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5084U -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5084U
CN218805084U CN202223091716.6U CN202223091716U CN218805084U CN 218805084 U CN218805084 U CN 218805084U CN 202223091716 U CN202223091716 U CN 202223091716U CN 218805084 U CN218805084 U CN 218805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conditioner
vehicle
indoor
d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917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银银
刘安平
周何杰
刘发申
陶庆
蔡志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917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508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5535 priority patent/WO202410344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5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5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属于空调设备技术领域,顶置式空调器被配置为安装于车辆顶部的安装口,顶置式空调器包括底盘、室内换热器和接水盘,底盘的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通过车辆顶部的安装口与车辆室内连通,利用接水盘收集室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第一排水槽将接水盘的水排到集水槽,便于回收利用冷凝水,避免产生的冷凝水通过室内进风口或室内出风口流向车辆顶部的安装口,能够有效解决冷凝水通过安装口漏入车辆内部的问题,给用户带来较佳的体验,适用于房车等车辆。

Description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顶置式空调器安装于车辆顶部,整机的排水系统未充分考虑冷凝水的排水和收集问题,造成冷凝水容易从车辆顶部的安装口漏入车辆内部,使车辆室内造成漏水,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顶置式空调器,设计更加合理,能够有效解决冷凝水从车辆顶部的安装口漏入室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包括上述顶置式空调器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被配置为安装于车辆顶部的安装口,包括底盘、室内换热器和接水盘,所述底盘的前部开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后部设有集水槽;所述室内换热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盘,且位于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之间;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底盘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底部之间;其中,所述底盘设有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连通所述接水盘与所述集水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辆顶部,所述车辆顶部设有安装口,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安装于所述安装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底盘的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通过车辆顶部的安装口与车辆室内连通,使室内空气能够与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利用接水盘收集室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第一排水槽将接水盘的水排到集水槽,便于回收利用冷凝水,避免产生的冷凝水通过室内进风口或室内出风口流向车辆顶部的安装口,能够有效解决冷凝水通过安装口漏入车辆内部的问题,给用户带来较佳的体验,适用于房车等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与车辆顶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未装配顶盖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未装配上构件和内风道固定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D-D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中E-E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底盘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底盘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F-F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底盘100;室内进风口110;室内出风口120;第一排水槽130;斜面131;收缩口132;集水槽140;导水斜面141;温控排水阀142;温控排水口143;第二排水槽150;第一侧壁151;第二侧壁152;排水孔153;凸筋154;溢水间隙155;止挡筋160;第一止挡筋161;第二止挡筋162;后侧板170;缺口171;后挡水壁172;前挡水壁180;前左侧挡水壁181;前中侧挡水壁182;前右侧挡水壁183;第三排水槽190;
