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6048A -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6048A
CN116266048A CN202111556827.7A CN202111556827A CN116266048A CN 116266048 A CN116266048 A CN 116266048A CN 202111556827 A CN202111556827 A CN 202111556827A CN 116266048 A CN116266048 A CN 1162660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t
moving
component
rotating shaft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68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5682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660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66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60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2Component assemblies
    • G04G17/04Mount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007Bracel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ther functions or with means for attaching other art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智能主机包括底部支架、转动轴、活动结构和主机本体,底部支架设有第一轴孔,转动轴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轴孔,活动结构设于转动轴并位于第一轴孔外,活动结构在转动轴的带动下相对底部支架发生转动,主机本体与活动结构可拆卸连接,主机本体在活动结构的转动带动下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主机本体相对活动结构可拆卸,以使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可分离。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通过采用将主机本体可以从底部支架取下来的方式,便于满足用户不同使用场合、不同使用场景对于摄像头的操作需求,可操作便利性和场景适应性更高,给用户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提供了便捷性,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

Description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功能的日渐丰富,市面上出现了表盘可相对表带转动的智能穿戴设备,以便更好地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多功能化。但该类智能穿戴设备,通常只能佩戴在手腕上进行交互操作,使用场景比较受限,在某些使用场景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例如在嘈杂环境进行通话时,只能将手腕抬起并贴近用户的耳朵,以使表盘贴近用户的耳朵进行通话,但是,采用这样的通话方式,需要用户的手腕长时间保持相同的姿势,容易造成用户的手腕乏累,给用户带来不舒适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将主机本体从底部支架拆卸下来,使得用户能够手握主机本体进行通话、拍摄等,操作便利性和场景适应性更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包括:
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设有第一轴孔;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轴孔;
活动结构,所述活动结构设于所述转动轴并位于所述第一轴孔外,所述活动结构在所述转动轴的带动下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发生转动;以及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活动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主机本体在所述活动结构的转动带动下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活动结构可拆卸,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可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还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轴孔的外周,所述活动结构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或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间距;
所述活动结构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时,所述活动结构与所述主机本体连接以实现所述底部支架与所述主机本体的连接;
所述活动结构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时,所述活动结构可与所述主机本体分离,以实现所述底部支架与所述主机本体的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动结构包括第一移动部件、第二移动部件和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第一方向可移动设于所述转动轴,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转动轴的带动下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或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可活动设于所述转动轴,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于所述转动轴并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时提供使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作用力;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主机本体连接,以实现所述底部支架与所述主机本体的连接;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转动轴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主机本体分离,以实现所述底部支架与所述主机本体的分离;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动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可移动设于所述转动轴,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于所述转动轴并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用于提供使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的作用力;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抵接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保持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的状态;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转动轴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分离,以使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至与所述主机本体分离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部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用于套设在所述转动轴的外周,所述连接槽的侧壁设有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通孔连接或分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用于对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分离提供导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具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抵接或分离;
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抵接时,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
