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1075U - 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 Google Patents

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21075U
CN210121075U CN201920644265.3U CN201920644265U CN210121075U CN 210121075 U CN210121075 U CN 210121075U CN 201920644265 U CN201920644265 U CN 201920644265U CN 210121075 U CN210121075 U CN 210121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emperature
water passing
heating
temperature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4426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金柳生
刘斌
陈前
南春来
马向阳
刁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4426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210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21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210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过水组件包括过水通道和发热件,发热件安装在过水通道内。该结构将发热件设在过水通道内,使得发热件能够在过水通道内直接对过水通道内的水进行加热,这样发热件产生的热量便可直接作用到过水通道内,以加热过水通道内的水。而这种加热方式不易导致发热件产生的热量的浪费,因而可提高发热件的热利用率,提高过水组件的加热效率。同时该设置由于发热件位于过水通道内,因此在将过水组件用于即热水壶等液体加热容器时,发热件无法与过水组件外部的零件接触,因而无法对过水组件外部的零件进行加热,这样便可解决现有发热件不易散热、发热件周围的电子件容易受热老化的问题。

Description

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即热水壶等液体加热容器的过水组件,其一般包括发热件和过水管,而发热件一般设置在过水管外,这样发热件产生的热量只能够通过过水管传到水中,而这种结构,发热件产生的热量只能够部分传导到水中,这样会导致热量的浪费,使发热件的热利用率不高。同时,发热件设置在过水管的外部,会导致发热件周围的零件过热,因而会加快发热件周围的零件的老化速度。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新的过水组件以及包括该过水组件的液体加热容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过水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水组件,包括过水通道;发热件,安装在所述过水通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过水组件包括过水通道和发热件,且发热件安装在过水通道内。该种结构将发热件设置在了过水通道内,使得发热件能够在过水通道内直接对过水通道内的水进行加热,这样发热件产生的热量便不需要通过过水通道的壁进行传递,而是可直接作用到过水通道内,以加热过水通道内的水。而这种加热方式,不易导致发热件产生的热量的浪费,因而可提高发热件的热利用率,提高过水组件的加热效率。同时,该种设置由于发热件位于过水通道内,因此,在将过水组件用于即热水壶等液体加热容器时,发热件无法与过水组件外部的零件接触,因而无法对过水组件外部的零件进行加热,这样便可解决现有发热件不易散热、发热件周围的电子件容易受热老化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过水通道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过水组件还包括:第一感温件,安装在所述过水通道上,位于所述安装孔处,与所述发热件接触,用于检测所述发热件的温度;和/或第二感温件,所述第二感温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过水通道内,用于检测所述过水通道内的水的温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过水组件还包括第一感温件,而第一感温件可具体用于检测发热件的温度,而在安装时,可在过水通道上设置安装孔,然后将第一感温件安装在该安装孔处,并与发热件接触,以对发热件的温度进行检测。此外,也可将第一感温件从过水通道的进水孔处,或者从发热件穿入到过水通道内的地方插入到过水通道内,然后与发热件接触,以对发热件的温度进行检测。而在具体设计时,第一感温件的安装方式可根据第一感温件的具体结构或者其他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外,过水组件还可包括第二感温件,而第二感温件可具体用于检测过水通道内水的温度,而第二感温件的安装方式可参照第一感温件的安装方式。而通过对过水通道内的水的温度的检测,可根据水的温度对发热件进行控制,以实现对水温的精确控制,从而能够将水的温度控制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其中,第一感温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感温件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相同。比如,多个第一感温件可均为跳断式温控器,也可均为感温探头,当然,也可部分为跳断式温控器,而部分为感温探头。
