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5036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5036U
CN218825036U CN202222085312.XU CN202222085312U CN218825036U CN 218825036 U CN218825036 U CN 218825036U CN 202222085312 U CN202222085312 U CN 202222085312U CN 218825036 U CN218825036 U CN 2188250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frame
interval
camera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8531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杰
臧远生
邰迎喜
王一军
周如
许徐飞
郭晖
张帅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8531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50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50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50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摄像头模组和承载结构,其中,承载结构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位于阵列基板与承载结构之间;承载结构具有位于显示面板外围的边框区,承载结构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且位于边框区设置有容置槽,摄像头模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容置槽中;显示面板的侧边延伸至边框区,且显示面板在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摄像头模组在出光面上的正投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减小或消除显示面板在显示面一侧的段差,避免触控操作收到影响,而且可以减小显示面板四周的边框尺寸,实现窄边框效果,此外还可以实现全面屏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图1为常规的笔记本电脑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主要由显示面板、背光模组14和整机外框13构成,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彩膜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二者通过封框胶15粘合,且在彩膜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的表面分别贴附有上偏光片16和下偏光片17;阵列基板12位于彩膜基板11与背光模组14之间;整机外框13由边框和前框共同将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14进行固定,由于组装工艺的要求,前框和显示面板有交叠,这导致前框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一定的段差,该段差会在进行触控操作时与手指产生干涉,极大的影响了客户的体验效果。
此外,笔记本电脑普遍具备摄像功能,摄像头模组作为显示装置的外置单元,通常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外围,最常用的摄像头模组的位置设计如图2所示,摄像头模组采用装饰盖遮挡,但是由于摄像头组件的外表面为凹凸不平的表面,为了整体外观效果,需要采用塑料件进行抹平和装饰处理,导致加工成本;较高,而且无法保证装饰盖与显示面完全一致,两者之间存在段差和间隙,正面一体化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可以减小或消除显示面板在显示面一侧的段差,避免触控操作收到影响,而且可以减小显示面板四周的边框尺寸,实现窄边框效果,此外还可以实现全面屏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摄像头模组和承载结构,其中,所述承载结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承载结构之间;
所述承载结构具有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外围的边框区,所述承载结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且位于所述边框区设置有容置槽,所述摄像头模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
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延伸至所述边框区,且所述显示面板覆盖所述摄像头模组。
可选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胶框和外壳,所述外壳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外壳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且位于所述边框区,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胶框设置有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贯通所述胶框的通槽,用作所述容置槽;所述摄像头模组位于所述通槽中,且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外壳在与所述通槽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避让凹部,所述摄像头模组的一部分固定于所述避让凹部中。
可选的,所述外壳设置有环绕在所述显示面板周围的外壳侧边;所述胶框设置有胶框侧边,所述胶框侧边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外壳侧边之间。
可选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外壳设置有环绕在所述显示面板周围的外壳侧边;
所述外壳在所述边框区还设置有朝向所述显示面板凸出的外壳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外壳支撑部设置有用作所述容置槽的凹槽。
可选的,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避让凹部的周向内壁具有第一间隔;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通槽的周向内壁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一间隔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0.2mm;所述第二间隔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0.3mm。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承载结构之间;
