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9052U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19052U CN218919052U CN202223598994.0U CN202223598994U CN218919052U CN 218919052 U CN218919052 U CN 218919052U CN 202223598994 U CN202223598994 U CN 202223598994U CN 218919052 U CN218919052 U CN 2189190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oves
- battery module
- battery
- side wall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池包,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模组壳体,所述模组壳体内设有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依次叠置,所述模组壳体设有沿第一方向相对分布的两个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内形成有中空腔,所述第一侧壁设有进出液口且在内侧面设有分流口,所述进出液口和所述分流口均与所述中空腔连通;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且所述支撑板在朝向所述电芯的侧面形成有凹槽,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电芯在所述凹槽处限定出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分流口连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可以降低浸没液用量,还能提高体积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背景技术
目前,当前动力电池的流动式浸没冷却方案液的流动需要特殊的导流结构件来帮助形成流道,电芯间一般不填充材料,全部填充浸没液,采用非相变浸没液时,浸没液一般将模组或电池包内部空间全部填充。
但是,现有技术中电芯之间不填充材料,全部填充浸没液虽然会提高散热和保温效率,但是会大大增大浸没液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可以降低浸没液用量,还能提高体积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包括:模组壳体,所述模组壳体内设有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依次叠置,所述模组壳体设有沿第一方向相对分布的两个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内形成有中空腔,所述第一侧壁设有进出液口且在内侧面设有分流口,所述进出液口和所述分流口均与所述中空腔连通;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且所述支撑板在朝向所述电芯的侧面形成有凹槽,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电芯在所述凹槽处限定出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分流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利用两个设有中空腔的第一侧壁进行导流并且通过第一侧壁上的分流口进行分流,利于提高体积利用率,而在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设置支撑板,且支撑板在朝向电芯的侧面设有凹槽,通过凹槽与电芯限定处流通通道,在第一侧壁内的中空腔内导入浸没液,浸没液通过分流口流向支撑板的凹槽与电芯限定出的流通通道内,并且流向另外一个第一侧壁内,通过在电芯之间设置具有流通通道的支撑板,减少了浸没液用量,而且还能提高散热和保温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贯通至所述支撑板的两端,以使所述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分流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凹槽,且两侧的所述凹槽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错开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支撑板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板与多个所5述电芯交错分布,且所述第一侧壁上的分流口设置为多个以与多个所述支撑板一一对
应,且所述分流口连通对应的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有多个所述凹槽,多个所述凹槽平行间隔开分布,且多个所述凹槽处限定的流通通道均与同一所述分流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电芯的高度和所述凹槽支撑板的高度相0同,所述分流口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模组壳体设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分布的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设有朝向所述电芯敞开的容纳槽,且在所述容纳槽处封堵有密封形变膜,所述密封形变膜适于在受压大于设定值时朝向所述容纳槽内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的上部区5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所述进出液口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中的一个设有进液管接口且另一个设有出液管接口,所述进液管接口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管接口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所述电池包和上述的电池模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组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个相邻电芯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相邻电芯之间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两个电芯之间连接支撑板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组壳体的第一侧壁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浸没液从第一侧壁的内腔流向相邻两个电芯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容纳槽、密封形变膜及浸没液之间的关系图。
附图标记:
电池包100,
模组壳体1,
第一侧壁11,分流口111,中空腔112,
第二侧壁12,容纳槽121,密封形变膜122,出液管接口123,进液管接口124,
模组2,电芯21,
支撑板3,凹槽31,实心结构32,流通通道33,
