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60647U -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60647U
CN218860647U CN202320014336.8U CN202320014336U CN218860647U CN 218860647 U CN218860647 U CN 218860647U CN 202320014336 U CN202320014336 U CN 202320014336U CN 218860647 U CN218860647 U CN 2188606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water
sump
area
wei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1433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丽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Jujie Innovative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Jujie Innovative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Jujie Innovative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Jujie Innovative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1433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606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606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606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包括罐体,罐体内横向设置有整流部件和油堰板,整流部件与罐体的前端之间形成气液入口区,气液入口区内设置有适配进口的进料分布器,整流部件与油堰板之间设置有油水聚集装置,整流部件与油水聚集装置之间形成油水聚集分离区,油水聚集装置与油堰板之间形成油水沉降分离区,油堰板与罐体的后端之间形成油仓水仓区,油仓水仓区内的空间分隔为油仓和水仓,油仓通过油堰板的堰口与油水沉降分离区相连通,油相出口与油仓相连通,水仓通过通道与油水沉降分离区相连通,水相出口与水仓相连通;本卧式三相分离器,内部进行了分区和更合理的布局,不仅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而且使得流动更稳定,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卧式分离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
背景技术
三相分离器(或称为三相分离装置、油气水三相分离器)是油田地面处理系统的重要设备,通常安装于地面上,可以使得地层流体中的油、气、水实现三相分离,并且能对各部分的产量进行精确的计量,广泛应用于各大油气田。
三相分离器通常分为立式、卧式、球形三种形式,由于搬运方便,卧式三相分离器的实际使用量最大,传统的卧式三相分离器通常包括罐体和设置于罐体内的内部构件,所述内部构件通常包括入口分流器、消泡器、聚结板、涡流消除器、除雾器等;但是,现有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内部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区和布局,统一进行油、气、水的三相分离,混合气液在内部没有阻挡、流速快,停留时间短,不仅影响分离效果,而且存在设备体积较大、占地较大的问题,例如,中国专利CN 1343133 A公开的一种三相分离器,其罐槽内部仅利用溢流坝进行了简单、局部的分隔,使得油、气、水三相都混合在罐槽所形成的内部空腔中进行分离,流速快,存在返混和停留时间不足的问题,导致分离效果有待提高;又如,中国专利CN110304687A公开的一种三相分离器,其壳体内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区,仅在油出口和水出口之间利用堰板就进行了简单、局部的分隔,使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油、气、水三相也是混合在壳体所形成的内部空腔中进行分离,流速快,同样存在返混和停留时间不足的问题,分离效果有待提高,也正是由于现有三相分离器内部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区和布局,还导致现有三相分离器内的空间利用率低,结构不够紧凑,存在体积较大、占地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分区、且布局更加合理的卧式三相分离器,不仅可以提高内部的空间利用率、缩小体积;而且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主要构思为: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构造有进口、气相出口、油相出口以及水相出口,