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摄像头模组之间的槽壁被设置为遮挡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照射至所述摄像头模组。
可选的,所述槽壁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设置有分别与二者接触的弹性遮光件。
可选的,所述弹性遮光件包括位于所述槽壁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遮光主体部,和自所述遮光主体部向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延伸的遮光延伸部。
可选的,所述胶框设置有胶框支撑部,所述胶框支撑部支撑在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胶框支撑部与所述外壳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通过胶体粘接固定,且在所述胶框支撑部与所述外壳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胶体的溢胶槽。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学膜层,所述导光板由所述胶框支撑;所述光学膜层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
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槽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所述光学膜层与所述槽壁之间具有第四间隔,所述第三间隔大于所述第四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三间隔大于等于0.4mm,且小于等于0.8mm;所述第四间隔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0.4mm。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侧入式背光源;在所述胶框相邻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源一侧,且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设置有遮光件,所述遮光件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非显示区;
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表面在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间隔大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源与所述遮光件之间的间隔。
可选的,所述摄像头模组集成有麦克风单元;
所述胶框侧边或者所述外壳侧边设置有麦克风孔,所述麦克风孔的一端位于所述胶框侧边或者所述外壳侧边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表面,所述麦克风孔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胶框侧边或者所述外壳侧边的朝向所述麦克风单元的表面。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的组合体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组合体和所述显示面板通过第一胶体粘接,所述组合体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的承载面,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承载面相对于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预设距离;所述基准面为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平面。
可选的,所述高度差小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的总厚度,或者小于所述阵列基板或所述阵列基板的厚度。
可选的,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与胶框的组成结构;或者,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胶框以及遮光件的组成结构。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四周的所述承载面相对于所述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预设距离。
可选的,所述预设距离为0.7mm。
可选的,所述第一胶体包括胶水和胶带;在所述显示面板至少一侧的所述组合体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通过所述胶水柔性粘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其余侧的所述组合体与所述显示面板均通过所述胶带粘接。
可选的,在所述阵列基板的非显示区印刷形成有油墨层,所述油墨层设置有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摄像头模组中的镜头部件。
可选的,所述油墨层与所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具有第六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六间隔大于等于25μm,且小于等于200μm。
可选的,所述彩膜基板上设置有黑矩阵,所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具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每个像素设置有导电反射结构,至少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一个侧边方向的截面处,所述油墨层的内周边界与最近处像素的所述导电反射结构的第七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墨层的内周边界与所述黑矩阵的内周边界之间的第六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六间隔小于在所述第六间隔所在方向上的2个像素长度。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的笔记本电脑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最常用的摄像头模组的位置设计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沿图3A中D-D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4B为沿图3A中K-K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弹性遮光件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麦克风单元处的局部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在摄像头模组出的局部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油墨层与显示区的正面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摄像头组件的排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的理解。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元件的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是旨在限制性的。
