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1995U -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1995U
CN218991995U CN202223448666.2U CN202223448666U CN218991995U CN 218991995 U CN218991995 U CN 218991995U CN 202223448666 U CN202223448666 U CN 202223448666U CN 218991995 U CN218991995 U CN 2189919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ressure
control
oil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866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Sanyi Huayuan Machinery Co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Sanyi Huayuan Machiner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Sanyi Huayuan Machinery Co filed Critical Hunan Sanyi Huayuan Machinery Co
Priority to CN20222344866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19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19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19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6Mechanical energy storage, e.g. flywheels or pressurised fluid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系统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液压控制系统中,压力油源通过蓄能器充液阀组与蓄能器组连接。压力油源通过分液阀与散热系统连接。压力油源通过旁路控制阀与分液阀的控制油口连接。旁路控制阀用于调节分液阀的开度。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蓄能器组的压力。控制装置与压力检测装置、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旁路控制阀连接,并用于基于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旁路控制阀的工作状态。由此,能够有效降低蓄能器组的充液频次,进而,减小散热系统中风扇马达转速的升降频次,提升散热系统的散热稳定性,并降低风扇马达与风扇连接处出现疲劳现象的风险,有效保护散热系统,延长散热系统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制动系统及散热系统是作业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通常使用同一液压泵为制动蓄能器及散热系统的风扇马达供油。液压泵通过充液阀及控制阀分别与制动蓄能器及散热系统的风扇马达连接。由液压泵输出的压力油经过充液阀及控制阀分流至制动蓄能器及散热系统的风扇马达中。当充液阀开启时,分流至散热系统的风扇马达内的压力油相应减少,进而使得风扇马达转速相应减小。现有技术中,驾驶员每次进行制动操作后充液阀均会开启进行充液。充液阀的频繁开启会导致散热系统的风扇转速频繁升降,进而损坏散热系统,影响散热系统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或者改善现有技术中充液阀的频繁开启导致散热系统的风扇转速频繁升降,进而损坏散热系统,影响散热系统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包括蓄能器组、蓄能器充液阀组、压力检测装置、旁路控制阀、分液阀、压力油源及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压力油源通过所述蓄能器充液阀组与所述蓄能器组连接。所述压力油源通过所述分液阀与散热系统连接。所述压力油源通过所述旁路控制阀与所述分液阀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旁路控制阀用于调节所述分液阀的开度。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蓄能器组的压力。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所述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所述旁路控制阀连接,并用于基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所述旁路控制阀的工作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蓄能器充液阀组包括充液控制阀和充液连通阀。所述压力油源与所述充液控制阀连接,所述充液控制阀与所述充液连通阀连接。所述充液连通阀与所述蓄能器组连接。
其中,所述充液控制阀包括充液连通位和充液截止位。在所述充液连通位的状态下,所述压力油源通过所述充液连通阀与所述蓄能器组连通;在所述充液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压力油源与所述蓄能器组截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分液阀为压差控制阀,所述压差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油口、第二控制油口和控制弹簧。所述第一控制油口和所述控制弹簧位于所述压差控制阀的阀芯的一侧,所述第二控制油口位于所述压差控制阀的阀芯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旁路控制阀的工作油口连接。所述压差控制阀的进油口与所述压力油源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油口与所述压差控制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压差控制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散热系统连接。
所述旁路控制阀的工作油口还与所述压力油源及油箱连接。所述旁路控制阀包括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在所述第一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压力油源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充液控制阀连接,并用于控制所述充液控制阀的工作位。
在所述蓄能器组的压力处于目标压力范围外的状态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充液控制阀切换至所述充液连通位、所述旁路控制阀切换至所述第一工作位;
