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88015U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88015U
CN210288015U CN201921091471.2U CN201921091471U CN210288015U CN 210288015 U CN210288015 U CN 210288015U CN 201921091471 U CN201921091471 U CN 201921091471U CN 210288015 U CN210288015 U CN 2102880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eable
water
sidewalk
layer
planting s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9147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东川
漆涛
何煜明
冯学松
李辉
古川
朱锐
李萍
周杰
杨闯
杨汉波
谢全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9147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880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880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880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在所述透水人行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绿地构造,所述绿地构造包括绿地基坑和填充在所述绿地基坑内的种植土,在所述种植土靠近所述透水人行道的一侧上方设置有具有透水能力的渗透带,所述渗透带采用硬质材料构成,所述渗透带沿所述透水人行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用于承接所述透水人行道路面上流下的水流。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水流冲击在渗透带上,然后再透过渗透带进入绿地构造的种植土中,如此,使水流得到缓冲,直接避免了大水流对种植土的直接冲击,降低了种植土局部位置因大水流冲击而形成孔洞和流道以及局部塌陷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生态建设日益被大众所关注,而海绵城市则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而就海绵城市而言,其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所以,如上述的,海绵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将储蓄的的水资源加以利用。
在目前城市道路构造中,人行道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的人行道施工,通常是在路基压实后铺设垫层,然后在垫层上铺设砖体,为了避免路面积水,目前所采用的方式,通常是采用具有透水能力的透水砖,使路面积水透过砖体,进而避免路面上形成积水。
虽然,如上述的,目前的人行道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透水效果,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不足,具体如下述:
虽然透水砖具有透水能力,但是,当降水量较大超过透水砖的透水能力时,路面依然存在着积水的风险,所以在目前的人行道设计中,通常还将人行道路面设置一定的倾斜坡度,使靠近绿化带一侧较低,如此,当降水量较大时,路面上的积水可以流入到绿化带中,但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明人发现该种方式依然存在着不足,原因在于,当降水量大,特别是暴雨季节长时间降水时,透水砖及其下方的垫层处于蓄水饱和状态,难以进一步的实现透水能力,此时,道路上的降水汇聚后形成大水流量的水流,直接冲向绿化带,对绿化带种植土的局部形成极大冲击,在这些冲击部位形成孔洞和流道以及局部塌陷,随着时间的增长,在绿化带上形成固定流道,不仅不利于植被生长,更为重要的是,降水随着这些流道流淌,而这些流道在长久冲刷后,难以再对水流进行有效过滤,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种植土的蓄水能力,难以实现良好的降水利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人行道存在因路面水流汇集形成大流量水流,而导致绿化带局部受到大水流冲击,进而造成绿化带局部土质流失,以及滤水蓄水能力恶化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人行道路面汇聚水流对绿化带的冲击,进而确保绿化带良好蓄水能力和滤水能力的道路绿化带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在所述透水人行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绿地构造,所述绿地构造包括绿地基坑和填充在所述绿地基坑内的种植土,在所述种植土靠近所述透水人行道的一侧上方设置有具有透水能力的渗透带,所述渗透带采用硬质材料构成,所述渗透带沿所述透水人行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用于承接所述透水人行道路面上流下的水流。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渗透带采用具有透水能力的硬质材料构成,硬质材料为不易因水流冲击而损坏的材料,例如采用钢制或者硬质塑料格栅或者碎石铺设的碎石层等,在人行道路面水流汇集形成大水流,流下绿地构造时,水流冲击在渗透带上,然后再透过渗透带进入绿地构造的种植土中,如此,使水流得到缓冲,直接避免了大水流对种植土的直接冲击,降低了种植土局部位置因大水流冲击而形成孔洞和流道以及局部塌陷的风险,而且,也进一步分散了水流,进一步降低了种植土局部位置受到的水流冲击强度,所以,采用本申请的方案,能够可靠的降低种植土局部位置形成孔洞、流道和塌陷的风险,确保了良好的滤水能力和储水能力。