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9262U - 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9262U
CN218889262U CN202222931393.0U CN202222931393U CN218889262U CN 218889262 U CN218889262 U CN 218889262U CN 202222931393 U CN202222931393 U CN 202222931393U CN 218889262 U CN218889262 U CN 2188892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limiting
rotating shaft
cove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3139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立耀
呙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3139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892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92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92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遮盖结构包括壳体及盖体。壳体包括第一端部,第一端部开设有收容孔。盖体装设于壳体,盖体能够相对壳体转动,以选择性地开放或遮挡收容孔,在盖体转动的过程中,至少部分盖体相对壳体沿转动轴的延伸方向运动,其中,盖体绕转动轴转动。盖体能够相对壳体转动并遮挡或开放收容孔,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开启的情况下,盖体旋转并开放收容孔,气溶胶生成介质可伸入收容孔内以被雾化结构加热。雾化结束且气溶胶生成介质从收容孔中取出后,盖体旋转并遮挡收容孔,防止灰尘或雾化后生成的杂质积累于收容孔内。并且,盖体通过旋转的方式与壳体结合,与拆卸式的盖体相比能减少在气溶胶生成装置高度方向上的堆叠和占用的空间。

Description

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是一种能够生成气溶胶供给使用者吸食的电子产品。目前,气溶胶生成装置大多具有雾化结构,气溶胶产生介质装设于收容孔内,并被雾化结构加热以产生气溶胶。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收容孔容易积攒灰尘或雾化后残留的杂质,影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至少用于解决灰尘进入并影响气溶胶生成装置使用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遮盖结构包括壳体及盖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开设有收容孔。所述盖体装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盖体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以选择性地开放或遮挡所述收容孔,在所述盖体转动的过程中,至少部分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壳体沿转动轴的延伸方向运动,其中,所述盖体绕所述转动轴转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部开设有与所述收容孔间隔的连接孔;所述盖体包括相接的本体和转轴,所述转轴伸入所述连接孔内,所述转轴用于在所述连接孔内转动,以带动所述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本体遮挡所述收容孔,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本体开放所述收容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壳体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远离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壳体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靠近所述第一端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背的第二端部,所述转轴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本体;所述连接孔的内壁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由所述第二端部至所述第一端部螺旋延伸;所述自由端设有与所述凸出部对应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设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沿所述连接端至所述自由端的方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面抵接配合,在所述转轴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导向面相对所述第一导向面滑动,以使所述转轴在所述连接孔内相对所述壳体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出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面相接的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配合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接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凸起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部包括相对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本体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一子部所在范围内。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本体抵接于所述第二子部,且所述本体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二子部所在范围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子部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部的方向凹陷形成定位槽。所述第一子部与第二子部相接处形成第三限位面。所述连接孔开设于所述定位槽的底部。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本体配合,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本体抵触,以阻止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本体向靠近所述第三限位面的方向转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设有贯穿所述本体和所述转轴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孔对应连通;所述遮盖结构还包括限位轴。