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9039U - 点火线圈及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点火线圈及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9039U
CN218769039U CN202220841979.5U CN202220841979U CN218769039U CN 218769039 U CN218769039 U CN 218769039U CN 202220841979 U CN202220841979 U CN 202220841979U CN 218769039 U CN218769039 U CN 2187690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primary
winding layer
ignition coi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419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亮
谢英杰
孙晓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419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90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90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90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点火线圈及内燃机。其中,所述点火线圈包括初级骨架和初级绕线,所述初级骨架包括初级骨架第一端和初级骨架第二端,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用于所述初级绕线进线和出线,所述初级绕线缠绕所述初级骨架并形成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所述初级绕线形成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如此配置,将厚度较大的部分与相对应的次级绕线中的低压部分相接近,从而降低了所述点火线圈发生高压击穿的可能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线布置不合理,从而导致初级绕组的中部和次级绕组的中部容易引起高压击穿的问题。

Description

点火线圈及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点火线圈及内燃机。
背景技术
点火线圈的功能是将低电压转化为高电压、存储能量,并传递给火花塞,使火花塞点火,从而点燃发动机燃烧室内的混合气体实现做功。
现有点火线圈的工作原理一般与变压器类似,如图1所示,其核心部件主要由初级骨架101、初级绕线102、次级骨架103、次级绕线104组成。初级骨架和初级绕线组成初级绕组,其作用是电感储能,初级绕组在通电的过程中产生初级电流,对磁路进行充磁,将蓄电池的能量传输并存储到磁路中。
初级绕线102绕在初级骨架101上,其布置结构受到初级骨架101的轴向尺寸的限制。一部分的初级绕线102布满在初级骨架的轴向,另一部分的初级绕线102布置在初级骨架101中间的位置。
次级骨架103和次级绕线104组成次级绕组,初级绕组断电的瞬间,在次级绕组感应出大于30kV的高电压,为了防止内部高压泄露,需要保证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的绝缘强度。次级绕线104布置在次级骨架103的绕线槽内,绕线槽具体包括A槽121、B槽122、C槽123、D槽124、E槽125、F槽126、 G槽127和H槽128,从A槽121到H槽128每一个绕线槽的电压逐渐提高。
现有初级绕线101的布置结构,会使得次级绕组中间的D槽124、E槽125、 F槽126与初级绕组之间的绝缘距离相对较小,而D槽124、E槽125、F槽126 的电压却相对较高,这样会造成D槽124、E槽125、F槽126位置的次级绕组与初级绕组之间绝缘强度相对较弱,容易在此处引起高压击穿,造成内部高压泄露。
图1中还示出了初级绕线的进线位置105,初级绕线的出线位置106,次级绕线的进线位置107以及次级绕线的出线位置108。
综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线布置不合理,从而导致初级绕组的中部和次级绕组的中部容易引起高压击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点火线圈及内燃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线布置不合理,从而导致初级绕组的中部和次级绕组的中部容易引起高压击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点火线圈,应用于内燃机,所述点火线圈包括初级骨架和初级绕线,所述初级骨架包括初级骨架第一端和初级骨架第二端,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用于所述初级绕线进线和出线,所述初级绕线缠绕所述初级骨架并形成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所述初级绕线形成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
可选的,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初级绕线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靠。
可选的,所述初级绕线形成所述第二厚度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抵靠。
可选的,所述初级绕线包括第一绕线层、第二绕线层、第三绕线层和第四绕线层,其中,所述第一绕线层分别与所述初级骨架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靠;所述第二绕线层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层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层外侧;所述第四绕线层缠绕于所述第三绕线层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抵靠,所述第三绕线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第二绕线层沿所述初级骨架的轴向与所述第一绕线层两端平齐,所述第四绕线层沿所述初级骨架的轴向与所述第三绕线层两端平齐。
可选的,所述初级绕线包括第一绕线层、第二绕线层和第三绕线层,其中,所述第一绕线层分别与所述初级骨架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靠;所述第二绕线层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层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层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抵靠,所述第三绕线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第二绕线层沿所述初级骨架的轴向与所述第三绕线层两端平齐。
可选的,所述点火线圈还包括次级骨架和次级绕线,所述次级绕线缠绕于所述次级骨架,所述初级骨架套设于所述次级骨架中并与所述次级骨架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次级绕线产生感应电压较低的一端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
可选的,所述次级骨架包括沿轴向布置的绕线槽,所述次级绕线设置于所述绕线槽内。
可选的,所述次级绕线的进线位置设置于所述次级骨架的一端,所述次级绕线的进线位置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所述次级绕线的出线位置设置于所述次级骨架的另一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内燃机,所述内燃机包括上述的点火线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点火线圈及内燃机中,所述点火线圈包括初级骨架和初级绕线,所述初级骨架包括初级骨架第一端和初级骨架第二端,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用于所述初级绕线进线和出线,所述初级绕线缠绕所述初级骨架并形成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所述初级绕线形成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如此配置,将厚度较大的部分和相对应的次级绕线中的低压部分相接近,从而降低了所述点火线圈发生高压击穿的可能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线布置不合理,从而导致初级绕组的中部和次级绕组的中部容易引起高压击穿的问题。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图1是一点火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对应于图2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对应于图2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