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分离,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可移动至与所述主机本体分离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部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设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保持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的状态;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和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转动轴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可分离于所述主机本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用于套设在所述转动轴的外周,所述连接槽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连接槽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位置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限位孔内或移动至所述限位孔外,以实现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主机本体的连接或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为环绕在所述第一轴孔的外周的环形结构,所述限位部的内环面设置有容纳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转动轴的带动下转动至所述容纳部外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或者转动至所述容纳部内并与所述容纳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部为贯穿所述限位部的外周面的缺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部的至少一个侧壁面为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为斜面或弧面,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导向面连接或与所述导向面之间形成所述间距,且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导向面连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转动轴的带动下可相对所述导向面滑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具有用于与所述导向面连接或与所述导向面之间形成所述间距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的形状为锥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的端面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具有开口方向不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以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可移动至所述第一开口外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或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
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外与所述主机本体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和所述容纳槽的侧壁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为阶梯槽,包括沿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开口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设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槽体设有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包括沿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设于所述第一槽体,且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并位于所述第二槽体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槽体的侧壁面;
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设于所述第二槽体,且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部分抵接或分离,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和所述第二槽体的侧壁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开口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于安装腔,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外与所述第一槽体的侧壁面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为阶梯槽,包括沿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开口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具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槽体具有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包括沿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设于所述第一槽体,且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并位于所述第二槽体内,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设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一槽体的侧壁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包括相互连接的轴体部分和连接部分,所述轴体部分的背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轴孔,所述连接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轴孔外,且在垂直于所述轴体部分的轴线的上,所述活动结构设于所述连接部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一螺旋部件和第一阻尼部件,所述第一螺旋部件螺旋套设于所述轴体部分并位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第一阻尼部件套设于所述轴体部分并位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第一阻尼部件抵接于所述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一螺旋部件之间,所述第一阻尼部件用于提供所述转动轴保持相对所述第一轴孔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固定部件和档位部件,所述固定部件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固定部件对应所述第一轴孔的位置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轴体部分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一轴孔,所述档位部件套设于所述轴体部分并位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档位部件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一阻尼部件之间;
