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6509U - 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 Google Patents

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6509U
CN218996509U CN202222279924.2U CN202222279924U CN218996509U CN 218996509 U CN218996509 U CN 218996509U CN 202222279924 U CN202222279924 U CN 202222279924U CN 218996509 U CN218996509 U CN 2189965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oke
guide member
coil
self
rear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7992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饭岛谅介
柴本尊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7992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65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65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65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我保持型螺线管,其可使全长小型化。前磁轭(7)是板状。前磁轭(7)侧的滑动部(9a)设置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板状的引导构件(10)与可动铁心(9)之间。引导构件(10)夹在成为线圈骨架(3)的前后轴(3a)方向的前方的前端部(3b)与前磁轭(7)之间地层叠。可动铁心(9)在前后轴(3a)方向的前方与非磁性材料的引导构件(10)滑动,在与和引导构件(10)配置在前方的磁性材料的前磁轭(7)之间,由通过向复原侧线圈(4)的通电产生的推力向复原位置移动。磁性材料的可动铁心(9)与前磁轭(7)不滑动,因此,不需要为了使滑动阻力变小而将非磁性材料的延长构件附加在可动铁心(9)上,能使全长小型化。

Description

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我保持型螺线管,该自我保持型螺线管的线圈包围可动铁心,当对线圈通电时可动铁心在线圈的轴向的一方侧的吸引位置与另一方侧的复原位置之间移动地切换,当通电停止时可保持动铁心的位置。
背景技术
以往,自我保持型螺线管,例如搭载在横编机的滑架上,作为进行各种切换的动作执行器等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在线圈的轴向的一方侧配置固定铁心,在线圈的轴向的另一方侧配置前磁轭,由来自永久磁铁的磁力进行位置的保持。在一方侧的吸引位置,可动铁心被固定铁心吸附。从吸引位置向复原位置的移动,是将可动铁心向另一方侧吸引来进行。在前磁轭上,在另一方侧的外方附加磁性体的引导构件。引导构件与前磁轭一起将可动铁心向另一方侧吸引。可动铁心和引导构件,如果在相互之间滑动则由磁力产生滑动阻力,因此在可动铁心的另一方侧附加非磁性体的延长构件。引导构件以可滑动的状态支承延长构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实用新型CN216487651U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在线圈的轴向的另一方侧的外部附加引导构件,进而延长构件从复原位置的可动铁心向外部突出。延长构件的轴向的长度需要与引导构件之间的滑动部的长度和从可动铁心的吸引位置向复原位置的移动的行程长度之和,因此作为自我保持型螺线管的全长变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全长小型化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自我保持型螺线管,所述自我保持型螺线管沿着由磁性体的托架包围的非磁性材料形成的筒状的线圈骨架的前后轴方向配设复原侧线圈、永久磁铁和吸引侧线圈,在前后轴方向,与复原侧线圈相比在前方配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前磁轭,与吸引侧线圈相比在后方配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固定铁心,通过向复原侧线圈的通电,可动铁心在线圈骨架内向被前磁轭侧吸引的复原位置移动,通过向吸引侧线圈的通电,可动铁心在线圈骨架内向被固定铁心吸附的吸引位置移动,可动铁心的移动由分别设置在前方的前磁轭侧和后方的固定铁心上的滑动部进行引导,即使停止向复原侧线圈或吸引侧线圈的通电,可动铁心也在进行了移动的位置稳定地保持,其特征在于,前磁轭是板状,前方侧的滑动部设置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板状的引导构件与可动铁心之间,该引导构件夹在线圈骨架的前端部与前磁轭之间地层叠。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骨架的所述前端部、所述引导构件及所述前磁轭的所述层叠的状态,是将从线圈骨架的前端部、引导构件或前磁轭之中的任意一个向所述前后轴方向延伸的销穿插在设置在其它的两个上的孔中进行定位。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磁轭具有向与所述前后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所述托架的前后轴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在所述层叠的状态下以由两侧方夹着前磁轭的突起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的爪,前磁轭与托架由托架的爪将前磁轭的突起铆接进行固定。