所述限位轴伸入所述转轴内,所述限位轴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限位轴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限位轴的第二端穿过所述连接孔并通过限位件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部固定,所述限位轴用于限制所述转轴于所述连接孔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遮盖结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通孔内并套设于所述限位轴,所述弹性件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限位轴和所述通孔的内壁结合,所述弹性件用于提供弹性力,所述弹性力用于使所述转轴转动以带动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轴的第一端设有抵接部,所述通孔的内壁延伸形成有凸台。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抵接部结合,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凸台结合。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遮盖结构及雾化结构,所述雾化结构用于对位于所述收容孔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进行加工,以生成气溶胶。
本申请的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盖体能够相对壳体转动并遮挡或开放收容孔,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开启的情况下,盖体旋转并开放收容孔,气溶胶生成介质可伸入收容孔内以被雾化结构加热而生成气溶胶。雾化结束且气溶胶生成介质从收容孔中取出后,盖体旋转并遮挡收容孔,防止灰尘或雾化后生成的杂质积累于收容孔内。并且,盖体通过旋转的方式与壳体结合,与拆卸式的盖体相比能减少在气溶胶生成装置高度方向上的堆叠和空间的占用。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遮盖结构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遮盖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遮盖结构中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遮盖结构中盖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遮盖结构中盖体位于第一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遮盖结构中盖体位于第二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并非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以及,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在一个例子中,可以是固定连接,或者是可拆卸地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者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请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遮盖结构100包括壳体10及盖体30。壳体10包括相背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3,第一端部101开设有收容孔110。盖体30装设于壳体10,盖体30能够相对壳体10转动,以选择性地开放或遮挡收容孔110,至少部分盖体30相对壳体10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运动。其中,盖体30绕转动轴M转动。
其中,请结合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大致为一柱状体结构,且壳体10可为一体成型的整体结构。另外,壳体10可采用塑料、金属等材料制成。壳体10用于容置或连接雾化结构,雾化结构可对气溶胶生成介质300进行加工,以生成气溶胶。雾化结构可包括供电单元及加热单元。气溶胶生成介质300可通过收容孔110进入壳体10内并与雾化结构连接。
气溶胶生成介质300可以是固体药物等固体雾化介质。此外,气溶胶生成介质300也可以是装在固体容器内的液态雾化介质。使用时,固态雾化介质能够装设于收容孔110内,雾化结构可对位于气溶胶生成介质300进行加工,以生成气溶胶,用于供给使用者抽吸。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容孔110可为盲孔,用于连通壳体10的外部和壳体10的内部,此时,雾化结构设于壳体10内部。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收容孔110可为通孔,该通孔贯穿壳体10,以使第一端部101与第二端部103相互连通,此时,雾化结构与气溶胶生成介质300分别设于壳体10不同的两侧。
其中,转动轴M为垂直于第一端部101承载盖体30的平面的虚拟轴线。第一端部101用于承载盖体30。第二端部103与第一端部101相接,用以形成壳体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3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相背设置,第一端部101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朝垂直于转动轴M的平面投影形成的投影面,与第二端部103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朝该平面投影形成的投影面重叠。收容孔110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开设,并由第一端部101向第二端部103延伸。
盖体30能够相对壳体10绕转动轴M转动,盖体30转动可遮挡或开放收容孔110。盖体30还能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相对壳体10上升或下降。盖体30相对壳体10上升是指盖体30能够越来越靠近第一端部101或越来越远离第二端部103,盖体30相对壳体10下降是指盖体30能够越来越远离第一端部101或越来越接近第二端部103。另外,盖体30可采用塑料、金属等材料制成。
本申请的遮盖结构100中,盖体30能够相对壳体10转动并遮挡或开放收容孔110,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开启的情况下,盖体30旋转并开放收容孔110,气溶胶生成介质300可伸入收容孔110内以与雾化结构接触。雾化结束后盖体30旋转并遮挡收容孔110,防止灰尘或雾化后生成的杂质积累于收容孔110内。并且,盖体30通过旋转的方式与壳体10结合,与拆卸式的盖体30相比能减少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高度方向上的堆叠和空间的占用。