顶盖200;进风格栅210;
内风道组件300;室内换热器301;蒸发器310;风道构件320;上构件321;下构件322;内风道固定件330;内风机340;内电机341;贯流风轮342;接水盘350;出水口351;第一端面352;第二端面353;凹槽354;
外风道组件400;室外换热器401;冷凝器410;外风道固定件420;外风机430;外电机431;叶轮432;
电控盒组件500;
压缩机600;
安装托板700;开口710;
密封圈800;
减震条900;
顶置式空调器1000;
车顶2000;安装口2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非全部实施例。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1000,包括底盘100和顶盖200,顶盖200连接在底盘100上,底盘100的底部设有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内出风口120;底盘100和顶盖200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格栅210,形成室外进风口,顶盖200和底盘100的后侧设有出风格栅,形成室外出风口。
可理解到,以房车(图中未示出)为示例,顶置式空调器1000整机安装在房车的车顶2000,房车的车顶2000开设有安装口2100,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内出风口120均朝向下方,且与安装口2100相连通,实现室内侧的空气循环,整机的外部从侧面的室外进风口进风,并朝后侧的室外出风口出风,实现室外侧的空气流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描述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位均以底盘100为基准,结合图1所标注的方位关系作为参照,顶置式空调器1000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位与房车的方位一一对应;此外,实施例中底盘100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底盘100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底盘100的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
参照图1所示,实施例中,在底盘100的底部设置安装托板700和密封圈800,安装托板700设有与安装口2100对应的开口710,当顶置式空调器1000安装于房车车顶2000时,安装托板700与车顶2000固定连接,开口710与安装口2100相连通,顶置式空调器1000安装在安装托板700上,密封圈800位于安装托板700与车顶2000之间,起到有效的密封作用,使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内出风口120通过安装口2100与房车内部连通;此外,在底盘100的后部与车顶2000之间还具有减振条900,通过减振条900能够起到缓冲作用,有利于减小房车颠簸行驶对整机产生的晃动,提高安装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底盘100的前部朝向房车的前侧,后部朝向房车的后侧。
参照图2所示,图2为顶置式空调器1000在无顶盖200状态的装配结构图,可以理解的是,顶置式空调器1000还包括内风道组件300和外风道组件400,内风道组件300安装在底盘100的前部,外风道组件400安装在底盘100的后部,在内风道组件300与外风道组件400之间隔开形成有一定的空间,该空间为外风道组件400的进风通道。进风通道的顶部安装有电控盒组件500,电控盒组件500架设在内风道组件300和外风道组件400之间。电控盒组件500通过线路与安装部件实现电连接,安装部件包括压缩机600、内风机340、外风机430等器件,其中,电控盒组件500安装靠近底盘100的一侧,压缩机600安装在底盘100远离电控盒组件500的一侧,压缩机600与底盘100固定连接。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内风道组件300包括室内换热器301、内风机340和风道构件320,其中风道构件320的顶部设有内风道固定件330,通过内风道固定件330将风道构件320固定在底盘100上,风道构件320可包括上构件321和下构件322,通过上构件321和下构件322配合以限定出室内风道,室内风道连通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内出风口120,室内换热器301设置在室内风道中且位于室内进风口110与室内出风口120之间,室内换热器301与底盘100固定连接。内风机340包括内电机341和贯流风轮342,贯流风轮342设置室内风道内,通过内电机341驱动贯流风轮342运转,实现室内空气沿室内风道流动,从而使室内空气经过室内换热器301进行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所示,实施例中通过在风道构件320内形成室内风道,使室内风道与室外风道隔开,避免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发生窜风;风道构件320可采用保温材料制作而成,例如上构件321和下构件322均由泡沫材料制成,具有保温作用。其中,下构件322的中部位置形成有接水盘350,室内换热器301放置在接水盘350上,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内出风口120分别位于接水盘350的前后两侧,结合图4可理解到,下构件322的左右两侧的侧壁构成接水盘350左右两侧的侧壁。
