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60543U -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60543U
CN218960543U CN202223000245.3U CN202223000245U CN218960543U CN 218960543 U CN218960543 U CN 218960543U CN 202223000245 U CN202223000245 U CN 202223000245U CN 218960543 U CN218960543 U CN 2189605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assembly
cavity
condensing
steam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0024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磊
吕华
李洪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0024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605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605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605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蒸汽阀组件包括蒸汽阀外壳组件、分隔组件、出气口和导热部。蒸汽阀外壳组件围设出蒸汽阀腔体。分隔组件设置在蒸汽阀腔体中并将其分隔为相互连通的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与烹饪器具的烹饪空间连通,以允许烹饪加热产生的蒸汽进入蒸汽阀腔体。蒸汽阀外壳组件的用于围设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的部分设置有出气口,蒸汽经由该出气口外泄。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可蓄存冷凝水。蒸汽阀外壳组件的用于围设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部分设置有导热部,用于传导热量以加热冷凝水。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设置多个第一冷凝挡板,用于对流经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蒸汽进行阻流和冷凝。

Description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汽阀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饭煲的蒸汽发生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因此,需要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蒸汽阀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其包括:
蒸汽阀外壳组件,所述蒸汽阀外壳组件用于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烹饪器具,所述蒸汽阀外壳组件围设出蒸汽阀腔体;和
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设置在所述蒸汽阀腔体中,用于将所述蒸汽阀腔体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所述分隔组件构造为允许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与所述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用于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空间连通,以允许烹饪加热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蒸汽阀腔体;
出气口,设置在所述蒸汽阀外壳组件的用于围设所述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的部分,所述蒸汽经由所述出气口外泄;
冷凝水容纳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用于蓄存冷凝水;
导热部,设置至所述蒸汽阀外壳组件的用于围设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部分,用于传导热量以加热所述冷凝水,
其中,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设置有多个第一冷凝挡板,所述第一冷凝挡板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蒸汽进行阻流和冷凝。
根据本申请,蒸汽阀组件能够将烹饪产生的蒸汽(烹饪蒸汽)排出,同时其内的由烹饪蒸汽形成的冷凝水能够重新变为蒸汽(保湿蒸汽)返喷回烹饪空间,使其为米饭保湿。因此,蒸汽阀组件将蒸汽阀的功能与蒸汽发生装置的功能合二为一,简化了烹饪器具的结构、降低了产品成本。蒸汽阀腔体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设置有多个第一冷凝挡板,多个第一冷凝挡板有效地增大散热面积与增加蒸汽流动阻力,强化换热,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的蒸汽更多地形成冷凝水,蒸汽阀组件通过简单的结构有效提升了冷凝水收集能力。
可选地,所述蒸汽阀外壳组件中形成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包括进气管入口和进气管出口,进气通道连通所述进气管入口和所述进气管出口,
所述进气管入口用于连接所述烹饪器具以接收烹饪加热产生的蒸汽,
所述蒸汽阀组件构造为使所述进气管出口与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连通,以使所述蒸汽进入所述蒸汽阀腔体,
其中,所述进气管出口高于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最低点,使得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低于所述进气管出口的部分形成所述冷凝水容纳部。
根据本申请,烹饪蒸汽进入蒸汽阀组件的通道与冷凝水生成的蒸汽的返喷通道为一个通道,即进气通道。
可选地,所述分隔组件包括用于允许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与所述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连通的腔体连通部,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位于所述进气管出口与所述腔体连通部之间,所述导热部设置至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底部。
根据本申请,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连通,以允许烹饪蒸汽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能够将烹饪产生的蒸汽(烹饪蒸汽)排出。导热部设置至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底部,可以更好地与冷凝水接触,从而快速加热冷凝水。多个第一冷凝挡板位于进气管出口与腔体连通部之间,也即位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蒸汽入口与蒸汽出口之间,可以充分与蒸汽接触,有利于蒸汽散热形成冷凝水。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依次排列。
根据本申请,多个第一冷凝挡板设置方法简单。
可选地,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位于所述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的下方,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从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顶部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
根据本申请,多个第一冷凝挡板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顶部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设置,有利于增大蒸汽与冷凝板的接触机会。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交错排列并延伸穿过第一虚拟平面,使得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的蒸汽流动通道的至少部分往复穿过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其中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为竖直平面。
根据本申请,多个第一冷凝挡板交错排列,可以增大蒸汽流动通道长度,有效地增大散热面积与增加蒸汽流动阻力,强化换热,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蒸汽更多地形成冷凝水,提升冷凝水收集能力。
可选地,所述进气管出口高于最靠近所述进气管出口的所述第一冷凝挡板的底部。
根据本申请,进气管出口高于最靠近进气管出口的第一冷凝挡板的底部,使得蒸汽刚刚从进气管出口进入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就与第一冷凝挡板接触,从而可以增加蒸汽流动阻力,有效提高散热面积。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挡板距离所述进气管出口越近,所述第一冷凝挡板的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尺寸越小。