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具有向与所述前后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所述托架的前后轴方向的所述前方侧具有在所述层叠的状态下可将引导构件的突起嵌入的切口,所述铆接是在将引导构件的突起嵌入托架的切口中的状态下进行。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铁心在所述前后轴方向的所述前方侧的前端面的内径侧具有朝向后方侧凹陷的凹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动铁心在前后轴方向的前方与非磁性材料的引导构件滑动,在与和引导构件相比配置在前方的磁性材料的前磁轭之间,由通过向复原侧线圈的通电产生的推力向复原位置移动。磁性材料的可动铁心与前磁轭不滑动,因此,不需要为了使滑动阻力变小而将非磁性材料的延长构件附加在可动铁心上,能使全长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将板状的引导构件夹在线圈骨架的前端部与前磁轭之间地层叠的状态,可使销穿插在孔中进行高精度的定位配置。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将前磁轭与托架可靠地固定,并能在磁性方面也能可靠地连接。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可靠地进行在前后轴方向的前方对与可动铁心的滑动部进行引导的引导构件与托架的固定。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可动铁心在前端面具有内径侧朝向后方侧凹陷的凹部。当使可动铁心从吸引位置向复原位置移动时,通过向复原侧线圈的通电,在前磁轭与可动铁心之间产生成为用于向前方的移动的推力的磁通。可动铁心在向复原位置的移动中,其截面面积因凹部的结束而增加,磁性阻力减少,因此,向复原位置的移动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中可动铁心9处于吸引位置的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中可动铁心9处于复原位置的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的立体图。
图4是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可动铁心19、29的俯视图和前方侧的局部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图1~图4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的结构。图5涉及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可动铁心。在各图中对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存在省略重复的说明的情况。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对在说明对象的图中未记载的部分,存在赋予在其它的图中记载的附图标记来提及的情况。
(实施例1)
图1和图2分别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的吸引状态和复原状态。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包含托架2、线圈骨架3、复原侧线圈4、永久磁铁5、吸引侧线圈6、前磁轭7、固定铁心8、可动铁心9、引导构件10和推杆11。托架2将在展开状态下成为长方形的软钢板折曲成U字状而以具有底部2a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如专利文献1的那样,将在展开状态下成为十字形的软钢板折曲而形成有底方筒体。线圈骨架3大体为圆筒状,在前后轴3a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具有凸缘状的前端部3b及后端部3d,在中间部3c具有永久磁铁5的收容部,例如是由玻璃纤维进行了强化的树脂制。吸引侧线圈6和复原侧线圈4,在托架2的内部,是将进行了绝缘包覆的导线缠绕在线圈骨架3的外周形成。复原侧线圈4及吸引侧线圈6,在线圈骨架3的前后轴3a的方向,在前端部3b与中间部3c之间及中间部3c与后端部3d之间空开中间部3c的间隔地配置。在中间部3c配置两个永久磁铁5。永久磁铁5为方形,一方的磁极与托架2的内壁接触,另一方的磁极与线圈骨架3的外周面对。
这样,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沿着由磁性体的托架2包围的非磁性材料的筒状的线圈骨架3的前后轴3a方向配设复原侧线圈4、永久磁铁5和吸引侧线圈6。在前后轴3a方向,与复原侧线圈4相比在前方配置磁性材料的前磁轭7,与吸引侧线圈6相比在后方配置磁性材料的固定铁心8。固定铁心8的后方部分与设置在托架2的底部2a的孔嵌合。通过向复原侧线圈4的通电,可动铁心9在线圈骨架3内向被前磁轭7侧吸引的复原位置移动,通过向吸引侧线圈6的通电,可动铁心9在线圈骨架3内向被固定铁心8吸附的吸引位置移动。可动铁心9的移动由在前后轴3a方向分别设置在前磁轭7侧和固定铁心8侧的滑动部9a、9b进行引导。可动铁心9在前后轴3a方向的中间具有槽9c,在后方侧具有吸附面9d,在前方侧具有前端面9e。此外,后方侧的滑动部9b形成在附加于可动铁心9的吸附面9d的后方侧的端部的非磁性体的推杆11与固定铁心8之间。如果在固定铁心8与可动铁心9之间形成滑动部9b,则成为磁性体彼此的滑动,滑动阻力增加了,因此,附加了非磁性体的推杆11。即使停止向复原侧线圈4或吸引侧线圈6的通电,可动铁心9也可由来自永久磁铁5的磁力和磁通向在槽9c中直径缩小的台阶的部分集中的边缘的效果在进行了移动的位置稳定地保持。
如图1所示,可动铁心9在吸引状态下处于线圈骨架3内的吸引位置,被固定铁心8吸附。在吸引位置的固定铁心8与可动铁心9的吸附,吸附面8d成为直径朝向前后轴3a的后方缩小的成为凹面的圆锥面,吸附面9d成为直径朝向前后轴3a的后方缩小的成为凸面的圆锥面,与和前后轴3a垂直的圆彼此的吸附相比,使面积增大。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与吸附面8d、9d相当的圆锥面,锥形的方向相反,固定铁心侧成为凸面,可动铁心侧成为凹面。在本实施例中,也能使用那样的吸附面。如果向复原侧线圈4通电,则前磁轭7的内周面7e与可动铁心9的前端面9e之间的磁通增加。即使在不向复原侧线圈4通电时,也存在由永久磁铁5产生的弱的磁通。磁通容易通过磁性体,难以通过非磁性体的空气等,但具有要沿着通过的路径收缩的性质。通过前端面9e与内周面7e之间的空间的磁通要收缩的力之中的前后轴3a方向的分量成为使可动铁心9向复原位置移动的推力。