为了消除现有技术中前框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一定的段差,还一种显示装置采用尺寸较大的钢化盖板(Cover Glass)与显示面板贴合固定,钢化盖板的四周与边框粘合固定,取消了前框,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在显示面一侧的表面是完全平整的,没有段差,更加有利于触控操作。但是,上述钢化盖板的成本较高,导致整个显示装置的成本增加,而且钢化盖板的厚度较大(一般在0.4mm到1.0mm之间),且重量较重,导致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和重量增加。另外,增加的钢化盖板还需要增加盖板贴合工序,导致总体的制程良率下降。
为了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其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尤其可以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实现窄边框、轻薄效果。具体地,请参阅图3A,以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显示装置为例,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用于调节显示面板角度的两个铰链结构3和覆盖电路板的装饰盖1,其中,在显示面板2的有效显示面垂直于显示装置所放置的平面时,两个铰链结构3和装饰盖1位于显示面板2的下侧,摄像头模组4位于显示面板2上侧的摄像区4a中。
请一并参阅图3B和图4A,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摄像头模组4和承载结构5,其中,承载结构5位于显示面板2背离出光面(例如图3B中显示面板2的上表面)一侧,显示面板2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图中未示出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各基板上的功能膜层),彩膜基板22位于阵列基板21与承载结构5之间,并且阵列基板21的靠近出光面一侧还设置有上偏光片23,彩膜基板22的背离阵列基板21一侧设置有下偏光片24。在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的相对设置于图1中彩膜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的相对位置是颠倒的,即,图3B中本实施例的阵列基板21在上,而彩膜基板22在下;图1中现有技术的彩膜基板11在上,而阵列基板12在下。而且,如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21相对于图1中的阵列基板12是翻转的,即,阵列基板21贴附有上偏光片23的表面朝上。这样设置,可以使阵列基板21起到与现有技术中的钢化盖板相同的作用,即,如图3B所示,阵列基板21的四周与承载结构5的侧边(图3B中仅示意性地示出各个部件,并不是实际结构)固定,取消了前框,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在出光面一侧的表面相对于现有技术平整度明显提升,段差小或者没有段差,避免触控操作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减小显示面板四周的边框尺寸,实现窄边框效果。与此同时,由于阵列基板21可以起到与钢化盖板相同的作用,无需再另外设置钢化盖板,这不仅可以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和重量,实现轻薄效果,同时可以省去盖板贴合工序,提高总体的制程良率。
实用新型人发现,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阵列基板21外置的结构的情况下,阵列基板21由于工艺支撑原因(成膜次数多,构图工艺多,且部分制程温度高)较彩膜基板22的强度差,耐冲击性能差。对于使用过程中受外力较多的产品,如触控,笔记本电脑,平面电脑(例如Tablet PC)等,存在使用过程中外侧的阵列基板21破裂的风险,为提升面板强度,可选的,可以在阵列基板21外侧贴敷防爆膜或者超薄玻璃(UTG),厚度在0.25mm以下,较传统贴敷钢化盖板(厚度在0.6mm以上)厚度小,实现显示的轻薄化,进一步的,可以通过提升阵列基板21外侧的上偏光片23的强度来提升显示侧抗冲击能力,可选的,阵列基板21外侧的上偏光片23的强度大于彩膜基板22外侧的下偏光片24的抗冲击强度,抗冲击强度可以通过习知的抗冲击表征实验表征,如简支梁冲击(也称Charpy冲击)、悬臂梁冲击(也称Izod冲击)或落球(或者落锤)冲击测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具体测试方法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4A,承载结构5具有位于显示面板2外围的边框区B,承载结构5靠近显示面板2一侧的表面(即,图4A中承载结构5朝上的表面),且位于边框区B设置有容置槽500,摄像头模组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该容置槽500中;显示面板2的侧边延伸至边框区B,且显示面板2在其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摄像头模组4在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可选的,如图3A所示,以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显示装置为例,在显示面板2的有效显示面垂直于显示装置所放置的平面时,摄像头模组4位于显示面板2的有效显示区的上侧,对应地,上述容置槽500设置于边框区B的位于显示面板2的有效显示区上侧的区域中。显示面板2完全覆盖摄像头模组4,这样设置,可以使显示面板2在出光面一侧的表面相对于现有技术平整度明显提升,段差小或者没有段差,以图3A示出的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显示装置为例,取消了覆盖摄像头模组的装饰盖,显示面板2的正面不存在段差和间隙,呈整面一体化结构,从而可以实现全面屏效果。此外,通过将摄像头模组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承载结构5的容置槽500中,不会额外占用显示装置在Z向上的空间,不会增加Z向上的厚度,从而可以实现轻薄效果;同时,容置槽500还可以对摄像头模组4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对其拍摄产生干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承载结构5包括胶框51和外壳52,外壳52位于显示面板2背离其出光面一侧,胶框51设置在外壳52与显示面板2之间,且位于边框区B,用于支撑显示面板2。具体地,胶框51例如采用塑料制作。外壳52采用金属或塑料制作,其例如包括位于显示面板2背离其出光面一侧的板状主体。可选的,外壳52设置有环绕在显示面板2周围的外壳侧边522,该外壳侧边522可以与上述板状主体一体成型;可选的,胶框51设置有胶框侧边512,该胶框侧边512位于显示面板2与外壳侧边522之间的胶框侧边512,该胶框侧边512可以与胶框51的主体一体成型。
