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6778U - 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36778U CN218936778U CN202222310948.XU CN202222310948U CN218936778U CN 218936778 U CN218936778 U CN 218936778U CN 202222310948 U CN202222310948 U CN 202222310948U CN 218936778 U CN218936778 U CN 2189367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water
- refrigerator
- asphalt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包括两个导管,两个所述导管的一侧两侧均设置有一个三通管,两个所述三通管的两侧分别与对应的导管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管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液冷管,两个所述液冷管的形状和大小与导管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两个所述液冷管的一侧分别套接于对应的导管的外表面,两个所述液冷管的外表面均开设有一个第一固定孔,两个所述导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制冷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换热结构通过设置的两个导管,实现了沥青的分流,解决了现有的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由于沥青没有设置分流,导致该种散热方式使得沥青的降温效果不好的问题,通过设置的制冷器,使水可以循环使用,节约了水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沥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
背景技术
沥青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换热,现有的换热方式主要是循环水换热,通过水实现沥青的冷却,其主要是通过沥青导管通过沥青,而后通过沥青导管与水进行冷接触后,通过水吸收热量,完成沥青的降温,但是由于沥青没有设置分流,导致该种散热方式使得沥青的降温效果不好,可能会导致换热后的沥青温度过高,需要二次换热,而且现有的水冷式换热结构中的水不能循环使用,使得水资源浪费。
对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予以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所述技术缺陷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包括两个导管,两个所述导管的一侧两侧均设置有一个三通管,两个所述三通管的两侧分别与对应的导管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管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液冷管,两个所述液冷管的形状和大小与导管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两个所述液冷管的一侧分别套接于对应的导管的外表面,两个所述液冷管的外表面均开设有一个第一固定孔,两个所述导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制冷器,所述第一制冷器的两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制冷器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进水管,其中一个所述进水管的中部设置有水泵,两个所述导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制冷器,所述第二制冷器的两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二制冷器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分流的作用,避免了由于沥青没有设置分流,导致该种散热方式使得沥青的降温效果不好问题的出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可以使水循环使用的作用,避免了现有的水冷式换热结构中的水不能循环使用,使得水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
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两个所述导管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两个所述导管呈对称分布。
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两个所述进水管的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二固定孔的内部,两个所述进水管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的内部,两个所述进水管呈对称设置。
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制冷器的一侧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制冷器的一侧设置有加水管,所述加水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定位孔的内部。
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两个所述出水管的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三固定孔的内部,两个所述出水管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的内部。
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两个所述液冷管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两个所述液冷管呈对称分布。
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两个所述出水管7呈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两个所述导管的一侧设置有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一侧开设有定位孔,两个所述定位孔的内部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出水管7的外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该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通过设置的两个导管和三通管,沥青通过三通管加入到导管的内部,实现了沥青的分流,解决了现有的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由于沥青没有设置分流,导致该种散热方式使得沥青的降温效果不好的问题,使得沥青分成两个管道进行换热,通过设置的第一制冷器和液冷管,通过加水管向第一制冷器的内部加入水,水进而通过进水管加入到液冷管的内部,因为液冷管套接于对应的导管的外部,进而液冷管内部的水可以将位于导管外部的热量进行吸收,使得沥青降温,通过设置的制冷器和出水管,降温后,水从出水管流入到制冷器的内部,制冷器将水进行制冷,使得水降温,然后再通过出水管进入到液冷管的内部,最后进经过进水管进入到第一制冷器的内部,在保证降温效果的同时,使得水可以循环使用,节约了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管,2-三通管,3-液冷管,4-第一制冷器,401-加水管,5-进水管,6-第二制冷器,7-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包括两个导管1,两个导管1的一侧两侧均设置有一个三通管2,通过设置的三通管2,沥青通过三通管2加入到导管1的内部,实现了沥青的分流,解决了现有的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由于沥青没有设置分流,导致该种散热方式使得沥青的降温效果不好的问题,两个三通管2的两侧分别与对应的导管1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导管1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液冷管3,两个液冷管3的形状和大小与导管1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两个液冷管3的一侧分别套接于对应的导管1的外表面,两个液冷管3的外表面均开设有一个第一固定孔,两个导管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制冷器4,第一制冷器4的两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二固定孔,第一制冷器4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进水管5,其中一个进水管5的中部设置有水泵,两个导管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制冷器6,(制冷器为现有已知公开技术,故在此不多做描述)通过设置的第二制冷器6和出水管7,当水对其中一个导管1中的沥青进行降温后,通过设置的第二制冷器6,第二制冷器将水进行再一次制冷后将水传输给出水管7,出水管7再对另一个导管1中的沥青进行降温,降温后,水从进水管5流入到第一制冷器4的内部,在保证降温效果的同时,使得水可以循环使用,节约了水资源,第二制冷器6的两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三固定孔,第二制冷器6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出水管7。
两个导管1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两个导管1呈对称分布。
两个进水管5的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二固定孔的内部,两个进水管5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的内部,两个进水管5呈对称设置。
