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84691U - 钉枪 - Google Patents

钉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84691U
CN218984691U CN202222597957.1U CN202222597957U CN218984691U CN 218984691 U CN218984691 U CN 218984691U CN 202222597957 U CN202222597957 U CN 202222597957U CN 218984691 U CN218984691 U CN 2189846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king
axis
mating
driving wheel
strik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979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伟
张响亮
毋宏兵
吉绍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1667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20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846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846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1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with fixed main cylin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7Mechanical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8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combustion pressure
    • B25C1/1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combustion pressure generated by detonation of a cartridge
    • B25C1/18Details and accessories, e.g. splinter guards, spall minimi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工具,具体地为一种钉枪,具有击打机构和抬升机构,击打机构包括可被驱动的打击部件和设置在打击部件上的底座,打击部件沿第一轴线纵向延伸,打击部件上设置有若干沿第一轴线排列的配接孔,抬升机构包括由动力输出部驱动旋转的驱动轮以及沿驱动轮的外围间隔设置的若干适配部,若干适配部能够交替地与对应配接孔配合以驱动打击部件沿第一轴线运动从而带动底座由初始位置向蓄能位置移动。由于打击部件沿第一轴线设置有配接孔,为打击部件与驱动轮的配接提供了空间,通过配接孔实现配合,提高了打击部件的强度,使得配接过程更加稳定可靠,更好的实现蓄能,该结构不仅适用于气弹簧钉枪,机械弹簧钉枪同样可以使用。

Description

钉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钉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钉枪。
背景技术
钉枪,又称射钉器,利用瞬间释放的能量推动打击部件(也称撞针)做锤击运动,将紧固件从枪嘴内高速射出,以完成物体的固定。直流钉枪通常包括蓄能机构、打击部件和抬升机构,通过抬升机构和蓄能机构驱使打击部件往复运动,压缩蓄能缸内媒介,以获取瞬间释放打击能量。钉枪在装修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根据能源系统的不同,可以将钉枪分为电动钉枪,气动钉枪,瓦斯钉枪,手动钉枪等。目前电动钉枪采用的驱动方式包括多缸压缩式常压、高压气弹簧、抽真空、机械弹簧、飞轮、螺线管、电磁铁、蒸汽电热丝等多种,这些驱动方式的电动钉枪在完成打钉操作后往往需要进行蓄能,蓄能通常以电机作为动力源;比如,高压气弹簧式钉枪和机械弹簧式钉枪都需要通过抬升机构实现高压气体或机械弹簧的压缩。
抬升机构形式各异,目前存在类齿轮齿条抬升、齿轮凸轮抬升、X型连杆结构抬升、双齿轮曲柄抬升、丝杠螺母抬升等等,其中,类齿轮齿条抬升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抬升机构,常见的三种抬升结构:一、采用凸轮与齿条传动配合,以驱使打击部件的往复运动。然而,该凸轮需在打击部件一侧平放设置,导致抬升机构的横向宽度过大;同时对凸轮和齿条的强度要求高,在打钉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振动,难以确保其可靠性;二、将抬升机构设计为X型连杆结构,在曲柄转动时啮合元件的运动轨迹为直线或接近0°,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负载运动摩擦力。而该方案叠加三层传动机构,相对成本较高,且对装配和制造的精度要求较高,旋转处容易卡死;三、采用双齿轮曲柄抬升方案,以两个互相啮合的圆柱螺旋齿轮传递扭矩。然而,该方案对齿轮的强度和精度要求较高,相对整体质量较重,体积较大,人机体验较差。
另外,在一些钉枪中,将其抬升机构设计成两个正交的锥形齿进行不同方向上扭矩的传递,以抬升打击部件。然而在具体设计中,存在严重结构缺陷,导致钉枪整体体积变得臃肿。这对于接近角落的固定位或者加工空间较窄的固定位时,钉枪外壳很容易造成结构干涉,导致钉枪无法或不便作用在固定位上,从而导致其可接近性非常差。同时,因钉枪体积较大,其可视性也较差,容易遮挡操作人员的视线,无法及时观察到固定状况。受限于抬升机构的影响,现有技术中,气缸式钉枪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用户操作相当不便。
此外,对于类齿轮齿条抬升的正常抬升行程中,打击部件与驱动轮之间处于正常的啮合关系,当紧固件发生卡阻异常情况发生时,由于钉子变形堵在打击部件的前面,导致打击部件不能停留在预定的啮合位置,打击部件与驱动轮之间会存在错位关系(如图26和图27所示),从而导致打击部件上的类齿可能会和驱动轮的类齿在啮合时发生强制性的抵触,从而导致驱动轮负载过大,发生过流保护或者烧坏电机的现象,影响工具的正常工作,并且在清除卡钉时,由于打击部件在异常位置停止,清除卡阻的紧固件时就很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钉枪,提高了打击部件的强度,使得配接过程更加稳定可靠,更好的实现蓄能,保持钉枪运行稳定和可靠的同时,操作稳定性和操作安全性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以下描述中得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因此,前述目的的陈述并非排他性的,并且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许多目的中的一些目的。
相应地,在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钉枪,包括:机壳;动力输出部,设置于所述机壳;料仓,用于为钉枪提供紧固件;枪嘴,配置为接收被驱动的紧固件;击打机构,包括可被驱动的打击部件和设置在所述打击部件上的底座,所述打击部件沿第一轴线纵向延伸;以及抬升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打击部件运动以带动所述底座由初始位置向蓄能位置移动;所述抬升机构包括由所述动力输出部驱动并绕第二轴线旋转的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的外围间隔设置有若干适配部;所述打击部件上设置有若干沿所述第一轴线排列的配接孔;在所述驱动轮的作用下,若干适配部能够交替地与对应配接孔配合以驱动所述打击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底座由初始位置向所述蓄能位置移动;使得打击部件与驱动轮的配接更加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接孔贯穿所述打击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钉枪还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的气缸,当所述底座由初始位置向所述蓄能位置移动时,压缩储放于所述气缸内的气体以实现蓄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击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依次设置用于击发所述紧固件的击打部、卡合部、以及与底座配接的连接部,若干配接孔设置于所述卡合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击部件具有沿第一轴线延伸的高度、沿所述第二轴线方向延伸的宽度,所述卡合部的宽度大于击打部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轴线方向,所述打击部件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卡合部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击打部的第一侧面平齐,所述卡合部的第二侧面凸出于所述击打部的第二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若干适配部的数量为n个,按与所述配接孔的配接先后顺序,依次为第一个适配部至第n个适配部,当所述底座由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所述蓄能位置附近时,第n个适配部与对应的配接孔脱离配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个适配部与第2个适配部之间以第一角度设置,第n-1适配部与第n个适配部之间的第二