如图4A所示,胶框51设置有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即,Z向)贯通胶框51的通槽511,用作上述容置槽500;摄像头模组4位于该通槽511中,且与外壳52固定连接。通过将摄像头模组4设置于该通槽511中,不会额外占用显示装置在Z向上的空间,不会增加Z向上的厚度,从而可以实现轻薄效果。进一步可选的,外壳52在与通槽511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避让凹部521,摄像头模组4的一部分固定于避让凹部521中。也就是说,通槽511和避让凹部521共同构成上述容置槽500,从而可以进一步使摄像头模组4相对于显示面板2的位置下沉,有助于进一步减小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取消上述避让凹部521,摄像头模组4直接与外壳52相对于胶框51的表面固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摄像头模组4与避让凹部521的周向内壁具有第一间隔D1,通过留设该第一间隔D1,可以保证避让凹部521足以容置摄像头模组4,且不会在组装摄像头模组4时发生干涉。可选的,第一间隔D1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0.2mm,通过将第一间隔D1设定在该数值范围内,既可以达到窄边框效果,又可以保证摄像头模组4的组装公差。摄像头模组4与通槽511的周向内壁具有第二间隔D2,该第二间隔D2可以大于第一间隔D1,以保证不会在组装摄像头模组4时发生干涉。可选的,第二间隔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0.3mm。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避让凹部521的深度(即,Z向尺寸)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0.3mm,优选的,考虑到外壳52的强度和厚度,避让凹部521的深度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0.25mm。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摄像头模组4与彩膜基板22在Z向上具有间隔H1,以避免摄像头模组4与彩膜基板22之间产生机构干涉。可选的,间隔H1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0.3mm,优选的,为了进一步轻薄化,间隔H1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0.2mm。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A所示,显示面板2延伸至边框区B的部分与胶框51彼此相对的表面之间在Z向上也存在间隔,该间隔用于为设置在显示面板2与胶框51之间的胶体(例如点胶,图中未示出)预留一定的空间,以实现显示面板2与胶框51的粘接固定。可选的,上述间隔小于间隔H1。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背光模组6还包括设置于导光板61与胶框51之间的侧入式背光源64;在胶框51相邻于侧入式背光源64一侧,且相对于显示面板2的表面设置有遮光件81,该遮光件81的一端延伸至导光板61与彩膜基板22之间,且位于阵列基板21的非显示区;并且,摄像头模组4与彩膜基板22在Z向上的间隔H1大于侧入式背光源64与遮光件81之间的间隔H2。由于遮光件81的尺寸小,其安装精度要求低,其与侧入式背光源64之间的间隔H2可以设置地较小。后续带有摄像头模组以及背光模组的整体结构与显示面板通过胶带或胶水组装成模组,该模组的尺寸大,四周结构复杂,尺寸均匀性差,需保证有足够空间控制显示面板与摄像头模组之间的距离(即,摄像头模组4与显示面板2的下表面在Z向上的间隔H1),通过使间隔H1大于间隔H2,可以保证安装过程中彩膜基板22不与摄像头模组4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此处无下偏光片的显示装置,上述显示面板2的下表面为彩膜基板22的下表面。对于此处有下偏光片24的显示装置,上述显示面板2的下表面为下偏光片24的下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是胶框51与外壳52先通过胶水进行组装,然后与显示面板2通过胶带或胶水进行组装。在轻薄化的要求下,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尽量越小越好,因此,胶框51与外壳52都有低厚度的要求,这对外壳52以及胶框51与外壳52的组合的强度和尺寸均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用新型人发现,外壳厚度越小,整体强度越小,形成的外壳受应力影响会处于非平整状态,例如,在胶框51与外壳52通过胶体粘接固定产生形变之后,在单侧承载面(靠近胶框一侧,且与显示面板连接的单侧承载面),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形状;同样,受到外壳的加工精度限制,外壳单侧承载表面也不平整,呈现凹凸不平的形状。胶框51与外壳52的组合也同样有类似的形状,在通过胶带和胶水将胶框51和外壳52与显示面板固定时,导致面板跟随上述不平整形状呈现弯曲状态,导致局部漏光严重,虽然可通过胶水或胶带的形变补偿上述部分不平整现象进而降低漏光,但是对于形变或不平整严重的产品,补偿效果有限。
为此,实用新型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控制外壳和胶框进行胶带或胶水连接的组合体表面的高度差,来实现改善上述不平整现象,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显示面板2的组合体和显示面板2,该组合体和显示面板2通过第一胶体粘接,组合体包括用于承载显示面板2的承载面,在显示面板2一侧的承载面相对于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预设距离;该基准面为平行于显示面板2的出光面的平面。这样,可以实现面板轻薄化以及防漏光效果兼顾。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显示面板2可能存在微小形变或者显示面板非绝对平整,即显示面板2的表面不是绝对的平面,但是其出光面可以视为一平面,因此,上述基准面可参照出光面进行选择。当然,出光面还可以由其他结构,如导光板、偏光片等结构进行辅助认定。
