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55204U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体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55204U
CN218955204U CN202222997551.2U CN202222997551U CN218955204U CN 218955204 U CN218955204 U CN 218955204U CN 202222997551 U CN202222997551 U CN 202222997551U CN 218955204 U CN218955204 U CN 218955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emperature
contact surface
conducting plate
liquid h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975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周凯
黄一丁
郭红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975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55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55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55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液体加热器,属于生活电器领域,解决了不能准确获取内胆底面干烧情况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包括内胆、导热板和加热器,加热器固定于导热板的外表面,导热板的外表面还设有温控器,内胆包括胆身和底壁,底壁连接于胆身的底端,底壁的内表面包括从中心向外且向上延伸的弧面,导热板固定于底壁的外表面,导热板的外表面中心区域设有感温接触面,温控器的突跳金属片与感温接触面贴合,加热器围设于感温接触面的外周侧。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确保突跳金属片能准确检测内胆的过热情况并及时跳断,减少误判,提高使用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液体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特别是一种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液体加热器,如电水壶,是常用的液体加热设备,通常包括内胆、导热板和加热元件,导热板固定在内胆的外底面,加热元件固定于导热板的下表面,为了实现防止干烧的目的,现有的液体加热器通常还设有温控器,为了让温控器能够准确获取内胆内底面的温度,现有技术中通常将导热板冲孔,再把温控器装配在孔内,并用压片配合螺丝压紧锁死,使温控器的检测探头紧贴内胆的外底面。由于需要获取内胆中温度较低区域的实时温度,因此一般将加热管设置成C型开口环状,例如现有技术CN108324099A的说明书附图5所示,在加热管的开口处形成温度较低的冷区并设置温控器,一般情况下,内胆底面中心区域的水是最后被烧干的,在这种安装方式下,温控器相对内胆的底面偏心设置,并非检测内胆底面中心区域的温度,难以准确获取内胆底面的干烧情况,容易出现误检测而导致温控器的突跳金属片频繁跳断,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还有例如现有技术CN202234847U中公开了一种立体加热的豆浆机用杯体,其中的温控器5直接紧贴加热管3,并非直接检测杯底的温度,更加难以及时检测杯底内表面的干烧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解决了不能准确获取内胆底面干烧情况的问题,确保突跳金属片能准确检测内胆的过热情况并及时跳断,减少误判,提高使用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内胆、导热板和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固定于导热板的外表面,导热板的外表面还设有温控器,所述内胆包括胆身和底壁,底壁连接于胆身的底端,底壁的内表面包括从中心向外且向上延伸的弧面,导热板固定于底壁的外表面,导热板的外表面中心区域设有感温接触面,温控器的突跳金属片与感温接触面贴合,加热元件围设于感温接触面的外周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首先,导热板的外表面设有温控器,导热板的外表面中心区域设有感温接触面,温控器的突跳金属片与感温接触面贴合,对应底壁的内表面的弧面,感温接触面的位置正好对应内胆中水位最低的区域,如果温控器因安装平面的温度过高而跳断,则意味着底壁的内表面的中心区域无水干烧,也就意味着整个内胆中无水干烧,从而可以准确地判断干烧情况,并及时跳断保护,一方面,确保突跳金属片能准确检测内胆的过热情况并及时跳断,减少误判,提高使用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另一方面,使温控器的安装与加热元件分开不相关,加热元件围设于感温接触面的外周侧,即可以环绕温控器至少360°,在内胆的周向上不存在加热缺口,有利于使内胆中的水受热更均匀,从而进一步有效提升加热效率,也可以增加温控器的安装空间,方便温控器的安装,其次,导热板固定于底壁的外表面,有利于提升导热板与内胆之间的传热效果和传热效率,从而有效提升了液体加热器的加热效率,也可以有利于突跳金属片进一步准确地检测内胆的过热情况,最后,底壁的内表面包括从中心向外且向上延伸的弧面,弧面的结构光滑无死角,不仅不容易产生水垢,而且用户清洗起来更加省时省力,还可以利用气泡的浮力和水的粘力使气泡沿着弧面从下向上滑移,进而使弧面上的小气泡汇合成大气泡,减少小气泡脱离底壁进入水中破裂,且大气泡脱离底壁后较难在水中破泡,直到上升至水面才会破裂,起到有效的降噪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的外表面设有固定凸台,感温接触面位于固定凸台的下表面。