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5157U - 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35157U
CN218935157U CN202090001021.4U CN202090001021U CN218935157U CN 218935157 U CN218935157 U CN 218935157U CN 202090001021 U CN202090001021 U CN 202090001021U CN 218935157 U CN218935157 U CN 2189351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her
lateral
inner disc
springs
stop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900010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布莱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Embrayages SAS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Embrayag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Embrayages SAS filed Critical Valeo Embrayages SAS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351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351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17Motion-limiting means, e.g. means for locking the spring unit in pre-defined positions
    • F16F15/1218Motion-limiting means, e.g. means for locking the spring unit in pre-defined positions by means of spring-loaded radially arranged lock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0/00Purpose; Design features
    • F16F2230/0052Physically guiding or influencing
    • F16F2230/007Physically guiding or influencing with, or used as an end stop or buffer; Limiting excessive axial sepa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100),扭力阻尼器(100)包括:‑两个侧向垫圈(11,12),即第一侧向垫圈(11)和第二侧向垫圈(12),第一侧向垫圈和第二侧向垫圈可围绕旋转轴线X旋转,并且关于旋转轴线X彼此旋转联接,‑内盘(21),‑多个弹性构件(30),该多个弹性构件被布置为在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内盘(21)之间围绕转动轴线X相对转动期间变形,‑中间垫圈(41),该中间垫圈能够相对于内盘(21)并相对于第一侧向垫圈(11)围绕轴线X旋转,‑制动构件(19),该制动构件包括与内盘配合的止动元件(52)和用于绕过中间垫圈(41)的旁通部(16)。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尤其是机动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领域。本申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
背景技术
已知生产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具有两个侧向垫圈、有时也称为腹板的内盘和能够在相对旋转期间被压缩在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的弹簧。这样的扭力阻尼器可以包括行程末端装置,该行程末端装置限制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的相对角运动,行程末端装置包括止动元件,这些止动元件尤其由两个侧向垫圈的连接垫片形成。
一些应用包括一个或多个中间垫圈,该一个或多个中间垫圈轴向地布置在侧向垫圈中的一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此中间垫圈可以例如是定相垫圈、或者是磁滞垫圈或者是摆锤支架等,该定相垫圈在两个弹簧之间传递力,这两个弹簧串联布置在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
对于这些应用,已知的行程末端装置的实施更加复杂,并且必须减少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的相对角运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为此,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该扭力阻尼器包括:
-两个侧向垫圈,即第一侧向垫圈和第二侧向垫圈,第一侧向垫圈和第二侧向垫圈可围绕旋转轴线X旋转,并且关于旋转轴线X彼此旋转联接,
-内盘,所述内盘完全或部分地布置在由两个侧向垫圈轴向地界定的空间中,
-多个弹性构件,该多个弹性构件被布置为在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围绕旋转轴线X的相对旋转期间通过施加弹性回复力而变形,该弹性回复力能够使两个侧向垫圈和内盘返回到相对休止位置,
-中间垫圈,该中间垫圈能够相对于内盘和相对于第一侧向垫圈围绕轴线X旋转,中间垫圈具有径向外轮廓,
-行程末端装置,该行程末端装置限制两个侧向垫圈与所述内盘之间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从相对休止位置的相对角运动,行程末端装置包括与第一侧向垫圈相关联的止动元件和与内盘相关联的互补止动元件,该互补止动元件和该止动元件被配置为当阻尼器的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角度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从相对休止位置到达第一预定阈值时,周向地撑靠彼此。