所述固定部件的朝向所述档位部件的一面设有两个凹陷部,两个所述凹陷部关于所述固定部件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档位部件的朝向所述固定部件的一面形成有两个第二凸起部,两个所述第二凸起部关于所述档位部件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轴体部分相对所述第一轴孔转动至所述预设角度时,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分别卡接于两个所述凹陷部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连接部件以及翻转轴,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活动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部件设有沿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设有贯穿的第二轴孔,所述翻转轴可转动穿设于所述第二轴孔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以带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连接部件可转动以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翻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二螺旋部件和第二阻尼部件,所述第二螺旋部件螺旋套设于所述转动轴并位于所述第二轴孔外,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套设于所述翻转轴并位于所述第二轴孔外,所述第二阻尼部件抵接于所述凸台和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之间,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用于提供所述翻转动轴保持相对所述第二轴孔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还设有第一磁性部件,所述主机本体对应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设有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相互吸合或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还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磁性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主机本体还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磁性部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一保护板和第二保护板,所述第一保护板封盖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开口,所述第二保护板封盖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开口。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和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穿戴部件用于供人体穿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通过在在转动轴上设置活动结构,使得该活动结构能够在该转动轴的带动下发生转动,且活动结构在转动预设角度时,主机本体相对活动结构可拆卸,以使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可分离,以将主机本体从底部支架取下来,采用这样的方式,便于调整主机本体上的摄像头的朝向,以满足用户不同使用场合、不同使用场景对于摄像头的操作需求,可操作便利性和场景适应性更高,便于实现通话和拍摄等功能,给用户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提供了便捷性,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
尤其是当将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且用户佩戴该智能穿戴设备进行通话时,无需将手臂抬起方能将主机本体贴近用户的耳朵,而是将主机本体从支架取卸下来便可,同样可以将主机本体贴近用户的耳朵实现通话。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用户在佩戴智能穿戴设备时进行通话,给用户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主机本体在进行长时间通话时的散热,避免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智能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智能主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自转180°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智能主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智能主机未示出主机本体的第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智能主机未示出主机本体且转动轴转动180°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活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主机本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智能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自转180°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智能主机未示出主机本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智能主机未示出主机本体且转动轴转动180°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活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主机本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种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翻转一定角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智能主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种智能主机未示出主机本体的俯视图;
图21是图20中的种智能主机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种智能主机未示出主机本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种智能主机未示出主机本体的另一视角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智能主机;1、底部支架;11、第一轴孔;12、限位部;121、容纳部;13、第一磁性部件;14、第一安装槽;2、转动轴;2a、盖板;21、容纳槽;211、第一开口;212、第二开口;213、第一槽体;214、第二槽体;22、轴体部分;23、连接部分;3、活动结构;31、第一移动部件;311、第一倾斜面;312、第一部分;313、第二部分;3131、安装腔;3132、第三开口;314、第二端;32、第二移动部件;321、第二倾斜面;322、第一端;323、第三部分;324、第四部分;325、连接板;33、第一弹性部件;34、第二弹性部件;4、主机本体,41、连接槽;411、第一通孔;412、第一凸起部;413、限位孔;42、第二磁性部件;43、第二安装槽;5、第一保护板;6、第二保护板;7a、第一螺旋部件;7b、第一阻尼部件;7c、第一垫片;7d、固定部件;7e、档位部件;7f、第二通孔;71、凹陷部;72、第二凸起部;8a、连接部件;8b、翻转轴;81、凸台;82、第二轴孔;8c、第二螺旋部件;8d、第二阻尼部件;200、智能穿戴设备;201、穿戴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该智能主机100可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以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机使用。具体地,该智能主机100包括底部支架1、转动轴2、活动结构3和主机本体4,底部支架1设有第一轴孔11,转动轴2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轴孔11,活动结构3设于转动轴2并位于第一轴孔11外,且该活动结构3在转动轴2的带动下相对底部支架1发生转动,主机本体4与活动结构3可拆卸连接,且在主机本体4在活动结构3的转动带动下转动至预设角度时,即在主机本体4在活动结构3的转动带动下自转至预设角度时,该主机本体4相对活动结构3可拆卸,以使主机本体4相对底部支架1可分离,从而可将主机本体4从底部支架1取下来进行通话、拍照等操作,以方便用户使用。其中,该预设角度可以为0°-360°,例如,30°、45°、60°、90°、135°、150°、180°、270°等等。
采用将主机本体4从底部支架1取下来的方式,便于调整主机本体4上的摄像头的朝向,以满足用户不同使用场合、不同使用场景对于摄像头的操作需求,可操作便利性和场景适应性更高,便于实现通话和拍摄等功能,给用户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提供了便捷性,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尤其是当将该智能主机100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且用户佩戴该智能穿戴设备进行通话时,替代了相关技术中需要将手臂抬起才可以将主机本体4贴近用户的耳朵的方式,而是将主机本体4从支架取卸下来便可,同样可以将主机本体4贴近用户的耳朵实现通话。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用户在佩戴智能穿戴设备时进行通话,给用户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主机本体4在进行长时间通话时的散热,避免出现烫伤用户手臂皮肤的情况。
