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1083U - 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1083U
CN218941083U CN202223377010.6U CN202223377010U CN218941083U CN 218941083 U CN218941083 U CN 218941083U CN 202223377010 U CN202223377010 U CN 202223377010U CN 218941083 U CN218941083 U CN 2189410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ckle
plug
slot
host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770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770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10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10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10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主机包括底部托板和主机本体,底部托板和主机本体中的一个设有插接槽,另一个设有与插接槽插接的插接件,插接槽的卡槽具有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同的第一内壁面,第一内壁面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插接件包括与插接槽插接的插接部、连接于插接部的卡扣和连接于卡扣、插接部之间的弹性部件,卡扣包括沿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第一外表面的朝向和第一方向相反且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插接部插入插接槽时,卡扣插入卡槽,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壁面抵接,以降低主机本体因脱离底部托板而跌落损坏或丢失的机率;第一方向被配置为插接件插入插接槽的插入方向。

Description

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的日渐丰富,市面上出现了设备本体相对穿戴带可转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例如中国专利CN211018820U公开了一种可翻转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其包括设备本体和穿戴带,设备本体设置有摄像头,穿戴带上设有用于连接设备本体的支撑件,设备本体的第一侧通过旋转组件转动连接于穿戴带、支撑件或穿戴带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上,以使设备本体的第二侧能够向靠近或远离穿戴带的方向翻转,从而改变摄像头的拍摄方向,以便更好地实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多功能化。但该类智能可穿戴设备,通常只能佩戴在手腕上进行交互操作,使用场景比较受限,在某些使用场景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例如在嘈杂环境进行通话时,只能将手腕抬起并贴近用户的耳朵,以使设备本体贴近用户的耳朵进行通话,但是,采用这样的通话方式,需要用户的手腕长时间保持相同的姿势,容易造成用户的手腕乏累,给用户带来不舒适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在实现主机本体和底部托板的可拆卸连接,以提供可操作便利性和场景适应性的同时,降低主机本体因脱离底部托板而跌落损坏或丢失的机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包括:
底部托板,所述底部托板设置有插接槽和插接件中的一个;以及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设置有插接件和插接槽中的另一个,所述插接件与所述插接槽插接,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部托板上;
其中,所述插接槽的槽壁面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具有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的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所述插接件包括插接部、卡扣和弹性部件,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或所述底部托板,并与所述插接槽插接,所述卡扣可活动连接于所述插接部,且所述卡扣包括沿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一外表面的朝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外表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所述第二外表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存在夹角的导向斜面,在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接槽时,所述卡扣插入所述卡槽,且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一内壁面抵接,所述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卡扣和所述插接部之间;
所述第一方向被配置为:所述插接件插入所述插接槽的插入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卡扣为多个,多个卡扣分别可活动连接于所述插接部,所述卡槽为多个,多个所述卡槽与多个所述卡扣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卡槽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卡扣插接;
所述插接部具有沿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相对侧和第二相对侧,所述第一相对侧和所述第二相对侧分别可活动连接有所述卡扣,其中,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相对侧的所述卡扣为第一卡扣,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相对侧的所述卡扣为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所述第二卡扣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存在夹角的导向斜面;