其中,第二感温件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比如,可为跳断式温控器,也可为热敏探头等元件。当然,第二感温件也可与控制装置组合成检测温度并进行控制的温控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过水组件还包括:第三感温件,安装在所述过水通道外,用于检测所述过水通道的外壁的温度。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过水通道的外壁上设置第三感温件,这样可通过第三感温件来检测过水通道的外壁的温度。这样便能够根据第三感温件检测的温度来监测过水组件周围的温度,这样便可通过对过水组件周围的温度的监测防止过水组件周围的温度过高,从而便可避免过水组件周围的零件异常受热。具体地,比如可在监测到过水组件周围的温度过高时,让产品先暂停工作,以使产品能够先进行散热,并在过水组件周围的温度正常后再工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感温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中的一个能够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使所述发热件停止加热,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中的另一个能够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时使所述发热件停止加热,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优选设置多个第一感温件,以便能够对发热件的温度进行多重检测监控。而两个第一感温件中的一个能够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使发热件停止加热,两个第一感温件中的另一个能够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时使发热件停止加热,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即是说这两个第一感温件在控制发热件停止加热时的温度不一致。具体地,可将第一温度设置成防干烧温度,这样在其中一个第一感温件检测的温度大于防干烧温度时,便能够通过自身的跳断或者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使发热件停止加热,这样便可实现防干烧的目的。同时,可将第二温度设置成防起火温度,这样在其中一个第一感温件检测的温度大于防起火温度时,便能够通过自身的跳断或者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使发热件停止加热,这样便可防止发热件的温度超过起火温度。而通过设置两个第一感温件能够对发热件的温度进行双重检测,这样一方面能够通过两个温度检测件来实现不同温度的检测控制,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其中一个检测件损坏时,使得另一感温件能够继续对发热件进行测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沿所述过水通道的轴向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或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安装在所述过水通道的同一高度位置上,且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沿所述过水通道的周向方向设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两个第一感温件即可沿过水通道的上下方向设置,即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这样可检测到不同高度的温度。当然,也可将两个第一感温件沿周向设置,比如一个设置在左半侧一个设置在右半侧,这样能够将两个第一感温件设置在同一高度位置,从而使得两个第一感温件能够对同一高度的发热件进行测温。而优选地,在过水管道竖直设置时,可同时将两个第一感温件均安装的较高,而过水通道竖直设置时,若发生干烧,则过水通道上部最易先发生干烧,即发热件的上方的温度最易先发生变化,因此,将两个第一感温件均安装的较高,能够先一步检测到发热件的温度变化,从而能够先一步进行防干烧和防起火保护。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安装孔为设置在所述过水通道的侧壁上的通孔,或所述安装孔为所述过水通道的进水孔。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一方面可额外在过水通道的侧壁上设置通孔,以使传热件能够从过水通道的侧部上的通孔穿过过水通道而与发热件接触。另一方面可从过水通道的进水孔处将传热件插入到过水通道内,以实现传热件在过水通道上的安装。当然,由于发热件需要安装到过水通道内,因此,在过水通道上设置有安装发热件的安装入口时,也可将传热件直接密封安装到该安装入口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过水组件还包括:传热件,密封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处,与所述发热件接触;其中,所述第一感温件安装在所述传热件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过水组件还包括传热件,此时,可在过水通道上设置安装孔,以便能够通过安装孔将传热件穿过过水通道而与发热件接触,这样发热件的热量便能够通过传热件传递到过水通道外。而第一感温件安装在传热件上,使得发热件的热量能够通过传热件传递给第一感温件,这样第一感温件通过对传热件的温度检测便能够确定出发热件的温度。而这种结构,能够在过水通道外实现对发热件的温度检测,可避免将第一感温件伸入到过水通道内,因而可防止第一感温件长期被水浸泡,确保第一感温件的使用寿命。而传热件密封安装在安装孔处能够对安装孔进行密封,防止过水通道漏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传热件为金属件,所述金属件焊接安装在所述发热件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传热件优选为导热性高的金属件,因为金属的传热效率好,因而可确保发热件的温度与传热件的温度一致,这样便可确保第一感温件的测温准确性。而进一步优选地,金属件焊接安装在发热件上,这样可使金属件与发热件之间的连接强度更加牢靠,且也使得发热件与金属件之间接触的更好,这样便能够进一步增强传热件的传热效率,以使发热件的温度与传热件的温度能够更加一致,这样便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一感温件的测温准确性,从而确保产品的控温准确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传热件远离所述发热件的一端凸出所述过水通道的外侧壁设置,或与所述过水通道的外侧壁平齐。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传热件远离发热件的一端可凸出过水通道的外侧壁设置,这样能够将第一感温件直接安装在传热件凸出过水通道的外侧壁设置的部位上,而这种结构可通过传热件的凸出部分实现第一感温件的安装,因而可通过传热件为第一感温件提供一个安装平台,增大传热件与第一感温件之间接触面积,增强传热件与第一感温件之间的安装可靠性。当然,在另一方案中,传热件远离发热件的一端也可设置成与过水通道的外侧壁平齐。而此时可通过额外的其它结构实现第一感温件的安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传热件与所述发热件为分体式结构或一体式结构。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传热件与发热件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传热件与发热件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还可将传热件与发热件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当然,传热件与发热件也可为分体式结构,即可拆卸结构。