第一侧向垫圈包括制动构件,制动构件包括止动元件和旁通部,旁通部径向地布置在中间垫圈的径向外轮廓的外侧。
因此,尽管存在(多个)中间垫圈,但仍生产行程末端装置。中间垫圈不会阻碍制动构件。中间垫圈和第一侧向垫圈相对于彼此自由旋转。考虑到中间垫圈的整个径向外轮廓,即全部围绕旋转轴线X。因此,本申请在扭力阻尼器的结构设计上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此外,止动元件可以径向地远离旋转轴线X,这使得能够限制由止动元件支撑的力。此外,尽管存在(多个)中间垫圈,但是所提出的行程末端装置仍提供显著的角运动。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是使用行程末端装置传递例如大于1000Nm的高扭矩。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是允许内盘与两个侧向垫圈之间的显著角运动,例如从一个端部位置到另一个端部位置大于60度。
扭力阻尼器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旁通部在中间垫圈的两侧上轴向地延伸。
在中间垫圈与制动构件的旁通部之间存在径向重叠。
存在垂直于旋转轴线X的平面同时穿过中间垫圈和制动构件的旁通部。
止动元件径向地布置在中间垫圈的径向外轮廓的内侧。
旁通部径向地布置在中间垫圈的外侧。
制动构件是凸片,凸片在包括旋转轴线X并穿过凸片的平面中具有L形截面。
凸片具有80度与100度之间(例如90度)的角度的弯曲部,使得当在包括旋转轴线X的平面中观察时,止动元件沿旋转轴线X的方向被定向。
凸片的端部区域形成止动元件。
凸片的近端部分形成旁通部。
制动构件形成突起,该突起包括止动元件和在延伸部中的旁通部。
第一侧向垫圈及其凸片由金属片形成。
在包括旋转轴线X并穿过制动构件的平面中,制动构件界定凹部,在该凹部中,对于一方面第一侧向垫圈和第二侧向垫圈与另一方面内盘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至少一个角度,布置有中间垫圈的径向外轮廓的一部分。
旁通部和止动元件共同界定了凹部。
内盘包括至少一个臂,内盘的互补止动元件形成在内盘的臂中的一个臂上。
内盘轴向地位于中间垫圈与第二侧向垫圈之间。
中间垫圈轴向地布置在第一侧向垫圈的没有制动构件的前部与整个或部分内盘之间。
中间垫圈轴向地布置在第一侧向垫圈的没有制动构件的前部与整个或部分第二侧向垫圈之间。
旁通部将第一侧向垫圈的前部连接到止动元件。
内盘完全在垂直于旋转轴线X的平面内延伸。
中间垫圈轴向地布置在第一侧向垫圈的前部与内盘之间。
多个弹性构件一方面包括第一组弹簧和第二组弹簧,第一组弹簧和第二组弹簧串联布置在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中间垫圈是定相垫圈,定相垫圈包括传动部,每个传动部周向地布置在第一组弹簧中的弹簧与第二组弹簧中的弹簧之间,以便将力从第一组弹簧传递到第二组弹簧,反之亦然。
定相垫圈包括环,传动部从该环径向地延伸。
定相垫圈的环径向地布置在第一组弹簧与第二组弹簧的内侧。
对于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的至少一个相对位置,中间垫圈的被布置在制动构件的凹部中的径向外轮廓的部分由传动部中的至少一个传动部的径向外轮廓形成。
定相垫圈是第一定相垫圈,并且扭力阻尼器进一步包括第二定相垫圈,第二定相垫圈被配置为将力从第一组弹簧传递到第二组弹簧,止动元件和互补止动元件轴向地位于第一定相垫圈与第二定相垫圈之间。
在阻尼器的相对休止位置,旁通部与定相垫圈的传动部中的一个传动部径向相对地布置。
换言之,在阻尼器的相对休止位置,并且在包括旋转轴线X并穿过凸片的平面中,旁通部径向地覆盖定相垫圈的传动部。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两个侧向垫圈和内盘可以从相对休止位置沿与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旋转。
每个侧向垫圈均包括第一支承表面和第二支承表面,第一支承表面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与第一组弹簧配合,第二支承表面沿与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与第二组弹簧配合。
内盘包括第一支承表面和第二支承表面,第一支承表面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与第一组弹簧配合,第二支承表面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与第二组弹簧配合。
每个侧向垫圈均包括窗口,这些窗口由一方面其第一支承表面中的一个第一支承表面和另一方面其第二支承表面中的一个第二支承表面周向地界定。
内盘包括多个臂,每个臂均承载内盘的第一支承表面中的一个第一支承表面和内盘的第二支承表面中的一个第二支承表面。
支承表面与弹簧之间的配合可以无需任何中间构件而直接发生或者通过诸如座、杯形件或锚等中间构件发生。
每个臂均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由内盘的第一支承表面和内盘的第二支承表面周向地界定。
每个臂均包括形成互补止动元件的第二部分。
臂的第二部分径向地布置在臂的第一部分的外侧。
臂的第二部被布置在臂的第一部分的延伸部中。
内盘包括环形部,臂从该环形部径向地延伸。
内盘的环形部径向地布置在第一组弹簧和第二组弹簧的内侧。
每个臂均在垂直于旋转轴线X的平面内展开。
每个臂均基本上径向地延伸。
互补止动元件的接触表面形成在臂的边缘上,换言之形成在臂的厚度中。