根据本申请,沿进气管出口到腔体连通部方向,多个第一冷凝挡板由短变长,逐步增加换热面积和蒸汽流动的阻力,增加蒸汽与冷凝腔体的换热时间,提升冷凝水的收集能力。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的所述高度尺寸呈等比数列。
进一步,所述等比数列的公比x满足:0.05≤x≤0.7。
更进一步,所述等比数列的公比x满足:0.15≤x≤0.5。
根据本申请,多个第一冷凝挡板的高度设置方法简单。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冷凝挡板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3mm。
根据本申请,相邻的两个第一冷凝挡板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3mm,可避免阻力过大,蒸汽流动困难。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设置至所述分隔组件,所述第一冷凝挡板与所述蒸汽阀腔体的侧壁的间隙小于或等于0.3mm。
根据本申请,第一冷凝挡板与所述蒸汽阀腔体的侧壁的间隙很小,使得蒸汽几乎不会从该间隙通过,从而保证蒸汽与第一冷凝挡板充分接触以散热。
可选地,全部所述第一冷凝挡板的总面积大于或等于500mm2
根据本申请,第一冷凝挡板的总面积大于或等于500mm2可有效保证蒸汽与冷凝腔体的换热面积、蒸汽流动阻力和换热时间,使蒸汽充分冷凝,提升冷凝水回收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挡板构造为平板、弧形板、W形板、S形板和平板与弧形板的组合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申请,第一冷凝挡板的形状可灵活设置。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
煲体组件,用于盛放烹饪所需的食材;
盖体组件,用于盖合所述煲体组件,当所述盖体组件盖合时,所述煲体组件与所述盖体组件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盖体组件包括发热件,用于产热;和
根据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蒸汽阀组件,所述蒸汽阀组件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盖体组件,
其中,当所述蒸汽阀组件连接至所述盖体组件时,所述导热部接触所述发热件,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与所述烹饪空间连通。
根据本申请,烹饪器具的蒸汽阀组件能够将烹饪产生的蒸汽(烹饪蒸汽)排出,同时其内的由烹饪蒸汽形成的冷凝水能够重新变为蒸汽(保湿蒸汽)返喷回烹饪空间,使其为米饭保湿。因此,蒸汽阀组件将蒸汽阀的功能与蒸汽发生装置的功能合二为一,简化了烹饪器具的结构、降低了产品成本。蒸汽阀腔体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设置有多个第一冷凝挡板,多个第一冷凝挡板有效地增大散热面积与增加蒸汽流动阻力,强化换热,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蒸汽更多地形成冷凝水,烹饪器具通过简单的结构提升了冷凝水收集能力。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申请。附图中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组件和蒸汽阀组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的放大图,其中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阀组件;
图4为图3中的蒸汽阀组件的阀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蒸汽阀组件的阀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蒸汽阀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蒸汽在图3中的蒸汽阀组件中的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阀组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阀组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3所示的蒸汽阀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分隔组件、第一冷凝挡板和第二冷凝挡板;
图1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蒸汽阀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分隔组件和第一冷凝挡板。
附图标记说明:
10:煲体组件
11:容纳腔
12:烹饪空间
14:内锅
17:加热装置
18:感温组件
20:盖体组件
21:面盖组件
22:衬盖组件
23:面盖阀槽
24:发热件开口
25:气道开口
26:发热件
27:第一通道口
28:第二通道口
29:衬盖通道
31:第一密封件
32:第二隔热件
33:第三密封件
34:第四密封件
35:第五密封圈
36:第六密封圈
37:第七密封圈
40/140/240:蒸汽阀组件
41:蒸汽阀外壳组件
41A: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
41B: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
41C:第三蒸汽阻流冷凝腔
41D:第四蒸汽阻流冷凝腔
41E:蒸汽阀腔体
42:阀盖
43:阀座
44:阀座本体
45:阀座底壁
46:阀座侧壁
47:阀盖凹槽
48:下凹部
49:底壁本体
50/50A/50B/50C/50D/50E/50F:凸筋
51:出气口
52:阀座通孔
53:第一冷凝挡板
54:第二冷凝挡板
55:导热件凹槽
56:导热件
56A:第一导热部
56B:第二导热部
57:进气管
57A:进气通道
58:进气管入口
59:进气管出口
59A:径向管壁
60/160/260:分隔组件
61:第一分隔件
61A:分隔部
61B:接触部
61C:第一位置点
61D:第二位置点
61E:回水部
62:第二分隔件
63:连通部
64:第一通孔
65:泄压装置
66:分隔件凹槽
67:弹片
69:重力球
100:烹饪器具
HC:导热部
P1:第一通孔轴线
VP:第一虚拟平面
WR:冷凝水容纳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申请,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特殊细节。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申请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非限制。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烹饪器具的蒸汽阀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烹饪器具100主要包括煲体组件10和盖体组件20。煲体组件10用于盛放烹饪所需的食材。盖体组件20可开合地连接在煲体组件10的上方,用于盖合煲体组件10。例如,盖体组件20枢转地连接至煲体组件10。煲体组件10可以构造为圆角长方体形状或者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组件10中设置有内锅14。煲体组件10设置有容纳腔11,内锅14可取出地设置在容纳腔11中。当盖体组件20盖合时,煲体组件10(具体地内锅14)与盖体组件2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12。
如图1所示,煲体组件10内还设置有加热装置17、控制装置(未示出)和感温组件18。加热装置17设置在容纳腔11的下方,位于内锅14的下方,以对内锅14中的食物进行加热。控制装置例如可以为微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 Unit,简称MCU),用于实现对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控制。感温组件18用于检测内锅14的温度,其可以设置在容纳腔11的底部中心,或者设置在容纳腔11的侧部。还可以在盖体组件20上设置有顶部测温件(未示出),顶部测温件用于检测烹饪空间12顶部的温度。加热装置17、感温组件18和顶部测温件均电连接至控制装置。感温部件将感测到的温度反馈至控制装置,从而控制装置能够基于温度信息对例如加热装置17等实现更精确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方向性术语“上”和“下”是基于正立放置的且盖体组件20处于闭合状态的烹饪器具100所确定的那些方向。
烹饪器具100还包括根据本申请的蒸汽阀组件40。蒸汽阀组件40可拆卸地连接至盖体组件20。蒸汽阀组件40至少用于释放烹饪空间12中由于烹饪加热产生的蒸汽。
如图2所示,蒸汽阀组件40包括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冷凝水容纳部WR、出气口51和导热部HC。蒸汽阀组件40构造为允许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其中,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用于与烹饪器具100的烹饪空间12连通,以允许烹饪加热产生的蒸汽进入蒸汽阀组件40。冷凝水容纳部WR设置在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用于蓄存冷凝水(蒸汽进入蒸汽阀组件40后散热降温形成冷凝水)。出气口51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用于释放蒸汽,蒸汽经由该出气口51外泄。导热部HC与冷凝水容纳部WR连接,用于传导热量以加热冷凝水。
