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12860U - 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12860U
CN218712860U CN202221838846.9U CN202221838846U CN218712860U CN 218712860 U CN218712860 U CN 218712860U CN 202221838846 U CN202221838846 U CN 202221838846U CN 218712860 U CN218712860 U CN 2187128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d
residual water
layer
lake sludge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3884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振鹏
付雄
赵芳
姜家良
刘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dri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Wisdri Urb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sdri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Wisdri Urb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dri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Wisdri Urb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sdri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3884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128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128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128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包括堆场地基(1)、防渗膜(2)、渗管(3)、级配碎石基层(4)、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透水土工布(6)、粗砂找平层(7)、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渗透盲沟(9)、导流通道(10)。本系统中余水收集效率高,施工简单,不占用场外空间,能长时间工作,避免了二次污染。

Description

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河道及湖泊污泥是黑臭水体污染物的最终归宿,其表面发黑发臭,内部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重金属、治病微生物含量远高于黑臭水体中的同类污染物。目前河道及湖泊污泥处置大多按照清淤、脱水固化、填埋的流程来处理,其中脱水固化环节一般在岸上进行,将岸边现有的湿塘或者低洼处进行污泥临时堆放和固化,污泥中的余水极易渗漏至土壤中产生二次污染,因为不能高效收集余水,为减小污泥含水量而使用大量固化剂,导致污泥体积倍增。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本系统中余水收集效率高,施工简单,不占用场外空间,能长时间工作,避免了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包括下凹的堆场地基(1),堆场地基(1)底部预留有并排的渗透盲沟(9),堆场地基(1)底部及侧面铺满防渗膜(2),渗透盲沟(9)内防渗膜(2)上层铺设有渗管(3),并排的渗管(3)在末端通过单根渗管(3)汇流并接出堆场外,堆场地基(1)底部防渗膜(2)上层铺满级配碎石基层(4),级配碎石基层(4)上层和堆场地基(1)侧面防渗膜(2)上层铺满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上层铺满透水土工布(6),堆场地基(1)底部透水土工布(6)上层铺满粗砂找平层(7),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填充在粗砂找平层(7)和堆场地基(1)侧面透水土工布(6)上层,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内设有并排的导流通道(10),导流通道(10)从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顶面延伸至粗砂找平层(7),导流通道(10)通过导流孔(103)导入余水、通过过滤层(101)过滤余水。
优选地,导流通道(10)包括混凝土导墙(102)、导流孔(103)和过滤层(101),混凝土导墙(102)外侧壁及底部由过滤层(101)包裹,导流孔(103)分布在混凝土导墙(102)外侧壁上,过滤层(101)采用细碎石填充,过滤层(101)与导流孔(103)之间通过过滤网隔开。
优选地,导流孔(103)直径3~5cm、中心间距10cm,混凝土导墙(102)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或预制而成,厚度5~10cm。
优选地,堆场地基(1)采用素填土制作,压实度大于90%。
优选地,防渗膜(2)采用两布一膜结构的复合防渗膜。
优选地,渗管(3)采用PE100管。
优选地,级配碎石基层(4)的压碎值不大于26%,压实度≥95%,厚度20cm。
优选地,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采用水泥∶水∶石子按质量比例1∶0.5∶5拌合,厚度为10cm。