凸片的端部区域基本上在与内盘的臂的同一平面内展开,使得当阻尼器的第一侧向垫圈和第二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角度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从相对休止位置到达第一预定阈值时,凸片的端部区域和臂可以周向地撑靠彼此。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第一组弹簧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被压缩在两个侧向垫圈的第一支承表面与定相垫圈之间。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第一组弹簧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被压缩在内盘的第一支承表面与定相构件之间。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第二组弹簧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被压缩在内盘的第二支承表面与定相垫圈之间。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第二组弹簧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被压缩在两个侧向垫圈的第二支承表面与定相垫圈之间。
第一组弹簧和第二组弹簧被布置在相同的直径上。
存在一个其中心在旋转轴线X上的圆,该圆位于垂直于旋转轴线X的平面上并穿过第一组弹簧和第二组弹簧中的弹簧。
中间垫圈是第一中间垫圈,并且扭力阻尼器包括第二中间垫圈。
第一中间垫圈是第一定相垫圈,并且第二中间垫圈是第二定相垫圈。
第二定相垫圈包括传动部,每个传动部均周向地布置在第一组弹簧中的弹簧与第二组弹簧中的弹簧之间,以将力从第一组弹簧传递到第二组弹簧,反之亦然。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第一组弹簧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被压缩在两个侧向垫圈的第一支承表面与第二定相垫圈之间。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第二组弹簧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被压缩在内盘的第一支承表面与第二定相垫圈之间。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第一组弹簧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被压缩在两个侧向垫圈的第二支承表面与第二定相垫圈之间。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第二组弹簧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被压缩在内盘的第二支承表面与第二定相垫圈之间。
内盘轴向地布置在第一中间垫圈与第二中间垫圈之间。
第一侧向垫圈和第二侧向垫圈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裙部,裙部沿旋转轴线延伸,中间垫圈和内盘径向地布置在裙部的内侧,有径向重叠。因此,第一侧向垫圈和第二侧向垫圈形成盒。
裙部形成在第一侧向垫圈上。
裙部位于第一侧向垫圈的径向外部上。
第一定相垫圈和第二定相垫圈径向地被布置在裙部的内侧,有径向重叠。
固定元件将第一侧向垫圈固定到第二侧向垫圈。
第一侧向垫圈和第二侧向垫圈中的一个包括固定元件,固定元件包括舌形件,并且第一侧向垫圈和第二垫圈中的另一个包括孔口或凹口,舌形件插入该孔口或凹口中。
舌形件从裙部轴向地突出。
舌形件形成在第一侧向垫圈的金属片中。
裙部围绕旋转轴线X以不连续的方式展开。
裙部包括至少一个中断部,制动构件位于该中断部中。换言之,裙部不会围绕旋转轴线展开超过360度。
根据一个实施例,裙部围绕旋转轴线展开至少250度,尤其围绕旋转轴线展开至少300度,尤其至少320度。
多个弹性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三组弹簧,第三组弹簧被布置为与两个侧向垫圈和内盘配合,第三组弹簧与由第一组弹簧和第二组弹簧组成的组件并联布置。
第三组弹簧径向地布置在第一组弹簧和第二组弹簧的内侧。根据变型,第三组弹簧可以包括不同数量的弹簧。这些弹簧可以是直的或弯曲的。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在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关于旋转轴线X的相对旋转期间被周向地压缩在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
止动元件均被布置为当阻尼器的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角度沿与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从相对休止位置到达第二预定阈值时,周向地撑靠内盘的另一个互补止动元件。
第一组弹簧或第二组弹簧或第三组弹簧中的弹簧可以包括附加的内弹簧。
止动元件包括第一接触表面和第二接触表面,第一接触表面位于止动元件的第一周向端部上,第二接触表面位于止动元件的相反的第二周向端部上。
止动元件的第一接触表面和/或第二接触表面形成在第一侧向垫圈的金属片的厚度中。
止动元件的第一接触表面被布置为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撑靠第一臂的互补止动元件,并且止动元件的第二接触表面被布置为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撑靠第二臂的互补止动元件。
因此,每个止动元件均双向地动作。
互补止动元件包括第一接触表面和第二接触表面,第一接触表面位于互补止动元件的第一周向端部上,第二接触表面位于互补止动元件的相反的第二周向端部上。
互补止动元件的第一接触表面和/或第二接触表面形成在第一侧向垫圈的金属片的厚度中。
互补止动元件的第一接触表面被布置为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撑靠第一制动构件的止动元件,并且互补止动元件的第二接触表面被布置为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撑靠第二制动构件的止动元件。
因此,每个互补止动元件均双向动作。
互补止动元件具有周向地突出部,这些突出部径向地布置在弹簧的外侧,以保持这些弹簧。
每个突出部承载互补止动元件的接触表面。
从相对休止位置,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的角运动可以不同于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的角运动。
阻尼器包括多个制动构件,并且内盘包括多个互补止动元件。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侧向垫圈包括第一组制动构件,并且第一侧向垫圈和第二侧向垫圈中的一个包括第二组制动构件。
