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76852U - 一种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76852U
CN218876852U CN202220863269.2U CN202220863269U CN218876852U CN 218876852 U CN218876852 U CN 218876852U CN 202220863269 U CN202220863269 U CN 202220863269U CN 218876852 U CN218876852 U CN 2188768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back door
inner panel
hole
wind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6326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随学永
孔玲平
李�灿
刘业鹏
朱春伟
周柯涛
关鹏飞
田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z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6326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768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768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768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所述加强件用于固定在后背门的内板上,位于内板的窗口的一侧,并能包围所述窗口的对应端;所述加强件的横截面中部相对于其横截面的边缘凸出并形成加强筋。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满足后背门轻量化性能的同时大幅度提升后背门的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后背门上一般经由塑料内板和塑料外板组合得到,且内板和外板上均设有长方形的用于安装挡风玻璃的窗口;这种全塑料设计导致后背门(尤其是其窗口区域)存在刚度或强度不足或脆性大、易在磕碰中断裂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将该加强件设置在后背门内部,可以增加后背门的整体强度。
所述加强件用于固定在后背门的内板上,位于所述内板上开设的窗口的一侧,并能包围所述窗口的对应端;所述加强件的横截面中部相对于其横截面的边缘凸出并形成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的下部设有仿形孔,所述仿形孔与所述内板上开设的减重孔的形状相同。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的上部设有用于安装加强支架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后背门,包括内板、外板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加强件,所述内板上设有贯穿其的窗口,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之间,且位于所述窗口的两个相对侧,将所述窗口的端部包围。
可选地,所述内板对应所述加强件的位置具有U型的横截面,用于形成容纳所述加强件的容置空间。
可选地,所述容置空间的底部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自所述容置空间底部向外延伸形成,其远离所述内板的一端与所述加强件相抵。
可选地,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为塑料件,所述加强件为金属件。
可选地,所述窗口下方设有多个贯穿所述内板的减重孔,所述加强件的下部覆盖多个所述减重孔的至少其中之一。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的下部设有对应所述减重孔的仿形孔,所述仿形孔的周侧设有安装孔,用于将所述加强件的下部固定在所述减重孔的周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加强件。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一用于加强内板强度的加强件,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满足后背门轻量化要求的同时大幅度提升后背门的强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背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板沿B-B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板上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板与加强件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件和加强支架安装在内板上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件与加强支架连接形成框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板朝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板下部和牌照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件、加强支架、补强筋、门锁配合区域与锁加强板在内板上连接形成框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I-第一开口,II-第二开口,III-区域,IV-门锁配合区域,
10-内板,101-窗口,102-第一加强筋,103-减重孔,1031-第一减重孔,1032-第二减重孔,1033-第三减重孔,1034-第四减重孔,1035-第五减重孔,1036-第六减重孔,104-第二加强筋,2-外板,3-加强件,31-安装孔,32-仿形孔,4-加强支架,5-撑杆加强板,6-锁加强板,7-补强筋,71-第一筋体,72-第二筋体,8-第一配合台,9-第二配合台,11-第三配合台,12-第四配合台,13-第五配合台,14-第一结构胶,15-第二结构胶,16-第三结构胶,17-第四结构胶,18-第五结构胶,19-牌照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实施例一
