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3740U - 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及护理床 - Google Patents

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及护理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3740U
CN218943740U CN202222905810.4U CN202222905810U CN218943740U CN 218943740 U CN218943740 U CN 218943740U CN 202222905810 U CN202222905810 U CN 202222905810U CN 218943740 U CN218943740 U CN 2189437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ing
hinge
over
bracket
table t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0581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煌
张波
孙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Situ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Situ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Situ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Situ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0581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37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37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37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护理床的翻身机构,用于护理床的台面组件进行翻身;所述台面组件在长度方向分有至少两个排区域,每个所述排区域在宽度方向也分为至少两个列区域;所述翻身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台面组件的同列区域一同翻转以达到左翻身、和/或右翻身的效果,以及驱动所述台面组件同排区域一同翻转以达到起身、和/或屈腿的效果;所述翻身机构包括翻身托架以及翻身驱动机构,所述翻身托架用于使台面组件的同列区域同步翻转,所述翻身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身托架转动从而带动台面组件的同列区域翻转,且在翻转过程中所述翻身托架与所述台面组件始终保持面接触,解决台面组件横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护理床。

Description

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及护理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及护理床。
背景技术
长期卧床的患者面临着局部肢体持续受压的问题,如果肢体长期遭受压力引起组织缺氧就会造成褥疮。因此长期卧床的病人需要经常翻动和活络身体。市面上有多功能护理床可以实现翻身动作,其中翻身动作主要依靠台面翻转构件带动台面翻转来实现的,但是在侧翻的过程中,由于台面翻转构件的转动轴和台面侧翻的转动轴不在同一轴面上,导致台面出现横移,造成用户使用不舒适、不方便。
如,文献1公开日为2021年2月2日的中国专利CN112294558A,公开了一种防褥疮多功能护理床,其中护理床台面组件在长度方向上分为颈背部区域、腰臀区域、大腿区域、和小脚区域且上述各区域在宽度方向上分为相互铰接的左、中和右三段,为了实现长度方向的四个区域同步向左侧翻转或右侧翻转,需要在台面组件的下方组件翻身托架,文献中的翻身托架与台面组件结构可简化为图35,可以看出翻身托架与台面组件转动不同轴,即图35中的台面组件100的转动轴心P和翻身托架的转动轴心P’不重合,随着翻身托架向上抬升过程,P’随着转动会有小距离变化,但是一定不会与P重叠,使得P和P’之间的连线、台面组件所在平面与翻身托架所在平面形成不断变化的三角形,翻身托架与台面组件在Q点所在直线形成线接触,且Q点所在位置不断变化,这将导致噪音的产生,影响用户体验感,同时此变化过程将导致以下缺陷:
1.上述提及的三角形一直在变化,这将导致台面件上翻的部分的重心不断位移,台面组件势必水平位移,以达到力平衡。如图36所示,由图可见当翻身托架的转动角度30°时,台面组件产生横移(横移距离L=36.57mm),对患者体验感产生不良影响。
2.如果通过限定台面组件水平位移,为达到力平衡和结构稳定性,P点则会向上漂移,对患者造成挤压,同时P点的铰接件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容易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技术的不足。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护理床的翻身机构,用于使护理床的台面组件进行翻身动作;所述台面组件在长度方向分有至少两个排区域,每个所述排区域在宽度方向也分为至少两个列区域;所述翻身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台面组件的同列区域一同翻转以达到左翻身、和/或右翻身的效果,以及驱动所述台面组件同排区域一同翻转以达到起身、和/或屈腿的效果。
所述翻身机构包括翻身托架以及翻身驱动机构,所述翻身托架用于使台面组件的同列区域同步翻转,所述翻身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翻身托架转动从而带动台面组件的同列区域翻转,且在翻转过程中所述翻身托架与所述台面组件始终保持面接触。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护理床设有固定架;所述台面组件沿着其宽度方向包括依次铰接的左区域、中区域和右区域;所述中区域与左区域的铰接轴为铰接轴Ⅰ,所述中区域与右区域的铰接轴为铰接轴Ⅱ;所述翻身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翻身驱动机构和第二翻身驱动机构。
所述翻身托架的一侧与第一翻身驱动机构的活动端铰接,另一侧与第二翻身驱动机构的活动端铰接;且所述第一翻身驱动机构和第二翻身驱动机构的固定端均铰接于固定架;
