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53417U - 压轮复位机构 - Google Patents

压轮复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53417U
CN218753417U CN202222959560.2U CN202222959560U CN218753417U CN 218753417 U CN218753417 U CN 218753417U CN 202222959560 U CN202222959560 U CN 202222959560U CN 218753417 U CN218753417 U CN 2187534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ch roller
abutting
plate
abutting surface
pu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5956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海
黎仕川
黄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inb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inb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inb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inb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5956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534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53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534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ers For Roller Conveyors For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压轮复位机构,涉及自动复位机构技术领域,所述压轮复位机构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第一抵接面;压轮组件,所述压轮组件通过转轴与所述固定座转动配合,所述压轮组件具有限位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限位面位于所述压轮组件朝向所述第一抵接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抵接面和所述第一抵接面位于所述转轴的相对两侧;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转轴的外部,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该压轮复位机构具有缓冲效果且能够利用自身机械结构实现产品推送。

Description

压轮复位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复位机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轮复位机构。
背景技术
机架或者输送架的下方设有移动轮,移动轮通过支架固定于机架或者输送架的底部,当移动轮受到撞击时,会导致机架或者输送架产生振动,从而影响放置于上方的产品。
在板材叠放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板材相对的面贴合导致分拆困难,因此在相邻板材之间放置有分隔块,分隔块和板材分别输送,且分隔块输送线位于板材输送线的上方,在分隔块输送线的末端设有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将分隔块推送至板材上,由于该驱动气缸为气缸或者电机,需要通电并借助外部压缩空气,在气压不稳定或者电机故障时则影响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压轮复位机构,旨在一种具有缓冲效果且能够利用自身机械结构实现产品推送的压轮复位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压轮复位机构,所述压轮复位机构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第一抵接面;
压轮组件,所述压轮组件通过转轴与所述固定座转动配合,所述压轮组件具有限位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限位面位于所述压轮组件朝向所述第一抵接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抵接面和所述第一抵接面位于所述转轴的相对两侧;
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转轴的外部,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
定义所述压轮组件具有受力状态和非受力状态,所述压轮组件处于所述受力状态时,所述扭簧受挤压并使得所述限位面与所述第一抵接面呈角度设置,所述压轮组件处于所述非受力状态时,所述扭簧复位并使得所述限位面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限位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限位面接触时,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转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抵接面与所述转轴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固定座包括:
第一抵接板,所述第一抵接面设于所述第一抵接板;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有两个且设于所述第一抵接板的两端,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板连接;
所述第一抵接板和两个所述连接板形成U形槽,所述压轮组件的一端伸入所述U形槽,且与所述转轴转动配合。
可选地,所述压轮组件包括:
第二抵接板,所述第二抵接面设于所述第二抵接板;
转动板,所述转动板有两个且设于所述第二抵接板的两端,所述限位面设于所述转动板远离所述第二抵接板的一侧,所述转动板设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圆孔;