优选地,透水土工布(6)采用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优选地,粗砂找平层(7)厚度为3~5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河道及湖泊污泥从场外运至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堆放,堆放区内河道及湖泊污泥中的余水在重力作用下向堆场底部及导流通道(10)流动,余水通过过滤层(101)过滤后由导流孔(103)导流进入导流通道(10)中,进入导流通道(10)以及流向堆场底部的余水先经过粗砂找平层(7),进行过滤,拦截其中的大颗粒及杂质,再通过透水土工布(6)对余水进行进一步过滤,使得余水中的颗粒物和杂质进一步降低,然后依次进入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和级配碎石基层(4),余水到达堆场底部的防渗膜(2)后被拦截无法继续下渗并汇集至渗透盲沟(9)中,由沟内的渗管(3)收集下渗的余水后最终通过末端的渗管(3)汇流并接出堆场外;
本系统中,导流通道(10)将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分割为不同区域,再配合大孔径的渗透结构,可快速收集堆场余水,提高余水收集效率;本系统结构简单,而且位于堆场内部,既能在堆场内收集余水,还可以与堆场同步建设,施工简单,不占用场外的空间;本系统中,粗砂找平层(7)和透水土工布(6)能有效拦截污泥颗粒、杂质等,避免堵塞渗管(3),可做到长时间余水收集;本系统中,采用全覆盖的防渗膜(2),既能防止余水泄露下渗而污染土壤、地下水,又能完全收集堆场内的余水,保护了堆场周边环境,避免余水泄露至堆场外造成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堆场地基;2-防渗膜;3-渗管;4-级配碎石基层;5-水泥干拌碎石基层;6-透水土工布;7-粗砂找平层;8-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9-渗透盲沟;10-导流通道;101-过滤层;102-混凝土导墙;103-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包括下凹的堆场地基1,堆场地基1底部预留有并排的渗透盲沟9,堆场地基1底部及侧面铺满防渗膜2,渗透盲沟9内防渗膜2上层铺设有渗管3,并排的渗管3在末端通过单根渗管3汇流并接出堆场外,堆场地基1底部防渗膜2上层铺满级配碎石基层4,级配碎石基层4上层和堆场地基1侧面防渗膜2上层铺满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上层铺满透水土工布6,堆场地基1底部透水土工布6上层铺满粗砂找平层7,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填充在粗砂找平层7和堆场地基1侧面透水土工布6上层,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内设有并排的导流通道10,导流通道10从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顶面延伸至粗砂找平层7,导流通道10通过导流孔103导入余水、通过过滤层101过滤余水。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导流通道10包括混凝土导墙102、导流孔103和过滤层101,混凝土导墙102外侧壁及底部由过滤层101包裹,导流孔103分布在混凝土导墙102外侧壁上,过滤层101采用细碎石(粒径0.5cm)填充,过滤层101与导流孔103之间通过过滤网隔开。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导流孔103直径3~5cm、中心间距10cm,混凝土导墙102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或预制而成,厚度5~10cm。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堆场地基1采用素填土制作,压实度大于90%。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防渗膜2采用两布一膜结构的复合防渗膜,按照防水土工布200g/m2+HDPE(光面1mm厚)+防水土工布200g/m2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渗管3采用PE100管。管径、开孔率、开孔大小、排列间距可根据堆场规模大小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级配碎石基层4的压碎值不大于26%,压实度≥95%,厚度20cm。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采用水泥∶水∶石子(粒径1cm)按质量比例1∶0.5∶5拌合,厚度为10cm。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透水土工布6采用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粗砂找平层7厚度为3~5cm。
河道及湖泊污泥从场外运至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堆放,堆放区内河道及湖泊污泥中的余水在重力作用下向堆场底部及导流通道10流动,余水通过过滤层101过滤后由导流孔103导流进入导流通道10中,进入导流通道10以及流向堆场底部的余水先经过粗砂找平层7,进行过滤,拦截其中的大颗粒及杂质,再通过透水土工布6对余水进行进一步过滤,使得余水中的颗粒物和杂质进一步降低,然后依次进入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和级配碎石基层4,余水到达堆场底部的防渗膜2后被拦截无法继续下渗并汇集至渗透盲沟9中,由沟内的渗管3收集下渗的余水后最终通过末端的渗管3汇流并接出堆场外;
