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07508U - 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07508U
CN218907508U CN202223435673.9U CN202223435673U CN218907508U CN 218907508 U CN218907508 U CN 218907508U CN 202223435673 U CN202223435673 U CN 202223435673U CN 218907508 U CN218907508 U CN 2189075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per
shock absorber
front frame
main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3567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林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343567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075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075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075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涉及电动自行车技术领域。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包括主梁管、前车架和后车架,前车架位于主梁管与后车架之间;主梁管的一端与前车架活动连接,后车架与前车架转动连接,后车架与前车架之间间隔设有两个超斜减震器;超斜减震器倾斜设置,超斜减震器的一端与后车架转动连接,超斜减震器的另一端与前车架转动连接;超斜减震器靠近前车架的一端高于另一端。采用本实用新型,其采用减震器倾斜设计,可以利用较小的轴距空间做到超好减震效果,而且减震器工作行程不需要很长,遇到坑坑洼洼路面时,减震更柔和,车架更防震不易断裂,更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酒驾入行开始,人民对安全的重视托起了代驾行业兴起,由于代驾车专业版的特殊性要求,车架必须减震效果好,人骑行舒适安全。又要考虑保护电池,提高防震效果,不易出现故障造成起火风险,还要求车架具备矮,短,窄,小等必备条件才能满足专业代驾方便将代驾车放进小轿车后备箱以携带使用。传统的代驾车弊端:减震器一般都是直例式向上顶安装,减震效果一般,轮胎过减速带极限下压时,弹簧回位冲击大,存在车子不稳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其采用减震器倾斜设计,可以利用较小的轴距空间做到超好减震效果,而且减震器工作行程不需要很长,遇到坑坑洼洼路面时,减震更柔和,车架更防震不易断裂,更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包括主梁管、前车架和后车架,前车架位于主梁管与后车架之间;主梁管的一端与前车架活动连接,后车架与前车架转动连接,后车架与前车架之间间隔设有两个超斜减震器;超斜减震器倾斜设置,超斜减震器的一端与后车架转动连接,超斜减震器的另一端与前车架转动连接;超斜减震器靠近前车架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后车架与前车架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后车架顶部设有电池安装货架,电池安装货架顶部设有蓄电池。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前车架设有控制器盒。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器盒底部设有脚踏板转轴安装孔。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主梁管与前车架之间设有折叠器,主梁管与前车架通过折叠器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后车架设有安装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包括主梁管、前车架和后车架,前车架位于主梁管与后车架之间;主梁管的一端与前车架活动连接,后车架与前车架转动连接,后车架与前车架之间间隔设有两个超斜减震器;超斜减震器倾斜设置,超斜减震器的一端与后车架转动连接,超斜减震器的另一端与前车架转动连接;超斜减震器靠近前车架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其采用减震器倾斜设计,可以利用较小的轴距空间做到超好减震效果,而且减震器工作行程不需要很长,遇到坑坑洼洼路面时,减震更柔和,车架更防震不易断裂,更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去掉脚踏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主梁管;2-前车架;3-后车架;4-超斜减震器;5-第一转轴;6-电池安装货架;7-蓄电池;8-控制器盒;9-脚踏板转轴安装孔;10-折叠器;11-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者竖直,而是可以稍微的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于“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3,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的正视图;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去掉脚踏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包括主梁管1、前车架2和后车架3,前车架2位于主梁管1与后车架3之间;主梁管1的一端与前车架2活动连接,后车架3与前车架2转动连接,后车架3与前车架2之间间隔设有两个超斜减震器4;超斜减震器4倾斜设置,超斜减震器4的一端与后车架3转动连接,超斜减震器4的另一端与前车架2转动连接;超斜减震器4靠近前车架2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代驾电动车车架模块化设计成主梁管1、前车架2和后车架3三部分,蓄电池7可以安装在后车架3顶部,前轮安装于主梁管1前端,后轮安装于后车架3,座椅安装于前车架2。由于后车架3与前车架2之间间隔设有两个超斜减震器4,超斜减震器4倾斜设置,可以利用较小的轴距空间做到超好减震效果,在减震时,超斜减震器4的工作行程不需要很长,遇到坑坑洼洼路面时,减震更柔和,车架更防震不易断裂,更安全。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超斜减震器4采用现有电动车用弹簧阻尼减震器。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后车架3与前车架2之间通过第一转轴5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后车架3与前车架2之间通过第一转轴5转动连接,如此便于后车架3与前车架2之间的安装和转动。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后车架3顶部设有电池安装货架6,电池安装货架6顶部设有蓄电池7。