具体地,蒸汽阀组件40包括蒸汽阀外壳组件41和分隔组件60。蒸汽阀外壳组件41用于可拆卸地连接至烹饪器具100的盖体组件20。蒸汽阀外壳组件41围设出蒸汽阀腔体41E。分隔组件60设置在蒸汽阀腔体41E中,用于将蒸汽阀腔体41E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分隔组件60构造为允许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其中,蒸汽阀外壳组件41的用于围设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部分设置有出气口51,蒸汽阀外壳组件41的用于围设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部分设置有导热部HC。
蒸汽阀外壳组件41围设出相互连通的蒸汽阀腔体41E和进气通道57A。蒸汽阀外壳组件41中形成有进气管57。进气管57包括进气管入口58和进气管出口59。进气通道57A连通进气管入口58和进气管出口59。换句话说,蒸汽阀外壳组件41的进气管57围设出进气通道57A,其两端分别是进气管入口58和进气管出口59。进气管入口58用于连接烹饪器具100盖体组件20以接收烹饪加热产生的蒸汽,进气管出口59用于连接蒸汽阀腔体41E(具体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以使蒸汽进入蒸汽阀腔体41E(也即,蒸汽阀腔体41E和进气通道57A在进气管出口59处连通)。其中,进气管出口59高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最低点,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低于进气管出口59的部分形成冷凝水容纳部WR。
冷凝水容纳部WR具有容积v。优选地,2ml≤v≤400ml。
盖体组件20还包括发热件26,用于产热。发热件26例如配置为PTC加热器,其与控制装置耦连,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工作。当蒸汽阀组件40连接至盖体组件20时,蒸汽阀组件40接触发热件26,进气通道57A与烹饪空间12连通。发热件26使得蒸汽阀组件40(具体地,蒸汽阀腔体41E)中的冷凝水能够被加热。例如在烹饪过程的保温工序中,控制装置控制发热件26工作,使蒸汽阀腔体41E内的冷凝水沸腾,冷凝水生成的蒸汽再从进气管出口59经进气通道57A和进气管入口58返喷回烹饪空间12中,以实现米饭保湿的目的。根据本申请,烹饪器具100无需设置额外的供水部件,完全利用烹饪用水产生的蒸汽形成的冷凝水产生蒸汽,并且蒸汽阀组件40结构简单,可以在不同的烹饪阶段分别用于释放蒸汽和产生蒸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用户体验。
具体地,如图2所示,盖体组件20包括面盖组件21和衬盖组件22。大体上,面盖组件21形成盖体组件20的外壳,衬盖组件22被面盖组件21从上方覆盖。面盖组件21设置有面盖阀槽23,用于容纳蒸汽阀组件40。衬盖组件22附接至面盖组件21。衬盖组件22包括用于连通烹饪空间12的衬盖通道29。发热件26设置至衬盖组件22。其中,发热件26和衬盖通道29暴露在面盖阀槽23中。当蒸汽阀组件40位于面盖阀槽23中时,蒸汽阀组件40接触发热件26,进气管入口58与衬盖通道29连通。
如图2所示,衬盖组件22包括第四密封件34,衬盖通道29即设置在第四密封件34中。第四密封件34例如由硅胶材料制成,其内部形成可以允许蒸汽通过的衬盖通道29。衬盖通道29设置在密封材料中,可以避免蒸汽进入盖体组件20内部。衬盖通道29包括相反设置的第一通道口27和第二通道口28。第一通道口27用于连通烹饪空间12,第二通道口28用于连通面盖阀槽23。当蒸汽阀组件40位于面盖阀槽23中时,进气管入口58与第二通道口28对接。优选地,第二通道口28设置有第三密封件33,以使进气通道57A(具体地,进气管入口58)与衬盖通道29(具体地,第二通道口28)密封连接。
优选地,面盖阀槽23设置有用于暴露发热件26的发热件开口24和用于暴露第二通道口28的气道开口25。当蒸汽阀组件40位于面盖阀槽23中时,蒸汽阀组件40通过发热件开口24接触发热件26,通过气道开口25连接衬盖通道29。其中,面盖组件21设置有第一密封件31,第一密封件31附接至发热件开口24以使面盖组件21与衬盖组件22密封接触。第一密封件31例如采用硅胶材料制作。
优选地,发热件26位于衬盖组件22的上表面,也即衬盖组件22的用于朝向面盖组件21的一侧。衬盖组件22包括第二隔热件32。发热件26在其下表面连接至第二隔热件32,使得发热件26与衬盖组件22的其它部件被第二隔热件32分隔。从而衬盖组件22的其它部分可以免受高温影响。第二隔热件32例如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如图所示,第一密封件31同时还附接至发热件26(例如附接至发热件26的上表面),使得第一密封件31位于发热件26与面盖阀槽23的底壁之间。因此,第一密封件31还具有隔热的作用,其使得发热件26与面盖组件21不直接接触,避免面盖组件21受高温影响。
当蒸汽阀组件40连接至盖体组件20时,导热部HC接触发热件26。优选地,导热部HC位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底部,例如导热部HC位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最低位置处,从而导热部HC可以与冷凝水充分接触,以快速加热冷凝水。优选地,导热部HC包括金属材料,从而可以提高导热效率。
以下详细介绍根据本申请的蒸汽阀组件40的结构。
如图3至图6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蒸汽阀组件40的蒸汽阀外壳组件41包括阀座43和阀盖42。阀座43用于可拆卸地连接至盖体组件20。阀座43包括进气管57和阀座本体44。阀座本体44包括阀座底壁45和从阀座底壁45的外周向上延伸的阀座侧壁46。阀盖42与阀座侧壁46密封连接,以与阀座本体44围设出蒸汽阀腔体41E。其中,出气口51设置至阀盖42。导热部HC设置至阀座本体44。阀座底壁45也是蒸汽阀腔体41E的底壁,阀盖42形成蒸汽阀腔体41E的顶壁,阀座侧壁46用于形成蒸汽阀腔体41E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阀座侧壁46也即蒸汽阀腔体41E的侧壁。
优选地,除外进气管57的部分,蒸汽阀外壳组件41大体构造为辐射对称的形状,例如由圆柱和/或圆台组成的形状。或者说,阀座本体44大体构造为辐射对称的形状,例如由圆柱和/或圆台组成的形状。优选地,进气管57构造为圆筒状。
优选地,阀座侧壁46的一部分构成进气管57的管壁一部分。从而,进气管57贴近阀座侧壁46设置,使得其相对位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边缘,便于设置导热部HC和增加导热部HC的面积。
优选地,阀盖42在阀座侧壁46的顶部密封连接至阀座侧壁46。例如。阀盖42的下表面设置有环形的阀盖凹槽47(参见图6),蒸汽阀组件40还包括第七密封圈37,第七密封圈37套设在阀盖凹槽47中,用于接触阀座侧壁46的顶表面。第七密封圈37例如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当然,阀盖42与阀座43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密封连接。
优选地,阀盖42可拆卸地连接至阀座43。例如,阀盖42通过螺纹副或卡扣可拆卸地连接至阀座43。
优选地,导热部HC设置至阀座底壁45。例如,整个阀座43、或整个阀座本体44、或整个阀座底壁45可以由金属材料(或其他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以形成导热部HC。
或者,蒸汽阀组件40还包括形成导热部HC的导热件56。导热件56密封连接至蒸汽阀腔体41E。当蒸汽阀组件40连接至盖体组件20时,导热件56与盖体组件20的发热件26接触,从而加热蒸汽阀腔体41E中的冷凝水。优选地,导热件56包括金属材料,例如铝。例如,阀座本体44设置有阀座通孔52,导热件56延伸穿过阀座通孔52并沿周向与阀座通孔52密封连接,从而导热件56的一端用于接触发热件26,另一端用于接触蒸汽阀腔体41E中的冷凝水。
优选地,阀座通孔52设置至阀座底壁45。优选地,阀座底壁45包括底壁本体49和下凹部48。其中阀座侧壁46连接至底壁本体49的外周。下凹部48从底壁本体49向下凹陷。优选地,阀座通孔52设置至下凹部48。
优选地,如图3所示,导热件56的外周表面设置有导热件凹槽55,蒸汽阀组件40还包括第五密封圈35,第五密封圈35套设在导热件凹槽55中,用于接触阀座通孔52的内表面。第五密封圈35例如采用硅胶材料制作。第五密封圈35还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避免阀座通孔52受高温后变形。当然,导热件56与阀座通孔52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密封连接。
分隔组件60设置在蒸汽阀腔体41E中并与蒸汽阀外壳组件41密封连接,至少用于将蒸汽阀腔体41E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其中,进气管出口59设置在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出气口51设置在蒸汽阀外壳组件41的用于围设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部分,并且进气管出口59高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最低点。分隔组件60构造为允许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例如,分隔组件60的外周表面设置有分隔件凹槽66(参见图3),蒸汽阀组件40还包括第六密封圈36,第六密封圈36套设在分隔件凹槽66中,用于接触蒸汽阀腔体41E的内表面。第六密封圈36例如采用硅胶材料制作。当然,分隔组件60与蒸汽阀腔体41E的内表面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密封连接。
本申请将蒸汽阀腔体41E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目的,是使当为蒸汽阀腔体41E加热时,使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的冷凝水产生的蒸汽尽量不朝向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流动(也就不会从出气口51流失),从而可以通过进气管出口59返喷回烹饪空间12中,这样能够保证烹饪空间12中获得足够的保湿蒸汽。
