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60922U -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60922U
CN218960922U CN202220361728.7U CN202220361728U CN218960922U CN 218960922 U CN218960922 U CN 218960922U CN 202220361728 U CN202220361728 U CN 202220361728U CN 218960922 U CN218960922 U CN 2189609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power input
instrument operation
cathete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6172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杨
唐伟
赵春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y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y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84590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3558770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84460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3558769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y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y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609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609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30Surgical robo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4/00Computer-aided surgery; Manipulators or robo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urgery
    • A61B34/30Surgical robots
    • A61B2034/303Surgical robot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manipulations within body lumens, e.g. within lumen of gut, spine, or blood vesse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Robo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器械操作盒组件可拆卸地与机器人本体侧向连接并包括器械操作盒、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和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与球囊导管驱动装置沿前后方向顺序设置在器械操作盒的下方;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包括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沿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其动力输入端从器械操作盒侧面伸出,用于与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导管旋转动力输出轴连接;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包括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沿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其动力输入端从器械操作盒侧面伸出,用于与机器人本体一侧的球囊导管动力输出轴连接。

Description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背景技术
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是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手段,目前实施的多数血管病变诊断、血管重建手术都需借助这项技术。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使用能够有效提升手术过程中器械递送准确性与操控性,降低医生受到的累积辐射伤害。现有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中导管、导丝、球囊导管等器械的推进机构存在以下缺陷:多种分散组件复杂不方便拆卸,不利于手术前导管、导丝、球囊导管的消毒和术中的更换;推进机构无法实现导管与导丝的同步递送。对于机器人辅助手术操作而言,器械操作要能够满足导引导管、导丝、球囊导管在一个相对紧凑的空间内协同动作,互相不为干扰。同时,手术操作中对器械的无菌性有着严格要求,需要保证与患者血管直接接触的器械不被操作机构所污染。另一方面,导管、导丝、球囊导管等器械的安装与更换效率仍然是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用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实现相关器械的精准、稳定、无菌与高效操作
现有技术中用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多是安装于动力单元上方,但是这种将器械操作盒安装在动力单元上方的方式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手术过程中的液体会渗入下方的动力单元的机体内,容易发生腐蚀结构件或电气短路的问题;(2)造成机器人整体厚度较大,导致机器人上装载的管丝等器械无法完全贴近患者血管入口,减少了管丝等器械的有效使用距离,可能导致部分患者的手术无法完成。
鉴于传统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业内存在对结构性能进一步改善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传统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能够通过侧连接方式与机器人本体连接,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器械操作盒安装于动力单元上方而导致的液体渗入动力单元机体内发生腐蚀结构件或电气短路的问题,并减少机器人从端部分的总体厚度而便于手术的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械操作盒组件可拆卸地与机器人本体侧向连接,并包括器械操作盒、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以及球囊导管驱动装置;
所述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与所述球囊导管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器械操作盒上,位于所述器械操作盒的下方,并沿所述器械操作盒的前后方向顺序设置,所述导管旋转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前面;
所述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包括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以及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的末端齿轮用于与配设在所述器械操作盒上的导管连接件的旋转驱动件啮合传动,驱动导管连接件以及配装在导管连接件上的导管旋转,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沿所述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从所述器械操作盒侧面伸出,用于与设置在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导管旋转驱动轴连接;
所述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包括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第二传动组件以及球囊导管递送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动力输出轴,所述球囊导管递送组件包括实现球囊导管递送的成对设置的递送滚轮,彼此协同操作的一对递送滚轮中的一个递送滚轮安装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并随所述动力输出轴一起旋转,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垂直设置,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沿所述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从所述器械操作盒侧面伸出,用于与设置在机器人本体一侧的球囊导管递送驱动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取得了如下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上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和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各自的动力输入轴沿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且各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从器械操作盒的侧面伸出,能够通过侧连接方式与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动力单元的导管旋转动力输出轴和球囊导管动力输出轴连接,使得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能够通过侧连接方式与机器人本体连接,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器械操作盒安装于动力单元上方而导致的液体渗入动力单元机体内发生腐蚀结构件或电气短路的问题,而且这种侧连接的方式使得器械操作盒置于机器人本体的横向侧面,降低机器人从端部分的整体厚度,使得装载于机器人上的管丝等器械能够完全贴近患者的血管入口,显著增大了管丝等器械的有效使用距离,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A是透视图,图示了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从端部分的总体结构;