采用前述技术方案,形成稳定的感温接触面来安装温控器,突跳金属片可以更准确地获取内胆的温度变化,确保在发生干烧时能够迅速动作,切断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凸台与导热板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导热板设有连接孔,固定凸台设有插入连接孔并焊接固定的连接杆。采用前述技术方案,在一个技术方案中,通过一体成型能够增加固定凸台与导热板的结构强度;在另一个方案中,固定凸台与导热板通过连接杆插入连接孔柄焊接固定,连接孔能够对安装形成预定位,方便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凸台的下表面设有连接柱,紧固件穿过温控器与连接柱连接将温控器固定。采用前述技术方案,实现对温控器可靠固定,有效避免温控器发生松动,增加温控器使用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感温接触面为平面。采用前述技术方案,制造平面状的感温接触面所需的材料较少,且加工方便,有利于降低成本,也便于温控器的突跳金属片与其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的外底面为曲面,感温接触面为形成导热板的外底面的曲面的一部分。采用前述技术方案,使导热板的外底面与底壁的内表面形状更一致,使导热板与底壁更贴合,有利于使导热板上的热量更均匀、更高效地传递给内胆,提升加热效率,以及感温接触面为曲面的一部分,增加导热板的外底面的表面完整性,从而形成稳定的感温接触面来安装温控器,有利于突跳金属片可以更准确地获取内胆的温度变化,确保在发生干烧时能够迅速动作,切断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的外表面在感温接触面的外周设有连接柱,紧固件与连接柱连接将温控器固定。采用前述技术方案,实现对温控器可靠固定的同时,感温接触面和紧固件隔开,也和连接柱隔开,有效避免温控器安装、拆卸时接触感温接触面,对感温接触面形成保护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温控器包括安装突跳金属片的安装面,安装面为贴合感温接触面的曲面。采用前述技术方案,使安装面和接触面更贴合,减少安装面和接触面之间的空隙,进一步提升温控器的感温准确性,有效避免发生干烧,也可以减少温控器占用的空间,便于温控器的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加热管,加热管绕设于感温接触面的外周侧。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加热元件更均匀分布在内胆的周向上,从而使内胆中的水加热更均匀,从而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也有利避免内胆受热不均匀,使温控器误检测而导致温控器的突跳金属片频繁跳断的情况出现。
进一步的,所述底壁的外表面与内表面平行,导热板的内表面与底壁的外表面贴合;或者,所述导热板的内表面与底壁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内填充有导热介质。采用前述技术方案,底壁的厚度均匀,使底壁和导热板更贴合,提升传热速度和传热效率;或者,设置间隙,便于导热板与底壁的装配,以及通过导热介质填充间隙,使导热板的内表面和底壁的外表面充分贴合,有利于提升传热速度和传热效率,使内胆受热更均匀,进一步提升液体加热器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液体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温控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内胆底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液体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温控器的示意图;
图中,1、内胆;11、胆身;12、底壁;2、导热板;21、感温接触面;22、连接孔;3、加热元件;4、温控器;41、安装面;42、突跳金属片;5、固定凸台;51、连接杆;52、连接柱;6、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X和/或Y,可以表示:单独存在X、同时存在X和Y、单独存在Y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包含X、Y和Z”、“包含X、Y、Z”是指X、Y、Z三者都包含,“包含X、Y或Z”是指包含X、Y、Z三者之一,“包含X、Y和/或Z”是指包含X、Y、Z三者中任一个或任二个或三个。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互结合或替换,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内胆1、导热板2和加热元件3,加热元件3固定于导热板2的外表面,导热板2的外表面还设有温控器4,内胆1包括胆身11和底壁12,底壁12连接于胆身11的底端,底壁12的内表面包括从中心向外延伸且向上的弧面,导热板2固定于底壁12的外表面,导热板2的外表面中心区域设有感温接触面21,温控器4的突跳金属片42与感温接触面21贴合,加热元件3围设于感温接触面21的外周侧。