导热胶4,冷却板5,模组底板6,浸没液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在电芯21之间安装可与电芯21限定出流通通道33的支撑板3,保证浸没液7与电芯21大面的接触,同时提供相邻电芯21之间的支撑,并且可以降低浸没液7的用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减少导流结构件引起的模组2内部结构复杂,利用模组2的第一侧壁11中的空腔来分流和汇流,提高体积利用率;另外,在模组2的第一侧壁11设置容纳槽121,用于适应浸没液7的体积变化。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包括:模组壳体1和支撑板3。模组壳体1内设有多个电芯21,多个电芯21依次叠置,如电芯21构造为片状电芯,且多个电芯21沿电芯21的厚度方向依次叠置,以增大电池模组的电容量。
模组壳体1设有沿第一方向相对分布的两个第一侧壁11,第一侧壁11内形成有中空腔112,第一侧壁11设有进出液口且在内侧面设有分流口111,进出液口和分流口111均与中空腔112连通,其中,进出液口可设置为两个,一个作为进液口且另一个作为出液口,以使外部的冷却液可从一个进出液口进入到第一侧壁1的中空腔112内,且在进行冷却作用之后可从另一个进出液口流出,实现循环流动。
支撑板3设于相邻的两个电芯21之间,且支撑板3在朝向电芯21的侧面形成有凹槽31,支撑板3与电芯21在凹槽31处限定出流通通道33,如在每相邻的两个电芯21之间均设置支撑板3,使得每相邻两个电芯21之间均形成有两个流通通道33,流通通道33与分流口111连通。也就是说,流通通道33通过分流口111与第一侧壁1的中空腔112连通,分流口111可将中空腔112内的冷却液分流给流通通道33中,同样地,流通通道33中的冷却液又可通过分流口111汇流至中空腔112内。这样,中空腔112和流通通道33均可用于流通冷却液,由此,利于减少导流结构件,且利用模组的侧壁中的空腔来实现分流和汇流,提高体验利用率。
以及,通过在相邻两个电芯21之间设置支撑板3,利用支撑板3上的凹槽31与电芯21的侧壁共同限定出流通通道33,可保证流通通道33内的冷却液能够与电芯21的大面之间形成较大面积的接触,实现对电芯21的有效冷却和降温,保证冷却效果。同时,支撑板3在两个电芯21之间,可对两个电芯21起到互相支撑的作用,不仅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结构强度,且通过支撑板3填充了相邻两个电芯21之间的部分空间,降低浸没液用量,降低冷却成本。
其中,在实际设计时,模组壳体1内用于放置模组2,模组2包括多个电芯21,模组壳体1的形状设置为方形结构。第一方向可为模组壳体1的宽度方向,即模组壳体1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为第一侧壁11,第一侧壁11的内侧设有多个矩形的分流口111,且多个矩形的分流口111均匀的间隔开分布,且矩形分流口111排布后,上下表面平齐。当然在实际操作时,分流口111还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形状,如方形、圆形、多边形等;另外,在两个电芯21之间设置支撑板3时,支撑板3可采用双面胶与两侧的电芯21粘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利用两个设有中空腔112的第一侧壁11进行导流并且通过第一侧壁11上的分流口111进行分流,利于提高体积利用率,而在相邻的两个电芯21之间设置支撑板3,支撑板3除了用于支撑相邻的电芯21外,支撑板3在朝向电芯21的侧面还设有凹槽31,通过凹槽31与电芯21限定处流通通道33,在第一侧壁11内的中空腔112内导入浸没液7,浸没液7通过分流口111流向支撑板3的凹槽31与电芯21限定出的流通通道33内,并且流向另外一个第一侧壁11内,通过在电芯21之间设置具有流通通道33的支撑板3,减少了浸没液7的用量,而且还能提高散热和保温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31沿第一方向延伸贯通至支撑板3的两端,以使流通通道3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侧壁11的分流口111连通。
其中,一个支撑板3上设有多个凹槽31,多个凹槽31相互平行,且每个凹槽31沿第一方向延伸贯通至支撑板3的两端,第一方向指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4中的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方向,凹槽31可以达到将两个第一侧壁11上对应的一对分流口111之间连通,使得浸没液7从一个第一侧壁11流向另外一个第一侧壁11内,使得浸没液7在电芯21之间均匀分布,并能在电芯21的整个长度方向上都具有散热或保温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支撑板3的两侧均设有凹槽31,且两侧的凹槽31在支撑板3的厚度方向上错开分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板3的截面为连续的弓字形结构,通过将凹槽31在支撑板3的厚度方向上错开分布,可以使得支撑板3在与相邻的电芯21之间连接时,既能有一定的支撑,又能与相邻的电芯21之间都能形成流通通道33,从而对于相邻的电芯21都有较好的散热或者保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3为多个,多个支撑板3与多个电芯21交错分布,且第一侧壁11上的分流口111设置为多个以与多个支撑板3一一对应,且分流口111连通对应的支撑板3的凹槽31。
具体的,参照图5和图7所示,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11上对应位置的分流口111为一对,浸没液7通过第一侧壁11的分流口111流向了相邻的两个电芯21之间的支撑板3内的流通通道33内,图7中箭头方向表示浸没液7流动的方向,多个流通通道33可以使得浸没液7与两个相邻的电芯21之间高度方向上基本上都有接触,从而对电芯21进行冷却使得其散热,或者进行相应的保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3的一侧设有多个凹槽31,多个凹槽31平行间隔开分布,且多个凹槽31处限定的流通通道33均与同一分流口111连通。
实际设计时,分流口111的口径小于相邻的两个电芯21之间的距离,使得从一个分流口111出来的浸没液7尽可能到达对应位置的支撑板3与电芯21形成的流通通道33内,也使得一个支撑板3上的多个凹槽31就能与两个第一侧壁11上的同一位置的分流口111连通,达到较好的分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21的高度和支撑板3的高度相同,分流口111位于第一侧壁11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区域。
通过分流口111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电芯21的中间位置,从分流口111出来的浸没液7能够较快较多的流向电芯21的中间位置,可以对于电芯21中部发热量较大的区域进行快速有效的冷却,或者对于中部区域根据需要进行保温。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板3高度方向上的两端设置为实心结构32,可以将电芯21大面之间流动的浸没液7与电芯21顶部的导热胶4阻隔开,尽量避免因浸没液7与导热胶4之间的相容性而产生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组壳体1设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分布的两个第二侧壁12,第二侧壁12的内侧设有朝向电芯21敞开的容纳槽121,且在容纳槽121处封堵有密封形变膜122,密封形变膜122适于在受压大于设定值时朝向容纳槽121内变形。