继续参照图2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外风道组件400包括室外换热器401和外风道固定件420,室外换热器401固定在底盘100的后侧位置,外风道固定件420与底盘100固定连接,外风道固定件420设置在室外换热器401的前侧,通过外风道固件能够对室外换热器401进行支撑,外风道固定件420也可理解为外风道支架,外风道固定件420与室外换热器401之间形成送风通道,送风通道与进风通道连通形成室外风道。外风机430安装在外风道固定件420上,在外风机430的作用下,室外的空气能够依次经过室外进风口、室外风道、室外换热器401和室外出风口流动,使室外空气经过室外换热器401进行换热。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600周围具有管路结构,通过管路结构将压缩机600与室内换热器301和室外换热器401连接组成循环回路,从而形成整个制冷系统,在制冷系统中室内换热器301为蒸发器310,室外换热器401为冷凝器410,下面实施例中以蒸发器310和冷凝器410为具体示例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1000主要针对的使用场景是大型拖拽房车,房车室内空间大,需求冷量大,运行过程中蒸发器310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因此,顶置式空调器1000需要更好的充分利用冷凝水,解决整机内部冷凝水的排水与引流防护等问题,且考虑到房车行驶过程会面临严苛的使用环境,例如在车辆行驶面临极端上下坡时的大角度倾斜,需要确保排水水路能够迅速的将冷凝水引流和排出到整机外部,并且确保冷凝水不会从房车顶部的安装口2100漏入房车室内。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可理解的是,底盘100的后部设有集水槽140,外风机430位于集水槽140的上方且邻近室外换热器401设置;接水盘350的左右两端的侧壁分别开设有出水口351,左右两侧的出水口351形成在下构件322的侧壁上,底盘100设有两个第一排水槽130,两个第一排水槽130分别位于室内进风口110的两侧,左侧的第一排水槽130位于左侧的出水口351的下方,右侧的第一排水槽130位于右侧的出水口351的下方,两个第一排水槽130分别与集水槽140连通,组成排水水路,接水盘350收集的冷凝水分别从左右两侧的出水口351排到第一排水槽130,然后沿第一排水槽130流入集水槽140,从而通过集水槽140可以收集蒸发器310产生的冷凝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水槽130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设置一个第一排水槽130,第一排水槽130可设置在室内进风口110的左侧或右侧,接水盘350设置一个出水口351,具体根据第一排水槽130的位置进行设定。此外,出水口351设置在接水盘350的两侧端部,使得出水口351不会受到室内进风口110的进风影响,也不会影响其进风,提升进风效率;
结合图3可理解到,实施例中外风机430包括叶轮432和外电机431,外电机431固定安装在外风道固定件420上,通过外电机431驱动叶轮432转动,使室外空气与冷凝器410进行换热;其中叶轮432位于集水槽140上方,且叶轮432靠近冷凝器410设置,叶轮432能够与集水槽140内的冷凝水接触,叶轮432转动时能够将冷凝水打起并吹向冷凝器410表面,进一步辅助冷凝器410散热,达到充分利用冷凝水且提升换热效率的目的。
考虑排水水路分布在底盘100的上表面,在排水和收集冷凝水时排水水路的背部会出现受冷而形成冷凝水的问题,进而可能造成冷凝水从房车车顶2000的安装口2100进入房车内部,出现房车室内漏水的现象。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排水水路进行优化设计,当顶置式空调器1000安装于房车车顶2000时,沿垂直于底盘100方向的投影面上,第一排水槽130和集水槽140的投影分别与安装口2100的投影间隔设置,使排水水路底盘100上能够避开安装口2100在竖直方向上所对应的区域。
具体来说,结合图3可理解到,以房车车顶2000所在的平面作为投影面,集水槽140的投影与安装口2100的投影互不重合,集水槽140在底盘100上的背部位置不会朝向安装口2100;再结合图5可理解到,两个第一排水槽130的投影与安装口2100的投影也互不重合,且两个第一排水槽130的投影分别位于安装口2100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使第一排水槽130在底盘100的背部位置也不会朝向安装口2100,在排水和收集冷凝水时排水水路的背部不会朝向安装口2100,有效避免排水水路背部因受冷产生的冷凝水从安装口2100滴落进入房车内部的情况出现,能够有效解决冷凝水通过安装口2100进入房车内部的问题,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其中,第一排水槽130和集水槽140的背部可理解为底盘100的底面与第一排水槽130和集水槽140对应的位置。
需要指出的是,参照图3所示,接水盘350处于安装口2100的上部区域,且接水盘350形成下构件322的一部分,下构件322采用泡沫材料制造而成,泡沫具有一定的厚度并具有隔热保温作用,通过接水盘350承接蒸发器310产生的冷凝水,能够隔绝冷凝水与底盘100接触,不会在接水盘350底部靠近底盘100的区域形成冷凝水,也不会造成冷凝水通过安装口2100进入房车室内的问题。
参照图4和图5所示,排水水路还包括有两个第二排水槽150,两个第二排水槽150设置在底盘100上且位于室内进风口110的左右两侧,具体的,左侧的第二排水槽150设置在左侧的第一排水槽130靠近安装口2100的一侧,右侧的第二排水槽150设置在右侧的第一排水槽130靠近安装口2100的一侧,左右两个第二排水槽150的底部分别开设有排水孔153,排水孔153贯穿至底盘100的底面,使进入第二排水槽150的水能够排出顶置式空调器1000外。
可以理解的是,当顶置式空调器1000安装于房车车顶2000时,第一排水槽130与第二排水槽150的投影均与安装口2100的投影间隔设置,也即是在投影面上,排水孔153的投影与安装口2100的投影不会重合,使得排水孔153排出的水不会进入到安装口2100。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排水槽150的数量根据第一排水槽130的数量进行设定,具体不作限定。