左翻身时,所述翻身托架以铰接轴Ⅰ为转动轴进行翻转,从而带动台面组件的右区域和中区域同步向上翻转;右翻身时,所述翻身托架以铰接轴Ⅱ为转动轴进行翻转,从而带动左区域和中区域同步向上翻转。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身驱动机构的活动端铰接于固定在所述翻身托架的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二翻身驱动机构的活动端铰接于固定在所述翻身托架的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Ⅱ共线;所述第二铰接座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Ⅰ共线。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铰接于固定架的限位机构;左翻身时,所述限位机构限制所述翻身托架使其只能以铰接轴Ⅰ为转动轴进行翻转;右翻身时,所述限位机构限制所述翻身托架使其只能以铰接轴Ⅱ为转动轴进行翻转。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机构和防干涉机构;所述翻身驱动机构与所述翻身托架的铰接轴和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不共线;
所述限位机构铰接于所述固定架;左翻身时,所述限位机构限制所述翻身托架使其只能以铰接轴Ⅰ为转动轴进行翻转;右翻身时,所述限位机构限制所述翻身托架使其只能以铰接轴Ⅱ为转动轴进行翻转;
所述防干涉机构用于避免翻身托架干涉所述限位机构绕以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转动。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防干涉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翻身托架左右两侧的第三铰接座,所述第三铰接座开有条形槽;所述第一翻身驱动机构的活动端滑动铰接于右侧第三铰接座的条形槽,以避免翻身托架干涉所述限位机构绕以铰接轴Ⅰ转动;所述第二翻身驱动机构的活动端滑动铰接于左侧第三铰接座的条形槽,以避免翻身托架干涉所述限位机构绕以铰接轴Ⅱ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限位机构和至少一组第二限位机构;
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固定铰链、第一活动铰链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一固定铰链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右侧,所述第一活动铰链固定于所述翻身托架的左侧;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铰链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铰链铰接;
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固定铰链、第二活动铰链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固定铰链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左侧,所述第二活动铰链固定于所述翻身托架的右侧;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铰链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铰链铰接;
所述第一固定铰链和第二活动铰链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Ⅰ共线,所述第二固定铰链和第一活动铰链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Ⅱ共线;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可在所述翻身托架翻转时,锁定所述翻身托架转动轴使其与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共线。具体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所述翻身托架的左右两侧的第四铰接座,所述固定架设置有与第四铰接座一一对应的门锁电机;左侧所述第四铰接座与铰接轴Ⅰ共线,右侧所述第四铰接座与铰接轴Ⅱ共线。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包含有第一方面翻身机构的护理床。
基于上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褥疮多功能护理床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台面翻转构件设计,通过翻身托架和台面组件配合,实现台面组件翻转功能,满足护理功能需求,有利于患者康复;另外,翻身托架和台面组件在翻转过程中始终保持面接触,解决在翻身时台面组件横移和噪声问题,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感;同时降低台面组件铰接轴的受力,减少维护成本,延迟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有益效果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下面描述中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若无特别指明,皆是图示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防褥疮多功能护理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防褥疮多功能护理床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台面组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台面组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台面组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B-B截面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3中C-C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台面组件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防褥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防褥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