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86406U -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 Google Patents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86406U
CN218986406U CN202120192854.XU CN202120192854U CN218986406U CN 218986406 U CN218986406 U CN 218986406U CN 202120192854 U CN202120192854 U CN 202120192854U CN 218986406 U CN218986406 U CN 2189864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mechanism
working position
directly
move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9285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海文
范彩虹
王芳
牛国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19285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864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864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864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包括立柱、收放支持机构、移动机构、方向旋转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方向旋转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和/或立柱上;所述移动机构能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收放支持机构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避免现有技术存在折弯点情况,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弧线的技术缺陷;另一方面整个移动接触网中每一个立柱上均采用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拉不动,伸缩机构展不开不到位的情况。

Description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接触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采用该装置的移动接触网。
背景技术
现有的接触网中采用在两端设置门架,门架上设置行走装置,并分别连接移动接触线组件的两端,行走装置行走时能带动接触线组件移动,驱动整根接触线移动。
接触网的长度一般在800米,对于万吨线的移动接触网其长度可达到1700米左右。若采用上述方式存在巨大的缺陷,该方案是通过一根张紧的接触线来带动整个移动接触网中接触线组件从非工作位移动在工作位,接触线组件安装在伸缩机构上,在自然状态下,伸缩机构回缩,接触线处于铁路一侧边(非工作位);当两端的行走装置往工作位移动,带动张紧的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铁路上方),控制伸缩机构展开的力是从接触线上来的,采用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有:请参阅图1所示。
1、移动接触网移动段中所有接触线组件与接触网连接的地方会形成折弯点,在接触线折弯是移动接触网需要极力避免的问题,而采用上述方式必定会形成折弯点。以800米的移动接触网为例,假定立柱与立柱之间的距离在20米,需要40根立柱,分别编号为1、1+N…、20、…、40,门架上设置行走装置分别连接移动接触线组件的两端,行走装置行走时能带动第一根的接触线组件往工作位移动(此处会产生第一个折弯点,且最为明显),只有当第一和第四十根立柱中的伸缩机构伸展开有移动位移的时候,才会带动第二和第三十九根立柱上的伸缩机构伸展开,依次从两端逐渐往中间位带动。张紧的接触线中,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力即可形成折弯点,当使用在更长距离的移动接触网种时,这种折弯形象更为明显。
2、存在拉不动的情况,门架中的行走装置移动拉动第一根伸缩机构伸展开,当第一根伸缩机构完全被拉伸开后,行走装置与第一立柱伸缩机构之间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被拉伸到最大移动量,其不能再被拉,出现拉不动的情况,而此时,整个移动段中还有未被拉动到位的伸缩机构,即还有若干,特别是靠近中间位立柱的伸缩机构还有未完成走动到工作位的情况。中间位置的伸缩机构还没完全走到工作位,而两端的行走装置在门架上已走到其最大移动位置,不能被再被拉动。这种方案会出现拉不动,拉动不到位,特别是对于中间部分存在没法拉动的情况。
3、张紧的接触线中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力即可形成折弯点,所以采用上述的这种方式中整个接触网移动段中的接触线会形成一个大的弧形,整个弧形的宽度会超过受电弓的取电宽度范围,出现整个移动接触网无法使用的情况。
4、这种方式在滑块处设置重力平衡装置来拉升滑块,或者在滑块的下方设置弹簧来拖住,或者在滑块的上方设置弹簧来拉升滑动以便克服滑块固有的重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驱动伸缩机构伸出时所需的力。但问题点在于,当两端的行走装置走到位时,接触线上已经不能再提供水平移动的拉力,特别是对于中间位置的立柱的伸缩机构来讲,即便是通过配重给予滑块向上的提升力,当接触线中不再提供或者没法再提供的伸展拉力时,移动接触网中间位置立柱上的伸缩机构将不能进一步的展开,不能有效的完成将接触线推送到工作位。
实用新型内容
通过上文可知,造成其存在诸多缺陷的本质原因在于,利用行走装置带动接触线水平方向移动,两行走装置之间张紧的接触线,通过这个张紧的接触线来带动伸缩机构网铁路上方移动,行走装置能够驱动接触线组件移动,以使接触线组件能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或远离所述立柱,伸缩机构随接触线组件移动而伸缩并支撑所述接触线组件。
这种方案中,张紧的接触线上任意位置一个较小的力都可以形成折弯点,任意一个接触网组件的伸展的力是要从其侧方位伸展开的伸缩机构中得来,当第一根和最后一根立柱的伸缩机构不能再伸展开的时候,中间位置任意接触网组件将不能再从侧方位提供伸展开的拉力,会有折弯点,会形成弧线,出现了拉不动,存在展不开的伸缩机构情况。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移动接触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包括立柱、收放支持机构、移动机构、方向旋转机构和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方向旋转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和/或立柱上;所述移动机构能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收放支持机构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收放支持机构包括支持结构和连接件;所述收放支持机构的设置方式为:
第一种:所述支持结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移动机构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直接或间接与立柱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支持结构连接;
第二种:所述支持结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移动机构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与立柱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支持结构活动连接;或者
第三种:所述支持结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立柱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与移动机构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支持结构活动连接。
优选的,第一种或者第二种中的连接件采用柔性材质制成或者采用刚性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上移或者下移,带动与方向旋转机构活动连接的支持结构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中的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实现整体的收放支持机构水平方向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转动的过程中或者承力索和/接触线受热胀冷缩线体伸长/缩短时,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方向旋转机构包括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和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
优选的,第一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转轴;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铰接件,所述转轴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铰接件设置在转轴上,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与铰接件铰接;
第二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铰接件;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转轴,所述铰接件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转轴设置在铰接件上,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与转轴活动连接;