其中,优选地,传热件与发热件一体注塑成型,该种设置能够使传热件与发热件之间的连接强度更好,且也能够避免在传热件与发热件之间形成缝隙,即能够实现传热件与发热件之间的无缝连接,因而更利于产品的清洗。同时,一体注塑成型的加工方式加工简单且成本低,因而还能够降低产品的制造加工成本。当然,在传热件为金属件时,金属件也可焊接安装在发热件上。
此外,传热件与发热件也可为分体式结构,即传热件与发热件为两个独立的零件,此时传热件与发热件之间即可连接成一体,也可连接成可拆卸的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传热件为传热片,或所述传热件为传热管,所述传热管内设置有毛吸结构。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传热件优选为高导热的导热体,而传热件的结构可具体为片状,此时传热件为传热片。而优选地,传热件可为管状,且优选为带有毛吸结构的传热管。因为这种管的传热效率更高,因而可确保传热件与发热件的温度的一致性。其中,毛吸结构为一种包括多个细而多的网络状的结构,比如为多个细且密的分支的结构。而毛吸结构的材料优选为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这样通过设置毛吸结构便能够增强传热管的导热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感温件为能够插入到所述安装孔,并与发热件接触的感温探头;其中,所述第一感温件与所述安装孔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也可将第一感温件设置成感温探头,这样在安装时,可直接将感温探头伸入到过水通道内,然后与发热件接触。而这种结构,不需要设置传热件,因而可简化产品的结构。而在安装感温探头时,一方面可额外在过水通道的侧壁上设置通孔,以实现感温探头的插入安装,另一方面也可从过水通道的进水孔或者过水通道用于插入发热件的插入口将感温探头插入安装到过水通道内。而在第一感温件为感温探头时,可在感温探头与安装孔之间设置密封件,以使感温探头与安装孔之间能够密封,这样便可防止过水通道内的水从安装孔处泄漏。
其中,优选地,感温探头为NTC感温探头,即一种热敏探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感温件为能够根据温度进行跳断的跳断式温控器,所述跳断式温控器与所述发热件串联连接在同一个电路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一感温件设置成能够根据温度进行自动跳断的温控器结构,这样就使得第一感温件能够在温度过高时,自动断开。而将跳断式温控器与发热件串联连接在同一个电路上,使得第一感温件在因温度过高自动断开时,能够自动断开发热件的电路,这样就使得第一感温件在因温度过高自动断开时,发热件也能够停止发热,从而起到防干烧或超温保护的作用。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感温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均为跳断式温控器,且两个跳断式温控器的跳断温度不同。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设置两个跳断式温控器,这样可通过两个跳断式温控器在不同温度的跳断而实现不同温度的控制,具体地,可将两个跳断式温控器的跳断温度依次设置为防干烧温度和防起火温度,即两个跳断式温控器一个为防干烧感温件,一个为防起火感温件,这样在一跳断式温控器检测的温度大于防干烧温度时,便能够通过自身的跳断使发热件停止加热,这样便可实现防干烧的目的。而在第一感温件检测的温度大于防起火温度时,便能够通过另一个感温件的自身的跳断使发热件停止加热,这样便可防止发热件的温度超过起火温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过水组件还包括: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感温件和/或所述第二感温件连接,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感温件和/或所述第二感温件检测的温度控制所述发热件的工作。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过水组件还包括控制装置,而控制装置与第一感温件和/或第二感温件连接,能够根据第一感温件和/或第二感温件的温度控制发热件的工作,而通过第一感温件控制发热件的工作,能够防止发热件的温度过高,从而能够防止发热件干烧或过热。而通过第二感温件控制发热件的工作,能够通过对发热件的起停、功率等的调节,实现过水通道内的水的温度的精确控制,从而能够将水的温度控制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其中,控制装置可与第一感温件接合起来而组合成温控器,这样通过温控器便能够实现发热件、过水通道内的水等的温度的检测和发热件等零件的工作的控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件为发热管,和/或所述发热件为U形管。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发热件优选为发热管,当然也可以为发热丝。而发热件优选为沿过水通道的长度方向分布的U形管,这样能够使发热件的发热面积较大,因而能够使发热件的发热效率更高。
其中,优选地,过水通道为U形或蛇形或S形,这样能够延长过水通道的总长度,而降低过水通道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以使过水组件的体积较小。
