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03133U - 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03133U
CN218703133U CN202221419702.XU CN202221419702U CN218703133U CN 218703133 U CN218703133 U CN 218703133U CN 202221419702 U CN202221419702 U CN 202221419702U CN 218703133 U CN218703133 U CN 218703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sensor
vehicle
front windshield
solar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1970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忠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1970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03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03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03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所述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和加热组件,太阳能电池用于收集太阳能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加热组件用于加热传感器,太阳能电池与加热组件相连以向加热组件供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可以节约能源,时效性高。

Description

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
背景技术
自动驾驶汽车需配备摄像头及传感器来感应区域的环境,收集数据,以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的运算与分析,从而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增加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其中,传感器大多布置在车顶前端,或前挡风上方,在雨雪和低温天气下,传感器外玻璃会发生积雪或者上霜等情况,容易降低传感器识别路况的精确性,加大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相关技术中,大多汽车挡风带有加热模块以除雪或除霜。然而,相关技术中加热模块能源消耗较高,整车上电以后除雾功能才能开启,时效性低,而且除霜或除雪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该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可以节约能源,时效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汽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和加热组件,所述太阳能电池用于收集太阳能并将所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传感器,所述太阳能电池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以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前挡风加热件和/或车顶雷达加热件,所述前挡风加热件用于加热前挡风传感器;所述车顶雷达加热件用于加热车顶雷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为太阳能薄膜电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可透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还包括储能电池,所述储能电池与所述太阳能电池相连,以储存所述太阳能电池中多余的电能,所述储能电池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能电池设在所述太阳能电池和所述加热组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太阳能电池和所述储能电池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以向所述控制器供电,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以控制加热组件加热所述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包括车体、传感器和加热系统,所述传感器设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加热系统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体包括车顶,所述车体上设有前挡风玻璃,所述传感器包括前挡风传感器和/或车顶雷达,所述前挡风传感器设在所述前挡风玻璃上且邻近所述车顶;所述车顶雷达设在车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挡风加热件设在所述前挡风玻璃内且与所述前挡风传感器的位置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首先,相比于相关技术中消耗燃油的化学能来加热传感器的方式,太阳能电池和加热组件将太阳能作为加热传感器的能源供应,减少了整车对于燃油能源的消耗,节约了能源,具有节能减排的功效。
其次,太阳能电池供电和汽车内的燃油供电分属不同的电路,两者各自独立,互不干涉,即汽车的启闭并不影响太阳能电池供电过程的通断。
因此,在冬季或雨雪天气时,太阳能电池可以持续地向加热组件供电,从而使加热组件可以长时间加热传感器,由此传感器的除霜过程可以持续进行,相比于相关技术中整车上电以后才能除霜的方式,上述实施方式的除霜时间长,对于传感器的性能的保护更优,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传感器识别路况的精确性。
