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9456U - 直驱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直驱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9456U
CN218829456U CN202223154738.2U CN202223154738U CN218829456U CN 218829456 U CN218829456 U CN 218829456U CN 202223154738 U CN202223154738 U CN 202223154738U CN 218829456 U CN218829456 U CN 2188294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fixed
stator
transmission system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5473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卫领
郭顺
薛永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C Technologies Holdings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AC Technologies Holdings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C Technologies Holdings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AC Technologies Holdings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5473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9456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4295 priority patent/WO202410873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94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9456U/zh
Priority to US18/322,624 priority patent/US20240178727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ear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驱传输系统,直驱传输系统包括动子单元和驱动动子单元运动的定子单元;定子单元包括定子组件、两个第一端盖和两个第一导轨;动子单元包括动子组件、两个第二端盖和两个第二导轨,两个第二端盖分别与两个第一端盖正对且间隔设置,两个第二导轨分别与两个第一导轨抵接形成滑动连接;其中,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的间隔面为正投影的平面结构;直驱传输系统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靠近的第二端盖的一端位于两个第二端盖之间,定子组件驱动动子组件使第二导轨沿第一导轨运动,以使第二端盖与限位结构的侧壁接触实现限位。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直驱传输系统的电机组装方便,限位面积大,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直驱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输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驱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直驱传输系统技术的发展,直驱传输系统在各种直驱电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关技术的所述直驱传输系统由多段定子与多动子组成,通过定子驱动动子运动形成直线驱动的效果。在现有直驱传输系统中,一般直驱电机的左右行程限位由基座端盖与滑座端盖上的限位结构接触,实现硬限位。
然而,相关技术的一些紧凑的电机结构里面,基座端盖和滑座端盖Z字形互相错开,导致滑座端盖和基座端盖相对复杂;且为了结构紧凑,容易导致限位接触面积小,可靠性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直驱传输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装方便,限位面积大,可靠性高的直驱传输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驱传输系统,所述直驱传输系统包括动子单元和驱动所述动子单元运动的定子单元;
所述定子单元包括定子组件、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的相对两周侧的两个第一端盖和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的靠近所述动子单元一侧并沿所述动子单元的运动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导轨,两个所述第一导轨平行且间隔设置;
所述动子单元包括动子组件、固定于所述动子组件的相对两周侧的两个第二端盖和固定于所述动子组件的靠近所述定子单元一侧并沿所述动子单元的运动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导轨,两个所述第二导轨平行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端盖正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导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抵接形成滑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的间隔面为正投影的平面结构;
所述直驱传输系统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靠近所述动子组件一侧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靠近的所述第二端盖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端盖之间,所述定子组件驱动所述动子组件使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第一导轨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限位结构的侧壁接触实现限位。
优选的,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均为矩形结构,且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互相靠近的端面为一字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为矩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导轨远离所述动子单元一侧的滑座和固定于所述滑座靠近所述动子单元一侧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动子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导轨远离所述定子单元一侧的基座和固定于所述基座靠近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一侧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正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产生相互推力,用以驱动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滑座的所述第一导轨进行直线运动。
优选的,所述定子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滑座靠近所述动子单元一侧的第一位置反馈装置,所述动子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靠近所述定子单元一侧的第二位置反馈装置,所述第二位置反馈装置与所述第一位置反馈装置正对且间隔设置,用于读取所述动子组件相对于所述定子组件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固定于所述滑座的并沿所述第一导轨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铁芯和分别绕设于每一所述铁芯的驱动线圈;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的磁轭和固定于所述磁轭靠近所述驱动线圈一侧的多个永磁体,每一所述永磁体与其中一个所述驱动线圈间隔正对。