其中,优选地,所述过水通道为过水管。而将过水通道设置成过水管,使得过水管和发热件能够被设置成一个独立的零件。当然,过水通道也可为一设置在其它物体上的深孔类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过水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可具体为即热水壶或者咖啡机等容器,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从而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水箱,与所述过水组件的过水通道的一端连通;出水组件,与所述过水通道的另一端直接连通,或通过水汽分离盒与所述过水通道的另一端连通。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水箱和出水组件,其中,水箱用于储存水,并向过水组件供水,而出水组件用于将液体加热容器内的水排出。而过水组件用于对水进行加热,而加热后的水一方面可直接通过出水组件排出。当然,也可在出水组件与过水组件之间设置水汽分离盒,这样过水组件便可将水加热后的水输送到水汽分离盒内,而水汽分离盒用于对过水组件输送过来的水汽混合物进行水汽分离,而分离后的水由出水组件排出。而分离后的汽可由水汽分离盒上的出汽孔排出。而通过设置水汽分离盒能够将水汽分离后再进行出水,这样便可防止蒸汽和水一起排出。而蒸汽和水一起排出一方面容易烫伤用户,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用户体验不佳。而通过设置水汽分离盒便能够防止蒸汽和水一起排出而烫伤用户,同时也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箱体组件还包括:水泵,设置在过水组件与水箱之间,或设置在过水组件与水汽分离盒之间。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水泵,使得水箱内的水能够通过水泵被泵送到过水组件内,这样便可防止因水压不够,而导致水箱内的水无法进入到过水组件内的情况发生。而优选地,水泵设置在过水组件与水箱之间,当然水泵也可设置过水组件与水汽分离盒之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底座,水箱组件安装在底座上。这里底座用于承载和安装水箱组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阀门,安装在水汽分离盒与出水组件之间,用于控制水汽分离盒与出水组件之间的通断,这样便能够通过控制阀门的打开和关闭实现出水组件的出水与否的控制。其中,阀门优选为电磁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外壳组件,安装在底座上,与底座、水箱围成安装腔;其中,水泵、过水组件、阀门等可直接安装在该安装腔内。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外壳组件,可通过外壳组件来对水泵、过水组件、电磁阀等零件进行封闭保护,这样便可防止水泵、过水组件、电磁阀等零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因而便可提高水泵、过水组件、电磁阀等零件的防水、防尘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电源板,安装在底座上,用于为控制装置、水泵等供电。
其中,优选地,液体加热容器可具体为即热水壶、咖啡壶、豆浆机、榨汁机等产品,当然,液体加热容器也可为除即热水壶、咖啡壶、豆浆机、榨汁机之外的其他产品,比如破壁机、养生壶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过水组件的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第四个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第五个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过水组件,10过水通道,12发热件,14第一感温件,142跳断式温控器,144感温探头,16传热件,18控制装置,2水箱,3出水组件,4水汽分离盒,5水泵,6阀门,7外壳组件,8电源板,9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1 及液体加热容器。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水组件1,过水组件1包括过水通道10和发热件12,发热件12安装在过水通道10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1,过水组件1包括过水通道10 和发热件12,且发热件12安装在过水通道10内。该种结构将发热件12设置在了过水通道10内,使得发热件12能够在过水通道10内直接对过水通道10 内的水进行加热,这样发热件12产生的热量便不需要通过过水通道10的壁进行传递,而是可直接作用到过水通道10内,以加热过水通道10内的水。而这种加热方式,不易导致发热件12产生的热量的浪费,因而可提高发热件12 的热利用率,提高过水组件1的加热效率。同时,该种设置由于发热件12位于过水通道10内,因此,在将过水组件1用于即热水壶等液体加热容器时,发热件12无法与过水组件1外部的零件接触,因而无法对过水组件1外部的零件进行加热,这样便可解决现有发热件12不易散热、发热件12周围的电子件容易受热老化的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图5至图7所示,过水通道10上设置有安装孔,过水组件1还包括:第一感温件14,安装在过水通道10上,位于安装孔处,与发热件12接触,用于检测发热件12的温度;和/或第二感温件(图中未示出),第二感温件的一端安装在过水通道10内,用于检测过水通道10内的水的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过水组件1还包括第一感温件14,而第一感温件14可具体用于检测发热件12的温度,而在安装时,可在过水通道10上设置安装孔,然后将第一感温件14安装在该安装孔处,并与发热件12接触,以对发热件 12的温度进行检测。此外,也可将第一感温件14从过水通道10的进水孔处,或者从发热件12穿入到过水通道10内的地方插入到过水通道10内,然后与发热件12接触,以对发热件12的温度进行检测。而在具体设计时,第一感温件14的安装方式可根据第一感温件14的具体结构或者其他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外,过水组件1还可包括第二感温件,而第二感温件可具体用于检测过水通道10内水的温度,而第二感温件的安装方式可参照第一感温件14的安装方式。而通过对过水通道10内的水的温度的检测,可根据水的温度对发热件 12进行控制,以实现对水温的精确控制,从而能够将水的温度控制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感温件14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感温件14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相同。比如,多个第一感温件14可均为跳断式温控器142,也可均为感温探头144,当然,也可部分为跳断式温控器142,而部分为感温探头144。