罐体内横向设置有整流部件和油堰板,
整流部件与罐体的前端之间形成气液入口区,气液入口区内设置有适配进口的进料分布器,
整流部件与油堰板之间设置有油水聚集装置,整流部件与油水聚集装置之间形成油水聚集分离区,油水聚集装置与油堰板之间形成油水沉降分离区,
油堰板与罐体的后端之间形成油仓水仓区,油仓水仓区内的空间分隔为油仓和水仓,油仓通过油堰板的堰口与油水沉降分离区相连通,且油相出口与油仓相连通,水仓通过通道与油水沉降分离区相连通,且水相出口与水仓相连通,
气相出口与油水聚集分离区和/或油水沉降分离区相连通。在本方案中,通过沿罐体前端到罐体后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整流部件、油水聚集装置以及油堰板,可以在罐体内形成气液入口区、油水聚集分离区、油水沉降分离区以及油仓水仓区四个区域,同时,在气液入口区内配置进料分布器,使得经由进口流入的高速混合气液中,气液两相可以在进料分布器内得到良好的初步分离,流体动能得到降低,气相也可以被强制均匀分配,更有利于后续分离;在油水聚集分离区内设置油水聚集装置,使得混合气液(液体为油水两相)可以均匀分布在油水聚集装置中,并在油水聚集装置内呈层流状态流动,微小的油滴凭借与水的密度差向上流动,实现油水两相的初步分离;通过在油水聚集装置与油堰板之间配置油水沉降分离区,在重力作用下,油相向上流动,水相向下流动得,从而使得油水两相可以在该油水沉降分离区内实现沉降分层,分层后的油相经由油堰板的堰口溢流进入后续的油仓,并最终经由油相出口排出,分层后的水相经由通道进入后续的水仓,并最终经由水相出口排出,而在这个过程分离出来的气相经由气相出口排出,从而实现油、气、水三相的分离;本三相分离器,内部进行了分区,使得罐体内部的布局更加合理,不仅使得油、气、水三相的分离路径更合理,不容易出现返混现象,而且可以减缓流速,达到确保层流状态、增加停留时间的目的,从而可以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此外,本三相分离器还可以提高罐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在保证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可以缩小设备的体积和占地,且有利于减少投资,与现有的同类型三相分离器相比,可节省投资约20%,节省占地约30%。
为解决混合气液两相的流动更加稳定和均匀的问题,优选的,所述整流部件构造有贯穿其两端的孔阵列,气液入口区与油水聚集分离区通过所述孔阵列相连通。在利用进料分布器对混合气液进行初步分离后,气液两相流经整流部件的孔阵列进入下游的油水聚集分离区,在这个过程中,整流部件可以利用孔阵列对气液两相进行整流,确保油水两相的流动为层流状态,使得混合气液两相更加稳定和均匀,并可以大大减小流动速度,使流动变得稳定,液滴易于沉降,还使得液体在下游的油水聚集装置具有更多的停留聚集分离时间,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
优选的,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分布的整流部件。可以进一步减小流速,有利于实现更好的效果,使得混合气液两相更加稳定和均匀。
优选的,所述整流部件采用的是多孔板。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便于安装,有利于降低成本。
优选的,所述油水聚集装置采用的是叶片式油水聚集装置。叶片式油水聚集装置内配置有若干叶片,相邻两叶片之间形成供混合气液流动的流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混合气液(液体为油水两相)均匀分布在油水聚集装置中,并在流道中呈层流状态流动,微小的油滴凭借与水的密度差向上流动并附着在上层叶片的背部,随后这些油滴在叶片背部形成油膜,并沿着叶片向上流动,使得油膜在每层叶片顶部进行浓缩(聚结),并在此处离开叶片形成油层或大的油珠,自动排出,实现与水的分离。
为解决提高分离效率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叶片式油水聚集装置包括若干叶片,叶片45°倾斜布置,和/或,叶片与叶片之间的间距为10~15mm。在相同体积下,使混合气液(液体为油水两相)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混合气液有更长的停留时间,从而实现油水两相更高的分离效率,尤其适用于处理致密天然气。
为进一步提高罐体内的空间利用率,进一步的,还包括纵向设置于油仓水仓区内的纵向隔板以及横向设置于油仓水仓区内的横向隔板,
纵向隔板的一端连接于油堰板,另一端连接于横向隔板,油堰板、纵向隔板、横向隔板以及罐体的侧壁共同在油仓水仓区内围成所述油仓,
油堰板的堰口构造于对应油仓顶部的位置处。采用这样的结构布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罐体内的空间利用率,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优选的,油仓水仓区内除开油仓的空间作为水仓。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