图1B是透视图,图示了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机器人本体的局部结构;
图2是透视图,图示了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图3A是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一侧看到的透视图,图示了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图3B是第一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透视图,其中传动机构的部分外壳被去掉,以显示传动机构的内部结构;
图4是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6A是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一侧看到的透视图,图示了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四实施例;
图6B是第四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透视图,其中传动机构的部分外壳被去掉,以显示传动机构的内部结构;
图7A是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一侧看到的透视图,图示了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五实施例;以及
图7B是从背离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一侧看到的透视图,图示了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五实施例;
图8A是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8B是第一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透视图,其中传动机构的部分外壳被去掉,以显示传动机构的内部结构;
图9是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第四实施例透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3是透视图,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球囊导管递送组件的偏压调节部的一个实施例;
图14A是透视图,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囊导管递送组件的偏压调节部的第二实施例;
图14B是沿图14A中A-A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5是透视图,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囊导管递送组件的偏压调节部的第三实施例;
图16是透视图,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囊导管递送组件的偏压调节部的第四实施例;
图17A是器械操作盒的透视图,图示了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一侧的连接结构;
图17B局部透视图,图示了连接结构的插拔件;
图17C是沿图17B中的A-A线截取的插拔件的剖视图;
图18是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动力单元的局部透视图,图示了与插拔件配用的插拔口;
图19是透视图,图示了自锁组件的一个实施例;
图20是透视图,图示了自锁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21A是自锁组件又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示了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一侧的卡接部;
图21B是局部放大视图,图示了卡接部的细部结构;
图21C是图21A和图21B中的卡接部的剖视图;
图22A是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动力单元的局部透视图,图示了与卡接部配用的卡槽;以及
图22B是沿图22A中的B-B线截取的局部剖视图,图示了与卡接部配用的卡槽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此,应当指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仅仅是例示性的,其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
首先参见图1A,其以透视图的形式图示了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从端部分的总体结构。如图1A所示,从端部分包括机器人本体1和器械操作盒组件2。机器人本体1包括基座机构和动力单元,动力单元包括导管动力盒5与导丝动力盒4,导管动力盒安装在设置在基座机构中的滑块上并随滑块一起移动,导丝动力盒4设置在导管动力盒后部并与导管动力盒侧向连接固定。器械操作盒组件2的横向一侧与所述导管动力盒5的相邻一侧侧向连接,器械操作盒组件2随导管动力盒一起移动。
为了描述的方便,在以下的说明以及申请文件其它部分中,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移动方向定义为纵向,器械操作盒组件的与纵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定义为横向;使用中器械操作盒组件朝向人体血管的一端称为前端,背离血管的一端称为后端;器械操作盒组件操作面所在一侧称为上侧,与器械操作盒组件操作面相对的一侧称为下侧。
下面参见图2,其以透视图的形式图示了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2,该器械操作盒组件通过接插件以可拆卸的方式侧向安装在机器人本体的横向一侧。如图2所示,器械操作盒组件2包括器械操作盒300,器械操作盒上设置有导管301,导管沿器械操作盒的纵向延伸,其前端自器械操作盒的前端伸出,后端与导管连接件302的前端连接,而导管连接件的后端与Y阀303连接,Y阀固定地安装在器械操作盒300上。导管连接件上设置有通常呈齿轮形式的旋转驱动件304,导管连接件与导管可相对于Y阀从而器械操作盒旋转。在手术操作期间,导管通常需要实现两种运动即旋转运动以及纵向前后运动,器械操作盒可相对于机器人本体前后移动,由此带动导管一起前后移动,实现导管的纵向移动;旋转驱动件304通过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与驱动源比如电机连接,在驱动源的驱动下实现旋转运动,从而带动导管一起旋转实现导管的旋转运动。
此外,器械操作盒上还设置有球囊导管311,设置在于Y阀后侧形成的、向侧后方延伸的槽道312中,球囊导管前端经由Y阀伸入导管中,球囊导管递送组件用以驱动球囊导管在导管内做定向移动,以将球囊导管递送至血管病灶位置。球囊导管递送组件通过球囊导管驱动装置与驱动源比如电机连接,在驱动源的驱动下,球囊导管递送组件操作而带动球囊导管定向移动。球囊导管递送组件呈成对设置的递送滚轮的形式,协同操作的一对递送滚轮分别位于槽道轮侧,球囊导管夹设在递送滚轮之间,借助彼此接合转动的成对设置的递送滚轮来实现球囊导管的前后移动,所述递送滚轮可以是摩擦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在器械操作盒上设置有卡座机构307,卡座机构307设置在器械操作盒的背离动力单元的一侧,造影剂注射器安装在该卡座机构上,由于该卡座机构同器械操作盒一起纵向移动,保证了注射器相对于Y阀之间的距离保持固定,借助于与器械操作盒一起移动的造影剂推射装置,能够实现造影剂的远程遥控操作。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和球囊导管驱动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所述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与所述球囊导管驱动装置沿器械操作盒的前后方向顺序设置,所述导管旋转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前面。
图3A和3B图示了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3A是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一侧看到的透视图,而图3B是传动机构的部分外壳去掉后的透视图,以显示传动机构的内部结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设置在器械操作盒300上,并位于所述器械操作盒的下方。如图3A和3B所示,导管旋转驱动装置100包括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01,以及设置在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与旋转驱动件304之间的传动组件,由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01输入的动力经传动组件传递给旋转驱动件304,驱动旋转驱动件从而导管旋转。
