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9334U - 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19334U
CN218919334U CN202222987835.3U CN202222987835U CN218919334U CN 218919334 U CN218919334 U CN 218919334U CN 202222987835 U CN202222987835 U CN 202222987835U CN 218919334 U CN218919334 U CN 218919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female
contact
intermediat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878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9878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19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19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19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包括呈封闭环状的绝缘框体和通过镶嵌方式固定在所述绝缘框体上的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包括第二端子和与第二端子形状不同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设置在所述绝缘框体侧面的第二延伸凸肋上,所述第一端子设置在所述绝缘框体两端的第一延伸凸肋上;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中间部和呈半环状的环绕部,所述环绕部环绕在中间部的外侧,且所述环绕部与所述中间部相对的两面上设有防撞结构,部分所述防撞结构的下方设置有导电触点,使得与所述母端连接器插接的公端连接器能够经所述防撞结构后与所述导电触点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电子设备中,连接器作为基板之间的连接比较常见,可以达到小型化及方便连接的作用,其通常包括插头及插座,两者均设有绝缘框体及安置其上的接触端子,通过两接触端子之间的接触,实现信号或电流的传输。但是,插头与插座在插接过程中容易碰撞,同时导电端子之间连接不紧密,容易导致插头与插座之间的信号或电流传输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能够通过防撞结构避免母端连接器在插接过程中发生碰撞,以提高母端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通过导电触点提高母端连接器的信号或电流传输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母端连接器,包括呈封闭环状的绝缘框体和通过镶嵌方式固定在所述绝缘框体上的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包括第二端子和与第二端子形状不同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设置在所述绝缘框体侧面的第二延伸凸肋上,所述第一端子设置在所述绝缘框体两端的第一延伸凸肋上;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中间部和呈半环状的环绕部,所述环绕部环绕在中间部的外侧,且所述环绕部与所述中间部相对的两面上设有防撞结构,部分所述防撞结构的下方设置有导电触点,使得与所述母端连接器插接的公端连接器能够经所述防撞结构后与所述导电触点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母端连接器中,所述防撞结构包括自所述第一端子的开口向所述第一端子的底部延伸的第一前端弧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一末端弧面,所述第一前端弧面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一末端弧面连接,且所述第一前端弧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末端弧面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母端连接器中,所述第一连接面为平滑过渡在所述第一前端弧面与第一末端弧面之间的倾斜面,所述第一前端弧面的直径在7mm至7.5mm之间,所述第一末端弧面的直径在4.7mm至5.1mm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母端连接器中,所述防撞结构包括第一防撞结构和第二防撞结构,所述第一防撞结构设置在所述环绕部朝向所述中间部的一面,所述第二防撞结构设置在所述中间部朝向所述环绕部的一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母端连接器中,所述导电触点包括第一导电触点,所述第一防撞结构的下端延伸有至少三个延长臂,所述第一导电触点设置在其中相对的两个延长臂的内侧,所述中间部与另一个所述延长臂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母端连接器中,所述导电触点包括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第二导电触点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母端连接器中,所述中间部的底部朝向所述中间部的两侧延伸以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上折弯形成折弯臂,所述折弯臂朝向所述中间部的内侧或外侧弯曲以形成所述第二导电触点。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母端连接器中,所述折弯臂的自由端朝向所述中间部的内侧弯折,并向下朝向所述折弯臂的一侧倾斜;或,
所述折弯臂的自由端朝向所述中间部的外侧弯折,并向上朝向远离所述折弯臂的一侧倾斜;或,
所述折弯臂的自由端朝向所述中间部的外侧弯折,并朝向远离所述折弯臂的一侧延伸而后向下折弯。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母端连接器中,所述第二端子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所述第一接触端至第二接触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至所述中间部的距离相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公端连接器和上述的母端连接器,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母端连接器的配合,用于信号和/或电流的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设计了一种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框体和接触端子,绝缘框体呈封闭环状,接触端子通过镶嵌方式固定在绝缘框体上。其中,接触端子包括第二端子和与第二端子形状不同的第一端子,第一端子包括中间部和呈半环状的环绕部,环绕部与中间部相对的两面上设有防撞结构,部分防撞结构的下方设置有导电触点,能够避免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在插接过程中发生碰撞,以提高母端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通过导电触点提高母端连接器的信号或电流传输稳定性。此外,导电触点设置在防撞结构的下方,即公端连接器在与母端连接器插接过程中,需经防撞结构后与导电触点电性连接,防撞结构能够起到保护导电触点的作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母端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绝缘框体的部分结构图;