第一组制动构件被布置为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抵靠在内盘上,并且第二组制动构件被布置为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抵靠在内盘上。
内盘包括第一内垫圈和第二内垫圈,第一内垫圈和第二内垫圈轴向地偏移并且彼此旋转联接。
第一组制动构件中的每个制动构件均包括止动元件,该止动元件仅与由第一内垫圈承载的互补止动元件配合。
第二组制动构件中的每个制动构件均包括止动元件,该止动元件仅与由第二内垫圈承载的互补止动元件配合。
根据变型,第一侧向垫圈包括第一组制动构件,第一组制动构件被布置为仅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抵靠在内盘上,并且第二侧向垫圈包括第二组制动构件,第二组制动构件被布置为仅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抵靠在内盘上。
第一组制动构件中的制动构件的特点适用于第二组制动构件中的制动构件。
本申请还涉及扭矩传递装置,该扭矩传递装置包括输入构件和输出构件以及所述阻尼器,输入构件和输出构件中的一个被安装为与内盘旋转联接,而输入构件和输出构件中的另一个被安装为与两个侧向垫圈旋转联接。
输入构件相对于阻尼器朝向产生驱动扭矩的发动机或电机定位。
输出构件相对于阻尼器朝向车辆的车轮定位。
输出构件是轮毂。
内盘尤其通过其径向内边缘被固定到轮毂。
根据一个实施例,输入构件可以是摩擦盘。
阻尼器可以同样地很好地用在与电机或内燃机或混合发动机一起运行的动力传动系内。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从下面的对本申请的多个特定实施例的仅通过非限制性说明的方式给出的描述中,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并且本申请的其他目的、细节、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图1示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示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3示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4示出没有第二侧向垫圈的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正视图。
图5示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示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侧向垫圈的立体图。
图7示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制动构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8示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内盘的分解立体图。
图9示出没有第二侧向垫圈的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术语“外”和“内”以及取向“轴向”和“径向”将用于指示根据说明中给出的定义的扭力阻尼器的元件。按照惯例,旋转轴线X确定轴向取向,并且“径向”取向正交地指向旋转轴线(X)。“周向”取向与扭力阻尼器的旋转轴线正交并且与径向方向正交。因此,描述为周向地展开的元件是其部件沿周向方向展开的元件。类似地,角度的指示被解释为由垂直于旋转轴线X并在所述旋转轴线X的水平处正割的平面的两条直线界定。术语“外”和“内”用于参考扭力阻尼器的旋转轴线定义一个元件相对于另一个元件的相对位置,因此靠近轴线的元件被视为内部元件,与径向地位于外围的外部元件相反。
图1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该图示出用于机动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100,以下也称为阻尼器100。扭力阻尼器100包括两个侧向垫圈11、12,即第一侧向垫圈11和第二侧向垫圈12,该第一侧向垫圈和该第二侧向垫圈可围绕旋转轴线X旋转,并且关于旋转轴线X彼此旋转地联接。阻尼器100还包括内盘21,该内盘完全地布置在由两个侧向垫圈11和12轴向限定的空间中。
阻尼器100包括多个弹性构件30,该多个弹性构件被布置为在一方面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另一方面内盘21之间围绕旋转轴线X的相对旋转期间通过施加弹性回复力而变形,该弹性回复力能够使两个侧向垫圈11、12和内盘21返回到相对休止位置。
这里,该多个弹性构件一方面包括第一组三个弹簧31和第二组三个弹簧32,该第一组三个弹簧和该第二组三个弹簧串联布置在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内盘21之间。该多个弹性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三组三个弹簧33,该第三组三个弹簧被布置为与两个侧向垫圈11、12和内盘配合,第三组弹簧33与由第一组弹簧31和第二组弹簧32组成的组件并联布置。换言之,第三组弹簧33的弹簧可以在两个侧向垫圈与内盘之间关于旋转轴线X的相对旋转期间被周向地压缩在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内盘21之间。第三组弹簧33径向地布置在第一组弹簧和第二组弹簧的内侧。
包括第一定相垫圈41和第二定相垫圈42的定相构件能够相对于内盘21和相对于两个侧向垫圈11和12绕轴线X旋转。第一定相垫圈41是待绕过的中间垫圈。
每个侧向垫圈11、12均包括第一支承表面111、121和第二支承表面112、122,第一支承表面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与第一组弹簧31配合,第二支承表面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与第二组弹簧32配合。
内盘21包括第一支承表面211和第二支承表面212,第一支承表面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与第一组弹簧31配合,第二支承表面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与第二组弹簧32配合。