如图3A图3B以及图2所示,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01沿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通过轴承支承在安装在器械操作盒上的传动机构1015的外壳1016的外壳壁上或者固定于器械操作盒的其它结构部件上。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1012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102,而动力输入端1011从器械操作盒侧面伸出(见图2),用于与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动力单元的驱动源(比如电机等)的导管旋转驱动轴901连接,请参见图1B。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1011形成有轴孔1013,轴孔横截面轮廓可呈多边形或D形,用于与驱动源的导管旋转驱动轴901实现非转动连接。
传动组件包括中间传动轴105和输出轴109,中间传动轴105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01平行设置。中间传动轴通过轴承支承在外壳壁上,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入端1051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106。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02和第二传动齿轮106之间设置有中间传动齿轮104,中间传动齿轮安装在中间齿轮轴103上,该中间齿轮轴103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01平行设置并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外壳壁上,中间传动齿轮104分别与第一传动齿轮102和第二传动齿轮106啮合。
中间传动轴105的动力输出端1052设置有呈伞齿轮形式的第三传动齿轮107。所述输出轴109垂直于中间传动轴且沿上下方向设置,并通过轴承支承在器械操作盒的水平结构壁上,输出轴109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呈伞齿轮形式的第四传动齿轮108,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呈伞齿轮形式的第五传动齿轮110,第五传动齿轮位于器械操作盒表面上方。所述第四传动齿轮108与第三传动齿轮107啮合,而第五传动齿轮110用于与呈伞齿轮形式的旋转驱动件304啮合。
在操作中,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01接收动力源的动力,经由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给旋转驱动件304,从而带动导管旋转以适应血管内的分叉及转弯等操作。
下面参见图4,其图示了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在总体结构上大致相同,区别在于:
在第二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中,省略了中间齿轮轴以及中间传动齿轮,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11上的第一传动齿轮112直接与中间传动轴115上的第二传动齿轮116啮合,从而简化了传动组件的结构。
下面参见图5,其图示了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在总体结构上大致相同,区别在于:
在第三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中,省略了第一传动齿轮、中间传动齿轮及中间齿轮轴、第二传动齿轮,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31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第三传动齿轮117并直接驱动第三传动齿轮,从而简化了传动组件的结构。
下面参见图6A和图6B,其图示了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在总体结构上大致相同,区别在于:
在第一实施例中,由第一传动齿轮102、中间传动齿轮104以及第二传动齿轮106组成的齿轮组用作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01与中间传动轴105之间的传动机构。而在第四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中,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41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第一带轮142,中间传动轴145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第二带轮146,传动带144分别套绕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从而采用带轮-传动带传动机构将动力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41传输给中间传动轴145。
下面参见图7A和图7B,其图示了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五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第五实施例中,输出轴159垂直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151以及中间传动轴155且沿纵向设置,并通过轴承支承在器械操作盒的铅直结构壁上,输出轴159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呈伞齿轮形式的第四传动齿轮158,输出轴159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呈直齿轮形式的第五传动齿轮160,所述第四传动齿轮158与第三传动齿轮157啮合。第五传动齿轮160通过器械操作盒水平结构壁上形成的开口部分外露,用于在正下方与呈直齿轮形式的旋转驱动件啮合。
此外,作为第五实施例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一种改型,对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与中间传动轴之间的传动机构,可以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导管旋转驱动装置那样,采用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上的第一传动齿轮与中间传动轴上的第二传动齿轮直接啮合的方式,从而省去中间传动齿轮。
再者,作为第五实施例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另一种改型,可以类似于第三实施例导管旋转驱动装置那样,省去第一传动齿轮、中间传动齿轮及中间齿轮轴、第二传动齿轮,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并直接驱动第三传动齿轮,从而简化了传动组件的结构。
还有,作为第五实施例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又一种改型,对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与中间传动轴之间的传动机构,可以类似于第四实施例导管旋转驱动装置那样,在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设置第一带轮,在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入端设置第二带轮,并将传动带分别套绕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上,从而采用带轮-传动带传动机构将动力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传输给中间传动轴。
球囊导管驱动装置
图8A和图8B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8A是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透视图,而图8B是传动机构297的部分外壳去掉后的透视图,以显示传动机构的内部结构。
球囊导管驱动装置200设置在器械操作盒300上,并位于所述器械操作盒的下方。如图8A和图8B所示,球囊导管驱动装置200包括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201,以及设置在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与球囊导管递送组件290之间的传动组件,由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201输入的动力经传动组件传递给球囊导管递送组件290,球囊导管递送组件驱动球囊导管实现纵向前后移动。
继续参见图8A、图8B以及图2,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201沿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并通过轴承支承在安装在器械操作盒上的传动机构297的外壳296的外壳壁上或者固定于器械操作盒的其它结构部件上,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2012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202,而动力输入端2011从器械操作盒侧面伸出(见图2),用于与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动力单元的驱动源(比如电机等)的球囊导管递送驱动轴902连接,请参见图1B。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2011形成有轴孔,轴孔横截面轮廓呈多边形或D形,用于与驱动源的球囊导管输出轴902实现非转动连接。