参照图5和图6所示,以右侧的第一排水槽130和第二排水槽150为示例进行说明,第一排水槽130位于接水盘350的出水口351下方,第二排水槽150位于第一排水槽130的左侧,由出水口351排出的冷凝水能够进入第一排水槽130,并沿第一排水槽130流向集水槽140。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排水槽130的冷凝水量过多或车辆行驶过程出现颠簸等情况,第一排水槽130的水会溢出并进入第二排水槽150,通过排水孔153能够将水排出整机外部,排水孔153的位置能够避开安装口2100所在的区域,从而避免溢出的冷凝水沿安装口2100进入到房车室内,进一步降低房车在安装口2100处出现漏水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底盘100的底部设有安装托板700,第二排水槽150所在的位置位于第一排水槽130与安装托板700之间,使排水孔153位于安装托板700的安装区域之外,结合图6和图12可理解到,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排水孔153靠近安装托板700的边缘设置,配合密封圈800进行密封,避免排出的冷凝水穿过安装托板700进入到安装口2100。此外,排水孔153的数量可设置有多个,多个排水孔153沿第二排水槽150的长度方向分布,有利于快速排走溢出的冷凝水,提高排水效率。
参照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二排水槽150靠近室内进风口110的侧壁为第一侧壁151,远离室内进风口110的侧壁为第二侧壁152,可理解到,图6中示出右侧的第二排水槽150与第一排水槽130的相对位置,第一排水槽130的冷凝水能够从第二侧壁152溢出并进入到第二排水槽150,为了避免冷凝水过多而进一步从第一侧壁151处溢出,将第一侧壁151的高度设置大于第二侧壁152的高度,且第一侧壁151与第二侧壁152的高度差h1满足大于或等于1mm,也即是第一侧壁151需高于第二侧壁152至少1mm。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5可理解到,左侧的第二排水槽150的两侧壁的高度差为h2,高度差h2也满足大于或等于1mm,h1和h2的取值可以相同,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取值,不作具体限定。
参照图5和图6所示,接水盘350的出水口351位于下构件322的侧壁的底部位置,接水盘350的端部覆盖在第二排水槽150的上方,端部朝向第二排水槽150的表面为第一端面352,且第一端面352远离第一排水槽130的一端形成有凹槽354,凹槽354的底壁为第二端面353,第一端面352与第二端面353的高度不一致,相对于第二端面353,第一端面更接近于第二排水槽150;其中,第二端面353与第一侧壁151抵接,第一端面352与第二侧壁152间隔设置,第一端面352与第二侧壁152之间具有一定的溢水间隙155,使第一排水槽130的冷凝水能够从该溢水间隙155处溢出到第二排水槽150,上述溢水间隙155的取值范围可以是大于或等于1mm,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考虑到整机随着车辆运行会出现突然下坡路段或急刹车等情况,整机前部严重下倾,造成整机后部集水槽140的水快速向前反向流入到左右侧的第一排水槽130内,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排水水路结构确保第一排水槽130内部突然汇集大量冷凝水时,冷凝水能够越过第一排水槽130溢出到第二排水槽150内部,并迅速的排出到安装口2100的区域之外。
结合图6可理解到,第一侧壁151的顶部顶住接水盘350的底面,形成紧密的接触配合,由于接水盘350为泡沫材质,泡沫与第一侧壁151抵接时容易被压缩实现过盈装配,以形成较佳的密封结构,防止第二排水槽150突然涌过来的水太多而溢出到靠近安装口2100内侧的区域,有效避免安装口2100出现漏水的问题。
参照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当顶置式空调器1000安装于房车车顶2000时,密封圈800围绕安装口2100设置,整机安装在安装托板700顶部,沿底盘100的左右方向,安装托板700的开口710宽度为k1,安装口2100的宽度为k2,蒸发器310的宽度为k3,蒸发器310的左侧端部距离安装托板700的左侧边缘的距离为k4,安装托板700的左侧边缘距离左侧出水口351的距离为k5,蒸发器310的右侧端部距离安装托板700的右侧边缘的距离为k6,安装托板700的右侧边缘距离右侧出水口351的距离为k7,其中,安装口2100的宽度k2小于或等于开口710的宽度k1,k4、k3与k6之和大于k1,接水盘350的宽度为k5、k4、k6、k7和k3之和,使接水盘350的宽度大于安装托板700的宽度,且使第二排水槽150能够位于接水盘350的出水口351与安装托板700之间,这样排水水路的背部区域能够位于安装托板700的安装区域之外。
参照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k5与k4之和为接水盘350的左侧壁与蒸发器310左侧的板体之间的距离,且满足k5与k4之和大于或等于20mm;k6与k7之和为接水盘350的右侧壁与蒸发器310的右侧端部之间的距离,且满足k6与k7之和大于或等于30mm,也就是说,蒸发器310左右两侧与接水盘350两侧的出水口351距离可以设置相同的取值,也可以是两者取值不一致,考虑到蒸发器310的进出口管路设置在蒸发器310的右侧,因此,k6与k7之和的取值可大于k5与k4之和的取值,设计更加合理。
参照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中底盘100的底部设有止挡筋160,止挡筋160包括位于安装托板700左右两侧的第一止挡筋161和位于安装托板700前后两侧的第二止挡筋162,结合图12可理解到,第一止挡筋161用于对安装托板700的左右两侧进行定位,第二止挡筋162用于对安装托板700的前后两侧进行定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止挡筋161位于排水孔153与安装托板700之间,第一止挡筋161不仅具有对安装托板700限位的作用,还能够挡住排水孔153排出的冷凝水,防止冷凝水由于底盘100表面的毛细作用沿着排水孔153周围横向爬行而进入到安装托板700顶部,进而向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内出风口120扩散而形成毛细导水进入室内,也就是说第一止挡筋161具有定位和防水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以右侧的第一止挡筋161为示例进行说明,在底盘100的左右方向上,第二排水槽150位于安装托板700与出水口351之间,也即是在k5与k7之间,第一止挡筋161靠近安装托板700的边缘,有效防止排出的冷凝水进入到安装口2100。
