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3734U -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 Google Patents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3734U
CN219523734U CN202120192789.0U CN202120192789U CN219523734U CN 219523734 U CN219523734 U CN 219523734U CN 202120192789 U CN202120192789 U CN 202120192789U CN 219523734 U CN219523734 U CN 219523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contact line
working position
low
m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9278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海文
尚前博
范彩虹
牛国毅
张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19278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3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3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3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包括立柱和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设置在立柱上;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在其自身水平高度上具有上升/下降状态;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能够上升或者下降,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具有收回状态/放出状态,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还用于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工具碰撞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Description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接触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背景技术
接触网的长度一般在800米,对于万吨线的移动接触网其长度可达到1700米左右。若采用上述方式存在巨大的缺陷,该方案是通过一根张紧的接触线来带动整个移动接触网中接触线组件从非工作位移动在工作位,接触线组件安装在伸缩机构上,在自然状态下,伸缩机构回缩,接触线处于铁路一侧边(非工作位);当两端的行走装置往工作位移动,带动张紧的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铁路上方),控制伸缩机构展开的力是从接触线上来的,采用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有:
1、移动接触网移动段中所有接触线组件与接触网连接的地方会形成折弯点,在接触线折弯是移动接触网需要极力避免的问题,而采用上述方式必定会形成折弯点。以800米的移动接触网为例,假定立柱与立柱之间的距离在20米,需要40根立柱,分别编号为1、1+N…、20、…、40,门架上设置行走装置分别连接移动接触线组件的两端,行走装置行走时能带动第一根的接触线组件往工作位移动(此处会产生第一个折弯点,且最为明显),只有当第一和第四十根立柱中的伸缩机构伸展开有移动位移的时候,才会带动第二和第三十九根立柱上的伸缩机构伸展开,依次从两端逐渐往中间位带动。张紧的接触线中,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力即可形成折弯点,当使用在更长距离的移动接触网种时,这种折弯形象更为明显。
2、存在拉不动的情况,门架中的行走装置移动拉动第一根伸缩机构伸展开,当第一根伸缩机构完全被拉伸开后,行走装置与第一立柱伸缩机构之间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被拉伸到最大移动量,其不能再被拉,出现拉不动的情况,而此时,整个移动段中还有未被拉动到位的伸缩机构,即还有若干,特别是靠近中间位立柱的伸缩机构还有未完成走动到工作位的情况。中间位置的伸缩机构还没完全走到工作位,而两端的行走装置在门架上已走到其最大移动位置,不能被再被拉动。这种方案会出现拉不动,拉动不到位,特别是对于中间部分存在没法拉动的情况。
3、张紧的接触线中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力即可形成折弯点,所以采用上述的这种方式中整个接触网移动段中的接触线会形成一个大的弧形,整个弧形的宽度会超过受电弓的取电宽度范围,出现整个移动接触网无法使用的情况。
4、这种方式在滑块处设置重力平衡装置来拉升滑块,或者在滑块的下方设置弹簧来拖住,或者在滑块的上方设置弹簧来拉升滑动以便克服滑块固有的重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驱动伸缩机构伸出时所需的力。但问题点在于,当两端的行走装置走到位时,接触线上已经不能再提供水平移动的拉力,特别是对于中间位置的立柱的伸缩机构来讲,即便是通过配重给予滑块向上的提升力,当接触线中不再提供或者没法再提供的伸展拉力时,移动接触网中间位置立柱上的伸缩机构将不能进一步的展开,不能有效的完成将接触线推送到工作位。
5、现有的接触网中接触线和承力索不能完全的移动到铁路侧边,吊装作业的时候,需要从货场移动到移动火车上,龙门吊需要经过移动接触网的上方才能吊装到火车上,此时,移动接触网远高于车厢的高度,龙门吊吊装的货物通过移动接触网时,有安全隐患。在有些情况下,移动接触网的立柱与轨道比较近,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装卸货物时,容易碰到移动接触网上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包括立柱和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直接或者间接设置在立柱上;
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在其自身水平高度上具有上升/下降状态;
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能够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变;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具有收回状态/放出状态,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还用于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非工作位后,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或者
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非工作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进一步移动下降。
进一步的,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不高于人工建筑基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机构上升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最高水平高度在6.45米左右。或者在6.45米以上。
进一步,还包括至少一个移动机构,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相连;
所述移动机构沿立柱长度方向移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和/或
所述移动机构移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改变水平高度位置,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水平高度抬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还包括升降驱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立柱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上设置有收放机构,所述收放机构伸出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或者所述收放机构水平收缩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收放机构的驱动设置方式为:第一种:采用两个移动机构,所述收放机构的一端设置在两个移动机构上,两个移动机构中至少一个移动机构运动使得两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缩短,所述收放机构被伸展开,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两个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增大,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被压缩,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
第二种:所述收放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设置在移动机构上,采用电动/液压/气动推杆驱动收放机构伸展开或者收缩,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或者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