所述插接槽的槽壁包括相对沿第二方向上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分别设置有所述卡槽,其中,设置于第一槽壁的所述卡槽为第一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槽壁的所述卡槽为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卡扣插接,且所述第一卡槽的所述第一内壁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扣插接,且所述第二卡槽的所述第一内壁面为与所述第二卡扣的所述第一外表面相适配的导向斜面;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被配置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扣连接的第一弹簧以及与所述第二卡扣连接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线径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线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设置有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和过孔,所述容置空间具有相对的第二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所述过孔贯通所述第二内壁面,所述卡扣可活动穿设于所述过孔,且所述卡扣能够相对所述过孔活动至与所述卡槽插接或分离,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并连接于所述卡扣和所述第三内壁面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的与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的沿卡扣的径向方向延伸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并用于与所述第二内壁面抵接,以限制所述卡扣的活动行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插接件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覆盖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卡扣至少与两个所述弹性部件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卡扣与所述弹性部件连接的一面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件,所述导向部用于引导所述弹性部件沿其自身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或恢复形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的一端可转动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的朝向所述底部托板的一面设置有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插接槽中的另一个,以使所述转动组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部托板上,且当所述插接件插入至所述插接槽时,所述主机本体能够通过所述转动组件相对所述底部托板进行转动;
当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托板转动85°~95°时,所述主机本体的另一端用于供用户握持,以将所述插接件从所述插接槽中拔出。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所述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连接于所述底部托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①能够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可操作便利性和场景适应性。通过在主机本体和底部托板中的一个设置插接槽,另一个设置与插接槽插接的插接件,且在插接槽内设置有卡槽,在插接件设置有与卡槽配合插接的卡扣,以实现主机本体和底部托板的可拆卸连接,即,主机本体能够从底部托板取下来,采用这样的方式,便于调整主机本体上的摄像头的朝向,以满足用户不同使用场合、不同使用场景对于摄像头的操作需求,可操作便利性和场景适应性更高,便于实现通话和拍摄等功能,给用户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了便捷性,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尤其是当将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且用户佩戴该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通话时,无需将手臂抬起方能将主机本体贴近用户的耳朵,而是将主机本体从底部托板取卸下来便可,同样可以将主机本体贴近用户的耳朵实现通话。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用户在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时进行通话,给用户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主机本体在进行长时间通话时的散热,避免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②能够降低主机本体因脱离底部托板而跌落损坏或丢失的机率。通过限定卡扣的朝向与第一方向(插接件插入插接槽的插入方向)相同的第二外表面为与第一方向存在夹角的导向斜面,以便于插接部可以直接插入插接槽,卡扣可以直接插入卡扣,以实现主机本体和底部托板的锁紧,而同时还限定卡槽的朝向与插接件插入插接槽的插入方向相同的第一内壁面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卡扣的朝向与插接件插入插接槽的插入方向相反的第一外表面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这样当插接部插入插接槽,卡扣插入卡槽时,能够利用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壁面的相互抵接,以保证主机本体和底部托板之间的锁紧牢固度,这样一来,需要较大的作用力才能使卡扣和卡槽分离,将插接部从插接槽拔出,从而避免主机本体受到较小的作用力便能脱离底部托板,进而有利于降低主机本体因脱离底部托板而跌落损坏或丢失的机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托板成一定角度时的智能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主机本体叠设在底部托板时的智能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主机本体叠设在底部托板时的智能主机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智能主机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