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渗透带为倾斜设置,所述渗透带一侧与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基础相接,另一侧沿远离所述透水人行道的方向逐渐升高,使得在所述渗透带与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基础之间形成沿所述透水人行道方向的沟槽。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渗透带与透水人行道的基础之间形成沟槽,在强降水时,当局部沟槽内的水流来不及渗透时,未渗透的水流沿沟槽流淌,并在流淌过程中,由沟槽的其他部位渗透,或者之间流淌到与沟槽连通的湖泊或者湿地内,采用这样的方式,在避免大水流对局部绿地进行冲击的同时,还提高了降水渗透效率,而且也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内涝风险。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渗透带采用碎石铺设而成。采用碎石铺设成渗透带,在本申请的方案中,碎石为粒径为10-60mm的级配碎石,渗透带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100mm,如此,在渗透带内部形成若干曲折孔隙,大幅提高了缓冲带的缓冲效果,而且还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沟槽的下游与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相连通。如此设置,当出现长时间,大降雨量的天气时,沟槽内的水流可以直接排到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中,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透水人行道包括位于底部的路基、铺设在所述路基上的垫层,和铺设在所述垫层上的透水砖,所述垫层具有透水能力。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将垫层设置为具有透水能力,人行道上的水先通过透水砖渗入垫层,当降水量过大,来不及渗透的降水才流淌到绿地构造内,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是大幅降低了对绿地构造的冲击,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对渗透带的缓冲要求,可以降低对渗透带厚度和宽度要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垫层包括铺设在所述路基上方的碎石层和铺设在所述碎石层上方的透水水泥混凝土层,在所述透水水泥混凝土层上还铺设有透水砂垫层,所述透水砖铺设在所述透水砂垫层上。本申请的垫层,在施工时,先在设计位置开挖至路基,在对路基进行压实后,在压实的路基上铺设碎石层,碎石层设置为mm300至600mm,由于碎石层本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渗水能力,路面的降水基板是浸透碎石层,碎石层也能够保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如此确保人行道的结构稳定性,在碎石层上铺设透水水泥混凝土层对碎石层进行稳固,在确保透水能力的同时,大幅提高垫层的稳定性,而且,碎石层还具有良好的储水能力,也进一步降低了人行道积水风险。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绿地基坑底部覆盖有透水土工布,所述种植土回填在所述透水土工布上方,所述透水土工布沿所述绿地基坑的侧壁向上延伸覆盖种植土的侧壁。在本方案中,在基坑能设置透水土工布,降水穿过种植土向下渗透时,透水土工布起到过滤作用,一方面是提高对降水的过滤效果,另一方面,还避免种植土的流失风险,提高种植土蓄水效果。在本方方案中,透水土工布采用短丝针刺土工布,规格为200克/平方米,断裂强度大于或者等于6.5KN/m,顶破强力大于或者等于0.9KN。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绿地基坑靠近所述渗透带的一侧,所述透水土工布覆盖所述渗透带的底部。采用该种方式,一方面是进一步的提高对水流的缓冲,减小对种植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对降水的过滤效果,而且,也降低了渗透带移位风险,避免因种植土湿润柔软后,渗透带陷入到种植土内。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路基上还铺设有防渗层,在所述绿地基坑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防渗层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使所述防渗层形成沟体状,所述防渗层形成的沟体下游与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相连通。本方案中,防渗层形成沟体,该沟体下游与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相连通,如此,当绿地构造和人行横道储水能力达到饱和时,降水可以沿防渗层形成的沟体流到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内,如此,降低城市内涝发生风险;而且,防渗层的设置还大幅降低了路基被降水浸润风险,如此,大幅提高路基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绿地基坑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防渗层的边缘超过所述人行道的边缘。确保人行道渗下的降水都能够在防渗层内,一方面是提高对降水的利用,另一方面,还避免了人行道下方的路基被降水浸润,大幅提高人行道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渗层远离所述人行道的一侧沿所述绿地基坑远离所述人行道一侧的侧壁向上延伸。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绿地的过多降水也进入到防渗层形成的沟体内。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防渗层形成的沟体内填充有砾石垫层,所述透水土工布和碎石层设置在所述砾石垫层上。砾石垫层采用粒径小于碎石层碎石粒径的砾石铺设而成,在本申请到的方案中砾石垫层的设置,不仅起到过滤的作用,还对透水土工布以及碎石层起到良好支撑作用,在降水量过多时,进一步的起到蓄水效果;而且砾石之间形成的空隙也大幅方便了降水的流动,提高排水效率,进一步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砾石垫层的厚度大于25cm。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沟槽的上侧覆盖有透水土工布。在沟槽上侧铺设透水土工布,一方面是进一步降低大水流的流速,减小对绿地的冲击强度,另一方面也还进一步的提高了过滤效果。