护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护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护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6为图15中D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17为图15中E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8为图15中F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19为图15中G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护理组件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翻身托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翻身托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第二限位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1中H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26为图15中I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中翻身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2中托盘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2中托盘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0为图28中J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1为图29中K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2中托盘和台面组件组合件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32中M处和L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2中翻身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5为现有方案中翻身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6为现有方案中翻身机构的转轴与台面组件的转轴不同轴导致横移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台面组件;200护理组件;300防褥疮组件;400底座;500围板;600护栏;110框架板;120定位块;130床板;140框铰链连接结构;111定位槽;1111限位槽;1112台阶结构;121限位卡块;122凹槽;123安装孔;131第一栅板条组;132第二栅板条组;1311第一栅板条;1321第二栅板条;13111卡扣;130a颈背部区域左段;130b颈背部区域中段;130c颈背部区域右段;130d腰臀部区域左段;130e腰臀部区域中段;130f腰臀部区域右段;130g大腿区域左段;130h大腿区域中段;130i大腿区域右段;130j小腿区域左段;130k小腿区域中段;130m小腿区域右段;310第一顶升单元;320第二顶升单元;330顶升驱动机构;340顶通;311第一横条;321第二横条;341阶梯结构;210固定架;220翻身机构;230起背机构;240屈腿机构;211限位结构;221翻身托架;222翻身驱动机构;223第一限位机构;224第二限位机构;225锁定机构;226支撑架;227第一铰接座;228第二铰接座;229防干涉机构;2291第三铰接座;2292条形槽;2231第一固定铰链;2232第一活动铰链;2233第一连杆;2241第二固定铰链;2242第二活动铰链;2243第二连杆;2251第四铰接座;2252门锁电机;2221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2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31起背驱动机构;232第一转轴;233起背支撑杆;241屈腿驱动机构;242第二转轴;243屈腿支撑杆;410底盘;420底座升降机构;430万向轮;421连杆机构;422底座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设计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图1-26实施例1、图27-34实施例2所示的护理床为兼具有防褥疮功能的护理床,但本实用新型不仅限应用该护理床,也可以应用不具有防褥疮功能的护理床。下面以多功能防褥疮护理床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其包括底座400、防褥疮组件300、护理组件200和台面组件100、围板500和护栏600。
所述底座400用于支撑褥疮组件300、护理组件200和台面组件100三个组件。所述防褥疮组件300用于使所述台面组件100的第一栅板条组131和第二栅板条组132交替升降。所述台面组件100在长度方向分有至少两个排区域,每个所述排区域在宽度方向也分为至少两个列区域。所述护理组件200用于驱动所述台面组件100的同列区域一同翻转以达到左翻身、右翻身的效果,以及驱动所述台面组件100同排区域一同翻转以达到起身、和/或屈腿的效果。
对于台面组件100:
如图3-10所示,所述台面组件100包括框架板110、定位块120以及设于所述框架板110朝向人体的一面上的床板130;所述床板130包括若干栅板条,且所述栅板条与定位块120连接;所述框架板110上开设有若干贯穿框架板110上下表面的定位槽111,所述定位槽111内滑动连接有定位块120,所述定位块120由外力(可为下文所述顶通340)驱动上升,带动与之连接的栅板条上升;所述定位块120失去外力(顶通340向下位移)后,定位块120和与之连接栅板条在自身重力下,一同下降恢复原位。由于定位块120和定位槽111对栅板条的位置进行定位,使用过程中,结合人体重力及定位槽111实现栅板条准确抬升到位和落位,可以避免栅板条叠靠现象,满足护理床的防褥疮功能。
具体的,如图6-7所示,所述定位块120的外壁面设有水平凸起的限位卡块121;所述定位槽111的壁面上设有限位槽1111,所述限位槽1111沿着所述框架板110的下表面至上表面方向延伸,且其未贯穿至所述框架板110的上表面,以使定位槽111的内壁面形成台阶结构1112;所述限位卡块121与所述限位槽1111匹配,以使限位卡块121可于限位槽1111内滑动。使用时,定位块120向上抬升带动栅板条,限位卡块121于限位槽1111内滑动,直至限位卡块121抵顶至限位槽1111的顶端的台阶结构1112,此时定位块120滑动到位,栅板条也抬升到位;实现了定位块120在定位槽111内的限位滑动。