如图2所示,可动铁心9在复原状态下处于线圈骨架3内的复原位置,从固定铁心8离开。如果向吸引侧线圈6通电,则在固定铁心8的吸附面8d与可动铁心9的吸附面9d之间磁通增加,吸附面8d、9d由该磁通要收缩的推力进行吸附。
此外,前磁轭7是板状。引导构件10夹在线圈骨架3的前端部3b与前磁轭7之间地层叠。可动铁心9在前后轴3a方向的前方与非磁性材料的引导构件10滑动,并在与引导构件10相比配置在前方的磁性材料的前磁轭7的内周面7e与前端面9e之间,由通过向复原侧线圈4的通电产生的推力向复原位置移动。磁性材料的可动铁心9与前磁轭7不滑动,因此,不需要为了使滑动阻力变小而将非磁性材料的延长构件附加在可动铁心9上,能使全长小型化。
图3和图4分别表示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的立体图及其分解状态。线圈骨架3的前端部3b、引导构件10及前磁轭7的层叠的状态,是将与线圈骨架3的前端部3b一体地形成的销3e插入引导构件10及前磁轭7的孔10a、7a中进行定位。销3e与线圈骨架3分体,例如也可以将金属制的销附加在树脂制的线圈骨架3上。另外,也可以将销设置在引导构件10或前磁轭7上,在线圈骨架3的前端部3b设置将销插入的孔。即,只要将从线圈骨架3的前端部3b、引导构件10或前磁轭7之中的任意一个向前后轴3a方向延伸的销穿插在设置在其它的两个上的孔中进行定位即可,将销穿插在孔中进行高精度的定位配置。
另外,前磁轭7具有向与前后轴3a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7b,托架2的前后轴3a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在层叠的状态下以由两侧方夹着前磁轭7的突起7b的方式在前后轴3a方向延伸的爪2b。由于前磁轭7与托架2由托架2的爪2b将前磁轭7的突起7b铆接进行固定,所以能将前磁轭7与托架2可靠地固定,并在磁性方面也能可靠地连接。另外,引导构件10具有向与前后轴3a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10b。托架2的前后轴3a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在层叠的状态下可将引导构件10的突起10b嵌入的切口2c。前磁轭7的突起7b与托架2的爪2b的铆接,是在将引导构件10的突起10b嵌入托架2的切口2c中的状态下进行。由此,能可靠地进行在前方侧对与可动铁心9的滑动部9a进行引导的引导构件10和托架2的固定。
此外,在托架2也设置了螺纹孔2d,能使用于安装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将使可动铁心9向复原位置移动的动作作为重新设置(RESET),将可动铁心9向吸引位置移动的动作作为设置(SET),在设置中能从推杆11的后方将输出向外部取出。另外,作为防止可动铁心9向前方脱落的构件,也能将碰触构件利用螺纹孔2d安装在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上。
(实施例2)
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的实施例,表示用于从吸引位置向复原位置移动的推力增加的想法。作为图5(a)、(b)分别表示可动铁心19、29的俯视图及前方侧的局部的正面剖视图。可动铁心19、29在直径D0的前端面19e、29e的内部分别设置直径Da、Db的凹部19f、29f。通过向复原侧线圈4的通电,在如图1所示的那样的前磁轭7的内周面7e与前端面19e、29e之间产生的磁通集中在残留于外周侧的前端面19e、29e,因此,可以认为对推力做出贡献的前后轴3a方向的分量增加,不对推力做出贡献的与前后轴3a垂直的分量减少。此外,虽然成为可动铁心19的前端面19e的外周部分没有缝隙地连续,但是可动铁心29的前端面29e的外周部分加入了缝隙。由此,前端面部29e能使其外周部分的厚度(D0-Db)/2比在前端面19e的外周部分的厚度(D0-Da)/2厚,能由厚度的增加机械性地强化。
如上所述,可动铁心19、29在前后轴3a方向的前方侧的端部具有内径侧朝向后方侧凹陷的凹部19f、29f。当使可动铁心19、29从吸引位置向复原位置移动时,通过向复原侧线圈4的通电,在凹部19f、29f的外周的前端面19e、29e与前磁轭7之间产生的磁通成为用于向前后轴3a方向的前方侧的移动的推力。在可动铁心19、29的向复原位置的移动中,可动铁心19、29的没有设置凹部19f、29f的部分与前磁轭7接近。由此,可以认为,在前方侧,作为磁通通过的磁性体的截面面积增大,因此,磁性阻力减少,可动铁心19、29的向复原位置的移动稳定。
符号的说明
1: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2:托架
2a:底部
2b:爪
2c:切口
3:线圈骨架
3a:前后轴
3b:前端部
3e:销
4:复原侧线圈
5:永久磁铁
6:吸引侧线圈
7:前磁轭
7a、10a:孔
7b、10b:突起
7e:内周面
8:固定铁心
8d、9d:吸附面
9、19、29:可动铁心
9a、9b:滑动部
9e、19e、29e:前端面
10:引导构件
11:推杆
19f、29f:凹部。

Claims (5)

1.一种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所述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沿着由磁性体的托架(2)包围的非磁性材料形成的筒状的线圈骨架(3)的前后轴(3a)方向配设复原侧线圈(4)、永久磁铁(5)和吸引侧线圈(6),
在前后轴(3a)方向,与复原侧线圈(4)相比在前方配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前磁轭(7),与吸引侧线圈(6)相比在后方配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固定铁心(8),