第三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件;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直接或间接的与移动机构相连接,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间接与第二转动件相连;或者
第四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一环,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二环,所述第一环直接或间接的与移动机构相连接,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间接与第二环相连,所述第一环与第二环相扣。
第五种:采用万向铰接件,支持结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万向铰接件设置在移动机构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机、电动推杆、液压推杆、气动推杆、链条或配重装置;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杆、所述液压推杆、所述气动推杆或者所述链条中任意一种;或者上述任意一种与所述配重装置的组合,用于直接或者间接的将驱动力作用于移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驱动设置方式采用如下任意一种:
第一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作动驱动移动机构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第二种:在第一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在移动机构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配重装置,所述第一配重装置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连接;
第三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第二配重装置、滑轮和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滑轮与第二配重装置连接,所述电机作动驱动第二配重装置移动;或者
第四种:在第三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在移动机构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配重装置,所述第一配重装置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连接。
进一步的,驱动设置方式采用如下任意一种:
第一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方的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驱动移动机构上移或者下移;
第二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机构下方的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驱动移动机构上移或者下移;
第三种:在上述第一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包括第一配重装置,所述第一配重装置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连接;
第四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第二配重装置、滑轮和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滑轮与第二配重装置连接,所述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用于拉动第二配重装置移动;或者
第五种:在第四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在移动机构的下端设置第一配重装置,所述第一配重装置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连接。
进一步的,驱动设置方式包括任意一种:
第一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条和齿轮;所述齿条沿立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上,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轮转动带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或者
第二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丝杆,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丝杠上,所述丝杆转动带动所述移动机构移动。
进一步的,驱动设置方式包括:电机和链条,所述电机驱动链条转动带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结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均与所述方向旋转机构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有悬挂固定件,所述悬挂固定件上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有承力索和/或接触线。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用于辅助移动机构在竖直方向移动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所述移动机构在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中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该移动接触网中至少采用两根上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若干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支持结构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的设置有承力索和/或接触线。
进一步的,每一根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各自设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相对应的移动机构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通过立柱上各自驱动机构使得支持结构自由端直接或者间接安装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且基本形成一条直线。
进一步的,每一根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各自设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相对应的移动机构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
进一步的,移动接触网中若干所述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转动的过程中或者承力索和/接触线受热胀冷缩线体伸长/缩短时,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
进一步的,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结构:
第一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门架,门架上设置有移动小车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移动小车在门架的横梁上移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
第二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坠砣,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坠砣上;
第三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弹簧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
第四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拖拽机构,所述拖拽机构提供的拉力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或者
第五种设置机构为:移动接触网的两端采用第一种至第四种中任意两两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悬挂终端下锚装置设置在移动小车上,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分别下锚在两端门架的悬挂终端下锚装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门架上还设置有固定接触悬挂下锚装置,固定接触线下锚在所述固定接触悬挂下锚装置上。