作为优选的,在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防渗层和/或透水土工布为波浪形。将透水土工布和/或防渗层设置为波浪形,使防渗层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避免后续施工中,透水土工布和/或防渗层被拉扯撕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渗层为防渗土工膜。在本方案中,防渗土工膜选用规格为400克/平方米。断裂强度大于或者等于8.0KN/m,顶破强力大于或者等于1.4KN,耐静水压为0.4MPa。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渗透带采用具有透水能力的硬质材料构成,硬质材料为不易因水流冲击而损坏的材料,例如采用钢制或者硬质塑料格栅或者碎石铺设的碎石层等,在人行道路面水流汇集形成大水流,流下绿地构造时,水流冲击在渗透带上,然后再透过渗透带进入绿地构造的种植土中,如此,使水流得到缓冲,直接避免了大水流对种植土的直接冲击,降低了种植土局部位置因大水流冲击而形成孔洞和流道以及局部塌陷的风险,而且,也进一步分散了水流,进一步降低了种植土局部位置受到的水流冲击强度,所以,采用本申请的方案,能够可靠的降低种植土局部位置形成孔洞、流道和塌陷的风险,确保了良好的滤水能力和储水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透水人行道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1-绿地基坑,2-种植土,3-渗透带,4-沟槽,5-路基,6-碎石层,7-透水砖,8-透水土工布,9-透水水泥混凝土层,10-透水砂垫层,11-防渗层,12-砾石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所示: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在所述透水人行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绿地构造,所述绿地构造包括绿地基坑1和填充在所述绿地基坑1内的种植土2,在所述种植土2靠近所述透水人行道的一侧上方设置有具有透水能力的渗透带3,所述渗透带3采用硬质材料构成,所述渗透带3沿所述透水人行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用于承接所述透水人行道路面上流下的水流。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渗透带3采用具有透水能力的硬质材料构成,硬质材料为不易因水流冲击而损坏的材料,例如采用钢制或者硬质塑料格栅或者碎石铺设的碎石层等,在人行道路面水流汇集形成大水流,流下绿地构造时,水流冲击在渗透带3上,然后再透过渗透带3进入绿地构造的种植土中,如此,使水流得到缓冲,直接避免了大水流对种植土2的直接冲击,降低了种植土2局部位置因大水流冲击而形成孔洞和流道以及局部塌陷的风险,而且,也进一步分散了水流,进一步降低了种植土2局部位置受到的水流冲击强度,所以,采用本申请的方案,能够可靠的降低种植土2局部位置形成孔洞、流道和塌陷的风险,确保了良好的滤水能力和储水能力。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渗透带3为倾斜设置,所述渗透带3一侧与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基础相接,另一侧沿远离所述透水人行道的方向逐渐升高,使得在所述渗透带3与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基础之间形成沿所述透水人行道方向的沟槽4。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渗透带3与透水人行道的基础之间形成沟槽4,在强降水时,当局部沟槽4内的水流来不及渗透时,未渗透的水流沿沟槽4流淌,并在流淌过程中,由沟槽4的其他部位渗透,或者之间流淌到与沟槽4连通的湖泊或者湿地内,采用这样的方式,在避免大水流对局部绿地进行冲击的同时,还提高了降水渗透效率,而且也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内涝风险。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渗透带3采用碎石铺设而成。采用碎石铺设成渗透带3,在本申请的方案中,碎石为粒径为10-60mm的级配碎石,渗透带3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100mm,如此,在渗透带3内部形成若干曲折孔隙,大幅提高了缓冲带的缓冲效果,而且还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沟槽4的下游与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相连通。如此设置,当出现长时间,大降雨量的天气时,沟槽4内的水流可以直接排到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中,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透水人行道包括位于底部的路基5、铺设在所述路基5上的垫层,和铺设在所述垫层上的透水砖7,所述垫层具有透水能力。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将垫层设置为具有透水能力,人行道上的水先通过透水砖7渗入垫层,当降水量过大,来不及渗透的降水才流淌到绿地构造内,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是大幅降低了对绿地构造的冲击,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对渗透带3的缓冲要求,可以降低对渗透带3厚度和宽度要求。