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分隔组件60的底部设置有允许流体通过的连通部63,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底部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底部连通,或者说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在底部连通。当蒸汽阀腔体41E中储存有冷凝水时,冷凝水会没过连通部63,也即使得连通部63被水密封。此时,冷凝水生成的蒸汽如果要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就必须克服水密封的阻力。可以理解的,水密封造成的阻力大于蒸汽从进气管出口59排出的阻力,因此绝大部分蒸汽会从进气管出口59排出,而不会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
在烹饪加热的过程中,烹饪空间12中的烹饪用水产生的蒸汽(以下简称烹饪蒸汽)的量远大于冷凝水产生的蒸汽(以下简称保湿蒸汽)的量。大量的烹饪蒸汽被集中至相对狭窄的进气通道57A,使得烹饪蒸汽的压力增加。大量的、且高压的烹饪蒸汽有能力克服水密封的阻力,因而可以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并得到排放,而不会导致安全问题。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的方式设计适宜的水密封阻力,使烹饪蒸汽可以克服水密封阻力,而保湿蒸汽不能克服水密封阻力。
优选地,连通部63的最上沿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底面的距离为0.3至3mm。进一步优选地,连通部63的最上沿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底面的距离为0.5至1.5mm。优选地,连通部63的面积为进气管出口59的截面积的10%至300%。进一步优选地,连通部63的面积为进气管出口59的截面积的90%至150%。此处,进气管出口59的截面积是指,进气管出口59的在垂直于蒸汽流动方向的截面中的截面积。
具体地,如图3所示,分隔组件60包括第一分隔件61。第一分隔件61设置在蒸汽阀腔体41E中并与蒸汽阀腔体41E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用于构成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分界的至少部分。第一分隔件61设置有第一通孔64,用于使蒸汽阀腔体41E的分别位于第一分隔件61两侧的部分连通。第一分隔件61沿不平行于竖直方向的方向延伸,第一分隔件61位于进气管出口59的上方。蒸汽阀组件40还包括第二分隔件62,第二分隔件62沿不平行于水平方向的方向延伸。第二分隔件62的顶部与第一分隔件61的下表面密封连接,第二分隔件62的侧边与蒸汽阀腔体41E的内表面密封连接,第二分隔件62的底部设置有连通部63(参见图4),使得蒸汽阀腔体41E的分别位于第二分隔件62的两侧的部分互相连通。其中,第二分隔件62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位于进气管出口59与第一通孔64之间。这样,蒸汽阀腔体41E的位于第一分隔件61下方的且位于第二分隔件62的朝向进气管出口59的一侧的部分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蒸汽阀腔体41E的位于第一分隔件61上方的部分(第四蒸汽阻流冷凝腔41D)和位于第一分隔件61下方的且位于第二分隔件62的背向进气管出口59的一侧的部分(第三蒸汽阻流冷凝腔41C)为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
优选地,第一分隔件61沿不平行于水平方向的方向延伸,这样,第四蒸汽阻流冷凝腔41D中的冷凝水可以流回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以为保湿蒸汽储备足够的冷凝水源。优选地第二分隔件62沿竖直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在满足上述连通部63的最上沿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底面的距离的限定条件下,第二分隔件62沿竖直方向延伸有利于节省第二分隔件62的材料。
优选地,导热部HC与进气管57位于第二分隔件62的同侧。例如,导热部HC(例如导热件56)位于第二分隔件62与进气管57之间,以提高导热部HC加热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的冷凝水的效率。
如图5所示,优选地,蒸汽阀腔体41E的内表面(具体地,阀座43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一分隔件61的凸筋50,从而使第一分隔件61可取出地设置在蒸汽阀腔体41E中。当第一分隔件61放置在蒸汽阀腔体41E中时,凸筋50支撑第一分隔件61的下表面。例如,阀座侧壁46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凸筋50A、50B、50C、50D、50E和50F。该多个凸筋50呈对称分布,从而可以稳定地支撑第一分隔件61。
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分隔件61包括分隔部61A和接触部61B。其中,分隔部61A用于构成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分界的至少部分,第一通孔64设置至分隔部61A。接触部61B从分隔部61A的外周边缘向上延伸并在周向形成完整的结构(例如形成完整的圆筒状),用以密封接触蒸汽阀腔体41E的内壁(例如阀座侧壁46的内表面)。优选地,分隔件凹槽66(参见图6)设置在接触部61B的外周表面,用于容纳第六密封圈36,从而第一分隔件61与蒸汽阀腔体41E密封接触。
如图4所示,第二分隔件62的底边的至少部分不接触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底壁,也即,第二分隔件62的底边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底壁(例如阀座底壁45)之间有间隙以形成连通部63。此时,第二分隔件62的底边的最上沿即连通部63的最上沿,该间隙的在垂直于蒸汽流动方向的截面中的截面积为连通部63的面积。或者,在本申请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分隔件62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以形成连通部63。此时,该至少一个通孔中的通孔最上沿的最高者为连通部63的最上沿,全部通孔的横截面积的和为连通部63的面积。当然,也可以同时采用缝隙与通孔的方案形成连通部63。
如图4所示,第二分隔件62可以设置至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内壁。此时,第二分隔件62的顶边通过密封材料(例如硅胶)接触第一分隔件61的下表面。或者,第一分隔分件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分隔件62的顶边的槽。第二分隔件62也可以设置至第一分隔件61的下表面(即第一分隔件61与第二分隔件62形成为一体)。此时,第二分隔件62的侧边通过密封材料(例如硅胶)接触蒸汽阀腔体41E的内表面,或者蒸汽阀腔体41E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分隔件62的侧边的槽。例如,如图5所示,凸筋50B和50C形成了用于容纳第二分隔件62的一个侧边的槽,凸筋50E和50F形成了用于容纳第二分隔件62的另一个侧边的槽。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分隔件62和第一通孔64共同构成分隔组件60的用于允许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的腔体连通部。
从图5与图3可知,在进气管57的设置有进气管出口59的一端,进气管57的管壁包括沿径向朝向进气通道57A延伸的部分59A,径向管壁59A使得进气管入口58的截面积大于进气管出口59的截面积。其中,所述截面积是指在垂直于蒸汽流动方向的截面中的截面积。这样,使得烹饪蒸汽从较大的入口进入而从较小的出口排出,使得蒸汽排出时的压力、速度等会增加。这相当于增加了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的压力,对烹饪蒸汽进入蒸汽阀组件40制造了阻碍。从而,烹饪空间12中的烹饪蒸汽不易同时大量涌入蒸汽阀组件40而造成溢出。
如图3所示,为了使进入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烹饪蒸汽尽量多地形成冷凝水,蒸汽阀组件4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冷凝挡板53,第一冷凝挡板53设置在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第一冷凝挡板53构造为允许蒸汽从进气管出口59进入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而后再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用于对流经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蒸汽进行阻流和冷凝。也即第一冷凝挡板53不影响从进气管出口59到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蒸汽通路的连通性,而只是在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的局部位置阻挡蒸汽。从而,第一冷凝挡板53起到散热冷凝的作用,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的蒸汽更多地形成冷凝水。