此外,由于用户在将该主机本体4自底部支架1拆卸时,需将活动结构3以及主机本体4相对支架转动预设角度,通过这一设计,相比采用磁吸、卡扣等方式实现主机本体4与支架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能够减少误操作,主机本体4在非用户主观意愿下与支架分离的可能性较低,尤其是对于儿童用户、青少年用户而言,能够避免误操作导致主机本体4与底部支架1拆卸的情况,同时还能够避免主机本体4意外脱离支架而跌伤的情况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主机本体4可作为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的主机使用,即,该主机本体4可实现通话、收发信息、摄像、视频通话、扫描二维码、移动支付、查看环境信息以及查看身体信息等功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机本体430可包括未图示的主板、摄像头、显示屏、电池、扬声器、麦克风、SIM卡座组件、通信模块及实现各种功能的传感器,其中传感器可以是重力传感器、加速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心率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紫外线检测器等。且该主机本体4同时还包括用于身份识别的元件,例如指纹识别模组、面部识别模组等。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活动结构3与底部支架1的可拆卸连接,可通过在该底部支架1上设有限位部12,该限位部12位于第一轴孔11的外周,从而所述活动结构3可相对底部支架1转动至与限位部12连接或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在活动结构3转动至与限位部12接触连接时,该活动结构3可以与主机本体4连接以实现底部支架1与主机本体4的连接;而在活动结构3转动至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时,即在活动结构3转动至与限位部12不接触时,该活动结构3可与主机本体4分离,以实现底部支架1与主机本体4的分离,从而可将主机本体4从底部支架1取下来进行通话、拍照等操作,以方便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该限位部12可为环绕在第一轴孔11的外周的环形结构,该限位部12的内环面设置有容纳部121121,活动结构3可在转动轴2的带动下转动至容纳部121外与限位部12连接,或者转动至容纳部121内并与容纳部121之间形成间距。采用环形的限位部12,并在限位部12的内环面设置容纳部121,使得活动结构3只有转动至特定角度范围才可以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才可以对主机本体4进行拆卸和安装,当超过特定角度范围之后,活动结构3始终与限位部12接触连接,没法对主机本体4进行拆装,这样可以防止误触发而导致主机本体4从底部支架1拆卸下来丢失。示例性地,该容纳部121可为贯穿限位部12的外周面的缺口,或者,该容纳部121可为设于限位部12的内环面的凹槽。
一些实施例中,该容纳部121的至少一个侧壁面为导向面,该导向面可为斜面或弧面,该活动结构3与导向面连接或与导向面之间形成间距,且在活动结构3与导向面连接时,活动结构3在转动轴2的带动下可相对导向面滑动。通过设置导向面,能够确保活动结构3转动至容纳部121外,同时还可起到导向作用,方便活动结构3转动至容纳部121外与限位部12连接。
进一步地,该容纳部121的两相对侧壁面均为导向面,这样能够确保活动结构3无论是顺时针转动还是逆时针转动,都能够转动至容纳部121外与限位部12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至图9所示,该活动结构3可包括第一移动部件31、第二移动部件32和第一弹性部件33,第一移动部件31沿第一方向可移动设于转动轴2,且该第一移动部件31可在转动轴2的带动下转动至与限位部12连接或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第二移动部件32可活动设于转动轴2,第一弹性部件33设于转动轴2并与第一移动部件31连接,第一弹性部件33用于在第一移动部件31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时提供使第一移动部件31沿第一方向移动的作用力,即,在第一移动部件31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时,第一弹性部件33能够恢复形变推动第一移动部件31沿第一方向移动。更具体地来说,当该第一移动部件31在转动轴2的带动下转动至与限位部12连接时,该第一移动部件31会压缩第一弹性部件33,第二移动部件32与主机本体4连接,以实现底部支架1与主机本体4的连接;而当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时,该第一移动部件31会在第一弹性部件33的作用下可相对转动轴2沿第一方向移动,即,当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时,第一弹性部件33会恢复形变推动第一移动部件31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移动部件32与主机本体4分离,以实现底部支架1与主机本体4的分离,从而可将主机本体4从底部支架1取下来进行通话、拍照等操作,以方便用户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3可为弹簧、硅胶柱、橡胶柱或泡棉柱等。所述转动轴2的轴线方向可为图2中的上下方向,而该第一方向可垂直于转动轴2的轴线,例如图2中的左右方向。
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该限位部12设有容纳部121,且该容纳部121的至少一个侧壁面为导向面,因此,为了便于该第一移动部件31与该容纳部121的导向面的连接或者是形成间距,该第一移动部件31具有用于与导向面连接或与导向面之间形成间距的第二端314,该第二端314的形状为锥形,即,该第一移动部件31的第二端314的厚度沿着朝向容纳部121的方向逐渐缩小。这样有利于在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容纳部121外的过程中,避免第二端314的外周面与容纳部121的侧壁面存在干涉,以确保第一移动部件31能够顺利转动至容纳部121外与限位部12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该第一移动部件31的第二端314与容纳部121的连接或形成间距,该第一移动部件31的第二端314的端面可为弧面。
为了能够实现第一移动部件31在转动轴2的带动下转动至与限位部12连接时,第二移动部件32能够与主机本体4保持连接,而在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时,第二移动部件32能够与主机本体4分离。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该活动结构3还包括第二弹性部件34,该第二移动部件32可移动设于转动轴2,例如该第二移动部件32可相对转动轴2沿第二方向移动,该第二弹性部件34设于转动轴2并与第二移动部件32连接,以使该第二弹性部件34可用于提供使第二移动部件32移动的作用力。其中,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4可为弹簧、硅胶柱、橡胶柱或泡棉柱等。该第二方向可垂直于转动轴2的轴线方向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成角度设置,例如第二方向可与第一方向大致成90°设置,如图5至图8中的前后方向。
具体地,结合图5至图9所示,当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接触连接时,该第一移动部件31与第二移动部件32抵接并压缩第一弹性部件33,以保持第二移动部件32连接于主机本体4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由于第一移动部件31抵接于第二移动部件32,使得第二移动部件32的移动会受到第一移动部件31的限制,使得第二移动部件32尽管在受力时也无法相对转动轴2沿第二方向移动,以使第二移动部件32能够与主机本体4保持连接状态,从而使得主机本体4能够牢牢地连接在底部支架1上。而当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时,即,当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在不接触连接时,该第一移动部件31能够在第一弹性部件33的推动作用下相对转动轴2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第一移动部件31能够与第二移动部件32分离而不再抵接,以使第二移动部件32移动至与主机本体4分离并压缩第二弹性部件34,也即是,当第一移动部件31与第二移动部件32不再抵接时,第二移动部件32的移动不再受到第一移动部件31的限制,使得第二移动部件32在受力时能够相对转动轴2移动至与主机本体4分离并压缩第二弹性部件34,从而使得主机本体4能够从底部支架1上拆卸下来进行通话、拍照等操作,以方便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该第一移动部件31可具有第一倾斜面311,该第二移动部件32可具有第二倾斜面321,该第二倾斜面321与第一倾斜面311抵接或分离。当该第二倾斜面321与第一倾斜面311抵接时,第二移动部件32连接于主机本体4;而当该第二倾斜面321与第一倾斜面311分离时,第二移动部件32可移动至与主机本体4分离并压缩第二弹性部件34,从而使得主机本体4能够从底部支架1上拆卸下来进行通话、拍照等操作,以方便用户使用。通过设置第一倾斜面311和第二倾斜面321,可对第一移动部件31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有利于确保第一移动部件31能够安装预设路径移动至与第二移动部件32抵接或分离,同时也有利于使第一移动部件31在移动过程中能够更加平稳。具体地,由前述可知,该第一移动部件31具有第二端314用于与容纳部121连接或者是形成间距,因此,为了不影响该第一倾斜面311与第二倾斜面321的抵接或分离,该第一倾斜面311可位于第一移动部件31的背离该第二端314的一端。