优选的,上述预设距离为0.7mm,进一步优选的,为0.6mm,进一步优选的,为0.5mm。可选的,上述高度差小于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的总厚度,进一步优选的,小于阵列基板21或彩膜基板22的厚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2一侧的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即,上述承载结构5)与胶框7的组成结构,该结构为与显示面板2进行软连接(例如胶带或者胶水连接)的结构。虽然以上以外壳和胶框为例对组合体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于此,符合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其他组合体结构同样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例如,如图4A所示,组合体还包括弹性遮光件7,后续弹性遮光件7通过胶带与彩膜基板22的下表面连接,即,在显示面板2一侧的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即,上述承载结构5)、胶框7以及弹性遮光件7的组成结构。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显示面板四周的结构不同,显示面板四周的承载面的基础高度可以不相同,例如,图4B中位于电路板10所在一侧的单侧承载面与图4A中位于摄像头模组4所在一侧的单侧承载面相比,二者分别对应的显示面板结构不同,上述组合体在这两个单侧承载面的基础高度也可以存在差异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需要至少满足至少一个单侧承载面相对于上述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上述预设距离。可选的,显示面板四周的承载面(包含所有单侧承载面)相对于上述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均需小于上述预设距离。
为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组装后的均匀性以及组装的灵活性,降低漏光,可选的,用于粘接组合体和显示面板的上述第一胶体包括胶水和胶带;在显示面板一侧的组合体和显示面板之间通过胶水柔性粘接,在显示面板的其余侧的组合体和显示面板均通过胶带粘接。由于胶水是可流动的,其可以补偿组合体的表面不平整现象进而降低漏光。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6,该背光模组6位于显示面板2与承载结构5(例如外壳52)之间,如图4A所示,背光模组6包括导光板61和位于该导光板61与彩膜基板22之间的光学膜层62。另外,在导光板61背离光学膜层62一侧还设置有反射片63。在实际应用中,光学膜层62例如包括下扩散膜、棱镜膜等的多层光学膜材,其中,下扩散膜用于将光线扩散;棱镜膜用于提高光线的亮度,可选的,还可以增加上扩散膜或者其他功能膜材。可选的,背光模组6还包括设置于导光板61与胶框51之间的侧入式背光源(图中未示出),侧入式背光源与导光板61的垂直于显示面板2的出光面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二者在Y向上相对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并不局限于采用侧入式背光源,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直下式背光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应性地调整胶框51等部件的结构。
上述容置槽500位于背光模组6与摄像头模组4之间的槽壁513被设置为遮挡背光模组6发出的光线照射至摄像头模组4。具体来说,槽壁513是被容置槽500划分出来的位于背光模组6与摄像头模组4之间的部分,该槽壁513与胶框51的主体一体成型。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和图5所示,槽壁513与显示面板2之间设置有分别与二者接触的弹性遮光件7。由于胶框51、摄像头模组4和显示面板2(即,彩膜基板22)之间存在组装公差,槽壁513和显示面板2(即,彩膜基板22)之间无法实现无间隙,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漏光路径,导致背光模组6发出的光线将照射到摄像头模组4所在区域,从而产生漏光不良,为此,通过在槽壁513与显示面板2之间设置弹性遮光件7,可以对槽壁513和显示面板2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避免背光模组6发出的光线照射至摄像头模组4,同时还可以起到支撑显示面板2的作用,提高显示面板2的结构稳定性。另外,由于弹性遮光件7具有弹性,其可以在槽壁513和显示面板2之间处于压缩状态,即与二者弹性接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遮挡效果。可选的,弹性遮光件7的压缩比(在Z向上的压缩量与初始长度的百分比)大于等于20%,小于等于50%。可选的,弹性遮光件7为遮光胶带。
进一步可选的,如图5所示,弹性遮光件7包括位于槽壁513与显示面板2之间的遮光主体部71,和自遮光主体部71向靠近背光模组6的方向(平行于Y向)延伸的遮光延伸部72。遮光延伸部72与遮光主体部71构成类似于“L”形,二者之间的夹角处可以起到很好的遮盖效果,可以很好地遮挡背光模组6从倾斜方向发出的光线,如图5中的虚线箭头所示。
可选的,槽壁513在Y向上的宽度大于等于0.8mm,且小于等于1.2mm,这样既可以保证窄边框效果,又可以有足够的宽度保证弹性遮光件7与槽壁513之间的贴附面积满足稳固性要求,以及保证弹性遮光件7的成型工艺可以实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弹性遮光件7与槽壁513采用分体式设计,这样,如图10所示,可以使摄像头模组4的排线41通过弹性遮光件7与槽壁513之间延伸至外壳52的表面,并能够沿外壳52的表面延伸至驱动电路板(位于图10中M所在区域)。可选的,在外壳52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摄像头模组4的排线41的至少一部分的凹槽,这样可以使排线41相对于显示面板2的位置下沉,有助于进一步减小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胶框51设置有胶框支撑部514,胶框支撑部514支撑在背光模组6(例如导光板61)和外壳52之间;胶框支撑部514直接安装于外壳52,且与外壳52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通过胶体粘接固定,且在胶框支撑部514与外壳52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用于容置上述胶体的溢胶槽515。例如,图4A中,溢胶槽515设置于胶框支撑部514相对于外壳52的表面,该溢胶槽515既可以避让一定的空间用于存储胶量,又可以保证胶框支撑部514与外壳52之间可以承受足够的拉拔力,从而可以提高连接稳定性,避免胶框51脱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导光板61与槽壁513之间具有第三间隔D3,用于为导光板61的热膨胀量预留一定的空间;光学膜层62与槽壁513之间具有第四间隔D4,用于为光学膜层62的热膨胀量预留一定的空间。由于导光板61的厚度大于光学膜层62的各个膜层厚度,导光板61的热膨胀量相对较大,因此,可以使第三间隔D3大于第四间隔D4。可选的,第三间隔D3大于等于0.4mm,且小于等于0.8mm,优选的,为了进一步达到窄边框效果,第三间隔D3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0.7mm。