在所述蓄能器组的压力处于目标压力范围内的状态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充液控制阀切换至所述充液截止位、所述旁路控制阀切换至所述第二工作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和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的进油口与所述分液阀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连接。各所述温度传感器布设至所述散热系统内并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基于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调节所述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的开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梭阀。所述梭阀的第一进油口与所述分液阀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梭阀的第二进油口通过所述旁路控制阀与所述压力油源或所述油箱连接。所述梭阀的出油口与所述压力油源的负载压力反馈口连接,以调节所述压力油源的流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充液连通阀和所述充液控制阀之间设置有保压单向阀。所述保压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所述充液控制阀连接。所述保压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充液连通阀连接。所述保压单向阀与所述充液连通阀之间设置有两个所述压力检测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蓄能器组包括前桥蓄能器和后桥蓄能器。所述压力油源通过所述充液控制阀及所述充液连通阀分别与所述前桥蓄能器及所述后桥蓄能器连接。所述前桥蓄能器用于与前桥制动系统连接。所述后桥蓄能器用于与后桥制动系统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所述充液连通阀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第三控制油口及第四控制油口。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与所述充液控制阀连接。第二工作油口与所述前桥蓄能器连接。所述第三工作油口与所述后桥蓄能器连接。所述第三控制油口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四控制油口与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接。
所述充液连通阀包括双充液位、第一优先充液位及第二优先充液位。在所述双充液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油口直接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及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一优先充液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油口通过单向阀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工作油口直接与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二优先充液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油口直接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工作油口通过所述单向阀与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控制系统中,压力油源通过蓄能器充液阀组及分液阀分别与蓄能器组及散热系统连接。由压力油源输出的液压油经蓄能器充液阀组及分液阀可被分流至蓄能器组及散热系统中。例如,散热系统包括风扇及风扇马达。压力油源通过分液阀与风扇马达连接,风扇马达与风扇连接,并用于驱动风扇转动进行散热。旁路控制阀与分液阀的控制油口连接,并用于调节分液阀的油口开度。压力检测装置用于实时检测蓄能器组的压力值。控制装置与压力检测装置、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旁路控制阀连接,并用于基于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旁路控制阀的工作状态。
具体地,控制装置内有预设目标压力范围。当压力检测装置检测出蓄能器组的实际压力值处于目标压力范围之外时,控制装置调节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旁路控制阀的工作状态,以使压力油源经蓄能器充液阀组向蓄能器组充液,并使旁路控制阀控制分液阀的油口开度减小,进而减小压力油源对散热系统的油液供给量。由此,实现蓄能器组的油液优先供给,以保障作业机械的制动可靠性。当压力检测装置检测出蓄能器组的实际压力值处于目标压力范围之内时,控制装置调节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旁路控制阀的工作状态,以使压力油源与蓄能器组截止,并使旁路控制阀控制分液阀的油口开度增大,进而增大散热系统的油液供给量,提升散热系统的散热效果。
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当蓄能器组的压力值处于控制装置内预设的目标压力范围外时,控制装置调节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旁路控制阀的工作状态,以减小分流至散热系统中的油液并优先为蓄能器组充液。当蓄能器组的压力值处于控制装置内预设的目标压力范围内时,控制装置调节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旁路控制阀的工作状态,以停止为蓄能器组充液并持续大量为散热系统供油。由此,能够有效降低蓄能器组的充液频次,进而,减小散热系统中风扇马达转速的升降频次,提升散热系统的散热稳定性,并降低风扇马达与风扇连接处出现疲劳现象的风险,有效保护散热系统,延长散热系统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由于该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控制系统的系统原理图;
附图标记:
100、蓄能器组;101、前桥蓄能器;102、后桥蓄能器;200、蓄能器充液阀组;210、充液控制阀;211、充液连通位;212、充液截止位;220、充液连通阀;221、第一工作油口;222、第二工作油口;223、第三工作油口;224、第三控制油口;225、第四控制油口;226、双充液位;227、第一优先充液位;228、第二优先充液位;230、保压单向阀;300、压力检测装置;400、旁路控制阀;401、第一工作位;402、第二工作位;500、分液阀;501、第一控制油口;502、第二控制油口;503、控制弹簧;600、压力油源;601、负载压力反馈口;602、油箱;700、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800、梭阀;801、第一进油口;802、第二进油口;803、梭阀的出油口;901、前桥制动系统;902、后桥制动系统;903、散热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别限定。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该液压控制系统包括蓄能器组100、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压力检测装置300、旁路控制阀400、分液阀500、压力油源600及控制装置。