进一步,所述收放机构至少包括支持结构和支撑连接件;移动机构至少包括高位移动机构和相对较低的低位移动机构;支撑连接件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支持结构活动连接,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支持结构的一端分别设置在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机构上;所述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结构分别在立柱上,移动改变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结构之间的间距,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工作位和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进一步,所述低位移动机构下移带动高位移动机构随动下移,使得收放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低于工作位的水平高度;或者
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机构被驱动同时下移动,使得收放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低于工作位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第一种方式: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低位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高位移动机构连接;或者
第二种方式: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高位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低位移动机构连接。
进一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至少包括高位升降驱动机构和低位升降驱动机构,所述高位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高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或者下移动,所述低位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或者下移动。
进一步,所述高位升降驱动机构至少包括第一动力提供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提供机构用于驱动高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所述低位升降驱动机构至少包括第二动力提供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提供机构用于驱动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所述第一、二动力提供机构包括电机、电动推杆、液压推杆、气动推杆或者配重装置,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杆、所述液压推杆、所述气动推杆或者配重装置用于直接或者间接的将驱动力作用在高位/低位移动机构上,驱动高位/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动力提供机构至少包括第一配重和滚轮,采用拉绳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高位移动机构上,另一端绕过滚轮与第一配重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动力提供机构至少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配重,所述第二配重的重量作用在所述低位移动机构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二动力提供机构的设置方式采用如下任意一种:
第一种:包括齿条和齿轮;所述齿条沿立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齿轮设置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上,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轮转动带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第二种:包括丝杆,所述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设置在丝杠上,所述丝杆转动带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或者
第三种:包括链条,所述电机驱动链条转动带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方向旋转机构,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收放机构利用所述方向旋转结构能够转动以便收回/放出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以及所述收放机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结构能够实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水平方向转动。
优选的,所述方向旋转机构包括转轴和铰接件,所述转轴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铰接件设置在转轴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的一端铰接在铰接件上。
进一步,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用于辅助移动机构在竖直方向移动的限位结构。
进一步,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所述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各自对应的移动机构在滑道、滑槽、滑轨或者轨道中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第二部分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采用上述的升降式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中的至少两个升降式支持装置在各自对应的立柱上升或者下降;每一个升降式支持装置下降到最大行程时,升降式支持装置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结构:
第一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门架,门架上设置移动小车,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小车上;
第二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坠砣,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坠砣上。
第三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弹簧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或者
第四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一端设置有坠砣,另一端设置有弹簧机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方向旋转机构,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收放机构利用所述方向旋转结构能够转动以便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收回/放出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以及所述收放机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结构能够实现收放机构水平方向转动。
相对于现有相关技术,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升降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降低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以将整个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高度,这样在龙门吊吊装货物的时候,特别是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工具碰撞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2、相对于现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使用驱动机构提供主体式的驱动,驱动移动结构能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支持结构的另一端沿远离立柱的方向移动,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工作位移动;或者使得支持结构的另一端沿靠近立柱的方向移动,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采用这种主动式的驱动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现有技术存在折弯点情况,移动接触网中整体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不管是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移动到工作位的过程,还是从工作位移动到非工作位的过程,整根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基本都可以保持在同一直线,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弧线的技术缺陷;另一方面整个移动接触网中每一个立柱上均采用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拉不动,伸缩机构展不开不到位的情况。