请参见图8A和图8B,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中间传动轴205、第二中间传动轴209和输出轴2011,第一中间传动轴205与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201平行设置,并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外壳壁上,第一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206。所述第一传动齿轮202和第二传动齿轮206之间设置有中间传动齿轮204,中间传动齿轮安装在中间齿轮轴203上,该中间齿轮轴203与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201平行设置并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外壳壁上,中间传动齿轮204分别与第一传动齿轮202和第二传动齿轮206啮合。
第一中间传动轴205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呈伞齿轮形式的第三传动齿轮207。所述第二中间传动轴209垂直于动力输入轴和第一中间传动轴205且沿上下方向设置,并通过轴承支承在器械操作盒的水平结构壁上,所述第二中间传动轴209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呈伞齿轮形式的第四传动齿轮208,所述第四传动齿轮208与第三传动齿轮207啮合。
所述第二中间传动轴209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呈直齿轮形式的第五传动齿轮210,所述动力输出轴20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中间传动轴209平行设置,并通过轴承支承在器械操作盒的水平结构壁上。所述两个动力输出轴2011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五传动齿轮210啮合的直齿轮212(图中仅显示其中一个),从而在所述第五传动齿轮210转动时,驱动两个直齿轮212同步同向旋转。
所述球囊导管递送组件290包括沿球囊导管的递送方向顺序设置的两对递送滚轮。输出轴中的每一个上分别安装有成对设置的递送滚轮之一,安装在输出轴上的递送滚轮213随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在所示实施例中,所示递送滚轮可以是摩擦轮,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的递送滚轮213用于与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上的、与之协同操作的另一个递送滚轮214接合。
在操作中,将球囊导管放置于两对递送滚轮中的每对递送滚轮之间,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接收动力源的动力,经由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给两个同步转动的直齿轮2012,两个同步转动直齿轮分别带动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的递送滚轮213转动,递送滚轮213与递送滚轮214协同操作,带动球囊导管前后移动。
下面参见图9,其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在总体结构上大致相同,区别在于:
在第二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中,省略了中间齿轮轴和中间传动齿轮,动力输入轴221上的第一传动齿轮222直接与中间传动轴225上的第二传动齿轮226啮合,从而简化了传动组件的结构。
下面参见图10,其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在总体结构上大致相同,区别在于:
在第三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中,省略了第一传动齿轮、中间传动齿轮和中间齿轮轴、第二传动齿轮,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231的动力输出端2312设置有第三传动齿轮237并直接驱动第三传动齿轮,从而简化了传动组件的结构。
下面参见图11,其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在总体结构上大致相同,区别在于:
在第一实施例中,由第一传动齿轮、中间传动齿轮以及第二传动齿轮组成的齿轮组用作动力输入轴与中间传动轴之间的传动机构。而在第四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中,动力输入轴241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第一带轮242,中间传动轴245的动力输入端设自由第二带轮246,传动带243分别套绕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从而采用带轮-传动带传动机构将动力从动力输入轴传输给中间传动轴。
下面参见图12,其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第五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如图12所示,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包括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251和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中间传动轴255和输出轴259,中间传动轴255与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201平行设置,其间的传动机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省略其描述。中间传动轴255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呈伞齿轮形式的第三传动齿轮257。所述输出轴259垂直于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251和中间传动轴255且沿上下方向设置,输出轴259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呈伞齿轮形式的第四传动齿轮258,所述第四传动齿轮与第三传动齿轮257啮合。
在第五实施例中,球囊导管递送组件252仅具有一对递送滚轮。所述一对递送滚轮中的一个递送滚轮253安装在所述输出轴259上,并随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的递送滚轮253用于与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上的、与之协同操作的另一个递送滚轮254接合。
在操作中,将球囊导管放置于所述一对递送滚轮之间,动力输入轴251接收动力源的动力,经由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给球囊导管递送组件中的递送滚轮253,递送滚轮253带动递送滚轮254一起转动,从而带动球囊导管前后移动。
此外,作为第五实施例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一种改型,对于动力输入轴与中间传动轴之间的传动机构,可以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球囊导管驱动装置那样,采用动力输入轴上的第一传动齿轮与中间传动轴上的第二传动齿轮直接啮合的方式,从而省去中间传动齿轮。
再者,作为第五实施例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另一种改型,对于动力输入轴与中间传动轴之间的传动机构,可以类似于第三实施例球囊导管驱动装置那样,省去第一传动齿轮、中间传动齿轮和中间齿轮轴、第二传动齿轮,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并直接驱动第三传动齿轮,从而简化了传动组件的结构。
还有,作为第五实施例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又一种改型,对于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与中间传动轴之间的传动机构,可以类似于第四实施例球囊导管驱动装置那样,在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设置第一带轮,在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入端设置第二带轮,并将传动带分别套绕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上,从而采用带轮-传动带传动机构将动力从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传输给中间传动轴。
由于球囊导管尺寸的多样性,且两个协同操作的递送滚轮必须要紧贴球囊导管才能实现球囊导管的输送。因此优选地,球囊导管递送组件包括偏压调节部,该偏压调节部一方面能够方便球囊导管的安放与取下,另一方面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球囊导管。
下面参见图13,其示意性地图示了偏压调节部一个实施例。
如图13所示,偏压调节部包括固定板261、活动板262、偏压件263、导向杆264和旋钮265。固定板261固定安装在器械操作盒上或与器械操作盒一体形成,包括圆弧形围板2611,围板两端对称地设置有彼此背离延伸的凸块2612,围板底部设置有底板2613,底板背离围板外伸,以形成足够大的支承面来支承活动板。底板上形成有安装孔2614,用以安装和定位旋钮杆部的下端;两个凸块2612的在组装后朝向活动板的一端上形成有导向杆安装孔,该导向杆安装孔用以固定地安装导向杆264。
活动板262可移动地安置在固定板上,总体上呈板状,包括主体2621以及从主体两侧外伸的凸块2622;主体的形状与固定板底板的形状相适配,活动板上形成有两个孔2623,分别用以安装递送滚轮的转轴,两个凸块2622上形成有朝向固定板的导向杆插孔,导向杆264一端以动配合方式配装在该插孔中,使得活动板262可相对于固定板沿导向杆轴向移动。活动板主体中间位置形成有操作孔2624,旋钮杆部2651延伸穿过该操作孔。