如图6-7所示,优选地,所述栅板条与定位块120通过卡接配合以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所述栅板条上设有卡扣13111,所述定位块120上设有安装孔123,所述卡扣13111与安装孔123相匹配,通过卡扣13111与安装孔123卡合使所述栅板条与定位块120连接。如此设置使得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利于降低成本,且栅板条与定位块120可拆卸,便于更换维护。
所述床板130的栅板条分为第一栅板条组131以及第二栅板条组132;第一栅板条组131包括若干第一栅板条1311,第二栅板条组132包括若干第二栅板条1321,第一栅板条1311和第二栅板条1321沿着框架板110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列。如图3-4所示,通过将床板130分为第一栅板条组131和第二栅板条组132,使用时,第一栅板条组131与第二栅板条1321可交替抬升,实现波动效果,相比部分区块抬升的设计,这样更有利于防褥疮。
对于防褥疮组件300:
如图11-12所示,所述防褥疮组件300包括第一顶升单元310、第二顶升单元320以及用于驱动第一顶升单元310和第二顶升单元320交替上升的顶升驱动机构330。所述第一顶升单元310包括若干同步连动的第一横条311,所述第二顶升单元320包括若干同步连动的第二横条321,且第一横条311和所述第二横条321沿着所述框架板110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列;每一第一栅板条1311均有第一横条311与之对应,第一横条311用于抵顶与之对应的第一栅板条1311;每一第二栅板条1321均有第二横条321与之对应,第二横条321用于抵顶与之对应的第二栅板条1321。
使用时,顶升驱动机构330驱动第一顶升单元310升降,从而带动同步连动的第一横条311升降,由于第一横条311与第一栅板条1311一一对应,第一横条311抬升并抵顶与之对应的第一栅板条1311,使得第一栅板条1311抬升,第一横条311下降,则第一栅板条1311受重力作用落位;第二顶升单元320带动第二栅板条1321升降的过程同理,通过上述设计,实现防褥疮组件300带动第一栅板条组131和所述第二栅板条组132交替抬升的功能,实现台面组件100实现波动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需要设置第一栅板条组131和所述第二栅板条组132交替起伏的速度,当交替起伏速度较快时,可以达到良好的按摩效果,其中按摩功能的初始工作位为第一栅板条组131和第二栅板条组132都处于最低位;当交替起伏速度较慢时,台面组件100就形成局部镂空,达到透气防褥疮效果,其中透气防褥疮功能的初始工作位为第一栅板条组131和第二栅板条组132都处于最高位。
具体的,所述第一顶升单元310包括若干第一横条311以及连接第一横条311的内侧横梁,所述第二顶升单元320包括若干第二横条321以及连接第二横条321的外侧横梁;所述顶升驱动机构330包括两个分别用于驱动第一顶升单元310升降和用于驱动第二顶升单元320升降的顶升驱动机构330。
所述第一横条311和第二横条321上均设有顶通340;每一所述第一栅板条1311上的定位块120均有所述第一横条311上的顶通340与之对应,每一所述第二栅板条1321上的定位块120均有所述第二横条321上的顶通340与之对应,所述顶通340用于抵顶与之对应的定位块120。如此设置,第一横条311或第二横条321升降,转化为其上的顶通340的升降,最后传递给第一栅板条1311或第二栅板条1321,实现台面组件100波动效果。
所述防褥疮组件300还包括导柱导套结构。两个顶升驱动机构330交替驱动,从而带动第一顶升单元310和第二顶升单元320在导柱导套结构定位下精确升降。具体的,所述顶升驱动机构采用波动电缸,进一步具体为四个波动电缸,第一顶升驱动机构有一组,第二顶升驱动机构有一组,并且两个第一顶升驱动机构分别排布在防褥疮组件300的前部和后部,第二顶升驱动机构也是如此,在软件控制作用下,第一顶升驱动机构和第二顶升驱动机构交替伸缩,从而带动内外侧横梁组件在导柱导套定位下精确升降,最后传递给栅板条。需要说明的是,选用的防褥疮组件300可以采样多种结构以实现上述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实施例方案。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块120的底面设有梯形体结构的凹槽122,所述顶通340顶端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的凹槽122的最小宽度;所述顶通340的中部设有阶梯结构341,所述阶梯结构341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定位槽111的宽度。凹槽122两侧呈倾斜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保证顶通340与定位块120接触时,顶通340位于凹槽122的中部。阶梯结构341的倾斜面与定位槽111的底部边沿接触,有利于提高顶通340升降的顺畅性,避免顶通与340定位槽111侧壁发生干涉造成卡顿等情况。
对于护理组件200
所述护理组件200包括翻身机构220、起背机构230、屈腿机构240、以及承载起背机构230、屈腿机构240、翻身机构220的固定架210。
为与上述护理组件200的翻身机构220、起背机构230、屈腿机构240配合使用,台面组件100结构采用如下结构: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台面组件100包括十二块区域组成,即框架板110包括12块子框架板110,采用三折十二块子框架板110铰链连接拼装而成,台面组件100包括颈背部区域左段130a、颈背部区域中段130b、颈背部区域右段130c、腰臀部区域左段130d、腰臀部区域中段130e、腰臀部区域右段130f、大腿区域左段130g、大腿区域中段130h、大腿区域右段130i、小腿区域左段130j、小腿区域中段130k、小腿区域右段130m。
具体地,所述台面组件100沿着其长度方向包括依次铰接(框铰链连接结构140连接)的颈背部区域、腰臀部区域、大腿区域和小腿区域(即上文提交的同排区域),沿着其宽度方向包括依次铰接(框铰链连接结构140连接)的左区域、中区域和右区域;所述颈背部区域、腰臀部区域、大腿区域和小腿区域均沿着台面组件100的宽度方向分为相互铰接(框铰链连接结构140连接)的左、中和右三段。
颈背部区域左段130a、腰臀部区域左段130d、大腿区域左段130g和小腿区域左段130j相邻两者之间通过沿台面组件100宽度方向的转动连接(框铰链连接结构140连接)从而构成左区域(上文提交的同列区域);颈背部区域中段130b、腰臀部区域中段130e、大腿区域中段130h和小腿区域中段130k相邻两者之间通过沿台面组件100宽度方向的转动连接(框铰链连接结构140连接)从而构成中区域(上文提交的同列区域);颈背部区域右段130c、腰臀部区域右段130f、大腿区域右段130i和小腿区域右段130m相邻两者之间通过沿台面组件100宽度方向的转动连接(框铰链连接结构140连接)从而构成右区域(上文提交的同列区域)。