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机构可靠,故障率低,能够有效的保证移动接触网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采用了如本方案提供的主动驱动式伸缩腕臂装置,可以有效增加移动接触网的长度,应用到万吨线货运线路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发采用两个移动机构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发采用两个移动机构非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1C是本发采用两个移动机构下沉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移动机构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移动机构非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2C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移动机构下沉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推杆机构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推杆机构非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3C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推杆机构下沉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连接件在上方位于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连接件在上方位于非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连接件在上方位于下沉后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连接件在下方位于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连接件在下方位于非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连接件在下方位于下沉后结构示意图;
图5D是本实用新型上翻结构示意图;
图5E是本实用新型下翻机构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配重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配重非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6C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配重下沉后位结构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二配重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二配重非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7C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二配重下沉后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二动力提供机构设置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高位和低位移动机构上增加配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齿条和齿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丝杠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驱动机构采用链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二驱动机构均采用链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方向旋转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4B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方向旋转机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方向旋转机构一种具体实施例;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带有方向旋转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中升降式支持装置位于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中升降式支持装置位于非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中升降式支持装置下沉后位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设置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力索2、接触线;3、立柱;4、升降驱动机构;5、移动机构;51、高位移动机构;52、低位移动机构;6、收放机构;61、支持结构;62、支撑连接件;7、推杆;8、推杆机构;9、货运列车;10、第一动力提供机构;11、第二动力提供机构;12、第一配重;13、滚轮;14、电机;15、第二配重;16、齿条;17、齿轮;18、绝缘子;19、丝杠;20、链条;21、主动轮;22、从动轮;23、限位结构;24、方向旋转机构;25、转轴;26、铰接件;27、坠砣;28、门架;29、移动小车;30、基坑;31转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目前相关技术中采用张紧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由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平移来带动伸缩结构张开或者收缩,其存在的问题是任意一个接触网组件的伸展的力是要从其侧方位伸展开的伸缩机构中得来,当第一根和最后一根立柱的伸缩机构不能再伸展开的时候,中间位置任意接触网组件将不能再从侧方位提供伸展开的拉力,会有折弯点,会形成弧线,出现了拉不动,存在展不开的伸缩机构情况。
上述方案是整个移动接触网中通过张紧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平移来拉动伸缩结构的自由端促使伸缩结构张开或者收缩。其存在的问题点上文已经说明。
另一种方式是在整个移动接触网中立柱一侧采用张紧的钢丝绳来拉动各个立柱中移动机构的滑动端,一根贯串整个移动接触网长度的张紧的钢丝绳上面,在各立柱相对应处连接一分支拉绳,各分支在分别连接在滑动端,通过张紧钢丝绳的左右移动带动各个分支中的滑动端上滑或者下滑。这种做法同样存在不足:
1、因为只是通过一根张紧的钢丝绳去控制若干滑动块的移动,在受力移动的过程中,各个分支点由于自身滑动端的重量,每个分支点作用在钢丝绳上均会形成一个拉力点,这些拉力点不能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张紧的钢丝绳也会形成弧线和折弯点,这样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是,每个立柱上对应的滑动端其滑动的形成量不相同,在通过伸缩机构的作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水平移动的形成就不相同,导致承力索和或接线水平移动的行程不相等,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出现弧线,严重的导致受电弓不能有效取电;另一个问题,滑动端行程不一致还会导致伸缩机构自由端各自的水平高度不一致,造成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会出现受电弓取电是不能接触到接触线的问题。
2、钢丝绳在使用的过程中,两端长久的拉力容易导致钢丝绳的长度形变增长,离拉动电机越近的钢丝绳其承载的拉力越大,因为各个分支的重量均汇总到这里,其形变增量越多,那对各个分支中滑动端的拉动滑动量就会产生影响,出现滑动量不相当的问题,在通过伸缩机构的作用,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反映出来的弧度或者折弯点就更明显了。
3、钢丝绳本身的热胀冷缩的问题,移动接触网需要能够在零下20多度,零上40多大的温差范围工作,按照普通接触网的长度800米,那钢丝绳的热胀冷缩问题也会导致立柱上移动端的移动量不相当。那若更长的接触网中会出现靠近拉动电机处的立柱上的移动端移动到位了,越远的立柱中的移动端还没移动到位的情况。
而在实际的工况中上述三点问题是共同存在的,在通过伸缩机构的放大,同样存在使得接触线和或承力索会有折弯点,会形成弧线,出现了拉不动,存在展不开的伸缩机构或者展开不到位情况。
故此,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配置的在各个立柱中,采用电机,推杆,丝杆,链轮等方式,有效的保证了移动机构移动量相当。当然本专利采用电机也有使用钢丝绳拉坠砣的情况。在同等的外界参数,比如温度,湿度,坠砣的重量、钢丝绳的长度保持一致。每个立柱上钢丝绳的热胀冷缩量是一致的,所以移动机构在立柱上移动的行程量是相当的,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障了支持结构自由端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且基本形成一条直线,有效的克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弧线问题,克服了折弯点的问题,克服了拉不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的保证收放机构展开或者收缩到位。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包括立柱和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设置在立柱上;