为形成所述通道,优选的,所述通道为构造于油堰板的通孔,或者,所述油堰板的边缘处构造有缺口,所述缺口与罐体的侧壁共同围成所述通道。
为解决便于检修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罐体还构造有人孔。人员可以定期打开人孔进入罐体内部,清理沉积的固体颗粒或者进行检修工作。
优选的,人孔构造于罐体的后端。以便人员进出罐体。
进一步的,所述油堰板的至少一侧构造有爬梯,和/或,所述纵向隔板的至少一侧构造有爬梯。以便人员进行检修等作业。
进一步的,还包括捕雾器,所述捕雾器设置于气相出口。捕雾器可以在气相经由气相出口排出前除去气相中含有的小液滴。
优选的,气相出口设置于罐体的顶部,并位于油水聚集分离区和/或油水沉降分离区的上方。
优选的,油相出口设置于罐体的底部,和/或,水相出口设置于罐体的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内部进行了分区,且内部布局更加合理,不仅可以提高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到达缩小体积和占地面积的目的,而且使得油、气、水三相的分离路径更合理,既可以防止出现返混现象,又可以减小混合气液的流速,使得流动更稳定,从而可以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A向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中,油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C-C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的局部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的局部俯视图。
图中标记说明
罐体100、侧壁101、进口102、气相出口103、油相出口104、水相出口105、人孔106
进料分布器201、整流部件202、油水聚集装置203、油堰板204、堰口205、溢流通道206、缺口207、通道208、纵向隔板209、横向隔板210、油仓211、水仓212、爬梯213、排水盒214
捕雾器3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包括罐体100和设置于罐体100内的内部构件,其中,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罐体100采用的是卧式罐体100,主要起到承载的作用,以便为油、气、水三相的分离提供场所,作为举例,罐体100包括筒体、设置于筒体两端的封头以及设置于筒体的支座;为便于描述,在本实施例中,罐体100的两端分别称为前端和后端,如图1所示,罐体100构造有进口102、气相出口103、油相出口104以及水相出口105,其中,如图1所示,气相出口103可以优先设置于罐体100的顶部,油相出口104和水相出口105可以分别设置于罐体100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部构件包括整流部件202、油堰板204、进料分布器201以及油水聚集装置203,其中,
如图1所示,所述整流部件202横向固定于罐体100,且整流部件202与罐体100的前端之间具有间距,使得整流部件202与罐体100的前端之间可以形成气液入口区,以使得进入罐体100的混合气液具有缓存的空间。
如图1所示,进料分布器201可以设置于气液入口区内,并位于适配进口102的位置处,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进料分布器201设置于靠近罐体100顶部的位置处,以便与进口102形成配合,使得从进口102输入的高速混合气液先进入进料分布器201,再从进料分布器201进入气液入口区。在实施时,进料分布器201可以优先采用现有的叶片式进料分布器201,气液两相可以在进料分布器201内得到良好的初步分离,流体动能得到降低、流速降低,气相也可以被强制均匀分配,更有利于后续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油堰板204固定于罐体100的侧壁101,并位于整流部件202的下游,且油堰板204与整流部件20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使得油水聚集装置203可以设置于油堰板204与整流部件202之间,并使得整流部件202与油水聚集装置203之间具有间距,以便在二者之间形成油水聚集分离区,如图1所示,同时,油水聚集装置203与油堰板204之间具有间距,以便在二者之间形成油水沉降分离区,如图1所示;此时,气相出口103可以与油水聚集分离区和/或油水沉降分离区相连通气相出口103,以便排放气相,在实施时,气相出口103可以位于油水聚集分离区和/或油水沉降分离区的上方,如图1所示,而在更完善的方案中,气相出口103处还配置有捕雾器301,使得气体在离开罐体100之前经捕雾器301除去小液滴后才从出气口流出。