其中,第二感温件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比如,可为跳断式温控器 142,也可为热敏探头等元件。当然,第二感温件也可与控制装置18组合成检测温度并进行控制的温控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过水组件1还包括:第三感温件(图中未示出),安装在过水通道10外,用于检测过水通道10的外壁的温度。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过水通道10的外壁上设置第三感温件,这样可通过第三感温件来检测过水通道10的外壁的温度。这样便能够根据第三感温件检测的温度来监测过水组件1周围的温度,这样便可通过对过水组件1周围的温度的监测防止过水组件1周围的温度过高,从而便可避免过水组件1周围的零件异常受热。具体地,比如可在监测到过水组件1周围的温度过高时,让产品先暂停工作,以使产品能够先进行散热,并在过水组件1周围的温度正常后再工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8所示,第一感温件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感温件14中的一个能够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使发热件12停止加热,两个第一感温件14中的另一个能够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时使发热件12停止加热,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优选设置多个第一感温件14,以便能够对发热件12 的温度进行多重检测监控。而两个第一感温件14中的一个能够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使发热件12停止加热,两个第一感温件14中的另一个能够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时使发热件12停止加热,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即是说这两个第一感温件14在控制发热件12停止加热时的温度不一致。具体地,可将第一温度设置成防干烧温度,这样在其中一个第一感温件14检测的温度大于防干烧温度时,便能够通过自身的跳断或者通过控制装置18的控制使发热件12停止加热,这样便可实现防干烧的目的。同时,可将第二温度设置成防起火温度,这样在其中一个第一感温件14检测的温度大于防起火温度时,便能够通过自身的跳断或者通过控制装置18的控制使发热件12停止加热,这样便可防止发热件12的温度超过起火温度。而通过设置两个第一感温件14能够对发热件12的温度进行双重检测,这样一方面能够通过两个温度检测件来实现不同温度的检测控制,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其中一个检测件损坏时,使得另一感温件能够继续对发热件12进行测温。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两个第一感温件14 沿过水通道10的轴向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或如图7和图8所示,两个第一感温件14安装在过水通道10的同一高度位置上,且两个第一感温件14沿过水通道10的周向方向设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感温件14即可沿过水通道10的上下方向设置,即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这样可检测到不同高度的温度。当然,也可将两个第一感温件14沿周向设置,比如一个设置在左半侧一个设置在右半侧,这样能够将两个第一感温件14设置在同一高度位置,从而使得两个第一感温件 14能够对同一高度的发热件12进行测温。而优选地,在过水管道竖直设置时,可同时将两个第一感温件14均安装的较高,而过水通道10竖直设置时,若发生干烧,则过水通道10上部最易先发生干烧,即发热件12的上方的温度最易先发生变化,因此,将两个第一感温件14均安装的较高,能够先一步检测到发热件12的温度变化,从而能够先一步进行防干烧和防起火保护。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孔为设置在过水通道10的侧壁上的通孔,或如图5所示,安装孔为过水通道10的进水孔。
在该些实施例中,一方面可额外在过水通道10的侧壁上设置通孔,以使传热件16能够从过水通道10的侧部上的通孔穿过过水通道10而与发热件12 接触。另一方面可从过水通道10的进水孔处将传热件16插入到过水通道10 内,以实现传热件16在过水通道10上的安装。当然,由于发热件12需要安装到过水通道10内,因此,在过水通道10上设置有安装发热件12的安装入口时,也可将传热件16直接密封安装到该安装入口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8所示,过水组件1还包括:传热件16,密封安装在安装孔处,与发热件12接触;其中,第一感温件14 安装在传热件16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过水组件1还包括传热件16,此时,可在过水通道10 上设置安装孔,以便能够通过安装孔将传热件16穿过过水通道10而与发热件 12接触,这样发热件12的热量便能够通过传热件16传递到过水通道10外。而第一感温件14安装在传热件16上,使得发热件12的热量能够通过传热件 16传递给第一感温件14,这样第一感温件14通过对传热件16的温度检测便能够确定出发热件12的温度。而这种结构,能够在过水通道10外实现对发热件12的温度检测,可避免将第一感温件14伸入到过水通道10内,因而可防止第一感温件14长期被水浸泡,确保第一感温件14的使用寿命。而传热件 16密封安装在安装孔处能够对安装孔进行密封,防止过水通道10漏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传热件16为金属件,金属件焊接安装在发热件12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传热件16优选为导热性高的金属件,因为金属的传热效率好,因而可确保发热件12的温度与传热件16的温度一致,这样便可确保第一感温件14的测温准确性。而进一步优选地,金属件焊接安装在发热件12 上,这样可使金属件与发热件12之间的连接强度更加牢靠,且也使得发热件 12与金属件之间接触的更好,这样便能够进一步增强传热件16的传热效率,以使发热件12的温度与传热件16的温度能够更加一致,这样便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一感温件14的测温准确性,从而确保产品的控温准确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传热件16远离发热件12的一端凸出过水通道10的外侧壁设置,或与过水通道10的外侧壁平齐。