的智能主机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底部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底部托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插接件和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插接件和转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插接件和转动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智能主机;1-底部托板;11-插接槽;11a-第一槽壁;11b-第二槽壁;111-卡槽;111a-第一卡槽;111b-第二卡槽;1111-第一内壁面;2-主机本体;3-插接件;31-插接部;31a-第一相对侧;31b-第二相对侧;311-容置空间;311a-第二内壁面;311b-第三内壁面;312-开口;313-过孔;32-卡扣;32a-第一卡扣;32b-第二卡扣;321-第一外表面;322-第二外表面;323-限位部;324-导向部;33-弹性部件;33a-第一弹簧;33b-第二弹簧;34-盖板;4-转动组件。
200-智能可穿戴设备;201-穿戴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所述智能主机100包括底部托板1以及主机本体2,底部托板1设置有插接槽11和插接件3中的一个,主机本体2设置有插接件3和插接槽11中的另一个,插接件3与插接槽11插接,以实现主机本体2可拆卸连接在底部托板1上。其中,插接槽11的槽壁面设置有卡槽111,该卡槽111具有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同的第一内壁面1111,该第一内壁面1111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插接件3包括插接部31、卡扣32和弹性部件33,插接部31连接于主机本体2或底部托板1,并与插接槽11插接,卡扣32可活动连接于插接部31,且卡扣32具有沿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外表面321和第二外表面322,第一外表面321的朝向和第一方向相反,且第一外表面321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第二外表面322为与第一方向存在夹角的导向斜面,在插接部31插入插接槽11时,卡扣32插入卡槽111,且第一外表面321和第一内壁面1111抵接,弹性部件33连接于卡扣32和插接部31之间。其中,第一方向被配置为插接件3插入插接槽11的插入方向,例如图5中的向下方向。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100通过在主机本体2和底部托板1中的一个设置插接槽11,另一个设置与插接槽11插接的插接件3,且在插接槽11内设置有卡槽111,在插接件3设置有与卡槽111配合插接的卡扣32,以实现主机本体2和底部托板1的可拆卸连接,即,主机本体2能够从底部托板1取下来,这样便于调整主机本体2上的摄像头的朝向,以满足用户不同使用场合、不同使用场景对于摄像头的操作需求,可操作便利性和场景适应性更高,便于实现通话和拍摄等功能,给用户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了便捷性,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尤其是当将该智能主机100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且用户佩戴该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通话时,无需将手臂抬起方能将主机本体2贴近用户的耳朵,而是将主机本体2从底部托板1取卸下来便可,同样可以将主机本体2贴近用户的耳朵实现通话。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用户在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时进行通话,给用户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主机本体2在进行长时间通话时的散热,避免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100中,还通过限定卡扣32的朝向与第一方向(插接件3插入插接槽11的插入方向)相同的第二外表面322为与第一方向存在夹角的导向斜面,以便于插接部31可以直接插入插接槽11,卡扣32可以直接插入卡扣32,以实现主机本体2和底部托板1的锁紧,而同时还限定卡槽111的朝向与插接件3插入插接槽11的插入方向相同的第一内壁面1111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卡扣32的朝向与插接件3插入插接槽11的插入方向相反的第一外表面321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这样当插接部31插入插接槽11,卡扣32插入卡槽111时,能够利用第一外表面321和第一内壁面1111的相互抵接,以保证主机本体2和底部托板1之间的锁紧牢固度,这样一来,需要较大的作用力才能使卡扣32和卡槽111分离,将插接部31从插接槽11拔出,从而避免主机本体2受到较小的作用力便能脱离底部托板1,进而有利于降低主机本体2因脱离底部托板1而跌落损坏或丢失的机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100可以应用于可以为但不局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的小型智能穿戴设备。以智能主机100应用于智能手表为例,则该主机本体2可作为智能手表的表盘部分,其可具有正面和与正面相背的背面,该正面上可设置有显示屏、摄像头等器件;且该主机本体2可实现通话、收发信息、摄像、视频通话、扫描二维码、移动支付、查看环境信息以及查看身体信息等功能。弹性部件33可为但不局限于弹簧、硅胶件、橡胶件、塑胶件或泡棉件等。
一些实施例中,主机本体2的一端可转动设置有转动组件4,转动组件4的朝向底部托板1的一面设置有插接件3和插接槽11中的另一个,以使转动组件4可拆卸连接在底部托板1上,且当插接件3插入至插接槽11时,主机本体2能够通过转动组件4相对底部托板1进行转动,即主机本体2能够相对底部托板1转动以实现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切换,其中,第一姿态为主机本体2大致叠设在底部托板1上的姿态,例如,如图2所示,图2为主机本体2相对于底部托板1处于第一姿态的示意图,即主机本体2的背面叠设在底部托板1上,以实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佩戴便利性;第二姿态为主机本体2和底部托板1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姿态,例如,如图1所示,图1为主机本体2相对于底部托板1处于第二姿态的示意图,此时主机本体2相对于底部托板1形成角度,该角度可为倾斜角度(例如30°、45°、60°、75°、85°、95°、105°、120°、145°或160°等)或者是垂直角度,以便于用户查看主机本体2的显示屏、自拍或者是对周边物体进行拍摄,进而提高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便利性。
