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71501U - 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71501U
CN218771501U CN202223250264.1U CN202223250264U CN218771501U CN 218771501 U CN218771501 U CN 218771501U CN 202223250264 U CN202223250264 U CN 202223250264U CN 218771501 U CN218771501 U CN 2187715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law
utmost point
claw utmost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502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星吉
陈太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Taiki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Taiki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Taiki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Taiki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502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715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715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715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包括机壳、线圈和爪极板,机壳折弯有下爪极,爪极板的内圈折弯有上爪极,下爪极和上爪极形成八对爪极,线圈放置于机壳内,爪极板覆盖于线圈的端面,下爪极和上爪极位于线圈的内圈内侧,线圈的内圈均匀设有四个插槽,下爪极和上爪极的端部为圆弧形,下爪极和上爪极均有四个装配于插槽内。本实用新型在线圈内设置插槽,下爪极直接成型于机壳上,线圈的插槽两侧分别与机壳的下爪极、爪极板的上爪极连接,线圈模块化设计,线圈之间通过凸点和凹槽拼装为一体,实现了线圈与机壳、爪极板的有效定位,并在现有爪极的基础上加设至八对爪极,增加电机运转时、转子旋转的稳定性,电机的稳定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永磁电机通常由机壳、容置于机壳中的线圈与转子、齿轮箱等部件组成,齿轮箱安装后,需要齿轮箱的输出轴所在侧,覆盖一层盖板,盖板与机壳的端部铆合。转子位于线圈的中心位置,且转子相对于线圈旋转,转子旋转以驱动齿轮箱的输出轴转动,实现电机的作业。机壳内线圈的位置是需要保持不变的,为使转子旋转,线圈的两端是有爪极的。
对于小型的电机,有些线圈是不另外设置固定结构,主要是线圈放置于机壳后,通过两侧的爪极板压持,然后再由齿轮箱、以及盖板压住,因为机壳上开孔,需要将线圈的引出线从机壳的开孔处引出来,所以放置线圈的时候,只要引出线位置对了,线圈的位置就可以了。虽然是小型电机,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电机会发生振动,线圈和爪极板在机壳内会发生轻微窜动,拉扯引出线或者转子旋转不稳定,会造成不良。
为了改善上述不良,对于小型的电机,也有技术提出了改进,主要是线圈的侧面与机壳的底端进行定位。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机壳的底部上开两个孔,线圈的侧面设置两个凸点,通过凸点与机壳配合,以实现线圈的位置固定。该技术确实起到了线圈定位的作用。但是,如果在装配盖板后,如果线圈与机壳的配合间隙稍大,线圈的凸点可能会脱离机壳的孔,导致线圈定位失效。即使线圈能有效定位,上、下爪极板与线圈还是可能因振动出现位置变化,造成转子旋转的不稳定性。另外,有些电机不止一个线圈,下侧的线圈有效固定,上侧的线圈还是有可能相对于机壳窜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可有效固定线圈和爪极板,转子装配后运转稳定性好,有效延长电机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其包括机壳、线圈和爪极板,机壳的底部向内侧折弯有多个下爪极,爪极板的内圈设有向机壳底部折弯的多个上爪极,下爪极和上爪极的尺寸一致,线圈放置于机壳内,爪极板覆盖于线圈的端面,下爪极和上爪极位于线圈的内圈内侧,线圈的内圈设有至少两个以线圈中心为对称的插槽,下爪极和上爪极的端部为圆弧形,下爪极和上爪极均至少有两个装配于插槽内,爪极板的内圈直径大于线圈内圈直径,上爪极的根部与爪极板的内圈之间具有一段连接部,连接部与爪极板齐平。由此,圆弧形的爪极便于导入至线圈的插槽中,也防止伤害操作者的手部,线圈装配于机壳内后,线圈的一侧通过插槽与机壳的下爪极定位,线圈的另一侧通过插槽与爪极板的上爪极定位,这样,就实现了线圈与机壳、爪极板的定位,可有效避免线圈和爪极板,因为电机使用时的振动而导致的线圈、爪极板的位置窜动,上、下爪极的位置稳定了,转子在装配后,电机的稳定性更好,线圈的引出线也不会出现因为线圈位置变化而拉扯的情况,有效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壳的外径为50㎝,下爪极和上爪极均具有八个,八个所述下爪极和上爪极分别均匀分布于机壳、爪极板上。由此,常规外径为50㎝的电机,其爪极一般为六对,在现有尺寸的基础上,增设爪极,可以提高转子旋转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圈设有两组,线圈的一端面具有两个对称的凸点,线圈的另一端面具有与凸点配合的凹槽,两组线圈的相邻面通过凸点和凹槽来拼装定位。