上文的台面组件100为三折十二区块结构设计,可以避免用户在翻身过程中受到挤压,满足护理功能需求;并且使用时,左、中和右三段之间通过沿台面组件100长度方向的转动连接(框铰链连接结构140连接),实现在起背时,背部区域的三段同步抬升;曲脚时,大腿区域和小腿区域的三段同步抬升。在翻身时,左区域、中区域、右区域各段能够同步翻转。
翻身机构220:
所述翻身机构220包括翻身托架221以及翻身驱动机构222,所述翻身托架221用于使台面组件100的同列区域(如上文提及的左区域、中区域、右区域)同步翻转,所述翻身驱动机构222驱动所述翻身托架221转动从而带动台面组件100的同列区域翻转,且在翻转过程中所述翻身托架221与所述台面组件100始终保持面接触。由于转动过程中二者始终保持面接触,则将解决在翻身时台面组件100横移(宽度方向的位移)的问题,降低噪音,并且翻身托架221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转动连接处的受力较小,不易发生扭曲,有利于提高翻身托架221的结构稳固性。
在上文提及的台面组件100划分为十二块区域,但是台面组件100也可以宽度方向划分成两列区域且长度方向划分成两排区域(如只有起背功能无屈腿功能或只有屈腿无起背功能),还可以宽度方向划分成两列区域且长度方向划分成三排区域(如有屈腿和起背功能,但是腿部区域没有分为大腿部和小腿部),也可以是宽度方向划分成三列区域且长度方向划分成三排区域等若干情形,该所述翻身托架221与所述台面组件100始终保持面接触的设计思路同样适用。
下面针对使翻身托架221与台面组件100始终保持面接触的技术方案做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下述技术方案的台面组件100由左、中、右三个区域构成,台面组件100的中区域与左区域的铰接轴定为铰接轴Ⅰ,中区域与右区域的铰接轴定为铰接轴Ⅱ。所述翻身驱动机构222包括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和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所述翻身托架221的一侧与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的活动端铰接,另一侧与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的活动端铰接;且所述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和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的固定端均铰接于固定架210。
(1)如图1-26实施例1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身驱动机构222与所述翻身托架221的铰接轴和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不共线,优选的,翻身驱动机构222与翻身托架221的铰接轴位于翻身托架221内下侧。在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限位机构和防干涉机构229实现翻身托架221与台面组件100始终保持面接触。具体的,限位机构用于限制翻身托架221,使其只能以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转动。防干涉机构229则用于避免翻身托架221干涉所述限位机构绕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转动。
具体的,如图27-34所示,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限位机构223和至少一组第二限位机构224。优选地,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机构223和两个第二限位机构224,分别分布于翻身托架221的前部和后部。
所述第一限位机构223包括第一固定铰链2231、第一活动铰链2232和第一连杆2233;所述第一固定铰链2231固定于所述固定架210的右侧,所述第一活动铰链2232固定于所述翻身托架221的左侧;所述第一连杆22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铰链2231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铰链2232铰接。所述第二限位机构224包括第二固定铰链2241、第二活动铰链2242和第二连杆2243;所述第二固定铰链2241固定于所述固定架210的左侧,所述第二活动铰链2242固定于所述翻身托架221的右侧;所述第二连杆224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铰链2241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铰链2242铰接。所述第一固定铰链2231和第二活动铰链2242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Ⅱ共线,所述第二固定铰链2232和第一活动铰链2241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Ⅰ共线。使用时,第一固定铰链2231的转动轴(即铰接轴Ⅱ)作为第一限位机构223的旋转轴线;第二固定铰链2241的转动轴(铰接轴Ⅰ)作为第二限位机构224的旋转轴线。
当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运行时,翻身托架221的右侧抬升,翻身托架221通过第二活动铰链2242带动第二限位机构224随之转动,由于第二限位机构224只能绕第二固定铰链2241的铰接轴(即铰接轴Ⅰ)转动,受第二限位机构224的限制,翻身托架221也只能绕铰接轴Ⅰ转动,实现左翻身且翻身托架221和台面组件100一直保持面接触。同理,当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时,翻身托架221沿着第一固定铰链2231旋转,实现右翻身。
当进行翻身过程中,由于翻身托架221不断转动,导致翻身托架221与固定不动的翻身驱动机构222的铰接座的位置也在不断位移,为避免其对翻身托架221绕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转动造成干涉,本实施例特意设置了防干涉机构229。如图26-27所示,所述防干涉机构229包括位于所述翻身托架221左右两侧的第三铰接座2291,所述第三铰接座2291开有条形槽2292;所述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的活动端滑动铰接于右侧第三铰接座2291的条形槽2292,以避免翻身托架221干涉所述限位机构绕以铰接轴Ⅰ转动;所述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的活动端滑动铰接于左侧第三铰接座2291的条形槽2292,以避免当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运行使翻身托架221的左侧抬升时,翻身托架221干涉所述限位机构绕以铰接轴Ⅱ转动。
