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5076U - 热管理模块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模块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05076U CN218805076U CN202222636147.2U CN202222636147U CN218805076U CN 218805076 U CN218805076 U CN 218805076U CN 202222636147 U CN202222636147 U CN 202222636147U CN 218805076 U CN218805076 U CN 2188050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nagement module
- opening
- interface
- thermal management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管理模块及车辆,热管理模块包括:流道板,流道板内设有液体流道,液体流道设有连接接口;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和固定座,固定座内设有连接流道,连接流道的两端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换热器固定至固定座且与第一接口相连,固定座固定至流道板且使得第二接口与连接接口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换热器固定至固定座上,方便换热器组件与流道板的连接,精简结构,提高装配效率,优化管路,缩小热管理模块占用的空间,减少系统泄漏点,同时降低检修、装配的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管理模块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整车热管理系统设计要求适应的工况越来越多,所需的热管理部件随之也越来越多。例如膨胀水壶、冷却水泵、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磁阀、膨胀阀、单向阀、冷却连接管路等。相关技术中,这些热管理部件是分散布置的,存在管路布置复杂、空间占用大、系统泄漏点多、检修困难、装配困难及成本高等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热管理模块,简化管路布置、减小空间占用、减少系统泄漏点、降低成本,同时降低检修、装配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应用上述热管理模块的车辆,简化管路布置、减小空间占用、减少系统泄漏点、降低成本,同时降低检修、装配的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模块,包括: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内设有液体流道,所述液体流道设有连接接口;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设有连接流道,所述连接流道的两端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换热器固定至所述固定座且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所述固定座固定至所述流道板且使得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连接接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模块,通过将换热器固定至固定座上,方便换热器组件与流道板的连接,精简结构,提高装配效率,优化管路,缩小热管理模块占用的空间,减少系统泄漏点,同时降低检修、装配的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多个,每个所述换热器均固定至所述固定座,每个所述换热器通过相应的所述连接流道与相应的所述液体流道连通。
具体地,所述换热器为两个,两个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固定座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设有接口管,所述接口管延伸入所述第一接口内;其中,两个所述换热器的所述接口管与所述流道板之间的距离不同。
具体地,每个所述换热器均对应两条所述连接流道;其中,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器的两个所述连接流道相向延伸,连接另一个所述换热器的两个所述连接流道平行延伸。
更具体地,所述第二接口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二接口分别为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及第四开口,相向延伸的两个所述连接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平行延伸的两个所述连接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设在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及所述第四开口设在同一直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流道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所述水平部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竖直部,所述竖直部连通所述水平部,所述竖直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竖直部连接所述第二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上还设有减重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体流道包括内部流道和外部流道,所述流道板(10)包括主体和基板,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多条所述内部流道,所述主体设有多条流道槽,所述基板设于所述主体,所述基板和所述多条流道槽限定出所述外部流道,至少一条所述内部流道与所述外部流道连通;所述主体设有多个安装腔,每个所述安装腔与相应的所述内部流道连通,所述基板设有所述连接接口,所述连接接口与所述外部流道连通;其中,所述热管理模块还包括多个电控阀,所述多个电控阀安装至所述多个安装腔,所述多个电控阀动作以通过不同的所述内部流道和/或不同的所述外部流道切换连通以形成不同的流通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内部流道通过其中一个所述外部流道连通以形成并联的多个第一支路,每个所述第一支路通过相应的所述电控阀控制其导通或截止。