在此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0所示,该主机本体4可设有连接槽41,该连接槽41用于套设在转动轴2的外周,连接槽41的侧壁设有贯穿的第一通孔411,第二移动部件32可穿设于该第一通孔411或与该第一通孔411分离,可见,该第二移动部件32具有用于与第一通孔411连接或分离的第一端322。为了能够实现第二移动部件32可穿设于该第一通孔411或与该第一通孔411分离,该第二移动部件32的第一端322设有倒角,该倒角用于对第一端322与第一通孔411的分离提供导向。具体地,该倒角可为斜角或者是圆角。假设初始状态为主机本体4与第二移动部件32连接,即,初始状态为第一端322穿设于第一通孔411,当第一移动部件31与第二移动部件32不再抵接时,用户可向上(底部支架1朝向主机本体4的方向)移动主机本体4,由于倒角的存在,第二移动部件32会发生移动并压缩第二弹性部件34,以使第一端322与第一通孔411分离,从而使得主机本体4能够从底部支架1上拆卸下来进行通话、拍照等操作,以方便用户使用。而在将主机本体4安装至底部支架1时,用户可向下(主机本体4朝向底部支架1的方向)将主机本体4的连接槽41套设在转动轴2的外周,由于倒角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第二移动部件32会发生移动并压缩第二弹性部件34,当第一端322对准第一通孔411时,第二弹性部件34会回复形变移动第二移动部件32移动,以使第一端322穿设于第一通孔411,然后转动主机本体4,此时的转动轴2相对第一轴孔11转动,以带动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接触连接,在这一过程中,第一移动部件31会沿第一方向移动至与第二移动部件32抵接,以使第二移动部件32能够与主机本体4保持连接状态,从而使得主机本体4能够牢牢地连接在底部支架1上。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结合图11至图15所示,该第二移动部件32设于第一移动部件31;当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接触连接时,第一移动部件31会压缩第一弹性部件33,以保持第二移动部件32连接于主机本体4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由于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接触连接,第一弹性部件33无法恢复形变,第一移动部件31和第二移动部件32无法相对转动轴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二移动部件32能够与主机本体4保持连接状态,从而使得主机本体4能够牢牢地连接在底部支架1上。而当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时,该第一移动部件31和第二移动部件32在第一弹性部件33的作用下可相对转动轴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二移动部件32可分离于主机本体4,也即是,当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不再接触连接时,第一移动部件31不再压缩第一弹性部件33,则第一弹性部件33会回复形变推动第一移动部件31和第二移动部件32一起相对转动轴2移动,以使第二移动部件32可分离于主机本体4,从而使得主机本体4能够从底部支架1上拆卸下来进行通话、拍照等操作,以方便用户使用。
在此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6所示,该主机本体4设有连接槽41,该连接槽41用于套设在转动轴2的外周,连接槽41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凸起部412,且连接槽41的侧壁对应第一凸起部412的位置设有限位孔413,第二移动部件32沿第一方向移动至至少部分位于限位孔413内或移动至限位孔413外,以实现第二移动部件32与主机本体4的连接或分离。具体地,假设初始状态为主机本体4与第二移动部件32连接,即,初始状态为第二移动部件32至少部分位于限位孔413内,当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不再接触连接时,第一弹性部件33会回复形变推动第一移动部件31和第二移动部件32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第二移动部件32位于限位孔413外,此时用户可向上(底部支架1朝向主机本体4的方向)移动主机本体4,以使主机本体4能够从底部支架1上拆卸下来进行通话、拍照等操作,以方便用户使用。而在将主机本体4安装至底部支架1时,用户可向下(主机本体4朝向底部支架1的方向)将主机本体4的连接槽41套设在转动轴2的外周,然后转动主机本体4,此时的转动轴2相对第一轴孔11转动,以带动第一移动部件31转动至与限位部12接触连接,在这一过程中,第一移动部件31会沿第一方向移动,同时带动第二移动部件32沿第一方向移动至至少部分位于限位孔413内,以使第二移动部件32能够与主机本体4保持连接状态,从而使得主机本体4能够牢牢地连接在底部支架1上。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7所示,该转动轴2的端面设有容纳槽21,该容纳槽21具有开口方向不同的第一开口211和第二开口212,第一移动部件31、第二移动部件32以及第一弹性件设于容纳槽21,且该第一移动部件31可移动至第一开口211外与限位部12连接或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间距,该第二移动部件3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开口212外与主机本体4连接或分离,该第一弹性部件33连接于第一移动部件31和容纳槽21的侧壁面。示例性地,该智能主机100还可包括盖板2a,该盖板2a封盖于容纳槽21的开口。通过在转动轴2的端面设置容纳槽21,以放置第一移动部件31、第二移动部件32以及第一弹性部件33,可对上述第一移动部件31、第二移动部件32以及第一弹性部件33等部件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该容纳槽21可为阶梯槽,其包括沿转动轴2的轴线方向开口的第一槽体213213213和第二槽体214,第一槽体213213设有第一开口211,第二槽体214设有第二开口212。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移动部件31可为块状结构,则其可包括沿转动轴2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312和第二部分313,该第一部分312沿第一方向可移动设于第一槽体213213,且第一部分312沿第一方向可移动至第一开口211外与限位部12连接或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所述间距,第二部分313连接于第一部分312并位于第二槽体214内,第一弹性部件33连接于第二部分313和第二槽体214的侧壁面,第二移动部件32设于第二槽体214,且第二移动部件32与第一移动部件31的第二部分313抵接或分离,其中,该第二部分313可具有前述的第一倾斜面311,第二弹性部件34连接于第二移动部件32和第二槽体214的侧壁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件33也可连接于第一部分312和第一槽体213213的侧壁面。通过在第一部分312向上凸设第二部分313,以使第一弹性部件33可以连接于第二部分313和第二槽体214的侧壁面,这样相较于将第一弹性部件33连接于第一部分312和第一槽体213213的侧壁面的方式,有利于减小容纳槽21在垂直于转动轴2的轴线方向上的宽度,从而不会导致智能主机100的整体体积过大,有利于实现智能主机100的小型化设计。
进一步地,该第二部分313可设有安装腔3131,该安装腔3131具有沿第一方向开口的第三开口3132,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3设于安装腔3131,且第一弹性部件33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开口3132外与第一槽体213213的侧壁面连接。通过在第二部分313上设置安装腔3131,以安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3,以使第一弹性部件33在被压缩时能够沿着安装腔3131的侧壁发生形变,则可以利用该安装腔3131对第一弹性部件33的形变起到导向的作用。
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移动部件32可包括板状结构的第三部分323以及柱状结构的第四部分324,该第三部分323和第四部分324相互连接,且该第三部分323设有前述的第二倾斜面321,该第四部分324具有前述的第一端322。其中,所述第四部分324可为两个,两个第四部分324间隔设置并可通过连接板325325连接于第三部分323,对应的,连接槽41设有两个第一通孔411,两个第一通孔411与两个第四部分324一一对应设置,两个第一通孔411与对应的第四部分324连接或分离。通过设置多个第四部分324,增大第二移动部件32与主机本体4的连接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二移动部件32与主机本体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移动部件32可为两个,两个第二移动部件32分位于连接槽41的两相对侧,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二移动部件32与主机本体4的连接面积,提高第二移动部件32与主机本体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还能使主机本体4受力平衡,以使主机本体4与第二移动部件32的连接更加可靠牢固,以使主机本体4能够牢固地连接在底部支架1上。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二移动部件32可为长条状结构,而该该第一移动部件31可为块状结构,则第一移动部件31可包括沿转动轴2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312和第二部分313,第一部分312沿第一方向可移动设于第一槽体213213,且第一部分312沿第一方向可移动至第一开口211外与限位部12连接或与限位部12之间形成所述间距,该第二部分313连接于第一部分312并位于第二槽体214内,第二移动部件32设于第二部分313,第一弹性部件33连接于第一部分312和第一槽体213213的侧壁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件33可连接于第二部分313和第二槽体214的侧壁面。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8至图23所示,该底部支架1还设有第一磁性部件13,该主机本体4对应第一磁性部件13的位置设有第二磁性部件42,该第二磁性部件42与第一磁性部件13相互吸合或分离。这样,在将主机本体4安装至底部支架1上,当主机本体4靠近底部支架1时,第一磁性部件13和第二磁性部件42相互吸合,这样可以对主机本体4的安装起到预定位的作用,方便主机本体4的安装。其中,第一磁性部件13和第二磁性部件42至少一个磁性部件为磁铁。优选地,第一磁性部件13和第二磁性部件42均为磁铁。