每个侧向垫圈11、12包括三个窗口130,这些窗口由一方面其第一支承表面111、121中的一个第一支承表面和另一方面其第二支承表面112、122中的一个第二支承表面周向地界定。
内盘21包括三个臂23,每个臂23均承载内盘21的第一支承表面211中的一个第一支承表面和内盘的第二支承表面212中的一个第二支承表面。
这里,支承表面与弹簧之间的配合无需任何中间构件而直接发生。在未示出的变型中,这种配合通过诸如座、杯形件或锚等中间构件发生。
第一定相垫圈41具有径向外轮廓13。
第一定相垫圈41和第二定相垫圈42各自包括三个传动部43,每个传动部43均周向地布置在第一组弹簧31中的弹簧与第二组弹簧32中的弹簧之间,以将力从第一组弹簧31传递到第二组弹簧32,反之亦然。
第一定相垫圈41和第二定相垫圈42各自包括环49,三个传动部43从该环径向地延伸。
内盘轴向地布置在第一定相垫圈41与第二定相垫圈42之间。第一定相垫圈和第二定相垫圈通过间隔铆钉48固定在一起并保持轴向间隔开。
第一定相垫圈41和第二定相垫圈42的环49径向地布置在第一组弹簧31和第二组弹簧32的内侧。
行程末端装置50限制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内盘21之间从阻尼器的相对休止位置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的相对角运动。
行程末端装置50包括与第一侧向垫圈11相关联的三个止动元件52和与内盘21相关联的三个互补止动元件51。
当阻尼器的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内盘21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角度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从相对休止位置到达第一预定阈值时,每个互补止动元件51被布置为周向地撑靠第一止动元件52。
第一侧向垫圈11包括三个制动构件19,每个制动构件均包括止动元件52。
内盘21包括三个臂23,每个臂23均包括内盘21的互补止动元件51。
每个臂23均包括第一部分23-1,该第一部分由内盘21的第一支承表面211和内盘的第二支承表面212周向地界定。每个臂23均包括形成互补止动元件51的第二部分23-2。臂的第二部分23-2径向地布置在臂23的第一部分23-1的外侧。臂23的第二部分23-2被布置在臂23的第一部分23-1的延伸部中。
内盘21包括环形部,臂23从该环形部径向地延伸。内盘21的环形部径向地布置在第一组弹簧31和第二组弹簧32的内侧。内盘21的环形部包括切口,每个切口均接收第三组弹簧33中的弹簧。
每个臂23在垂直于旋转轴线X的平面中展开并且径向地向外延伸。
撑靠第一侧向垫圈11的止动元件52的互补止动元件51的接触表面形成在臂23的边缘上,换句话说,形成在臂23的厚度中。
阻尼器100还被配置为使得两个侧向垫圈11、12和内盘21可以从相对休止位置沿与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相反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旋转。
第一组弹簧31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被压缩在两个侧向垫圈11、12的第一支承表面111、121与定相构件41、42之间。第一组弹簧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被压缩在内盘21的第一支承表面211与定相构件41、42之间。第二组弹簧32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被压缩在内盘21的第二支承表面212与定相构件41、42之间。第二组弹簧32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被压缩在两个侧向垫圈11、12的第二支承表面112、122与定相构件41、42之间。
存在一个其中心在旋转轴线X上的圆,该圆位于垂直于旋转轴线X的平面上并穿过第一组弹簧31和第二组弹簧32中的弹簧。第一组弹簧31和第二组弹簧32在这里被布置在相同的直径上。
第一组弹簧31中的弹簧、第二组弹簧32中的弹簧和第三组弹簧中的弹簧进一步包括附加的内弹簧。
在图2中,可以看出内盘21轴向地位于第一定相垫圈41与第二侧向垫圈12之间。内盘21在垂直于轴线X的平面中延伸。第一定相垫圈41轴向地布置在第一侧向垫圈11的没有制动构件19的前部15与第二侧向垫圈12之间。类似地,第一定相垫圈41轴向地布置在第一侧向垫圈11的没有制动构件19的前部15与内盘21之间。
图3允许更好地观察制动构件19。制动构件19包括旁通部16。
止动元件52就其本身而言径向地布置在第一定相垫圈41的径向外轮廓13的内侧。
制动构件19的旁通部16径向地布置在第一定相垫圈的外侧。因此,制动构件19绕过第一定相垫圈41。止动元件52离旋转轴线X足够远,以支撑合理大小的力,并且相对角运动是足够的。
如图3中可以看到的,制动构件19是凸片19,该凸片在包括旋转轴线X并穿过该凸片的平面中具有L形截面。凸片19的端部区域形成止动元件52,并且凸片19的近端部分形成旁通部16。止动元件52因此形成在旁通部16的延伸部中。旁通部16将第一侧向垫圈11的前部15连接到止动元件52。
为了简化阻尼器的制造,第一侧向垫圈11和其凸片19由相同的金属片形成。
在图3中,其示出在包括旋转轴线X并穿过制动构件19的平面中的制动构件19的视图,可以看出制动构件19界定了凹部190,在该凹部中,对于一方面第一侧向垫圈11和第二侧向垫圈12与另一方面内盘21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至少一个角度,布置有第一定相垫圈41的径向外轮廓13的一部分。因此获得了紧凑的阻尼器。旁通部16和止动元件52共同界定凹部190。
凸片19的端部区域基本上在与内盘21的臂23的同一平面内展开,使得当阻尼器的第一侧向垫圈11和第二侧向垫圈12与内盘21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角度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从相对休止位置到达第一预定阈值时,凸片19的端部区域和臂23可以通过它们的边缘周向地撑靠彼此。
阻尼器被配置为使得对于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内盘21之间的至少一个相对角位置,第一定相垫圈41的被布置在制动构件的凹部中的径向外轮廓13的那部分由传动部43中的至少一个传动部的径向外轮廓形成。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图4中可以看出,每个传动部43的径向外轮廓13在阻尼器的相对休止位置时被布置在制动构件19的凹部190中。在阻尼器的相对休止位置,每个旁通部16均与第一定相垫圈41的传动部43径向相对地布置。换言之,在阻尼器的相对休止位置,并且在包括旋转轴线X并穿过凸片19的平面中,旁通部16径向地覆盖第一定相垫圈41的传动部43。