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在其自身水平高度上具有上升/下降状态;
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能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变;
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具有收回状态/放出状态,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用于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种优选方式,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非工作位后,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
第二种优选方式,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非工作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进一步移动下降。
第一种和第二中方式中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第三种,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第三种方式中收放状态和下降状态是同时进行的,比如收放状态和下降状态同时完成。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升降驱动机构以及至少一个移动机构,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相连;通过移动机构的移动来带动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立柱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是将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收回到非工作位之后,通过升降驱动机构驱动整个的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下移,使得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中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中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面。举例说明,可以将立柱设置在低于地面的基坑中,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能够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上升或者下降;其下降后,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容纳在基坑中,处于地面以下。可以将整个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高度,或者使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低于地面,这样在龙门吊吊装货物的时候,特别是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工具碰撞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本实施例中,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上设置有收放机构,所述收放机构伸展开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或者收放机构收缩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
本实施例有两个状态,第一个状态是解决整体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沉的问题,所述移动机构移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改变水平高度位置,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水平高度抬升或者下降。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带动收放机构中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在可以下沉的基础上,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如何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工作位和非工作位之间切换,这个有很多种实施方式。本文列举两大类做说明:
本实施例中收放机构推出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或者所述收放机构收缩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所述收放机构的驱动设置方式为:
如图1A至图1C所示,第一种:采用两个移动机构(高位移动机构51、和低位移动机构52),所述收放机构6的一端设置在两个移动机构(51、52)上,两个移动机构中至少一个移动机构运动使得两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缩短,所述收放机构被伸展开(如图1A),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两个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增大,所述收放机构被压缩(如图1B),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移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改变水平高度位置,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水平高度抬升或者下降。所述升降驱动机构4带动收放机构中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如图1C。
如图2A至图2C所示,第二种:所述收放机构的一端设置在移动机构5上,采用电动/液压/气动推杆7驱动收放机构6伸展开或者收缩,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或者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使用升降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在立柱上滑动。
如图3A至3C所示,收放机构可以采用可伸缩的推杆机构8,在推杆机构8的自由端直接或者间接的安装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推杆机构推出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收缩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非工作位。可伸缩的推杆机构7设置的移动机构5上,利用升降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沿立柱3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不高于人工建筑基面(这里的人工建筑基面可以理解为基坑的上表面)。举例说明,可以将立柱设置在低于地面的基坑中(图中未示出),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能够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上升或者下降;其下降后,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容纳在基坑中,处于地面以下。可以将整个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高度,或者使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低于地面,这样在龙门吊吊装货物的时候,特别是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工具碰撞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在近似水平的方向收放机构推出或者回缩,当回缩到非工作位,再下沉,也可以边往非工作位移动边下沉。要求是,下降的过程中不要触碰到货运列车,且能够下降后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能够抵压货运列车最高处的高度。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被收缩回来到非工作位,让出了铁路上方的空间,方便装卸作业,再让收缩回来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高度,更加保证了装卸安全。目前的公开的专利技术中,并没有相关的技术方案。把移动接触网中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收到非工作位,在下降的,如本实施公开的升降式支持装置是一个创举。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至少包括高位升降驱动机构和低位升降驱动机构,所述高位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高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低位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如图4A至图4C以及图5A至图5C所示,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所述低位移动机构52下移带动高位移动机构51随动下移,使得收放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低于工作位的水平高度;这个实施例说明的是,通过低位移动机构的下移动来带动高位移动机构随动下移,或者