优选的,所述第一位置反馈装置为栅尺读头;所述第二位置反馈装置为栅尺,所述栅尺与所述栅尺读头间隔且正对设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直驱传输系统,通过定子单元驱动动子单元实现直线运动;动子单元的两个第二导轨分别与定子单元的两个第一导轨抵接形成滑动连接;将定子单元的第一端盖和动子单元的第二端盖的间隔面为正投影的平面结构;所述直驱传输系统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靠近所述动子组件一侧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靠近的所述第二端盖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端盖之间,所述定子组件驱动所述动子组件使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第一导轨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限位结构的侧壁接触实现限位。这样使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间隔面为平面,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同时,限位结构的一端固定于动子组件,限位结构的另一端靠近第二端盖设置,使得限位结构的侧壁与第二端盖的接触面积大,限位效果好,进一步提高直驱电机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驱传输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直驱传输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线的剖示图;
图4为图1中B-B线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所示,提供一种直驱传输系统100,所述直驱传输系统100包括动子单元2和驱动所述动子单元2运动的定子单元1。
所述定子单元1包括定子组件11、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11的相对两周侧的两个第一端盖12和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11的靠近所述动子单元2一侧并沿所述动子单元2的运动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导轨13,两个所述第一导轨13平行且间隔设置。
所述动子单元2包括动子组件21、固定于所述动子组件21的相对两周侧的两个第二端盖22和固定于所述动子组件21的靠近所述定子单元1一侧并沿所述动子单元2的运动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导轨23,两个所述第二导轨23平行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端盖22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端盖12正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导轨23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13抵接形成滑动连接,方便动子单元2在定子单元1上进行直线运动。其中,所述第一端盖12和所述第二端盖22的间隔面为正投影的平面结构。使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22间隔面为平面,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通过定子组件11产生初级磁场,定子组件11和动子组件21正对,利用定子组件11和动子组件21之间产生推力,驱动动子单元2的第二导轨23沿定子单元1的第一导轨13上进行直线运动。
优选的,定子单元1还可以包括多个,动子单元2也包括多个,多个定子单元1和多个动子单元2正对间隔设置,通过多个定子单元1驱动多个动子单元2实现循环直线运动。通过调节定子单元1的磁场驱动方向,可以控制动子单元2的运动方向。
所述直驱传输系统10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11靠近所述动子组件21一侧的限位结构3,所述限位结构3靠近的所述第二端盖22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端盖22之间,所述定子组件11驱动所述动子组件21使所述第二导轨23在所述第一导轨13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端盖22与所述限位结构3的侧壁接触实现限位。这样使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22间隔面为平面,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同时,限位结构3的一端固定于动子组件21,限位结构3的另一端靠近第二端盖22设置,使得限位结构3的侧壁与第二端盖22的接触面积大,限位效果好,进一步提高直驱电机的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盖12和所述第二端盖22均为矩形结构,且所述第一端盖12和所述第二端盖22互相靠近的端面为一字形结构。使得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22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3为矩形结构。便于将限位结构3一端安装固定于动子组件21上,将限位结构3的另一端对应定子组件11,限位结构3的侧壁与两第一端盖12之间的侧面形成限位接触,从而实现更大面积的硬限位,进而提高直驱电机的可靠性。
其中,限位结构3与第一端盖12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直驱电机的可靠性更高。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组件11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导轨13远离所述动子单元2一侧的滑座111和固定于所述滑座111靠近所述动子单元2一侧的第一驱动单元112;所述动子组件21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导轨23远离所述定子单元1一侧的基座211和固定于所述基座211靠近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12一侧的第二驱动单元212,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12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12正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12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12产生相互推力,用以驱动所述基座211的所述第二导轨23沿所述滑座111的第一导轨13进行直线运动。通过第一驱动单元112和第二驱动单元212之间产生驱动推力,以使固定于第二驱动单元212的基座211在推力的作用下进行直线运动。当然,当基座211固定时,滑座111对应设置于基座211上,通过第一驱动单元112和第二驱动单元212之间产生驱动推力,以使固定于第一驱动单元112的滑座111在推力的作用下进行直线运动。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组件11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滑座111靠近所述动子单元2一侧的第一位置反馈装置113,所述动子组件21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211靠近所述定子单元1一侧的第二位置反馈装置213,所述第二位置反馈装置213与所述第一位置反馈装置113正对且间隔设置,用于读取所述动子组件21相对于所述定子组件11的位置。通过第一位置反馈装置113和第二位置反馈装置213之间进行位置信息采集,从而能够定位动子组件21的位置,定位精度高。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112包括固定于所述滑座111的并沿所述第一导轨13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铁芯1121和分别绕设于每一所述铁芯1121的驱动线圈1122。当多个驱动线圈1122产生电流时,使多个驱动线圈1122启动产生行波磁场,用于驱动第二驱动单元212运动。将多个驱动线圈1122固定于铁芯1121内,用于增加驱动线圈1122的磁场,从而更好的驱动第二驱动单元212直线运动。
优选的,多个驱动线圈1122并排且均匀间隔设置于铁芯1121靠近第二驱动单元212的一侧,磁场均匀,驱动效果好。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212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211的磁轭2121和固定于所述磁轭2121靠近所述驱动线圈1122一侧的多个永磁体2122,每一所述永磁体2122与其中一个所述驱动线圈1122间隔正对。通过将多个永磁体2122固定于磁轭2121的一侧,将磁轭2121的另一侧固定于基座211,通过多个永磁体2122始终产生磁场力。驱动线圈1122通入合适的电流时,驱动线圈1122初级产生行波磁场,永磁体2122产生次级磁场,通过驱动线圈1122和永磁体2122之间产生推力,驱动基座211在滑座111上进行直线运动。
优选的,多个永磁体2122并排且间隔固定于磁轭2121。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反馈装置113为栅尺读头;所述第二位置反馈装置213为栅尺,所述栅尺与所述栅尺读头间隔且正对设置。栅尺读头用于识别栅尺反馈的位置信息,方便对动子单元2进行实时定位。
其中,栅尺为增量式栅尺,栅尺的测量原理是将光通过两个相对运动的光栅调制成摩尔条纹,通过对摩尔条纹进行计数、细分后得到位移变化量,并通过在标尺光栅上设定一个或是多个参考点来确定位置。可选的,所述栅尺安装于所述动子单元2上,栅尺的反馈位置精度高。将所述栅尺与所述读头正对设置,使得读头便于实时识别栅尺的信息,识别读写效率高,定位效果好。
可选的,栅尺安装于基座211上,读头安装于滑座111,所述栅尺与所述栅尺读头正对设置,用以实时读取动子单元2的位置信息,方便对动子单元2进行实时定位。
