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5870A -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5870A
CN116165870A CN202111467840.5A CN202111467840A CN116165870A CN 116165870 A CN116165870 A CN 116165870A CN 202111467840 A CN202111467840 A CN 202111467840A CN 116165870 A CN116165870 A CN 116165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host
state
assembly
bottom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78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亮
钱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65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58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2Component assemblies
    • G04G17/04Mount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2Component assembl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底部支架、设于底部支架的取卸组件以及主机本体,主机本体可转动设置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轴杆和可转动套接于轴杆外周的翻转连接件,且翻转连接件可转动连接于主机本体,轴杆与取卸组件可拆卸连接,以实现主机本体与取卸组件的连接或实现主机本体与取卸组件的分离;转动组件与取卸组件连接时,主机本体可相对翻转连接件转动为第一状态;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转动至一定角度时,翻转连接件可相对轴杆转动以具有第二状态,以实现主机本体与取卸组件的分离。该发明能够通过使主机本体发生翻转和自转,便可将主机本体将底部支架拆卸下来,而无需设置按键,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功能的日渐丰富,市面上出现了表盘可相对表带拆卸的智能穿戴设备,以便更好地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多功能化。为了实现表盘的可拆卸连接,通常会在表盘的内部设置弹性部件以及在表盘的外部设置按键等部件,以通过按压该按键压缩弹性部件,以使表盘与底部支架的可拆卸连接。但是,这种设计方式,按压按键和取下表盘这两个动作需同时完成,对按键在表盘的位置要求很高,而且使用起来较为麻烦,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能够通过使主机本体发生翻转和自转,便可将主机本体将底部支架拆卸下来,而无需设置按键,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包括:
底部支架;
取卸组件,所述取卸组件设于所述底部支架;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可转动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轴杆和可转动套接于所述轴杆外周的翻转连接件,且所述翻转连接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所述轴杆与所述取卸组件可拆卸连接,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取卸组件的连接或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取卸组件的分离;
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取卸组件连接时,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翻转连接件转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具有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状态至少包括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时的状态以及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一定角度的状态;以及,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至一定角度时,所述翻转连接件可相对所述轴杆转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自转以具有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自转一定角度的状态;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转动组件抵接于所述取卸组件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取卸组件的连接;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转动组件可与所述取卸组件分离,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取卸组件的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底部支架内部的第一开口;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取卸组件位于所述底部支架内部;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取卸组件分离时,所述取卸组件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一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具有沿第一方向开口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沿第二方向开口的第二开口,所述取卸组件包括第一移动部件、第二移动部件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的弹性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设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用于抵接于所述轴杆,且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抵接的第二倾斜面;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翻转连接件抵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以使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整体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以保持所述轴杆抵接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的状态;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翻转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分离,所述轴杆相对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可拆卸以推