请参阅图3及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101开设有与收容孔110间隔的连接孔130。连接孔130自第一端部101向第二端部103延伸,并用于容置盖体30的部分结构,并使盖体30绕转动轴M相对壳体10转动时较为稳定,不易与壳体10脱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孔130为通孔,连接孔130贯穿壳体10并连通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3。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孔130为盲孔,连接孔130自第一端部101向第二端部103延伸一段距离,但并不贯穿第二端部103。
请参阅图3及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孔130的内壁设有凸出部131,凸出部131大致为一向连接孔130的中心轴方向延伸形成的环形结构。凸出部131分隔连接孔130为相互连通的第一段1301和第二段1303,第一段1301相较于第二段1303更靠近第一端部101,并且第一段1301的内径大于第二段1303的内径,连接孔130用于容置盖体30的部分结构,盖体30的部分结构能够抵接于凸出部131。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31自连接孔130靠近第二端部103的一端向靠近第一端部101的另一端延伸一段距离,用于与盖体30的部分结构抵接。
更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31设有第一导向面1311,第一导向面1311沿第二端部103至第一端部101螺旋延伸,第一导向面1311能够与盖体30的部分结构抵接,并使盖体30转动过程中能相对壳体10上升或下降。
请参阅图3及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31还设有与第一导向面1311相接的第一限位面1313,转动轴M可垂直于第一限位面1313。在盖体30绕转动轴M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面1313能够承载盖体30的部分结构。
具体地,请结合图6,凸出部131设有第一承载面1317,第一承载面1317与第一导向面1311的靠近第二端部103的一端相接。且沿连接孔130的延伸方向,第一承载面1317与第一限位面1313相对第二端部103具有高度差,即,以第二端部103为起点基准,第一承载面1317的高度低于第一限位面1313。
再具体地,第一限位面1313上开设有凹槽1315,凹槽1315由第一限位面1313向第二端部103凹陷形成,并将第一限位面1313分为第一部分13131和第二部分13133。第一部分13131的一端与第一导向面1311相接,第一部分13131的另一端与凹槽1315的一侧相接;第二部分13133的一端与凹槽1315的另一侧相接,第二部分13133的另一端与第一承载面1317具有高度差。
更具体地,凹槽1315包括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一面13151和第二面13153,且第一面13151与第二面13153不相接,第一面13151与第一部分13131相接,第二面13153与第二部分13133相接。
请参阅图2及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盖体30包括相接的本体31和转轴33。本体31大致为一板状结构,转轴33自本体31接近第一端部101的表面延伸。本体31用于遮盖或开放收容孔110。转轴33大致为一圆柱体结构,转轴33设于连接孔130内并与壳体10转动连接。转轴33绕转动轴M转动的情况下,与其相连的本体31被转轴33带动以绕转动轴M转动,并使本体3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101包括相对的第一子部1011和第二子部1013,在本体31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本体31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朝垂直于转动轴M的平面投影形成的投影面落在第一子部1011所在范围内,在本体31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本体31抵接于第二子部1013,且本体31朝该平面投影形成的投影面落在第二子部1013所在范围内。
第一子部1011为在本体31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端部101上的用于承载本体31的结构。第二子部1013为在本体31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端部101上的用于承载本体31的结构。第一子部1011和第二子部1013相接并共同构成第一端部10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31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一子部1011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且本体31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子部1011的横截面的面积。在本体31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本体31与第一子部1011形状配合,因此本体31的全部结构都能够收容在第一子部1011内。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31朝垂直于转动轴M的平面投影形成的投影面全部落在第一子部1011所在的范围内,且本体31朝该平面投影形成的投影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子部1011的横截面的面积。在本体31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本体31的全部结构都能够收容在第一子部1011内。
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第一子部1011向第二端部103的方向凹陷形成定位槽150,并且第一子部1011与第二子部1013相接处形成第三限位面1015;连接孔130开设于定位槽150的底部,在本体31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定位槽150与本体130配合,并且第三限位面1015与本体130的侧面抵触,以阻止位于第一位置的本体31向靠近第三限位面1015的方向转动。
定位槽150为用于容置盖体30的部分结构。定位槽150包括相接的第三限位面1015和底面,连接孔130开设于定位槽150的底面。由于定位槽150开设于第一子部1011,因此,定位槽150的底面与第二子部1013的顶面之间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具有高度差。因此,定位槽150与第二子部1013相接的一端形成第三限位面1015。定位槽150与本体31的形状配合,因此,第三限位面1015能够与本体31靠近第二子部1013的侧面相配合。