为了不影响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蒸汽通路的连通性,例如,第一冷凝挡板53的至少一个边缘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内壁有间隙,或者第一冷凝挡板53上设置有通孔。优选地,第一冷凝挡板53在第一分隔件61的下方连接至第一分隔件61,并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底面具有间隙。从而第一冷凝挡板53与第一分隔件61形成为一体。优选地,第一冷凝挡板53中的至少一个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位于进气管出口59与第一通孔64之间。从而,第一冷凝挡板53在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可以充分接触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蒸汽入口(进气管出口59)流入的烹饪蒸汽。
如前所述,分隔组件60可取出地设置在蒸汽阀腔体41E中。当第一冷凝挡板53与分隔组件60一体形成时(例如全部第一冷凝挡板53设置至第一分隔件61的下表面),为便于分隔组件60的拆装,第一冷凝挡板53与蒸汽阀腔体41E(具体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侧壁(例如阀座侧壁46)留有间隙。为了使烹饪蒸汽能够与第一冷凝挡板53充分接触,蒸汽阀组件40构造为使得第一冷凝挡板53与蒸汽阀腔体41E的侧壁的间隙足够小,从而热蒸汽几乎不会流经该间隙。优选地,该间隙小于或等于0.3mm,例如为0.1-0.3mm。
优选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设置有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例如,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位于进气管出口59与腔体连通部之间。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依次排列。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位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下方。可以理解的,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左右排列,此时,第一冷凝挡板53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第一冷凝挡板53沿竖直方向延伸。例如,如图10所示,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顶部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可以理解的,烹饪蒸汽温度较高,热的汽体倾向于向上升。因此,第一冷凝挡板53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顶部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有利于热蒸汽与冷凝挡板充分接触散热。
优选地,第一冷凝挡板53距离进气管出口59越近,第一冷凝挡板53的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尺寸越小,即第一冷凝挡板53沿进气管出口59到腔体连通部方向,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由短变长。优选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的高度尺寸呈等比数列。优选地,该等比数列的公比x满足:0.05≤x≤0.7。进一步优选地,该等比数列的公比x满足:0.15≤x≤0.5。优选地,进气管出口59高于最靠近进气管出口59的第一冷凝挡板53的底部。从而,热蒸汽刚刚进入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就与冷凝挡板接触,并被多层冷凝挡板逐层散热,有利于生成更多的冷凝水。
优选地,全部第一冷凝挡板53的总面积大于或等于500mm2,保证蒸汽在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有足够的换热面积,增加蒸汽流动阻力,增加换热时间,使蒸汽充分冷凝,提升冷凝水回收效率。同时,为了避免阻力过大,蒸汽流动困难,优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一冷凝挡板53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3mm。
再例如,如图11所示,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交错排列并延伸穿过第一虚拟平面VP,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的蒸汽流动通道的至少部分往复穿过该第一虚拟平面VP。其中第一虚拟平面VP为竖直平面。也即,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的蒸汽流动通道形成蛇形,该蛇形往复穿过第一虚拟平面VP。
类似地,为了使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烹饪蒸汽尽量多地形成冷凝水,蒸汽阀组件4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冷凝挡板54,第二冷凝挡板54设置在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第二冷凝挡板54构造为允许蒸汽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而后再从出气口51排出。也即第二冷凝挡板54不影响从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到出气口51的蒸汽通路的连通性,而只是在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的局部位置阻挡蒸汽。从而,第二冷凝挡板54起到散热冷凝的作用,使得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的蒸汽更多地形成冷凝水。为了不影响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蒸汽通路的连通性,例如,第二冷凝挡板54的至少一个边缘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内壁有间隙,或者第二冷凝挡板54上设置有通孔。
第二冷凝挡板54可以设置至第一分隔件61,也可以设置至蒸汽阀外壳组件41。例如,第二冷凝挡板54设置至第一分隔件61的上表面,从而第二冷凝挡板54与第一分隔件61形成为一体。例如,第二冷凝挡板54设置至阀盖42的下表面,从而第二冷凝挡板54与阀盖42形成为一体。当然,第一分隔件61与阀盖42也可同时设置第二冷凝挡板54。
第一冷凝挡板53可以构造为平板、或C形板、或W形板、或S形板、或平板与弧形板的组合。第二冷凝挡板54也可以构造为平板、或C形板、或W形板、或S形板、或平板与弧形板的组合。
优选地,第二冷凝挡板54中的至少一个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位于出气口51和第一通孔64之间。从而,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烹饪蒸汽可以充分接触第二冷凝挡板54,尽可能多地形成冷凝水。优选地,第二冷凝挡板54沿竖直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的,第二冷凝挡板54同时还构造为使得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内部在底部连通,以允许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的冷凝水流出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例如允许第四蒸汽阻流冷凝腔41D中的冷凝水通过第一通孔64流回第三蒸汽阻流冷凝腔41C,再通过连通部63流回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
可以理解的,第一分隔件61优选构造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从而有利于第一分隔件61的上表面的冷凝水的流动。优选地,第一通孔64设置在第一分隔件61的位置较低的一侧。换句话说,优选地,第一分隔件61构造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使得第一分隔件61的底部外周边缘具有位置最低的第一位置点61C和位置最高的第二位置点61D,第一通孔64距离第一位置点61C比距离第二位置点61D更近。
优选地,导热件56可拆卸地连接至阀座43。例如,如图3所示,导热件56包括第一导热部56A和第二导热部56B,第一导热部56A可拆卸地连接至第二导热部56B。优选地,第一导热部56A与第二导热部56B通过螺纹副连接。例如,第一导热部56A与第二导热部56B分别设置有匹配的内螺纹和外螺纹,从而第一导热部56A与第二导热部56B可旋拧连接。或者,第一导热部56A与第二导热部56B均设置有对应的螺纹孔,通过用同一个螺栓连接二者的对应的螺纹孔将二者连接。或者,第一导热部56A与第二导热部56B中的一个设置有通孔,另一个设置有对应的螺纹孔,将同一个螺栓从该通孔穿过后再穿入该螺纹孔,也可以将第一导热部56A与第二导热部56B连接。
当导热部HC安装至阀座43时,第一导热部56A的至少部分位于阀座43的外部(也即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外部)以用于接触发热源(例如发热件26),第二导热部56B的至少部分位于阀座43的内部(也即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内部)以将热量传递给冷凝水。第一导热部56A的位于阀座43的外部的部分中的至少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阀座通孔52的孔径,第二导热部56B的位于阀座43的内部的部分中的至少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阀座通孔52的孔径,从而在导热件56的外周表面形成导热件凹槽55。导热件凹槽55用于容纳第五密封圈35,同时也用于包围阀座通孔52处的阀座底壁45,使导热件56不会从阀座43脱离。安装导热件56时,将第一导热部56A和第二导热部56B分别从阀座通孔52的两侧沿轴线插入阀座通孔52中,然后再将第一导热部56A和第二导热部56B连接牢固。