同时,加热组件对传感器的持续恒温加热,也提高了除霜和除雪的效率;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免于整车上电后加热和除雾,消除了车辆启动后的等待时间,增强了行车驾驶的时效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的又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太阳能电池;2、加热组件;21、前挡风加热件;22、车顶雷达加热件;3、储能电池;4、控制器;5、前挡风玻璃;6、低能耗常电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1和加热组件2。太阳能电池1用于收集太阳能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1适于设在汽车的车顶。加热组件2用于加热传感器且适于设在汽车上,太阳能电池1与加热组件2相连以向加热组件2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首先,相比于相关技术中消耗燃油的化学能来加热传感器的方式,太阳能电池1和加热组件2将太阳能作为加热传感器的能源供应,减少了整车对于燃油能源的消耗,节约了能源,具有节能减排的功效。
其次,太阳能电池1供电和汽车内的燃油供电分属不同的电路,两者各自独立,互不干涉,即汽车的启闭并不影响太阳能电池1供电过程的通断。
因此,在冬季或雨雪天气时,太阳能电池1可以持续地向加热组件2供电,从而使得加热组件2可以长时间加热传感器,由此传感器的除霜过程可以持续进行,相比于相关技术中整车上电以后才能除霜的方式,上述实施方式的除霜时间长,对于传感器的性能的保护更优,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传感器识别路况的精确性。
同时,加热组件2对传感器的持续恒温加热,也提高了除霜和除雪的效率;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免于整车上电后加热和除雾,消除了车辆启动后的等待时间,增强了行车驾驶的时效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组件2包括前挡风加热件21和/或车顶雷达加热件22。前挡风加热件21用于加热位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5上的前挡风传感器。车顶雷达加热件22用于加热位于车顶的车顶雷达。
本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通过前挡风加热件21加热前挡风传感器区域,可以防止前挡风传感器的外玻璃上霜和积雪,由此保证前挡风传感器的工作性能的稳定;通过车顶雷达加热件22加热车顶雷达区域,可以防止车顶雷达的上霜和积雪,由此保证车顶雷达的工作性能的稳定。
具体地,前挡风加热件21可以是加热丝,其平面形状呈“回”形并与前挡风玻璃所在的平面平行,提高了加热范围,增大了热量的覆盖空间。
具体地,车顶雷达加热件22可以是加热丝,其平面形状呈“回”形并沿汽车的高度方向设置,提高了加热范围,增大了热量的覆盖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1为太阳能薄膜电池。
太阳能薄膜电池具有厚度薄、可弯曲的特性,从而易于与车顶曲面配合,形成流线型的外观,由此可以减少行车过程中的空气阻力。
其中,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基板可以是玻璃、塑料、陶瓷、石墨,金属片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1可透光。
需要说明地,太阳能电池1为太阳能薄膜电池,其基板优选玻璃,由此太阳能电池1具有透光和透视的效果,太阳能薄膜电池与其基板可成型于车顶的部分区域,从而实现该区域的透光与透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还包括储能电池3,储能电池3与太阳能电池1相连,以储存太阳能电池1中多余的电能,储能电池3与加热组件2相连。
光照条件充足时,太阳能电池1将收集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后,其中一部分电能用于加热传感器,另一部分电能储存于储能电池3中;光照差或处于夜间时,储能电池3用于为加热组件2供电,以保证此时传感器的加热过程的持续。
具体地,储能电池3为蓄电池。
需要说明地,储能电池3与分布于车顶的低能耗常电传感器6相连。
因此,本实施例中储能电池3还可以向低能耗常电传感器6供电,以满足低能耗常电传感器6的正常工作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利用太阳能向加热组件2和低能耗常电传感器6供电的方式,增加了整车能源的来源,减少了对于燃油供电的依赖程度,同时节约了整车的能耗,间接地提升了汽车的驾驶里程和续航能力。
其中,低能耗常电传感器6可以是各类角度传感器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储能电池3设在太阳能电池1和加热组件2之间,一方面便于收集太阳能电池1中多余的电能,另一方面便于为加热组件2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4,太阳能电池1和储能电池3分别与控制器4相连以向控制器4供电,控制器4与加热组件2相连以控制加热组件2加热传感器。
在运行时,控制器4根据传感器周围温度的反馈,逻辑判断传感器区域玻璃的加热需求,之后对接收的电流进行分配,从而实现对车顶雷达加热件22和前挡风加热件21的适应性供电,由此实现了传感器在各种温度下不同的加热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同时提升了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加热传感器的智能化水平。
下面结合图1列举几种工况以进一步阐述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的实施效果:
(1)、光照充足。
太阳能电池1中的电流由路径a流入控制器4→控制器4中的一部分电流经总路b流通至设定位置→总路b中电流经支路c、支路d分别流入前挡风加热件21和车顶雷达加热件22→控制器4中另一部分电流经路径e为储能电池3充电→储能电池3中一部分电流经路径g为低能耗常电传感器6供电。
(2)光照条件一般,太阳能电池1的发电量刚好满足传感器的加热需求。
太阳能电池1中的电流由路径a流入控制器4→控制器4中的电流经总路b流通至设定位置→总路b中电流经支路c、支路d分别流入前挡风加热件21和车顶雷达加热件22。
(3)光照差,或夜间,太阳能电池1的发电量满足不了传感器的加热需求。
储能电池3放电,其电流经路径f流入控制器4→控制器4中电流经总路b流通至设定位置-总路b中电流经支路c、支路d分别流入前挡风加热件21和车顶雷达加热件22。
同时,储能电池3中的电流经路径g为低能耗常电传感器6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包括车体、传感器和加热系统。传感器设在车体上。加热系统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加热组件2用于加热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车体包括车顶,车体上设有前挡风玻璃5,传感器包括前挡风传感器和/或车顶雷达。前挡风传感器设在前挡风玻璃5上且邻近车顶,车顶雷达设在车顶上。
前挡风传感器和车顶雷达的布置方式,便于感应周围环境,收集数据,有效增加了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前挡风加热件21设在前挡风玻璃5内且与前挡风传感器的位置对应。