可选的,栅尺为光栅或磁栅,光栅或磁栅成本低。其中,栅尺不限于光栅或磁栅。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直驱传输系统,通过定子单元驱动动子单元实现直线运动;动子单元的两个第二导轨分别与定子单元的两个第一导轨抵接形成滑动连接;将定子单元的第一端盖和动子单元的第二端盖的间隔面为正投影的平面结构;所述直驱传输系统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靠近所述动子组件一侧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靠近的所述第二端盖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端盖之间,所述定子组件驱动所述动子组件使所述第二导轨在所述第一导轨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限位结构的侧壁接触实现限位。这样使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间隔面为平面,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同时,限位结构的一端固定于动子组件,限位结构的另一端靠近第二端盖设置,使得限位结构的侧壁与第二端盖的接触面积大,限位效果好,进一步提高直驱电机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直驱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驱传输系统包括动子单元和驱动所述动子单元运动的定子单元;
所述定子单元包括定子组件、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的相对两周侧的两个第一端盖和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的靠近所述动子单元一侧并沿所述动子单元的运动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导轨,两个所述第一导轨平行且间隔设置;
所述动子单元包括动子组件、固定于所述动子组件的相对两周侧的两个第二端盖和固定于所述动子组件的靠近所述定子单元一侧并沿所述动子单元的运动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导轨,两个所述第二导轨平行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端盖正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导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抵接形成滑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的相互靠近的端面为正投影的平面结构;
所述直驱传输系统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定子组件靠近所述动子组件一侧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靠近的所述第二端盖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端盖之间,所述定子组件驱动所述动子组件使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第一导轨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限位结构的侧壁接触实现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驱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均为矩形结构,且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互相靠近的端面为一字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驱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矩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驱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导轨远离所述动子单元一侧的滑座和固定于所述滑座靠近所述动子单元一侧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动子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导轨远离所述定子单元一侧的基座和固定于所述基座靠近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一侧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正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产生相互推力,用以驱动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滑座的所述第一导轨进行直线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驱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滑座靠近所述动子单元一侧的第一位置反馈装置,所述动子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靠近所述定子单元一侧的第二位置反馈装置,所述第二位置反馈装置与所述第一位置反馈装置正对且间隔设置,用于读取所述动子组件相对于所述定子组件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驱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固定于所述滑座的并沿所述第一导轨的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铁芯和分别绕设于每一所述铁芯的驱动线圈;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的磁轭和固定于所述磁轭靠近所述驱动线圈一侧的多个永磁体,每一所述永磁体与其中一个所述驱动线圈间隔正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驱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反馈装置为栅尺读头;所述第二位置反馈装置为栅尺,所述栅尺与所述栅尺读头间隔且正对设置。
CN202223154738.2U 2022-11-25 2022-11-25 直驱传输系统 Active CN2188294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54738.2U CN218829456U (zh) 2022-11-25 2022-11-25 直驱传输系统
PCT/CN2022/144295 WO2024108737A1 (zh) 2022-11-25 2022-12-30 直驱传输系统
US18/322,624 US20240178727A1 (en) 2022-11-25 2023-05-24 Direct drive transmiss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54738.2U CN218829456U (zh) 2022-11-25 2022-11-25 直驱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9456U true CN218829456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47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54738.2U Active CN218829456U (zh) 2022-11-25 2022-11-25 直驱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9456U (zh)
WO (1) WO2024108737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8737A1 (zh) 2024-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05655A (zh) 直線運動線性模組及應用該直線運動線性模組的位置控制伺服系統
CN106887939B (zh) 一种开关磁通永磁直线电动机进给装置
CN218829456U (zh) 直驱传输系统
JPS63503508A (ja) リニアモータユニツト
US20050140213A1 (en) Linear motor armature and linear motor
CN218829455U (zh) 直驱传输系统
US20240178727A1 (en) Direct drive transmission system
CN112701873A (zh) 一种平板型混合永磁直线电机
CN214177116U (zh) 一种直线电机
CN111564950A (zh) 直线电机
US20240171037A1 (en) Direct drive transmission system
CN112187008B (zh) 气隙可调直线电机
CN211655920U (zh) 推杆装置
CN213461500U (zh) 直线电机
CN219980631U (zh) 直驱电机
CN209659131U (zh) 低推力脉动可拼接动磁式直线电机
CN212785130U (zh) 直线电机
JP2001008432A (ja) リニアモータ
CN220605750U (zh) 一种可拼接的长行程直线电机
CN213125816U (zh) 直线电机
JP2680932B2 (ja) リニアパルスモータの鉄心構造
CN216904650U (zh) 一种直线电机
CN213661415U (zh) 直线电机
CN220544847U (zh) 直线电机
CN112234798B (zh) 一种直线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