如图1和图2中可见,第一侧向垫圈11在其径向外部上包括沿旋转轴线X延伸的裙部40。第一定相垫圈41、内盘21和第二定相垫圈42径向地布置在裙部40的内侧,有径向重叠。裙部40轴向地延伸远到第二侧向垫圈12。因此,第一侧向垫圈11和第二侧向垫圈12形成盒。第一侧向垫圈11包括呈舌形件62形式的固定元件61,第二侧向垫圈12包括凹口63,舌形件62插入到该凹口中。这些舌形件62从裙部40轴向地突出。舌形件62也形成在第一侧向垫圈11的金属片中。这些舌形件62可以被卷曲或焊接到第二侧向垫圈12上。
裙部40围绕旋转轴线X不连续地展开。裙部包括三个中断部,三个制动构件19分别地布置在这三个中断部中。
在第一实施例中,每个互补止动元件51均被布置为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周向地撑靠第一侧向垫圈11的第一止动元件52,并且当阻尼器的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内盘21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角度沿与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从相对休止位置到达第二预定阈值时,周向地撑靠第一侧向垫圈11的第二止动元件52。换言之,每个互补止动元件51均双向地动作。
类似地,每个止动元件52均被布置为周向地撑靠内盘21的第一互补止动元件51,并且当阻尼器的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内盘21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角度沿与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从相对休止位置到达第二预定阈值时,也周向地撑靠内盘21的第二互补止动元件51。换言之,每个止动元件52也双向地动作。
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每个止动元件52包括第一接触表面和第二接触表面,第一接触表面位于止动元件52的第一周向端部上,第二接触表面位于止动元件52的相反的第二周向端部上。止动元件52的第一接触表面和第二接触表面形成在第一侧向垫圈11的金属片的厚度中。止动元件52的第一接触表面被布置为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撑靠第一臂23的互补止动元件51,并且止动元件52的第二接触表面被布置为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撑靠第二臂23的互补止动元件51。类似地,互补止动元件51包括第一接触表面和第二接触表面,第一接触表面位于互补止动元件51的第一周向端部上,第二接触表面位于互补止动元件51的相反的第二周向端部上。互补止动元件51的第一接触表面和第二接触表面形成在第一侧向垫圈11的金属片的厚度中。互补止动元件51的第一接触表面被布置为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撑靠第一制动构件19的止动元件52,并且互补止动元件51的第二接触表面被布置为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撑靠第二制动构件19的止动元件52。
互补止动元件51具有周向突出部。这些突出部径向地布置在第一组弹簧31和第二组弹簧32中的弹簧的外侧,以保持第一组弹簧和第二组弹簧中的弹簧。每个突出部承载互补止动元件51的接触表面。
图5至图9描述了第二实施例。第一侧向垫圈11包括第一组制动构件19a和第二组制动构件19b。
第一组制动构件19a被布置为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抵靠在内盘21上,并且第二组制动构件19b被布置为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抵靠在内盘21上。
内盘21包括第一内垫圈21a和第二内垫圈21b,第一内垫圈和第二内垫圈轴向地偏移并彼此旋转联接。
第一组制动构件19a中的每个制动构件包括止动元件52,该止动元件仅与由第一内垫圈21a承载的互补止动元件51配合。类似地,第二组制动构件19b中的每个制动构件包括止动元件52,该止动元件仅与由第二内垫圈21b承载的互补止动元件51配合。
为此,第一组制动构件19a的止动元件52相对于第二组制动构件19b的止动元件52轴向地偏移。第一组制动构件19a中的制动构件的旁通部16和第二组制动构件19b中的制动构件的旁通部16因此具有不同的轴向尺寸。
第一内垫圈21a和第二内垫圈21b的臂23彼此相对地成对布置。每对臂23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以根据需要调整第一组制动构件19a和第二组制动构件19b的角运动。
根据同时适用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变型(未示出),第一侧向垫圈包括第一组制动构件,第一组制动构件被布置为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抵靠在内盘上,并且第二侧向垫圈包括第二组制动构件,第二组制动构件被布置为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抵靠在内盘上。这种布置尤其使得能够进一步增加角运动。
根据另一个变型,阻尼器包括两个内盘,这两个内盘彼此旋转联接并轴向地间隔开,定相垫圈轴向地布置在两个内盘之间,第一侧向垫圈具有一些制动构件,这些制动构件能够撑靠内盘中的一个内盘,并且第一侧向垫圈具有其他制动构件,这些其他制动构件能够通过径向地经过第一内盘和定相垫圈的外侧而撑靠内盘中的另一个内盘。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刚才描述的示例,并且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示例进行许多修改。
特别地,定相垫圈可以由多个部分制成。例如,可以添加传动部。例如,这可以涉及添加的锚。