参照图7和图8所示,左右两侧的第一排水槽130的前段底壁为平面,且位于出水口351的下方,用于承接排出的冷凝水。第一排水槽130的后段从前向后倾斜延伸形成斜面131,第一排水槽130通过斜面131将冷凝水排到集水槽140,有利于向底盘100后部快速排走冷凝水,避免冷凝水在第一排水槽130的前端积聚;其中左侧的第一排水槽130的斜面13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右侧的第一排水槽130的斜面13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α与β的取值大于或等于1°,即斜面131的倾斜角度需要大于或等于1°,两侧的斜面131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设置为不相同。结合图13可理解到,两侧的斜面131的背部均位于安装托板700的安装区域之外,避免斜面131背部受冷产生的冷凝水进入到安装口2100。
参照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水槽130在斜面131的端部处设有收缩口(附图未示出),收缩口的宽度小于第一排水槽130的宽度,第一排水槽130通过收缩口与集水槽140连通,连接处的宽度收窄;也可以是第一排水槽130靠近集水槽140位置的宽度逐渐减小,也即是第一排水槽130逐渐收窄,使得大量的冷凝水从集水槽140沿着第一排水槽130向前回流时的通道缩小,减少回流的水量,从而减轻前部第二排水槽150的排水负担,降低冷凝水进入安装口2100对应区域的风险。
参照图9和图11所示,底盘100的后侧沿设有后侧板170,后侧板170开设有缺口171,后侧板170的底部在缺口171处形成为集水槽140的后挡水壁172,可理解到,底盘100通过各个方向的挡水壁配合围设形成集水槽140,其中后挡水壁172的高度较小,因此当集水槽140收集的冷凝水较多时,冷凝水能够沿后挡水壁172溢出,从而排出到整机外部。
结合图3可理解到,实施例中接水盘350的底面高于后挡水壁172,两者的高度差为h3,h3的取值大于或等于1mm,使得接水盘350产生的冷凝水能够及时向后排到集水槽140内,通过设置上述的高度差使得集水槽140内即使蓄满冷凝水,冷凝水会越过后挡水壁172排走,使接水盘350内部也不会积聚冷凝水。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中第二排水槽150的第一侧壁151的顶部的高度均大于后挡水壁172的顶部的高度,且高度差设计的取值大于或等于1mm,采用上述的高度差的结构,使得即便车辆在平面路面上停车静止不动时开启空调器长期运行,后部集水槽140蓄满冷凝水,冷凝水会从整机的后沿向外溢出,或者冷凝水从第一排水槽130溢出到第二排水槽150并排出到整机外部,确保冷凝水不会进一步越过第一侧壁151向安装口2100的区域溢出,双重保护有效解决冷凝水进入安装口2100并滴落到室内的问题,当然也能更好地应对前倾时后部冷凝水大量冲向前部时能够达到防止漏水的需求。
参照图9和图10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底盘100在安装托板700的后侧沿位置设有第二止挡筋162,用于限制安装托板700在底盘100上安装时的前后位置;第二止挡筋162的背部是底盘100上向上延伸形成的前挡水壁180,从图9中可以看出前挡水壁180的高度大于后挡水壁172的高度,并且前挡水壁180的顶部被下构件322的泡沫体遮盖,形成密封结构,这样能够防止叶轮432打水溅起的冷凝水或者外部雨水从进风格栅210飞溅入时进入前挡水壁180与泡沫体之间的缝隙,进而有效避免水流沿着底盘100漏入到室内进风口110,再从安装口2100滴落入房车室内。
参照图9所示,前挡水壁180与后挡水壁172之间设有导水斜面141,结合图11可理解到,前挡水壁180的前侧为内风道组件300的安装区域,通过该内风道组件300的安装区域与安装托板700的安装区域大致对应,导水斜面141位于前挡水壁180的后侧,通过导水斜面141能够将叶轮432打起的冷凝水朝向后部回流,导水斜面141的倾斜角度可设置大于或等于1°。
参照图11和图12,为了更详细的展示底盘100上的排水水路,图11示出底盘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安装托板700和密封圈800在底盘100上装配后的状态图。可以理解的是,前挡水壁180的高度均高于集水槽140其他位置的挡水壁的高度,其中前挡水壁180包括前左侧挡水壁181、前中侧挡水壁182和前右侧挡水壁183,通过上述挡水壁对集水槽140的前侧进行阻挡,能够非常好的挡住大量的冷凝水,使冷凝水无法进入内风道组件300的安装区域,且无法进一步漏入房车室内。
需要指出的是,从图11和图12可理解到,排水孔153不限于设于第二排水槽150内,在底盘100上除了需要引流冷凝水的第一排水槽130、蓄水的集水槽140及安装托板700上部正对区域以外,其他区域也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置排水孔153,例如在靠近前左侧挡水壁181位置设置排水孔153,有利于在车辆前倾时造成的整机前倾,大量冷凝水向前能够通过靠近前左侧挡水壁181处的排水孔153快速进行分流,进而排出到底盘100外部。
参照图13所示,图13示出底盘100的正面结构示意图,两侧的第二排水槽150的前端分别设有折弯段,折弯段延伸至第一排水槽130的前侧,使第二排水槽150大致呈L形状,并能够半包围第一排水槽130;此外,第二排水槽150的底部开有多个排水孔153,便于及时排出溢进的冷凝水到底盘100外,并在相邻的排水孔153之间设置凸筋154,通过凸筋154能够加强底盘100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第二排水槽150的第一侧壁151高于第二侧壁152,第一侧壁151与接水盘350底面配合形成密封结构,并结合第二排水槽150对第一排水槽130的前部进行半包围,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得整个顶置式空调器1000在蓄满水以后,面临整车突然下坡或急刹车,整机形成瞬时的前低后高状态时,集水槽140内的大量冷凝水迅速前移,第二排水槽150能够快速排出涌入的水流,避免水流进入到内风道组件300的安装区域。
参照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盘100上还设有第三排水槽190,第三排水槽190位于前挡水壁180靠近室内进风口110的一侧,第三排水槽190沿前挡水壁180延伸且与第二排水槽150连通,第三排水槽190位于下构件322的安装区域,并沿着安装区域的边缘延伸至第二排水槽150处,图13的实施例示出第三排水槽190与右侧的第二排水槽150连通,第三排水槽190也可以与左侧的第二排水槽150连通,或同时连通两侧的第二排水槽150。考虑到车辆行驶出现极端情况下集水槽140的水向前溢出前挡水壁180时,通过第三排水槽190能够将溢出的水引流到第二排水槽150,防止水流进一步进入到室内进风口110。