本系统中,导流通道10将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分割为不同区域,再配合大孔径的渗透结构,可快速收集堆场余水,提高余水收集效率;本系统结构简单,而且位于堆场内部,既能在堆场内收集余水,还可以与堆场同步建设,施工简单,不占用场外的空间;本系统中,粗砂找平层7和透水土工布6能有效拦截污泥颗粒、杂质等,避免堵塞渗管3,可做到长时间余水收集;本系统中,采用全覆盖的防渗膜2,既能防止余水泄露下渗而污染土壤、地下水,又能完全收集堆场内的余水,保护了堆场周边环境,避免余水泄露至堆场外造成二次污染。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凹的堆场地基(1),堆场地基(1)底部预留有并排的渗透盲沟(9),堆场地基(1)底部及侧面铺满防渗膜(2),渗透盲沟(9)内防渗膜(2)上层铺设有渗管(3),并排的渗管(3)在末端通过单根渗管(3)汇流并接出堆场外,堆场地基(1)底部防渗膜(2)上层铺满级配碎石基层(4),级配碎石基层(4)上层和堆场地基(1)侧面防渗膜(2)上层铺满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水泥干拌碎石基层(5)上层铺满透水土工布(6),堆场地基(1)底部透水土工布(6)上层铺满粗砂找平层(7),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填充在粗砂找平层(7)和堆场地基(1)侧面透水土工布(6)上层,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内设有并排的导流通道(10),导流通道(10)从河道及湖泊污泥堆放区(8)顶面延伸至粗砂找平层(7),导流通道(10)通过导流孔(103)导入余水、通过过滤层(101)过滤余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导流通道(10)包括混凝土导墙(102)、导流孔(103)和过滤层(101),混凝土导墙(102)外侧壁及底部由过滤层(101)包裹,导流孔(103)分布在混凝土导墙(102)外侧壁上,过滤层(101)采用细碎石填充,过滤层(101)与导流孔(103)之间通过过滤网隔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导流孔(103)直径3~5cm、中心间距10cm,混凝土导墙(102)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或预制而成,厚度5~10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堆场地基(1)采用素填土制作,压实度大于9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防渗膜(2)采用两布一膜结构的复合防渗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渗管(3)采用PE100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级配碎石基层(4)的压碎值不大于26%,压实度≥95%,厚度20c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透水土工布(6)采用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粗砂找平层(7)厚度为3~5cm。
CN202221838846.9U 2022-07-14 2022-07-14 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 Active CN2187128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8846.9U CN218712860U (zh) 2022-07-14 2022-07-14 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8846.9U CN218712860U (zh) 2022-07-14 2022-07-14 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12860U true CN218712860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28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38846.9U Active CN218712860U (zh) 2022-07-14 2022-07-14 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128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2485A (zh) 外源水体截留净化型城市河道多元生态护岸物理结构系统
CN108218120B (zh) 一种河湖滨岸带径流污染物复合拦截系统
CN106351103A (zh) 一种高强度、高渗透性的透水路面结构及其铺设方法
CN108532581A (zh) 一种具有综合处理功能的模块式土体施压成型装置
CN206219935U (zh) 一种高强度、高渗透性的透水路面结构
CN211283925U (zh) 一种下沉式缓冲带公路径流净化装置
CN218712860U (zh) 河道及湖泊污泥中间堆场余水收集系统
CN211813686U (zh) 一种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与雨污的分级生态处理系统
CN211037206U (zh) 一种垃圾填埋场的雨污分流系统
CN210368504U (zh) 一种人行道透水铺装结合下凹绿地海绵城市结构
CN215329163U (zh) 一种用于人行道及绿化带的组合式海绵城市系统的结构
CN206245174U (zh) 道路排水结构
CN201835205U (zh) 过滤收集路面雨水的公路
CN213358855U (zh) 一种可收集透水材料基层雨水的截水沟
CN110303022B (zh) 一种防渗透污染的生活垃圾填埋系统及方法
CN114457855A (zh) 一种下沉式水平防渗与垂直防渗组合结构
CN212224166U (zh) 一种高速公路服务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10459239U (zh) 一种排水通道
CN210288015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CN114525817B (zh) 一种水平防渗与垂直防渗组合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6561028U (zh) 垃圾填埋场
CN210395266U (zh) 海绵城市河道泄洪结构
CN111305482A (zh) 一种能回收雨水的建筑屋面海绵式运动场及其施工方法
CN214709265U (zh) 一种回用型雨水花园
CN114809231B (zh) 一种利用反滤围井处理疏浚淤泥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