2充分加热的部分空气会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制品1内部,影响热空气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加热的充分性。
基于此,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模组2能够隔绝未被充分加热的空气,使其不能到达气溶胶生成制品1远端的空气和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24和/或第一筒状体21上具有窄部,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容纳在容纳腔211时,窄部环绕气溶胶生成制品1,且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紧密接触,窄部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之间的紧密接触可以阻止空气穿过。同时,窄部还能抱紧气溶胶生成制品1,从而窄部能够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保持在容纳腔211中,有助于防止气溶胶生成制品1在用户嘴部的含衔下至少局部退出容纳腔211。
具体的,窄部的内径小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径,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被窄部环绕时,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窄部接触的位置受到挤压,甚至可能发生较为明显地形变,使得空气难以穿过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窄部的连接之处。
在窄部设置在支架上时,窄部可以延伸至插入口241中,或者窄部包括支架24自插入口241的壁向插入口凸伸的环形肋,从而窄部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配合,可以防止空气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第一筒状体21之间的气流通道中,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第一筒状体21之间的气流通道被阻断,此处的阻断属于在该气流通道与外界之间形成的阻断。
在窄部设置在第一筒状体21上时,窄部可以包括形成在第一筒状体21内表面的环形凸肋,或者由第一筒状体21的近端到远端方向,第一筒状体21的至少布局的内径逐渐减小,直至形成窄部,窄部可以沿第一筒状体21的轴向延伸一定距离,第一筒状体21的窄部可以位于第一筒状体21远端之外的任何位置。第一筒状体21的窄部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配合,可以阻断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第一筒状体21之间的气流通道,使得空气不能够通过气流通道达到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远端和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即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第一筒状体21之间的气流通道被阻断,此处的阻断属于对气流通道中断或者截止。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3-5,加热模组2还包括密封件26,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容纳在所述容纳腔211时,密封件26环绕气溶胶生成制品1,且密封件2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密封连接,从而阻断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第一筒状体21之间的气流通道。
密封件26可以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远端之外的任何位置对应,用于防止沿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第一筒状体21之间的气流通道而未被充分加热的空气,到达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远端和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
在图3-5的实施例中,密封件26位于或者邻近第一筒状体21的近端。在一示例中,密封件26设置在第一筒状体21的近端上,从而使得气流通道的近端被密封,气流通道因此被阻断。在一示例中,密封件26设置在支架24上,或者密封件26设置在第一筒状体21和支架24之间,类似于上文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位于支架24上的窄部,此处密封件2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配合形成的阻断,属于在该气流通道与外界之间形成的阻断。
具体的,在如图3和4所示的实施例中,密封件26设置在支架24上,且位于插入口241中,密封件26仅能够提供支架24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之间的密封连接。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密封件26连接支架24和第一筒状体21,密封件26还能提供支架24和第一筒状体21之间的密封连接,从而使位于第一筒状体21外围的进气通道中的空气不能穿过支架24与第一筒状体21的连接处进入容纳腔211或进入插入口241中。
在密封件26位于或者邻近第一筒状体21的近端时,密封件2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配合阻断了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第一筒状体21之间的气流通道,使得该气流通道中的空气对流减弱,从而有利于该气流通道中空气温度的稳定,因为气流通道环绕容纳腔211,所以气流通道能够对容纳腔211进行保温。
与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孔23错开插入口241设置,从而在密封件2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密封连接时,空气通过进气孔23进入进气通道中,进而不影响抽吸时的吸阻,且进气孔23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4,至少一进气孔23由第二筒状体22界定,即至少一进气孔23开设第二筒状体22上。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进气孔由支架界定,即至少一进气孔开设支架上,并且沿加热模组的纵向贯穿支架。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进气孔位于支架与第二筒状体之间,由第二筒状体与支架共同界定。
密封件26可以由具有弹性的材质例如硅胶制成,其为环形,且其内径小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径,同时大于插入口241的内径或者容纳腔211的内径,所以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插入容纳腔211时,密封件26被挤压而发生弹性收缩,使得密封件2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之间的接触为紧密接触,从而实现密封件26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密封连接。同时密封件26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抱紧气溶胶生成制品1,因此密封件26能够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保持在加热模组2中,即保持在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可以防止在抽吸时,用户的嘴部因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吸嘴之间发生粘黏,而导致出现气溶胶生成基质的至少局部被用户的嘴部携带而退出容纳腔211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容纳腔211形成在第一筒状体21内,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插入容纳腔211时,气溶胶生成制品1邻近或者接触第一筒状体21的侧壁,且加热体25位于第一筒状体21的侧壁和第二筒状体22的侧壁之间,或者第一筒状体21/第二筒状体22的至少局部侧壁可以发热,所以热量可以从第一筒状体21传至容纳腔211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中,使得第一筒状体21可通过热传递或热辐射的方式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
为了提高第一筒状体21以热传递或热辐射的方式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效率,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筒状体21可以包含导热材料。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导热”是指在23摄氏度及50%的相对湿度下导热性是至少10W/m.K,优选的是至少40W/m.K,更优选的是至少100W/m.K的材料。当第一筒状体21是导热的时,第一筒状体21可以由在23摄氏度和50%的相对湿度下导热性是至少40W/m.K,优选的是至少100W/m.K,更优选的是至少150W/m.K,并且最优选的是至少200W/m.K的材料形成。当第一筒状体21可以包含导热材料时,合适的导热材料包含但不限于铝、铜、锌、钢、银、导热聚合物或其任何组合或合金或金属。
为了提高第一筒状体21以热传递或热辐射的方式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效率,第一筒状体21具有较薄的壁厚。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筒状体21的壁厚小于第二筒状体22的壁厚,所以热量能够更加快速的穿过第一筒状体21传递或者辐射至容纳腔311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中,同时也能够降低第一筒状体21对热量的消耗。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筒状体21的壁厚不大于0.25mm,例如可以大约是0.1mm。
第二筒状体22位于第一筒状体21或加热体25的外围,为了降低能耗,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筒状体22可以包含隔热材料。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隔热”是指材料的导热性在23摄氏度和50%的相对湿度下小于100W/m.K,优选的是小于40W/m.K或小于10W/m.K。当第二筒状体22包含隔热材料时,合适的隔热材料包含但不限于:聚醚醚酮(PEEK)、玻璃纤维、玻璃毡、陶瓷、二氧化硅、氧化铝、碳和矿石,或其任何组合。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筒状体22的壁内具有真空夹层,或者第二筒状体22的外围被隔热材料环绕。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筒状体21的导热性大于第二筒状体22的导热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筒状体22具有较大的壁厚,以增加热量穿过第二筒状体22的热阻,从而防止热量流失,第二筒状体22的壁厚可以不小于0.3mm,例如可以大约是0.5mm。