可选的,第四间隔D4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0.4mm,优选的,为了进一步达到窄边框效果,第四间隔D4大于等于0.2mm,且小于等于0.3mm。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为了防止导光板61与光学膜层62在组装过程中发生移动,在导光板61与胶框支撑部514之间设置有固定胶带9。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摄像头模组4集成有麦克风单元41;并且,胶框侧边512设置有麦克风孔516,该麦克风孔516的一端位于胶框侧边512靠近出光面的表面(即,图6中胶框侧边512上侧的表面),麦克风孔516的另一端延伸至胶框侧边512的朝向麦克风单元41的表面,以实现收音功能,使麦克风单元41能够对外界声音进行采集,并进行语音识别。麦克风孔516例如为圆孔或者其他任意形状的通孔,开口尺寸(直径或最大长度)例如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0.8mm。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2位于摄像头模组4所在一侧的边框尺寸,实现更窄的边框效果,还可以在省去该侧的胶框,而直接将摄像头模组4安装于外壳上,同时将显示面板2直接与外壳连接。具体地,如图7所示,承载结构5’包括外壳52’,外壳52’位于显示面板2背离其出光面一侧;外壳52’设置有环绕在显示面板2周围的外壳侧边522’;外壳52’在边框区B还设置有朝向显示面板2凸出的外壳支撑部523,用于直接支撑显示面板2;外壳支撑部523设置有用作容置槽500’的凹槽,摄像头模组4位于容置槽500’中,且与外壳52’固定连接。由于省去了摄像头模组4所在一侧的胶框,可以节省胶框材料和胶框与外壳的贴附(Bonding)工序,从而可以提高总体的制程良率,降低加工和材料成本。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可以将容置槽500’直接形成于外壳52’上之外,上述麦克风孔516也可以直接形成在该外壳52’上。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其他结构和功能与图4A所示的显示装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阵列基板2的非显示区印刷形成有油墨层25,油墨层25设置有避让部251,用于避让摄像头模组中的镜头部件,以实现摄像功能。通过在非显示区设置油墨层25,可以遮挡漏光和改善显示区及其周边色差。如图9所示,油墨层25的轮廓形状为“口”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为了避免油墨印刷到显示区A,遮挡像素,造成显示缺失,油墨层25与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A具有第六间隔L3。可选的,参考印刷设备的精度能力,第六间隔L3大于等于20μm,且小于等于200μm。优选的,考虑到窄边框效果,以及减少金属反光,第六间隔L3大于等于20μm,且小于等于80μm。实用新型人发现,第六间隔L3超出2个像素(含多个子像素)大小后,显示面板周边显示异常,因此,优选的,第六间隔L3小于在第六间隔L3所在方向上的2个像素长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彩膜基板22上具有黑矩阵26,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A具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每个像素设置有导电反射结构,至少在垂直于显示面板2的一个侧边方向的截面处,油墨层25的内周边界与最近处像素的上述导电反射结构的第七间隔L6小于或等于油墨层25的内周边界与黑矩阵26的内周边界之间的第六间隔L3。阵列基板21对应黑矩阵26的非显示区中存在大面积金属走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边框区域正面金属反光,可以使油墨层25的内周边界可以与黑矩阵26的内周边界在Z向上平齐。但是,考虑到油墨印刷精度,避免油墨层25遮挡显示区A中的像素,可选的,可以使第七间隔L6与上述第六间隔L3一致。
更优选的,可以将黑矩阵26的尺寸设置地比阵列基板21的像素导电反射结构(如栅线或数据线)的尺寸更大,以进一步降低导电反射结构处的漏光,在这种情况下,油墨层25的内周边界与显示区A的像素最外侧导电反射结构的距离小于该对应位置处的第七间隔L6。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的对位误差一般在5um以下,优选的,在3um以下,因此,实际上上述第七间隔L6和第六间隔L3的设计应去除上述对位误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2还包括偏光片23,偏光片23完全覆盖阵列基板21对应显示区A,以及油墨层25;可选的,油墨层25的厚度小于等于5μm;偏光片23相对于阵列基板21的表面覆盖有胶层(图中未示出),该胶层的厚度大于等于20μm。通过采用较大厚度的胶层,可以吸收油墨层25存在的厚度段差,保证偏光片23背离阵列基板21的表面为平面。优选的,考虑到遮光性能和段差引起的气泡线问题,油墨层25的厚度大于等于2.5μm,且小于等于4μm;胶层的厚度大于等于20μm,且小于等于30μ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使显示面板在出光面一侧的表面相对于现有技术平整度明显提升,段差小或者没有段差,避免触控操作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减小显示面板四周的边框尺寸,实现窄边框效果。与此同时,由于阵列基板21可以起到与钢化盖板相同的作用,无需再另外设置钢化盖板,这不仅可以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和重量,实现轻薄效果,同时可以省去盖板贴合工序,提高总体的制程良率。通过使显示面板2完全覆盖摄像头模组4,可以使显示面板2在出光面一侧的表面相对于现有技术平整度明显提升,段差小或者没有段差,显示面板2的正面不存在段差和间隙,呈整面一体化结构,从而可以实现全面屏效果。此外,通过将摄像头模组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承载结构5的容置槽500中,不会额外占用显示装置在Z向上的空间,不会增加Z向上的厚度,从而可以实现轻薄效果;同时,容置槽500还可以对摄像头模组4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对其拍摄产生干扰。
可以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28)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摄像头模组和承载结构,其中,所述承载结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承载结构之间;
所述承载结构具有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外围的边框区,所述承载结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且位于所述边框区设置有容置槽,所述摄像头模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