相对于现有相关技术,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相对于现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使用驱动机构提供主体式的驱动,驱动移动机构能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支持结构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的方向移动,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工作位移动;或者使得支持结构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的方向移动,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采用这种主动式的驱动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现有技术存在折弯点情况,移动接触网中整体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不管是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移动到工作位的过程,还是从工作位移动到非工作位的过程,整根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基本都可以保持在同一直线,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弧线的技术缺陷;另一方面整个移动接触网中每一个立柱上均采用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拉不动,伸缩机构展不开不到位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机构可靠,故障率低,能够有效的保证移动接触网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采用了如本方案提供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可以有效增加移动接触网的长度,应用到万吨线货运线路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方案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之一;
图2B是本实用新型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之二;
图2C是本实用新型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之三;
图2D是本实用新型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之四;
图2E是本实用新型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之五;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之六;
图4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四;
图8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五;
图9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六;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七;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八;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九;
图13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十;
图14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十一;
图15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十二;
图16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十三;
图17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十五;
图18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十六;
图19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十七;
图20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十八;
图21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实施例十九;
图22是本实用新型齿条和齿轮示意图一;
图23是本实用新型齿条和齿轮示意图二;
图24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丝杆示意图一;
图25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丝杆示意图二;
图26是本实用新型采用链条示意图一;
图27是本实用新型采用链条示意图二;
图28是本实用新型支持结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在工作位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带有悬挂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支持结构伸展开处于工作位的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支持结构收缩处于非工位示意图。
图中:1、立柱;2、支持结构;21、第一连杆;22、第二连杆;3、移动机构;4、连接件;5、接触线;6、承力索;7、绝缘子;8、铁路;9、电机;10、第一配重装置;11、第二配重装置;12、滑轮;13、拉绳;14、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5、齿条;16、齿轮;17、丝杆;18、链条;19、主动链轮;20、从动链轮;21、轨道;22、移动小车;23、驱动装置;24、悬挂终端下锚装置;25、固定接触悬挂下锚装置;26、门架;27、方向旋转机构;28、转轴;29、铰接件;30、第一环;31、第二环;32、悬挂固定件;33、线夹;34、坠砣、35、弹簧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请参阅图2A至图2C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包括立柱1、收放支持机构、移动机构3、方向旋转机构27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移动机构3沿立柱1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方向旋转机构27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3和/或立柱1上;所述移动机构3能够沿立柱1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收放支持机构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本实施例中所述收放支持机构包括支持结构2和连接件4;所述收放支持机构的设置方式为:
如图2A所示,第一种:所述支持结构2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27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移动机构3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4的一端直接或间接与立柱1连接,所述连接件4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支持结构2连接;
如图2B所示,第二种:所述支持结构2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27与所述移动机构3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4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27与立柱1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4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支持结构2活动连接;或者
如图2C所示,第三种:所述支持结构2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27与所述立柱1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4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27与移动机构3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4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支持结构2活动连接。
优选的,第一种或者第二种中的连接件采用柔性材质制成或者采用刚性材质制成。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驱动结构是设置在立柱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上移或者下移,带动与方向旋转机构27活动连接的支持结构2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中的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27能够实现整体的收放支持机构水平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转动的过程中或者承力索和/接触线受热胀冷缩线体伸长/缩短时,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方向旋转机构包括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和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
如图2D所示,优选的,第一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转轴28;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铰接件29,所述转轴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铰接件设置在转轴上,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与铰接件铰接;
第二种:图中未示出,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铰接件;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转轴,所述铰接件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转轴设置在铰接件上,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与转轴活动连接;
