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5666U - 一种防撞梁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撞梁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5666U
CN218805666U CN202223449342.0U CN202223449342U CN218805666U CN 218805666 U CN218805666 U CN 218805666U CN 202223449342 U CN202223449342 U CN 202223449342U CN 218805666 U CN218805666 U CN 2188056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ide plate
panel
impact beam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93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493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56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56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56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撞梁和车辆。该防撞梁包括顶板、底板、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及两个相对设置第三侧板,顶板分别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圆滑连接,底板分别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圆滑连接,顶板、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两个第三侧板围设形成一端开口的空腔;第一侧板包括第一部和分别连接于第一部两侧的两个第二部,第一部沿防撞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部圆滑连接于第三侧板,防撞梁于第一部处且垂直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C型截面。结构强度高,且在出现碰撞时出现溃缩而对碰撞进行缓冲并吸收碰撞能量,提高缓冲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防撞梁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撞梁和车辆。
背景技术
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震动力的一种结构,它的两端连接的是屈服强度很低的低速吸能盒,然后通过螺栓的形式连接在车体纵梁上,低速吸能盒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
现有的防撞梁中防撞梁本体为弧形板状结构,结构强度小,在车辆出现碰撞时容易破损,难以实现较好的缓冲效果。
因此,亟需一种防撞梁和车辆,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防撞梁和车辆。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防撞梁,包括顶板、底板、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及两个相对设置第三侧板,所述顶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连接,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连接,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及两个所述第三侧板围设形成一端开口的空腔;
所述第一侧板包括沿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部两侧的两个第二部,所述第二部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所述防撞梁于所述第一部处且垂直于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C型截面。
可选地,所述顶板于对应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部的位置开设有供拖车机钩穿过的穿设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包括依次圆滑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第四板和第五板,所述第一板圆滑连接于所述第一部,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所述第三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一空槽,所述第三板和所述第五板之间的所述顶板上开设有所述穿设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还包括圆滑连接的第六板和第七板,所述第六板圆滑连接于所述第五板,所述第七板圆滑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五板、第六板、所述第七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二空槽。
可选地,所述底板对应所述第一空槽和所述第二空槽的位置均开设有供吸能盒的安装螺栓穿过的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板包括沿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和分别连接于第三部两侧的两个第四部,所述第四部包括依次光滑连接的第八板、第九板、第十板和第十一板,所述第八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部,所述第十一板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八板、所述第九板、所述第十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三空槽。
可选地,在垂直于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所述防撞梁的高度大于100mm。
可选地,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的厚度均为5mm-6mm。
可选地,所述防撞梁由GMT材料制成。
第二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防撞梁。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设置顶板、底板、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顶板、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两个第三侧板围设形成一端开口的空腔,并且防撞梁于第一部处且垂直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C型截面,结构强度高,且在出现碰撞时出现溃缩而对碰撞进行缓冲并吸收碰撞能量,提高缓冲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防撞梁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防撞梁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顶板;11、穿设孔;
2、底板;21、安装孔;
3、第一侧板;31、第一部;32、第二部;321、第一板;322、第二板;323、第三板;324、第四板;325、第五板;326、第六板;327、第七板;
4、第二侧板;
5、第三侧板。
101、空腔;102、第一空槽;103、第二空槽;104、第三空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撞梁,防撞梁包括顶板1、底板2、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5,顶板1分别与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和第三侧板5连接,底板2分别与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和第三侧板5连接,顶板1、底板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及两个第三侧板5围设形成一端开口的空腔101;上述第一侧板3包括沿防撞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部31和分别连接于第一部31两侧的两个第二部32,第二部32连接于第三侧板5,防撞梁于第一部31处且垂直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C型截面。
通过设置顶板1、底板2、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5,顶板1、底板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和两个第三侧板5围设形成一端开口的空腔101,并且防撞梁于第一部31处且垂直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C型截面,结构强度高,且在出现碰撞时出现溃缩而对碰撞进行缓冲并吸收碰撞能量,提高缓冲效果。
进一步地,上述防撞梁由GMT材料制成,GMT(Glass Mat ReinforcedThermoplastics)材料,是一种以PP热塑性树脂为基体、以长玻璃纤维或连续玻纤毡为增强材料的热塑性复合材料。通常是两层玻璃纤维毡复合热塑性树脂,用不同类型的玻璃纤维毡和热塑性树脂基体,可以制成多种多样的GMT材料,其纤维有些是单向的,有些是随机分布的)