本体31绕转动轴M的转动方向可包括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X2。其中,第一方向X1可为顺时针方向,在本体31沿第一方向X1转动时,本体31逐渐远离第三限位面1015。第二方向X2为逆时针方向,在本体31沿第二方向X2转动时,本体31逐渐靠近第三限位面1015。在本体31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本体31能够绕转动轴M向第二位置转动。若本体31绕转动轴M向第一方向X1转动,此时本体31能够转出定位槽150外并逐渐与第二子部1013的顶面抵接。若本体31绕转动轴M向第二方向X2转动,此时第三限位面1015与本体31靠近第二子部1013的侧面抵接,以阻止位于第一位置的本体31继续绕第二方向X2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本体31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本体31位于定位槽150内并遮盖收容孔110,避免灰尘等进入收容孔110内。在一个例子中,本体31与第一端部101抵接,防止灰尘从缝隙中进入收容孔110内。在另一个例子中,本体31与第一端部101间具有空隙,可减小盖体30旋转时本体31与第一端部101之间产生的摩擦。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本体31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本体31旋转至定位槽150外并开放收容孔110,气溶胶生成介质300(图7示)可通过收容孔110与雾化结构(图7示)接触。在一个例子中,本体31可与第一端部101抵接,增大本体31与第一端部101之间的摩擦。在另一个例子中,本体31与第一端部101间具有空隙,避免本体31与第一端部101之间发生碰撞。
具体地,请参阅图3及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转轴33包括相对的连接端331和自由端333。转轴33的连接端331与本体31固定连接,转轴33的自由端333伸入连接孔130内并与凸出部131抵触。转轴33在转动时能够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相对第二端部103上升或下降,并推动本体31与第一端部101分离或带动本体31与第一端部101抵接。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盖体30设有贯穿本体31和转轴33的通孔35,通孔35用于容置其他辅助限位或辅助旋转的结构。连接孔130的第二段1303与通孔35对应连通,并且通孔35的延伸方向与连接孔130的延伸方向一致,都为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
再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31向连接孔130的中心轴方向延伸的宽度为第一宽度W1;转轴33的外壁与通孔35内壁间具有第二宽度W2。转轴33的外径与连接孔130的内径相适应,且第一宽度W1与第二宽度W2相适应,因此转轴33的自由端333能够伸入连接孔130的第一段1301内并与凸出部131抵接,转轴33和壳体10连接紧密,不易脱落。
更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3及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转轴33的自由端333设有与凸出部131对应的配合部335,配合部335与凸出部131配合,可使转轴33转动时在连接孔130内相对壳体10上升或下降。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配合部335设有第二导向面3351,第二导向面3351沿连接端331至自由端333的方向螺旋延伸。第一导向面1311与第二导向面3351的倾斜角度大致相近,因此在转轴33的自由端333伸入连接孔130的情况下,配合部335能够与凸出部131配合。在转轴33转动的情况下,第一导向面1311与第二导向面3351抵接配合,并且第二导向面3351相对第一导向面1311滑动,以使转轴33在连接孔130内相对壳体10上升或下降。
更具体地,请结合图5,配合部335设有与第二导向面3351相接的第二限位面3353。第一限位面1313和第二限位面3353能够相互配合,以使转轴33的配合部335与连接孔130的凸出部131配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面1313和第二限位面3353为相互抵接配合的斜面,且第一限位面1313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导向面1311不同,第二限位面3353的倾斜角度与第二导向面3351不同。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面1313和第二限位面3353为相互抵接配合的平面,且第一限位面1313和第二限位面3353分别与壳体10的底面平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配合部335设有第二承载面3357,第二承载面3357与第二导向面3351的靠近本体31的一端相接。沿通孔35的延伸方向,第二承载面3357与第二限位面3353相对本体31具有高度差,即,以本体31为起点基准,第二承载面3357的高度低于第二限位面3353。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面3353上还设有与凹槽1315配合的凸起3355,凸起3355由第二限位面3353向远离本体31的方向延伸形成,并将第二限位面3353分为第三部分33531和第四部分33533。第三部分33531的一端与第二承载面3357具有高度差,第三部分33531的另一端与凸起3355的一侧相接;第四部分33533的一端与第二导向面3351相接,第四部分33533的另一端与凸起3355的另一侧相接。
更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凸起3355包括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三面33551和第四面33553,且第三面33551与第四面33553不相接,第三面33551与第三部分33531相接,第四面33553与第四部分33533相接。在转轴33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的情况下,凸起3355的第三面33551与凹槽1315的第一面13151抵接,并能经凹槽1315的第一面13151离开凹槽1315内。
请结合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本体31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导向面1311与第二导向面3351配合。凸起3355抵接于第一承载面1317,第一限位面1313与第二承载面3357位置对应并间隔,第二限位面3353与第一承载面1317位置对应并间隔。
请结合图6,在本体31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转轴33在连接孔130内沿第一方向X1转动,本体31也跟随转轴33一起绕转动轴M转动。在转动过程中,第二导向面335沿着第一导向面1311滑动并逐渐上升,凸起3355逐渐与第一导向面1311接触并沿第一导向面1311上升,以使盖体30相对壳体10上升,直至第一导向面1311与第二导向面3351相互分离,凸起3355收容于凹槽1315内。
在本体31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凸起3355收容于凹槽1315内,第一限位面1313的第一部分13131与第二限位面3353的第三部分33531抵接,第一限位面1313的第二部分13133与第二限位面3353的第四部分33533抵接。凹槽1315的第一面13151与凸起3355的第三面33551抵接,凹槽1315的第二面13153与凸起3355的第四面33553抵接。第一导向面1311与第二承载面3357位置对应并间隔,第二导向面3351与第一承载面1317位置对应并间隔。