进一步地,该底部支架1还设有第一安装槽14,该第一磁性部件13设于第一安装槽14内,智能主机100还包括第一保护板5,该第一保护板5封盖于第一安装槽14的开口,以将第一磁性部件13密封在第一安装槽14内,避免第一磁性部件13被氧化而导致磁性失效,提高第一磁性部件13的使用寿命。同样地,该主机本体4还设有第二安装槽43,该第二磁性部件42设于第二安装槽43内。智能主机100还包括第二保护板6,该第二保护板6封盖于第二安装槽43的开口,以将第二磁性部件42密封在第二安装槽43内,避免第二磁性部件42被氧化而导致磁性失效的情况,提高第二磁性部件42的使用寿命。其中第一保护板5和第二保护板6均可为钢片、铜片等。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该转动轴2可包括相互连接的轴体部分22和连接部分2323,该轴体部分22的背离连接部分23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轴孔11,连接部分23位于第一轴孔11外,该连接部分23设有前述的容纳槽21,且在垂直于轴体部分22的轴线的上,活动结构3设于连接部分23的连接槽41。
示例性地,该连接部分23可方形的块状结构,其设有前述的容纳槽21。
进一步地,结合图18至图23所示,考虑到活动结构3设于转动轴2以在转动轴2的转动带动下相对底部支架1转动,基于此,为了能够保持该活动结构3以及主机本体4相对底部支架1的当前转动角度,该智能主机100还可包括第一螺旋部件7a和第一阻尼部件7b,第一螺旋部件7a螺旋套设于轴体部分22并位于第一轴孔11内,第一阻尼部件7b套设于轴体部分22并位于第一轴孔11内,第一阻尼部件7b抵接于连接部分23和第一螺旋部件7a之间,第一阻尼部件7b用于提供转动轴2保持相对第一轴孔11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这样,在主机本体4相对底部支架1转动后,能够保持在当前的状态不变,从而方便用户操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该第一螺旋部件7a可为螺母或者是具有螺纹的垫片等,该第一阻尼部件7b可为弹片、弹簧或者是弹性环等,且该第一阻尼部件7b可为一个或者是多个,当第一阻尼部件7b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阻尼部件7b沿着轴体部分22的轴线方向依次叠设。
进一步地,该智能主机100还可包括第一垫片7c,该第一垫片7c套设于轴体部分22并位于第一螺旋部件7a和第一阻尼部件7b之间,这样可以避免第一阻尼部件7b直接与第一螺旋部件7a直接接触,从而可避免对第一阻尼部件7b造成磨损,保护第一阻尼部件7b。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2和图23所示,该智能主机100还可包括固定部件7d和档位部件7e,固定部件7d设于底部支架1,且该固定部件7d对应第一轴孔11的位置设有第二通孔7f,轴体部分22依次穿设于第二通孔7f和第一轴孔11,档位部件7e套设于轴体部分22并位于第一轴孔11内,档位部件7e抵接于固定部件7d和第一阻尼部件7b之间。具体地,固定部件7d可为固定板,固定部件7d的朝向档位部件7e的一面设有两个凹陷部71,两个凹陷部71关于固定部件7d的中心对称设置,档位部件7e的朝向固定部件7d的一面形成有两个第二凸起部72,两个第二凸起部72关于档位部件7e的中心对称设置,轴体部分22相对第一轴孔11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两个第一凸起部412分别卡接于两个凹陷部71内。这样,能够实现对该主机本体4相对底部支架1自转角度的限位,从而实现当转动至预设角度时能够产生转动阻力,例如实现当转动至0°、180°时能够产生转动阻力,使得用户能够感知到当前的转动角度,以使用户知晓可将主机本体4从底部支架1上拆卸下来,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8至图23所示,该智能主机100还可包括连接部件8a以及翻转轴8b,连接部件8a与活动结构3可拆卸连接。具体地,该连接部件8a可为板状结构,且向上凸设有延伸部,该延伸部设有前述的连接槽41,且连接部件8a设有沿转动轴2的轴线方向凸出的凸台81,该凸台81设有贯穿的第二轴孔82,该翻转轴8b可转动穿设于第二轴孔82并连接于主机本体4,以带动主机本体4相对连接部件8a可转动以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可见,该连接部件8a以及翻转轴8b主要是用于实现该主机本体4相对底部支架1的翻转,而转动轴2则是用于实现该主机本体4相对底部支架1的自转。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申请的智能主机100包括连接部件8a以及翻转轴8b时,可先将主机本体4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至一定角度时,再使主机本体4自转至预设角度,以使主机本体4可从底部支架1上拆卸下来。当在其他实施例中,无需先将主机本体4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至一定角度,而是可以直接使主机本体4自转至预设角度,以使主机本体4可从底部支架1上拆卸下来。
进一步地,该凸台81凸设于连接部件8a的上表面,且该凸台81为两个,两个凸台81相对转动轴2的轴线对称设置,以保持主机本体4相对连接部件8a转动的平衡性。具体地,该凸台81为近似圆柱形凸台81,第二轴孔82可贯穿凸台81的沿其自身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从而翻转轴8b可穿设于第二轴孔82并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轴孔82外部与主机本体4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2和图23所示,智能主机100还包括第二螺旋部件8c和第二阻尼部件8d,第二螺旋部件8c螺旋套设于翻转轴8b并位于第二轴孔82外,第二阻尼部件8d套设于翻转轴8b并位于第二轴孔82外,第二阻尼部件8d抵接于凸台81和第二螺旋部件8c之间,第二阻尼部件8d用于提供翻转轴8b保持相对第二轴孔82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这样,在主机本体4相对底部支架1翻转一定角度后,能够保持在当前的状态不变,从而方便用户操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具体地,该第二螺旋部件8c可为螺母或者是具有螺纹的垫片等,该第二阻尼部件8d可为弹片、弹簧或者是弹性环等,且该第二阻尼部件8d可为一个或者是多个,当第二阻尼部件8d为多个时,多个第二阻尼部件8d沿着翻转轴8b的轴线方向依次叠设。
进一步地,该智能主机100还可包括两个第二垫片8e,其中一个第二垫片套设于翻转轴8b并位于第二螺旋部件8c和第二阻尼部件8d之间,另一个第二垫片套设于翻转轴8b并位于第二阻尼部件8d和凸台81的侧面之间,这样可以避免第一阻尼部件7b直接与第二螺旋部件8c和凸台81的侧面直接接触,从而可避免对第二阻尼部件8d造成磨损,保护第二阻尼部件8d。
请参阅图24,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200包括穿戴部件以及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智能主机100,该穿戴部件连接于底部支架1,所述穿戴部件用于供人体穿戴,例如该穿戴部件可为表带。在图18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前述穿戴部件可为一条或两条。当穿戴部件为两条时,两条穿戴部件201可分别为第一穿戴部件及第二穿戴部件,第一穿戴部件连接于底部支架1的第一端,第二穿戴部件连接于底部支架1的第二端。
其中,智能穿戴设备200可以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以理解的,由于上述智能主机100具有上述连接结构的全部技术效果,则上述智能主机100的智能穿戴设备200,具有上述连接结构的全部技术效果,具体可详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智能主机100及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智能主机100及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24)

1.一种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设有第一轴孔;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轴孔;
活动结构,所述活动结构设于所述转动轴并位于所述第一轴孔外,所述活动结构在所述转动轴的带动下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发生转动;以及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与所述活动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主机本体在所述活动结构的转动带动下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活动结构可拆卸,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可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还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轴孔的外周,所述活动结构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或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间距;