特别地,这里描述的阻尼器具有三个弹簧的组、具有三个窗口的侧向垫圈、具有三个臂的内盘、具有三个传动部的定相垫圈、以及三个制动构件。可以调整阻尼器,使得阻尼器具有两个或四个或甚至更多弹簧的组、相应地具有两个或四个或甚至更多窗口的侧向垫圈、相应地具有两个或四个或甚至更多臂的内盘、相应地具有两个或四个甚至更多的传动部的定相垫圈、以及相应地两个或四个甚至更多制动构件。

Claims (16)

1.一种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100),所述扭力阻尼器(100)包括:
-两个侧向垫圈(11,12),即第一侧向垫圈(11)和第二侧向垫圈(12),所述第一侧向垫圈和所述第二侧向垫圈可围绕旋转轴线X旋转,并且关于所述旋转轴线X彼此旋转联接,
-内盘(21),所述内盘完全或部分地布置在由所述两个侧向垫圈(11,12)轴向地界定的空间中,
-多个弹性构件(30),所述多个弹性构件被布置为在所述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所述内盘(21)之间围绕所述旋转轴线X的相对旋转期间通过施加弹性回复力而变形,所述弹性回复力能够使所述两个侧向垫圈(11,12)和所述内盘(21)返回到相对休止位置,
-中间垫圈(41),所述中间垫圈能够相对于所述内盘(21)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向垫圈(11)围绕所述轴线X旋转,所述中间垫圈具有径向外轮廓(13),
-行程末端装置(50),所述行程末端装置限制所述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所述内盘(21)之间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从所述相对休止位置的相对角运动,所述行程末端装置(50)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向垫圈(11)相关联的止动元件(52)和与所述内盘(21)相关联的互补止动元件(51),所述互补止动元件(51)和所述止动元件(52)被配置为当所述阻尼器的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所述内盘(21)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角度沿所述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从所述相对休止位置到达第一预定阈值时,周向地撑靠彼此,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向垫圈(11)包括制动构件(19),所述制动构件包括所述止动元件(52)和旁通部(16),所述旁通部(16)径向地布置在所述中间垫圈(41)的径向外轮廓(13)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旁通部(16)在所述中间垫圈(41)的两侧上轴向地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止动元件(52)径向地布置在所述中间垫圈(41)的径向外轮廓(13)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制动构件(19)是凸片(19),所述凸片在包括所述旋转轴线X并穿过所述凸片的平面中具有L形截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凸片(19)的端部区域形成所述止动元件(52),并且所述凸片(19)的近端部分形成所述旁通部(16)。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第一侧向垫圈(11)及其凸片(19)由金属片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在包括所述旋转轴线X并穿过所述制动构件(19)的平面中,所述制动构件(19)界定凹部(190),在所述凹部中,对于一方面所述第一侧向垫圈和所述第二侧向垫圈与另一方面所述内盘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至少一个角度,布置有所述中间垫圈(41)的径向外轮廓(13)的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内盘(21)包括至少一个臂(23),所述内盘(21)的互补止动元件(51)形成在所述内盘(21)的臂(23)中的一个臂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内盘(21)轴向地位于所述中间垫圈(41)和所述第二侧向垫圈(12)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中间垫圈(41)轴向地布置在所述第一侧向垫圈(11)的没有所述制动构件(19)的前部(15)与整个或部分所述内盘(21)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多个弹性构件一方面包括第一组弹簧(31)和第二组弹簧(32),所述第一组弹簧和所述第二组弹簧串联布置在所述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所述内盘(21)之间,所述中间垫圈(41)是定相垫圈(41),所述定相垫圈包括传动部(43),每个传动部(43)周向地布置在所述第一组弹簧(31)中的弹簧与所述第二组弹簧(32)中的弹簧之间,以便将力从所述第一组弹簧(31)传递到所述第二组弹簧(32),反之亦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对于所述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所述内盘(21)之间的至少一个相对位置,所述定相垫圈(41)的被布置在所述制动构件的凹部中的径向外轮廓(13)的部分由所述传动部(43)中的至少一个传动部的径向外轮廓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定相垫圈(41)是第一定相垫圈,并且所述扭力阻尼器进一步包括第二定相垫圈,所述第二定相垫圈被配置为将力从所述第一组弹簧(31)传递到所述第二组弹簧(32),所述止动元件(52)和所述互补止动元件(51)轴向地位于所述第一定相垫圈(41)与所述第二定相垫圈(42)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第一侧向垫圈(11)和所述第二侧向垫圈(1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裙部(40),所述裙部沿所述旋转轴线X延伸,所述中间垫圈(41)和所述内盘(21)径向地布置在所述裙部(40)的内侧,有径向重叠。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所述第一侧向垫圈(11)包括第一组制动构件(19a),所述第一组制动构件被布置为仅沿所述第一相对旋转方向(S1)抵靠在所述内盘(21)上,并且所述第二侧向垫圈(12)包括第二组制动构件(19b),所述第二组制动构件被布置为仅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S2)抵靠在所述内盘(21)上。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扭力阻尼器(100),其中:
在包括所述旋转轴线X并穿过所述制动构件(19)的平面中,所述制动构件(19)界定凹部(190),在所述凹部中,对于一方面所述第一侧向垫圈和所述第二侧向垫圈与另一方面所述内盘之间的相对角运动的至少一个角度,布置有所述中间垫圈(41)的径向外轮廓(13)的一部分;以及
对于所述两个侧向垫圈(11,12)与所述内盘(21)之间的至少一个相对位置,所述定相垫圈(41)的被布置在所述制动构件的凹部中的径向外轮廓(13)的部分由所述传动部(43)中的至少一个传动部的径向外轮廓形成。
CN202090001021.4U 2019-10-31 2020-10-28 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 Active CN21893515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FR1912296 2019-10-31
FR1912296A FR3102817B1 (fr) 2019-10-31 2019-10-31 Amortisseur de torsion avec dispositif de fin de course
PCT/EP2020/025477 WO2021083550A1 (fr) 2019-10-31 2020-10-28 Amortisseur de torsion avec dispositif de fin de cours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35157U true CN218935157U (zh) 2023-04-28

Family

ID=69468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90001021.4U Active CN218935157U (zh) 2019-10-31 2020-10-28 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051925A1 (zh)
JP (1) JP2022554296A (zh)
CN (1) CN218935157U (zh)
FR (1) FR3102817B1 (zh)
WO (1) WO202108355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71571B1 (fr) * 2017-09-22 2020-01-03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torsion a amortisseur principal et amortisseur addition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102817A1 (fr) 2021-05-07
EP4051925A1 (fr) 2022-09-07
WO2021083550A1 (fr) 2021-05-06
FR3102817B1 (fr) 2021-11-19
JP2022554296A (ja) 2022-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65136B1 (ko) 개선된 댐핑 수단을 구비하는 이중 댐핑 플라이휠
US9011257B2 (en) Lock-up device for fluid coupling
US20130217510A1 (en) Clamping device for a shaft-hub connection
KR20150120375A (ko) 자동차의 클러치의 마찰 디스크용 토션 댐퍼
US11454287B2 (en) Torsional vibration, clutch disk and clutch
US4488629A (en) Torsional dampers
US9127721B2 (en) Torsional damper for clutch
JPS6084430A (ja) 2つの段階のねじり振動止め装置をもつたクラツチ板
CN107023587B (zh) 特别地用于机动车辆的扭矩传递设备
CN110959080B (zh) 具有同步罐的离心力摆
CN104930071B (zh) 用于扭矩传递装置的压环锁止件以及离合器装置或离合器
US10598229B2 (en)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WO2012038024A1 (en) Coil spring tilger damper fixed to turbine
JP4049401B2 (ja) 改良されたトーションダンパおよびこのトーションダンパを備えるダンピング装置
US11555526B2 (en) Torsion damping device with activatable friction device
CN218935157U (zh) 用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力阻尼器
CN109477545B (zh) 阻尼装置
US4685896A (en) Clutch disk with torsional damper assembly
CN114060461A (zh) 减振装置
JP4709760B2 (ja) 多機能手段を備える自動車用の摩擦クラッチ
JP6682701B2 (ja) フィンガ−タブ付きのろう付けされた慣性リングを備える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US10203019B2 (en) Damper device
US8382598B2 (en) Modularity spacer for a damper
KR20160118148A (ko) 특히 자동차용 토크 트랜스미션의 이중 댐핑 플라이휠
JP2019090428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