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开口中并压缩所述弹性件,使得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所述第二倾斜面移动,以使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相对所述容置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外;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轴杆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轴杆的用于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抵接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包括主体部和设于所述主体部的插接部,所述主体部抵接于所述弹性件,且所述主体部上设有所述第一倾斜面,所述主体部可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插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凹槽;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插接部可在所述轴杆的推动作用下带动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至与所述第一凹槽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其中一侧壁面形成所述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轴杆包括杆体和与所述杆体固定连接的滑块,所述翻转连接件可转动套接于所述杆体的外周,所述滑块用于与所述取卸组件可拆卸连接;
所述底部支架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连通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滑块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中并与所述取卸组件抵接;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滑块可相对所述滑槽滑动,以使所述滑块与所述取卸组件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滑槽具有沿第三方向上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滑块可相对所述滑槽沿所述第三方向在滑动至所述第三开口外和滑动至所述第三开口内的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滑槽为阶梯槽,包括沿所述杆体的轴线方向开口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与所述第一槽体连通且位于所述第一槽体的用于朝向所述主机本体的一侧,沿所述杆体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槽体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体的开口宽度;
所述滑块包括第一部分和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部分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槽体;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取卸组件抵接,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部分可相对所述第二槽体滑动以与所述取卸组件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背离所述支架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形成有所述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所述滑槽以及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位于所述滑槽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盖合连接于所述第三凹槽以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三凹槽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开口的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背离所述第二开口设置,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四开口的所在侧,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对应所述第四开口设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遮盖所述第四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取卸组件为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还设有两个第三凹槽,两个所述第三凹槽分位于所述滑槽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两个,各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盖合连接于各所述第三凹槽以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翻转连接件包括转动部件以及转轴,所述转动部件可转动套接于所述轴杆的外周,所述转动部件设有沿所述轴杆的轴线方向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设有贯穿的轴孔,所述转轴可转动穿设于所述轴孔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以带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转动部件可转动以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具有所述第一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阻尼部件,所述第一阻尼部件包括套接部和卡接部,所述转轴的外周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转动部件设置有连通于所述轴孔的卡槽,所述套接部固定套接于所述环形凹槽,且抵接于所述轴孔的内壁面,所述卡接部延伸至卡接于所述卡槽中;
所述第一阻尼部件用于提供所述转轴保持相对所述轴孔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套筒、摩擦部件和第二阻尼部件,所述套筒与所述轴杆固接并位于所述转动部件上,所述摩擦部件套设于所述轴杆并位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套设于所述轴杆并位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二阻尼部件抵接于所述摩擦部件和所述套筒的内壁面,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用于对所述摩擦部件施加沿所述轴杆的轴线方向上的抵压力,所述摩擦部件用于提供所述转动部件保持相对所述轴杆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件设有第四凹槽,所述摩擦部件位于所述第四凹槽内;