参照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集水槽140内设有温控排水阀142,底盘100设有温控排水口143与温控排水阀142连接,通过温控排水阀142能够在常温下堵住底盘100的温控排水口143,并在寒冷天气自动打开排水口,辅助实现快速排水,适用于冷暖型顶置式空调器1000,其在冬天制热需要化除冰霜快速排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体为房车或其它形式的车种,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1000。以房车为示例,顶置式空调器1000安装在房车的车顶2000,室内进风口110和室内出风口120均且与车顶2000的安装口2100相连通,实现室内侧的空气循环,整机的外部从侧面进风并朝后侧出风,实现室外侧的空气流动。在排水和收集冷凝水时排水水路的背部不会朝向安装口2100,有效避免排水水路背部因受冷产生的冷凝水从安装口2100滴落进入房车内部的情况,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由于车辆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顶置式空调器1000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9)

1.顶置式空调器,被配置为安装于车辆顶部的安装口,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前部开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后部设有集水槽;
室内换热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盘,且位于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之间;
接水盘,设于所述底盘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底部之间;
其中,所述底盘设有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连通所述接水盘与所述集水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顶置式空调器安装于车辆顶部时,沿垂直于所述底盘方向的投影面上,所述第一排水槽和所述集水槽的投影分别与车辆的安装口的投影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水槽连通的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排水槽位于所述第一排水槽靠近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排水槽靠近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侧壁为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所述第二排水槽的底部设有排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顶置式空调器安装于车辆顶部时,沿垂直于所述底盘方向的投影面上,所述第二排水槽的投影与车辆的安装口的投影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设有多个并沿所述第二排水槽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相邻的所述排水孔之间设有凸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侧壁的高度,且高度差大于或等于1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的端部沿所述底盘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排水槽延伸且遮盖所述第二排水槽的上表面,所述端部朝向所述第二排水槽的表面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远离所述第一排水槽的一端凹陷形成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侧壁抵接,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有溢水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排水槽的前端设有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一排水槽前侧的折弯段。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后侧沿设有后侧板,所述后侧板开设有缺口,所述后侧板的底部在所述缺口处形成所述集水槽的后挡水壁,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后挡水壁的顶部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前侧沿设有前挡水壁,所述前挡水壁的高度大于所述后挡水壁的高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设有第三排水槽,所述第三排水槽设于所述前挡水壁靠近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三排水槽沿所述前挡水壁延伸且与所述第二排水槽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的左侧壁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左侧端部之间距离为大于或等于20mm,所述接水盘的右侧壁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右侧端部之间距离为大于或等于30mm。