另外也可以,关于方向旋转机构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比如,在移动机构上设置一个转轴,支持结构的一端设置一个套环,这样可以实现水平转动,在伸缩转动方向上,套环也有摆动的空间。
第三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件;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直接或间接的与移动机构相连接;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第二转动件相连;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的配合,使得支持结构收放的时候能够活动转动,同时还具有水平方向的转动,方便左右摆动。
或者
如图2E所示,第四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一环30,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二环31,所述第一环30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3或者立柱1相连,所述支持结构2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第二环31相连,所述第一环30与第二环31相扣。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上设置一个套环,支持结构的一端设置另一个套环,两个套环环扣,可以实现水平方向的转动和伸缩方向的摆动。
另一种实施方式为:采用万向铰接件,支持结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万向铰接件设置在移动机构上。还要等等方式,在此不做穷举,也就是只要能实现安装在移动机构上的支持结构能够在伸缩转动和水平方向转动的均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3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2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工作位指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位于铁路8的上方,非工作位指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位于铁路8的侧方。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提供的移动接触网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所述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位于铁路上方)、或者非工作位状态(位于铁路侧边)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伸缩转动的过程中,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伸缩机构是为了实现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移动接触网是需要将承力索和/接触线处于张紧状态。当支持结构两侧的拉力不平衡的时,一方面不平衡的拉力长时间作用容易对支持结构本身造成形变,另一方面,立柱与立柱之间、支持结构安装的角度等都容易存在施工误差,特别是承力索和/接触线受热胀冷缩的影响。比如在整个承力索处于工作状态时,现有的伸缩腕臂不能实现水平方向的转动,其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是固定死在腕臂(支持结构)上的,立柱与立柱之间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受热膨胀线体延伸,导致立柱与立柱之间承力索不能张紧,且由于承力索和接触线是固定死在腕臂上,所以两端门架上的拉紧装置提供的拉力不能逐渐传递。而本实用新型中利用所述方向旋转机构,所述支持结构能够在转动以便伸缩支持结构,以及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实现整体的收放支持机构水平方向转动。
故此,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沿转动的过程中,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有效的解决施工误差,热胀冷缩带来的影响,同时还有有效的解决支持机构两侧拉力不平衡的问题,能够根据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两端提供的拉动自动调节,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一直保持在张紧状态,而现有的技术方式不能解决该技术问题,也不能达成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
如图2A所示,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3移动向下移动(如图1中箭头方向A所示),支持结构2的自由端,即支持结构2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1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非工作位移动;图中示出的是带有承力索6和接触线5的情况,移动接触网中也可以仅在自由端设置接触网,也存在仅在支持结构2上设置承力索6的情况。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本实施中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上设置有绝缘子7,可以在连接件4和/或支持结构2均设置绝缘子7。
如图3所示,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3移动向上移动(如图3中箭头方向A所示),支持结构2的自由端,即支持结构2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3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工作位移动;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机、电动推杆、液压推杆、气动推杆、链条或配重装置;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杆、所述液压推杆、所述气动推杆或者所述链条中任意一种;或者上述任意一种与所述配重装置的组合,用于直接或者间接的将驱动力作用于移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驱动设置的方式很多,现说明如下:
如图4所示,第一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9,所述电机9用于拉动移动机构3够沿立柱1的长度方向移动;如图4所示,电机9通过一根绳索连接在移动机构3上,电机9反转,绳索放长,移动机构3下移(如图4箭头A),腕臂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4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非工作位移动。
如图5所示,电机9正转,绳索回收,移动机构3上移(如图5箭头A),腕臂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5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非工作位移动。
如图6和图7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保障移动机构3能够下移,在第一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在移动机构3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配重装置10,所述第一配重装置10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3连接;其工作原理与图4和图5相同。如图6中在移动机构下移的过程中,还设置第一配重装置10,有效保证移动机构3能够下移。
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三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9、第二配重装置11、滑轮12和拉绳13,所述拉绳13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3连接,所述拉绳13的另一端绕过所述滑轮12与第二配重装置11连接,所述电机9用于拉动第二配重装置11移动;
如图8所述,第二配重装置11的重量大于移动机构3的重量,采用电机9网上提第二配重装置11,移动机构3下移(图8中箭头A方向),腕臂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8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非工作位移动。
如图9所示,电机9反转,绳索放长,移动机构3上移(如图9箭头A),腕臂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9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工作位移动。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为了保障移动机构3能够下移,在第三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在移动机构3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配重装置10,所述第一配重装置10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3连接;工作原理可以参见图8和图9所示。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驱动设置方式可以采用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来实现。