旋钮265包括柄部2652和杆部2651,柄部用以手握以旋转旋钮,杆部下端安装在底板上形成的安装孔2614中,杆部上与活动板主体中间位置形成的操作孔2624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凸起266。
偏压件263呈螺旋弹簧的形式,组装时其套装在导向杆264上。
组装状态下,导向杆264一端固定于固定板的导向杆安装孔中,另一端可轴向移动地安装在活动板的导向杆插孔中,螺旋弹簧套装在导向杆上并位于固定板的凸块2612与活动板的凸块2622之间。旋钮265的杆部延伸穿过活动板上的操作孔2624,其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底板上的安装孔2614中。在螺旋弹簧的作用下,活动板沿背离固定板的方向受到偏压,从而使得安装在活动板上的递送滚轮抵靠于协同操作的另一递送滚轮。
在实际使用时,当需要放置球囊导管时,旋转旋钮使得旋钮上的凸起抵接所述操作孔的孔壁并带动活动板朝向固定板移动,从而使递送滚轮彼此远离,此时可将球囊导管放置于一对递送滚轮之间的间隙中,然后反向旋转旋钮使得旋钮上的凸起远离操作孔的孔壁,而活动板在螺旋弹簧的作用下背离固定板移动,从而带动安装其上的递送滚轮向另一递送滚轮靠近,将球囊导管夹置在两个递送滚轮之间。
图14A和图14B示意性图示了偏压调节部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4A是偏压调节部的透视图,图14B是沿图14A中A-A线截取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偏压调节部包括固定板271、活动板272、偏压件273和旋钮,本实施例中采用与图13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旋钮,为了清楚地图示其它组成部件,旋钮在图14A和图14B未示出。固定板271固定安装在器械操作盒上或与器械操作盒一体形成,包括呈U形的围板2712,围板底部设置有底板2713,围板2712包括在与活动板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挡板2715,两个挡板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导槽2716。底板2713上形成有旋钮安装孔2717,用以安装旋钮杆部的下端。
活动板272呈矩形板的形式,可移动地安置在固定板上;活动板上形成有两个孔2721,分别用以安装递送滚轮的转轴;活动板272的与活动板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个侧壁上形成有导引凸起2722,导引凸起2722与固定板的两个挡板上的导槽2716相适配。组装时,活动板上的导引凸起插装在所述导槽中,从而使得活动板可相对于固定板沿固定方向移动,彼此接合的导槽和导引凸起构成导向件。活动板主体中间位置形成有操作孔2723,比如图中所示的矩形孔,旋钮杆部延伸穿过该操作孔。
偏压件273呈螺旋弹簧的形式,组装状态下其安装在固定板的U形围板2712的底壁与活动板之间,使得活动板沿背离固定板的方向受到偏压,从而使得安装在活动板上的递送滚轮与相同操作的递送滚轮相抵靠。
图15示意性图示了偏压调节部的另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与图14A和图14B所示的实施例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操作孔2725呈椭圆形。
图16示意性图示了偏压调节部的又一个实施例。如图16所示,偏压调节部包括固定板281、活动板282、偏压件283和操作杆284。
固定板281固定安装在器械操作盒上或与器械操作盒一体形成,包括呈U形的围板2812,围板2812包括在与活动板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挡板2815,两个挡板上形成有导槽2816。在所示实施例中,导槽2816是沿与活动板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贯通槽,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采用非贯通槽,如图14A、图14B以及图15所示实施例那样。
活动板282呈矩形板的形式,可移动地安置在固定板上;活动板上形成有两个孔2821,分别用以安装递送滚轮的转轴;活动板的与活动板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个侧壁上形成有导引凸起2822,导引凸起2822与固定板的两个挡板上的导槽2816相适配。组装时,活动板上的导引凸起插装在所述导槽中,从而使得活动板可相对于固定板沿固定方向移动,彼此接合的导槽和导引凸起构成导向件。
偏压件283呈螺旋弹簧的形式,组装状态下其安装在固定板的U形围板2812的底壁与活动板之间,使得活动板沿背离固定板的方向受到偏压,从而使得安装在活动板上的递送滚轮与协同操作的递送滚轮相抵靠。
所述操作杆284一端与所述活动板连接,背离活动板延伸并穿过U形围板2812的底壁2818上形成的孔2819。
在实际使用时,当需要放置球囊导管时,可通过拉动所述操作杆而使所述活动板背离所述动力输出轴移动,此时可将球囊导管放置于递送滚轮之间的间隙中。在松开操作杆后,活动板在螺旋弹簧的作用下背离固定板移动,从而带动安装其上的递送滚轮向另一递送滚轮靠近,将球囊导管夹置在两个递送滚轮之间。
在图14A和图14B以及图15和图16所示实施例中,导引凸起形成在活动板上而导槽形成在固定板上,但也可以反过来设置,即将导引凸起设置在固定板上而导槽设置在活动板上。
器械操作盒侧向连接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上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和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各自的动力输入轴沿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且各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从器械操作盒的侧面伸出,能够通过侧连接方式与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动力单元的导管旋转驱动轴和球囊导管递送驱动轴连接,使得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能够通过侧连接方式与机器人本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的横向一侧与机器人本体一侧采用插拔方式实现可拆连接。采用插拔安装方式,一方面实现了器械操作盒的快速安装与拆卸,另一方面便于实现器械操作盒的无菌隔离。
本实用新型的器械操作盒侧向安装于机器人本体一侧,且采用插拔方式实现可拆安装,器械操作盒与机器人本体一侧进行插拔安装的具体方式并不是实用新型点所在,实现插拔安装的具体方式现有技术中多种多样,均可以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插拔安装。因此,下面仅以特定的实例说明器械操作盒与机器人本体的插拔安装,而所描述的具体方式绝非用于限定插拔安装的具体结构。
图17A、图17B和图17C图示了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一侧的用以与机器人本体实现侧向插拔可拆安装的一种连接结构。图17A是器械操作盒的透视图,图示了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一侧的连接结构;图17B局部透视图,图示了连接结构的插拔件,图17C是沿图17B中的A-A线截取的插拔件的剖视图。如图17A、图17B和图17C所示,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一侧的连接结构包括插拔件320,该插拔件从器械操作盒横向一侧的侧面伸出。如图17C所示,所示插拔件整体上具有截面大致呈矩形的外轮廓,纵向一侧形成有梯形凹槽321,两个插拔件的梯形凹槽彼此相背。
与此相对应,如图18所示,机器人本体的动力单元的相邻一侧设置有与上述插拔件相对应的插拔口322,插拔口的截面形状与插拔件的外轮廓相适配。在进行安装时,器械操作盒置于机器人本体一侧,然后沿侧向将插拔件插入插拔口中,从而将器械操作盒插装于机器人本体。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改型,可以将插拔件与插拔口的位置互换,将插拔件设置在机器人本体的动力单元上,而将插拔口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上。
如上所述,插拔安装的具体方式现有技术中多种多样,举例来说,插拔件可以是圆柱,而插拔口可以是圆孔,就象乐高拼接玩具那样进行插拔安装。插拔件与插拔口的结构可任由选定,插拔件与插拔口的数量也可进行选择,只要能够实现器械操作盒与机器人本体的稳定连接即可。
插拔式可拆安装也可采用插拔接口,为此,器械操作盒与机器人本体动力单元上分别安装有相互配合的插拔接口。组装时,将器械操作盒朝向动力单元推压,使器械操作盒上的插拔接口与动力单元上的插拔接口对接,实现器械操作盒与动力单元从而机器人本体的连接;拆卸时,将器械操作盒背离机器人本体拉拔,使器械操作盒上的插拔接口与动力单元上的插拔接口脱开。再次说明,本实施例插拔接口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任何插拔接口,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为了提高器械操作盒与机器人本体连接的稳定性,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可以设置自锁组件,自锁组件的卡接件与插拔件设置在器械操作盒300的同侧。
如图19所示,作为自锁组件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自锁组件包括锁定杆机构325以及卡槽326(见图18),锁定杆机构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上,而与锁定杆机构协同操作的卡槽设置在机器人本体动力单元一侧,锁定杆机构从器械操作盒的所述横向一侧的侧面伸出。
如图19所示,所述锁定杆机构325包括第一连杆327、第二连杆328和第三连杆329,第一连杆327铰接在第一支撑座330上,第三连杆329铰接在第二支撑座331上,第二连杆328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327与第三连杆329之间,其一端铰接第一连杆而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第三连杆329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设置有卡扣332,卡扣332用于卡接设置于动力单元一侧的卡槽326。