1-初级骨架;2-初级绕线;3-次级骨架;4-次级绕线;5-初级绕线的进线位置;6-初级绕线的出线位置;7-次级绕线的进线位置;8-次级绕线的出线位置; 11-初级骨架第一端;12-初级骨架第二端;13-第一限位部;14-第二限位部;15- 第一厚度;16-第二厚度;17-第一部分;18-第二部分;21-A槽;22-B槽;23-C 槽;24-D槽;25-E槽;26-F槽;27-G槽;28-H槽;31-第一绕线层;32-第二绕线层;33-第三绕线层;34-第四绕线层;
101-初级骨架;102-初级绕线;103-次级骨架;104-次级绕线;105-初级绕线的进线位置;106-初级绕线的出线位置;107-次级绕线的进线位置;108-次级绕线的出线位置;121-A槽;122-B槽;123-C槽;124-D槽;125-E槽;126-F槽; 127-G槽;128-H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若干”通常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至少两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该特征,“一端”与“另一端”以及“近端”与“远端”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部分,其不仅包括端点,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一元件设置于另一元件,通常仅表示两元件之间存在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关系,且两元件之间可以是直接的或通过中间元件间接的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两元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一元件可以在另一元件的内部、外部、上方、下方或一侧等任意方位,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点火线圈及内燃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线布置不合理,从而导致初级绕组的中部和次级绕组的中部容易引起高压击穿的问题。
以下参考附图进行描述。
请参考图2至图4,其中,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 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对应于图2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对应于图2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绕线的横截面实际上为圆形,在不会引起误会的前提下,在本说明书的附图中,用矩形的横截面来代替一个或者多个圆形截面以表征一种绕线或者一种绕线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所述点火线圈包括初级骨架1和初级绕线2,所述初级骨架包括初级骨架第一端11和初级骨架第二端12,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11用于所述初级绕线进线和出线,初级绕线的进线位置5和初级绕线的出线位置6在图2 中已经示出。所述初级绕线2缠绕所述初级骨架1并形成第一厚度15和第二厚度16,图3~4中示出了所述第一厚度15和所述第二厚度16。其中,所述第一厚度15大于第二厚度16,所述初级绕线2形成所述第一厚度15的第一部分17 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12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11。
如此配置,所述初级绕线2中较厚的部分靠近左侧(以图2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远离了次级绕线4中感应电压较高的部分并靠近所述次级绕线4中感应电压较低的部分,从而较低了被击穿的可能性。
较优地,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11包括第一限位部13,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 12包括第二限位部14,所述初级绕线2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3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4之间,所述第一部分17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3抵靠。如此配置,较优地利用了所述初级骨架1中的空间,较大限度地远离了所述次级绕线4中感应电压较高的部分。
为了保证所述初级绕线2能够产生足够的磁通量,应当尽量利用所述第一限位部13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4之间的空间,因此,所述初级绕线2形成所述第二厚度16的第二部分18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抵靠,所述第一部分17与所述第二部分18抵靠。
请参考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初级绕线2包括第一绕线层31、第二绕线层32、第三绕线层33和第四绕线34层,其中,所述第一绕线层31分别与所述初级骨架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限位部13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14相抵靠;所述第二绕线层32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层31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33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层32外侧;所述第四绕线层34缠绕于所述第三绕线层33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13抵靠,所述第三绕线层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第二绕线层32沿所述初级骨架 1的轴向与所述第一绕线层31两端平齐,所述第四绕线层34沿所述初级骨架1 的轴向与所述第三绕线层33两端平齐。
如此配置,能够充分利用所述初级骨架1中的空间,并便于加工生产。
请参考图4,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初级绕线2包括第一绕线层31、第二绕线层32和第三绕线层33,其中,所述第一绕线层31分别与所述初级骨架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限位部13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14相抵靠;所述第二绕线层 32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层31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33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层 32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3相抵靠,所述第三绕线层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第二绕线层32沿所述初级骨架1的轴向与所述第三绕线层33两端平齐。
可以理解的,在图3~4中,为了便于理解,对所述点火线圈中沿径向的尺寸进行了拉伸。因此,图3~4中的比例和图2中的比例不同。
上述的三种具体结构,均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点火线圈容易被击穿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有益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2,所述点火线圈还包括次级骨架3和次级绕线4,所述次级绕线4缠绕于所述次级骨架3,所述初级骨架1套设于所述次级骨架3中并与所述次级骨架3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次级绕线4产生感应电压较低的一端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12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11。在图2中,所述次级绕线 4产生感应电压较低的一端即设置次级绕线的进线位置7的一端,所述次级绕线4产生感应电压较高的一端即设置次级绕线的出线位置8的一端。也就是说,所述次级绕线的进线位置7设置于所述次级骨架3的一端,所述次级绕线的进线位置7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12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11;所述次级绕线的出线位置8设置于所述次级骨架3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次级骨架3包括沿轴向布置的绕线槽,所述次级绕线4设置于所述绕线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绕线槽的数量为八个,所述绕线槽具体包括A槽21、 B槽22、C槽23、D槽24、E槽25、F槽26、G槽27和H槽28。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绕线槽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数字。如此配置,对现有结构改动较少,降低了制造成本。