其中,压力油源600通过蓄能器充液阀组200与蓄能器组100连接。压力油源600通过分液阀500与散热系统903连接。压力油源600通过旁路控制阀400与分液阀500的控制油口连接。旁路控制阀400用于调节分液阀500的开度。压力检测装置300用于检测蓄能器组100的压力。控制装置与压力检测装置300、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及旁路控制阀400连接,并用于基于压力检测装置300的检测结果控制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及旁路控制阀400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控制系统中,压力油源600通过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及分液阀500分别与蓄能器组100及散热系统903连接。由压力油源600输出的液压油经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及分液阀500可被分流至蓄能器组100及散热系统903中。例如,散热系统903包括风扇及风扇马达。压力油源600通过分液阀500与风扇马达连接,风扇马达与风扇连接,并用于驱动风扇转动进行散热。旁路控制阀400与分液阀500的控制油口连接,并用于调节分液阀500的油口开度。压力检测装置300用于实时检测蓄能器组100的压力值。例如,压力检测装置300直接与蓄能器组100连接,或者,压力检测装置300通过蓄能器充液阀组200与蓄能器组100连接,当压力检测装置300通过蓄能器充液阀组200与蓄能器组100连接时,需要保证蓄能器组100与压力检测装置300之间的管路处于常通状态。控制装置与压力检测装置300、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及旁路控制阀400连接,并用于基于压力检测装置300的检测结果控制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及旁路控制阀400的工作状态。
具体地,控制装置内有预设目标压力范围。当压力检测装置300检测出蓄能器组100的实际压力值处于目标压力范围之外时,控制装置调节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及旁路控制阀400的工作状态,以使压力油源600经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向蓄能器组100充液,并使旁路控制阀400控制分液阀500的油口开度减小,进而减小压力油源600对散热系统903的油液供给量。由此,实现蓄能器组100的油液优先供给,以保障作业机械的制动可靠性。当压力检测装置300检测出蓄能器组100的实际压力值处于目标压力范围之内时,控制装置调节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及旁路控制阀400的工作状态,以使压力油源600与蓄能器组100截止,并使旁路控制阀400控制分液阀500的油口开度增大,进而增大散热系统903的油液供给量,提升散热系统903的散热效果。
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当蓄能器组100的压力值处于控制装置内预设的目标压力范围外时,控制装置调节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及旁路控制阀400的工作状态,以减小分流至散热系统903中的油液并优先为蓄能器组100充液。当蓄能器组100的压力值处于控制装置内预设的目标压力范围内时,控制装置调节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及旁路控制阀400的工作状态,以停止为蓄能器组100充液并持续大量为散热系统903供油。由此,能够有效降低蓄能器组100的充液频次,进而,减小散热系统903中风扇马达转速的升降频次,提升散热系统903的散热稳定性,并降低风扇马达与风扇连接处出现疲劳现象的风险,有效保护散热系统903,延长散热系统903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蓄能器充液阀组200包括充液控制阀210和充液连通阀220。压力油源600与充液控制阀210连接。充液控制阀210与充液连通阀220连接。充液连通阀220与蓄能器组100连接。
其中,充液控制阀210包括充液连通位211和充液截止位212。在充液连通位211的状态下,压力油源600通过充液连通阀220与蓄能器组100连通;在充液截止位212的状态下,压力油源600与蓄能器组100截止。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分液阀500为压差控制阀。压差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油口501、第二控制油口502和控制弹簧503。第一控制油口501和控制弹簧503位于压差控制阀的阀芯的一侧,第二控制油口502位于压差控制阀的阀芯的另一侧。第一控制油口501与旁路控制阀400的工作油口连接。压差控制阀的进油口与压力油源600连接。第二控制油口502与压差控制阀的进油口连接。压差控制阀的出油口与散热系统903连接。
旁路控制阀400的工作油口还与压力油源600及油箱602连接。旁路控制阀400包括第一工作位401和第二工作位402。在第一工作位401的状态下,第一控制油口501与压力油源600连通;在第二工作位402的状态下,第一控制油口501与油箱602连通。
更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与充液控制阀210连接,并用于控制充液控制阀210的工作位。
在蓄能器组100的压力处于目标压力范围外的状态下,控制装置控制充液控制阀210切换至充液连通位211、旁路控制阀400切换至第一工作位401;在蓄能器组100的压力处于目标压力范围内的状态下,控制装置控制充液控制阀210切换至充液截止位212、旁路控制阀400切换至第二工作位402。
具体来讲,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充液控制阀210为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旁路控制阀400为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分液阀500为压差控制阀。
其中,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与充液连通阀220的工作油口及压力油源600连接。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包括充液连通位211及充液截止位212。当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切换至充液连通位211时,其两个工作油口相互连通,压力油源600经过充液连通阀220向蓄能器组100充液。当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切换至充液截止位212时,其两个工作油口相互截止,压力油源600停止向蓄能器组100充液。
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三个工作油口分别与油箱602、压差控制阀的第一控制油口501及压力油源600连接。例如,在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与压力油源600之间可以设置节流孔,以减小压力油源600对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冲击压力。在压差控制阀中,第一控制油口501的同侧设置有控制弹簧503,第一控制油口501的对侧设置有第二控制油口502。压差控制阀的出油口与散热系统903中的风扇马达连接。压差控制阀的进油口与压力油源600连接,第二控制油口502与压差控制阀的进油口连接,即第二控制油口502与压力油源600连通,也就是说,第二控制油口502的压力始终等于压力油源600的输出压力。第一控制油口501通过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与油箱602或者压力油源600连通。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包括第一工作位401和第二工作位402,在第一工作位401的状态下,第一控制油口501通过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与压力油源600连通,此时,第一控制油口501的压力与压力油源600的输出压力相等。在第二工作位402的状态下,第一控制油口501通过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与油箱602连通,此时,第一控制油口501处接近于零压。当第一控制油口501与压力油源600连通时,在控制弹簧503的作用下,能够驱动阀芯移动以使压差控制阀的油口开度减小。当第一控制油口501与油箱602连通时,第二控制油口502处的压力能够克服控制弹簧503的弹力并驱动阀芯反向移动,以增大压差控制阀的油口开度。