如图1到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的后背门包括内板10、外板2和位于内板10与外板2之间的一对加强件3;其中,内板10和外板2由塑料制成,加强件3由金属制成;内板10上设有用于安装后挡风玻璃(图未示)的长方形窗口101;加强件3整体呈U型,具有朝向窗口101的第一开口I;在内板10的外侧,两个加强件3分别设置在窗口101的左右两侧,并在窗口101左右两侧的外围包围窗口101的对应端。如图3所示,该加强件3的横截面中部相对于其横截面的边缘凸出并形成加强筋,以形成能增加自身惯性矩的U型横截面,该U型横截面具有朝向外侧的第二开口II。基于此,窗口101附近(尤其是窗口101的左右两端附近)的强度将因加强件3的包围而得到提升,当内板10与外板2组装得到后背门后,在后背门重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该后背门的强度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窗口101的各边缘相对于其附近的内板10向外凸伸;在内板10对应加强件3的位置具有呈U型且开口朝外的横截面,此结构能够在内板10上形成容纳加强件3的容置空间,并与同样具有U型横截面的加强件3协同增加内板10的惯性矩,增强内板10的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和侧向刚度,进而提升后背门的弯曲刚度、扭转性能和抗蠕变能力。
更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在被加强件3所覆盖的内板10区域,自容置空间的底部朝外延伸形成有第一加强筋102,第一加强筋102呈十字型或T型,用于与加强件3相抵,从而构建内板10与加强件3之间的接触点与传力路径,防止塑料制内板10与金属制加强件3之间出现无法紧密连接的情况。
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9,内板10上还设有一金属制的加强支架4,该加强支架4位于两个加强件3的上端之间,且其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件3相连,以将两个加强件3连接在一起;对应地,加强件3上设有用于供安装加强支架4的固定件穿入的通孔;加强支架4与两个加强件3能共同在后背门上形成开口方向朝下的金属框架,从而更进一步地提升加强件3增加后背门强度的效果。可选地,某些车型中,加强支架4还可以作为扰流板的安装加强座,为扰流板提供具有可靠刚度的安装点。
优选地,加强件3上还设有数个安装孔31,用于与诸如螺栓之类的固定件配合,实现加强件3与内板10的固定连接。优选地,安装孔31的直径为8mm,且各安装孔31间距不超过220mm。
更优选地,本实施例于窗口101的下边缘附近设有六个贯穿内板10的减重孔103,用于在不过分影响内板10总体强度的前提下确保后背门的轻量化性能。具体地,这些减重孔103从左到右依次为第一减重孔1031、第二减重孔1032、第三减重孔1033、第四减重孔1034、第五减重孔1035和第六减重孔1036,其中第一减重孔1031和第六减重孔1036分别位于窗口101下边缘的左右拐角附近,第一减重孔1031具体位于窗口101左侧对应加强件3下缘的位置,第六减重孔1036具体位于窗口101右侧对应加强件3下缘的位置;对应地,加强件3的下缘设有与第一减重孔1031或第六减重孔1036的形状对应的仿形孔32,仿形孔32的周侧也设有安装孔31。
如此,能通过仿形孔32周侧的安装孔31,第一减重孔1031和第六减重孔1036周围的加强件3部分与内板10固定相连,相当于在对内板10减重的同时,又对位于窗口101拐角附近的减重孔103进行了补强处理,以确保后背门上不存在强度过低的区域。进一步地,内板10于第二减重孔1032、第三减重孔1033、第四减重孔1034和第五减重孔1035的周侧还设有第二加强筋104,第二加强筋104或横向或竖向地设置在这些减重孔103的周侧,以同样起到确保后背门上不出现强度过低区域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调整第二加强筋104的高度、间距和壁厚来调节第二加强筋104的强度。
进一步地,在加强件3的下部,具体在窗口101右下角的斜下方,还可设置一金属制的撑杆加强板5,用于在行李箱撑杆(图未示)工作时隔着内板10承受行李箱撑杆对后背门施加的力,以确保后背门与行李箱撑杆相接触区域的强度和耐磨性(硬度)。
可选地,加强支架4的上部(见图8中区域III)可设置一与内板10卡接的塑料上饰板(图未示),使该塑料上饰板夹设于内板10与外板2之间,且其上设置卡扣或能与螺栓配合的通孔,以使外板2可通过与塑料上饰板卡接或螺接的方式与内板10的上部固定连接。
实施例二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内板10于其减重孔103的下方还设有一对X型补强筋7,这两个补强筋7一左一右地设置在内板10上,并自内板10的内侧表面向车内凸伸,能够在确保内板10轻量化性能的同时增强内板10下部的强度,同时对窗口101起补强作用,进而增加整个后背门的强度。此外,在内板10下部的中间位置还设有一用于安装后背门锁(图未示)的门锁配合区域IV,该门锁配合区域IV内安装有一金属制的锁加强板6,用于增加后背门锁安装处的强度;该锁加强板6可以通过为后背门锁提供具有高刚度的安装点的方式,或通过加强门锁配合区域IV强度的方式增加后背门锁安装处的强度。
具体地,补强筋7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筋体71和第二筋体72,其中第一筋体71自实车左上方向右下方延伸,第二筋体72自右上方向左下方延伸。本实施例中,位于内板10左部的补强筋7位于第一减重孔1031、第二减重孔1032和第三减重孔1033的下方,其第一筋体71的上端与第一减重孔1031相连,其第二筋体72的上端与第三减重孔1033相连,第一筋体71的下端伸至门锁配合区域IV的左上部,其第二筋体72的下端伸至内板10的左边缘;位于内板10左部的补强筋7处于第四减重孔1034、第五减重孔1035和第六减重孔1036的下部,其第一筋体71的上端与第四减重孔1034相连,其第二筋体72的上端与第六减重孔1036相连,其第一筋体71的下端伸至内板10的右边缘,其第二筋体72的上端伸至门锁配合区域IV的右上部。基于此,当加强件3、加强支架4和锁加强板6均安装在内板10上之下,加强件3、加强支架4、门锁配合区域IV、锁加强板6和补强筋7五者将连成如图12所示的不规则形状的封闭路径,等同于在内板10上形成了一具有高强度的封闭框架,能够大幅度增强后背门的强度,并降低后背门经碰撞下开裂解体的风险。
请转回参阅图11,本实施例于第一减重孔1031的下方还设有第一配合台8,于第二减重孔1032的下方还设有第二配合台9,于第三减重孔1033和第四减重孔1034的下方还设有第三配合台11,于第五减重孔1035的下方还设有第四配合台12,于第六减重孔1036的下方还设有第五配合台13;第一配合台8、第二配合台9、第三配合台11、第四配合台12和第五配合台13均自内板10内表面向外凸伸形成,其顶部用于涂覆结构胶,以使内板10与外板2之间除靠诸如螺栓之类的固定件相连外还存在粘结力,确保此二者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更进一步地,当各配合台上均涂覆结构胶后,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配合台8上的第一结构胶14位于左侧的补强筋7的左侧,第二配合台9上的第二结构胶15位于左侧的补强筋7的中部夹角处,第三配合台11上的第三结构胶16位于左侧的补强筋7与右侧的补强筋7之间,第四配合台12上的第四结构胶17位于右侧的补强筋7的中部夹角处,第五配合台13上的第五结构胶18位于右侧的补强筋7的右侧,各结构胶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内板10下部,以确保将内板10下部与外板2可靠地粘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于内板10和外板2之间还设有塑料制的牌照安装板19(见图11),该牌照安装板19位于锁加强板6附近且与内板10之间存在距离,用于与外板2通过粘接的方式相连,以为车辆牌照(图未示)提供安装点。