进一步的,可选地,将所述腰臀部区域中段130e与翻身托架221固定连接,以使台面组件100与翻身托架221局部位置固定。
进一步的,还可选地,在所述翻身托架221的左右两侧边分别增加锁定机构225,所述锁定机构225可在所述翻身托架221翻转时,锁定所述翻身托架221转动轴使其与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共线。具体的,所述锁定机构225包括所述翻身托架221的左右两侧的第四铰接座2251,所述固定架210设置有与第四铰接座2251一一对应的门锁电机2252;左侧所述第四铰接座2251与铰接轴Ⅰ共线,右侧所述第四铰接座2251与铰接轴Ⅱ共线。
具体工作过程:当翻身托架221左翻身时,翻身托架221的右侧门锁电机2252不工作,左侧门锁电机2252工作,工作的门锁电机2252伸长电机轴与第四铰接座2251完成转动连接(电机轴伸入第四铰接座2251的通孔中),使翻身托架221与固定架210形成铰接结构,进一步保证翻身托架221与台面组件100的紧密接触,左翻身落位完成后,左侧门锁电机2252复位,反之,当右翻身时同理上述。
进一步的,可选地,所述翻身托架221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设有支撑架226。在翻身托架221的左右两侧边设置支撑架226,方便其对台面组件100的左区域和右区域的整体翻转。
(2)如图27-34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身驱动机构222与所述翻身托架221的铰接轴和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共线。如图27-34实施例2所示,所述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的活动端铰接于固定在所述翻身托架221的第一铰接座227,所述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的活动端铰接于固定在所述翻身托架221的第二铰接座228;所述第一铰接座227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Ⅰ共线;所述第二铰接座228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Ⅱ共线。由于翻身托架221转动轴心和台面组件100转动轴心重合,使得转动过程中翻身托架221与台面组件100始终保持面接触。
使用时,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驱动翻身托架221的其中一侧边抬升,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1不运行,翻身托架221则绕着第二铰接座228的转动轴在固定架210上方转动,由于所述第二铰接座228的转动轴与铰接轴Ⅱ共线,转动时,翻身托架221转动轴与台面组件100铰接重合,使得转动过程中翻身托架221与台面组件100始终保持面接触。另一方向的翻转与上述过程同理,从而实现左右翻转。
进一步,可选在本实施例中增加上述限位机构,限位机构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可以如实施例1选择性地增加:台面组件100与翻身托架221局部位置固定;锁定机构225;支撑架226等一种结构或多种结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实施例1-2中上述翻身机构220结构设计,通过配合三折台面组件100进行左翻和右翻,但不仅局限于适用双边翻身的情况,其同样适用于单边翻身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方案。
起背机构230:
如图14所示,所述起背机构230位于台面组件100的下方,其用于抬升所述颈背部区域。所述起背机构230包括起背驱动机构231、第一转轴232以及起背支撑杆233;所述第一转轴232可转动地安设于固定架210上,所述起背支撑杆233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转轴232上,其另一端为自由端;起背驱动机构231用于驱动第一转轴232转动,从而带动起背支撑杆233向上转动,起背支撑杆233的自由端与颈背部区域顶抵,进而带动颈背部区域转动。优选地,所述起背支撑杆233的自由端上设有滚轮。
使用时,起背驱动机构231驱动第一转轴232转动,带动起背支撑杆233向上转动,起背支撑杆233的自由端与颈背部区域顶抵,进而带动颈背部区域绕着铰链连接位置转动,实现起背功能。
所述起背机构230包括若干起背支撑杆233,若干起背支撑杆233均匀排布于第一转轴232上。如此设置,便于颈背部区域各个部位同步抬起;本实施例设置四个起背支撑杆23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适用性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实施例方案。
屈腿机构240:
如图14所示,所述屈腿机构240位于台面组件100下方,所述屈腿机构240用于抬升所述大腿区域或所述小腿区域。所述屈腿机构240包括屈腿驱动机构241、第二转轴242以及屈腿支撑杆243;所述第二转轴242可转动地安设于固定架210上,所述屈腿支撑杆243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轴242上,其另一端为自由端;屈腿驱动机构241用于驱动第二转轴242转动,从而带动屈腿支撑杆243向上转动,屈腿支撑杆243的自由端与大腿区域顶抵,进而带动大腿区域或小腿区域转动。优选地,所述屈腿支撑杆243的自由端上设有滚轮。所述屈腿机构240包括若干屈腿支撑杆243,若干屈腿支撑杆243均匀排布于第二转轴242上。
如此设置,便大腿区域各个部位同步抬起;本实施例设置四个屈腿支撑杆24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适用性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实施例方案。
具体的,所述第一转轴232和第二转轴242通过回转铰链可转动地安装于固定架210上。所述起背驱动机构231和屈腿驱动机构241采用电缸,通过电缸伸缩带动转轴转动,将动力转化为滚轮沿着台面滚动的推力,从而实现起背和曲腿功能。根据上述构思,所述起背驱动机构231和屈腿驱动机构241还可采用其他现有驱动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实施例方案。