图4是图2中的第二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的第一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第一端子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中的第一端子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的第一端子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连接器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公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的公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母端连接器;200、公端连接器;
10、接触端子;11、第一端子;111、环绕部;112、中间部;113、防撞结构;113a、第一防撞结构;113b、第二防撞结构;1131、第一前端弧面;1132、第一末端弧面;1133、第一连接面;114、导电触点;1141、第一导电触点;1142、第二导电触点;115、延伸部;116、折弯臂;117、卡接臂;12、第二端子;121、第一接触端;122、第二接触端;123、第一导电端;
20、绝缘框体;21、卡接台;22、凸台结构;221、第一卡接槽;222、第二卡接槽;
30、导电端子;31、第一导电端子;32、第二导电端子;
40、公端框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母端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框体20和接触端子10,绝缘框体20呈封闭环状,接触端子10通过镶嵌方式固定在绝缘框体20上并与绝缘框体20一体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端子10包括第一端子11和第二端子12,第一端子11的形状与第二端子12的形状不同;其中,第一端子11设置在绝缘框体20两端的第一延伸凸肋上,第二端子12设置在绝缘框体20侧面的第二延伸凸肋上,使得第一端子11及第二端子12能够根据绝缘框体20的结构环设在绝缘框体20上并进行信号或电流的传输。
示例性的,第一端子1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端子12至少为两个,且第二端子12的数量为偶数。其中,绝缘框体20的中部形成有凸台结构22,第二端子12的一端嵌设在第二延伸凸肋上,第二端子12的另一端嵌设在凸台结构22上,且第二端子12对称分布在凸台结构22的两侧,第一端子11则位于绝缘框体20两端的第一延伸凸肋,第一延伸凸肋呈U型结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11包括中间部112和呈半环状的环绕部111,环绕部111环绕在中间部112的外侧,且环绕部111与中间部112相对的两面上设有防撞结构113,防撞结构113能够避免公端连接器200与母端连接器100在插接过程中发生碰撞,以提高母端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
此外,部分的防撞结构113的下方设置有导电触点114,以提高母端连接器100与公端连接器200连接时的信号或电流传输的稳定性及增强母端连接器100的导流能力。同时,由于导电触点114设置在防撞结构113的下方,即公端连接器200在与母端连接器100插接过程中,需经防撞结构113后与导电触点114电性连接,防撞结构113能够起到保护导电触点114的作用。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环绕部111与中间部112相对的两面上设有防撞结构113,防撞结构113能够有效避免公端连接器200与母端连接器100在插接过程中发生碰撞,以提高母端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而本申请又在防撞结构113的下方设置导电触点114,导电触点114能够提高母端连接器100在传输信号或电流时的稳定性,又可以借助防撞结构113避免公端连接器200与导电触点114直接碰撞,可以起到保护导电触点114的作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撞结构113包括自所述第一端子11的开口向所述底部延伸的第一前端弧面1131、第一连接面1133和第一末端弧面1132,其中,第一前端弧面1131通过第一连接面1133与第一末端弧面1132连接,且第一前端弧面1131的直径大于第一末端弧面1132的直径。
其中,第一前端弧面1131通过大直径的设计则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即第一前端弧面1131能够用于引导公端连接器200与母端连接器100连接,以满足公端连接器200在插接过程中的定位误差和插接误差,从而可以避免公端连接器200受装配的限制而不能与母端连接器100准确对准,第一前端弧面1131则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引导公端连接器200插接至母端连接器100中。
而第一末端弧面1132采用小直径设计则可以对公端连接器200上的导电端子30进行卡接,以提高公端连接器200与母端连接器10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从而确保了信号或电流传输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1133为平滑过渡在第一前端弧面1131与第一末端弧面1132之间的倾斜面,第一前端弧面1131的直径在7mm至7.5mm之间,第一末端弧面1132的直径在4.7mm至5.1mm之间。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撞结构113包括第一防撞结构113a和第二防撞结构113b,其中,第一防撞结构113a设置在环绕部111朝向中间部112的一面,第二防撞结构113b设置在中间部112朝向环绕部111的一面,且第一防撞结构113a和第二防撞结构113b的结构大致相同,第一防撞结构113a和第二防撞结构113b均包括第一前端弧面1131、第一连接面1133和第一末端弧面1132。当公端连接器200与母端连接器100插接时,公端连接器200上的导电端子30依次经过第一前端弧面1131、第一连接面1133及第一末端弧面1132后插接在母端连接器100中。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电触点114包括第一导电触点1141,其中,第一防撞结构113a的下端延伸有至少三个延长臂,第一导电触点1141设置在其中相对的两个延长臂的内侧,中间部112与另一个延长臂连接。
示例性的,环绕部111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在第三连接部的两端并形成U型结构。其中,第一导电触点1141设置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向下延伸的两个延长臂的内侧,而中间部112则连接在第三连接部向下延伸并朝向环绕部111的中部延伸的延长臂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电触点114包括第二导电触点1142,第二导电触点1142设置在中间部112的两侧。
示例性的,中间部112的底部朝向中间部112的两侧延伸以形成延伸部115,所述延伸部115向上折弯形成折弯臂116,折弯臂116朝向中间部112的内侧或外侧弯曲以形成第二导电触点1142。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折弯臂116的自由端朝向中间部112的内侧弯折,并向下朝向折弯臂116的一侧倾斜,第二导电触点1142设置在折弯臂116的其中一个凸起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折弯臂116的自由端朝向中间部112的外侧弯折,并向上朝向远离折弯臂116的一侧倾斜,第二导电触点1142设置在折弯臂116的其中一个凸起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折弯臂116的自由端朝向中间部112的外侧弯折,并朝向远离折弯臂116的一侧延伸而后向下折弯以形成卡接臂117,第二导电触点1142设置在折弯臂116的其中一个凸起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凸肋朝向凸台结构22的一侧设有第一卡接槽221,凸台结构22朝向第二延伸凸肋的一侧设有第二卡接槽222,凸台结构22朝向第一延伸凸肋的一端设有卡接台21。其中,中间部112固定在卡接台21上,第二端子12固定在第一卡接槽221及第二卡接槽222中。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1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端121和第二接触端122,其中,第一接触端121至第二接触端122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导电触点1142至中间部112的距离相适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12上还设有第一导电端123,第一端子11上设有第二导电端,第一导电端123和第二导电端用于实现母端连接器100与外部的信号或电流传输。其中,第一接触端121嵌设在第二卡接槽222中,第二接触端122嵌设在第一卡接槽221中。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11和第二端子12均采用拉伸加固工艺制造而成。