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一用于加强内板10强度的加强件3或设置一具有补强筋7的内板10,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满足后背门轻量化性能的同时大幅度提升后背门的强度;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加强支架4、补强筋7、门锁配合区域IV和锁加强板6,本实用新型能在后背门上形成一具有高强度的封闭框架,并大幅度增强后背门的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后背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3)用于固定在后背门的内板(10)上,位于所述内板(10)上开设的窗口(101)的一侧,并能包围所述窗口(101)的对应端;所述加强件(3)的横截面中部相对于其横截面的边缘凸出并形成加强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3)的下部设有仿形孔(32),所述仿形孔(32)与所述内板(10)上开设的减重孔(103)的形状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3)的上部设有用于安装加强支架(4)的通孔。
4.一种后背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10)、外板(2)以及如权利要求1到3任一项所述的加强件(3),所述内板(10)上设有贯穿其的窗口(101),所述加强件(3)位于所述内板(10)与所述外板(2)之间,且位于所述窗口(101)的两个相对侧,将所述窗口(101)的端部包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10)对应所述加强件(3)的位置具有U型的横截面,用于形成容纳所述加强件(3)的容置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底部设有第一加强筋(102),所述第一加强筋(102)自所述容置空间底部向外延伸形成,其远离所述内板(10)的一端与所述加强件(3)相抵。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10)和所述外板(2)为塑料件,所述加强件(3)为金属件。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101)下方设有多个贯穿所述内板(10)的减重孔(103),所述加强件(3)的下部覆盖多个所述减重孔(103)的至少其中之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3)的下部设有对应所述减重孔(103)的仿形孔(32),所述仿形孔(32)的周侧设有安装孔(31),用于将所述加强件(3)的下部固定在所述减重孔(103)的周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到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加强件(3)。
CN202220863269.2U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 Active CN2188768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63269.2U CN218876852U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63269.2U CN218876852U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76852U true CN218876852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41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63269.2U Active CN218876852U (zh) 2022-04-14 2022-04-14 一种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768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67841B2 (en) Motor vehicle trunk lid
US7125067B2 (en) Magnesium door assembly for automobiles
US4769951A (en) Door made of plastic material for motor vehicles
JPS62134327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US10773577B2 (en) Vehicle rear door made of resin
WO2018177388A1 (en) A Composite Tailgate
CN214450199U (zh) 一种汽车尾门门框
CN218876852U (zh) 一种后背门加强件、后背门及车辆
JP2006116997A (ja) リヤゲート構造
CN218876853U (zh) 一种后背门内板、后背门及车辆
CN112026932A (zh) 一种汽车塑料顶边梁安装结构及电动汽车
WO2020113864A1 (zh) 一种轻量化车门框架组件和车门总成
CN209505403U (zh) 一种后车门锁安装加强板结构
US11712949B2 (en) Automobile side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CN209888612U (zh) 一种车门框架安装结构及车门总成
CN111845293A (zh) 一种维修保养便利的复合材料车门
CN210289470U (zh) 一种汽车车门铰链加强板结构
JPS62134326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CN220374254U (zh) 天窗加强框以及车辆
JPH10181352A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パーティションサッシュの下部取付構造
CN110816230A (zh) 背门及汽车
CN110182025A (zh) 一种汽车车门下铰链加强件
CN218505636U (zh) 车门和车辆
CN220615441U (zh) 一种复合材料尾门内板加强结构
CN209224899U (zh) 一种轻量化汽车车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