当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托板1转动85°~95°时,主机本体2的另一端用于供用户握持,以将插接件3从插接槽11中拔出。当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托板1转动85°~95°时,尤其是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托板1转动90°时,主机本体2的长度方向可以大致和插接件3插入插接槽11的插入方向平行,此时用户握住主机本体2的另一端,以使卡扣32和卡槽111分离,以将插接部31从插接槽11拔出,由于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利用主机本体2的整体长度作为力臂,具有较长的力臂,这时能够通过对主机本体2的另一端施加相对较小的力,便能使卡扣32受到相对较大的作用力,以使卡可以扣和卡槽111分离,以将插接部31从插接槽11拔出,从而将主机本体2从底部托板1上拆卸下来,这样的方式比较省力。而在主机本体2叠设在底部托板1上或相对底部托板1转动小于85°或90°时,用户握住主机本体2,以使卡扣32和卡槽111分离,以将插接部31从插接槽11拔出,力臂较短,这时需要对主机本体2施加相对较大的力才能使卡扣32受到相对较大的作用力,以使卡扣32和卡槽111分离,使得插接部31不易从插接槽11拔出,这样的方式比较省力。也即是说,当将主机本体2相对底部托板1转动特定的角度(例如85°~90°),并握住主机本体2的另一端,可以对主机本体2施加相对较小的力便能将主机本体2从底部托板1上拆卸下来,省力;而当主机本体2叠设在底部托板1上或相对底部托板1转动其他角度(例如小于85°或大于95°),则需要对主机本体2施加相对较大的力才能将主机本体2从底部托板1上拆卸下来,费力,这样一来,能够在将主机本体2从底部托板1上拆卸下来时比较省力的同时,降低主机本体2因脱离底部托板1而跌落损坏或丢失的机率。
由前述可知,本申请中的底部托板1设置有插接槽11和插接件3中的一个,主机本体2设置有插接件3和插接槽11中的另一个,即,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当底部托板1设置有插接槽11时,主机本体2设置有插接件3,则插接件3的插接部31与主机本体2连接,而当底部托板1设置有插接件3时,插接件3的插接部31与底部托板1连接,主机本体2设置有插接槽11。至于是在底部托板1设置插接槽11,在主机本体2设置插接件3,还是在底部托板1设置插接件3,在主机本体2设置插接槽11,具体可根据智能主机100结构的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至图10所示,卡扣32可为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者更多个等,多个卡扣32分别可活动连接于插接部31,对应地,卡槽111也可为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者更多个等,多个卡槽111与多个卡扣32一一对应设置,多个卡槽111分别与对应的卡扣32插接。具体地,插接部31具有沿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相对侧31a和第二相对侧31b,该第一相对侧31a和第二相对侧31b分别可活动连接有卡扣32,为了便于描述,将可活动连接于第一相对侧31a的卡扣32定义为第一卡扣32a,而将可活动连接于第二相对侧31b的卡扣32定义为第二卡扣32b,第一卡扣32a的第一外表面321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第二卡扣32b的第一外表面321为与第一方向存在夹角的导向斜面;插接槽11的槽壁包括相对沿第二方向上的第一槽壁11a和第二槽壁11b,第一槽壁11a和第二槽壁11b分别设置有卡槽111,为了便于描述,将设置于第一槽壁11a的卡槽111定义为第一卡槽111a,而将设置于第二槽壁11b的卡槽111定义为第二卡槽111b,第一卡槽111a与第一卡扣32a插接,且第一卡槽111a的第一内壁面1111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在第一卡扣32a插入第一卡槽111a时,第一卡槽111a的第一内壁面1111与第一卡扣32a的第一外表面321抵接,第二卡槽111b与第二卡扣32b插接,且第二卡槽111b的第一内壁面1111为与第二卡扣32b的第一外表面321相适配的导向斜面,在第一卡扣32a插入第一卡槽111a时,第一卡槽111a的第一内壁面1111与第一卡扣32a的第一外表面321抵接。其中,第二方向被配置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例如图9和图10中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述定义应当理解为仅是为了方便描述而做的限定,并不以此限定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通过设置多个卡扣32和多个卡槽111,使得插接部31和插接槽11能够通过多个卡扣32与多个卡槽111插接,在插接部31插入至插接槽11时,能够提高插接部31和插接槽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主机本体2和底部托板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有利于降低主机本体2因脱离底部托板1而跌落损坏或丢失的机率。同时限定活动连接于第一相对侧31a的卡扣32(即第一卡扣32a)的第一外表面321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设置于第一槽壁11a的卡槽111(即第一卡槽111a)的第一内壁面1111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在第一卡扣32a插接在第一卡槽111a时,能够利用两个平面相互抵接的作用,保证主机本体2和底部托板1之间的锁紧牢固度,以避免采用相对较小的力便能使卡扣32和卡槽111分离,将插接部31从插接槽11拔出,从而避免主机本体2受到较小的作用力便能脱离底部托板1,进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主机本体2因脱离底部托板1而跌落损坏或丢失的机率;而限定活动连接于第二相对侧31b的卡扣32(即第二卡扣32b)的第一外表面321为与第一方向存在夹角的导向斜面,设置于第二槽壁11b的卡槽111(即第二卡槽111b)的第一内壁面1111为与第二卡扣32b的第一外表面321相适配的导向斜面,能够在将主机本体2从底部托板1上拆卸下来时,引导第二卡扣32b脱离第二卡槽111b的束缚,使得第一卡扣32a可以和第一卡槽111a分开,以使插接部31可以从插接槽11中拔出。
进一步地,弹性部件33包括与第一卡扣32a连接的第一弹簧33a以及与第二卡扣32b连接的第二弹簧33b,第二弹簧33b的线径大于第一弹簧33a的线径,即制造第一弹簧33a的钢丝直径小于制造第二弹簧33b的钢丝直径。可以知道的是,弹簧的线径越大,弹簧的弹性越差,即弹簧越不容易形变,需要受到较大的作用力才能发生形变。同时由于第一卡扣32a的第一外表面321和第一卡槽111a的第一内壁面1111为平面,第二卡扣32b的第一外表面321和第二卡槽111b的第一内壁面1111为导向斜面,所以作用于主机本体2的作用力至少要让第二卡扣32b相对插接部31活动并压缩第二弹簧33b,以使第二卡扣32b与第二卡槽111b分离,才能使插接部31从插接槽11拔出来,通过限定第二弹簧33b的线径大于第一弹簧33a的线径,以避免第二弹簧33b的线径太小,以确保第二弹簧33b受到较大的作用力才会发生形变,这样能够进一步确保当作用于主机本体2的作用力足够大时才能使第二卡扣32b相对插接部31活动并压缩第二弹簧33b,以使第二卡扣32b与第二卡槽111b分离,将插接部31从插接槽11拔出,进而有利于降低主机本体2因脱离底部托板1而跌落损坏或丢失的机率。