所述锁定杆机构还设置有按钮333,该按钮设置在第一连杆327的背离卡扣332的一端上;器械操作盒上设置有固定座334,按钮333设置在固定座334上。
为了实现按钮333的自动复位并进而实现卡扣的自动复位,所述锁定杆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件335,第一复位件335设置在按钮333和固定座334之间。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第一复位件335可以是弹簧,弹簧设置在按钮333和固定座334之间。当按压按钮时,按钮向靠近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导致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松开按钮时,弹簧复位带动按钮复位,从而带动第三连杆从而卡扣332复位。
考虑到第一复位件335失效影响卡扣332的复位,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锁定杆机构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复位件336,第二复位件336设置在第三连杆329与第二支撑座331之间。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第二复位件336可以是拉伸弹簧,弹簧一端与第三连杆329的与卡扣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座连接,由此可以借助该拉伸弹簧带动卡扣332复位,即使第一复位件335失效,仍能够保证卡扣332和按钮333的自动复位,从而起到双重保险。
在安装器械操作盒时,将器械操作盒一侧的插拔件插装于机器人本体一侧的插口中,同时卡扣332卡接于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卡槽326,如此将器械操作盒锁定于机器人本体;当需要拆卸器械操作盒时,按下按钮333后,带动第一连杆327转动,第一连杆带动第二连杆328转动,而第二连杆带动第三连杆329从而卡扣332转动,使得卡扣332脱离机器人本体上的卡槽326,由此实现器械操作盒的解锁。
下面参加图20,其图示了自锁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的自锁组件包括锁定杆机构420以及卡槽(图中未示),锁定杆机构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上,而与锁定杆机构协同操作的卡槽设置在机器人本体的动力单元一侧,锁定杆机构从器械操作盒的所述横向一侧的侧面伸出。
所述锁定杆机构420包括连杆421,该连杆铰接在支撑座422上,连杆的位于动力单元的一侧设置有卡扣423,从器械操作盒的所述横向一侧的侧面伸出;所述锁定杆机构还设置有按钮424,该按钮设置在连杆421的背离卡扣的一端上;器械操作盒上设置有固定座425,按钮424设置在固定座425上。
为了实现按钮的自动复位并进而实现卡扣的自动复位,所述锁定杆机构420还包括复位件428,复位件428设置在按钮424和固定座425之间。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复位件428可以是弹簧,弹簧设置在按钮424和固定座425之间。当按压按钮424时,按钮424向靠近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导致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松开按钮424时,弹簧复位带动按钮复位,从而带动连杆421以及设置其上的卡扣423复位。
下面参见图21A、21B、21C以及图22A和22B,其图示了自锁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器械操作盒上设置有两个卡接部350,而与卡接部协同操作的卡槽351设置在机器人本体动力单元一侧,卡接部从器械操作盒的所述横向一侧的侧面伸出。
每个卡接部350包括两个上下相对设置的导程条352,两个导程条彼此背离的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动力单元一侧的卡槽351卡合的凸起353,凸起上形成有自凸起顶部朝向导程条端部延伸、向另一个导程条倾斜的坡面354,并形成有自凸起顶部朝向导程条根部延伸、向另一个导程条倾斜的坡面355。
在安装器械操作盒时,将器械操作盒上的卡接部350与动力单元一侧的卡槽对准插入,两个导程条受到压缩相向偏转,引导凸起进入卡槽,而进入卡槽的凸起卡定在卡槽的边沿上,由此实现器械操作盒的锁定;而在拆卸时,只需将器械操作盒背离动力单元拉拔,使器械操作盒上的卡接部与动力单元上的卡槽脱开。该实施例的卡接部与卡槽也具有插拔件和插口的功能,因此采用该种结构的自锁组件,插拔件和插口也可以省去不用,而卡接部与卡槽兼具自锁组件与插拔件和插口两者功能。
在此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自锁组件的核心内容在于,利用自锁组件的锁定功能来提高器械操作盒与动力单元连接的稳定性。上述优选的实施例只是自锁组件有可能采用的其中一些示例性的具体结构,当然还可能采用其他结构,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管、球囊导管和Y阀不是该器械操作盒组件的组成部分,只是为了方便更加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结构而需要提及的部件,导管、球囊导管和Y阀均是由使用者购买并装配在器械操作盒上。
本实用新型器械操作盒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器械操作盒组件通过侧面的插拔件安装在机器人本体上,并通过自锁组件锁定在机器人本体上,同时将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和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分别连接到对应的导管旋转驱动轴和球囊导管递送驱动轴,通过机器人本体将导管递送至血管病灶位置,在递送过程中通过旋转导管以适应血管内的分叉及转弯等操作;通过操作偏压调节部,将球囊导管放置于成对设置的递送滚轮之间,并通过递送滚轮的操作带动球囊导管穿过Y阀并在导管的内移动,以将球囊导管递送至血管病灶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器械操作盒组件包括沿器械操作盒的前后方向顺序设置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和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导管旋转驱动装置的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沿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其动力输入端自器械操作盒的横向一侧伸出,并采用传动组件以适配旋转驱动件与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之间的传动结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沿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其动力输入端自器械操作盒的横向一侧伸出,并采用传动组件以适配球囊导管递送组件与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之间的传动结构。由此使得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与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能够与设置在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动力单元中的各自驱动源以侧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进而使得器械操作盒能够通过接插件侧向安装在机器人本体一侧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器械操作盒安装于动力单元上方而导致液体渗入动力单元机体内造成发生结构件腐蚀或电气短路的问题,而且这种侧连接的方式使得机器人整体厚度减小,使得装载于器械操作盒上的导管和球囊导管等器械能够完全贴近患者的血管入口,显著增大了球囊导管等器械的有效使用距离。从而,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效果。
上面参照附图接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这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和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而这些变化和修改也应理解为属于本实用新型范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及其等同方案予以限定。

Claims (27)

1.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械操作盒组件可拆卸地与机器人本体侧向连接,并包括器械操作盒、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以及球囊导管驱动装置;
所述导管旋转驱动装置与所述球囊导管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器械操作盒上,位于所述器械操作盒的下方,并沿所述器械操作盒的前后方向顺序设置,所述导管旋转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球囊导管驱动装置的前面;
所述导管旋转驱动装置包括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以及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的末端齿轮用于与配设在所述器械操作盒上的导管连接件的旋转驱动件啮合传动,驱动导管连接件以及配装在导管连接件上的导管旋转,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沿所述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从所述器械操作盒侧面伸出,用于与设置在机器人本体一侧的导管旋转驱动轴连接;