高位移动机构52和低位移动机构51被驱动同时下移动,使得收放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低于工作位的水平高度。这个实施例说明的是,高/低位移动机构分别被各自的升降驱动机构4驱动下移,其可以共用一套升降驱动机构,也可以使用各自的升降驱动机构。
至此解决了移动机构上下滑动的问题,下面实施例说明的是如何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工作位和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5D中所示,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上设置有收放机构,所述收放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转动件31实现转动连接,通过拉绳拉动支持机构向上转动,所述收放机构转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翻到非工作位,然后再通过移动机构5将整体的结构下移,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或者将接触线和/或承力索下降到地面以下。
如图5E所示,拉绳放松,支持机构下翻到非工作位,可以进一步通过移动机构5带动整体的结构下移,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或者将接触线和/或承力索下降到地面以下。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收放机构6至少包括支持结构61和支撑连接件62;移动机构至少包括高位移动机构51和相对较低的低位移动机构52;支撑连接件62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支持结构转动连接,支撑连接件62的另一端和支持结构61的一端设置在高位移动机构51和低位移动机构52上;所述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结构分别在立柱3上,移动改变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结构之间的间距,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工作位和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如图4A至图4C所示,第一种方式:所述收放机构(支持结构61)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低位移动机构52连接,所述支撑连接件62的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高位移动机构51连接;其中,图4A中是处于工作位的状态,低位移动机构52下移(箭头A所示),支持结构61的自由端收缩带动承力索1和或接触线2收缩至非工作位;如图4B是处于非工作位的状态,如图4C是高位/低位移动机构同时下移动后与货运列车9的空间位置示意图。
或者
如图5A至图5C所示,第二种方式:所述收放机构(支持结构61)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高位移动机构51连接,所述支撑连接件62的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低位移动机构52连接。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两者连接结构中高位/低位移动机构可以采用各自对应的升降驱动机构,此种情况中,低位移动机构下移动,高位移动机构不作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往非工作位移动;低位移动机构进一步下移动,高位移动机构同时被驱动下移动,使得整个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整体下沉,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不高于货运列车9的上端面高度。
另外一种情况为:仅采用低位的升降驱动机构,工作方式为:低位升降驱动机构驱动低位移动机构52下移,此时高位移动机构不作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往非工作位移动(箭头B所示),当处于非工作位状态时(如图4B或5B所示),低位移动机构被驱动进一步下移,带动支收放机构下移,收放机构将下移的拉力传递给高位移动机构,使得高位移动机构被拉动同步下移动,(形成的状态如图4C或者图5C所示)。
优选的,所述高位升降驱动机构至少包括第一动力提供机构10,所述第一动力提供机构用于驱动高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所述低位升降驱动机构至少包括第二动力提供机构11,所述第二动力提供机构用于驱动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二动力提供机构包括电机、电动推杆、液压推杆、气动推杆或者配重装置,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杆、所述液压推杆、所述气动推杆或者配重装置用于直接或者间接的将驱动力作用在高位/低位移动机构上,驱动高位/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如图6A至6C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所述第一动力提供机构的实施方式,其至少包括第一配重12和滚轮13,采用拉绳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高位移动机构上,另一端绕过滚轮与第一配重连接。
所述第二动力提供至少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
如图6A所示,处于工作位状态,电机通过拉绳作用在低位移动机构52上,电机14转动使得低位移动机构52下沉带动支持机构61一端下移(如箭头A所示),高位移动机构51不作动,高位移动机构上作用有第一配重,在高位移动机构的上方设置一挡件即可,使得高位移动机构受到向上的拉力悬停,支持机构的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设置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往非工作位移动,如图6A中箭头B所示。
当移动到非工作位状态时,如图6B所示,电机进一步做到,使得低位移动机构52进一步下移,低位移动机构下移的拉动通过收放机构传递给高位移动机构51,高位移动机构受到下移的拉动,随通低位移动机构一起下移,最后形成如图6C的形态。此时货运列车可以进行装卸作业或者检修。
整体下沉的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收回到非工作位,有效的让出铁路上方的空间,同时还能进一步下沉,最大下沉行程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不高于货运列车9的水平高度。进一步保证了装卸作业的安全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低位移动机构上设置第二配重15,所述第二配重的重量作用在所述低位移动机构上。第二配重可以通过拉绳作用在低位移动机构上,也可以将配重直接设置在低位移动机构上。
下面以图7A至图7C来说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电机14作动带动低位移动机构52上移,如图7B所示,当高位移动机构51到位停止上移,(高位移动机构这里有个挡件,起限位作用的);低位移动机构52进一步上移,驱动支持结构61伸展开,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此时货运列车可以驶入或者驶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二动力提供机构的设置方式采用如下任意一种: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动力提供机构10和第二动力提供机构11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杆、所述液压推杆、所述气动推杆或者配重装置用于直接或者间接的将驱动力作用在高位/低位移动机构上,驱动高位/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也可以在高位和低位移动机构上增加配重,如图9所示。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二动力提供机构的设置方式:包括齿条16和齿轮17;所述齿条沿立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齿轮设置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上,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高位、低位移动机构中设置电机(图中未示出),利用电机驱动各自对应的齿轮17转动带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其具体的在工作位和非工作位之间的切换,在此就不做赘述。本实用新型中所有的实施例中在收放机构上设置起电气隔离的绝缘子18。