实际中,第二方向与上述第一方向垂直,密封形变膜122一般采用蓝膜,容纳槽121设置成矩形槽,密封形变膜122粘接在矩形槽处并且封住矩形槽,浸没液7会受热膨胀,当全部空间都填充浸没液7后,浸没液7体积变化会对模组2或模组壳体1产生较大压力,影响整体的强度,设置容纳槽121可以用于适应浸没液7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体积变化,浸没液7冷却后体积恢复,则蓝膜恢复到原有的形状,参照图8所示,图8的左边是浸没液7受膨胀之前的示意图,图8右边是浸没液7受膨胀之后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121位于第二侧壁12的内侧的上部区域。容纳槽121开口位于第二侧壁12的上部区域,浸没液7填充后,上部的液体压强较小,可使得密封形变膜122的初始形变量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出液口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两个第二侧壁12中的一个设有进液管接口124且另一个设有出液管接口123,进液管接口124与进液口连通,出液管接口123与出液口连通。实际设计时,进液管接口124和出液管接口123是用于连通外界的液体管路,进液管接口124设置在一个第二侧壁12的一侧,出液管接口123设置在另外一个第二侧壁12的一侧,浸没液7在流动时,能流向每个相邻的电芯21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包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电池模组。继续参照图1所示,电池包100包括模组2,模组2由多个电芯21组成并且设置在模组壳体1内,模组壳体1底部为底板6,模组2上面是导热胶4,每个电芯21通过导热胶4连接上面的冷却板5。
其中,电池包100和上述的电池模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组壳体,所述模组壳体内设有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依次叠置,所述模组壳体设有沿第一方向相对分布的两个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内形成有中空腔,所述第一侧壁设有进出液口且在内侧面设有分流口,所述进出液口和所述分流口均与所述中空腔连通;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且所述支撑板在朝向所述电芯的侧面形成有凹槽,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电芯在所述凹槽处限定出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分流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贯通至所述支撑板的两端,以使所述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分流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凹槽,且两侧的所述凹槽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错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板与多个所述电芯交错分布,且所述第一侧壁上的分流口设置为多个以与多个所述支撑板一一对应,且所述分流口连通对应的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有多个所述凹槽,多个所述凹槽平行间隔开分布,且多个所述凹槽处限定的流通通道均与同一所述分流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高度和所述凹槽支撑板的高度相同,所述分流口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壳体设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分布的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设有朝向所述电芯敞开的容纳槽,且在所述容纳槽处封堵有密封形变膜,所述密封形变膜适于在受压大于设定值时朝向所述容纳槽内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的上部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液口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中的一个设有进液管接口且另一个设有出液管接口,所述进液管接口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管接口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98994.0U CN218919052U (zh) | 2022-12-29 | 2022-12-29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98994.0U CN218919052U (zh) | 2022-12-29 | 2022-12-29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19052U true CN218919052U (zh) | 2023-04-25 |
Family
ID=86016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598994.0U Active CN218919052U (zh) | 2022-12-29 | 2022-12-29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19052U (zh) |
-
2022
- 2022-12-29 CN CN202223598994.0U patent/CN21891905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06381B2 (en) | Serpentine cooling element for battery assembly | |
CN107112612B (zh) | 用于电池热管理应用的逆流式热交换器 | |
WO2024021481A1 (zh) | 液冷板及电池包 | |
CN116526015B (zh) | 电池模组及储能系统 | |
CN218602547U (zh) | 电池包散热装置、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9497922U (zh) | 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 |
CN115528349A (zh) | 一种集成热管理结构的单体电池及电池模组 | |
CN115000568A (zh) | 电芯模组和动力电池总成 | |
EP3796463B1 (en) | Battery pack | |
CN116544547A (zh) | 一种三面液冷的大圆柱电池系统 | |
CN111384465B (zh) | 电池包 | |
CN208127371U (zh) |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218919052U (zh)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218896728U (zh) | 电池包以及具有其的用电装置 | |
CN210349933U (zh) | 电池壳、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 |
CN219106298U (zh) | 电池包 | |
CN219801003U (zh) | 电池包 | |
CN115732807A (zh) | 一种并联式双独立腔体的传热结构 | |
CN215771325U (zh) | 电池包、电池系统及电动车 | |
CN210430028U (zh) | 电池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箱 | |
CN221126048U (zh) | 一种换热结构及电池包 | |
CN219267752U (zh) | 液冷板及具有该液冷板的液冷散热pack结构 | |
CN221708789U (zh) | 电芯的壳体组件、电芯和电池模组 | |
CN215933727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 | |
CN220984628U (zh) | 冷却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