可以理解的,烹饪蒸汽进入蒸汽阀腔体41E中时,会携带泡沫、米汤等成分,这会导致蒸汽阀腔体41E内部积存异物。优选地,如图6所示,蒸汽阀组件40配置为由阀盖42、第七密封圈37、分隔组件60、第六密封圈36、阀座43、第二导热部56B、第五密封圈35和第一导热部56A等部件可拆卸地组装而成。用户可以容易地将蒸汽阀组件40解体和组装,从而可以清洗蒸汽阀组件40。
如图6所示,优选地,第一分隔件61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分隔件62和第一冷凝挡板53;第一分隔件6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冷凝挡板54,也即第一分隔件61、第二分隔件62和第一冷凝挡板53形成为一体。优选地,阀盖42的下表面也设置有第二冷凝挡板54。
如图7所示,烹饪蒸汽经由进气管入口58→进气通道57A→进气管出口59→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出气口51的路径从烹饪空间12排放。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的挡板用于形成足够冷凝水。冷凝水加热形成的保湿蒸汽不易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因此会经由进气管出口59→进气通道57A→进气管入口58的路径返喷回烹饪空间12中。
如前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的冷凝水用于在烹饪过程的保温工序中形成保湿蒸汽。因此,烹饪器具100构造为,在烹饪过程的保温工序中,控制装置控制发热件26产热。优选地,发热件26的产热功率为20W至500W。
优选地,控制装置配置为,在保温工序中,以第一周期(例如30分钟)控制发热件26产热。其中,第一周期的时长包括第一时长(例如20分钟)和在第一时长之后的第二时长(例如10分钟)。控制装置控制发热件26在第二时长内产热,在第一时长内不产热。也即,发热件26以30分钟(第一周期)为工作周期,在同一个工作周期中,工作10分钟(第二时长)、停止工作20分钟(第一时长)。
优选地,第二时长(例如10分钟)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周期(例如1分钟)。第二周期的时长(例如1分钟)包括第三时长(例如20秒钟)和在第三时长之后的第四时长(例如40秒钟)。控制装置配置为,在第二时长内,控制装置控制发热件26在第三时长内产热,在第四时长内不产热。也即,在第二时长内,发热件26为断续加热,断续加热的工作周期为1分钟(第二周期),在该1分钟内工作20秒钟(第三时长)、停止工作40秒钟(第四时长)。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阀组件14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蒸汽阀组件140用于与盖体组件20的发热件26接触,从而蒸汽阀组件140中的冷凝水能够被加热。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蒸汽阀组件140包括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冷凝水容纳部WR、出气口51和导热部HC。蒸汽阀组件140构造为允许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其中,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用于与烹饪器具100的烹饪空间12连通,以允许烹饪加热产生的蒸汽进入蒸汽阀组件140。冷凝水容纳部WR设置在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用于蓄存冷凝水(蒸汽进入蒸汽阀组件140后散热降温形成冷凝水)。出气口51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用于释放蒸汽,蒸汽经由该出气口51外泄。导热部HC与冷凝水容纳部WR连接,用于传导热量以加热冷凝水。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蒸汽阀外壳组件41围设出蒸汽阀腔体41E。分隔组件160设置在蒸汽阀腔体41E中,用于将蒸汽阀腔体41E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分隔组件160包括用于允许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的腔体连通部(即第一通孔64)。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设置在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首先,分隔组件160只包括第一分隔件61,蒸汽阀腔体41E被第一分隔件61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第二,蒸汽阀组件140还包括泄压装置65。泄压装置65设置至第一通孔64并相对于第一分隔件61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间可移动,当泄压装置65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件61构造为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64的下方,使得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64的上方。如图8所示,泄压装置65包括重力球69。重力球69架设至第一通孔64处。重力球69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64的孔径。第一分隔件61构造为使得第一通孔64至少低于第一分隔件61的位于第一通孔64的周边的部分,并且第一分隔件61的至少位于第一通孔64的周边的部分在第一通孔64的轴线P1两侧倾斜向下。
可以理解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64位于第一分隔件61的局部最低点,使得重力球69依靠其自身重量堵住第一通孔64,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不能连通。当大量的烹饪蒸汽进入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后,烹饪蒸汽依靠其较高的气压克服重力球69的重力,将重力球69顶离第一通孔64,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可以连通,从而烹饪蒸汽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继而排出蒸汽阀腔体41E。
重力球69被顶离第一通孔64后,在烹饪蒸汽的作用下,会沿着第一分隔件61的上表面向上滚动(例如,在图8中,沿着图8中第一分隔件61的位于第一通孔64右侧的部分的上表面向右上方移动)。当烹饪蒸汽的力量下降后,重力球69又会重新滚回到第一通孔64的位置。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的方法将重力球69构造为使得烹饪蒸汽可以克服重力球69的重力,而保湿蒸汽不能克服重力球69的重力。从而,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阀组件140可以从出气口51正常释放烹饪蒸汽,而几乎不能从出气口51释放保湿蒸汽,保湿蒸汽绝大部分从进气管出口59返喷回烹饪空间12中。
当重力球69离开第一通孔64时,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的冷凝水也得以流回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通常,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的冷凝水在重力球69返回第一通孔64的过程中流入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优选地,第一分隔件61的位于第一通孔64的周边的部分在第一通孔64的轴线P1两侧的倾斜角度不同。优选地,在第一通孔64的轴线P1两侧的第一分隔件61的位于第一通孔64的周边的部分中,靠近出气口51一侧的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远离出气口51一侧的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也即,在第一通孔64的轴线P1的两侧中,靠近出气口51的一侧,第一分隔件61构造为相对平缓,远离出气口51的一侧,第一分隔件61构造为相对直立。这样,重力球69会在相对平缓的一侧滚动(因这一侧所需克服的重力势能相对较小),并且其返回第一通孔64的用时也相对延长,使得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的冷凝水有更多时间流回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
可知,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水密封”的方式对保湿蒸汽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进行限制,因此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至少包括水平排列的部分(也即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至少为左右排列)。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重力球69”的方式对保湿蒸汽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进行限制,因此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至少包括竖直排列的部分(也即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至少为上下排列)。