压轮,所述压轮位于所述U形槽外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转动板之间,所述压轮与所述转动板之间通过连接轴实现转动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抵接板远离所述第一抵接面的一侧为外侧面,所述压轮凸出所述外侧面所在的平面。
可选地,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转动板连接,所述压轮与所述连接轴转动配合。
可选地,所述压轮与所述连接轴之间设有转动轴承。
可选地,所述转动板位于所述U形槽的一端形成与所述第一抵接板转动配合的避让缺口,所述避让缺口与所述限位面之间为圆角过渡或者倒角过渡。
可选地,所述避让缺口与所述转动板的顶部之间形成限位棱边,所述限位棱边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接触以限制所述压轮组件的转动。
可选地,所述固定座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开设有条形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包括固定座、压轮组件和扭簧,压轮组件通过转轴与固定座转动配合,扭簧套设于转轴且扭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座和压轮组件抵接,压轮组件在受到外力时相对于固定座转动并挤压扭簧,在外力消失时,扭簧复位并使得压轮组件的限位面抵接固定座,由于采用了扭簧实现压轮组件的缓冲以及自动复位的技术手段,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撑轮无缓冲效果以及通过气缸或者电机作为驱动力存在使用受限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缓冲效果且能够利用自身机械结构实现产品推送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轮复位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轮复位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轮复位机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轮复位机构另一视角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压轮复位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应用场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应用场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压轮复位机构100;固定座10;第一抵接板11;第一抵接面111;连接板12;连接部121;条形孔1211;转轴13;压轮组件20;第二抵接板21;第二抵接面211;转动板22;限位面221;圆孔222;避让缺口223;限位棱边224;压轮23;连接轴24;扭簧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压轮复位机构100,可起到缓冲作用或者自动推送产品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该压轮复位机构100包括固定座10、压轮组件20和扭簧30,其中,固定座10具有第一抵接面111;压轮组件20通过转轴13与固定座10转动配合,压轮组件20具有限位面221和第二抵接面211,限位面221位于压轮组件20朝向第一抵接面111的一侧,第二抵接面211和第一抵接面111位于转轴13的相对两侧;扭簧30套设于转轴13的外部,扭簧30的一端与第一抵接面111抵接,扭簧30的另一端与第二抵接面211抵接;定义压轮组件20具有受力状态和非受力状态,压轮组件20处于受力状态时,扭簧30受挤压并使得限位面221与第一抵接面111呈角度设置,压轮组件20处于非受力状态时,扭簧30复位并使得限位面221与第一抵接面111接触。
可以理解地,扭簧30可活动地套设于转轴13,且其两端分别抵接于固定座10和压轮组件20,当压轮组件20受到外力并围绕转轴13转动时,扭簧30会产生扭矩或者旋转力并存储一定的能量,在外力消失时,扭簧30释放该能量,并使得压轮组件20复位至与固定座10抵接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压轮组件20处于非受力状态时,即无外力施加的情况下,扭簧30推动压力组件转动,直至压轮组件20的限位面221与固定座10的第一抵接面111接触。定义压轮组件20的相对两侧分别是受力侧和非受力侧,在压轮组件20处于非受力状态的情况下,在受力侧施加压力可以推动压轮组件20相对于固定座10转动,在非受力侧施加压力则由于限位面221与第一抵接面111接触无法进一步转动,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将受力侧靠近外力施加的一侧,以实现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结合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两个应用场景。
如图6所示,第一个应用场景是将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机架或者输送架的底部,作为支撑轮,且将压轮组件20的受力侧朝向外部,即朝向可能发生碰撞的一侧,当机架或者输送架的底部受到外力时,压轮组件20会相对于固定座10转动并挤压扭簧30,起到缓冲作用和减震作用,在外力撤离时,压轮组件20通过扭簧30的弹力作用实现复位,由于支撑轮具有缓冲效果,可以较好的保护放置于机架或者输送架上的产品,避免突然的外力施加造成产品倾覆或者发生位置偏移。
如图7所示,第二个应用场景是将本实用新型安装于分隔块输送线的末端,本实用新型与分隔块输送线配合,实现分隔块的自动推送,板材输送线位于分隔块输送线的下方,本实用新型水平放置且将压轮组件20靠近分隔块输送线的末端,当分隔块输送线位于压轮复位机构100的左侧位置时,压轮组件20的受力侧位于左下方的位置,当分隔块输送线位于压轮复位机构100的右侧位置时,压轮组件20的受力侧位于右下方的位置,分隔块输送线的末端送出分隔块时,分隔块的一端抵接压轮组件20并推动压轮组件20往远离板材输送线的一侧转动,此时分隔块的另一端仍未脱离分隔块输送线,分隔块持续输送,且伸出分隔块输送线的一端向下倾斜,压轮组件20持续转动,直至分隔块完全脱离分隔块输送线,即施加于压轮组件20的外力消失,压轮组件20在扭簧30的弹力作用下复位,即往靠近板材输送版的一侧转动,同时将分隔块推送至板材上。本实用新型与分隔块输送线配合,通过机械结构实现分隔块的自动推送,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不需要借助外部动力源的技术效果。