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机构3上方的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的输出轴直接或者间接的与所述移动机构3连接,如图12所示,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的输出轴伸出推动移动机构3下移,腕臂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12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非工作位移动。
如图13所示,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的输出轴回缩拉动移动机构3上移;腕臂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13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工作位移动。
第二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机构3下方的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的输出轴直接或者间接的与所述移动机构3连接,如图14所示,电动或者液压推动的输出轴回缩拉动移动机构3下移;腕臂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14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非工作位移动。
如图15所示,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的输出轴伸出推动移动机构3上移,腕臂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15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工作位移动。
第三种:在上述第一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包括第一配重装置10,所述第一配重装置10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3连接;如图16和图17所示。
如图18和图19,第四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第二配重装置11、滑轮12和拉绳13,所述拉绳13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3连接,所述拉绳13的另一端绕过所述滑轮12与第二配重装置11连接,所述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用于拉动第二配重装置11移动;本实施例中将驱动机构由原来的电机9替换为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14。工作原理有电机9驱动的方式相似。在此就不再赘述。
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五种:在第四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在移动机构的下端设置第一配重装置10,所述第一配重装置10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3连接。工作原理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22和图2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条15和齿轮16;所述齿条15沿立柱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齿轮16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3上,所述齿轮16与所述齿条15啮合,所述齿轮16转动带动移动机构3沿立柱1的长度方向移动;如图22所示,当齿轮16反转,带动移动机构3下移,支持结构(腕臂)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22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非工作位移动。
如图23所示,当齿轮16正转,带动移动机构3上移,腕臂(支持结构)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23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工作位移动。本实施方案中电机可以直接设置在移动机构上,在立柱上增设滑动结构,让移动机构通过齿条和齿轮啮合的驱动方式在滑动结构中上下移动。
如图24和图25所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丝杆17,所述移动机构3设置在丝杠上,所述丝杆17转动带动所述移动机构3移动。如图24所示,丝杆17被驱动反转,带动设置在丝杠上的移动机构3下移(如图24箭头A所示),腕臂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24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非工作位移动。如图25所示,丝杠被驱动正转,带动设置在丝杆17上的移动机构3上移,(如图25箭头A所示),腕臂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25中箭头方向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工作位移动。
如图26和图27所示,驱动设置方式包括:电机9和链条18,所述电机驱动链条转动带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主动链轮19和从动链轮20,所述主动链轮设置电机上,所述电机9驱动链条18移动带动移动机构3沿立柱1的长度方向移动。
如图26,电机9驱动链条18转动带动移动机构3在轨道21下移(如图26箭头A所示),支持结构2的自由端,即支持结构2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26箭头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非工作位移动。
如图27所示,电机9驱动链条18转动带动移动机构3在轨道21上移(如图27箭头A所示),支持结构2的自由端,即支持结构2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1的方向移动(如图27箭头B所示),带动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工作位移动;
如图2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持结构2包括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所述第一连杆21的一端和第二连杆22的一端均与所述移动机构3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1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22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有悬挂固定件32,所述悬挂固定件32上直接或者间接设置有承力索6和/或接触线5。
如图29所示,另一种实施方式,悬挂固定件32上设置有绝缘子7,绝缘子的另一端通过线夹33夹持有接触线5。
总结,上述的通过电机的驱动方式,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的驱动方式、齿条和齿轮啮合的驱动方式、丝杆的驱动方式、电机和链条的驱动方式中,关于移动机构在立柱的上设置,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用于辅助移动机构在竖直方向移动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所述移动机构在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中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也可以采用直接垂吊的方式,在移动机构上设置滚轮以便减少移动机构与立柱之间的摩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该移动接触网中采用两根上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若干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支持结构2的另一端设置直接或间接的设置有承力索6和/或接触线5。
为了便于审阅,可以参与图31和图32,图31是支持结构伸展开处于工作位的示意图;图32是支持结构收缩处于非工位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每一根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各自设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相对应的移动机构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通过立柱上各自驱动机构使得支持结构自由端直接或者间接安装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且基本形成一条直线。
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各自设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相对应的移动机构移动的移动量相当。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这种驱动方式在长久的工作过程中,各自移动机构在立柱上的移动量是相当的。不会出现若干立柱中,移动机构在长久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移动量不一致的问题。
移动接触网中若干所述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转动的过程中或者承力索和/接触线受热胀冷缩线体伸长/缩短时,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当然,在此种方案中连接件与立柱的连接地方,同样使用方向旋转机构,其可以保证连接件在伸缩转动和水平方向均能转动。