第二实施方式中其余未阐述的部分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描述。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阀组件240。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蒸汽阀组件240用于与盖体组件20的发热件26接触,从而蒸汽阀组件240中的冷凝水能够被加热。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蒸汽阀组件240包括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冷凝水容纳部WR、出气口51和导热部HC。蒸汽阀组件240构造为允许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其中,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用于与烹饪器具100的烹饪空间12连通,以允许烹饪加热产生的蒸汽进入蒸汽阀组件240。冷凝水容纳部WR设置在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用于蓄存冷凝水(蒸汽进入蒸汽阀组件240后散热降温形成冷凝水)。出气口51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用于释放蒸汽,蒸汽经由该出气口51外泄。导热部HC与冷凝水容纳部WR连接,用于传导热量以加热冷凝水。
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蒸汽阀外壳组件41围设出蒸汽阀腔体41E。分隔组件260设置在蒸汽阀腔体41E中,用于将蒸汽阀腔体41E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分隔组件260包括用于允许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的腔体连通部(例如第一通孔64)。多个第一冷凝挡板53设置在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中。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首先,分隔组件260只包括第一分隔件61,蒸汽阀腔体41E被第一分隔件61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第二,蒸汽阀组件240还包括泄压装置65。泄压装置65设置至第一通孔64并相对于第一分隔件61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间可移动,当泄压装置65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
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泄压装置65包括弹片67。弹片67相对于第一分隔件61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间可枢转。其中,当弹片67位于打开位置时,弹片67打开第一通孔64,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当弹片67位于关闭位置时,弹片67关闭第一通孔64,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不可连通。其中,弹片67的偏置力使其位于关闭位置,也即弹片67的偏置力将弹片67朝向关闭位置偏置。当弹片67打开时,其朝向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打开。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当大量的烹饪蒸汽进入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后,烹饪蒸汽依靠其较高的气压克服弹片67的弹性势能,将弹片67顶开,使得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可以连通,从而烹饪蒸汽进入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继而排出蒸汽阀腔体41E。当烹饪蒸汽的力量下降后,弹片67又重新回到偏置位置。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的方法将弹片67构造为使得烹饪蒸汽可以克服弹片67的弹性势能,而保湿蒸汽不能克服弹片67的弹性势能。从而,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的蒸汽阀组件240可以从出气口51正常释放烹饪蒸汽,而几乎不能从出气口51释放保湿蒸汽,保湿蒸汽绝大部分从进气管出口59返喷回烹饪空间12中。
为了使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的冷凝水能够流回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第一分隔件61还设置有第二通孔。在第二通孔处,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的冷凝水通过第二通孔流回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优选地,第一分隔件61沿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第二通孔低于第一通孔64。也即,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一分隔件61的低于第一通孔64的部位(回水部61E),使得第二通孔对应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中冷凝水相对聚集的部分。
可以理解的,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通孔始终保持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与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41B连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的方法控制保湿蒸汽从第二通孔的排放量和从进气管出口59的排放量,例如限定第二通孔的面积与进气管出口59的面积,使得保湿蒸汽倾向于从进气管出口59排放。
或者,回水部61E设置一个较大的第二通孔,同时在第二通孔处设置与弹片67不同的第二弹片。第二弹片相对于第一分隔件61在第二打开位置和第二关闭位置间可枢转。其中,当第二弹片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二弹片打开第二通孔;当第二弹片位于第二关闭位置时,第二弹片关闭第二通孔。其中,第二弹片的偏置力使其位于第二关闭位置,也即第二弹片的偏置力将第二弹片朝向第二关闭位置偏置。当第二弹片打开时,其朝向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打开。可以理解的,回水部61E的上表面聚集了冷凝水。当冷凝水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冷凝水依靠其自重克服第二弹片67的弹性势能,促使第二弹片朝向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打开,从而冷凝水可以回流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41A。在这一实施方式中,保湿蒸汽则无法从第二通孔释放。
第三实施方式中其余未阐述的部分参照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描述。
上述的所有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流程、步骤仅是示例。除非发生不利的效果,否则可以按与上述流程的顺序不同的顺序进行各种处理操作。上述流程的步骤顺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合并或删减。
在理解本申请的范围时,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含”及其派生词旨在是开放式术语,其指定所记载的特征、元件、部件、群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记载的特征、元件、部件、群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这种概念也适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例如术语“包括”“具有”及其衍生词。
这里使用的术语“被附接”或“附接”包括:通过将元件直接固定到另一元件而将元件直接固定到另一元件的构造;通过将元件固定到中间构件上,中间构件转而固定到另一元件而将元件间接固定到另一元件上的构造;以及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是一体,即一个元件基本上是另一个元件的一部分的构造。该定义也适用于具有相似含义的词,例如“连接”“联接”“耦合”“安装”“粘合”“固定”及其衍生词。最后,这里使用的诸如“基本上”“大约”和“近似”的程度术语表示修改术语使得最终结果不会显着改变的偏差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申请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申请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申请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6)

1.一种蒸汽阀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蒸汽阀外壳组件,所述蒸汽阀外壳组件用于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烹饪器具,所述蒸汽阀外壳组件围设出蒸汽阀腔体;和