除了上述两个应用场景,本实用新型还适用于其他需要缓冲或者自动复位的场合,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包括固定座10、压轮组件20和扭簧30,压轮组件20通过转轴13与固定座10转动配合,扭簧30套设于转轴13且扭簧30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座10和压轮组件20抵接,压轮组件20在受到外力时相对于固定座10转动并挤压扭簧30,在外力消失时,扭簧30复位并使得压轮组件20的限位面221抵接固定座10,由于采用了扭簧30实现压轮组件20的缓冲以及自动复位的技术手段,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撑轮无缓冲效果以及通过气缸或者电机作为驱动力存在使用受限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缓冲效果且能够利用自身机械结构实现产品推送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限位面221与第二抵接面211相互平行,且第一抵接面111与限位面221接触时,第一抵接面111与转轴13的距离等于第二抵接面211与转轴13的距离。即压轮组件20处于非受力状态时,限位面221与第一抵接面111接触,第二抵接面211与第一抵接面111相互平行,且对称设于转轴13的两侧,使得扭簧30的两端分别与该两个抵接面抵接时,扭簧30的两端可以受力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座10包括第一抵接板11和连接板12,其中,第一抵接面111设于第一抵接板11;连接板12有两个且设于第一抵接板11的两端,转轴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板12连接;第一抵接板11和两个连接板12形成U形槽,压轮组件20的一端伸入U形槽,且与转轴13转动配合。第一抵接板11和两个连接板12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通过焊接或者拼接方式形成,两个连接板12垂直设于第一抵接板11的两端,转轴13通过螺纹紧固件或者过盈配合的方式与两个连接板12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压轮组件20包括第二抵接板21、转动板22和压轮23,其中,第二抵接面211设于第二抵接板21;转动板22有两个且设于第二抵接板21的两端,限位面221设于转动板22远离第二抵接板21的一侧,转动板22设有与转轴13配合的圆孔222;压轮23位于U形槽外部,且位于两个转动板22之间,压轮23与转动板22之间通过连接轴24实现转动配合。在压轮组件20处于非受力状态时,第一抵接板11和第二抵接板21对称位于转轴13的相对两侧,且第一抵接面111平行于第二抵接面211,第二抵接板21和两个转动板22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通过焊接或者拼接方式形成,两个转动板22垂直设于第二抵接板21的两端,转轴13与圆孔222为间隙配合,在压轮组件20受到外力时,通过圆孔222与转轴13实现转动配合。此外,压轮23通过连接轴24实现转动配合,在第一个应用场景作为支撑轮使用时,起到方便移动的作用,在第二个应用场景用于分隔块的自动推送时,起到减少摩擦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抵接板11远离第一抵接面111的一侧为外侧面,压轮23凸出外侧面所在的平面。将压轮23凸出设置,可以保证压轮组件20的受力侧有外力施加时,该外力直接与压轮23接触并推动压轮组件20相对于固定座10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轴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转动板22连接,压轮23与连接轴24转动配合。连接轴24的安装方式与转轴13的安装方式相同,通过螺纹紧固件或者过盈配合的方式与两个转动板22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压轮23与连接轴24之间设有转动轴承。通过转动轴承可以提高回转精度并且降低摩擦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转动板22位于U形槽的一端形成与第一抵接板11转动配合的避让缺口223,避让缺口223与限位面221之间为圆角过渡或者倒角过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动板22靠近第一抵接板11的位置设置避让缺口223,以避免压轮组件20与固定座10产生干涉从而影响转动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避让缺口223与转动板22的顶部之间形成限位棱边224,限位棱边224与第一抵接面111接触以限制压轮组件20的转动。在压轮组件20处于受力状态时,压轮组件20设有压轮23的一端往远离第一抵接板11的方向转动,而压轮组件20伸入U形槽的一端,即设有避让缺口223的一端往靠近第一抵接板11的方向转动,直至限位棱边224与第一抵接面111接触,则压轮组件20无法进一步转动,通过限位棱边224与第一抵接面111接触实现限位的手段,可以有效保护扭簧30,避免扭簧30过渡变形导致无法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座10设有连接部121,连接部121开设有条形孔1211。连接部121设于任一连接板12,且该连接部121与连接板12为一体成型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压轮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轮复位机构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具有第一抵接面;
压轮组件,所述压轮组件通过转轴与所述固定座转动配合,所述压轮组件具有限位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限位面位于所述压轮组件朝向所述第一抵接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抵接面和所述第一抵接面位于所述转轴的相对两侧;
扭簧,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转轴的外部,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
定义所述压轮组件具有受力状态和非受力状态,所述压轮组件处于所述受力状态时,所述扭簧受挤压并使得所述限位面与所述第一抵接面呈角度设置,所述压轮组件处于所述非受力状态时,所述扭簧复位并使得所述限位面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轮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限位面接触时,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转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抵接面与所述转轴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轮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