通过向复原侧线圈(4)的通电,可动铁心(9、19、29)在线圈骨架(3)内向被前磁轭(7)侧吸引的复原位置移动,通过向吸引侧线圈(6)的通电,可动铁心(9、19、29)在线圈骨架(3)内向被固定铁心(8)吸附的吸引位置移动,
可动铁心(9、19、29)的移动由分别设置在前方的前磁轭(7)侧和后方的固定铁心(8)上的滑动部(9a、9b)进行引导,
即使停止向复原侧线圈(4)或吸引侧线圈(6)的通电,可动铁心(9、19、29)也在进行了移动的位置稳定地保持,
其特征在于,
前磁轭(7)是板状,
前方侧的滑动部(9a)设置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板状的引导构件(10)与可动铁心(9、19、29)之间,该引导构件(10)夹在线圈骨架(3)的前端部(3b)与前磁轭(7)之间地层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骨架(3)的所述前端部(3b)、所述引导构件(10)及所述前磁轭(7)的所述层叠的状态,是将从线圈骨架(3)的前端部(3b)、引导构件(10)或前磁轭(7)之中的任意一个向所述前后轴(3a)方向延伸的销(3e)穿插在设置在其它的两个上的孔(10a、7a)中进行定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磁轭(7)具有向与所述前后轴(3a)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7b),
所述托架(2)的前后轴(3a)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在所述层叠的状态下以由两侧方夹着前磁轭(7)的突起(7b)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的爪(2b),
前磁轭(7)与托架(2)由托架(2)的爪(2b)将前磁轭(7)的突起(7b)铆接进行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10)具有向与所述前后轴(3a)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10b),
所述托架(2)的前后轴(3a)方向的所述前方侧具有在所述层叠的状态下可将引导构件(10)的突起(10b)嵌入的切口(2c),
所述铆接是在将引导构件(10)的突起(10b)嵌入托架(2)的切口(2c)中的状态下进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铁心(19、29)在所述前后轴(3a)方向的所述前方侧的前端面(19e、29e)的内径侧具有朝向后方侧凹陷的凹部(19f、29f)。
CN202222279924.2U 2022-08-29 2022-08-29 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Active CN2189965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79924.2U CN218996509U (zh) 2022-08-29 2022-08-29 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79924.2U CN218996509U (zh) 2022-08-29 2022-08-29 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6509U true CN218996509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24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79924.2U Active CN218996509U (zh) 2022-08-29 2022-08-29 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65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66652A (en) Bistable solenoid for use with a knitting machine
US6791442B1 (en) Magnetic latching solenoid
US8773226B2 (en) Driving device and relay
JP2005312286A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H0239846B2 (zh)
JP2018537935A (ja) 改善された磁気安定性とストリッピング力を有す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070267922A1 (en) Actuator
JPH0528460B2 (zh)
KR101943364B1 (ko) 전자개폐기
JP2018037294A (ja) 電磁駆動装置
CN218996509U (zh) 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WO2019021531A1 (ja)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油圧調整機構
US6731191B2 (en) DC electromagnet
CN217214330U (zh) 具有双行程的电磁驱动装置和电磁器件
JPH01248410A (ja) 磁気操作機構
JP2001006925A (ja) 2方向性比例ソレノイド
JP2010525281A (ja) ソレノイドアセンブリ
JP2021089923A (ja) ソレノイド
JPS61274304A (ja) 直動式電磁駆動装置
JP5853274B2 (ja) ソレノイド
JP2006014464A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669393B2 (ja) ディスク装置用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3167540A (ja) ソレノイド
JP2003031088A (ja) 開閉装置用電磁駆動機構
JP2999721B2 (ja) 電磁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