所述摩擦部件包括朝向所述第四凹槽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形成两个凸起部,两个所述凸起部关于所述摩擦部件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四凹槽的底面向下凹陷形成四个凹陷部,四个所述凹陷部绕着所述第四凹槽的中心均匀排列设置,所述转动部件相对所述轴杆转动0°、90°、180°或270°时,两个所述凸起部分别卡接于所述四个所述凹陷部中的两所述凹陷部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包括正面、背面以及连接于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之间的第一侧面,所述正面和/或所述背面设有显示屏,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翻转连接件位于所述容置槽中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面。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穿戴部件用于供人体穿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通过设置转动组件,能够实现主机本体的自转和相对底部支架的翻转,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好角度,方便自拍、前后景的拍摄以及扫码支付等方面功能的使用,给用户使用提供了便捷性和便利性。同时还设有与转动组件可拆卸连接的取卸组件,当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翻转后并自转一定角度时,能够将主机本体将底部支架上拆卸下来,而无需设置按键以供按压才能将主机本体将底部支架上拆卸下来,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不会出现因按键被误按而导致主机本体意外脱落而导致损坏主机本体的情况。
此外,通过采用将主机本体可以从底部支架取下来的方式,便于调整主机本体上的摄像头的朝向,以满足用户不同使用场合、不同使用场景对于摄像头的操作需求,可操作便利性和场景适应性更高,便于实现通话和拍摄等功能,给用户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提供了便捷性,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例如当将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且用户佩戴该智能穿戴设备进行通话时,便不再需要将手臂抬起才可以将主机本体贴近用户的耳朵,而是将主机本体从支架取卸下来便可,同样可以将主机本体贴近用户的耳朵实现通话。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用户在佩戴智能穿戴设备时进行通话,给用户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主机本体在进行长时间通话时的散热,避免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叠设于底部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翻转一定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自转一定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从底部支架取卸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翻转一定角度的俯视图;
图7为图6的A向剖视图;
图8为图7的D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翻转一定角度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的B向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自转一定角度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的C向剖视图;
图13为图12的E部放大图;
图14为取卸组件剖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底部支架上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转动组件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第三方向-Y
100、智能主机;10、底部支架;10a、容置空间;11、支架主体;12、第一连接件;12b、滑槽;121、第一槽体;122、第二槽体;123、第三开口;124、第三凹槽;124a、第四开口;13、第二连接件;130、遮挡部;101、第一开口;102、第二开口;20、取卸组件;21、第一移动部件;210、第一倾斜面;21a、主体部;21b、插接部;21c、第二凹槽;22、第二移动部件;220、第二倾斜面;23、弹性件;30、主机本体;30a、正面;301、显示屏;30b、背面;30c、第一侧面;302、容置槽;31、转动组件;31a、轴杆;310、杆体;311、滑块;311a、第一部分;311b、第二部分;312、第一凹槽;31b、翻转连接件;313、转动部件;313a、第四凹槽;3130、凹陷部;314、转轴;314a、环形凹槽;313b、凸台;3131、轴孔;3132、卡槽;31c、第一阻尼部件;315、套接部;316、卡接部;31d、套筒;31e、摩擦部件;317、凸起部;31f、第二阻尼部件;200、智能穿戴设备;201、穿戴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智能主机100包括底部支架10、取卸组件20和主机本体30,取卸组件20设于底部支架10,主机本体30可转动设置有转动组件31,转动组件31包括轴杆31a和可转动套接于轴杆31a外周的翻转连接件31b,翻转连接件31b可转动连接于主机本体30,轴杆31a与取卸组件20可拆卸连接,以实现主机本体30与取卸组件20的连接或实现主机本体30与取卸组件20的分离;转动组件31与取卸组件20连接时,主机本体30可相对翻转连接件31b转动,以使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具有第一状态(如图1至图3所示),以及,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至一定角度时,翻转连接件31b可相对轴杆31a转动以使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自转以具有第二状态(如图4所示)。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状态时,转动组件31抵接于取卸组件20以实现主机本体30与取卸组件20的连接;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状态时,转动组件31可与取卸组件20分离,以实现主机本体30与取卸组件20的分离,从而能够将主机本体30从底部支架10拆卸下来(如图5所示)。
其中,第一状态至少可包括主机本体30叠设于底部支架10时的状态(如图1所示),以及主机本体30可相对翻转连接件31b转动以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一定角度的状态(如图3所示);第二状态为翻转连接件31b相对轴杆31a转动以使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自转一定角度的状态(如图4所示),例如,在此状态下,翻转连接件31b可相对轴杆31a转动80°~100°以使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自转80°~100°的状态(如图4所示)。