第一抵接板,所述第一抵接面设于所述第一抵接板;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有两个且设于所述第一抵接板的两端,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板连接;
所述第一抵接板和两个所述连接板形成U形槽,所述压轮组件的一端伸入所述U形槽,且与所述转轴转动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轮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轮组件包括:
第二抵接板,所述第二抵接面设于所述第二抵接板;
转动板,所述转动板有两个且设于所述第二抵接板的两端,所述限位面设于所述转动板远离所述第二抵接板的一侧,所述转动板设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圆孔;
压轮,所述压轮位于所述U形槽外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转动板之间,所述压轮与所述转动板之间通过连接轴实现转动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轮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板远离所述第一抵接面的一侧为外侧面,所述压轮凸出所述外侧面所在的平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轮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转动板连接,所述压轮与所述连接轴转动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轮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轮与所述连接轴之间设有转动轴承。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轮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位于所述U形槽的一端形成与所述第一抵接板转动配合的避让缺口,所述避让缺口与所述限位面之间为圆角过渡或者倒角过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轮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缺口与所述转动板的顶部之间形成限位棱边,所述限位棱边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接触以限制所述压轮组件的转动。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压轮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开设有条形孔。
CN202222959560.2U 2022-11-07 2022-11-07 压轮复位机构 Active CN2187534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9560.2U CN218753417U (zh) 2022-11-07 2022-11-07 压轮复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9560.2U CN218753417U (zh) 2022-11-07 2022-11-07 压轮复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53417U true CN218753417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46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59560.2U Active CN218753417U (zh) 2022-11-07 2022-11-07 压轮复位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534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63615B1 (en) Friction pad assembley for disc brake
US8376093B2 (en) Disc brake
US9297431B2 (en) Brake pad pressing spring and disc brake having brake pad pressing spring
CN218753417U (zh) 压轮复位机构
CN104246276A (zh) 用于盘式制动器的摩擦垫组件
CN214607912U (zh) 一种滑板车车体结构及滑板车
CN112278729B (zh) 立式梯形晾板架
CN210593844U (zh) 一种缓冲式逆止器
CN109552055B (zh) 集电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CN214698917U (zh) 一种耐用的陶瓷刹车片
CN111536212B (zh) 一种链传动的自动张紧装置及其链传动系统
CN218102868U (zh) 一种抱匣装置
FI71534C (fi) Rullanordning foer rullbana.
CN112780703A (zh) 鼓刹机构
CN219606006U (zh) 可消除齿轮间隙的驱动装置和摄像机
CN219755180U (zh) 一种制动鼓连接结构及轻量化车轴
CN210822619U (zh) 刹车夹持机构、刹车装置及单车
CN213066870U (zh) 滚筒传动托轮装置
CN220811327U (zh) 一种可防卡顿的圆盘胶纸机
CN219005822U (zh) 一种回转压紧机构
CN220885701U (zh) 一种石灰矿石输送带压带装置
CN211253303U (zh) 一种用于标签供料器的离型纸传动机构
CN215477640U (zh) 一种皮带限位器
CN215370709U (zh) 制动装置及车辆
CN214740674U (zh) 滑轮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8000, No. 2-5, Fu'an Industrial Zone, Liandu Village, Leliu Street,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JINB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Foshan, Shunde, Guangdong province Leliu street, Lian Du Village Tian Ren Industrial Park (self compiled) No. 44 factory building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JINB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