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底部设有安装托板和密封圈,所述底盘的底部设有用于定位所述安装托板的止挡筋,所述止挡筋至少设于所述排水孔与所述安装托板之间,所述接水盘的宽度大于所述安装托板的宽度,所述安装托板设有开口,当所述顶置式空调器安装于车辆顶部时,所述开口与房车的安装口连通,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安装托板与车辆顶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顶置式空调器安装于车辆顶部时,沿所述底盘的宽度方向,所述开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车辆的安装口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槽的至少部分底壁沿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从前到后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集水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槽与所述集水槽连通的一端设有收缩口,所述收缩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排水槽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置式空调器还包括由保温材料制成的风道构件,所述风道构件内形成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的室内风道,所述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室内风道内,所述接水盘形成于所述风道构件的底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置式空调器还包括:
室外换热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盘的后部;
外风机,包括叶轮和驱动所述叶轮转动的外电机,所述叶轮位于所述集水槽上方,所述叶轮被配置为在转动时将所述集水槽内的水打向所述室外换热器。
19.车辆,包括车辆顶部,所述车辆顶部设有安装口,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顶置式空调器安装于所述安装口。
CN202223091716.6U 2022-11-18 2022-11-18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Active CN218805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1716.6U CN218805084U (zh) 2022-11-18 2022-11-18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PCT/CN2022/135535 WO2024103446A1 (zh) 2022-11-18 2022-11-30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1716.6U CN218805084U (zh) 2022-11-18 2022-11-18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5084U true CN218805084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2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91716.6U Active CN218805084U (zh) 2022-11-18 2022-11-18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5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0055411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4251737A (zh) 天花机及空调器
CN218805084U (zh)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CN211261220U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211953024U (zh) 天花机
CN211822765U (zh) 天花机
CN110906525A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114076456A (zh) 压机舱内形成散热气流通道的冰箱
WO2024103446A1 (zh)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CN214492460U (zh) 驻车空调
CN214028131U (zh) 驻车空调
CN212109066U (zh) 一种具有良好排水性能的热泵机组
CN118056694A (zh) 顶置式空调器及车辆
CN214492456U (zh) 驻车空调
CN216833111U (zh) 驻车空调器
CA3085230C (en) Chassis for window air conditioner, chassis assembly and window air conditioner
CN219301397U (zh) 一种换热器防冻结构
CN216114384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6346596U (zh) 一种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971035U (zh) 一种蒸发箱
CN211822762U (zh) 天花机
CN220379850U (zh) 空调室外机电控散热器结构
CN22001751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492464U (zh) 驻车空调
CN214606986U (zh) 驻车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