在本三相分离器中,整流部件202主要起到为高速混合气液降速、整流的作用,使得混合气液两相更加稳定和均匀,因此,在实施时,整流部件20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但是整流部件202构造有贯穿其两端的孔阵列,孔阵列是由多个相互平行的孔所构成,以供气液流动,如图1所示,使得气液入口区与油水聚集分离区可以通过所述孔阵列相连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利用进料分布器201对混合气液进行初步分离后,气液两相流经整流部件202的孔阵列进入下游的油水聚集分离区,在这个过程中,整流部件202可以利用孔阵列对气液两相进行整流,确保油水两相的流动为层流状态,使得混合气液两相更加稳定和均匀,并可以大大减小流动速度,使流动变得稳定,液滴易于沉降,还使得液体在下游的油水聚集装置203具有更多的停留聚集分离时间,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整流部件202采用的是多孔板,多孔板的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便于安装,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实施时,油水聚集装置203可以优先采用叶片式油水聚集装置203,叶片式油水聚集装置203内配置有若干叶片(如,叶片可以采用波纹板),相邻两叶片之间形成供混合气液流动的流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混合气液(液体为油水两相)均匀分布在油水聚集装置203中,并在流道中呈层流状态流动,微小的油滴凭借与水的密度差向上流动并附着在上层叶片的背部,随后这些油滴在叶片背部形成油膜,并沿着叶片向上流动,使得油膜在每层叶片顶部进行浓缩(聚结),并在此处离开叶片形成油层或大的油珠,自动排出,实现与水的分离。当本三相分离器应用于致密天然气时,可以将叶片倾斜布置,倾斜的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例如,叶片的倾斜角度可以是30°、45°或60°等,同时,也可以适当调整叶片与叶片之间的间距,例如,可以将叶片与叶片之间的间距调整为10~15mm,通过合理的设置叶片的倾斜角度,并合理的设置叶片与叶片之间的间距,使得在相同体积下,混合气液(液体为油水两相)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混合气液有更长的停留时间,从而可以实现油水两相更高的分离效率,尤其适用于处理致密天然气。
如图1-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油堰板204与罐体100的后端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可以在油堰板204与罐体100的后端之间形成油仓水仓区,同时,油仓水仓区内的空间分隔为油仓211和水仓212,其中,油水沉降分离区通过油堰板204的堰口205与油仓211油水沉降分离区相连通,使得油水沉降分离区内分层于上部的油相可以经由油堰板204的堰口205进入油仓211;同时,如图1-图5所示,油相出口104与油仓211相连通,使得分离出来的油可以经由油相出口104排出。油水沉降分离区可以通过通道208与水仓212相连通,由于在油水沉降分离区分层后,油在上、水在下,因此,更好的排放分离出来的水,防止油与水出现返混,所述通道208应该尽量布置在靠近罐体100底部的位置处,同时,水相出口105与水仓212相连通,使得分离出来的水可以经由水相出口105排出。此外,由于分离出来的气相经由气相出口103排出,从而使得本三相分离器可以实现油、气、水三相的分离。
在实施时,可以利用至少一个隔板在油仓水仓区内分隔出油仓211和水仓212,分隔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在油堰板204与罐体100的后端之间设置沿罐体100纵向分布的隔板,隔板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于油堰板204和罐体100的侧壁101,隔板的下端也连接于罐体100的侧壁101,从而可以在隔板的两侧形成两个相互并列的腔体,这两个腔体就是油仓211和水仓212。
又如,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油仓水仓区内设置有纵向隔板209和横向隔板210,其中,纵向隔板209沿罐体100的纵向设置,横向隔板210沿罐体100的横向设置,如图1-图5所示,且纵向隔板209的一端可以垂直连接于油堰板204,另一端可以垂直连接于横向隔板210,纵向隔板209和横向隔板210的下端分别连接于罐体100的侧壁101,横向隔板210背离纵向隔板209的一端也连接于罐体100的侧壁101,使得油堰板204、纵向隔板209、横向隔板210以及罐体100的侧壁101可以共同在油仓水仓区内围成油仓211,如图1-图5所示,同时,油仓水仓区内除开油仓211的空间可以作为水仓212,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纵向隔板209设置于对应油堰板204中间的位置处,使得油仓211与水仓212可以相互并列的布置于纵向隔板209的两侧,采用这样的结构布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罐体100内的空间利用率,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在实施时,油堰板204的堰口205可以构造于对应油仓211顶部的位置处,如图1-图5所示,此时,油堰板204的堰口205、纵向隔板209以及罐体100的侧壁101可以共同围成供油相溢流的溢流通道208206,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通道208可以构造于对应水仓212的位置处。而通道208的形成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所述通道208可以是构造于油堰板204的通孔,使得油水沉降分离区可以通过该通孔与水仓212相连通;又如,油堰板204的边缘处构造有缺口207,如图2-图4所示,当油堰板204固定于罐体100后,所述缺口207与罐体100的侧壁101可以共同围成所述通道208,如图所示。