在本体31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转轴33在连接孔130内沿第二方向X2转动,本体31也跟随转轴33一起绕转动轴M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凸起3355从凹槽1315内脱离,并沿第一导向面1311下降,以使盖体30相对壳体10下降。此时第一导向面1311与第二导向面3351始终相互分离,直到本体31回到第一位置,第一导向面1311与第二导向面3351再重新相互配合并抵接。
请参阅图2及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遮盖结构100还可包括限位轴50。限位轴50伸入转轴33内并与壳体10连接,用于限制转轴33于连接孔130内,防止盖体30与壳体10相互脱落。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限位轴5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51及第二端53,限位轴50的第一端51位于通孔35内,限位轴50的第二端53穿过连接孔130的第二段1303并与第二端部103固定。
请参阅图2及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遮盖结构100还可包括限位件70,限位轴50的第二端53位于壳体10外的部分开设有环形卡槽55,限位件70卡设于环形卡槽55内并位于连接孔130外,限位件70与第二端部103抵接,以使限位轴50与第二端部103固定,防止限位轴50相对第二端部103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遮盖结构100还可包括弹性件90。弹性件90安装于通孔35内并套设于限位轴50,弹性件90相对的两端与分别限位轴50和通孔35的内壁结合。弹性件90用于提供弹性力,弹性力用于使转轴33转动以带动本体31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以使盖体30能自动复位。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限位轴50的第一端51设有抵接部511,通孔35的内壁向靠近通孔3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形成有凸台351,抵接部511可卡设于凸台351靠近第一端部101的一侧,且限位轴50的第二端53可穿过凸台351。弹性件90的一端与抵接部511结合,弹性件90的另一端与凸台351结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本体31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转轴33在连接孔130内沿第一方向X1转动,本体31也跟随转轴33一起绕转动轴M转动。转轴33沿转动轴M的延伸方向上升,弹性件90被压缩。到达第二位置后,凸起3355与凹槽1315配合,弹性件90处于最大压缩状态。在本体31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使用者需手动点拨本体31并使凸起3355退出凹槽1315,弹性件90回复形变产生的弹性力,使转轴33有下降的趋势,此时,凸起3355与第一导向面1311接触并沿第一导向面1311下降,以带动盖体30相对壳体10下降的同时能够带动转轴33绕转动轴M沿第二方向X2转动,直至第一导向面1311与第二导向面3351重新配合,凸起3355与第一承载面1317抵接。转轴33在连接孔130内沿第二方向X2转动,本体31也跟随转轴33一起绕转动轴M转动,实现了盖体30的半自动复位。
请参阅图2及图7,本申请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的遮盖结构100及雾化结构。雾化结构用于加热位于收容孔110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300。使用时,气溶胶生成介质300可放置于收容孔110内,雾化结构对气溶胶生成介质300加热以产生气溶胶。使用完成后,遮盖结构100能够阻止灰尘进入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内部,避免影响雾化结构的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例子中”、“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遮盖结构,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开设有收容孔;及
盖体,装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盖体能够相对所述壳体转动,以选择性地开放或遮挡所述收容孔,在所述盖体转动的过程中,至少部分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壳体沿转动轴的延伸方向运动,其中,所述盖体绕所述转动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开设有与所述收容孔间隔的连接孔;所述盖体包括相接的本体和转轴,所述转轴伸入所述连接孔内,所述转轴用于在所述连接孔内转动,以带动所述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本体遮挡所述收容孔,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本体开放所述收容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壳体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远离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盖体相对所述壳体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靠近所述第一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背的第二端部,所述转轴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本体;所述连接孔的内壁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由所述第二端部至所述第一端部螺旋延伸;所述自由端设有与所述凸出部对应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设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沿所述连接端至所述自由端的方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面抵接配合,在所述转轴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导向面相对所述第一导向面滑动,以使所述转轴在所述连接孔内相对所述壳体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遮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面相接的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配合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