控制装置与上述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及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连接,以基于压力检测装置300的检测结果控制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及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的工作状态。
在工作过程中,当压力检测装置300检测出蓄能器组100的实际压力值处于目标压力范围之外时,控制装置控制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切换至充液连通位211、旁路控制阀400切换至第一工作位401。此时,压力油源600经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及充液连通阀220与蓄能器组100连通,以为蓄能器组100充油,同时,压力油源600经过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与压差控制阀的第一控制油口501连通,以减小压差控制阀的油口开度,减小压力油源600供给至散热系统903中的油液。进而,优先保障蓄能器组100的充液需求。
当压力检测装置300检测出蓄能器组100的实际压力值处于目标压力范围之内时,控制装置控制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切换至充液截止位212、旁路控制阀400切换至第二工作位402。此时,压力油源600与蓄能器组100截止,以停止为蓄能器组100充油,同时,油箱602经过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与压差控制阀的第一控制油口501连通,以增大压差控制阀的油口开度,增大压力油源600供给至散热系统903中的油液。进而,提升散热系统903的散热稳定性及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700和多个温度传感器。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700的进油口与分液阀500的出油口连接。例如,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700的进油口与分液阀500的出油口之间可以设置节流孔,以减小油液对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700的冲击压力。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700的出油口与油箱602连接。各温度传感器布设至散热系统903内并与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基于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调节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700的开度。
例如,散热系统903包括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700及布设至作业机械不同位置处的多个温度传感器。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700为电比例溢流阀。控制装置中有多个预设温度范围,不同的预设温度范围对应于不同的电比例溢流阀开度。控制装置与电比例溢流阀及各温度传感器连接。各温度传感器能够将相应位置处的实际温度反馈至控制装置中。控制装置能够选择出最高温度检测值所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控制装置基于该预设温度范围控制电比例溢流阀打开至相应地油口开度,使得分液阀500出油口处的多余油液溢流至油箱602内。由此,使得液压控制系统采用正流量控制方式控制散热系统903,降低系统的功率浪费,提升系统的节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可以是诸如单片机或PLC等的常规硬件控制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梭阀800。梭阀800的第一进油口801与分液阀500的出油口连接,梭阀800的第二进油口802通过旁路控制阀400与压力油源600或油箱602连接,梭阀的出油口803与压力油源600的负载压力反馈口601连接,以调节压力油源600的流量。例如,压力油源600为变量泵。
在工作过程中,当蓄能器组100需要进行充液时,控制装置控制充液控制阀210切换至充液连通位211、旁路控制阀400切换至第一工作位401。此时,梭阀800的第二进油口802处的压力大于第一进油口801处的压力,梭阀的出油口803将第二进油口802处的压力值反馈至变量泵的负载压力反馈口601,以调节变量泵的流量。
当蓄能器组100无需充液时,控制装置控制充液控制阀210切换至充液截止位212、旁路控制阀400切换至第二工作位402。此时,梭阀800的第一进油口801处的压力大于第二进油口802处的压力,梭阀的出油口803将第一进油口801处的压力值反馈至变量泵的负载压力反馈口601,以调节变量泵的流量。
由此,该液压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蓄能器组100及散热系统903的实际需求,调节压力油源600的流量输出,进而实现节能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充液连通阀220和充液控制阀210之间设置有保压单向阀230。保压单向阀230的进油口与充液控制阀210连接。保压单向阀230的出油口与充液连通阀220连接。保压单向阀230与充液连通阀220之间设置有两个压力检测装置300。
例如,如图1所示,在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与充液连通阀220之间安装有保压单向阀230。在蓄能器充液过程中,压力油源600输出的液压油经过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并打开保压单向阀230再经过充液连通阀220补充至蓄能器组100中。蓄能器组100中的油液无法经保压单向阀230回流。此外,在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与充液连通阀220之间安装有保压单向阀230,充液连通阀220与保压单向阀230之间设置两个压力检测装置300。压力检测装置300包括但是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液压系统中还设置有报警器。控制装置与两个压力检测装置300及报警器连接。正常状态下,两个压力检测装置300的示数应当为相同数值。当控制装置检测出两个压力检测装置300的示数出现差异时,控制装置控制报警器进行报警,以提示工作人员压力检测装置300存在异常。由此,能够提升液压系统的可靠性和作业机械的制动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蓄能器组100包括前桥蓄能器101和后桥蓄能器102。压力油源600通过充液控制阀210及充液连通阀220分别与前桥蓄能器101及后桥蓄能器102连接。前桥蓄能器101用于与前桥制动系统901连接,后桥蓄能器102用于与后桥制动系统902连接。此外,压力油源600还通过充液控制阀210及充液连通阀220还可以直接与前桥制动系统901及后桥制动系统902连接,以使压力油源600能够直接为前桥制动系统901及后桥制动系统902供油。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充液连通阀220包括第一工作油口221、第二工作油口222、第三工作油口223、第三控制油口224及第四控制油口225。第一工作油口221与充液控制阀210连接,第二工作油口222与前桥蓄能器101连接,第三工作油口223与后桥蓄能器102连接。第三控制油口224与第二工作油口222连接,第四控制油口225与第三工作油口223连接。