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n个适配部与第一个适配部之间的第三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个适配部至第n-1个适配部沿所述驱动轮直径方向的径向尺寸相等,第n个适配部沿所述驱动轮直径方向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适配部的径向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个适配部分别通过滚套旋转地支撑在所述驱动轮上,第n个适配部的滚套直径大于第一个适配部的滚套直径;如此设置,可降低配接时打击部件以及驱动轮产生的磨损,并保证打击部件打钉瞬间最末配接部和最末适配部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适配部为滚动部,所述滚动部在所述驱动轮上能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滚动部与所述配接孔滚动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输出部包括马达、以及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驱动轮同轴设置的传动件、以及与所述传动件啮合的输出轮,所述输出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传动件的旋转轴线垂直设置;使得从马达输出的旋转方向发生改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击部件与所述输出轮均位于传动件设有啮合面的一侧,且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打击部件靠近所述马达的一侧;减少了钉枪的横向宽度,提高操作钉枪的可视性和可接近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接孔沿第一轴线的一侧设置有配接部,所述适配部能够与所述配接部相配接,从而驱动所述打击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运动;通过将配接部设置在配接孔的一侧,当驱动轮与打击部件接触时,配接部与适配部的配接完成打击部件的抬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垂直于第一轴线且垂直于第二轴线的方向为打击部件的厚度方向,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述若干配接部具有靠近所述驱动轮一侧的抵接部和远离所述驱动轮一侧的根部,所述若干配接部还包括啮合面和跨越面,所述啮合面和所述跨越面分别位于所述抵接部沿第一轴线的两侧,所述若干配接部通过所述啮合面与若干适配部配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厚度方向的平面上,至少一个所述根部的投影沿第一轴线的长度大于所述抵接部的投影沿第一轴线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除邻近底座的第一配接部和远离底座的最末配接部外,其余配接部的所述根部的投影沿第一轴线的长度大于所述抵接部的投影沿第一轴线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抵接部沿第一轴线方向的延展长度范围为0-1mm;确保打击部件处于非正常位置时,打击部件上的配接部与驱动轮上的适配部能够正常配接,避免出现啮合干涉、电机堵转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除邻近底座的第一配接部和远离底座的最末配接部外,其余配接部的所述延展长度范围为0-1mm;由于打击部件异常停止时不会在首末配接部配接位置,故使得除首末配接部的其余配接部的抵接部沿纵向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1mm,保证首末配接部强度的同时,避免出现啮合干涉的情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跨越面与所述啮合面沿靠近驱动轮的方向逐渐靠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除邻近底座的第一配接部和远离底座的最末配接部外,其余配接部的所述跨越面与所述啮合面沿靠近驱动轮的方向逐渐靠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啮合面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所述跨越面与所述啮合面的夹角大于15度小于75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配接部的抵接部与所述啮合面及所述跨越面形成圆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跨越面为内凹圆弧面和/或斜面;通过圆弧和/或斜面处理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但不仅限于这两种实现形式,只要保证配接部的抵接部沿打击部件纵向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1mm即解决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技术问题之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除邻近底座的第一配接部外,其余配接部的所述跨越面为内凹圆弧面和/或斜面;进一步保证首末配接部强度的同时,杜绝非正常啮合的情形的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轮具有与邻近底座的第一配接部配接的第一适配部,所述第一适配部外缘距驱动轮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跨越面的曲率半径;使得非正常啮合的出现的概率进一步降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击部件远离底座的最末配接部与驱动轮轴线沿厚度方向的距离小于其它配接部与驱动轮轴线沿厚度方向的距离;如此设置,可促进打击部件上的配接部与驱动轮上的适配部正常配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适配部为滚动部,所述滚动部在所述驱动轮上能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滚动部与所述配接部滚动配接,与邻近底座的第一配接部配接的第一滚动部为非圆柱形状;由此,可保证在一次打钉循环中,打击部件与驱动轮的首次配接无异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动部具有多个径向向外延伸的凸起部,并且多个凸起部围绕第一滚动部的外表面均匀间隔布置;可进一步确保打击部件与驱动轮顺利正常配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动部具有多个径向向内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半径不大于所述抵接部的圆弧半径;避免第一滚动部凹陷部与抵接部旋转过程中发生卡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击部件上方设有压板;如此设置,可对打击部件运动进行导向,提高打击部件的强度,防止打击部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过程中出现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板具有避让所述驱动轮的凹槽,所述压板通过螺钉固定设于所述枪嘴上;由于压板具有避让驱动轮的凹槽,使得驱动轮正常旋转实现抬升,压板与工具固定连接,确保压板的强度与刚度,使得工具正常稳定操作,提高了工具的操作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钉枪,在保持钉枪运行稳定和可靠的同时,减少了整个抬升机构的横向宽度和整体体积,提高钉枪的可接近性和可视性,所述钉枪包括:壳体;弹夹,用于为所述钉枪提供紧固件;击打机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击打机构包括用以击发所述紧固件的撞针及连接于所述撞针的压缩塞,所述撞针具有一纵向轴线,所述压缩塞具有靠近所述紧固件设置的初始位置及远离所述紧固件设置的蓄能位置,所述压缩塞能够与所述撞针在所述初始位置与所述蓄能位置之间作线性往复运动;蓄能机构,用于驱使所述压缩塞由所述蓄能位置运动至所述初始位置;抬升机构,包括马达、以及由马达驱动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由马达驱动的输出轮、由所述输出轮驱动的传动件、以及与所述传动件同轴设置的驱动轮;当所述压缩塞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驱动轮与所述撞针配接以驱动所述压缩塞向所述蓄能位置移动,当所述压缩塞移动至所述蓄能位置附近时,所述驱动轮与所述撞针脱离配接;所述输出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轴线相垂直,所述传动件设置有与所述输出轮啮合的啮合面,所述撞针与所述输出轮均位于所述传动件设有啮合面的一侧。