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安装腔通过其中一个所述内部流道连通以形成并联的多个第二支路,每个所述第二支路由相应的所述电控阀控制其导通或截止。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部分所述内部流道内设有单向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包括第一腔室,所述多条内部流道包括第一内部流道,所述第一腔室通过进口通道和出口通道与第一内部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所述电控阀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口通道;所述第一内部流道内设有所述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进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之间,所述单向阀被构造成在朝向所述进口通道的方向单向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热管理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应用上述热管理模块,精简结构,提高装配效率,优化管路,缩小热管理模块占用的空间,减少系统泄漏点,同时降低检修、装配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管理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固定座的剖面图一;
图3为图1中固定座的剖面图二;
图4为第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第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第二个实施例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体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板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口通道与出口通道的位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腔的分布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腔的分布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热管理模块;
1、主体;11、流道槽;12、内部流道;L1、第一内部流道;107、外部器件接口;
2、固定座;21、基板;25、第一接口;26、第二接口;261、第一开口;262、第二开口;263、第三开口;264、第四开口;23、连接流道;27、水平部;28、竖直部;24、减重孔;
3、换热器;31、接口管;303、连接接口;5、安装腔;4、流道板;6、电控阀;601、第一腔室;8、换热器组件;802、单向阀;
100、车辆;L9、进口通道;L91、出口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模块1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模块10,包括:流道板4及换热器组件8。
流道板4内设有液体流道,其中,如图8所示,液体流道设有连接接口303。其中,液体流道用于冷媒的流动。
换热器组件8包括换热器3和固定座2,固定座2内设有连接流道23,连接流道23的两端设有第一接口25和第二接口26,换热器3固定至固定座2且与第一接口25相连,固定座2固定至流道板4且使得第二接口26与连接接口303连通。
其中,固定座2发挥着平台的作用,换热器3固定至固定座2上方便了换热器组件8与流道板4的连接。例如,换热器3固定在固定座2上,相比较换热器3通过中间管道连接流道23板的方案,优化中间管道,减少系统泄漏点,精简热管理模块10,减小所占空间,提高装配效率,方便后期检修,增强换热器3、流道板4之间的装配可靠性,同时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提高通用性。
其中,连接流道23发挥着中间连通的作用,连接流道23一端的第一接口25与换热器3相连、连接流道23另一端的第二接口26与液体流道连通,从而使得冷媒在液体流道与换热器3之间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模块10,通过将换热器3固定至固定座2上,方便换热器组件8与流道板4的连接,精简结构,提高装配效率,优化管路,缩小热管理模块10占用的空间,减少系统泄漏点,同时降低检修、装配的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为板式换热器,减小所占空间、提高热回收效率,当然,换热器3还可以是其他换热器,例如管式换热器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如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为多个,每个换热器3均固定至固定座2,每个换热器3通过相应的连接流道23与相应的液体流道连通。
例如,一个固定座2上固定有2个换热器3,相比较2个换热器3分别与流道板4连接的方案,优化中间管道,减少系统泄漏点,精简热管理模块10,减小所占空间,提高装配效率,方便后期检修,增强换热器3、流道板4之间的装配可靠性,同时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提高通用性。
具体地,换热器3为两个,两个换热器3设在固定座2的相对两侧。通过将两个换热器3设在固定座2的相对两侧,两个换热器3均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减小两个换热器3相互干涉的概率,从而降低热管理模块10的设计难度。
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为两个,两个换热器3设在固定座2的相邻两侧,从而使结构更加清晰。
当然,可以理解的,换热器3还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设计,例如在固定座2的一个面上设有多个换热器3等等,具体情况这里不在赘述。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设有接口管31,接口管31延伸入第一接口25内。其中,两个换热器3的接口管31与流道板4之间的距离不同。
如图1所示,具体地,两个换热器3的接口管31与流道板4之间的距离不同,从而使不同接口管31的高度不同,基座2上对应接口管31的位置不同,可以缩小固定座2的尺寸,从而进一步缩小热管理模块10的体积。
具体地,每个换热器3均对应两条连接流道23。
如图2、图3所示,其中,连接其中一个换热器3的两个连接流道23相向延伸,连接另一个换热器3的两个连接流道23平行延伸。不同方向延伸的连接流道23适配不同位置的换热器3与流道板4,提高适应性。