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卡扣32可以有且仅与一个弹性部件33连接,或者,每个卡扣32也可以至少与两个弹性部件33连接,即,每个卡扣32可以与两个弹性部件33连接,也可以与三个弹性部件33连接,还可以与四个弹性部件33连接。优选每个卡扣32与多个弹性部件33连接,这样能够确保弹性部件33对卡扣32具有较大止抵力,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当作用于主机本体2的作用力足够大时才能使第二卡扣32b相对插接部31活动并压缩第二弹簧33b,以使第二卡扣32b与第二卡槽111b分离,将插接部31从插接槽11拔出,进而有利于降低主机本体2因脱离底部托板1而跌落损坏或丢失的机率。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9至图11所示,插接部31设置有容置空间311、连通于容置空间311的开口312和过孔313,容置空间311具有相对的第二内壁面311a和第三内壁面311b,过孔313贯通第二内壁面311a,卡扣32可活动穿设于过孔313,且卡扣32能够相对过孔313活动至与卡槽111插接或分离,弹性部件33位于容置空间311中,并连接于卡扣32和第三内壁面311b之间。如此设计,能够使弹性部件33、卡扣32占用的空间主要是插接部31的内部空间,使得插接件3的整体结构比较紧凑,有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以满足智能主机100小型化的设计需求。
进一步地,插接件3还包括盖板34,该盖板34覆盖于容置空间311的开口312,以避免弹性部件33外露,保护位于容置空间311内的部件,例如弹性部件33、卡扣32等。
一些实施例中,卡扣32的与弹性部件33的一端的沿卡扣32的径向方向延伸有限位部323,该限位部323位于容置空间311中并用于与第二内壁面311a抵接,以限制卡扣32的活动行程,即,当插接部31插入至卡槽111并卡扣32对应卡槽111设置时,弹性部件33会恢复形变,以推动卡扣32沿朝向卡槽111的方向活动,以将卡扣32插入至卡槽111,直至限位部323和第二内壁面311a抵接,使得卡扣32不能继续沿原来的活动方向插入卡槽111,从而可以限制卡扣32插入卡槽111的深度,避免卡扣32插入卡槽111的深度过深而在需要将主机本体2从底部托板1上拆卸时难以将卡扣32和卡槽111分开。
一些实施例中,卡扣32与弹性部件33连接的一面设有导向部324,该导向部324连接于弹性部件33,导向部324用于引导弹性部件33沿其自身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或恢复形变,从而弹性部件33能够在被压缩时或在恢复形变时利用导向部324起到导向的作用,以使弹性部件33在被压缩时能够顺畅地发生形变,以及在受到的作用力减小或消失时能够顺畅地恢复形变,以便于插接部31插入插接槽11中或从插接槽11拔出。
其中,该导向部324可为导向凸起或导向槽,当导向部324为限位凸起时,弹性部件33套设在导向凸起的外周,以对弹性部件33起到导向的作用;而当导向部324为导向槽时,弹性部件33的一端可以内置于导向槽内,这样同样也可以对弹性部件33起到导向的作用。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所述智能可穿戴设备200包括穿戴部件201以及如前文所述的智能主机100,所述穿戴部件201连接于所述底部托板并主要用于供用户穿戴。其中,该智能可穿戴设备200可以为但不局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在此不做限定。当智能可穿戴设备200是智能手表时,智能可穿戴设备200的穿戴部件201可为表带,该表带与底部托板转动连接,主要用于供用户的手臂穿戴。可以理解的,具有前文所述的智能主机100的智能可穿戴设备200,也具有前文所述的智能主机100的全部技术效果,具体可参照前文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部托板,所述底部托板设置有插接槽和插接件中的一个;以及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设置有插接件和插接槽中的另一个,所述插接件与所述插接槽插接,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部托板上;
其中,所述插接槽的槽壁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具有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同的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所述插接件包括插接部、卡扣和弹性部件,所述插接部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或所述底部托板,并与所述插接槽插接,所述卡扣可活动连接于所述插接部,且所述卡扣包括沿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一外表面的朝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外表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所述第二外表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存在夹角的导向斜面,在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接槽时,所述卡扣插入所述卡槽,且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一内壁面抵接,所述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卡扣和所述插接部之间;
所述第一方向被配置为:所述插接件插入所述插接槽的插入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为多个,多个卡扣分别可活动连接于所述插接部,所述卡槽为多个,多个所述卡槽与多个所述卡扣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卡槽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卡扣插接;
所述插接部具有沿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相对侧和第二相对侧,所述第一相对侧和所述第二相对侧分别可活动连接有所述卡扣,其中,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相对侧的所述卡扣为第一卡扣,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相对侧的所述卡扣为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所述第二卡扣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存在夹角的导向斜面;