上述的钉枪,在抬升机构的设计中,将输出轮的旋转轴线与驱动轮的旋转轴线垂直设置,使得输出轮的旋转方向与驱动轮的旋转方向正交,改变马达扭矩传递的方向,便于驱动轮相对于撞针而言为能呈竖立或者纵向布置。由于撞针与输出轮均位于传动件具有啮合面的一侧,即撞针与输出轮位于同一侧,因此,在布置马达时,允许马达在钉枪的横向宽度上能尽可能邻近撞针下方布置,有效减少驱动轮和马达在钉枪内的横向宽度,降低整个抬升机构的横向宽度和整体体积,有利于提高钉枪的可视性和可接近性。另外,驱动轮与撞针配接时能驱动压缩塞向蓄能位置移动,因此,当压缩塞在撞针的带动下运动至蓄能位置附近时,驱动轮与撞针脱离配接,使得压缩塞从蓄能位置上快速释放,以实现紧固件被稳定击发。如此,本钉枪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在保证抬升机构的稳定性和顺畅性的同时,减少了抬升机构的横向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轴线距离所述压缩塞的轴线距离在0mm-20mm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轮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轮为第一锥齿轮,所述传动件为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轮的轴线位于所述撞针的靠近所述马达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和所述输出轮同轴设置,所述弹夹沿着所述撞针的轴线方向进行投影,形成第一投影区,所述马达和所述传动机构沿着所述撞针的轴线方向进行投影,形成第二投影区,所述第二投影区在其宽度方向上覆盖所述第一投影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撞针上设有若干配接部,所述配接部沿着所述撞针的纵向轴线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轮上设有若干适配部,所述压缩塞到达所述蓄能位置之前,所述适配部在所述驱动轮旋转作用下,与所述配接部一一对应地交替配接;所述压缩塞运动至所述蓄能位置附近时,所述适配部与所述配接部脱离配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撞针沿纵向轴线方向设有若干孔,所述配接部为所述孔靠近所述压缩塞的边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适配部为滚动部,所述滚动部在所述驱动轮上能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滚动部与所述配接部滚动配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适配部包括第一适配部和与所述第一适配部相邻的第二适配部,所述第一适配部与所述第二适配部之间设有隔开部,当所述压缩塞到达所述蓄能位置时,所述第一适配部与所述配接部配接;随着所述驱动轮继续旋转,所述第一适配部与所述配接部脱离配接,且所述隔开部转动至与所述撞针相对,并保持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撞针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压缩塞受所述蓄能机构施加的朝所述撞针方向的预压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能机构内设有预压弹簧,所述预压弹簧连接于所述蓄能机构内壁与所述压缩塞之间,以使所述压缩塞受所述预压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撞针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蓄能机构内存储有预设量气体,以使所述压缩塞受所述预压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钉枪还包括储气缸,所述储气缸与所述蓄能机构连通。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通过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进一步的特征将变得清楚,其中优选实施方式仅是作为示例,其中:
图1为现有钉枪中操作人员顶视图;
图2为传统钉枪中操作人员侧视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钉枪可接近性分析图一;
图4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钉枪可接近性分析图二;
图5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钉枪结构一视角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钉枪结构另一视角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隐藏齿轮箱后的钉枪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抬升机构与打击部件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初始状态下蓄能机构、驱动轮和打击部件配合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初始状态下蓄能机构、驱动轮和打击部件配合结构剖视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初始状态下驱动轮与打击部件配合示意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蓄能状态下蓄能机构、驱动轮和打击部件配合示意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蓄能状态下驱动轮与打击部件配合示意图;
图14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具有并列设置的气缸的钉枪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具有包络设置的气缸的钉枪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具有齿状驱动轮的钉枪结构示意图;
图17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钉枪轴结构轴视图;
图18为一个实施例弹簧式钉枪初始位置示意图;
图19为一个实施例弹簧式钉枪蓄能位置示意图;
图20为另一个实施例蓄能状态下驱动轮与打击部件配合示意图;
图21为另一个实施例初始状态下驱动轮与打击部件配合示意图;
图22为一实施例驱动轮与打击部件配合示意图;
图23为又一实施例驱动轮与打击部件配合示意图;
图24为一个实施例打击部件上配接孔为盲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一个实施例驱动轮上单个适配部的剖视图;
图26为现有技术中一种钉枪打击部件抬升结构剖视图;
图27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钉枪打击部件齿轮齿条式抬升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隐藏壳体等部件后的钉枪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初始状态下驱动轮和打击部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30为驱动轮和打击部件配合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1为驱动轮和打击部件配合的局部剖视图;
图32为紧固件发生卡阻状态下驱动轮和打击部件异常配接的剖视图;
图33中,(A)为驱动轮和打击部件正常配接的剖视图,(B)、(C)、(D)为紧固件发生不同程度的卡阻时驱动轮和打击部件配接的剖视图;
图34为另一个实施例驱动轮和打击部件异常配合的剖视图;
图35为图34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6为驱动轮和打击部件异常配合受力示意图;
图37为驱动轮和打击部件局部尺寸标识图;
图38为隐藏壳体等部件后分离压板的钉枪结构示意图;
图39为图38中沿线G-G截取的压板剖视图;
图40为又一个实施例驱动轮和打击部件啮合立体图;
图41为驱动轮和打击部件啮合俯视图。
100—钉枪,110—机壳,120—蓄能机构,130—导座,140—压缩塞/底座,150—打击部件,151—参考平面,152—配接部,153—安装件,154—纵向轴线,39、155—配接孔,160—抬升机构,161—马达,162—驱动轮,1621—适配部,16211—第一适配部,16212—第二适配部,16213—滚动部,1622—隔开部,163—传动机构,1631—输出轮,16311—第一锥齿轮,1632—传动件,16321—第二锥齿轮,16322—啮合面,1633—转轴,164—齿轮箱,165—第二投影区,170—储气缸,180—料仓,181—第一投影区,200—紧固件,190—弹簧,191—导向杆,156—第一侧面,157、158—第二侧面,1501—击打部,1502—卡合部,1503—连接部,1、10、11、11a—打击部件,1-1、1-2、10-1、10-7、11-1~11-6、11a-1、11a-2、11a-10—配接部,2、20、12、12a—驱动轮,2-1、2-2、20-1、20-7、12-1~12-6、12a-1、12a-2、12a-10—适配部,3、30、13、13a—活塞/底座,4、40、32—抵接部,14—紧固件,15—工件,16—气缸,17—头壳,18—枪嘴,19—深度调节机构,21—安全开关触杆,22—料仓,23—扳机,24—减速箱,25—控制板,26—马达,27—缓冲件,28—传动件,29—枪嘴盖板组件,31—下盖板,33—跨越面,34—啮合面,35—压板,36—压板紧固件,37—凹槽,38—轴承室,41—输出轮,42—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底座140的轴线”、“驱动轮162的轴线”和“输出轮1631的旋转轴线”,分别以图17为例,底座140的轴线为图17中S1线表示;驱动轮162的轴线为图17中S2线表示;输出轮1631的旋转轴线为图17中S3线表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图7、图10及图18,一种钉枪100,钉枪100包括:机壳(壳体)110;料仓(弹夹)180,用于为钉枪100提供紧固件200;击打机构,至少部分设于机壳110内,击打机构包括用以击发紧固件200的打击部件(撞针)150及连接于打击部件150的底座140,底座140具有靠近紧固件200设置的初始位置及远离紧固件200设置的蓄能位置,底座140能够与打击部件150在初始位置与蓄能位置之间作线性往复运动;蓄能机构120,至少部分设于机壳110内,用于驱使底座140由蓄能位置运动至初始位置,蓄能机构120包括设有预压弹簧的气缸170或者设有高压气体的气缸170或者弹簧190,蓄能机构120用于提供击发紧固件200的打击力;抬升机构160,包括马达161、以及由马达161驱动的传动机构163,马达161和传动机构163为动力输出部,传动机构163包括由马达161驱动的输出轮1631、由输出轮1631驱动的传动件1632、以及与传动件1632同轴设置的驱动轮162;当底座140处于初始位置时,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配接以驱动底座140向蓄能位置移动,当底座140移动至蓄能位置附近时,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脱离配接;传动件1632设置有与输出轮1631啮合的啮合面16322,输出轮1631的旋转轴线与驱动轮162的旋转轴线相垂直,打击部件150与输出轮1631均位于传动件1632设有啮合面16322的一侧;毫无疑义,打击部件150与马达161轴线均位于传动件1632设有啮合面16322的一侧。