充液连通阀220包括双充液位226、第一优先充液位227及第二优先充液位228。在双充液位226的状态下,第一工作油口221直接与第二工作油口222及第三工作油口223连接;在第一优先充液位227的状态下,第一工作油口221通过单向阀与第二工作油口222连接,第一工作油口221直接与第三工作油口223连接;在第二优先充液位228的状态下,第一工作油口221直接与第二工作油口222连接,第一工作油口221通过单向阀与第三工作油口223连接。
例如,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双充液位226位于中位。当前桥蓄能器101与后桥蓄能器102的压力值相等并处于目标压力范围之外时,或者说,当前桥蓄能器101与后桥蓄能器102的压力值相等并低于目标压力范围的下限时,第三控制油口224及第四控制油口225处的压力相等,进而使得充液连通阀220切换至中位,压力油源600同时向前桥蓄能器101及后桥蓄能器102内充油。
当前桥蓄能器101的压力值低于后桥蓄能器102的压力值时,第三控制油口224处的压力值低于第四控制油口225处的压力值,充液连通阀220切换至第二优先充液位228。此时,第一工作油口221与第三工作油口223之间的单向阀的出油侧压力大于进油侧压力,该单向阀关闭,压力油源600优先为前桥蓄能器101充液。
当后桥蓄能器102的压力值低于前桥蓄能器101的压力值时,第四控制油口225处的压力值低于第三控制油口224处的压力值,充液连通阀220切换至第一优先充液位227。此时,第一工作油口221与第二工作油口222之间的单向阀的出油侧压力大于进油侧压力,该单向阀关闭,压力油源600优先为后桥蓄能器102充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充液控制阀210、充液连通阀220、旁路控制阀400、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700及分液阀500集成至同一阀块中,以减小液压控制系统各控制阀装配空间。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
例如,上述作业机械包括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等。
此处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不能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定。也就是说,上述作业机械包括但是不限于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等。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作业机械还可以包括起重机或者装载机等。
进一步,由于该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器组、蓄能器充液阀组、压力检测装置、旁路控制阀、分液阀、压力油源及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压力油源通过所述蓄能器充液阀组与所述蓄能器组连接,所述压力油源通过所述分液阀与散热系统连接,所述压力油源通过所述旁路控制阀与所述分液阀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旁路控制阀用于调节所述分液阀的开度,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蓄能器组的压力,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所述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所述旁路控制阀连接,并用于基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蓄能器充液阀组及所述旁路控制阀的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充液阀组包括充液控制阀和充液连通阀,所述压力油源与所述充液控制阀连接,所述充液控制阀与所述充液连通阀连接,所述充液连通阀与所述蓄能器组连接,
其中,所述充液控制阀包括充液连通位和充液截止位,在所述充液连通位的状态下,所述压力油源通过所述充液连通阀与所述蓄能器组连通;在所述充液截止位的状态下,所述压力油源与所述蓄能器组截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阀为压差控制阀,所述压差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油口、第二控制油口和控制弹簧,所述第一控制油口和所述控制弹簧位于所述压差控制阀的阀芯的一侧,所述第二控制油口位于所述压差控制阀的阀芯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旁路控制阀的工作油口连接,所述压差控制阀的进油口与所述压力油源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油口与所述压差控制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压差控制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散热系统连接,
所述旁路控制阀的工作油口还与所述压力油源及油箱连接,所述旁路控制阀包括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在所述第一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压力油源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充液控制阀连接,并用于控制所述充液控制阀的工作位;
在所述蓄能器组的压力处于目标压力范围外的状态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充液控制阀切换至所述充液连通位、所述旁路控制阀切换至所述第一工作位;在所述蓄能器组的压力处于目标压力范围内的状态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充液控制阀切换至所述充液截止位、所述旁路控制阀切换至所述第二工作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和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的进油口与所述分液阀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连接,各所述温度传感器布设至所述散热系统内并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基于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调节所述散热分流溢流控制阀的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梭阀,所述梭阀的第一进油口与所述分液阀的出油口连接,所述梭阀的第二进油口通过所述旁路控制阀与所述压力油源或所述油箱连接,所述梭阀的出油口与所述压力油源的负载压力反馈口连接,以调节所述压力油源的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液连通阀和所述充液控制阀之间设置有保压单向阀,所述保压单向阀的进油口与所述充液控制阀连接,所述保压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充液连通阀连接,所述保压单向阀与所述充液连通阀之间设置有两个所述压力检测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组包括前桥蓄能器和后桥蓄能器,所述压力油源通过所述充液控制阀及所述充液连通阀分别与所述前桥蓄能器及所述后桥蓄能器连接,所述前桥蓄能器用于与前桥制动系统连接,所述后桥蓄能器用于与后桥制动系统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液连通阀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第三控制油口及第四控制油口,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与所述充液控制阀连接,第二工作油口与所述前桥蓄能器连接,所述第三工作油口与所述后桥蓄能器连接,所述第三控制油口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四控制油口与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接,