当然,连接流道23还可以是设置五个、六个或者更多个,这里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口管31上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密封圈,以密封接口管31与第一接口25之间的空间,提高密封性。
如图2至图5所示,更具体地,第二接口26为四个,四个第二接口26分别为第一开口261、第二开口262、第三开口263及第四开口264,相向延伸的两个连接流道23分别连通第一开口261、第二开口262,平行延伸的两个连接流道23分别连通第三开口263、第四开口264,第一开口261与第二开口262设在第三开口263与第四开口264之间。
其中,第一开口261与第二开口262设在第三开口263与第四开口264之间,也即是说连接同一个换热器3的第二接口26处于中间位置,连接另一个换热器3的第二接口26处于两侧位置,从而使流道板4与第二接口26的连通更加清晰,减少组装错误,提高生产效率。
可以理解,在热管理模块10的组装过程中,固定座2上设有多个第一接口25、多个第二接口26,第一接口25连通换热器3、第二接口26连通流道板4,相关技术中排布混乱的接口提高了组装难度,本申请通过对第二接口26进行有序排布,从而降低组装难度。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61、第二开口262、第三开口263及第四开口264设在同一直线上。通过将第一开口261、第二开口262、第三开口263及第四开口264设在同一直线上,减小固定座2的尺寸,节省成本和空间。例如,第一开口261、第二开口262、第三开口263及第四开口264设在固定座2的中轴线上,从而使固定座2可以做的较薄。可以理解,第一开口261、第二开口262、第三开口263及第四开口264设在同一直线上并不代表其轴心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开口261、第二开口262、第三开口263及第四开口264的轴心可以处于同一直线上或者靠近同一直线,这里不做严格的限定。
如图2、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流道23包括:水平部27与竖直部28。
水平部27沿水平方向延伸,水平部27连接第一接口25。
竖直部28连通水平部27,竖直部28沿竖直方向延伸,竖直部28连接第二接口26。通过设置水平部27与竖直部28,水平部27沿水平方向延伸、竖直部28沿竖直方向延伸,提高效率。可以理解,水平部27沿水平方向延伸,加工水平部27的刀具在水平面内工作便可以完成对水平部27的加工,竖直部28沿竖直方向延伸,加工竖直部28的刀具在竖直面内工作便可以完成度竖直部28的加工,从而优化刀具的路径,提高效率。
如图1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2上还设有减重孔24。通过设置减重孔24减小固定座2的重量,使热管理模块10轻量化。
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流道包括内部流道12和外部流道,流道板4包括主体1和基板21,主体1的内部设有多条内部流道12,主体1设有多条流道槽11,基板21设于主体1,基板21和多条流道槽11限定出外部流道,至少一条内部流道12与外部流道连通。
其中,内部流道12设在主体1的内部,相比较相关技术中凹槽与密封板限定出的内部流道,本申请的内部流道12具有密封性高、耐压性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主体1上还设有外部流道,外部流道增加流道的多样性,适应不同的需求,外部流道由流道槽11与基板21共同限定,其中流道槽11的设计方便外部流道的成型,从而降低流道板4整体制造难度。
其中,如图1所示,主体1设有多个安装腔5,每个安装腔5与相应的内部流道12连通,基板21设有连接接口303,连接接口303与外部流道连通。
其中,如图1所示,热管理模块10还包括多个电控阀6,多个电控阀6安装至多个安装腔5,多个电控阀6动作以通过不同的内部流道12和/或不同的外部流道切换连通以形成不同的流通回路。
例如,多个电控阀6动作以通过不同的内部流道12切换连通以形成不同的流通回路;或者,多个电控阀6动作以通过不同的外部流道切换连通以形成不同的流通回路;或者,多个电控阀6动作以通过不同的内部流道12和不同的外部流道切换连通以形成不同的流通回路。
需要说明的是,内部流道12与外部流道内部均流通冷媒,多个电控阀6设在流道板4上控制冷媒的流量与流向,从而实现热管理模块10的各种功能。同时,电控阀6与流道板4的集成,相比较相关技术中分散布置的热管理部件,简化了结构,使整体更加紧凑,提高了集成度,减小了所占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内部流道12通过其中一个外部流道连通以形成并联的多个第一支路,每个第一支路通过相应的电控阀6控制其导通或截止。通过形成并联的多个第一支路,进一步增加流通回路的多样性,丰富热管理模块10的模式,相比较对应内部流道12设置外部流道的方案,减少外部流道的数量,缩短流道整体长度,紧凑结构。
例如,第一支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内部流道12,多个第一支路并联便为多个内部流道12通过外部流道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安装腔5通过其中一个内部流道12连通以形成并联的多个第二支路,每个第二支路由相应的电控阀6控制其导通或截止。通过形成并联的多个第二支路,进一步增加流通回路的多样性,丰富热管理模块10的模式,相比较对应安装腔5设置内部流道12的方案,减少内部流道12的数量,缩短流道整体长度,紧凑结构。
其中,第二支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安装腔5,多个第二支路并联便为多个安装腔5通过内部流道12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部分内部流道12内设有单向阀802。通过在内部流道12设置单向阀802,减少热管理模块10表面复杂度。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5包括第一腔室601,多条内部流道12包括第一内部流道L1,第一腔室601通过进口通道L9和出口通道L91与第一内部流道L1连通,第一腔室601内设有电控阀6以打开或关闭出口通道L91;第一内部流道L1内设有单向阀802,单向阀802位于进口通道L9和出口通道L91之间,单向阀802被构造成在朝向进口通道L9的方向单向导通。在设置有单向阀802的第一内部流道L1的基础上设置进口通道L9、出口通道L91及电控阀6,从而使得流通回路更加具有多样性,进一步提高集成度,使得结构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单向阀802两端压力不等,第一内部流道L1内的冷媒从压力较小的一侧经过单向阀802进入压力较大的一侧,单向阀802设置在第一内部流道L1内,在单向阀802的作用下,第一内部流道L1的冷媒可以单方向向高压侧流动,同时,进口通道L9连通高压侧与第一腔室601,出口通道L91连通低压侧与第一腔室601,在第一腔室601内的电控阀6的导通下,高压侧的冷媒绕过单向阀802进入低压侧,从而进一步增加流通回路的多样性,同时相比较设置多个并联通路的方式,减少流通回路的长度,紧凑结构。