上述的钉枪100,在抬升机构160的设计中,将输出轮1631的旋转轴线与驱动轮162的旋转轴线垂直设置,使得输出轮1631的旋转方向与驱动轮162的旋转方向正交,改变马达161扭矩传递的方向,便于驱动轮162相对于打击部件150而言为能呈竖立或者纵向布置。由于打击部件150与输出轮1631均位于传动件1632具有啮合面16322的一侧,即打击部件150与输出轮1631位于同一侧,因此,在布置马达161时,允许马达161在钉枪100的横向宽度上能尽可能邻近打击部件150下方布置,有效减少驱动轮162和马达161在钉枪100内的横向宽度,降低整个抬升机构160的横向宽度和整体体积,有利于提高钉枪100的可视性和可接近性。另外,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配接时能驱动底座140向蓄能位置移动,因此,当底座140在打击部件150的带动下运动至蓄能位置附近时,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脱离配接,使得底座140从蓄能位置上快速释放,以实现紧固件200被稳定击发。如此,本钉枪100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在保证抬升机构160的稳定性和顺畅性的同时,减少了抬升机构160的横向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蓄能位置应理解为底座140在打击部件150的带动下沿着蓄能机构120的轴线运动,压缩气缸170内的气体或者压缩弹簧170,以获取一定的压力;当底座140运动至一定位置附近后,被释放的底座140获取瞬间冲击能量,驱使打击部件150击打紧固件200,此时,底座140被释放的位置则可理解为蓄能位置。其中,底座140可为压缩塞,例如:柱塞或者活塞等、或者撞击框架、或者打击部件底座等。
而“蓄能位置附近”应理解为底座140运动至蓄能位置时,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之间到达脱离配接的临界点,此时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可能会发生脱离配接;也可能因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之间配接时的残余力而不会立马发生脱离配接,或者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之间配接抬升打击部件150后,驱动轮162继续旋转,与打击部件继续配接,和气缸170内的高压力或者弹簧170一起使打击部件150向紧固件方向运动再脱离配接。当底座140运动至蓄能位置,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并没有发生脱离配接时,底座140需稍微继续运动,以超过蓄能位置或者越过蓄能位置向紧固件方向运动,使得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能正好发生脱离。至于蓄能位置附近的具体取值可根据驱动轮162与打击部件150之间配合的实际尺寸而定,比如:该附近可取但不限于距离蓄能位置0mm~5mm范围之内值。
还需说明的是,驱动轮162的旋转轴线可位于打击部件150的上方,也可位于打击部件150的下方。同时,打击部件150可为圆柱状结构,也可为具有平面的杆状结构等。当打击部件150为具有平面的杆状结构时,打击部件150朝向料仓180的一侧面上至少具有一参考平面151,此时,以打击部件150上的参考平面151为基准,将驱动轮162的旋转轴线平行于参考平面151布置,使得驱动轮162的布置限定为呈竖立或者纵向状态。
另外,“可视性”和“可接近性”应分别理解为:操作人员手持钉枪100作业时,以操作人员的视角观察钉枪100固定的位置,是否会被钉枪100机身所遮挡视线,该视线遮挡的程度则用于检验钉枪100的可视性。而“可接近性”则考察钉枪100作用在固定位置时受外部结构或者外部位置影响的程度。为便于理解“可视性”,以传统的钉枪100为例,请参考图1与图2,由于传统钉枪100结构设计缺陷,导致钉枪100的整体体积较大,操作人员作业时不论侧视还是顶视,均不能很好观察到固定位置,从而导致操作人员无法及时掌握打钉状态,降低打钉效果。
同时,为便于理解“可接近性”,以图3与图4为例,由于输出轮1631的旋转轴线与驱动轮162的旋转轴线相垂直,且打击部件150与输出轮1631均位于传动件1632具有啮合面16322的一侧,因此,紧固件200被击发时所处位置与机壳110的一侧面之间距离L小于或者等于16.4cm;紧固件200被击发时所处位置与机壳110的顶面之间距离H小于或者等于11.4cm。如此,相比于传统钉枪100,本钉枪100能不受拐角限制,有效作用在邻近拐角处的固定位置。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7,马达161轴线距离底座140的轴线距离在0mm-20mm范围内,如此,合理控制马达161轴线与底座140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缩小马达161与底座140之间的间隙,使得钉枪100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提高钉枪100的可视性和可接近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与图17,打击部件150具有一纵向轴线154,驱动轮162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纵向轴线154,即驱动轮162的轴线完全以横向状态布置在打击部件150的上方或下方。这样使得驱动轮162能更加稳定驱使打击部件150运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与图17,驱动轮162的轴线位于打击部件150的靠近马达161的一侧,即驱动轮162与马达161均位于打击部件150的下方。如此设计,有利于降低钉枪100的重心,使得钉枪100的操作更加可控,人机协调性更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与图17,打击部件150具有一纵向轴线154。输出轮1631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纵向轴线154,此时驱动轮162的端面与输出轮1631的旋转轴线平行设置。若将输出轮1631的旋转定义为水平方向的圆周运动,那么驱动轮162的旋转则为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传动机构163还包括转轴1633。转轴1633连接于驱动轮162与传动件1632。由此可知,在传动过程中,马达161通过输出轮1631带动传动件1632进行旋转;传动件1632旋转后,则通过转轴1633驱使驱动轮162绕自身轴线进行转动,以实现不同方向上的旋转力传递。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现不同方向的旋转力传递,输出轮1631和传动件1632至少有两种结构设计,如:请参考图8,一、输出轮1631为第一锥齿轮16311,传动件1632为与第一锥齿轮16311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6321;此时,利用正交的两个锥齿轮,使得马达161上的旋转稳定传递至驱动轮162上。二、输出轮1631为涡杆,传动件1632为与涡杆啮合的涡轮,蜗轮接于转轴1633上,以使转轴1633上的同轴的驱动轮162运动。即利用涡轮和蜗杆的传动配合,使得马达161与驱动轮162之间不同方向的传动。
具体地,请参考图8,输出轮1631为第一锥齿轮16311,传动件1632为与第一锥齿轮16311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6321。同时,请参考图6,抬升机构160还包括设于机壳110上齿轮箱164。第一锥齿轮16311与第二锥齿轮16321均设于齿轮箱164内。转轴1633转动装设于齿轮箱164上,且一端伸出齿轮箱164,并与驱动轮162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7,马达161和输出轮1631同轴设置。料仓180沿着打击部件150的轴线方向进行投影,形成第一投影区181。马达161和传动机构163沿着打击部件150的轴线方向进行投影,形成第二投影区165,第二投影区165在其宽度方向上覆盖第一投影区181。由此可知,马达161与输出轮1631作为一个整体沿着打击部件15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在宽度方向上能覆盖料仓180,这样使得马达161和料仓180至少在打击部件150的轴线方向上成排并列设置,避免两者错位而增大钉枪100的横向宽度,如此,有利于进一步缩小钉枪100整体体积,提升钉枪100的可视性和可接近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输出轮1631的旋转轴线方向与打击部件150的轴线方向垂直时,该第二投影区165的宽度方向可理解为:既与打击部件150的轴线方向垂直,又与输出轮1631的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为了便于理解第二投影区165的宽度方向,以图17为例,第二投影区165的宽度方向为图17中S4任一箭头所指的方向。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马达161和传动机构163在打击部件150的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宽度则大于料仓180在打击部件150的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打击部件150上设有若干配接部152。配接部152沿着打击部件150的纵向轴线间隔设置。驱动轮162上设有若干适配部1621。底座140到达蓄能位置之前,适配部1621在驱动轮162旋转作用下,与配接部152一一对应地交替配接。底座140运动至蓄能位置附近时,适配部1621与配接部152脱离配接。由此可知,在钉枪100工作过程中,请参考图9,旋转的驱动轮162将适配部1621一个个依次交替配接在不同位置的配接部152上,驱使打击部件150沿着蓄能机构120的轴线运动,使得底座140由初始位置运动至蓄能位置附近。请参考图12与图13,当底座140运动至蓄能位置附近时,适配部1621与配接部152脱离配接(此处应理解为所有的适配部1621与配接部152均脱离配接)。此时底座140在蓄能位置附近处于被释放状态,在蓄能机构120的作用下,获得瞬间冲击能量,以使打击部件150快速击打紧固件200。