所述球囊导管驱动装置包括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第二传动组件以及球囊导管递送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动力输出轴,所述球囊导管递送组件包括实现球囊导管递送的成对设置的递送滚轮,彼此协同操作的一对递送滚轮中的一个递送滚轮安装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并随所述动力输出轴一起旋转,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垂直设置,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沿所述器械操作盒的横向延伸,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从所述器械操作盒侧面伸出,用于与设置在机器人本体一侧的球囊导管递送驱动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中间传动轴以及第一输出轴,所述中间传动轴与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中间传动轴垂直设置,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经由传动机构与所述中间传动轴连接,所述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该伞齿轮与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动力输入端的伞齿轮啮合,所述末端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上的呈直齿轮形式的第一传动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入端上的呈直齿轮形式的第二传动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还包括中间传动齿轮,该中间传动齿轮安装在与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平行的中间齿轮轴上并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带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上的第一带轮、设置在所述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入端上的第二带轮、以及套绕在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上的传动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垂直设置,所述导管旋转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该伞齿轮与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动力输入端的伞齿轮啮合,所述末端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件是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末端齿轮是伞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件是与所述末端齿轮啮合的伞齿轮。
10.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沿纵向设置,所述末端齿轮是直齿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件是与所述末端齿轮啮合的直齿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还包括中间传动轴,所述中间传动轴与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平行设置,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的动力经由传动机构传递给所述中间传动轴,所述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该伞齿轮与设置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动力输入端的伞齿轮啮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端上的呈直齿轮形式的第一传动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间传动轴动力输入端上的呈直齿轮形式的第二传动齿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还包括呈直齿轮形式的中间传动齿轮,该中间传动齿轮安装在与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平行的中间齿轮轴上并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啮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带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端上的第一带轮、设置在所述中间传动轴动力输入端上的第二带轮、以及套绕在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上的传动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该伞齿轮与设置在所述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入端的伞齿轮啮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中间传动轴和第二中间传动轴,所述第一中间传动轴与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中间传动轴与所述第一中间传动轴垂直设置,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的动力经由传动机构传递给所述第一中间传动轴,所述第一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该伞齿轮与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传动轴动力输入端的伞齿轮啮合;
其中,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传动轴动力输出端的直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中间传动轴平行设置,所述两个动力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出端的直齿轮啮合的直齿轮,使得在操作时两个动力输出轴同向转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端上的呈直齿轮形式的第一传动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传动轴动力输入端上的呈直齿轮形式的第二传动齿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还包括呈直齿轮形式的中间传动齿轮,该中间传动齿轮安装在与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平行的中间齿轮轴上并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啮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带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出端上的第一带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传动轴动力输入端上的第二带轮、以及套绕在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上的传动带。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还包括中间传动轴,所述中间传动轴与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垂直设置,所述球囊导管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伞齿轮,该伞齿轮与设置在所述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入端的伞齿轮啮合;
其中,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出端的直齿轮,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动力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中间传动轴的动力输出端的直齿轮啮合的直齿轮,使得在操作时两个动力输出轴同向转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以及12-2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导管递送组件还包括偏压调节部,用以沿朝向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方向对与安装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递送滚轮协同操作的递送滚轮施加偏压,并可进行操作而使所述与安装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递送滚轮协同操作的递送滚轮沿背离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方向移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压调节部包括固定板、活动板、偏压复位件、导向件和旋钮;
所述固定板固定地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上或者与器械操作盒一体形成,其上形成有定位孔;