如图11所示,第二种:包括丝杆10,所述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分别设置在丝杠上(本实施例中采用两套丝杆),分别采用两个电机(图中未示出)来驱动丝杆转动带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如图11所示,低位出的电机驱动丝杠19转动使得低位移动机构52下移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往非工作位移动,当处于非工作位时,高位处的电机和低位处的电机同时作动使得高位,低位移动机构均往下移动。这样就可以把整个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沉,此时可进行装卸作业。若货运列车要驶入或者驶出,高位处的电机和低位处的电机同时作动,使得整个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抬升,当高位移动机构到位后,低位的移动机构进一步上移,使得收放伸展开,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往工作位移动。
如图12所示,第三种:包括链条20,所述电机14驱动链条转动带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2第一动力提供机构还是采用第一配置12和滚轮13的组合方式,采用一套链条来驱动低位移动机构,第二动力提供装置中,用电机14驱动链条20,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主动轮21,链条设置在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上,通过链条的转动来带动低位的移动机构上下移动。设置限位结构23,保证低位移动机构移动的稳定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用于辅助移动机构在竖直方向移动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图12中只是给出了采用轨道的方式,低位移动机构设置在轨道上,高位移动机构采用第一配重12悬吊的方式。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限位机构的限制。本专利中所述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各自对应的移动机构在滑道、滑槽、滑轨或者轨道中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如图13中,限位机构可以是滑轨。
如图13是采用两套链条机构的示意图,从非工作位到工作位,高位处的电机14不作动,低位处的电机14作动带动低位移动机构下移,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往非工作位移动;高位处电机和低位处电机同时作动,带动各自链条转动,使得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机构同时下沉。
如图14A至图14B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方向旋转机构,所述方向旋转机构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收放机构利用所述方向旋转结构能够转动以便收回/放出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以及所述收放机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结构能够实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水平方向转动。
如图15所述,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方向旋转机构包括转轴25和铰接件26,所述转轴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铰接件设置在转轴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的一端铰接在铰接件上。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另外也可以,关于方向旋转机构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比如,在移动机构上设置一个转轴,支持结构的一端设置一个套环,这样可以实现水平转动,在垂直方向上,套环也有摆动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上设置一个套环,支持结构的一端设置另一个套环,两个套环环扣,可以实现水平方向的转动和伸缩方向的摆动。
另一种实施方式为:采用万向轴,支持结构一端通过万向轴设置在移动机构上。还要等等方式,在此不做穷举,也就是只要能实现安装在移动机构上的支持结构能够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转动的均可。
如图16是带有方向旋转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示意图。
本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如图17和图18所示,采用上述的升降式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中的至少两个升降式支持装置在各自对应的立柱上沿立柱的长度方向同步上升或者下降;每一个升降式支持装置下降到最大行程时,升降式支持装置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图17是位于工作位的示意图,图18是位于非工作位的示意图。
如图19是本移动接触网移动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到地面以下的示意图,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容纳在基坑30中,处于地面以下。使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低于地面,这样在龙门吊吊装货物的时候,特别是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工具碰撞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本实施例中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结构:
第一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门架28,如图20所示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门架28的示意图,门架上设置移动小车29,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小车上;
第二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坠砣,如图17和图18所示,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坠砣27,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坠砣上。
第三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弹簧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图中未示出,实际工程中可以使用弹簧机构代替坠砣。
第四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一端设置有坠砣,另一端设置有弹簧机构;或者
第五种设置机构为:本实施例中移动接触网的两端采用第一种至第四种中任意两两组合。
当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时,每一个升降式支持装置中的移动机构在立柱上往上移,使得所有支持结构的另一端沿远离其对应立柱的方向移动,带动整个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展开往工作位移动;同时,门架上的驱动装置作动带动移动小车移动。实现将整个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升降式支持装置,能够有效的避免现有技术存在折弯点情况,移动接触网中整体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不管是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移动到工作位的过程,还是从工作位移动到非工作位的通常,整根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基本都可以保持在同一直线,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弧线的技术缺陷;另一方面整个移动接触网中每一个立柱上均采用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拉不动,收放机构展不开不到位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操作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种工作方式: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收回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水平高度下降:
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切换工作位状态,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
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能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下降,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或者
第二种工作方式: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水平高度上升,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放出承力索和/或接触线:
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能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