如图1至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公端连接器200和上述的母端连接器100,其中,公端连接器200与母端连接器100的配合,能够用于信号和/或电流的传输。
其中,公端连接器200包括公端框座40和嵌合在公端框座40上的导电端子30,导电端子30包括第一导电端子31和第二导电端子32,第一导电端子31用于与第一端子11配合连接,第二导电端子32用于与第二端子12配合连接。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Claims (10)

1.一种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封闭环状的绝缘框体和通过镶嵌方式固定在所述绝缘框体上的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包括第二端子和与第二端子形状不同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设置在所述绝缘框体侧面的第二延伸凸肋上,所述第一端子设置在所述绝缘框体两端的第一延伸凸肋上;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中间部和呈半环状的环绕部,所述环绕部环绕在中间部的外侧,且所述环绕部与所述中间部相对的两面上设有防撞结构,部分所述防撞结构的下方设置有导电触点,使得与所述母端连接器插接的公端连接器能够经所述防撞结构后与所述导电触点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结构包括自所述第一端子的开口向所述第一端子的底部延伸的第一前端弧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一末端弧面,所述第一前端弧面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一末端弧面连接,且所述第一前端弧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末端弧面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为平滑过渡在所述第一前端弧面与第一末端弧面之间的倾斜面,所述第一前端弧面的直径在7mm至7.5mm之间,所述第一末端弧面的直径在4.7mm至5.1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结构包括第一防撞结构和第二防撞结构,所述第一防撞结构设置在所述环绕部朝向所述中间部的一面,所述第二防撞结构设置在所述中间部朝向所述环绕部的一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触点包括第一导电触点,所述第一防撞结构的下端延伸有至少三个延长臂,所述第一导电触点设置在其中相对的两个延长臂的内侧,所述中间部与另一个所述延长臂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触点包括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第二导电触点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的底部朝向所述中间部的两侧延伸以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上折弯形成折弯臂,所述折弯臂朝向所述中间部的内侧或外侧弯曲以形成所述第二导电触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臂的自由端朝向所述中间部的内侧弯折,并向下朝向所述折弯臂的一侧倾斜;或,
所述折弯臂的自由端朝向所述中间部的外侧弯折,并向上朝向远离所述折弯臂的一侧倾斜;或,
所述折弯臂的自由端朝向所述中间部的外侧弯折,并朝向远离所述折弯臂的一侧延伸而后向下折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所述第一接触端至第二接触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至所述中间部的距离相适配。
10.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公端连接器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母端连接器,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母端连接器的配合,用于信号和/或电流的传输。
CN202222987835.3U 2022-11-09 2022-11-09 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8919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87835.3U CN218919334U (zh) 2022-11-09 2022-11-09 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87835.3U CN218919334U (zh) 2022-11-09 2022-11-09 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19334U true CN218919334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38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87835.3U Active CN218919334U (zh) 2022-11-09 2022-11-09 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193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59758U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210489984U (zh) 高速背板连接器
CN218919334U (zh) 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2803187B (zh) 连接器
CN211265777U (zh) 一种双向对插接触式端子
CN210182635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10576570U (zh) 板对板插头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221080493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连接器
CN113517584A (zh) 连接端子和连接器
CN218275156U (zh) 插座、插头及电连接器
CN215184653U (zh) 正反插一体的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21226604U (zh) 一种热插拔胶座
CN219535012U (zh) 同轴连接器
CN111834767B (zh) 电连接器
CN218242430U (zh) 连接器公端和电连接器
CN219267938U (zh) 血糖仪连接器
CN219809172U (zh) 一种无线安装的风扇框架
CN215645130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US20230013728A1 (en) Power connector for compact electronic systems
CN215184654U (zh) 正反插一体的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19436188U (zh) 连接器接口
CN218070237U (zh) 线对板连接器结构
CN211088575U (zh) 一种简易结构的USBType-C电源母座
CN215645087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20544324U (zh) 一种新型容差同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