第一制冷器4的一侧开设有定位孔,第一制冷器4的一侧设置有加水管401,加水管4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定位孔的内部,通过设置的第一制冷器4和液冷管3,通过加水管401向第一制冷器4的内部加入水,启动水泵,水从第一制冷器4的内部传输给通过进水管5,水进而通过进水管5加入到液冷管3的内部,因为液冷管3套接于对应的导管1的外部,进而液冷管3内部的水可以将位于导管1外部的热量进行吸收,使得沥青降温。
两个出水管7的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三固定孔的内部,两个出水管7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的内部。
两个液冷管3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两个液冷管3呈对称分布。
两个出水管7呈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两个所述导管的一侧设置有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一侧开设有定位孔,两个所述定位孔的内部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出水管7的外表面,通过设置的冷凝器,冷凝器将进水管7加进来的水经过冷凝,进行降温,进而将降温后的水再通过出水管7流回于液冷管3的内部,以实现再次沥青的换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通过设置的两个导管1和三通管2,沥青通过三通管2加入到导管1的内部,实现了沥青的分流,解决了现有的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由于沥青没有设置分流,导致该种散热方式使得沥青的降温效果不好的问题,使得沥青分成两个管道进行换热,通过设置的第一制冷器4和液冷管3,通过加水管401向第一制冷器4的内部加入水,启动水泵,水从第一制冷器4的内部传输给通过进水管5,水进而通过进水管5加入到液冷管3的内部,因为液冷管3套接于对应的导管1的外部,进而液冷管3内部的水可以将位于导管1外部的热量进行吸收,使得沥青降温,通过设置的第二制冷器6和出水管7,其中一个导管1中的沥青进行降温后,通过设置的第二制冷器6,第二制冷器6将水进行再一次制冷后将水传输给出水管7,出水管7再对另一个导管1中的沥青进行降温,降温后,水从进水管5流入到第一制冷器4的内部,在保证降温效果的同时,使得水可以循环使用,节约了水资源。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理解,本实用新型包括上述说明书的实用新型内容和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以及附图所示出的各部分的任意组合,限于篇幅并为使说明书简明而没有将这些组合构成的各方案一一描述。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Claims (7)
1.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导管(1),两个所述导管(1)的一侧两侧均设置有一个三通管(2),两个所述三通管(2)的两侧分别与对应的导管(1)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管(1)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液冷管(3),两个所述液冷管(3)的形状和大小与导管(1)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两个所述液冷管(3)的一侧分别套接于对应的导管(1)的外表面,两个所述液冷管(3)的外表面均开设有一个第一固定孔,两个所述导管(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制冷器(4),所述第一制冷器(4)的两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制冷器(4)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进水管(5),其中一个所述进水管(5)的中部设置有水泵,所述两个所述导管(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制冷器(6),所述第二制冷器(6)的两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二制冷器(6)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出水管(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管(1)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两个所述导管(1)呈对称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进水管(5)的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二固定孔的内部,两个所述进水管(5)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的内部,两个所述进水管(5)呈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器(4)的一侧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制冷器(4)的一侧设置有加水管(401),所述加水管(4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定位孔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出水管(7)的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三固定孔的内部,两个所述出水管(7)的另一侧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的内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液冷管(3)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两个所述液冷管(3)呈对称分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出水管(7)呈对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10948.XU CN218936778U (zh) | 2022-08-30 | 2022-08-30 | 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10948.XU CN218936778U (zh) | 2022-08-30 | 2022-08-30 | 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36778U true CN218936778U (zh) | 2023-04-28 |
Family
ID=86094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10948.XU Active CN218936778U (zh) | 2022-08-30 | 2022-08-30 | 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36778U (zh) |
-
2022
- 2022-08-30 CN CN202222310948.XU patent/CN2189367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9166241A1 (en) | Watercold plate for battery module | |
CN213026251U (zh) | 一种液冷板及动力电池包 | |
WO2020140882A1 (zh) | 一种集成式散热器组件 | |
CN207518047U (zh) | 激光器冷却系统 | |
CN110120566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217182261U (zh) | 一种储能系统联合热管理装置 | |
CN210015419U (zh) | 半导体器件散热装置及数据中心机房 | |
CN218936778U (zh) | 一种半沥青水冷式换热结构 | |
CN214997883U (zh) | 船用柴油机热交换器 | |
CN217955957U (zh) | 冷却结构及电池 | |
CN216684109U (zh) | 充电冷却系统及含其的换电站、储能站 | |
CN213586803U (zh) | 用于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 | |
CN212154898U (zh) | 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 | |
CN210321330U (zh) | 一种高效率的壳管式散热器 | |
CN207426070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的传热外壳 | |
CN208315709U (zh) | 兼顾风冷和液冷的动力电池冷却板 | |
CN218846499U (zh) | 一种水冷风冷易散热冷凝器 | |
CN211950659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汽车散热器 | |
CN218616342U (zh) | 电池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20083755U (zh) | 一种螺旋式冷凝器 | |
CN218867209U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219913678U (zh) | 一种回收利用压缩机废热的双温激光冷水机 | |
CN218957839U (zh) | 一种电池组的热管理系统 | |
CN218442984U (zh) | 一种冷却液可循环利用的电力线缆用冷却装置 | |
CN214928815U (zh) | 隔热罩、换热器总成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0 Address after: Room 9768, 2nd Floor, Building 4, Free Trade Industrial Park, No. 2168 Zhenghe Fourth Road, Fengdong New City,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710000 Patentee after: Shaanxi Huake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8th floor, Jinfu building, No. 29, Qifu Road, Yuncheng,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Xin Leilei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