更进一步的,所述翻身驱动机构222位于腰臀部区域的下方,其与所述起背机构230和屈腿机构240位置分开,避免造成阻隔。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210上设有限位结构211,用于阻挡所述翻身托架221沿着所述台面组件100的长度方向移动,即避免台面组件100在起背或屈腿动作并复位后,在长度方向上发生位移。所述限位结构211可为限位挡板。如此设置,阻挡所述翻身托架221沿着所述台面组件100的长度方向移动,提升用户体验感。
如图16-19所示,所述翻身托架221的右侧边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有第一限位结构211;位于前部的第一活动铰链2232前端设有限位挡板,且位于后部的第一活动铰链2232后端设有限位挡板,位于前部的第二活动铰链2242前端设有限位挡板,且位于前部的第二活动铰链2242后端设有限位挡板;和/或,位于前部的第一活动铰链2232后端设有限位挡板,且位于后部的第一活动铰链2232前端设有限位挡板,位于前部的第二活动铰链2242后端设有限位挡板,且位于后部的第二活动铰链2242前端设有限位挡板。
如此,在前后设置四个翻身定位挡板,翻身托架221设置紧贴翻身定位挡板,限定床板130在长度方向的位置。
对于底座400:
如图24所示,所述底盘410与所述固定架210连接,用于驱动固定架210及安装固定架210的防褥疮组件300、护理组件200一同升降。所述底座400包括底盘410以及底座升降机构420;底座升降机构420包括滑动连接于底盘410上的连杆机构421、驱动连杆机构421于底盘410上滑动的底座400驱动机构;所述连杆机构421包括与底盘410滑动连接的滑杆、与滑杆连接的横杆;所述底座驱动机构422驱动滑杆滑动,从而带动横杆上下移动。具体的,本实例设有两组底座升降机构420;所述底座400的左右侧装有C型槽钢部件,两组连杆机构421的滑杆上配备POM滑块,在两个底座驱动机构422作用下,连杆机构421的POM滑块在槽钢内部来回滑动,从而实现上层建筑(床架等)的升降、前倾及后仰动作。优选地,所述底盘410下方设有万向轮430。如此设置可实现底座400灵活转动。所述底座400驱动机构采用升降电缸。需要说明的是:底盘410可以采样多种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实施例方案。
对于围板500:
设置围板500套装于防褥疮组件300、护理组件200和台面组件100外围;且优选可在围板500上设置挂件安装机构。上述中式围板500结构符合大多数家居护理需求,而且安装十分方便,结合标准挂件和床架上挂件安装机构,可高效安装及拆卸,实用性非常高。
对于护栏600:
在台面组件100上方左右两侧设置护栏600,可用于防护,方便实用。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尽管现有技术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或技术方案可以仅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而不必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中或者背景技术中列出的全部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一个权利要求中没有提到的内容不应当作为对于该权利要求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护理床的翻身机构,用于使护理床的台面组件(100)进行翻身动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面组件(100)在长度方向分有至少两个排区域,每个所述排区域在宽度方向也分为至少两个列区域;
所述翻身机构(220)用于驱动所述台面组件(100)的同列区域一同翻转以达到左翻身、和/或右翻身的效果,以及驱动所述台面组件(100)同排区域一同翻转以达到起身、和/或屈腿的效果;
所述翻身机构(220)包括翻身托架(221)以及翻身驱动机构(222),所述翻身托架(221)用于使台面组件(100)的同列区域同步翻转,所述翻身驱动机构(222)驱动所述翻身托架(221)转动从而带动台面组件(100)的同列区域翻转,且在翻转过程中所述翻身托架(221)与所述台面组件(100)始终保持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理床设有固定架(210);所述台面组件(100)沿着其宽度方向包括依次铰接的左区域、中区域和右区域;所述中区域与左区域的铰接轴为铰接轴Ⅰ,所述中区域与右区域的铰接轴为铰接轴Ⅱ;所述翻身驱动机构(222)包括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和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
所述翻身托架(221)的一侧与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的活动端铰接,另一侧与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的活动端铰接;且所述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和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的固定端均铰接于固定架(210);
左翻身时,所述翻身托架(221)以铰接轴Ⅰ为转动轴进行翻转,从而带动台面组件(100)的右区域和中区域同步向上翻转;右翻身时,所述翻身托架(221)以铰接轴Ⅱ为转动轴进行翻转,从而带动左区域和中区域同步向上翻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的活动端铰接于固定在所述翻身托架(221)的第一铰接座(227),所述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的活动端铰接于固定在所述翻身托架(221)的第二铰接座(228);所述第一铰接座(227)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Ⅰ共线;所述第二铰接座(228)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Ⅱ共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铰接于固定架(210)的限位机构;左翻身时,所述限位机构限制所述翻身托架(221)使其只能以铰接轴Ⅰ为转动轴进行翻转;右翻身时,所述限位机构限制所述翻身托架(221)使其只能以铰接轴Ⅱ为转动轴进行翻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机构和防干涉机构(229);所述翻身驱动机构(222)与所述翻身托架(221)的铰接轴和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不共线;