所述充液连通阀包括双充液位、第一优先充液位及第二优先充液位,在所述双充液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油口直接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及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一优先充液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油口通过单向阀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工作油口直接与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接;在所述第二优先充液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油口直接与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工作油口通过所述单向阀与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接。
10.一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
CN202223448666.2U 2022-12-19 2022-12-19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Active CN2189919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8666.2U CN218991995U (zh) 2022-12-19 2022-12-19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8666.2U CN218991995U (zh) 2022-12-19 2022-12-19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1995U true CN218991995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92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8666.2U Active CN218991995U (zh) 2022-12-19 2022-12-19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19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66660A (zh) * 2023-06-14 2023-09-19 深圳市欣茂鑫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密低能耗的油压机及其控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66660A (zh) * 2023-06-14 2023-09-19 深圳市欣茂鑫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密低能耗的油压机及其控制系统
CN116766660B (zh) * 2023-06-14 2024-03-05 深圳市欣茂鑫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密低能耗的油压机及其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72978B1 (ko) 하이브리드 건설 기계
JP5172477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の制御装置
US9187297B2 (en) Hydraulic driving apparatus for working machine
KR101273086B1 (ko) 하이브리드 건설 기계의 제어 장치
US8655558B2 (en) Control system for hybrid construction machine
US9598842B2 (e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WO2010128645A1 (ja)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の制御装置
WO2011099401A1 (ja)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の制御システム
US9995018B2 (en) Control system of hybrid construction machine
JP5661084B2 (ja) 作業機械の油圧駆動装置
JP507874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の制御装置
CN112682373B (zh) 一种液压系统、控制方法及工程车辆
CN218991995U (zh)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JP5377887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の制御装置
US20150152900A1 (en) Control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JP5317517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の制御装置
JP2011241539A (ja)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
US20160312443A1 (en) Control system of hybrid construction machine
KR20130095676A (ko) 모터 냉각 시스템의 구동을 위한 에너지 회수 기능을 가진 이동식 작업 기계
CN112594240B (zh) 一种工作装置液压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装载机
JP5197479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
JP5265595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の制御装置
CN218598491U (zh) 先导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CN219413075U (zh) 液压控制系统及作业机械
CN117738947A (zh) 液压控制系统、作业机械及动力输出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