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切换工作位状态,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
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操作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种:所述收放机构水平推出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或者所述收放机构水平收缩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升降驱动机构下移使得收放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低于工作位的水平高度。
或者
第二种:所述收放机构至少包括支持结构和支撑连接件;移动机构至少包括高位移动机构和相对较低的低位移动机构;支撑连接件一端与支持结构活动连接,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支持结构的一端分别设置在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机构上;所述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结构分别在立柱上移动改变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支持结构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工作位和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所述低位移动机构下移带动高位移动机构随动下移,使得所述收放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低于工作位的水平高度;或者
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机构被驱动同时下移动,使得所述收放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低于工作位的水平高度。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平衡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对支持结构左右两侧拉力不平衡的步骤:
所述收放机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转动的过程中,
当左右两侧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作用在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上的拉力不平衡时,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结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使得左右两侧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作用在支持结构上的拉力变为平衡。
本移动接触网中每个立柱上的支持结构在工作位状态、或者非工作位状态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两者之间切换所述支持结构转动的过程中,各自支持结构通过对应的方向旋转结构能够在水平方向转动。有效的解决施工误差,热胀冷缩带来的影响,同时还有有效的解决支持机构两侧拉力不平衡的问题,有效的张紧接触线和或承力索,本实施中提供的技术方案还能够根据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两端提供的拉动自动调节,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一直保持在张紧状态,而现有的技术方式不能解决该技术问题,也不能达成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包括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6)

1.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和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直接或者间接设置在立柱上;
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在其自身水平高度上具有上升/下降状态;
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能够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非工作位后,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或者
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非工作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进一步移动下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升降式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不高于人工建筑基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移动机构,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相连;
所述移动机构能够被抬升或者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和/或
所述移动机构移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改变水平高度位置,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水平高度抬升或者下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驱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立柱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机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上设置有收放机构,所述收放机构伸出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或者所述收放机构收回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放机构的驱动设置方式为:
第一种:至少采用两个移动机构,所述收放机构的一端设置在两个移动机构上,两个移动机构中至少一个移动机构运动使得两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缩短,所述收放机构被伸展开,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两个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增大,所述收放机构被压缩,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
第二种:所述收放机构的一端设置在移动机构上,采用电动/液压/气动推杆驱动收放机构伸展开或者收回,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非工作位往工作位移动,或者从工作位往非工作位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上设置有收放机构,所述收放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移动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收放机构转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翻到非工作位,或者下翻到非工作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升降式支持机构上设置有收放机构,所述收放机构至少包括支持结构和支撑连接件;移动机构至少包括高位移动机构和相对较低的低位移动机构;支撑连接件一端与支持结构活动连接,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支持结构的一端设置在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机构上;所述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结构分别在立柱上,移动改变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结构之间的间距,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工作位和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位移动机构下移带动高位移动机构随动下移,使得收放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低于工作位的水平高度;或者
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机构被驱动同时下移动,使得收放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低于工作位的水平高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种方式: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低位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高位移动机构连接;或者