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内部流道12的两侧均设有与其连通的安装腔5。通过在内部流道12的两侧设置与其连通的安装腔5,充分利用内部流道12,使得结构紧凑。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内部流道12的截面完全贯穿安装腔5。
具体地,内部流道12的截面完全贯穿安装腔5,即内部流道12的截面小于安装腔5的截面的尺寸,使内部流道12完全穿过安装腔5,较小的内部流道12便可以连通多个安装腔5,多个安装腔5并联,布局紧凑,节省空间,缩短流道长度,减小流道压降。例如,内部流道12完全贯穿三个安装腔5,三个安装腔5并联,同一个内部流道12内的冷媒可以进入三个不同的安装腔5内,充分利用空间。
例如,如图11所示,五个安装腔5处于内部流道12的两侧,其中三个安装腔5处于内部流道12的左侧,两个安装腔5处于内部流道12的右侧,安装腔5的侧壁上设有开口与内部流道12侧壁上的开口连通,五个安装腔5分设在内部流道12的两侧,充分利用内部流道12两侧的空间,避免五个安装腔5同时处于内部流道12一侧带来的单方向尺寸较大的问题,缩短了内部流道12的长度,使布局紧凑。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部分内部流道12设有延伸至主体1的侧壁的外部器件接口107。通过设置延伸至主体1的侧壁的外部器件接口107,方便安装外部器件,进一步提高集成度。
例如,外部器件接口107包括:压缩机排气口管路接口、干燥瓶管路接口、乘员舱蒸发器进口、乘员舱冷凝器管路进口、乘员舱冷凝器管路出口、前端散热器管路接口,压缩机排气口管路接口用于连接压缩机排气口管路,干燥瓶管路接口用于连接干燥瓶管路,乘员舱蒸发器进口用于连接乘员舱蒸发器,乘员舱冷凝器管路进口与乘员舱冷凝器管路出口用于连接乘员舱冷凝器管路,前端散热器管路接口用于连接前端散热器管路。
具体地,前端散热器管路接口为两个,两个前端散热器管路接口沿主体1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部流道12的横截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弧形面。通过利用弧形面的特性,降低冷媒在流道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减小压降。
需要说明的是,内部流道12可以从起始端到尾端的截面始终为一种截面,或者,内部流道12从起始端到尾端中不同位置的截面为不同的形状,从而适应不同的需求。
具体地,内部流道12的截面呈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半椭圆形、U形中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部流道12通过连通通道与相应的流道槽11连通,连通通道与内部流道12的第一连接处和/或连通通道与流道槽11的第二连接处设有倒角。通过设置倒角,减小棱角带来的局部阻力,从而使冷媒流动的更加顺畅,降低流道压降。
例如,连通通道与内部流道12的第一连接处设有倒角;或者,连通通道与流道槽11的第二连接处设有倒角;或者,连通通道与内部流道12的第一连接处、连通通道与流道槽11的第二连接处设有倒角。
具体地,倒角半径不小于2mm,提高耐压强度,提高安全性。
更具体地,任意相邻两个内部流道12之间、内部流道12与外部流道之间、任意相邻两个外部流道之间、任意相邻两个安装腔5之间、内部流道12与安装腔5之间、外部流道与安装腔5之间、内部流道12与主体1表面之间、外部流道与主体1表面之间的间隔不少于10mm,提高耐压强度,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部流道12、外部流道及安装腔5的耐压强度不小于2MPa,提高安全性。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包括上述的热管理模块10。这里,车辆100可以是新能源车辆,在一些实施例中,新能源车辆可以是以电机作为主驱动力的纯电动车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新能源车辆还可以是以内燃机和电机同时作为主驱动力的混合动力车辆。关于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为新能源车辆提供驱动动力的内燃机和电机,其中内燃机可以采用汽油、柴油、氢气等作为燃料,而为电机提供电能的方式可以采用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这里不作特殊限定。需要说明,这里仅仅是对新能源车辆等结构作出的示例性说明,并非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由于具有上述任意实施例中描述的热管理模块10,因此精简了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优化了管路,减少了系统泄漏点,同时降低了检修、装配的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模块1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内设有液体流道,所述液体流道设有连接接口;
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设有连接流道,所述连接流道的两端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换热器固定至所述固定座且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所述固定座固定至所述流道板且使得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连接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多个,每个所述换热器均固定至所述固定座,每个所述换热器通过相应的所述连接流道与相应的所述液体流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两个,两个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固定座的相对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设有接口管,所述接口管延伸入所述第一接口内;
其中,两个所述换热器的所述接口管与所述流道板之间的距离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器均对应两条所述连接流道;
其中,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器的两个所述连接流道相向延伸,连接另一个所述换热器的两个所述连接流道平行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二接口分别为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及第四开口,相向延伸的两个所述连接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平行延伸的两个所述连接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设在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及所述第四开口设在同一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流道包括:
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所述水平部连接所述第一接口;
竖直部,所述竖直部连通所述水平部,所述竖直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竖直部连接所述第二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上还设有减重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流道包括内部流道和外部流道,所述流道板包括主体和基板,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多条所述内部流道,所述主体设有多条流道槽,所述基板设于所述主体,所述基板和所述多条流道槽限定出所述外部流道,至少一条所述内部流道与所述外部流道连通;
所述主体设有多个安装腔,每个所述安装腔与相应的所述内部流道连通,所述基板设有所述连接接口,所述连接接口与所述外部流道连通;
其中,所述热管理模块还包括多个电控阀,所述多个电控阀安装至所述多个安装腔,所述多个电控阀动作以通过不同的所述内部流道和/或不同的所述外部流道切换连通以形成不同的流通回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内部流道通过其中一个所述外部流道连通以形成并联的多个第一支路,每个所述第一支路通过相应的所述电控阀控制其导通或截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安装腔通过其中一个所述内部流道连通以形成并联的多个第二支路,每个所述第二支路由相应的所述电控阀控制其导通或截止。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内部流道内设有单向阀。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包括第一腔室,所述多条内部流道包括第一内部流道,所述第一腔室通过进口通道和出口通道与第一内部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所述电控阀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口通道;
所述第一内部流道内设有所述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进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之间,所述单向阀被构造成在朝向所述进口通道的方向单向导通。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模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36147.2U CN218805076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热管理模块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36147.2U CN218805076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热管理模块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05076U true CN218805076U (zh) | 2023-04-07 |
Family
ID=87263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636147.2U Active CN218805076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热管理模块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05076U (zh)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22636147.2U patent/CN2188050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033602U (zh) | 阀组集成模块 | |
US20240167769A1 (en) | Integrated cooling module | |
CN111256495B (zh) | 换热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14127489B (zh) | 热交换器 | |
WO2023088243A1 (zh) |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114750569A (zh) | 冷媒流路集成座、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US20240034126A1 (en) | Integrated cooling module | |
CN115817101A (zh) |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 |
CN218805076U (zh) | 热管理模块及车辆 | |
CN113175768A (zh) | 流体控制组件 | |
CN117841598A (zh) | 热管理模块及车辆 | |
CN218661231U (zh) | 热管理集成模块、车辆 | |
CN218948877U (zh) | 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7178109A (zh) | 集成冷却模块 | |
CN117841596A (zh) | 热管理集成模块、车辆 | |
CN117841597A (zh) | 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18140945U (zh) | 集成模块以及热管理系统 | |
CN217623047U (zh) | 歧管及热管理装置 | |
CN113188272B (zh) | 换热组件、换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 |
CN218267383U (zh) | 一种整体式冷媒控制部件及热管理组件 | |
CN219687016U (zh) | 阀组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220053441U (zh) | 热管理模块的水侧组件、热管理模块和车辆 | |
CN114368322B (zh) | 动力电池、汽车空调系统和汽车空调控制方法 | |
CN221172637U (zh) |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221781323U (zh) | 中间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