相比于传统将蓄电池7安装于电动车中间位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蓄电池7设置在后车架3顶部位置,如此蓄电池7安装于车尾,便于为控制器盒8的安装腾出位置。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前车架2设有控制器盒8。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控制器盒8,电动车相关的控制器等零部件可以放置于控制器盒8中进行存放,如此可以起到防水防火的作用。而且控制器盒8可以设置在前车架2中轴三角空位,设计成一个贯穿式防水控制器盒8,把空间利用到极致,把代驾电动车做到更小、更窄、更牢固、美观、安全,真正做到一款更专业适合代驾的高性能车架。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器盒8底部设有脚踏板转轴安装孔9。通过设置脚踏板转轴安装孔9,脚踏板的转轴可以穿过脚踏板转轴安装孔9进行安装。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主梁管1与前车架2之间设有折叠器10,主梁管1与前车架2通过折叠器10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折叠器10,主梁管1与前车架2通过折叠器10转动连接,如此便于通过折叠器10对主梁管1与前车架2之间进行折叠收纳,也便于其展开。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折叠器10采用现有折叠自行车常用的翻转锁紧折叠器。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后车架3设有安装槽1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安装槽11,可将后车轮的轮轴穿过安装槽11进行安装固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包括主梁管1、前车架2和后车架3,前车架2位于主梁管1与后车架3之间;主梁管1的一端与前车架2活动连接,后车架3与前车架2转动连接,后车架3与前车架2之间间隔设有两个超斜减震器4;超斜减震器4倾斜设置,超斜减震器4的一端与后车架3转动连接,超斜减震器4的另一端与前车架2转动连接;超斜减震器4靠近前车架2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代驾电动车车架模块化设计成主梁管1、前车架2和后车架3三部分,蓄电池7可以安装在后车架3顶部,前轮安装于主梁管1前端,后轮安装于后车架3,座椅安装于前车架2。由于后车架3与前车架2之间间隔设有两个超斜减震器4,超斜减震器4倾斜设置,可以利用较小的轴距空间做到超好减震效果,在减震时,超斜减震器4的工作行程不需要很长,遇到坑坑洼洼路面时,减震更柔和,车架更防震不易断裂,更安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
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梁管、前车架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位于所述主梁管与所述后车架之间;所述主梁管的一端与所述前车架活动连接,所述后车架与所述前车架转动连接,所述后车架与所述前车架之间间隔设有两个超斜减震器;所述超斜减震器倾斜设置,所述超斜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架转动连接,所述超斜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前车架转动连接;所述超斜减震器靠近所述前车架的一端高于另一端;所述后车架顶部设有电池安装货架,所述电池安装货架顶部设有蓄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与所述前车架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设有控制器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盒底部设有脚踏板转轴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管与所述前车架之间设有折叠器,所述主梁管与所述前车架通过所述折叠器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设有安装槽。
CN202223435673.9U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Active CN2189075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35673.9U CN218907508U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35673.9U CN218907508U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07508U true CN218907508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51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35673.9U Active CN218907508U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075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907508U (zh) 一种双减后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CN204383694U (zh) 一种多功能折叠电动车
CN207274833U (zh) 一种新型电动三轮车
CN106218707A (zh) 一种用于童车的转向装置
CN206125139U (zh) 一种用于童车的转向装置
CN213109647U (zh) 一种折叠电动自行车
CN218986849U (zh) 一种前置代驾版折叠车车架
CN206202569U (zh) 一种滑板车的减震机构
CN205952220U (zh) 一种用于电动滑板车的减震装置
CN107719530A (zh) 一种多功能自行车后座
CN204279816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车
CN221585645U (zh) 一种s形支架减震器的滑板车车架
CN220884670U (zh) 一种中置电机折叠减震后置款车架
CN104554578A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车
CN100463813C (zh) 沙滩车蓄电池安装结构
CN221188912U (zh) 一种三减震车架结构
CN217969732U (zh) 一种自行车的减震后座及折叠电动车
CN2181447Y (zh) 儿童用折叠车座
CN206141680U (zh) 一种隐藏式货运三轮车
CN221188915U (zh) 一种蜗牛轻便款电动自行车车架
CN220884663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单边撑s形后叉支架
CN210822573U (zh) 滑板车的新型减震结构
CN221163164U (zh) 一种轻便型电动自行车避震前叉
CN218806333U (zh) 一种便于检修的电动车前叉
CN210364237U (zh) 全避震山地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