所述活动板通过所述导向件沿朝向或背离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方向可移动地安装在固定板上,与安装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递送滚轮协同操作的递送滚轮安装在所述活动板上,所述活动板上形成有操作孔;
所述偏压复位件设置在固定板与活动板之间,用以对活动板朝向所述动力输出轴一侧施加偏压;
所述旋钮包括操作柄部和杆部,所述杆部上设置有凸起,在组装状态下,所述杆部的端部配装在所述定位孔中,所述杆部上的凸起位于所述操作孔中,所述旋钮转动时可抵接所述操作孔的孔壁,使得所述活动板背离所述动力输出轴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包括一对延伸方向与所述活动板移动方向平行的导向杆,该对导向杆对称地配设在所述旋钮两侧,导向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另一端以间隙配合方式插装在所述活动板上形成的孔中,所述偏压复位件是螺旋弹簧,套装在所述导向杆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包括沿与所述活动板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挡板,两个挡板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导槽或导引凸起,而所述活动板沿与所述活动板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形成有导引凸起或导槽,所述挡板上的导槽或导引凸起与所述活动板侧面上的导引凸起或导槽接合,彼此接合的导槽和导引凸起构成所述导向件,所述偏压复位件是螺旋弹簧。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压调节部包括固定板、活动板、偏压复位件、导向件和操作杆;
所述固定板固定地设置在器械操作盒上或者与器械操作盒一体形成;
所述活动板通过所述导向件沿朝向或背离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方向可移动地安装在固定板上,与安装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递送滚轮协同操作的递送滚轮安装在所述活动板上;
所述偏压复位件设置在固定板与活动板之间,用以对活动板朝向所述动力输出轴一侧施加偏压;
所述操作杆一端与所述活动板连接,通过拉动所述操作杆可使所述活动板背离所述动力输出轴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包括沿与所述活动板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挡板,两个挡板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导槽或导引凸起,而所述活动板沿与所述活动板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形成有导引凸起或导槽,所述挡板上的导槽或导引凸起与所述活动板侧面上的导引凸起或导槽接合,彼此接合的导槽和导引凸起构成所述导向件,所述偏压复位件是螺旋弹簧。
CN202220361728.7U 2021-07-26 2022-02-22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Active CN2189609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459082 2021-07-26
CN2021108446044 2021-07-26
CN202110845908.2A CN113558770A (zh) 2021-07-26 2021-07-26 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
CN202110844604.4A CN113558769A (zh) 2021-07-26 2021-07-26 一种侧向插拔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器械操作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60922U true CN218960922U (zh) 2023-05-05

Family

ID=81233840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61751.6U Active CN218356368U (zh) 2021-07-26 2022-02-22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CN202210164383.0A Pending CN114391960A (zh) 2021-07-26 2022-02-22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CN202210164583.6A Pending CN115414122A (zh) 2021-07-26 2022-02-22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CN202220361728.7U Active CN218960922U (zh) 2021-07-26 2022-02-22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61751.6U Active CN218356368U (zh) 2021-07-26 2022-02-22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CN202210164383.0A Pending CN114391960A (zh) 2021-07-26 2022-02-22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CN202210164583.6A Pending CN115414122A (zh) 2021-07-26 2022-02-22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21835636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0259A1 (en) * 2022-05-27 2023-11-30 Route 92 Medical, Inc. Robotic drive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treatments of the neurovasculature and methods of u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56368U (zh) 2023-01-24
CN115414122A (zh) 2022-12-02
CN114391960A (zh) 2022-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21137B (zh) 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导管和导丝捻旋推进机构
JP4350755B2 (ja) 挿入部着脱式電動湾曲内視鏡
DE69927980T2 (de) Automatischer/manueller längspositionseinsteller und drehantriebsystem für katheter
CN114451999A (zh)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
CN218960922U (zh)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组件
CN114246679A (zh) 手术机器人及用于手术机器人的机器人本体和从端部分
JP5041361B2 (ja) マニピュ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マニピュレータ装置
JP2008536573A (ja) 経食道超音波心エコー検査用コネクタ接続プローブ
EP3737325A1 (en) Robotic surgical assemblies and adapter assemblies thereof
CN114246675A (zh)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动力单元
KR101116873B1 (ko) 체내 약액 주입용 카테터 장치
CN114795068B (zh) 一种内窥镜手柄的可抛弃段、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CN113558770A (zh) 一种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器械操作盒
CN217040291U (zh)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球囊导管驱动装置
CN114129269A (zh)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
KR20220159877A (ko) 혈관 중재 시술 장치
CN219557537U (zh) 手术机器人及用于手术机器人的机器人本体和从端部分
WO2023142290A1 (zh) 一种介入医疗器械辅助装置
CN115399712A (zh) 管状部件移动装置
CN217040290U (zh)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管旋转驱动装置
EP4349392A1 (en) Device for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CN219538229U (zh) 一种内窥镜手柄的可重复使用段、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EP4349393A1 (en) Surgical tool module for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device and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device
CN219109735U (zh) 用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从端部分
EP4349391A1 (en) Device for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