上述防撞梁由GMT片材经过加热后模压成型,也就是说构成防撞梁的顶板1、底板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和第三侧板5一体成型。相比传统的HC420/780DPD+Z、DOCOL1000、16MnAL钢管这些强度等级在400-1000MP之间的材料,生产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且采用模压成型,模具的开发周期短,只需两个月左右,而传统的HC420/780DPD+Z、DOCOL1000、16MnAL钢管这些强度等级在400-1000MP之间的材料的模具开发周期则需要六个月。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采用GMT材料的防撞梁,能够在保证防撞梁在具有足够强度的前提下,降低防撞梁的重量,而且防撞梁的模具开发简单,能够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顶板1、底板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和第三侧板5的厚度均为5mm-6mm。以在保证防撞梁在具有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减少防撞梁的厚度,降低防撞梁的厚度,且节省材料。在此厚度下,防撞梁的重量约为两千克,相比传统的防撞梁,大大降低了重量。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防撞梁的高度大于100mm。如此设置能够使得防撞梁与碰撞壁障的重合高度大于75mm,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采用上述防撞梁,能够满足GB20072中材料吸收能量的要求,而且在不同工况条件下,有足够的强度,同时根据设计标准,保证拖车钩位移小于10mm。
进一步地,参照图1,顶板1于对应第二部32的位置开设有供拖车机钩穿过的穿设孔11。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部32包括依次圆滑连接的第一板321、第二板322、第三板323、第四板324和第五板325,第一板321圆滑连接于第一部31,第一板321、第二板322、第三板323和底板2之间形成第一空槽102,第三板323和第五板325之间的顶板1上开设有上穿设孔11。此外,第二部32还包括圆滑连接的第六板326和第七板327,第六板326圆滑连接于第五板325,第七板327圆滑连接于第三侧板5,第五板325、第六板326和第七板327之间形成第二空槽103。
如此设置,能够提高防撞梁在穿设孔11处的结构强度,从而便于安装拖车机钩,并在拖车机钩受力时提供稳定的支撑。而且使得防撞梁在两端处的结构强度高于中间空腔处的结构强度,从而在受到碰撞时逐级溃缩,进一步提高该防撞梁的缓冲效果。
进一步地,底板2对应第一空槽102和第二空槽103的位置均开设有供吸能盒的安装螺栓穿过的安装孔21。便于吸能盒的安装,且保证吸能盒的安装稳定性。
再次参照图1,第二侧板4包括沿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和分别连接于第三部两侧的两个第四部,第四部连接于顶板1和第三侧板5。其中,第三部平行于第一部31。第三部和第四部均连接于顶板1和底板2。
上述第四部包括依次光滑连接的第八板、第九板、第十板和第十一板,第八板连接于第一部31,第十一板连接于第三侧板5。第八板、第九板、第十板和底板之间形成第三空槽104。第八板、第九板、第十板和第十一板均连接于底板2。
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强防撞梁在开设穿设孔11和安装孔21处的结构强度,有利于提高吸能盒和拖车机钩的安装稳定性。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结合上述实施例的防撞梁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实施例的防撞梁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防撞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包括顶板、底板、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及两个相对设置第三侧板,所述顶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连接,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连接,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及两个所述第三侧板围设形成一端开口的空腔;
所述第一侧板包括沿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部两侧的两个第二部,所述第二部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所述防撞梁于所述第一部处且垂直于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C型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于对应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部的位置开设有供拖车机钩穿过的穿设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包括依次圆滑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第四板和第五板,所述第一板圆滑连接于所述第一部,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所述第三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一空槽,所述第三板和所述第五板之间的所述顶板上开设有所述穿设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还包括圆滑连接的第六板和第七板,所述第六板圆滑连接于所述第五板,所述第七板圆滑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五板、第六板、所述第七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二空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对应所述第一空槽和所述第二空槽的位置均开设有供吸能盒的安装螺栓穿过的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包括沿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和分别连接于第三部两侧的两个第四部,所述第四部包括依次光滑连接的第八板、第九板、第十板和第十一板,所述第八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部,所述第十一板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八板、所述第九板、所述第十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三空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防撞梁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所述防撞梁的高度大于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的厚度均为5mm-6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由GMT材料制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
CN202223449342.0U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防撞梁及车辆 Active CN2188056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9342.0U CN218805666U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防撞梁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9342.0U CN218805666U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防撞梁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5666U true CN218805666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70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9342.0U Active CN218805666U (zh) 2022-12-21 2022-12-21 一种防撞梁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56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86879B1 (en) I-Section automotive bumper formed from mineral-filled glass mat thermoplastic (GMT) composite
US5269574A (en) High performance vehicle bumper
CN1402678A (zh) 由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制成的汽车外壳
CN111994026B (zh) 改善结构强度和吸能效果的改性材料汽车防撞梁
CN104684794A (zh) 设置有由带纤维的复合材料制成的背部加强支撑杆的车辆仪表板横梁
JP4048301B2 (ja) 自動車フレームのサイドメン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3768472U (zh) 一种新型可分离式的钢塑混合防撞梁吸能盒
CN110116759A (zh) 用于汽车仪表板的横梁总成
CN113263997A (zh) 一种小型汽车用高性能轻量化复合材料防撞梁总成
CN218805666U (zh) 一种防撞梁及车辆
CN1106312C (zh) 摩托车等的底盘车架
CA2129453C (en) High performance vehicle bumper
CN113353110B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端墙结构及其成型工艺
CN113085938B (zh) 一种转向架中一体化侧梁主体结构及制备方法
JP2013141850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219883809U (zh) 一种新型商用车防护装置
CN221162630U (zh)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
JPH06344837A (ja) スタンパブルシート製バンパービーム
CN205170727U (zh) 一种纤维增强汽车保险杠
CN212243584U (zh) 一种氢能汽车中地板加强结构及氢能汽车
CN220374054U (zh) 一种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底护板
CN109131568A (zh) 一种轻量化平板半挂车车体
CN215851106U (zh) 一种一体式铝合金精密铸造防撞横梁总成
CN210760624U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防撞梁
CN210771411U (zh) 一种gmt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