在本申请提供的智能主机100中,通过在主机本体30可转动设置有转动组件31,该转动组件31包括轴杆31a和翻转连接件31b,使得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的翻转以及能够在相对底部支架10翻转后发生自转,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好角度,方便自拍、前后景的拍摄以及扫码支付等方面功能的使用,给用户使用提供了便捷性和便利性。同时还设置有与转动组件31的轴杆31a可拆卸连接的取卸组件20,当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翻转后并自转一定角度时,能够将主机本体30将底部支架10上拆卸下来,而无需设置按键以供按压才能将主机本体30将底部支架10上拆卸下来,方便使用者操作,提升用户体验,也不会出现因按键被误按而导致主机本体30意外脱落而导致损坏主机本体30的情况。同时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将按键设置在主机本体30的外表面的设计,还可降低按键对主机本体30的外观呈现的影响和限制。
此外,通过采用将主机本体30可以从底部支架10取下来的方式,当将该智能主机100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且用户佩戴该智能穿戴设备进行通话时,便不再需要将手臂抬起才可以将主机本体30贴近用户的耳朵,而是将主机本体30从支架取卸下来便可,同样可以将主机本体30贴近用户的耳朵实现通话。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用户在佩戴智能穿戴设备时进行通话,给用户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主机本体30在进行长时间通话时的散热,避免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本申请中的主机本体30可实现通话、收发信息、摄像、视频通话、扫描二维码、移动支付、查看环境信息以及查看身体信息等功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机本体30可包括未图示的主板组件、拍摄组件、显示屏组件、电池、扬声器、麦克风、卡座组件,通信模块及实现各种功能的传感器,其中传感器可以是重力传感器、加速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心率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紫外线检测器等。且该主机本体30同时还包括用于身份识别的元件,例如指纹识别模组、面部识别模组等。
一些实施例中,主机本体30包括正面30a、背面30b以及连接于正面30a和背面30b之间的第一侧面30c,正面30a和/或背面30b设有显示屏301。即,可在正面30a、背面30b分别设置显示屏301,或者是,可同时在正面30a、背面30b设置显示屏301,此时该智能主机100可为双屏智能主机。
进一步地,第一侧面30c可为主机本体30的一端端面或者是一侧侧面,以第一侧面30c为主机本体30的一端端面为例,该第一侧面30c可设置有容置槽302,翻转连接件31b位于容置槽302中并可转动连接于容置槽302的内壁面,从而可以实现利用容置槽302收容该翻转连接件31b,使得智能主机100的整体外观更加简洁。
一些实施例中,底部支架10上设置有连通于底部支架10内部的第一开口101,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状态时,取卸组件20位于底部支架10内部,而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状态且转动组件31与取卸组件20分离时,取卸组件20至少部分凸出于第一开口101。取卸组件20位于底部支架10的内部,占用的是底部支架10内部的空间,这样能够使智能主机100的整体结构比较紧凑,体积比较小,有利于智能主机100的小型化设计。
具体地,结合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该底部支架10可具有容置空间10a,所述容置空间10a具有沿第一方向开口的第一开口101和沿第二方向开口的第二开口102,所述取卸组件20包括第一移动部件21、第二移动部件22及连接于第二移动部件22的弹性件23,第一移动部件21沿第二方向可移动设于容置空间10a,第一移动部件21用于抵接于轴杆31a,且第一移动部件21具有第一倾斜面210,第二移动部件22沿第一方向可移动设置于容置空间10a,第二移动部件22具有与第一倾斜面210抵接的第二倾斜面220。其中,第一方向为沿轴杆31a的轴线方向,例如图2中的z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例如图2中的x方向。
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状态时,如图7至图10所示,翻转连接件31b抵接于第二移动部件22,以使第二移动部件22整体位于容置空间10a中,以保持轴杆31a抵接于第一移动部件21的状态,以使主机本体30与底部支架10保持连接,从而使得主机本体30能够叠设在底部支架10上,或者使得主机本体30能够相对底部支架10翻转并与底部支架10形成一定角度。而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状态时,如图11和图12所示,翻转连接件31b与第二移动部件22分离,轴杆31a相对第一移动部件21可拆卸以推动第一移动部件21沿第二方向移动至第二开口102中并压缩弹性件23,使得第一倾斜面210相对第二倾斜面220移动,以使第二移动部件22相对容置空间10a沿第一方向移动至部分位于第一开口101外。
也即是说,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状态时,如图7至图10所示,轴杆31a抵接于第一移动部件21,以使主机本体30与底部支架10保持连接,在这一状态中,由于翻转连接件31b抵接于第二移动部件22,使得第二移动部件22受力时也无法相对容置空间10a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轴杆31a在受力时也无法推动第一移动部件21沿第二方向移动至第二开口102中并压缩弹性件23,进而使得主机本体30能够牢牢地连接在底部支架10上。而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状态时,如图11和图12所示,翻转连接件31b与第二移动部件22分离,即,第二移动部件22不再被翻转连接件31b抵接,则第二移动部件22在受力时能够相对容置空间10a沿第一方向移动,使得轴杆31a与第一移动部件21可以拆卸,以使主机本体30可从底部支架10上拆卸下来。在拆卸时,轴杆31a会推动第一移动部件21沿第二方向移动至第二开口102中并压缩弹性件23,同时使得第一倾斜面210相对第二倾斜面220移动,以使第二移动部件22相对容置空间10a沿第一方向移动至部分位于第一开口101外,为第一移动部件21的移动提供可能,从而使得轴杆31a可相对第一移动部件21分离可拆卸,使得主机本体30可从底部支架10上拆卸下来。这样不仅方便用户在佩戴智能穿戴设备时进行通话,给用户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主机本体30在进行长时间通话时的散热,避免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轴杆31a的用于与第一移动部件21抵接的部分可设置有第一凹槽312,而第一移动部件21可包括主体部21a和设于主体部21a的插接部21b,所述主体部21a抵接于弹性件23,且该主体部21a上设有前述的第一倾斜面210,并且主体部21a可移动设置于容置空间10a中。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状态时,插接部21b抵接于第一凹槽312;而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状态时,插接部21b可在轴杆31a的推动作用下带动主体部21a沿第二方向移动至与第一凹槽312分离。通过在轴杆31a上设置第一凹槽312,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状态时,利用第一凹槽312与第一移动部件21的插接部21b抵接,能够第一移动部件21与轴杆31a的抵接面,提高第一移动部件21与轴杆31a的抵接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移动部件21可设置有第二凹槽21c,所述第二凹槽21c的其中一侧壁面形成前述第一倾斜面210,第二移动部件2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凹槽21c内。