可以理解,在实施时,所述油堰板204可以是一个板,如图1-图4所示,也可以包括两个板,两个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纵向隔板209,并分别位于纵向隔板209的两侧,且分别作为油仓211的侧壁及水仓212的侧壁,也能形成油仓211和水仓212,此时,所述两个板可以相互正对布置,还可以相互错位的分别连接于纵向隔板209。
在实施时,油相出口104和水相出口105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通常可以设置于油仓211和水仓212最低点的位置处,以便排尽油和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纵向隔板209设置于对应油堰板204中间位置处时,此时,油仓211和水仓212最低点位于靠近纵向隔板209的位置处,因此,为了便于设置油相出口104和水相出口105,油相出口104和水相出口105处还分别设置有排水盒214,如图1及图2所示,两个排水盒214分别正对油相出口104和水相出口105,且其中一个排水盒214与油仓211相连通,但不与水仓212连通,油经由该排水盒214进入油相出口104,另外一个排水盒214与水仓212相连通,但不与油仓211连通,水经由该排水盒214进入水相出口105。
本三相分离器的罐体100内形成了气液入口区、油水聚集分离区、油水沉降分离区以及油仓水仓区四个区域,如图1所示,使得罐体100内部的布局更加合理,不容易出现返混现象,而且可以减缓流速,达到确保层流状态、增加停留时间的目的,从而可以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混合气液在经过油水聚集装置203后进入油水沉降分离区,此时,大的油滴和水滴在油水沉降分离区沉降分层,在重力条件下,油向上流动,水向下流动得以油水分离,油从油堰板204的堰口205溢流进入油仓211并从油相出口104流出,水从所述通道208进入水仓212并从水相出口105流出。本三相分离器还可以提高罐体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在保证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可以缩小设备的体积和占地,且有利于减少投资,与现有的同类型三相分离器相比,可节省投资约20%,节省占地约30%。
实施例2
为实现更好的整流和降速的效果,本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分布的整流部件202,如图6所示,以便利用至少两个整流部件202来加强整流和降速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减小流速,有利于实现更好的效果,使得混合气液两相更加稳定和均匀,液滴更易于沉降。
作为举例,如图6所示,本卧式三相分离器包括两个相互间隔的整流部件202,以便沿混合气液的流动方向形成两级阻挡和整流,更有利于确保油水两相的流动为层流状态。在实施时,两个整流部件202可以分别采用多孔板。
实施例3
为解决便于检修和/或清理的问题,本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卧式三相分离器中,所述罐体100还构造有人孔106,人孔106可以采用现有的人孔106结构,使得在使用时,人员可以定期打开人孔106进入罐体100内部,清理沉积的固体颗粒或者进行检修工作。在实施时,人孔106可以构造于罐体100的顶部,也可以构造于罐体100的前端或后端,作为举例,如图1、图6-图8所示,人孔106构造于罐体100的后端。以便人员进出罐体100。
在更完善的方案中,所述油堰板204的至少一侧构造有爬梯213,同时,所述纵向隔板209的至少一侧构造有爬梯213,以便人员进行检修等作业。作为举例,如图7及图8所示,油堰板204的分别设置有爬梯213,以便人员通过爬梯213下到水沉降分离区或油仓211;同时,纵向隔板209的两侧分别构造有爬梯213,如图7及图8所示,以便人员通过爬梯213下到油仓211或水仓212,在这种布局中,人员可以通过人孔106进入水仓212,并可以通过设置于纵向隔板209的爬梯213进入油仓211,然后可以经由油堰板204上的爬梯213进入油水沉降分离区,以便完成罐体100内所有内部构件的检修或更换工作。
可以理解,人孔106处设置有密封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密封盖处于关闭状态,当需要检修或清理时才打开密封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构造有进口、气相出口、油相出口以及水相出口,气相出口与罐体内部相连通,其特征在于,罐体内横向设置有整流部件和油堰板,
整流部件与罐体的前端之间形成气液入口区,气液入口区内设置有适配进口的进料分布器,