需要说明的是,适配部1621与配接部152一一对应地交替配接应理解为:随着驱动轮162旋转,其上的适配部1621也随之旋转。当上一个适配部1621从与之对应的配接部152转离后,下一个适配部1621则转动至能与打击部件150接触的位置。此时打击部件150也在驱动轮162的带动下,下一个配接部152也正好运动至能与该适配部1621配接的位置上,如此循环重复,以实现适配部1621与配接部152一一对应地交替配接动作。
具体地,请参考图8,若干适配部1621沿着驱动轮162的周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配接部152为凸状结构,适配部1621则为槽或者孔状结构;或者,配接部152为槽或者孔状结构,适配部1621则为凸状结构。配接孔155可以为通孔或者盲孔,当配接孔155为通孔时,可以将其看作打击部件150上若干沿第一轴线S1排列且贯穿打击部件150的窗口,当配接孔155为盲孔时,可以理解为若干槽状结构沿第一轴线S1排列设置于打击部件150上。当然,配接部152与适配部1621也可均为齿状结构。请参考图16,当配接部152与适配部1621均为齿状结构时,配接部152可直接开设在打击部件150上,也可间接安装在打击部件150上。比如:打击部件150上可拆卸设有安装件153,若干配接部152间隔设于安装件153上。另外,将配接部152设置在可拆卸的安装件153上,以便维护人员对磨损的安装件153进行更换,同时也避免打击部件150直接受力而导致结构易损。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1与图13,打击部件150沿纵向轴线154方向设有若干配接孔155。配接部152为配接孔155靠近底座140的边缘。如此,配接时,适配部1621插入配接孔155内,并与配接孔155靠近底座140的边缘抵触,以驱使底座140朝蓄能位置运动。其中,配接孔155的形状有多种选择,比如:配接孔155的外形可为但不仅限于圆形、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与图10,至少一个适配部1621为滚动部16213。滚动部16213在驱动轮162上能绕自身轴线转动,滚动部16213与配接部152滚动配接。即当滚动部16213与配接部152进行交替配接时,滚动部16213与配接部152之间摩擦为滚动摩擦,这样能有效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滚动部16213与配接部152之间的磨损量,延长抬升机构160的使用寿命。其中,驱动轮162上的适配部1621可全部为滚动部16213,也可部分为滚动部16213结构。当部分适配部1621为滚动部16213时,可将最先与打击部件150配接的适配部1621设计为滚动部16213。
可选地,滚动部16213可为但不仅限于滚套、轴承、滚珠、辊轴等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与图13,适配部1621包括第一适配部16211和与第一适配部16211相邻的第二适配部16212。第一适配部16211与第二适配部16212之间设有隔开部1622。当底座140到达初始位置时,第一适配部16211与配接部152配接。随着驱动轮162继续旋转,第一适配部16211与配接部152脱离配接,且隔开部1622转动至与打击部件150相对,并保持间距。由此可知,在将底座140从蓄能位置上释放时,旋转驱动轮162,驱使第一适配部16211转离配接部152而发生脱离配接。在第二适配部16212作用在打击部件150之前,隔开部1622与打击部件150相对。由于隔开部1622与打击部件150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在此期间打击部件150则处于不受驱动轮162作用,因此,底座140瞬间获得冲击能量,带动打击部件150快速击打紧固件200,以完成打钉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隔开部1622在第一适配部16211和第二适配部16212之间,其目的在于增大第一适配部16211和第二适配部16212之间的间距,以实现第一适配部16211和第二适配部16212之间存在与配接部152脱离配接时期。至于隔开部1622的长度尺寸可由实际产品规格和配接部152之间的间距大小而定。另外,第一适配部16211和第二适配部16212两者中,至少一个可为滚动部16213结构。当然,在蓄能过程中,由于第二适配部16212最先与打击部件150接触配合,因此,第二适配部16212最好设计为滚动部16213结构。
具体地,请参考图11,隔开部1622为驱动轮162的外轮廓的一段曲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与图11,当打击部件150完成击打紧固件200动作时,随着驱动轮162旋转,第二适配部16212与配接部152配接。即当打击部件150处于初始位置时,继续转动驱动轮162后,隔开部1622转离打击部件150,使得第二适配部16212转至能与打击部件150接触的位置,并与其中一配接部152配接,这样使得打击部件150在驱动轮162的作用下,能重复进行配接和脱离配接的周期性动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打击部件150处于初始位置时,底座140在蓄能机构120内具有朝打击部件150方向的预压力,预压力受蓄能机构120施加,这样有利于增大底座140处于蓄能位置上的压力,提高打击部件150上的击打力度。同时在初始状态上时,在底座140增加预压力,也能保证底座140处于张紧、稳定状态,避免底座140和打击部件150处于初始位置时出现松动、异响等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钉枪100还包括预压弹簧,预压弹簧设置在蓄能机构120内,预压弹簧连接于蓄能机构120内壁与底座140之间,以使底座140受预压力。如此,利用预压弹簧,使得底座140在初始状态上获取预压力。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打击部件150完成击打紧固件200动作时,蓄能机构120内充有预设量气体,如此,通过预先通入预设量的气体,使得底座140获取一定的预压力。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当打击部件150完成击打紧固件200动作时,蓄能机构120内由预压弹簧和预设量气体共同作用,使得底座140获取一定的预压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4与图15,钉枪100还包括气缸170。气缸170作为蓄能机构120的一部分,气缸170由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构成,使得钉枪100内的高压气体通入量增多,提高钉枪100的瞬间击打力度。
需要说明的是,气缸170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布置有多种,比如:将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并列设置;或者,将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上下布置;又或者,气缸170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之间采取包络形式,请参考图15,如:将气缸170第一气缸1701套设于第二气缸1702外,以节约气缸170所占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钉枪100还包括枪嘴,枪嘴连接在机壳110上,以使紧固件200被击发出。同时,钉枪100还包括导座130,打击部件150至少一部分伸至导座130上,以稳定击发紧固件20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8和图19,蓄能机构120包括弹簧190,弹簧190中设有导向杆191,导向杆191引导弹簧190压缩方向,打击部件150一端连接底座140,底座140抵接弹簧190,打击部件150上设有若干配接部152,驱动轮162上设有若干适配部1621,如图18所示,初始位置时,驱动轮162的适配部1621与打击部件150上的配接部152配接,随着驱动轮162的旋转,使得打击部件150达到图19位置,此时弹簧190被压缩,当适配部1621与配接部152脱离配接,弹簧190使得打击部件从蓄能位置向初始位置运动,提供击发紧固件200的打击力。
参见图20,驱动轮162的外围间隔设置且可以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若干滚动部16213,打击部件150上设置有若干沿第一轴线S1排列且贯穿打击部件150的配接孔155,在驱动轮162的作用下,若干滚动部16213能够交替地与对应配接孔155配合以驱动打击部件150沿第一轴线S1运动从而带动底座140由初始位置向蓄能位置移动。
定义沿第一轴线S1方向为打击部件150的高度方向,定义沿第二轴线S2方向为打击部件150的宽度方向,第一轴线S1垂直于第二轴线S2,打击部件150沿第一轴线S1依次设置用于击发紧固件200的击打部1501、卡合部1502、以及与底座140配接的连接部1503,若干配接孔155设置于卡合部1502,卡合部1502的宽度W1大于击打部1501的宽度W2,连接部1503可以与击打部1501的宽度一致。沿第二轴线S2方向,打击部件150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卡合部1502的第一侧面156与击打部1501的第一侧面平齐,卡合部1502的第二侧面157凸出于击打部1501的第二侧面158。
配接孔155的顶部设置有配接部152,当驱动轮162旋转时,驱动轮162上的滚动部16213能够与配接孔155的配接部152相抵接,从而驱动打击部件150沿第一轴线S1方向运动。