所述插接槽的槽壁包括相对沿第二方向上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分别设置有所述卡槽,其中,设置于第一槽壁的所述卡槽为第一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槽壁的所述卡槽为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卡扣插接,且所述第一卡槽的所述第一内壁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扣插接,且所述第二卡槽的所述第一内壁面为与所述第二卡扣的所述第一外表面相适配的导向斜面;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被配置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扣连接的第一弹簧以及与所述第二卡扣连接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线径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线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设置有容置空间、连通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和过孔,所述容置空间具有相对的第二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所述过孔贯通所述第二内壁面,所述卡扣可活动穿设于所述过孔,且所述卡扣能够相对所述过孔活动至与所述卡槽插接或分离,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并连接于所述卡扣和所述第三内壁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的与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的沿卡扣的径向方向延伸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并用于与所述第二内壁面抵接,以限制所述卡扣的活动行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覆盖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至少与两个所述弹性部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与所述弹性部件连接的一面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件,所述导向部用于引导所述弹性部件沿其自身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或恢复形变。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的一端可转动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的朝向所述底部托板的一面设置有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插接槽中的另一个,以使所述转动组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部托板上,且当所述插接件插入至所述插接槽时,所述主机本体能够通过所述转动组件相对所述底部托板进行转动;
当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托板转动85°~95°时,所述主机本体的另一端用于供用户握持,以将所述插接件从所述插接槽中拔出。
10.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连接于所述底部托板。
CN202223377010.6U 2022-12-13 2022-12-13 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89410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7010.6U CN218941083U (zh) 2022-12-13 2022-12-13 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7010.6U CN218941083U (zh) 2022-12-13 2022-12-13 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1083U true CN218941083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63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7010.6U Active CN218941083U (zh) 2022-12-13 2022-12-13 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10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58130B2 (en) Receptacle for earphone cord
KR101378880B1 (ko) 카메라를 구비한 휴대 단말기
WO2021042604A1 (zh) 一种腕戴设备
WO2020132897A1 (zh) 可穿戴设备
CN103427224B (zh) 移动终端
WO2021190175A1 (zh) 充电盒及无线耳机组件
US2022035335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18941083U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KR101185190B1 (ko) 휴대폰 케이스
CN109557671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9266784U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1433685B (zh) 手表模组、手表、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5469527B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0986146U (zh) 一种手机保护壳
CN217279290U (zh) 可穿戴设备的主体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6165870A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7238626U (zh) 可插拔式主机结构及智能手表
CN217279287U (zh) 设备主体结构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CN217639965U (zh) 智能手表
CN213750503U (zh) 一种vr智能穿戴设备
CN215682269U (zh) 通话手环
CN218038188U (zh) 一种门铃
CN215769524U (zh) 可穿戴设备
CN220509304U (zh) 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20937037U (zh) 一种用于皮质表带上的快拆式生耳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