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延伸至所述边框区,且所述显示面板覆盖所述摄像头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包括胶框和外壳,所述外壳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外壳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且位于所述边框区,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胶框设置有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贯通所述胶框的通槽,用作所述容置槽;所述摄像头模组位于所述通槽中,且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在与所述通槽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避让凹部,所述摄像头模组的一部分固定于所述避让凹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置有环绕在所述显示面板周围的外壳侧边;所述胶框设置有胶框侧边,所述胶框侧边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外壳侧边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外壳设置有环绕在所述显示面板周围的外壳侧边;
所述外壳在所述边框区还设置有朝向所述显示面板凸出的外壳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外壳支撑部设置有用作所述容置槽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避让凹部的周向内壁具有第一间隔;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通槽的周向内壁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0.2mm;所述第二间隔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0.3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承载结构之间;
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摄像头模组之间的槽壁被设置为遮挡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照射至所述摄像头模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壁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设置有分别与二者接触的弹性遮光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遮光件包括位于所述槽壁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遮光主体部,和自所述遮光主体部向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延伸的遮光延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设置有胶框支撑部,所述胶框支撑部支撑在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胶框支撑部与所述外壳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通过胶体粘接固定,且在所述胶框支撑部与所述外壳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胶体的溢胶槽。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学膜层,所述导光板由所述胶框支撑;所述光学膜层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
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槽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所述光学膜层与所述槽壁之间具有第四间隔,所述第三间隔大于所述第四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间隔大于等于0.4mm,且小于等于0.8mm;所述第四间隔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0.4mm。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侧入式背光源;在所述胶框相邻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源一侧,且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设置有遮光件,所述遮光件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非显示区;
所述摄像头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下表面在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间隔大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源与所述遮光件之间的间隔。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集成有麦克风单元;
所述胶框侧边或者所述外壳侧边设置有麦克风孔,所述麦克风孔的一端位于所述胶框侧边或者所述外壳侧边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表面,所述麦克风孔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胶框侧边或者所述外壳侧边的朝向所述麦克风单元的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集成有麦克风单元;
所述外壳侧边设置有麦克风孔,所述麦克风孔的一端位于者所述外壳侧边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表面,所述麦克风孔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壳侧边的朝向所述麦克风单元的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的组合体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组合体和所述显示面板通过第一胶体粘接,所述组合体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的承载面,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承载面相对于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预设距离;所述基准面为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平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差小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的总厚度,或者小于所述阵列基板或所述阵列基板的厚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与胶框的组成结构;或者,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胶框以及遮光件的组成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四周的所述承载面相对于所述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预设距离。