所述限位机构铰接于所述固定架(210);左翻身时,所述限位机构限制所述翻身托架(221)使其只能以铰接轴Ⅰ为转动轴进行翻转;右翻身时,所述限位机构限制所述翻身托架(221)使其只能以铰接轴Ⅱ为转动轴进行翻转;
所述防干涉机构(229)用于避免翻身托架(221)干涉所述限位机构绕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干涉机构(229)包括位于所述翻身托架(221)左右两侧的第三铰接座(2291),所述第三铰接座(2291)开有条形槽(2292);所述第一翻身驱动机构(2221)的活动端滑动铰接于右侧第三铰接座(2291)的条形槽(2292),以避免翻身托架(221)干涉所述限位机构绕铰接轴Ⅰ转动;所述第二翻身驱动机构(2222)的活动端滑动铰接于左侧第三铰接座(2291)的条形槽(2292),以避免翻身托架(221)干涉所述限位机构绕铰接轴Ⅱ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限位机构(223)和至少一组第二限位机构(224);
所述第一限位机构(223)包括第一固定铰链(2231)、第一活动铰链(2232)和第一连杆(2233);所述第一固定铰链(2231)固定于所述固定架(210)的右侧,所述第一活动铰链(2232)固定于所述翻身托架(221)的左侧;所述第一连杆(22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铰链(2231)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铰链(2232)铰接;
所述第二限位机构(224)包括第二固定铰链(2241)、第二活动铰链(2242)和第二连杆(2243);所述第二固定铰链(2241)固定于所述固定架(210)的左侧,所述第二活动铰链(2242)固定于所述翻身托架(221)的右侧;所述第二连杆(224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铰链(2241)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铰链(2242)铰接;
所述第一固定铰链(2231)和第二活动铰链(2242)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Ⅱ共线,所述第二固定铰链(2241)和第一活动铰链(2232)的铰接轴、与铰接轴Ⅰ共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定机构(225),所述锁定机构(225)可在所述翻身托架(221)翻转时,锁定所述翻身托架(221)转动轴使其与铰接轴Ⅰ或铰接轴Ⅱ共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225)包括所述翻身托架(221)的左右两侧的第四铰接座(2251),所述固定架(210)设置有与第四铰接座(2251)一一对应的门锁电机(2252);左侧所述第四铰接座(2251)与铰接轴Ⅰ共线,右侧所述第四铰接座(2251)与铰接轴Ⅱ共线。
10.一种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护理床的翻身机构。
CN202222905810.4U 2022-10-31 2022-10-31 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及护理床 Active CN2189437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5810.4U CN218943740U (zh) 2022-10-31 2022-10-31 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及护理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5810.4U CN218943740U (zh) 2022-10-31 2022-10-31 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及护理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3740U true CN218943740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06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05810.4U Active CN218943740U (zh) 2022-10-31 2022-10-31 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及护理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37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84254B2 (en) Articulated bed
KR100659910B1 (ko) 운동수단을 갖는 의료용 침대
US10729613B2 (en) Bed base and bed provided with said bed base, wherein the bed base is provided with massaging means
AU2010289057B2 (en) Bed for providing support in sitting up
GB2388533A (en) An invalid bed with adjustable profile
KR101318724B1 (ko) 지능형 케어를 위한 가변 침상
CN102038588B (zh) 一种床椅一体化的多功能护理床
CN104173153A (zh) 一种电动抬背屈腿病人护理按摩床
CN112674968A (zh) 一种基于连杆机构的多功能医用护理床
CN104161634A (zh) 一种电动改变躺姿的滚动按摩床
CN218943740U (zh) 护理床的翻身机构及护理床
CN219538736U (zh) 防褥疮护理床的台面组件及防褥疮护理床
CN113749869B (zh) 一种护理床的左右翻身机构及多功能电动翻身护理床
CN116459099A (zh) 一种防褥疮多功能护理床
CN211382305U (zh) 防生褥疮的舒适型床垫
CN112914870A (zh) 一种卧床病人用身体调节装置
EP1155670A2 (en) Frame, in particular bed frame, adjustable in height
EP1718259B1 (en) Bed
CN112370268B (zh) 多功能重症护理病床
JP3306769B2 (ja) 看護病床
KR102361754B1 (ko) 의료용 전동 침대
CN2259162Y (zh) 可变换身体接触位置的病床
JP3026674U (ja) 通風病床の改良装置
KR101146183B1 (ko) 저상침대
CN220938348U (zh) 一种翻转医疗护理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