首先,导热板2的外表面设有温控器4,导热板2的外表面中心区域设有感温接触面21,温控器4的突跳金属片42与感温接触面21贴合,对应底壁的内表面的弧面,感温接触面的位置正好对应内胆中水位最低的区域,如果温控器4因安装平面的温度过高而跳断,则意味着底壁的内表面的中心区域无水干烧,也就意味着整个内胆中无水干烧,从而可以准确地判断干烧情况,并及时跳断保护,一方面,确保突跳金属片42能准确检测内胆1的过热情况并及时跳断,减少误判,提高使用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另一方面,使温控器4的安装与加热元件3分开不相关,加热元件3围设于感温接触面21的外周侧,即可以环绕温控器4至少360°,在内胆1的周向上不存在加热缺口,有利于使内胆1中的水受热更均匀,从而进一步有效提升加热效率,也可以增加温控器4的安装空间,方便温控器4的安装,其次,导热板2固定于底壁12的外表面,有利于提升导热板2与内胆1之间的传热效果和传热效率,从而有效提升了液体加热器的加热效率,也可以有利于突跳金属片42进一步准确地检测内胆1的过热情况,最后,底壁12的内表面包括从中心向外且向上延伸的弧面,以内胆的竖直中心线为参照,可以参考图1中的点划线,底壁12的内表面与内胆的竖直中心线的交点即为底壁12的内表面的中心,横向远离中心的方向均为向外,弧面的结构光滑无死角,不仅不容易产生水垢,而且用户清洗起来更加省时省力,还可以利用气泡的浮力和水的粘力使气泡沿着弧面从下向上滑移,进而使弧面上的小气泡汇合成大气泡,减少小气泡脱离底壁12进入水中破裂,且大气泡脱离底壁12后较难在水中破泡,直到上升至水面才会破裂,起到有效的降噪作用。
使用时,如果感温接触面21的温度过高导致突跳金属片42动作,则说明内胆1的温度上升达到一定温度,意味着内胆1中无水干烧了,从而实现防干烧保护。
加热元件3可以采用加热管。在现有技术中,加热管一般绕设成一个C型的开口环状,例如现有技术CN108324099A的图5所示,加热管工作时在开口处形成冷区,加热均匀性不是很好。本实用新型中,加热管绕设于感温接触面21的外周侧。使加热元件3分布更均匀,从而使内胆1中的水加热更均匀,从而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也有利避免内胆1受热不均匀,使温控器4误检测而导致温控器4的突跳金属片42频繁跳断的情况出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管可以仅设有一根且绕设超过一圈;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管设有两根,每根加热管绕设超过半圈,每根加热管可以单独控制工作,实现多档功率输出。根据实际需要,加热管的数量也可以增加。
可以理解的,除了加热管,也可以选用电热膜。
为了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壁12的外表面与内表面平行,导热板2的内表面与底壁12的外表面贴合,使底壁12的厚度均匀,提升热传导的效率及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热板2的内表面与底壁12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内填充有导热介质。通过设置间隙,便于导热板2与底壁12的装配,以及通过导热介质填充间隙,有利于提升热传导的效率及效果,使内胆1受热更均匀,进一步提升液体加热器的加热效率。
为了进一步避免发生干烧,导热板2的外表面设有固定凸台5,感温接触面21位于固定凸台5的下表面。感温接触面21的位置较低,对应底壁12的内表面的水位较低,出现过热就意味着底壁12的内表面无水干烧,温控器4检测得更准确。
为了增加导热板2的安装可靠性,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热板2设有连接孔22,固定凸台5设有插入连接孔22并焊接固定的连接杆51。连接孔22能够对安装形成预定位,方便安装。或者如图3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凸台5与导热板2一体成型,增加固定凸台5与导热板2的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导热板2可为铝板,也可以为不锈钢板,且不局限于此。
为了增加温控器4的安装可靠性,固定凸台5的下表面设有连接柱52,紧固件6穿过温控器与连接柱52连接将温控器4固定。实现对温控器4可靠固定,有效避免温控器4发生松动,增加温控器4使用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紧固件6可为紧固螺钉,也可为紧固螺栓,且不局限于此。
为了便于加工,感温接触面21为平面。制造平面状的感温接触面21所需的材料较少,且加工方便,有利于降低成本,也便于温控器4的突跳金属片42与其贴合。
可以理解的,液体加热器可以用于烧水、煮茶、热奶等,也可以用于烹煮食材。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导热板2的外底面为曲面,感温接触面21为形成导热板2的外底面的曲面的一部分。使导热板2的外底面与底壁12的内表面形状更一致,使导热板2与底壁12更贴合,有利于使导热板2上的热量更均匀、高效地传递给内胆1,提升加热效率,以及感温接触面21为弧面的一部分,增加导热板2的外底面的表面完整性,从而形成稳定的感温接触面21来安装温控器4,有利于突跳金属片42可以更准确地获取内胆1的温度变化,确保在发生干烧时能够迅速动作,切断电源。
为了增加温控器4的安装可靠性,导热板2的外表面在感温接触面21的外周设有连接柱52,紧固件6与连接柱52连接将温控器4固定。实现对温控器4可靠固定的同时,感温接触面21和连接柱52、紧固件6分开,有效降低感温接触面21在安装、拆卸温控器4时受损,对感温接触面21形成一定防护效果。
为了进一步避免发生干烧,温控器4包括安装突跳金属片42的安装面41,安装面41为贴合感温接触面21的曲面。使安装面41和接触面更贴合,减少安装面41和接触面之间的空隙,进一步提升温控器4的感温准确性,有效避免发生干烧,也可以减少温控器4占用的空间,便于温控器4的安装。一般情况下,安装面41与感温接触面21之间也会涂敷导热硅油来提高导热效率。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在一种机型中,温控器4带有电耦合部和蒸汽开关,液体加热器一般还可以配置有电源底座,电源底座设有下耦合器,电耦合部与下耦合器插接电耦合,为加热元件供电,内胆1的水烧开后,蒸汽流入蒸汽开关的感温室,使感温金属片动作,从而断开电源。在另一些机型中,也可以不配置电源底座,例如液体加热器是一个整体结构,包括壶体,壶体包括外壳和底板,底板固定于外壳的底部,内胆1安装于外壳内并与底板之间具有容纳温控器4的容纳腔。