在该些实施例中,传热件16远离发热件12的一端可凸出过水通道10的外侧壁设置,这样能够将第一感温件14直接安装在传热件16凸出过水通道 10的外侧壁设置的部位上,而这种结构可通过传热件16的凸出部分实现第一感温件14的安装,因而可通过传热件16为第一感温件14提供一个安装平台,增大传热件16与第一感温件14之间接触面积,增强传热件16与第一感温件 14之间的安装可靠性。当然,在另一方案中,传热件16远离发热件12的一端也可设置成与过水通道10的外侧壁平齐。而此时可通过额外的其它结构实现第一感温件14的安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为分体式结构或一体式结构。
在该些实施例中,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还可将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当然,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也可为分体式结构,即可拆卸结构。
其中,优选地,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一体注塑成型,该种设置能够使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之间的连接强度更好,且也能够避免在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之间形成缝隙,即能够实现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之间的无缝连接,因而更利于产品的清洗。同时,一体注塑成型的加工方式加工简单且成本低,因而还能够降低产品的制造加工成本。当然,在传热件16为金属件时,金属件也可焊接安装在发热件12上。
此外,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也可为分体式结构,即传热件16与发热件 12为两个独立的零件,此时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之间即可连接成一体,也可连接成可拆卸的结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传热件16为传热片,或传热件16为传热管,传热管内设置有毛吸结构。
在该些实施例中,传热件16优选为高导热的导热体,而传热件16的结构可具体为片状,此时传热件16为传热片。而优选地,传热件16可为管状,且优选为带有毛吸结构的传热管。因为这种管的传热效率更高,因而可确保传热件16与发热件12的温度的一致性。其中,毛吸结构为一种包括多个细而多的网络状的结构,比如为多个细且密的分支的结构。而毛吸结构的材料优选为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这样通过设置毛吸结构便能够增强传热管的导热性能。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感温件14为能够插入到安装孔,并与发热件12接触的感温探头144;其中,第一感温件14与安装孔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在该些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感温件14设置成感温探头144,这样在安装时,可直接将感温探头144伸入到过水通道10内,然后与发热件12接触。而这种结构,不需要设置传热件16,因而可简化产品的结构。而在安装感温探头144时,一方面可额外在过水通道10的侧壁上设置通孔,以实现感温探头144的插入安装,另一方面也可从过水通道10的进水孔或者过水通道10 用于插入发热件12的插入口将感温探头144插入安装到过水通道10内。而在第一感温件14为感温探头144时,可在感温探头144与安装孔之间设置密封件,以使感温探头144与安装孔之间能够密封,这样便可防止过水通道10内的水从安装孔处泄漏。
其中,优选地,感温探头144为NTC感温探头144,即一种热敏探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图5至图8所示,第一感温件14 为能够根据温度进行跳断的跳断式温控器142,跳断式温控器142与发热件12 串联连接在同一个电路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将第一感温件14设置成能够根据温度进行自动跳断的温控器结构,这样就使得第一感温件14能够在温度过高时,自动断开。而将跳断式温控器142与发热件12串联连接在同一个电路上,使得第一感温件 14在因温度过高自动断开时,能够自动断开发热件12的电路,这样就使得第一感温件14在因温度过高自动断开时,发热件12也能够停止发热,从而起到防干烧或超温保护的作用。
其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8所示,第一感温件1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感温件14均为跳断式温控器142,且两个跳断式温控器142的跳断温度不同。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设置两个跳断式温控器142,这样可通过两个跳断式温控器142在不同温度的跳断而实现不同温度的控制,具体地,可将两个跳断式温控器142的跳断温度依次设置为防干烧温度和防起火温度,即两个跳断式温控器142一个为防干烧感温件,一个为防起火感温件,这样在一跳断式温控器142检测的温度大于防干烧温度时,便能够通过自身的跳断使发热件12停止加热,这样便可实现防干烧的目的。而在第一感温件14检测的温度大于防起火温度时,便能够通过另一个感温件的自身的跳断使发热件12停止加热,这样便可防止发热件12的温度超过起火温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1所示,过水组件1还包括:控制装置18,与第一感温件14和/或第二感温件连接,能够根据第一感温件 14和/或第二感温件检测的温度控制发热件12的工作。
在该些实施例中,过水组件1还包括控制装置18,而控制装置18与第一感温件14和/或第二感温件连接,能够根据第一感温件14和/或第二感温件的温度控制发热件12的工作,而通过第一感温件14控制发热件12的工作,能够防止发热件12的温度过高,从而能够防止发热件12干烧或过热。而通过第二感温件控制发热件12的工作,能够通过对发热件12的起停、功率等的调节,实现过水通道10内的水的温度的精确控制,从而能够将水的温度控制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其中,控制装置18可与第一感温件14接合起来而组合成温控器,这样通过温控器便能够实现发热件12、过水通道10内的水等的温度的检测和发热件 12等零件的工作的控制。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8所示,发热件12为发热管,和/或发热件12为U形管。
在该些实施例中,发热件12优选为发热管,当然也可以为发热丝。而发热件12优选为沿过水通道10的长度方向分布的U形管,这样能够使发热件 12的发热面积较大,因而能够使发热件12的发热效率更高。