通过在第一移动部件21设置第二凹槽21c,并使第二凹槽21c的其中一个侧壁面形成前述的第一倾斜面210,这样在第二移动部件22的第二倾斜面220与第一倾斜面210抵接时,第二移动部件22可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凹槽21c内,使得第二移动部件22至少有部分占用的是第二凹槽21c内的空间,这样能够第一移动部件21与第二移动部件22配合得更加紧凑,使得第一移动部件21和第二移动部件22整体占用的空间较小,从而可以减小容置空间10a的大小,减小底部支架10的体积,进而有利于智能主机100的小型化设计;同时还能使第一移动部件21与弹性件23连接的连接面具有较大面积,以确保第一移动部件21与弹性件23之间具有较大的连接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移动部件21与弹性件2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2至图14所示,所述轴杆31a可包括杆体310和与杆体310固定连接的滑块311,所述翻转连接件31b可转动套接于杆体310的外周,所述滑块311可用于与取卸组件20的第一移动部件21可拆卸连接,具体可是滑块311上可设置有前述第一凹槽312,从而滑块311可通过所述第一凹槽312与第一移动部件21的插接部21b可拆卸连接实现与取卸组件20的第一移动部件21的可拆卸连接;所述底部支架10可设置有连通于容置空间10a的滑槽12b,所述滑块311可滑动连接于滑槽12b,从而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状态时,滑块311位于滑槽12b中并与取卸组件20的第一移动部件21抵接,以实现主机本体30与取卸组件20的连接,以使主机本体30可连接在底部支架10上;而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滑块311可相对滑槽12b滑动,以使滑块311与取卸组件20的第一移动部件21分离,以实现主机本体30与取卸组件20的分离,以使主机本体30可从底部支架10上拆卸下来。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12b可为阶梯槽,该滑槽12b可包括沿杆体310的轴线方向开口的第一槽体121和第二槽体122,所述第二槽体122与第一槽体121连通且位于第一槽体121的用于朝向主机本体30的一侧,且在沿杆体310的轴线方向上,第一槽体121的开口宽度大于第二槽体122的开口宽度;而所述滑块311可包括第一部分311a和设置于第一部分311a上的第二部分311b,所述第一部分311a可滑动连接于第一槽体121,所述第二部分311b可滑动连接于第二槽体122,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二部分311b与取卸组件20的第一移动部件21抵接,而主机本体30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二部分311b可相对第二槽体122滑动以与取卸组件20的第一移动部件21分离。通过将滑槽12b设计成阶梯槽,以及将滑块311设计成具有一大一小的阶梯结构,能够在将滑块311滑动至滑槽12b内,使得第一部分311a抵接于第一槽体121的底面(第一槽体121与第二槽体122的连接面),限制滑块311相对滑槽12b沿杆体310的轴线方向移动,以避免滑块311沿杆体310的轴线方向脱离滑槽12b,即,能够避免主机本体30在位于第一状态时沿杆体310的轴线方向脱离底部支架10,提高主机本体30在位于第一状态时与底部支架10的连接稳定性。
为了能够在将滑槽12b设计成阶梯槽后仍能将滑块311滑动至滑槽12b内,所述滑槽12b可具有沿第三方向上的第三开口123,所述滑块311可相对滑槽12b沿第三方向在滑动至第三开口123外和滑动至第三开口123内的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例如所述第三方向可为图2中的y方向。杆体310的轴线方向为轴杆31a的轴线方向,例如图2中的z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底部支架10可包括支架主体11、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第一连接件12设置于支架主体11上,第二连接件13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2背离支架主体11的一侧,第二连接件13与第一连接件12之间形成有前述的容置空间10a,且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上设置有前述的滑槽12b以及前述的第二开口102,所述第二连接件13上设置有前述的第一开口101。由于直接在支架主体11上设置容置空间10a,会导致支架主体11在轴杆31a的轴线方向上的厚度过厚,导致支架主体11的重量过重,因此,相较于直接在支架主体11上设置容置空间10a的方式,通过额外设置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以利用第一连接件12与第二连接件13连接形成容置空间10a,减小支架主体11在轴杆31a的轴线方向上的厚度过厚,减轻支架主体11的重量,有利于支架主体11的轻量化设计;同时由于在加工支架主体11时无需形成容置空间10a等结构,能够简化支架主体11的加工工艺,便于支架主体11的加工制造。
进一步地,该第一连接件12可为块状结构,其上设有第三凹槽124,所述第三凹槽124位于滑槽12b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可为板状结构,该第二连接件13盖合连接于第三凹槽124以形成前述的容置空间10a,且所述第三凹槽124可具有沿第二方向开口的第四开口124a,该第四开口124a背离第二开口102设置,取卸组件20的弹性件23位于第四开口124a的所在侧,第二连接件13上对应第四开口124a设有遮挡部130,所述遮挡部130遮盖第三凹槽124的第四开口124a,取卸组件20的弹性件23连接于第一移动部件21和遮挡部130。在第一连接件12上开设有第四开口124a,在组装时,可先依次将第一移动部件21、第二移动部件22和弹性件23组装至第三凹槽124,然后再将第二连接件13盖合连接于第三凹槽124,并利用第二连接件13的遮挡部130遮挡第三凹槽124的第四开口124a,以使取卸组件20的弹性件23连接于第一移动部件21和遮挡部130,采用这样的组装顺序,能够方便将第一移动部件21、第二移动部件22和弹性件23等组装在第三凹槽124。
一些实施例中,取卸组件20可为两个,第一连接件12上还设有两个第三凹槽124,两个第三凹槽124分位于滑槽12b的两侧,则所述第二连接件13对应为两个,各个第二连接件13分别盖合连接于各第三凹槽124以形成容置空间10a。通过设置两个取卸组件20,并将所述两个取卸组件20分位于滑槽12b的两侧,能够在主机本体30位于第一状态时,使得轴杆31a受力平衡,同时还能使得轴杆31a与取卸组件20连接更加可靠牢固,以使主机本体30在第一状态时能够牢固地连接在底部支架10上。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翻转连接件31b包括转动部件313以及转轴314,转动部件313可转动套接于轴杆31a的外周,且该转动部件313设有沿轴杆31a的轴线方向凸出的凸台313b,该凸台313b可设置有贯穿的轴孔3131,转轴314可转动穿设于轴孔3131并连接于主机本体30,以带动主机本体30相对转动部件313可转动,进而使得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具有第一状态。可见,该翻转连接件31b主要是用于实现该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的翻转,而轴杆31a则时用于实现该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的自转。
进一步地,该转动部件313可为板状结构,其上设置有第四凹槽313a,该第四凹槽313a设置有通孔,用于供轴杆31a穿过,以实现该转动部件313可转动套接于轴杆31a的外周,进而实现转动部件313可相对轴杆31a转动以带动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发生自转。