所述点火线圈应用于内燃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内燃机,所述内燃机包括上述的点火线圈。所述内燃机的其他零件及工作原理可以根据本领域公知常识和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进行展开描述。所述内燃机因为包括了上述的点火线圈,因此也具有不容易高压击穿的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点火线圈及内燃机中,所述点火线圈包括初级骨架和初级绕线,所述初级骨架包括初级骨架第一端和初级骨架第二端,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用于所述初级绕线进线和出线,所述初级绕线缠绕所述初级骨架并形成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所述初级绕线形成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如此配置,将厚度较大的部分和相对应的次级绕线中的低压部分相接近,从而降低了所述点火线圈发生高压击穿的可能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线布置不合理,从而导致初级绕组的中部和次级绕组的中部容易引起高压击穿的问题。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内燃机,所述点火线圈包括初级骨架和初级绕线,所述初级骨架包括初级骨架第一端和初级骨架第二端,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用于所述初级绕线进线和出线,所述初级绕线缠绕所述初级骨架并形成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所述初级绕线形成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初级绕线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绕线形成所述第二厚度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抵靠。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绕线包括第一绕线层、第二绕线层、第三绕线层和第四绕线层,其中,
所述第一绕线层分别与所述初级骨架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靠;所述第二绕线层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层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层外侧;所述第四绕线层缠绕于所述第三绕线层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抵靠,所述第三绕线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第二绕线层沿所述初级骨架的轴向与所述第一绕线层两端平齐,所述第四绕线层沿所述初级骨架的轴向与所述第三绕线层两端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绕线包括第一绕线层、第二绕线层和第三绕线层,其中,
所述第一绕线层分别与所述初级骨架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靠;所述第二绕线层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层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层外侧;所述第三绕线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抵靠,所述第三绕线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第二绕线层沿所述初级骨架的轴向与所述第三绕线层两端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线圈还包括次级骨架和次级绕线,所述次级绕线缠绕于所述次级骨架,所述初级骨架套设于所述次级骨架中并与所述次级骨架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次级绕线产生感应电压较低的一端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骨架包括沿轴向布置的绕线槽,所述次级绕线设置于所述绕线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绕线的进线位置设置于所述次级骨架的一端,所述次级绕线的进线位置相对于所述初级骨架第二端靠近所述初级骨架第一端;所述次级绕线的出线位置设置于所述次级骨架的另一端。
9.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点火线圈。
CN202220841979.5U 2022-04-08 2022-04-08 点火线圈及内燃机 Active CN2187690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41979.5U CN218769039U (zh) 2022-04-08 2022-04-08 点火线圈及内燃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41979.5U CN218769039U (zh) 2022-04-08 2022-04-08 点火线圈及内燃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9039U true CN218769039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43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41979.5U Active CN218769039U (zh) 2022-04-08 2022-04-08 点火线圈及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90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1811B (zh) 变压器
US9117585B2 (en) Ignition coil
JP4326594B2 (ja) スパーク点火装置用磁気コアコイル組立体
US8289117B2 (en) Ignition coil with energy storage and transformation
US7212092B2 (en) Device for energy storage and energy transformation
CN218769039U (zh) 点火线圈及内燃机
CA2413795A1 (en) Ignition coil with driver
JPH09275026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2000243640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CN221529676U (zh) 汽车电子点火线圈
JP2006287089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CN221529675U (zh) 干式汽车点火线圈
CN102486151A (zh) 双能源独立点火线圈
JPS585984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プラグ
JPS6341008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US9377000B2 (en) Ignition coil
CN218123189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点火线圈
JP5294211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KR200350928Y1 (ko) 점화코일용 마그네트 코어
CN218123188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闭磁式点火线圈
KR101573545B1 (ko) 차량용 점화코일
JP3200794B2 (ja) 内燃機関の点火コイル
JP2006245428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及び自動車
JP2009299552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3029890U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