前挡风加热件21启动后,加热前挡风玻璃5中与前挡风加热件21对应的部位,并通过该部位将热量传导到前挡风传感器上,由此实现了在保证传感器正常工作的同时,减少其加热区域的效果,进一步节约了能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传感器区域玻璃包括前挡风玻璃5中与前挡风加热件21对应的部位。
另外,前挡风加热件21还可通过玻璃将热量传递至前挡风传感器,相对于空气导热,玻璃的导热系数更大,更有利于加热前挡风传感器。
需要说明地,前挡风玻璃5为夹层玻璃,前挡风加热件21铺设于前挡风玻璃5的夹层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用于收集太阳能并将所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和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传感器,所述太阳能电池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以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前挡风加热件,所述前挡风加热件用于加热前挡风传感器;和/或,
车顶雷达加热件,所述车顶雷达加热件用于加热车顶雷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为太阳能薄膜电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可透光。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能电池,所述储能电池与所述太阳能电池相连,以储存所述太阳能电池中多余的电能,所述储能电池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池设在所述太阳能电池和所述加热组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太阳能电池和所述储能电池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以向所述控制器供电,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以控制加热组件加热所述传感器。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在所述车体上;和
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车顶,所述车体上设有前挡风玻璃,所述传感器包括:
前挡风传感器,所述前挡风传感器设在所述前挡风玻璃上且邻近所述车顶;和/或,
车顶雷达,所述车顶雷达设在车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前挡风加热件,所述前挡风加热件用于加热前挡风传感器,所述前挡风加热件设在所述前挡风玻璃内且与所述前挡风传感器的位置对应。
CN202221419702.XU 2022-06-08 2022-06-08 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 Active CN218703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19702.XU CN218703133U (zh) 2022-06-08 2022-06-08 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19702.XU CN218703133U (zh) 2022-06-08 2022-06-08 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03133U true CN218703133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05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19702.XU Active CN218703133U (zh) 2022-06-08 2022-06-08 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03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972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ater usage on-board a vehicle
JP5242944B2 (ja) 車体パネル・エネルギー生成システム及び車両内で電力を生成し利用する方法
CN103958256B (zh) 为至少部分电驱动的车辆调温的方法、车辆以及充电站
US8676400B2 (en) Navig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travelling from a starting point to a destination
CN102666161B (zh) 卡车用空调控制装置以及卡车
CN101228686B (zh) 发电系统
US2013023180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ehicular energy management
CN102510245B (zh) 用于机动车尾气余热回收的温差发电器
US20110266075A1 (en)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 for Electric, Hybrid and Conventional Vehicles
CN102897007A (zh) 一种太阳能半导体制冷汽车防晒罩
CN202669424U (zh) 货车车辆、车厢以及太阳能电池板
Vražić et al. Auxiliary systems consumption in electric vehicle
CN218703133U (zh) 车用传感器的加热系统和汽车
CN216611034U (zh) 一种具有除霜除雾装置的前照灯及汽车
CN101698387A (zh) 车用太阳能发电、隔热装置
Abdelhamid et al. Solar Panels on Electrified Vehicles
CN203246285U (zh) 一种汽车用制冷降温系统
CN202782619U (zh)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汽车防晒罩
CN103612553B (zh) 一种汽车温度调节及预热系统
CN109693584B (zh) 一种无轨智能电车前进轨迹偏差判断与矫正方法
CN101693453A (zh) 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在车用反光镜上的除雾装置
CN109089339A (zh) 一种玻璃除冰除雾装置
KR20220111157A (ko) 강설 감지센서 모듈
CN216591533U (zh) 一种机动车加热行驶灯
CN207842607U (zh) 一种太阳能除霜系统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