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垫层包括铺设在所述路基5上方的碎石层6和铺设在所述碎石层6上方的透水水泥混凝土层9,在所述透水水泥混凝土层9上还铺设有透水砂垫层10,所述透水砖7铺设在所述透水砂垫层10上。本申请的垫层,在施工时,先在设计位置开挖至路基5,在对路基5进行压实后,在压实的路基5上铺设碎石层6,碎石层6设置为mm300至600mm,由于碎石层6本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渗水能力,路面的降水基板是浸透碎石层6,碎石层6也能够保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如此确保人行道的结构稳定性,在碎石层6上铺设透水水泥混凝土层9对碎石层6进行稳固,在确保透水能力的同时,大幅提高垫层的稳定性,而且,碎石层6还具有良好的储水能力,也进一步降低了人行道积水风险。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绿地基坑1底部覆盖有透水土工布8,所述种植土2回填在所述透水土工布8上方,所述透水土工布8沿所述绿地基坑1的侧壁向上延伸覆盖种植土2的侧壁。在本方案中,在基坑1能设置透水土工布8,降水穿过种植土2向下渗透时,透水土工布8起到过滤作用,一方面是提高对降水的过滤效果,另一方面,还避免种植土2的流失风险,提高种植土2蓄水效果。在本方方案中,透水土工布8采用短丝针刺土工布,规格为200克/平方米,断裂强度大于或者等于6.5KN/m,顶破强力大于或者等于0.9KN。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绿地基坑1靠近所述渗透带3的一侧,所述透水土工布8覆盖所述渗透带3的底部。采用该种方式,一方面是进一步的提高对水流的缓冲,减小对种植土2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对降水的过滤效果,而且,也降低了渗透带3移位风险,避免因种植土2湿润柔软后,渗透带陷入到种植土内。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路基5上还铺设有防渗层11,在所述绿地基坑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防渗层11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使所述防渗层11形成沟体状,所述防渗层11形成的沟体下游与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相连通。本方案中,防渗层11形成沟体,该沟体下游与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相连通,如此,当绿地构造和人行横道储水能力达到饱和时,降水可以沿防渗层11形成的沟体流到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内,如此,降低城市内涝发生风险;而且,防渗层11的设置还大幅降低了路基5被降水浸润风险,如此,大幅提高路基5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绿地基坑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防渗层11的边缘超过所述人行道的边缘。确保人行道渗下的降水都能够在防渗层11内,一方面是提高对降水的利用,另一方面,还避免了人行道下方的路基5被降水浸润,大幅提高人行道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渗层11远离所述人行道的一侧沿所述绿地基坑1远离所述人行道一侧的侧壁向上延伸。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绿地的过多降水也进入到防渗层11形成的沟体内。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防渗层11形成的沟体内填充有砾石垫层12,所述透水土工布8和碎石层6设置在所述砾石垫层12上。砾石垫层12采用粒径小于碎石层6碎石粒径的砾石铺设而成,在本申请到的方案中砾石垫层12的设置,不仅起到过滤的作用,还对透水土工布8以及碎石层6起到良好支撑作用,在降水量过多时,进一步的起到蓄水效果;而且砾石之间形成的空隙也大幅方便了降水的流动,提高排水效率,进一步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砾石垫层12的厚度大于25cm。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沟槽4的上侧覆盖有透水土工布8。在沟槽4上侧铺设透水土工布8,一方面是进一步降低大水流的流速,减小对绿地的冲击强度,另一方面也还进一步的提高了过滤效果。
作为优选的,在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防渗层11和/或透水土工布8为波浪形。将透水土工布8和/或防渗层11设置为波浪形,使防渗层11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避免后续施工中,透水土工布8和/或防渗层11被拉扯撕裂。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渗层11为防渗土工膜。在本方案中,防渗土工膜选用规格为400克/平方米。断裂强度大于或者等于8.0KN/m,顶破强力大于或者等于1.4KN,耐静水压为0.4MPa。