参照图21,若干滚动部16213的数量为n个,按与配接孔155的配接先后顺序,依次为第一个滚动部至第n个滚动部,当底座140由初始位置运动至蓄能位置附近时,第n个滚动部与对应的配接孔155脱离配接;第一个滚动部至第n-1个滚动部之间分别以第一角度α1间隔设置,第n-1滚动部与第n个滚动部之间具有第二角度α2,第二角度α2不小于第一角度α1。第n个滚动部与第一个滚动部之间的第三角度α3大于第二角度α2。
第一个滚动部至第n-1个滚动部沿驱动轮162直径方向的径向尺寸D2相等,第n个滚动部沿驱动轮162直径方向的径向尺寸D1不大于第一滚动部沿驱动轮162直径方向的径向尺寸D2。n个滚动部分别通过滚套旋转地支撑在驱动轮162上,第一个滚动部的滚套至第n-1个滚动部的滚套直径D3相等,第n个滚动部的滚套直径D4大于第一个滚动部的滚套直径D3。如此设置,使得每个滚动部与配接孔配接时的受力方向保持基本一致,避免第n个滚动部的滚销变大而引起的受力不均,使得抬升过程更加稳定顺畅。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2,驱动轮162上具有若干适配部1621,适配部1621不是滚动部,对应的,打击部件150上设有若干配接部152,配接部152为滚动部,当底座140处于初始位置时,驱动轮162上的适配部1621与打击部件150的滚动配接部152配接以驱动底座140向蓄能位置移动,当底座140移动至蓄能位置附近时,适配部1621与滚动配接部152脱离配接,实现打钉操作。
参见图23,驱动轮162上具有若干适配部1621,适配部1621不是滚动部,打击部件150上设有若干配接部152,配接部152不是滚动部,同理亦可实现打击部件150抬升以及紧固件击发操作。
图24所示为打击部件150上的配接孔155为盲孔的结构示意图,图示方向,盲孔的深度T大于0.75D4,D4为驱动轮162第n个适配部1621的直径,第n个适配部1621为最大的适配部,或者,当第n个适配部1621在最靠近打击部件150盲孔顶部时,距离盲孔顶部的距离t1小于0.5mm。
图25为驱动轮162上单个适配部1621的剖视图,适配部1621为滚套,滚销1623与滚套1621固定连接,两者可自转的安装在驱动轮162本体上,或者,滚销1623与驱动轮162本体固定连接,滚套1621可自转的安装在滚销1623上。
图26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钉枪打击部件抬升结构,打击部件1连接在活塞3上,打击部件1上设有若干配接部1-1、1-2等,驱动轮2上设有若干适配部2-1、2-2等,打击部件1上的配接部与驱动轮2上的适配部进行配接,通过驱动轮2的旋转运动带动打击部件1进行抬升,配接部具有靠近驱动轮的抵接部4,抵接部4沿打击部件1的纵向轴线方向的长度为L1,L1大于1mm。当发生紧固件卡阻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时,会导致打击部件1不能完全运动到打钉完成状态,即打击部件1不能运动至极限位置,此时,配接部1-1不能与适配部2-1配接,由于L1较大,适配部2-1与配接部1-2发生强制性的抵触,从而导致驱动轮2负载过大,发生过流保护或者烧坏电机的现象,便会影响工具的正常工作,且在清除卡阻的紧固件时,很有可能出现打击部件1由于打钉力的蓄压,突然打出的现象,存在安全风险。
图27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钉枪打击部件抬升结构,打击部件10连接在活塞30上,打击部件10上设有若干配接部10-1、10-7等,驱动轮20上设有若干适配部20-1、20-7等,打击部件10上的配接部与驱动轮20上的适配部进行配接,通过驱动轮20的旋转运动带动打击部件10进行抬升,配接部具有靠近驱动轮的抵接部40,抵接部40沿打击部件纵向轴线方向的长度为L2,L2大于1mm,在紧固件卡阻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时,同样会出现上述不良现象,影响工具的正常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的驱动工具,具体地为一种钉枪,请参考图28-图30,一种钉枪100,包括:机壳(图中未示出);料仓22,用于提供紧固件14,紧固件14可以以排钉的形式放置于料仓22中,紧固件14也可以是卷钉的形式存在,根据紧固件14的大小,料仓22可以有钉匣、罐体等不同的形式,料仓22可通过推钉机构将紧固件14推送至枪嘴18中,推钉机构可以由弹簧或者卷簧等部件构成。枪嘴18配置为接受即将被驱动的紧固件,枪嘴18由枪嘴盖板组件29和下盖板31组成,当发生卡钉时,可通过快拆枪嘴盖板实现卡阻紧固件的清除。枪嘴18附近设置有安全开关触杆21以及深度调节机构19,安全开关触杆21和扳机23共同控制钉枪的启动,当用户按下扳机23且安全开关触杆21抵接工件下压时,工具启动,实现打钉;深度调节机构19可对打钉深度进行调节。钉枪100可以由电池包(图中未示出)提供动力,也可以由交流电提供动力,并由控制板25实现电子控制。
上述钉枪100,还包括收容于机壳内马达(电机)26,用于输出旋转动力,通过传动机构将马达26动力输出,传动机构包括减速机构、驱动轮12等,旋转动力由马达输出后,通过减速箱24进行减速,再通过设置在齿轮箱内的传动件(锥齿轮)28实现旋转换向,最后通过与传动件28同轴设置的驱动轮12将动力输出,传动机构也可以不使用锥齿轮换向,由其他机构实现换向,或者不进行换向,只要完成马达26动力输出实现到驱动轮12的动力传递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
传动机构包括与驱动轮12同轴设置的传动件28、以及与传动件28啮合的输出轮41,输出轮41的旋转轴线与传动件28的旋转轴线垂直设置,打击部件11与输出轮41均位于传动件28设有啮合面的一侧,且驱动轮12的旋转轴线位于打击部件11靠近马达26的一侧,如此,减少了钉枪的横向宽度,提高操作钉枪的可视性和可接近性。
结合图30,钉枪100还具有打击部件(撞针)11,打击部件11具有纵向轴线并能够沿第一方向A1以及与第一方向A1相反的第二方向A2运动,打击部件11具有沿第一方向A1运动到极限的下止点以及沿第二方向A2运动到极限的上止点,打击部件11沿第一方向A1运动可击打位于枪嘴18中待激发的紧固件,驱动轮12与打击部件11配接时可驱动打击部件11沿第二方向A2运动实现蓄能。打击部件11具有靠近枪嘴18的第一端111以及远离枪嘴18与活塞13连接的第二端112,活塞13为底座的一种形式,活塞13位于气缸16内,与打击部件11同步运动。初始状态时,气缸16内充有高压气体,始终给打击部件11沿第一方向A1运动的倾向力,该倾向力可使打击部件11沿第一方向A1运动,实现紧固件击发。钉枪100的头壳17中设置有缓冲件27,当打击部件11沿第一方向A1运动实现打钉时,缓冲件27可吸收打击部件11的动能的一部分,实现缓冲减振。打击部件11第二端112也可以不与活塞13连接,而是与柱塞连接,或者与撞块连接,气缸16也可以由机械弹簧所代替。
见图30-图32,打击部件11上设有若干配接部11-1~11-6,驱动轮12上设有若干适配部12-1~12-6,配接部与适配部数量不限于6个,两者数量可以成倍数关系或者是不完全对应的关系。当驱动轮12上的适配部与打击部件11上的配接部配接时,在驱动轮12旋转作用下,可带动打击部件11沿第二方向A2运动,适配部与配接部一一对应地交替配接。正常状态下,适配部12-1与配接部11-1配接,适配部12-2与配接部11-2配接,以此类推,当适配部12-6与配接部11-6配接完成后,驱动轮12继续旋转,由于无适配部与配接部配接,在高压力或者弹簧力等的作用下,打击部件11便可沿第一方向A1运动实现打钉。图32所示为紧固件发生卡阻状态下驱动轮和打击部件异常配接的剖视图,此时适配部12-1与配接部11-3配接,适配部12-2与配接部11-4配接,以此类推,当适配部12-4与配接部11-6配接后,适配部12-5和12-6继续与配接部11-6配接,也就是说,适配部12-6与配接部11-6的配接的完成始终是打击部件11沿第一方向A1运动的前提条件。
定义垂直于第一轴线S1且垂直于第二轴线S2的方向为打击部件11的厚度方向,沿厚度方向,若干配接部11-1~11-6具有靠近驱动轮12一侧的抵接部32和远离驱动轮12一侧的根部42,若干配接部11-1~11-6还包括啮合面34和跨越面33,啮合面34和跨越面33分别位于抵接部32沿第一轴线S1的两侧,若干配接部11-1~11-6通过啮合面34与若干适配部12-1~12-6配接。在垂直于厚度方向的平面上,至少一个根部42的投影沿第一轴线S1的长度L4大于抵接部32的投影沿第一轴线S1的长度L3。优选的,除邻近活塞/底座13的第一配接部11-1和远离活塞/底座13的最末配接部11-6外,其余配接部11-2~11-5的根部42的投影沿第一轴线S1的长度L4大于抵接部32的投影沿第一轴线S1的长度L3。
或者是,打击部件11上的配接部上具有靠近驱动轮12的抵接部32、与驱动轮12适配部配接的啮合面34以及与啮合面34背对的跨越面33;当适配部与配接部配接时,抵接部32为离驱动轮12的适配部最近的初始抵接端(卡点位置、易干涉位置),初始抵接端具有与第一个适配部12-1接触的可能性。至少一个抵接部32沿打击部件11纵向轴线方向的延展长度L3范围为0-1mm,优选的在0-0.5mm之间,更优选的在0-0.25mm之间,最优的为0mm。这样,当发生紧固件卡阻时,适配部与配接部的配接不会受到干涉。
图33(A)为正常打钉适配部与配接部正常啮合状态,此时,紧固件14完全钉入工件15中。但是,在实际打钉过程中,由于工件质地不均、或者工件中突然存在硬块、亦或是工件本身硬度过大等原因,打入工件的紧固件会出现发生不同程度的卡阻,如图33(B)、(C)、(D)所示为钉子不完全打进时的抬升状况,此时,打钉完成还有不同长度的紧固件14外露于工件15表面,使得打击部件11未运动到位,此时抬升,适配部与配接部便会出现异常配接的情况,图33(B)中紧固件14外露于工件15表面的长度较短,这种情形出现的概率大,由于L3较小,故驱动轮12的适配部12-1容易越过打击部件11上的配接部11-2的抵接部32,实现与配接部11-1的配接,此时的打击部件11已快接近下止点位置,故风险相对较小。图33(C)中驱动轮12的适配部12-1与打击部件11上的配接部11-2的配接,同样适配部与配接部也能完成异位配合,实现打击部件11顺利抬升。图33(D)中紧固件14外露于工件15表面的长度较长,这种情形出现的概率小,但此时打击部件11距离下止点位置较远,打击部件11受到往第一方向A1运动的较大压力,若适配部与配接部一旦不能配接到位,一方面打击部件11不能顺利抬升,另一方面,一旦清除卡钉,将十分危险,存在安全隐患,故风险较大,通过将L3设计得较小,上述异常情况发生时,适配部与配接部均能够正常配接,使得打击部件11顺利抬升,避免了卡死电机堵转、清钉安全隐患的发生。