进一步地,凸台313b凸设于转动部件313的上表面,且该凸台313b为两个,两个凸台313b相对该通孔的中心对称设置,以保持主机本体30相对转动部件313转动的平衡性。具体地,该凸台313b为近似圆柱形凸台313b,轴孔3131可贯穿凸台313b的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从而转轴314可穿设于轴孔3131并至少部分位于轴孔3131外部与主机本体30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组件31还包括第一阻尼部件31c,该第一阻尼部件31c用于与转轴314和轴孔3131连接以提供转轴314保持相对轴孔3131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具体地,该第一阻尼部件31c可为阻尼片,其可包括套接部315和卡接部316,转轴314的外周上设置有环形凹槽314a,转动部件313设置有连通于轴孔3131的卡槽3132,套接部315固定套接于环形凹槽314a,且抵接于轴孔3131的内壁面,该卡接部316可延伸至卡接于卡槽3132中。这样,在转轴314转动过程中,套接部315抵接于环形凹槽314a和轴孔3131的内壁面能够产生摩擦力提供阻尼力,而卡接部316卡接于卡槽3132中能够进一步对第一阻尼部件31c进行限位,从而限制第一阻尼部件31c的沿所述转轴314的转动轴线上的转动自由度,使得套接部315始终保持抵接于环形凹槽314a和轴孔3131的内壁面的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组件31还包括套筒31d、摩擦部件31e和第二阻尼部件31f,套筒31d与轴杆31a固接并位于转动部件313上,套筒31d用于保护该轴杆31a。摩擦部件31e套设于轴杆31a并位于套筒31d内,第二阻尼部件31f套设于轴杆31a并位于套筒31d内,第二阻尼部件31f抵接于摩擦部件31e和套筒31d的内壁面,用于对摩擦部件31e施加沿轴杆31a的轴线方向上的抵压力,从而摩擦部件31e可用于提供转动部件313保持相对轴杆31a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这样,在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自转后,能够保持在当前的状态不变,从而方便用户操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该摩擦部件31e可为块状结构,当摩擦部件31e设置于转动部件313时,其可设置在转动部件313的第四凹槽313a中。具体地,摩擦部件31e的朝向第四凹槽313a的下表面形成有两个凸起部317,两个凸起部317关于摩擦部件31e的中心对称设置,第四凹槽313a的底面向下凹陷形成四个凹陷部3130,四个所述凹陷部3130绕着所述第四凹槽313a的中心均匀排列设置,所述转动部件313相对所述轴杆31a转动0°、90°、180°或270°时,两个所述凸起部317分别卡接于所述四个所述凹陷部3130中的两所述凹陷部3130内。这样,能够实现对该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自转角度的限位,从而实现当转动至0°、90°、180°、270°时能够产生转动阻力,使得用户能够感知到当前的转动角度,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第二阻尼部件31f可为弹簧、弹片等。
可以知道的是,当将本申请的智能主机100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时,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几乎都是将智能主机100佩戴在用户的手臂上,主机本体30叠设在底部支架10上,在该状态下的主机本体30与传统的智能手表的主机使用无异,主要用于供用户查看时间和查收信息。而当用户需要进行自拍、视频通话、前后景的拍摄以及扫码支付等操作时,可以使主机本体30绕着转轴314的轴线方向翻转以使主机本体30与底部支架10之间形成一定角度,除此之外,当将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翻转一定角度,还可以继续使主机本体30绕着轴杆31a的轴线方向自转,以便于自拍、视频通话、前后景的拍摄以及扫码支付等方面功能的使用。
当主机本体30绕着轴杆31a的轴线方向自转至第二移动部件22不再被翻转连接件31b抵接时,例如主机本体30绕着轴杆31a的轴线方向自转80°~100°,由前述可知,摩擦部件31e设有两个关于摩擦部件31e的中心对称设置的凸起部317,以及第四凹槽313a的底面设有四个绕着所述第四凹槽313a的中心均匀排列设置的凹陷部3130,使得用户能够感知到主机本体30已相对底部支架10自转了90°,知晓此时可将第二移动部件22沿着轴杆31a的轴线方向移动,当将轴杆31a上的滑块311完全滑动至滑槽12b的第三开口123外时,第一移动部件21可与轴杆31a上的滑块311分离,便可将主机本体30从底部支架10拆卸下来,这样也方便自拍、前后景的拍摄以及扫码支付等方面功能的使用,尤其是便于进行视频通话,便不再需要将手臂抬起才可以将主机本体30贴近用户的耳朵,而是可以直接将主机本体30贴近用户的耳朵实现通话。
而在将主机本体30拆卸下来后需要重新安装时,首先可将轴杆31a的滑块311从滑槽12b的第三开口123滑动至滑槽12b内,此时的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位于第二状态,第一移动部件21与轴杆31a上的滑块311抵接,然后将主机本体30绕着轴杆31a的轴线方向自转,以使第二移动部件22被翻转连接件31b抵接,使得第二移动部件22无法沿着轴杆31a的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轴杆31a上的滑块311无法滑动至滑槽12b的第三开口123外,进而使得主机本体30能够牢牢地连接在底部支架10上。
请参阅图18,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200包括穿戴部件以及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智能主机100,该穿戴部件连接于底部支架,所述穿戴部件用于供人体穿戴。在图18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前述穿戴部件可为一条或两条。当穿戴部件为两条时,两条穿戴部件201可分别为第一穿戴部件及第二穿戴部件,第一穿戴部件连接于底部支架的第一端,第二穿戴部件连接于底部支架的第二端。
其中,智能穿戴设备200可以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以理解的,由于上述智能主机100具有上述连接结构的全部技术效果,则上述智能主机100的智能穿戴设备200,具有上述连接结构的全部技术效果,具体可详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部支架;
取卸组件,所述取卸组件设于所述底部支架;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可转动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轴杆和可转动套接于所述轴杆外周的翻转连接件,所述翻转连接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所述轴杆与所述取卸组件可拆卸连接,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取卸组件的连接或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取卸组件的分离;