整流部件与油堰板之间设置有油水聚集装置,整流部件与油水聚集装置之间形成油水聚集分离区,油水聚集装置与油堰板之间形成油水沉降分离区,
油堰板与罐体的后端之间形成油仓水仓区,油仓水仓区内的空间分隔为油仓和水仓,油仓通过油堰板的堰口与油水沉降分离区相连通,且油相出口与油仓相连通,水仓通过通道与油水沉降分离区相连通,且水相出口与水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件构造有贯穿其两端的孔阵列,气液入口区与油水聚集分离区通过所述孔阵列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分布的整流部件;
和/或,所述整流部件采用的是多孔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水聚集装置采用的是叶片式油水聚集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式油水聚集装置包括若干叠置的叶片,叶片倾斜布置;
和/或,叶片与叶片之间的间距为10~15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向设置于油仓水仓区内的纵向隔板以及横向设置于油仓水仓区内的横向隔板,
纵向隔板的一端连接于油堰板,另一端连接于横向隔板,油堰板、纵向隔板、横向隔板以及罐体的侧壁共同在油仓水仓区内围成所述油仓,
油堰板的堰口构造于对应油仓顶部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油仓水仓区内除开油仓的空间作为水仓;
和/或,所述油堰板的至少一侧构造有爬梯;
和/或,所述纵向隔板的至少一侧构造有爬梯。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为构造于油堰板的通孔;
或者,所述油堰板的边缘处构造有缺口,所述缺口与罐体的侧壁共同围成所述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还构造有人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卧式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孔构造于罐体的后端;
和/或,油相出口设置于罐体的底部;
和/或,水相出口设置于罐体的底部。
CN202320014336.8U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 Active CN2188606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4336.8U CN218860647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4336.8U CN218860647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60647U true CN218860647U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55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14336.8U Active CN218860647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606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9001B2 (en) Vane diffuser
CN204824746U (zh) 多功能油气水分离器
CN207775153U (zh)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装置
CN2455329Y (zh) 一种油气水三相分离器
CN106422420A (zh) 一种卧式油水分相器
CN103752047B (zh) 紧凑型斜式三相分离装置及油田产出液油气水分离处理方法
RU172733U1 (ru) Газожидкостной сепаратор
CN112107886A (zh) 一种油、水、固三相混合物中油相的分离净化装置
CN105000704B (zh) 管道式油气水分离器及分离方法
CN103043747A (zh) 一种油水分离器
CN218860647U (zh) 一种卧式三相分离器
CN207163516U (zh) 油气水测试装置及分离存储设备
CN203922875U (zh) 一种高效聚结油水分离器
CN203212356U (zh) 无动力油水分离装置
CN104629794B (zh) 一种耦合油气洗涤的油水初步分离方法及装置
CN206244731U (zh) 一种油气水三相分离器
CN107281784A (zh) 一种双入口三相分离器
CN1072609A (zh) 重力式油气水分离结构优化设备
CN204848502U (zh) 管道式油气水分离器
CN212833648U (zh) 一种低温分离装置
CN204159073U (zh) 一种连续式油水分离器
CN210195728U (zh) 一种实时监控油水界面的生产分离器
CN207227070U (zh) 用于油水分离的装置
CN219929974U (zh) 一种油水分离用的收油罐
JP3062561B2 (ja) 油水分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