由此,线圈之间通过凸点和凹槽装配,这样可以使相邻的线圈连接为一体,组装在一起的两组线圈两端通过插槽分别与下爪极、上爪极连接,实现线圈整体的位置定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壳的底部端面设有两个孔洞,下侧线圈的凸点收容于孔洞内,下侧线圈的凹槽与上侧线圈的凸点相配合。由此,将线圈模块化设计,拼装在一起的两组线圈,下侧线圈的凸点装配于机壳的孔洞,可起到线圈与机壳进一步定位的作用,也是为了避免凸点的问题使机壳与下侧线圈之间存在较大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爪极板设有两处铆合孔,铆合孔的位置与上侧线圈的凹槽位置对齐。由此,拼装在一起的两组线圈,上侧线圈靠爪极板的一侧为凹槽,爪极板的铆合孔与齿轮箱通过销钉铆合在一起时,凹槽可容置销钉的铆合端点,使爪极板与线圈的侧面能贴合到一起,减少装配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圈上的插槽设有四个,四个插槽均匀分布。由此,八组爪极间隔的装配于插槽中,这样大大提高了爪极与线圈装配后的稳定性,也使得电机在运转时,转子能稳定旋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线圈内设置插槽,下爪极直接成型于机壳上,线圈的插槽两侧分别与机壳的下爪极、爪极板的上爪极连接,线圈模块化设计,线圈之间通过凸点和凹槽拼装为一体,实现了线圈与机壳、爪极板的有效定位,并在现有爪极的基础上加设至八对爪极,增加电机运转时、转子旋转的稳定性,机壳、线圈、爪极板之间装配间隙小,也能减少电机运转时的振动,电机的稳定性更好,有效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机壳和线圈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爪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2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2与爪极的固定结构,包括机壳1、线圈2和爪极板3,机壳1的底部通过冲压工艺向内侧折弯有多个下爪极10,爪极板3的内圈通过冲压工艺向机壳1底部折弯的多个上爪极30,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的尺寸一致,将线圈2放置于机壳1内,爪极板3覆盖于线圈2的端面,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位于线圈2的内圈20内侧,线圈2的内圈20具有至少两个插槽21,插槽21以线圈2中心为对称,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的端部为圆弧形4,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均至少有两个装配于插槽21内。爪极板3的内圈31直径大于线圈2内圈20直径,上爪极30的根部与爪极板3的内圈31之间具有一段连接部301,连接部301与爪极板3齐平,以确保上爪极30的主体部分能完全装配于线圈2的插槽21。
圆弧形的爪极便于导入至线圈2的插槽21中,也防止伤害操作者的手部。线圈2装配于机壳1内后,线圈2的一侧通过插槽21与机壳1的下爪极10定位,线圈2的另一侧通过插槽21与爪极板3的上爪极30定位,就实现了线圈2与机壳1、爪极板3的定位,可有效避免线圈2和爪极板3因为电机使用时的振动,而导致的线圈2、爪极板3的位置窜动。上、下爪极(30、10)的位置稳定了,转子(图未示出)在装配后,电机的稳定性更好,线圈
2的引出线也不会出现因为线圈2位置变化而拉扯的情况。
在实施例中,机壳1的外径为50㎝,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均具有八个,八个所述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分别均匀分布于机壳1、爪极板3上。常规外径为50㎝的电机,其爪极一般为六对(图1所示),在现有尺寸的基础上,增设爪极,可以提高转子旋转的稳定性。线圈2上的插槽21设有四个,四个插槽21均匀分布。八组爪极间隔的装配于插槽21中,这样大大提高了爪极与线圈2装配后的稳定性,也使得电机在运转时,转子能稳定旋转。
在实施例中,线圈2由两组组成,线圈2的一端面具有两个对称的凸点23,线圈2的另一端面具有与凸点23配合的凹槽22,两组线圈2通过凸点23和凹槽22来拼装定位。线圈2之间通过凸点23和凹槽22装配,这样可以使相邻的线圈2连接为一体,组装在一起的两组线圈2两端通过插槽21分别与下爪极10、上爪极30连接,实现线圈2整体的位置定位。
在机壳1的底部端面设有两个孔洞11,下侧线圈2的凸点23收容于孔洞11内,下侧线圈2的凹槽22与上侧线圈2的凸点23相配合。将线圈2模块化设计,拼装在一起的两组线圈2,下侧线圈2的凸点23装配于机壳1的孔洞11,可起到线圈2与机壳1进一步定位的作用,也是为了避免凸点23的问题使机壳1与下侧线圈2之间存在较大间隙。