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取卸组件连接时,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翻转连接件转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具有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状态至少包括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时的状态以及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一定角度的状态;以及,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至一定角度时,所述翻转连接件可相对所述轴杆转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自转以具有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自转一定角度的状态;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转动组件抵接于所述取卸组件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取卸组件的连接;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转动组件可与所述取卸组件分离,以实现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取卸组件的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底部支架内部的第一开口;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取卸组件位于所述底部支架内部;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取卸组件分离时,所述取卸组件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一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具有沿第一方向开口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沿第二方向开口的第二开口,所述取卸组件包括第一移动部件、第二移动部件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的弹性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设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用于抵接于所述轴杆,且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抵接的第二倾斜面;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翻转连接件抵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以使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整体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以保持所述轴杆抵接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的状态;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翻转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分离,所述轴杆相对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可拆卸以推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开口中并压缩所述弹性件,使得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所述第二倾斜面移动,以使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相对所述容置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外;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轴杆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杆的用于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抵接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包括主体部和设于所述主体部的插接部,所述主体部抵接于所述弹性件,且所述主体部上设有所述第一倾斜面,所述主体部可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插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凹槽;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插接部可在所述轴杆的推动作用下带动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至与所述第一凹槽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其中一侧壁面形成所述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杆包括杆体和与所述杆体固定连接的滑块,所述翻转连接件可转动套接于所述杆体的外周,所述滑块用于与所述取卸组件可拆卸连接;
所述底部支架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连通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滑块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中并与所述取卸组件抵接;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滑块可相对所述滑槽滑动,以使所述滑块与所述取卸组件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具有沿第三方向上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滑块可相对所述滑槽沿所述第三方向在滑动至所述第三开口外和滑动至所述第三开口内的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滑槽为阶梯槽,包括沿所述杆体的轴线方向开口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与所述第一槽体连通且位于所述第一槽体的用于朝向所述主机本体的一侧,沿所述杆体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槽体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体的开口宽度;
所述滑块包括第一部分和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部分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槽体;
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取卸组件抵接,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部分可相对所述第二槽体滑动以与所述取卸组件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背离所述支架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形成有所述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所述滑槽以及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位于所述滑槽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盖合连接于所述第三凹槽以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三凹槽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开口的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