其中,优选地,过水通道10为U形或蛇形或S形,这样能够延长过水通道10的总长度,而降低过水通道10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以使过水组件1 的体积较小。
其中,优选地,过水通道10为过水管。而将过水通道10设置成过水管,使得过水管和发热件12能够被设置成一个独立的零件。当然,过水通道10 也可为一设置在其它物体上的深孔类结构。
如图9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过水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可具体为即热水壶或者咖啡机等容器,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1,从而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过水组件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4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水箱2,与过水组件1的过水通道10的一端连通;出水组件3,与过水通道 10的另一端直接连通,或通过水汽分离盒4与过水通道10的另一端连通。
在该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水箱2和出水组件3,其中,水箱 2用于储存水,并向过水组件1供水,而出水组件3用于将液体加热容器内的水排出。而过水组件1用于对水进行加热,而加热后的水一方面可直接通过出水组件3排出。当然,也可在出水组件3与过水组件1之间设置水汽分离盒4,这样过水组件1便可将水加热后的水输送到水汽分离盒4内,而水汽分离盒4 用于对过水组件1输送过来的水汽混合物进行水汽分离,而分离后的水由出水组件3排出。而分离后的汽可由水汽分离盒4上的出汽孔排出。而通过设置水汽分离盒4能够将水汽分离后再进行出水,这样便可防止蒸汽和水一起排出。而蒸汽和水一起排出一方面容易烫伤用户,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用户体验不佳。而通过设置水汽分离盒4便能够防止蒸汽和水一起排出而烫伤用户,同时也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1所示,箱体组件还包括:水泵5,设置在过水组件1与水箱2之间,或设置在过水组件1与水汽分离盒 4之间。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水泵5,使得水箱2内的水能够通过水泵5被泵送到过水组件1内,这样便可防止因水压不够,而导致水箱2内的水无法进入到过水组件1内的情况发生。而优选地,水泵5设置在过水组件1与水箱2 之间,当然水泵5也可设置过水组件1与水汽分离盒4之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4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底座9,水箱2组件安装在底座9上。这里底座9用于承载和安装水箱2组件。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1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阀门6,安装在水汽分离盒4与出水组件3之间,用于控制水汽分离盒4与出水组件3之间的通断,这样便能够通过控制阀门6的打开和关闭实现出水组件3的出水与否的控制。其中,阀门6优选为电磁阀。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4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外壳组件7,安装在底座9上,与底座9、水箱2围成安装腔;其中,水泵 5、过水组件1、阀门6等可直接安装在该安装腔内。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外壳组件7,可通过外壳组件7来对水泵5、过水组件1、电磁阀等零件进行封闭保护,这样便可防止水泵5、过水组件1、电磁阀等零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因而便可提高水泵5、过水组件1、电磁阀等零件的防水、防尘性能。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至图11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电源板8,安装在底座9上,用于为控制装置18、水泵5等供电。
其中,优选地,液体加热容器可具体为即热水壶、咖啡壶、豆浆机、榨汁机等产品,当然,液体加热容器也可为除即热水壶、咖啡壶、豆浆机、榨汁机之外的其他产品,比如破壁机、养生壶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过水组件,用于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水通道;
发热件,安装在所述过水通道内;
所述过水通道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过水组件还包括:
第一感温件,安装在所述过水通道上,位于所述安装孔处,与所述发热件接触,用于检测所述发热件的温度;和/或
第二感温件,所述第二感温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过水通道内,用于检测所述过水通道内的水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感温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中的一个能够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时使所述发热件停止加热,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中的另一个能够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时使所述发热件停止加热,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水组件,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沿所述过水通道的轴向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或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安装在所述过水通道的同一高度位置上,且两个所述第一感温件沿所述过水通道的周向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孔为设置在所述过水通道的侧壁上的通孔,或所述安装孔为所述过水通道的进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组件还包括:
传热件,密封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处,与所述发热件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感温件安装在所述传热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件为金属件,所述金属件焊接安装在所述发热件上;和/或
所述传热件远离所述发热件的一端凸出所述过水通道的外侧壁设置,或与所述过水通道的外侧壁平齐;和/或
所述传热件与所述发热件为分体式结构或一体式结构;和/或
所述传热件为传热片,或所述传热件为传热管,所述传热管内设置有毛吸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感温件为能够插入到所述安装孔,并与发热件接触的感温探头;
其中,所述第一感温件与所述安装孔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感温件为能够根据温度进行跳断的跳断式温控器,所述跳断式温控器与所述发热件串联连接在同一个电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组件还包括:
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感温件和/或所述第二感温件连接,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感温件和/或所述第二感温件检测的温度控制所述发热件的工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件为发热管,和/或所述发热件为U形管;和/或
所述过水通道为过水管。
1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水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箱,与所述过水组件的过水通道的一端连通;
出水组件,与所述过水通道的另一端直接连通,或通过水汽分离盒与所述过水通道的另一端连通。
CN201920644265.3U 2019-05-07 2019-05-07 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Active CN210121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44265.3U CN210121075U (zh) 2019-05-07 2019-05-07 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44265.3U CN210121075U (zh) 2019-05-07 2019-05-07 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21075U true CN210121075U (zh) 2020-03-03

Family

ID=69632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44265.3U Active CN210121075U (zh) 2019-05-07 2019-05-07 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210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4653A (zh) * 2020-09-21 2021-01-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暖杯垫加热控制方法及暖杯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4653A (zh) * 2020-09-21 2021-01-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暖杯垫加热控制方法及暖杯垫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53126B1 (ko) 드럼세탁기 스팀발생기의 수위센서
US7256372B2 (en) Fluid-heating apparatus, circuit for heating a fluid,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00572913C (zh) 蒸汽发生器、有该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炊具及其控制方法
EP1731656B1 (en) Foam sensor of a drum washing machine
CN101646822B (zh) 用于确定锅炉中的液位的方法
JP4617386B2 (ja) 蒸気調理器
CN106403265B (zh) 具有干烧保护功能的电热水器
CN109974147B (zh) 加湿装置的防干烧控制方法、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CN102657474B (zh) 一种电水壶
CN102967043A (zh) 液体加热装置
KR20190124156A (ko) 간단하고 안전한 작동을 위한 가열 시스템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가열 시스템 장치
CN210121075U (zh) 过水组件及液体加热容器
CN102187151A (zh) 配备有可填充式蒸汽锅炉的家用设备和用于家用设备的蒸汽锅炉
US9677785B2 (en) Electronic water level sensing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KR20210106143A (ko) 조리기기의 제어방법
CN109631128B (zh) 一种套管式壁挂炉及其超温保护方法
CN210715278U (zh) 用于洗碗机的加热泵壳
CN217031159U (zh) 一种自动供水的蒸汽发生装置
CN219063785U (zh) 热水器及其漏水检测装置
CN217772262U (zh) 一种加热泵及具有该加热泵的洗碗机
CN110873456A (zh) 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5175978U (zh) 加热装置及电热水器
CN215811327U (zh) 一种温度检测装置及灶具
EP3614897B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a household appliance and a household appliance
CN218832526U (zh) 蒸汽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