参阅图30,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移动接触网两端的门架26,门架26上设置有移动小车22、驱动装置23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移动小车在门架的横梁上移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支持结构的另一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工作位移动或者往非工作位移动时,门架上的移动小车被驱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
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悬挂终端下锚装置24,所述驱动装置23用于驱动移动小车22在门架26的横梁上移动,所述悬挂终端下锚装置24设置在移动小车22上,承力索6和/或接触线5的两端分别下锚在两端门架26的悬挂终端下锚装置24上。所述门架26上还设置有固定接触悬挂下锚装置25,固定接触线5下锚在所述固定接触悬挂下锚装置25上。
工作原理说明:如图30是承力索6和/或接触线5处于工作位的结构示意图,当从工作位移动往非工作位移动的时候,两侧门架26上的驱动装置23带动移动小车22移动,悬挂在移动小车22下方的悬挂终端下锚装置24随动,从而从两端带动承力索6和/或接触线5网非工作位移动;同时每一个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的移动机构3在立柱1上下移,使得所有支持结构2的另一端沿靠近其对应立柱1的方向移动,带动整个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往非工作位移动;
当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时,每一个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的移动机构3在立柱1上往上移,使得所有支持结构2的另一端沿远离其对应立柱1的方向移动,带动整个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展开往工作位移动;同时,门架26上的驱动装置23作动带动移动小车22移动。实现将整个接触线5和/或承力索6移动到工作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能够有效的避免现有技术存在折弯点情况,移动接触网中整体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不管是承力索6和/或接触线5从非工作位移动到工作位的过程,还是从工作位移动到非工作位的通常,整根承力索6和/或接触线5基本都可以保持在同一直线,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弧线的技术缺陷;另一方面整个移动接触网中每一个立柱1上均采用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拉不动,伸缩机构展不开不到位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结构还可以采用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坠砣,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坠砣34上(图中31);两边设置的坠砣是为了张紧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或者
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弹簧机构35(图中32),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
上述的实施例中多次说明到,目前相关技术中采用张紧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由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平移来带动伸缩结构张开或者收缩,其存在的问题是任意一个接触网组件的伸展的力是要从其侧方位伸展开的伸缩机构中得来,当第一根和最后一根立柱的伸缩机构不能再伸展开的时候,中间位置任意接触网组件将不能再从侧方位提供伸展开的拉力,会有折弯点,会形成弧线,出现了拉不动,存在展不开的伸缩机构情况。
上述方案是整个移动接触网中通过张紧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平移来拉动伸缩结构的自由端促使伸缩结构张开或者收缩。其存在的问题点上文已经说明。
另一种方式是在整个移动接触网中立柱一侧采用张紧的钢丝绳来拉动各个立柱中移动机构的滑动端,一根贯串整个移动接触网长度的张紧的钢丝绳上面,在各立柱相对应处连接一分支拉绳,各分支在分别连接在滑动端,通过张紧钢丝绳的左右移动带动各个分支中的滑动端上滑或者下滑。这种做法同样存在不足:
1、因为只是通过一根张紧的钢丝绳去控制若干滑动块的移动,在受力移动的过程中,各个分支点由于自身滑动端的重量,每个分支点作用在钢丝绳上均会形成一个拉力点,这些拉力点不能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张紧的钢丝绳也会形成弧线和折弯点,这样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是,每个立柱上对应的滑动端其滑动的形成量不相同,在通过伸缩机构的作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水平移动的形成就不相同,导致承力索和或接线水平移动的行程不相等,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出现弧线,严重的导致受电弓不能有效取电;另一个问题,滑动端行程不一致还会导致伸缩机构自由端各自的水平高度不一致,造成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会出现受电弓取电是不能接触到接触线的问题。
2、钢丝绳在使用的过程中,两端长久的拉力容易导致钢丝绳的长度形变增长,离拉动电机越近的钢丝绳其承载的拉力越大,因为各个分支的重量均汇总到这里,其形变增量越多,那对各个分支中滑动端的拉动滑动量就会产生影响,出现滑动量不相当的问题,在通过伸缩机构的作用,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反映出来的弧度或者折弯点就更明显了。
3、钢丝绳本身的热胀冷缩的问题,移动接触网需要能够在零下20多度,零上40多大的温差范围工作,按照普通接触网的长度800米,那钢丝绳的热胀冷缩问题也会导致立柱上移动端的移动量不相当。那若更长的接触网中会出现靠近拉动电机处的立柱上的移动端移动到位了,越远的立柱中的移动端还没移动到位的情况。
而在实际的工况中上述三点问题是共同存在的,在通过伸缩机构的放大,同样存在使得接触线和或承力索会有折弯点,会形成弧线,出现了拉不动,存在展不开的伸缩机构或者展开不到位情况。
故此,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驱动机构配置的在各个立柱中,采用电机,推杆,丝杆,链轮等方式,有效的保证了移动机构移动量相当。当然本专利采用电机也有使用钢丝绳拉坠砣的情况。在同等的外界参数,比如温度,湿度,坠砣的重量、钢丝绳的长度保持一致。每个立柱上钢丝绳的热胀冷缩量是一致的,所以移动机构在立柱上移动的行程量是相当的,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障了支持结构自由端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且基本形成一条直线,有效的克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弧线问题,克服了折弯点的问题,克服了拉不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的保证伸缩机构展开或者收缩到位。
本实施例移动接触网操作工作原理说下如下:
每一根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各自设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相对应的移动机构移动,使得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移;
移动机构带动支持结构的一端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移;
每一根支持结构的自由端,即每一根支持结构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的方向移动,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工作位移动;
每一根支持结构的自由端上直接或者间接设置的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在工作位时基本形成一条直线,同时接触线和/或承力索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
本实施例移动接触网操作工作原理说下如下:
每一根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各自设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相对应的移动机构移动,使得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下移;
移动机构带动支持结构的一端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下移;
每一根支持结构的自由端,即支持结构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的方向移动,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
每一根支持结构的自由端上直接或者间接设置的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在非工作位时基本形成一条直线,同时接触线和/或承力索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
本实施例中支持结构的另一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工作位移动或者往非工作位移动时,门架上的移动小车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随动。