由于发生紧固件卡阻抬升过程中,驱动轮12上的适配部12-1停止不会位于邻近活塞13的第一配接部11-1和远离活塞13的最末配接部11-6,故除邻近活塞13的第一配接部11-1和远离活塞13的最末配接部11-6外,其余配接部的抵接部32沿打击部件11的纵向轴线方向的延展长度范围为0-1mm,优选的在0-0.5mm之间,更优选的在0-0.25mm之间,最优的为0mm;根据卡阻位置不同,也可以选择影响适配部与配接部配接的几个主要配接部如此设置。
又或者是,在厚度方向上,至少一个跨越面33与啮合面34沿靠近驱动轮12的方向逐渐靠拢,其中,啮合面34与第一轴线S1垂直,跨越面33与啮合面34的夹角β大于15度小于75度,优选的为30°-75°,更优选的为45°-75°,最优的为54°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为使L3在适当范围内,可对打击部件11上配接部中的跨越面33进行处理,使得跨越面33为内凹圆弧面和/或斜面,跨越面33具有曲率半径R1;优选的,除邻近活塞13的第一配接部11-1外,其余配接部的跨越面33为内凹圆弧面和/或斜面;或除邻近活塞13的第一配接部11-1和远离活塞13的最末配接部11-6外,其余配接部的跨越面33为内凹圆弧面和/或斜面;或者也可以选择影响适配部与配接部配接的几个主要配接部如此设置。同时,除圆弧处理和/或斜面切除外亦可选择其他的组合剖切形式形成跨越面33。当跨越面33为内凹圆弧面时,跨越面33具有圆弧半径R1,正对驱动轮12的端面,驱动轮12的第一适配部12-1最外缘距驱动轮12旋转中心的距离为R2,并满足R2≤R1,这样,配接部通过圆弧等结构可实现更为有效的避让,使得卡钉时出现干涉、适配部与配接部发生非正常啮合的出现的概率进一步降低。
参见图29,打击部件11上设置有若干沿第一方向A1排列且贯穿打击部件11的配接孔39,在驱动轮12的作用下,若干适配部能够交替地与对应配接孔39配合以驱动打击部件11沿第二方向A2运动,配接部设置在配接孔39沿第二方向A2的一侧,适配部能够与配接部相抵接,从而驱动打击部件11沿第二方向A2运动。
如图32所示,若干配接部在与纵向轴线相交方向上从打击部件11的主体部突出,并且沿纵向轴线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配接部的突出量不同;定义垂直于纵向轴线且垂直于驱动轮12的旋转轴线方向为打击部件11的厚度方向,沿厚度方向,打击部件11远离枪嘴18的其它配接部高于远离活塞13的最末配接部11-6,即远离枪嘴18的其它配接部的厚度小于远离活塞13的最末配接部11-6的厚度,即存在H1,且H1不小于0.2mm,优选的不小于0.3mm,同时,每个配接部的H1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各不相同。或者说,打击部件11远离活塞13的最末配接部11-6与驱动轮轴线S2沿厚度方向的距离小于其它配接部11-1~11-5与驱动轮轴线S2沿厚度方向的距离,即沿厚度方向,其它配接部11-1~11-5相比最末配接部11-6更远离驱动轮方向,如此,可避免适配部与配接部发生干涉。
至少一个适配部为滚动部,滚动部采用滚套或者滚动销的形式,滚动部在驱动轮12上能绕自身轴线转动,滚动部与配接部滚动配接,与远离活塞13的最末配接部11-6配接的最末滚动部12-6直径大于其余滚动部直径;由于最末滚动部12-6为最终释放打击部件11的适配部,故受力较大,因而,设置其较大可减少磨损,保证配接部和滚动部的强度,此外,由于越到打击部件可释放位置,打击部件11受到往第一方向A1运动的压力越大,故而设置从第一配接部12-1至最末滚动部12-6直径逐渐增大,或三三两两逐渐增大亦可,比如设计适配部(滚动部)直径12-1=12-2=12-3≤12-4=12-5=12-6,或者12-1=12-2≤12-3=12-4≤12-5=12-6,或者12-1≤12-2=12-3=12-4=12-5≤12-6等等。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4-图37,与邻近活塞13的第一配接部11-1配接的第一滚动部12-1’为非圆柱形状,如,采用花形滚套,第一滚动部12-1’具有多个径向向外延伸的凸起部113,并且多个凸起部113围绕第一滚动部的外表面均匀间隔布置,凸起部113可以为4-8个、16-18个或20个等,具体根据第一滚动部12-1’的直径以及抵接部32的形态决定。第一滚动部12-1’具有多个径向向内凹陷部114,凹陷部114的半径为R3,在厚度方向上,至少一个配接部的抵接部32与啮合面34及跨越面33形成圆弧,圆弧半径为R4,凹陷部114的半径R3不大于抵接部32的圆弧半径R4,这样可有效避免第一滚动部12-1’的凹陷部114与抵接部32旋转过程中发生卡死。
如图34所示,当配接部与适配部异常卡接时,出现类死点位置,打击部件11上的接触点受到蓄能机构使打击部件11往第一方向A1运动的力、卡钉反作用力以及被驱动轮W0方向旋转带动的力,接触点受合力大小为F0,F0分力为F1,第一滚动部12-1’受综合力后向W1方向自转调整位置状态,此时,第一滚动部12-1’与打击部件11的配接部反面接触,可调整受力方向,调整后,到达图36状态,此时,打击部件11上的接触点受到合力大小为F0’,F0’分力为F1’,促使打击部件11往第一方向A1运动,第一滚动部12-1’挤压打击部件11往第一方向A1运动,第一滚动部12-1’可避开类死点位置完成正常配接,达到图37的位置,实现打击部件11的正常抬升,更为有效地避免了配接部与适配部的干涉卡死。
图38所示为拆除压板35、带有轴承室38的钉枪100的部分视图,其他结构同图28,压板35位于打击部件11上方,图39为图38中沿线G-G截取的压板35剖视图,压板35具有避让驱动轮的凹槽37,可避让驱动轮12上的适配部,压板35具有一定的刚度和耐磨度,并通过压板紧固件36固定设于枪嘴18上,压板紧固件36可采用螺钉/螺栓等,具体的,压板35与枪嘴18的下盖板31通过压板紧固件36一起固定在齿轮箱上,压板紧固件36为4个,分别位于驱动轮12转轴中心的两侧使压板35受力更为均匀,不易发生单侧受力大翘起变形。打击部件11位于压板35与驱动轮12之间,压板35下压打击部件11,对打击部件11的运动进行导向,保证抬升时打击部件11有足够的刚度和硬度,防止打击部件11在第一方向A1和第二方向A2运动过程中发生弯曲变形,且保证压板35自身在受力时不易发生变形和磨损,使得工具正常稳定操作,提高工具的操作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0与图41,打击部件11a的一端与活塞13a连接,打击部件11a的另一端用于击打紧固件,打击部件11a上设有若干配接部11a-1~11a-10,驱动轮12a上设有若干适配部12a-1~12a-10,配接部11a-1与配接部11a-2之间的纵向轴线距离与其余配接部之间的距离不同,配接部与适配部的数量不是完全对应,打击部件11a上的配接部具有靠近驱动轮12a的抵接部32a,与驱动轮12a适配部配接的啮合面34a以及与啮合面34a背对的跨越面33a,至少一个抵接部32a沿打击部件11a纵向轴线方向的延展长度L3a范围为0-1mm,优选的在0-0.5mm之间,更优选的在0-0.25mm之间,最优的为0mm。或者是,至少一个根部的投影沿第一轴线的长度大于抵接部32a的投影沿第一轴线的长度。又或者是,在厚度方向上,至少一个跨越面33a与啮合面34a沿靠近驱动轮12a的方向逐渐靠拢,跨越面33与啮合面34的夹角大于15度小于75度,优选的为30°-75°,更优选的为30°-55°,最优的为40°左右。
若干配接部在与纵向轴线相交方向上从打击部件11的主体部突出,并且沿纵向轴线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配接部的突出量不同;定义垂直于纵向轴线且垂直于驱动轮12a的旋转轴线方向为打击部件11a的厚度方向,沿厚度方向,打击部件11a远离枪嘴18的其它适配部低于远离活塞13的最末适配部11a-10,即远离枪嘴18的其它配接部的厚度小于远离活塞13的最末配接部11a-10的厚度,即存在H1a,且H1a不小于0.2mm,优选的不小于0.3mm,同时,每个配接部的H1a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各不相同。或者说,打击部件11a远离活塞13a的最末配接部11a-10与驱动轮轴线沿厚度方向的距离小于其它配接部11a-1~11a-9与驱动轮轴线沿厚度方向的距离,即沿厚度方向,其它配接部11a-1~11a-9相比最末配接部11a-10更远离驱动轮方向,如此,可避免适配部与配接部发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工具,具体地为一种钉枪,通过在打击部件上设置若干配接部以及在驱动轮上设置若干适配部实现抬升,适配部在驱动轮旋转作用下与配接部一一对应地交替配接,使得打击部件沿与打钉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配接部具有靠近驱动轮的抵接部,至少一个抵接部沿打击部件纵向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1mm,因此,在抬升过程中,适配部与配接部不会形成强制性抵触的异常干涉情况,尤其在紧固件发生卡阻异常情况发生时,适配部与配接部能够顺利啮合,避免了非正常啮合、堵转烧机的失常操作,提高了工具的操作稳定性和操作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钉枪通过将打击部件上的配接部上靠近驱动轮的抵接部在纵向轴线方向的长度设置足够小来避免打击部件与驱动轮强制性抵触的异常干涉情况,通过合理设置打击部件上的配接部以及驱动轮上的适配部保证两者顺利正常啮合,确保配接强度满足工作需求,彻底杜绝了打钉异常时出现啮合干涉、电机堵转烧机等失常操作,使得工具稳定运行且操作安全。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4)

1.一种钉枪,包括:
机壳;
动力输出部,设置于所述机壳;
料仓,用于为钉枪提供紧固件;
枪嘴,配置为接收被驱动的紧固件;
击打机构,包括可被驱动的打击部件和设置在所述打击部件上的底座,所述打击部件沿第一轴线纵向延伸;