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内胆、导热板和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固定于导热板的外表面,导热板的外表面还设有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包括胆身和底壁,底壁连接于胆身的底端,底壁的内表面包括从中心向外且向上延伸的弧面,导热板固定于底壁的外表面,导热板的外表面中心区域设有感温接触面,温控器的突跳金属片与感温接触面贴合,加热元件围设于感温接触面的外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的外表面设有固定凸台,感温接触面位于固定凸台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凸台与导热板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导热板设有连接孔,固定凸台设有插入连接孔并焊接固定的连接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凸台的下表面设有连接柱,紧固件穿过温控器与连接柱连接将温控器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接触面为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的外底面为曲面,感温接触面为形成导热板的外底面的曲面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的外表面在感温接触面的外周设有连接柱,紧固件与连接柱连接将温控器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包括安装突跳金属片的安装面,安装面为贴合感温接触面的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加热管,加热管绕设于感温接触面的外周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与内表面平行,导热板的内表面与底壁的外表面贴合;或者,所述导热板的内表面与底壁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内填充有导热介质。
CN202222997551.2U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液体加热器 Active CN218955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7551.2U CN218955204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液体加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7551.2U CN218955204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液体加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55204U true CN218955204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35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97551.2U Active CN218955204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液体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55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465233Y1 (ko) 일종의 온도 감지 기능을 갖는 냄비
AU2017341426B2 (en) Anti-overflow device accompanying a cooking appliance
CN103048028A (zh) 电加热厨具的液位检测方法及使用该检测方法的豆浆机
WO2007077106A1 (en) A coffee machine
CN101819055A (zh) 液位检测装置
CN218955204U (zh) 一种液体加热器
CN205625583U (zh) 食物料理机
EP2363049B1 (en) Heaters for liquid heating vessels
CN218942868U (zh) 一种液体加热器
CN209346683U (zh) 接触式感温的玻璃加热壶
CA2589712A1 (en) A steam generator with external probe housing unit
CN218955203U (zh) 一种液体加热器
US7703379B2 (en) Coffee maker and microwave ove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217039665U (zh) 烹饪器具蒸汽发生器
CN117958595A (zh) 一种电水壶
CN212788290U (zh) 发热煲体组件
CN217039726U (zh) 烹饪器具
CN204427780U (zh) 用于电热锅的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电热锅
CN209978140U (zh) 一种带超温保护功能的套管式壁挂炉
CN210121075U (zh) 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CN118000580A (zh) 一种电水壶
CN217039663U (zh) 加热盘组件和蒸汽电器
CN202355183U (zh) 采用蒸汽烹煮食物的装置
CN100595488C (zh) 精确测温的电加热灶具及电加热灶具精确测温的方法
CN214017086U (zh) 一种蒸汽发生盘及蒸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