第二种方式:所述支持结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高位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低位移动机构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至少包括高位升降驱动机构和低位升降驱动机构,所述高位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高位移动机构沿立柱上移动或者下移动,所述低位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低位移动机构上移动或者下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位升降驱动机构至少包括第一动力提供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提供机构用于驱动高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所述低位升降驱动机构至少包括第二动力提供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提供机构用于驱动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动力提供机构包括电机、电动推杆、电动驱动、液压推杆、气动推杆或者配重装置,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杆、所述液压推杆、所述气动推杆或者配重装置用于直接或者间接的将驱动力作用在高位/低位移动机构上,驱动高位/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提供机构至少包括第一配重和滚轮,采用拉绳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高位移动机构上,另一端绕过滚轮与第一配重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力提供机构至少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升或者下降。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配重,所述第二配重的重量作用在所述低位移动机构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接触网升降式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动力提供机构的设置方式采用如下任意一种:
第一种:包括齿条和齿轮;所述齿条沿立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齿轮设置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上,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轮转动带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第二种:包括丝杆,所述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设置在丝杠上,所述丝杆转动带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或者
第三种:包括链条,所述电机驱动链条转动带动高位和/或低位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方向旋转机构,所述收放机构利用所述方向旋转结构能够转动以便收回/放出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以及所述收放机构通过所述方向旋转结构能够实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水平方向转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旋转机构包括转轴和铰接件,所述转轴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铰接件设置在转轴上,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铰接在铰接件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用于辅助移动机构在竖直方向移动的限位结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所述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各自对应的移动机构在滑道、滑槽、滑轨或者轨道中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25.一种移动接触网,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至24任一项所述的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中的至少两个升降式支持装置在各自对应的立柱上升或者下降;每一个升降式支持装置下降到最大行程时,升降式支持装置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移动接触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结构:
第一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门架,门架上设置移动小车,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小车上;
第二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坠砣,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坠砣上;
第三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弹簧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
第四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一端设置有坠砣,另一端设置有弹簧机构;或者
第五种设置机构为:移动接触网的两端采用第一种至第四种中任意两两组合。
CN202120192789.0U 2021-01-24 2021-01-24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Active CN219523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92789.0U CN219523734U (zh) 2021-01-24 2021-01-24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92789.0U CN219523734U (zh) 2021-01-24 2021-01-24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3734U true CN219523734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584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92789.0U Active CN219523734U (zh) 2021-01-24 2021-01-24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3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15174B (zh) 负荷提升装置
CN103183297B (zh) 一种移动救援电梯及救援车
CN113830709B (zh) 双回转伸缩变幅升降平台、调平机构液压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292151B (zh) 一种移变列车
CN206985545U (zh) 一种带刹车机构的移架起吊装置
CN219523734U (zh)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214822714U (zh)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102704725A (zh) 两层斜放升降横移停车设备
CN113581021A (zh) 立柱升倾驱动装置、可升降隐藏式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CN218986405U (zh)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112677829A (zh)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CN112794249B (zh) 一种预制构件的运输车
CN205820800U (zh) 可实现无脚手架搭设模板架的液压升降装置
CN215358395U (zh) 一种煤矿液压支架维修平台
CN115180538A (zh) 一种定柱式悬臂起重机及其使用方法
CN218986407U (zh) 下沉式移动接触网
CN218986406U (zh) 主动驱动式收放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111877165B (zh) 有限空间下贝雷梁平移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219029173U (zh) 主动驱动式伸缩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112757968A (zh)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CN217415536U (zh)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接触网
CN215971195U (zh) 立柱升倾驱动装置及可升降隐藏式移动接触网
CN208996484U (zh) 一种仰俯随动的绕绳臂杆机构及跨越架
CN219096537U (zh) 升降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216507996U (zh) 电气化铁路移动接触网升降腕臂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