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设置在所述蒸汽阀腔体中,用于将所述蒸汽阀腔体分隔为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和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所述分隔组件构造为允许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与所述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用于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空间连通,以允许烹饪加热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蒸汽阀腔体;
出气口,设置在所述蒸汽阀外壳组件的用于围设所述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的部分,所述蒸汽经由该出气口外泄;
冷凝水容纳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用于蓄存冷凝水;
导热部,设置至所述蒸汽阀外壳组件的用于围设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部分,用于传导热量以加热所述冷凝水,
其中,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设置有多个第一冷凝挡板,所述第一冷凝挡板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蒸汽进行阻流和冷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阀外壳组件中形成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包括进气管入口和进气管出口,进气通道连通所述进气管入口和所述进气管出口,
所述进气管入口用于连接所述烹饪器具以接收烹饪加热产生的蒸汽,
所述蒸汽阀组件构造为使所述进气管出口与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连通,以使所述蒸汽进入所述蒸汽阀腔体,
其中,所述进气管出口高于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最低点,使得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低于所述进气管出口的部分形成所述冷凝水容纳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组件包括用于允许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与所述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连通的腔体连通部,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位于所述进气管出口与所述腔体连通部之间,所述导热部设置至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依次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位于所述第二蒸汽阻流冷凝腔的下方,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从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的顶部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交错排列并延伸穿过第一虚拟平面,使得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中的蒸汽流动通道的至少部分往复穿过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其中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为竖直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出口高于最靠近所述进气管出口的所述第一冷凝挡板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挡板距离所述进气管出口越近,所述第一冷凝挡板的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尺寸越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的所述高度尺寸呈等比数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比数列的公比x满足:0.05≤x≤0.7。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比数列的公比x满足:0.15≤x≤0.5。
12.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冷凝挡板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3mm。
13.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冷凝挡板设置至所述分隔组件,所述第一冷凝挡板与所述蒸汽阀腔体的侧壁的间隙小于或等于0.3mm。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第一冷凝挡板的总面积大于或等于500mm2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挡板构造为平板、弧形板、W形板、S形板和平板与弧形板的组合中的一种或多种。
16.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组件,用于盛放烹饪所需的食材;
盖体组件,用于盖合所述煲体组件,当所述盖体组件盖合时,所述煲体组件与所述盖体组件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盖体组件包括发热件,用于产热;和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阀组件,所述蒸汽阀组件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盖体组件,
其中,当所述蒸汽阀组件连接至所述盖体组件时,所述导热部接触所述发热件,所述第一蒸汽阻流冷凝腔与所述烹饪空间连通。
CN202223000245.3U 2022-11-08 2022-11-08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89605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0245.3U CN218960543U (zh) 2022-11-08 2022-11-08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0245.3U CN218960543U (zh) 2022-11-08 2022-11-08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60543U true CN218960543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67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00245.3U Active CN218960543U (zh) 2022-11-08 2022-11-08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605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048116U (zh)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9048115U (zh)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8942954U (zh)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US20050121019A1 (en) Overheated steam oven
JP6070760B2 (ja) 電気湯沸し器
JP5070999B2 (ja) 蒸気発生器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加熱調理器
CN218960543U (zh)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8960542U (zh)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KR20120090767A (ko) 증기 발생기
CN118021180A (zh)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JP6094662B2 (ja) 電気湯沸し器
CN219048117U (zh)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5411810U (zh) 蒸汽发生装置及熨烫装置
CN218942953U (zh)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8922327U (zh)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CN118021181A (zh) 蒸汽阀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9808001U (zh) 一种蒸烤组合机
KR102120178B1 (ko) 조리 장치
CN209883804U (zh) 一种蒸烤组合机
JP5961946B2 (ja) 電気ポット
JP5938859B2 (ja) 電気湯沸し器
CN218889541U (zh) 烹饪器具
JP6407851B2 (ja) 電気ポット
CN217684913U (zh) 过热蒸汽发生器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672290U (zh) 湿度检测装置及烹饪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