以及抬升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打击部件运动以带动所述底座由初始位置向蓄能位置移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机构包括由所述动力输出部驱动并绕第二轴线旋转的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的外围间隔设置有若干适配部;所述打击部件上设置有若干沿所述第一轴线排列的配接孔;在所述驱动轮的作用下,若干适配部能够交替地与对应配接孔配合以驱动所述打击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底座由初始位置向所述蓄能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接孔贯穿所述打击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钉枪还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的气缸,当所述底座由初始位置向所述蓄能位置移动时,压缩储放于所述气缸内的气体以实现蓄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击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依次设置用于击发所述紧固件的击打部、卡合部、以及与底座配接的连接部,若干配接孔设置于所述卡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击部件具有沿第一轴线延伸的高度、沿所述第二轴线方向延伸的宽度,所述卡合部的宽度大于击打部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轴线方向,所述打击部件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卡合部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击打部的第一侧面平齐,所述卡合部的第二侧面凸出于所述击打部的第二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定义若干适配部的数量为n个,按与所述配接孔的配接先后顺序,依次为第一个适配部至第n个适配部,当所述底座由所述初始位置运动至所述蓄能位置附近时,第n个适配部与对应的配接孔脱离配接,第一个适配部与第2个适配部之间以第一角度设置,第n-1适配部与第n个适配部之间的第二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第n个适配部与第一个适配部之间的第三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第一个适配部至第n-1个适配部沿所述驱动轮直径方向的径向尺寸相等,第n个适配部沿所述驱动轮直径方向的径向尺寸不大于第一适配部沿所述驱动轮直径方向的径向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n个适配部分别通过滚套旋转地支撑在所述驱动轮上,第n个适配部的滚套直径大于第一个适配部的滚套直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部包括马达、以及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驱动轮同轴设置的传动件、以及与所述传动件啮合的输出轮,所述输出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传动件的旋转轴线垂直设置,所述打击部件与所述输出轮均位于传动件设有啮合面的一侧,且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轴线位于所述打击部件靠近所述马达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击部件包括配接部,形成于所述配接孔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适配部能够与所述配接部相配接,从而驱动所述打击部件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运动,定义垂直于第一轴线且垂直于第二轴线的方向为打击部件的厚度方向,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述若干配接部具有靠近所述驱动轮一侧的抵接部和远离所述驱动轮一侧的根部,所述若干配接部还包括啮合面和跨越面,所述啮合面和所述跨越面分别位于所述抵接部沿第一轴线的两侧,所述若干配接部通过所述啮合面与若干适配部配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厚度方向的平面上,至少一个所述根部的投影沿第一轴线的长度大于所述抵接部的投影沿第一轴线的长度;和/或,
至少一个所述抵接部沿第一轴线方向的延展长度范围为0-1mm;和/或,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跨越面与所述啮合面沿靠近驱动轮的方向逐渐靠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击部件上方设有压板,所述压板具有避让所述驱动轮的凹槽,所述压板通过螺钉固定设于所述枪嘴上。
CN202222597957.1U 2021-11-04 2022-09-29 钉枪 Active CN2189846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6675.3U CN219522004U (zh) 2021-11-04 2022-09-29 钉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006241 2021-11-04
CN202111300624 2021-11-0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16675.3U Division CN219522004U (zh) 2021-11-04 2022-09-29 钉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84691U true CN218984691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6885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97957.1U Active CN218984691U (zh) 2021-11-04 2022-09-29 钉枪
CN202211201668.3A Pending CN116061134A (zh) 2021-11-04 2022-09-29 钉枪
CN202222916675.3U Active CN219522004U (zh) 2021-11-04 2022-09-29 钉枪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01668.3A Pending CN116061134A (zh) 2021-11-04 2022-09-29 钉枪
CN202222916675.3U Active CN219522004U (zh) 2021-11-04 2022-09-29 钉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21804A1 (zh)
CN (3) CN218984691U (zh)
WO (1) WO202307801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3503B (zh) * 2019-06-11 2022-03-22 南京腾亚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紧固件击打工具
US20220219301A1 (en) * 2019-06-14 2022-07-14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CN214055139U (zh) * 2019-11-01 2021-08-27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钉枪
CN113070849A (zh) * 2020-01-06 2021-07-06 朱益民 一种打钉工具
CN218747544U (zh) * 2020-04-16 2023-03-28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钉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2004U (zh) 2023-08-15
CN116061134A (zh) 2023-05-05
US20230321804A1 (en) 2023-10-12
WO2023078010A1 (zh) 2023-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5969B2 (en) Fastener driving apparatus
CN110385675B (zh) 一种紧固件打击工具
US20230302617A1 (en) Nailers with jamming-alleviating mechanisms
US6705503B1 (en) Electrical motor driven nail gun
EP2221149A2 (en) Fastener driving device
US20050242154A1 (en) Cordless fastener driving tool
JP5424009B2 (ja) 留め具打込機
AU2002357916A1 (en) Enhanced electrical motor driven nail gun
WO2016031716A1 (ja) 打込機
WO2011103320A2 (en) Impact device
CN111496728B (zh) 气动线性紧固件驱动工具
CN110253503B (zh) 一种紧固件击打工具
CN110253504B (zh) 一种手持式击打工具
CN218984691U (zh) 钉枪
JP6704824B2 (ja) 打ち込み工具
WO2024099119A1 (zh) 送钉装置以及电动卷钉枪
CN111791187B (zh) 钉枪
CN110605688B (zh) 一种防卡滞紧固件打击工具
CN218785542U (zh) 撞针组件、蓄能控制机构以及射钉枪
CN218802051U (zh) 活塞驱动组件、驱动控制机构以及射钉枪
CN216883803U (zh) 一种易维修型射钉枪
WO2022011631A1 (en) Fastening tool with a crank transmission
EP3870403B1 (en)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having split gear box
EP3753676A1 (en) Handheld power tool
CN216180254U (zh) 一种紧固件击打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