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水人行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绿地构造,所述绿地构造包括绿地基坑和填充在所述绿地基坑内的种植土,在所述种植土靠近所述透水人行道的一侧上方设置有具有透水能力的渗透带,所述渗透带采用硬质材料构成,所述渗透带沿所述透水人行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用于承接所述透水人行道路面上流下的水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带为倾斜设置,所述渗透带一侧与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基础相接,另一侧沿远离所述透水人行道的方向逐渐升高,使得在所述渗透带与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基础之间形成沿所述透水人行道方向的沟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带采用碎石铺设而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的下游与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人行道包括位于底部的路基、铺设在所述路基上的垫层,和铺设在所述垫层上的透水砖,所述垫层具有透水能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包括铺设在所述路基上方的碎石层和铺设在所述碎石层上方的透水水泥混凝土层,在所述透水水泥混凝土层上还铺设有透水砂垫层,所述透水砖铺设在所述透水砂垫层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地基坑底部覆盖有透水土工布,所述种植土回填在所述透水土工布上方,所述透水土工布沿所述绿地基坑的侧壁向上延伸覆盖种植土的侧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绿地基坑靠近所述渗透带的一侧,所述透水土工布覆盖所述渗透带的底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路基上还铺设有防渗层,在所述绿地基坑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防渗层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使所述防渗层形成沟体状,所述防渗层形成的沟体下游与湿地和/或湖泊和/或河流相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水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渗层形成的沟体内填充有砾石垫层,所述透水土工布和碎石层设置在所述砾石垫层,在所述透水人行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防渗层和/或透水土工布为波浪形上。
CN201921091471.2U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Active CN2102880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1471.2U CN210288015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1471.2U CN210288015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88015U true CN210288015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102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91471.2U Active CN210288015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880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07687A (zh) * 2023-02-01 2023-06-23 视拓科技(西安)有限公司 塌陷区域风险等级的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07687A (zh) * 2023-02-01 2023-06-23 视拓科技(西安)有限公司 塌陷区域风险等级的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59825B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06638918A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施工方法
CN205276088U (zh)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结构
CN208649827U (zh) 用于海绵城市滨海公路建设的自然净化排水系统
CN2837360Y (zh) 透水式公路、道路结构
CN209873714U (zh) 城市山区河道护岸结构
CN213804678U (zh)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
CN207700330U (zh) 一种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草沟
CN210288015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CN206457915U (zh) 一种高渗透性下凹式绿地
CN210596858U (zh) 一种高原冻土区路基结构
CN218621638U (zh) 市政透水道路
CN215329163U (zh) 一种用于人行道及绿化带的组合式海绵城市系统的结构
CN216786729U (zh) 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新型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CN214402046U (zh) 一种盐碱地绿化排盐入渗结构
CN215800757U (zh) 透水性沥青路面结构
CN213740396U (zh) 海绵城市天然透水采石铺装结构
CN213358855U (zh) 一种可收集透水材料基层雨水的截水沟
CN212077508U (zh) 一种半填半挖式路基结构
CN214116117U (zh)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
CN213358201U (zh) 一种城市道路分隔带排水结构
CN210636259U (zh) 一种透水路面结构
CN112854131A (zh) 一种水源保护区生态护岸及其施工方法
CN211285126U (zh) 一种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环保园林透水道路结构
CN219059639U (zh) 一种园林透水铺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