接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凸起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包括相对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本体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一子部所在范围内,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本体抵接于所述第二子部,且所述本体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二子部所在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遮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子部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部的方向凹陷形成定位槽,所述第一子部与第二子部相接处形成第三限位面;所述连接孔开设于所述定位槽的底部,在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本体配合,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本体抵触,以阻止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本体向靠近所述第三限位面的方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设有贯穿所述本体和所述转轴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孔对应连通;所述遮盖结构还包括:
限位轴,伸入所述转轴内,所述限位轴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限位轴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限位轴的第二端穿过所述连接孔并通过限位件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部固定,所述限位轴用于限制所述转轴于所述连接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遮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结构还包括:
弹性件,安装于所述通孔内并套设于所述限位轴,所述弹性件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限位轴和所述通孔的内壁结合,所述弹性件用于提供弹性力,所述弹性力用于使所述转轴转动以带动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遮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轴的第一端设有抵接部,所述通孔的内壁延伸形成有凸台;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抵接部结合,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凸台结合。
1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遮盖结构;及
雾化结构,所述雾化结构用于雾化位于所述收容孔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以生成气溶胶。
CN202222931393.0U 2022-11-03 2022-11-03 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88892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31393.0U CN218889262U (zh) 2022-11-03 2022-11-03 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31393.0U CN218889262U (zh) 2022-11-03 2022-11-03 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9262U true CN218889262U (zh) 2023-04-21

Family

ID=86002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31393.0U Active CN218889262U (zh) 2022-11-03 2022-11-03 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892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31229B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US6085387A (en) Hinge device
US20040137970A1 (en) Hinge device
CN116480680B (zh) 折叠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CN111616415B (zh) 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889262U (zh) 遮盖结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US2011025674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dust-proof device with self-driven arrangement
CN210463300U (zh) 用于窗式空调器的密封装置及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
TWI248693B (en) Battery charger
CN110677761B (zh) 无线耳机充电盒
JP4212525B2 (ja) 充電装置
EP3627627B1 (en) Card bracke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131624B (zh) 空调器的开关门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490095B (zh) 充电盒
CN112291671B (zh) 充电盒和耳机组件
CN113301283B (zh) 一种侧键结构及电视机盒
CN106724867B (zh) 一种开盖结构和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CN213185540U (zh) 充电盒
CN218959273U (zh) 连接装置、传感器、用电装置
JP5893862B2 (ja) 送風機
CN218603544U (zh) 一种摄像终端
CN108903796B (zh) 一种铰接结构以及具有其的地刷以及地刷窗盖的安装方法
CN211150900U (zh) 转接器与电子设备
CN220000751U (zh) 进气组件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0316097B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