本操作方法中,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移动的同时,门架上的移动小车被驱动带动悬挂终端下锚装置往工作位移动至与固定接触悬挂下锚装置电连接。此时,移动接触网处于工作位状态,货运列车可以驶入或者驶出。
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移动的同时,门架上的移动小车被驱动带动悬挂终端下锚装置与固定接触悬挂下锚装置断开电连接,并往非工作位移动。此时,移动接触网处于非工作位状态,货运列车可以进行货物装卸作业、检修作业等。
本操作方法采用这种主动式的驱动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现有技术存在折弯点情况,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弧线的技术缺陷;另一方面整个移动接触网中每一个立柱上均采用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拉不动,伸缩机构展不开不到位的情况。
还有另一方面需要重点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移动机构在各自对应立柱移动的行程相当。采用本实施提供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能够有效的保障各立柱中移动机构移动量(行程量)相当。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用于平衡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对支持结构左右两侧拉力不平衡的步骤:
所述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转动的过程中或者承力索和/接触线受热胀冷缩线体伸长/缩短时,
当左右两侧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作用在支持结构上的拉力不平衡时,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使得左右两侧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作用在支持结构上的拉力变为平衡。
本移动接触网中每个立柱上的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转动的过程中,各自支持结构通过对应的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有效的解决施工误差,热胀冷缩带来的影响,同时还有有效的解决支持机构两侧拉力不平衡的问题,有效的张紧接触线和或承力索,本实施中提供的技术方案还能够根据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两端提供的拉动自动调节,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一直保持在张紧状态,而现有的技术方式不能解决该技术问题,也不能达成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包括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0)

1.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收放支持机构、移动机构、方向旋转机构和驱动机构;还包括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方向旋转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和/或立柱上;所述移动机构能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收放支持机构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放支持机构包括支持结构和连接件;所述收放支持机构的设置方式为:
第一种:所述支持结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移动机构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直接或间接与立柱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支持结构连接;
第二种:所述支持结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移动机构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与立柱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支持结构活动连接;或者
第三种:所述支持结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立柱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直接或间接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与移动机构活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支持结构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种或者第二种中的连接件采用柔性材质制成或者采用刚性材质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上移或者下移,带动与方向旋转机构活动连接的支持结构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中的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实现整体的收放支持机构水平方向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转动的过程中或者承力索和/接触线受热胀冷缩线体伸长/缩短时,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或6或7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旋转机构包括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和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转轴;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铰接件,所述转轴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铰接件设置在转轴上,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间接与铰接件铰接;
第二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铰接件;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转轴,所述铰接件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转轴设置在铰接件上,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间接与转轴活动连接;
第三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件;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直接或间接的与移动机构相连接,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间接与第二转动件相连;
第四种:为支持结构提供水平方向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一环,为支持机构提供收缩转动的转动件包括第二环,所述第一环直接或间接的与移动机构相连接,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间接与第二环相连,所述第一环与第二环相扣;或者
第五种:采用万向铰接件,支持结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万向铰接件设置在移动机构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或6或7或9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电动推杆、液压推杆、气动推杆、链条或配重装置;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杆、所述液压推杆、所述气动推杆或者所述链条中任意一种;或者上述任意一种与所述配重装置的组合,用于直接或者间接的将驱动力作用于移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或6或7或9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设置方式采用如下任意一种:
第一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作动驱动移动机构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第二种:在第一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在移动机构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配重装置,所述第一配重装置的重量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机构上;
第三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第二配重装置、滑轮和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滑轮与第二配重装置连接,所述电机作动驱动第二配重装置移动;或者
第四种:在第三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在移动机构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配重装置,所述第一配重装置的重量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机构上。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或6或7或9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设置方式采用如下任意一种:
第一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方的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驱动移动机构上移或者下移;
第二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机构下方的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驱动移动机构上移或者下移;
第三种:在上述第一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包括第一配重装置,所述第一配重装置的重量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在移动机构上;
第四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第二配重装置、滑轮和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滑轮与第二配重装置连接,所述电动或者液压或者气动推杆用于拉动第二配重装置移动;或者
第五种:在第四种设置结构的方式上,还在移动机构的下端设置第一配重装置,所述第一配重装置的重量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在移动机构上。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或6或7或9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设置方式包括任意一种:
第一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条和齿轮;所述齿条沿立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上,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轮转动带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或者
第二种: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丝杆,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丝杠上,所述丝杆转动带动所述移动机构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或6或7或9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设置方式包括:电机和链条,所述电机驱动链条转动带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
1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或6或7或9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结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所述方向旋转机构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有悬挂固定件,所述悬挂固定件上直接或者间接设置有承力索和/或接触线。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或6或7或9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用于辅助移动机构在竖直方向移动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所述移动机构在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中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17.一种移动接触网,其特征在于:该移动接触网中采用两根以上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若干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支持结构的另一端直接或间接的设置有承力索和/或接触线,通过立柱上各自驱动机构使得支持结构自由端直接或者间接安装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且基本形成一条直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接触网,其特征在于:每一根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中各自设置的驱动机构驱动相对应的移动机构移动,以使所述支持结构的自由端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移动接触网,其特征在于:移动接触网中若干所述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转动的过程中或者承力索和/接触线受热胀冷缩线体伸长/缩短时,所述支持结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任一项所述的移动接触网,其特征在于: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结构:
第一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门架,门架上设置有移动小车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移动小车在门架的横梁上移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
第二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坠砣,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坠砣上;或者
第三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弹簧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
第四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至少一端设置拖拽机构,所述拖拽机构提供的拉力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或者
第五种设置机构为:移动接触网的两端采用第一种至第四种中任意两两组合。
CN202120192854.XU 2021-01-24 2021-01-24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Active CN2189864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92854.XU CN218986406U (zh) 2021-01-24 2021-01-24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92854.XU CN218986406U (zh) 2021-01-24 2021-01-24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86406U true CN218986406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24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92854.XU Active CN218986406U (zh) 2021-01-24 2021-01-24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864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15174B (zh) 负荷提升装置
CN100594100C (zh) 机器人
CN203514172U (zh) 一种抢险装置
CN102170097B (zh) 两翼调节重心式高压输电线巡检机器人
CN218986406U (zh)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113928203A (zh) 换电车
CN109882219B (zh) 综采工作面回撤系统
CN112026593A (zh) 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19029173U (zh) 主动驱动式伸缩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214822714U (zh)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112721745A (zh)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CN207974802U (zh) 抽油杆升降装置及抽油杆作业车
CN219523734U (zh)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112829643A (zh)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CN113147516A (zh) 移动接触网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12079050B (zh) 三滚夹紧摩擦式带式输送机快捷伸缩装置
CN112026591B (zh) 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112677830A (zh)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CN212243038U (zh) 张力补偿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08996484U (zh) 一种仰俯随动的绕绳臂杆机构及跨越架
CN216002284U (zh) 移动接触网装置
CN212709051U (zh) 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17415536U (zh)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接触网
CN112310885A (zh) 一种自动组合跨越系统
CN220562588U (zh) 用于张紧供电体的拉力提供装置及货运站场移动接触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