在爪极板3上具有两处对称的铆合孔32,铆合孔32的位置与上侧线圈2的凹槽22位置对齐。这样,拼装在一起的两组线圈2,上侧线圈2靠爪极板3的一侧为凹槽22,爪极板3的铆合孔32与齿轮箱通过销钉铆合在一起时,凹槽22可容置销钉的铆合端点,使爪极板3与线圈2的侧面能贴合到一起,减少装配间隙。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线圈2内设置插槽21,下爪极10直接成型于机壳1上,线圈2的插槽21两侧分别与机壳1的下爪极10、爪极板3的上爪极30连接,线圈2模块化设计,线圈2之间通过凸点23和凹槽22拼装为一体,实现了线圈2与机壳1、爪极板3的有效定位,并在现有爪极的基础上加设至八对爪极,增加电机运转时、转子旋转的稳定性。机壳1、线圈2、爪极板3之间装配间隙小,也能减少电机运转时的振动,电机的稳定性更好,有效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包括机壳(1)、线圈(2)和爪极板(3),所述机壳(1)的底部向内侧折弯有多个下爪极(10),所述爪极板(3)的内圈设有向机壳(1)底部折弯的多个上爪极(30),所述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的尺寸一致,所述线圈(2)放置于机壳(1)内,所述爪极板(3)覆盖于线圈(2)的端面,所述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位于线圈(2)的内圈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2)的内圈设有至少两个以线圈(2)中心为对称的插槽(21),所述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的端部为圆弧形(4),所述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均至少有两个装配于插槽(21)内,所述爪极板(3)的内圈直径大于线圈(2)内圈直径,所述上爪极(30)的根部与爪极板(3)的内圈之间具有一段连接部(301),所述连接部(301)与爪极板(3)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外径为50㎝,所述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均具有八个,八个所述下爪极(10)和上爪极(30)分别均匀分布于机壳(1)、爪极板(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2)设有两组,所述线圈(2)的一端面具有两个对称的凸点(23),所述线圈(2)的另一端面具有与所述凸点(23)配合的凹槽(22),两组所述线圈(2)相邻面通过凸点(23)和凹槽(22)来拼装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底部端面设有两个孔洞(11),下侧所述线圈(2)的凸点(23)收容于孔洞(11)内,下侧所述线圈(2)的凹槽(22)与上侧所述线圈(2)的凸点(23)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爪极板(3)设有两处铆合孔(32),所述铆合孔(32)的位置与上侧线圈(2)的凹槽(22)位置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2)上的插槽(21)设有四个,四个所述插槽(21)均匀分布。
CN202223250264.1U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 Active CN2187715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0264.1U CN218771501U (zh)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0264.1U CN218771501U (zh)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71501U true CN218771501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80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50264.1U Active CN218771501U (zh)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715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14130B1 (en) Electric motor with a permanent magnet rotor
GB2172444A (en)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otor
JP2810000B2 (ja) 小型モータ
JP2007159170A5 (zh)
EP1564869B1 (en) Electric motor
JP6639569B2 (ja) ステータアセンブリ
US6870296B2 (en) Electric motor
JP2000037060A (ja) 回転子
EP0244134A1 (en) Cooling in electric motors
CN218771501U (zh) 一种永磁电机的线圈与爪极的固定结构
JP2024056841A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CN108667248B (zh) 一种电机
CN211606213U (zh) 电机转子、电机及车辆
KR100847731B1 (ko) 스테이터 코어, 브러쉬리스 직류모터 및 그 조립방법
CN108599406B (zh) 单相无刷直流电机
CN112583145A (zh) 定子铁芯、定子、电机和风机
CN218633469U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动机定子组件
CN210985766U (zh) 转子及具有其的电机
CN110858731A (zh) 定子和电机
CN218006006U (zh) 一种方便拆装的微型直流电机
CN210350881U (zh) 外转子混合式步进电机
CN221009978U (zh) 一种直流电机
CN211039110U (zh) 一种单相无刷直流电风机
CN217362798U (zh) 一种直流电机驱动的风叶组件及风扇
CN213817383U (zh) 永磁式步进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