背离所述第二开口设置,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四开口的所在侧,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对应所述第四开口设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遮盖所述第四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卸组件为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还设有两个第三凹槽,两个所述第三凹槽分位于所述滑槽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两个,各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盖合连接于各所述第三凹槽以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连接件包括转动部件以及转轴,所述转动部件可转动套接于所述轴杆的外周,所述转动部件设有沿所述轴杆的轴线方向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设有贯穿的轴孔,所述转轴可转动穿设于所述轴孔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以带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转动部件可转动以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具有所述第一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阻尼部件,所述第一阻尼部件包括套接部和卡接部,所述转轴的外周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转动部件设置有连通于所述轴孔的卡槽,所述套接部固定套接于所述环形凹槽,且抵接于所述轴孔的内壁面,所述卡接部延伸至卡接于所述卡槽中;
所述第一阻尼部件用于提供所述转轴保持相对所述轴孔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套筒、摩擦部件和第二阻尼部件,所述套筒与所述轴杆固接并位于所述转动部件上,所述摩擦部件套设于所述轴杆并位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套设于所述轴杆并位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二阻尼部件抵接于所述摩擦部件和所述套筒的内壁面,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用于对所述摩擦部件施加沿所述轴杆的轴线方向上的抵压力,所述摩擦部件用于提供所述转动部件保持相对所述轴杆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设有第四凹槽,所述摩擦部件位于所述第四凹槽内;
所述摩擦部件包括朝向所述第四凹槽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形成两个凸起部,两个所述凸起部关于所述摩擦部件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四凹槽的底面向下凹陷形成四个凹陷部,四个所述凹陷部绕着所述第四凹槽的中心均匀排列设置,所述转动部件相对所述轴杆转动0°、90°、180°或270°时,两个所述凸起部分别卡接于所述四个所述凹陷部中的两所述凹陷部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包括正面、背面以及连接于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之间的第一侧面,所述正面和/或所述背面设有显示屏,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翻转连接件位于所述容置槽中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面。
16.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和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穿戴部件用于供人体穿戴。
CN202111467840.5A 2021-11-25 2021-12-03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Pending CN1161658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27693 2021-11-25
CN2021114276939 2021-1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65870A true CN116165870A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15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7840.5A Pending CN116165870A (zh) 2021-11-25 2021-12-03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6587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25817B2 (en) Customizable modular multi-func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101639B2 (en) Low-profile lens mount
EP2056482B1 (en) Mobile terminal
CN101431546A (zh) 移动终端
EP3175288B1 (en) Low-profile lens mount
CN103427224B (zh) 移动终端
EP1760995A2 (en) Portable terminal comprising a main body, a fastening cradle and an exchangeable cover fixed to the cradle
US8204549B2 (en) Portable terminal
US2022035335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6165870A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0133992B (zh) 拍摄方向可调的智能手表
CN111433685B (zh) 手表模组、手表、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2433366B (zh) 智能眼镜
CN115469527B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KR200487132Y1 (ko) 스마트폰용 무선 충전 케이스
CN218941083U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可穿戴设备
KR20090006372A (ko) 다기능 커버를 구비한 휴대용 전자 기기
CN219417997U (zh) 智能穿戴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2752320U (zh) 电子设备
CN213934563U (zh) 一种智能主机、智能手表主体结构及智能手表
CN212156579U (zh) 手持云台
CN216901353U (zh) 智能手表
CN116266048A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6414021A (zh) 可拆装式智能主机结构及智能手表
CN112987552A (zh) 智能穿戴设备和电子设备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