上述的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空气能够流经加热体,进而被加热体加热,使得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空气为被充分加热的空气;气溶胶生成制品与第一筒状体之间的气流通道被阻断,导致空气不能沿着气流通道到达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远端,和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中;因此,可以减少未经充分加热的空气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中,以此来确保气溶胶生成制品中能够被空气充分加热,有助于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产生的气溶胶的口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加热模组近端的支架,所述支架上开设有插入口;
第一筒状体,其近端与所述支架连接,且所述第一筒状体内形成有容纳腔,用于容纳穿过所述插入口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二筒状体,其近端与所述支架连接,且所述第二筒状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体的外围;
进气孔,由所述第二筒状体或者由所述支架界定,或者由所述第二筒状体和所述支架共同界定;
提供空气从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远端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位于第一筒状体与第二筒状体之间;
加热体,位于所述第一筒状体和所述第二筒状体之间,流经所述进气通道的至少部分空气流经所述加热体;和
密封件,在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容纳在所述容纳腔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密封连接,从而阻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与所述第一筒状体之间的气流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或者
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体上;或者
所述密封件连接所述第一筒状体和所述支架,并提供所述第一筒状体和所述支架之间的密封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上具有允许空气通过的气孔,所述气孔界定所述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或者
所述加热体与所述第一筒状体和/或所述第二筒状体之间具有允许空气通过的气路,所述气路构成所述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包括能够在变化的磁场中发热的感受体;或者
所述加热体包括在导电时能够产生焦耳热的电阻材料;或者
所述第一筒状体能够发热或者产生红外线,以加热所述加热体;或者
所述第一筒状体包含导热材料,且经配置所述导热材料通过热传递加热所述加热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模组还包括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的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体的外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状体包括底壁,所述底壁封闭所述第二筒状体的远端,所述底壁上设有多个凸肋,相邻两凸肋之间形成有一导气槽;
所述进气通道包括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沿气流方向,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上游,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筒状体与所述第二筒状体之间,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至少局部由所述导气槽界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支撑所述加热体和所述第一筒状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状体的远端敞开,在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容纳于所述第一筒状体时,所述凸肋支撑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远端。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状体和所述第二筒状体共轴线,所述底壁的中心设有均热槽,所述导气槽具有多个,多个所述导气槽均匀地环绕所述均热槽设置,且均与所述均热槽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具有多个,且沿气流的方向,所述进气孔位于所述加热体的上游。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状体包括金属;或者
所述第一筒状体的导热性大于所述第二筒状体的导热性;或者
所述第一筒状体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筒状体的壁厚;或者
所述第一筒状体的壁厚不大于0.25mm;或者
所述第二筒状体的壁厚不小于0.3mm。
12.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加热模组,和为所述的加热模组供电的电源组件。
CN202222980801.1U 2022-11-09 2022-11-09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Active CN2189995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80801.1U CN218999532U (zh) 2022-11-09 2022-11-09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80801.1U CN218999532U (zh) 2022-11-09 2022-11-09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9532U true CN218999532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44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80801.1U Active CN218999532U (zh) 2022-11-09 2022-11-09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95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54155B2 (ja) 成形カートリッジ組立品
EP3925461A1 (en) Heater for cigarette-type electronic cigarette device, and cigarette-type electronic cigarette device comprising same
CN114269178A (zh) 外围加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温度检测
WO2019115475A1 (en) A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efficient heating
CN218999532U (zh)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8605060U (zh) 加热模组及气雾生成装置
US20230404156A1 (en) Accessory for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heating element
US20230389608A1 (e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thermally insulated heater
CN219353084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7642093A (zh) 包括电磁屏蔽构件的气溶胶供应装置
CN218898360U (zh) 一种空气加热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479219U (zh) 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产生系统
CN220458615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U2021372652B2 (e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heater with cold zone
CN219182802U (zh)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353072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9613056U (zh) 气溶胶形成制品和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9353061U (zh) 加热模组及气雾生成装置
RU2791009C1 (ru) Определение температуры в нагреваемом по периферии устройстве для генерирования аэрозоля
RU281780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генерирующее аэрозоль, с нагревателем с холодной зоной
CN220545831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2176112A1 (ja) 吸引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システム
RU2800502C1 (ru) Изделие, образующее аэрозоль
CN220123964U (zh)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21204159U (zh) 一种感应加热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