所述活动结构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时,所述活动结构与所述主机本体连接以实现所述底部支架与所述主机本体的连接;
所述活动结构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时,所述活动结构可与所述主机本体分离,以实现所述底部支架与所述主机本体的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结构包括第一移动部件、第二移动部件和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第一方向可移动设于所述转动轴,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转动轴的带动下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或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可活动设于所述转动轴,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于所述转动轴并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时提供使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作用力;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主机本体连接,以实现所述底部支架与所述主机本体的连接;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转动轴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主机本体分离,以实现所述底部支架与所述主机本体的分离;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可移动设于所述转动轴,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于所述转动轴并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用于提供使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的作用力;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抵接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保持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的状态;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转动轴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分离,以使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至与所述主机本体分离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用于套设在所述转动轴的外周,所述连接槽的侧壁设有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通孔连接或分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用于对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分离提供导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具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抵接或分离;
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抵接时,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
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分离,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可移动至与所述主机本体分离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设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保持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的状态;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和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转动轴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可分离于所述主机本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用于套设在所述转动轴的外周,所述连接槽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连接槽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位置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限位孔内或移动至所述限位孔外,以实现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主机本体的连接或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环绕在所述第一轴孔的外周的环形结构,所述限位部的内环面设置有容纳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转动轴的带动下转动至所述容纳部外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或者转动至所述容纳部内并与所述容纳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为贯穿所述限位部的外周面的缺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的至少一个侧壁面为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为斜面或弧面,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导向面连接或与所述导向面之间形成所述间距,且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导向面连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转动轴的带动下可相对所述导向面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具有用于与所述导向面连接或与所述导向面之间形成所述间距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的形状为锥形。
13.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的端面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具有开口方向不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移动部件、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以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可移动至所述第一开口外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或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所述间距;
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外与所述主机本体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和所述容纳槽的侧壁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为阶梯槽,包括沿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开口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具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槽体具有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包括沿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设于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并位于所述第二槽体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槽体的侧壁面;