21.根据权利要求17-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为0.7mm。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体包括胶水和胶带;在所述显示面板至少一侧的所述组合体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通过所述胶水柔性粘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其余侧的所述组合体与所述显示面板均通过所述胶带粘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阵列基板的非显示区印刷形成有油墨层,所述油墨层设置有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摄像头模组中的镜头部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层与所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具有第六间隔。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间隔大于等于25μm,且小于等于200μm。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上设置有黑矩阵,所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具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每个像素设置有导电反射结构,至少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一个侧边方向的截面处,所述油墨层的内周边界与最近处像素的所述导电反射结构的第七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墨层的内周边界与所述黑矩阵的内周边界之间的第六间隔。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间隔小于在所述第六间隔所在方向上的2个像素长度。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
CN202222085312.XU 2022-08-09 2022-08-09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88250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85312.XU CN218825036U (zh) 2022-08-09 2022-08-09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85312.XU CN218825036U (zh) 2022-08-09 2022-08-09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5036U true CN218825036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73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85312.XU Active CN218825036U (zh) 2022-08-09 2022-08-09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50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364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8958033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20090267889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060044837A1 (en) Backlight assembly provided with an improved light guiding plate and a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542658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0795192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2102831A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TW201624078A (zh) 顯示裝置及具有該顯示裝置的設置電子裝置
CN210129366U (zh) 支撑框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6929725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TWI693457B (zh) 面光源裝置、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US11419223B2 (en) Touch display module
US1168117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612392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630342B1 (ko) 액정 표시장치 및 그 조립방법
US10678084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754082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7157467A (ja)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210048577A1 (en) Back plate including receiving slots back plate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8825036U (zh) 显示装置
WO2023207287A1 (zh) 一种显示装置、拼接显示装置
CN114019725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8848524U (zh) 显示装置
US20210215965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7631346A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