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设于所述第二槽体,且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部分抵接或分离,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和所述第二槽体的侧壁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开口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于安装腔,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外与所述第一槽体的侧壁面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为阶梯槽,包括沿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开口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设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槽体设有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包括沿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设于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并位于所述第二槽体内,所述第二移动部件设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一槽体的侧壁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包括相互连接的轴体部分和连接部分,所述轴体部分的背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轴孔,所述连接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轴孔外,且在垂直于所述轴体部分的轴线方向上,所述活动结构设于所述连接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一螺旋部件和第一阻尼部件,所述第一螺旋部件螺旋套设于所述轴体部分并位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第一阻尼部件套设于所述轴体部分并位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第一阻尼部件抵接于所述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一螺旋部件之间,所述第一阻尼部件用于提供所述转动轴保持相对所述第一轴孔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固定部件和档位部件,所述固定部件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固定部件对应所述第一轴孔的位置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轴体部分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一轴孔,所述档位部件套设于所述轴体部分并位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档位部件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一阻尼部件之间;
所述固定部件的朝向所述档位部件的一面设有两个凹陷部,两个所述凹陷部关于所述固定部件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档位部件的朝向所述固定部件的一面形成有两个第二凸起部,两个所述第二凸起部关于所述档位部件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轴体部分相对所述第一轴孔转动至所述预设角度时,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分别卡接于两个所述凹陷部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连接部件以及翻转轴,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活动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部件设有沿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设有贯穿的第二轴孔,所述翻转轴可转动穿设于所述第二轴孔并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以带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连接部件可转动以相对所述底部支架翻转。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二螺旋部件和第二阻尼部件,所述第二螺旋部件螺旋套设于所述转动轴并位于所述第二轴孔外,所述第二阻尼部件套设于所述翻转轴并位于所述第二轴孔外,所述第二阻尼部件抵接于所述凸台和所述第二螺旋部件之间,所述第二阻尼部件用于提供所述翻转动轴保持相对所述第二轴孔转动后的状态的作用力。
2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还设有第一磁性部件,所述主机本体对应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设有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相互吸合或分离。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还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磁性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主机本体还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磁性部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一保护板和第二保护板,所述第一保护板封盖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开口,所述第二保护板封盖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开口。
24.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和如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穿戴部件用于供人体穿戴。
CN202111556827.7A 2021-12-17 2021-12-17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Pending CN1162660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6827.7A CN116266048A (zh) 2021-12-17 2021-12-17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6827.7A CN116266048A (zh) 2021-12-17 2021-12-17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6048A true CN116266048A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43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6827.7A Pending CN116266048A (zh) 2021-12-17 2021-12-17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6604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80258B2 (en) Mobile terminal
KR102257630B1 (ko) 와치타입 단말기
CN110989321B (zh) 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
US10491983B2 (en) Portable sound equipment
KR20110022387A (ko) 이동 단말기
EP2665240B1 (en) Mobile terminal including a sliding door for a socket
KR20100088184A (ko) 프로젝팅 기능을 가지는 휴대 단말기
CN208938003U (zh) 一种非共轴转动的智能穿戴设备
CN111685455A (zh) 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
CN110122989A (zh) 一种带蓝牙通话功能的主体分离式心率手环
CN108881560B (zh) 一种智能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16266048A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07979931B (zh) 电子装置
EP3896944B1 (en) Mobile phone and main unit thereof
CN110133996B (zh) 可滑动翻转的智能手表
CN115469527B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06162088U (zh) 一种蓝牙智能手表
CN116266047A (zh) 智能主机结构及其智能手表
CN107920143B (zh) 用于终端的卡座组件和终端
CN111433685A (zh) 手表模组、手表、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和移动终端
KR20100035530A (ko) 슬라이드 모듈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휴대 단말기
CN115128938B (zh) 安装支架、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6165870A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2956175B (zh) 移动终端
CN215186952U (zh) 终端组件、电子终端设备及附接电子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