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9820U -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69820U
CN218669820U CN202222813566.9U CN202222813566U CN218669820U CN 218669820 U CN218669820 U CN 218669820U CN 202222813566 U CN202222813566 U CN 202222813566U CN 218669820 U CN218669820 U CN 218669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exhaust
exhaust cover
channel
oil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135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余生
魏会军
刘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28135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69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69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69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包括:静盘、排气盖一和排气盖二,排气盖一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凸出部,第一本体的一端能与静盘相接,第一凸出部为设置于第一本体的内底壁并朝向静盘的方向凸出的结构,排气盖二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凸出部,第二凸出部为设置于第二本体上并朝背离静盘的方向凸出的结构,第二本体与静盘相接并围成排气区域,第一凸出部的内部为中空的腔体,形成为分油腔,分油腔能与排气区域连通,第一凸出部的外部与第一本体之间围成储油腔,储油腔与分油腔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静盘与盖体上的有效设计,在增加润滑油的储油容积的同时还不会增加压缩机重量和尺寸。

Description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车用铝合金涡旋压缩机,压缩机内部没有稳定的油池供压缩机内部泵油系统对润滑部位机械供油,而是依靠压缩机的吸气制冷剂携带润滑油,排气离心分离制冷剂和润滑油后在对润滑油进行节流回油设计。因此,排气离心分离的回油效率对压缩机的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现有的离心分离结构十分成熟,单纯的离心分离结构其分离效率很高,完全能满足绝大部分润滑油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但是,针对分离出来后的润滑油再回流入压缩机内,现有技术方案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回油储油结构设置不合理,储油结构易受离心分离结构的影响,导致实际储油结构内储油量少或分离出的润滑油又被制冷剂带走;2、回油结构直接采用节流结构连通高压到低压或中压润滑部位,由于节流压差大,实际运行时存在大压差工况时节流不够导致高压气体进入低压或中压部位,影响压缩机性能;在小压差工况时回流量太小,离心分离结构分离出的润滑油不能及时回流至压缩机内,多余的润滑油存在分离结构内又重新被制冷剂带走,导致系统换热效果差。
专利号为US6511530B2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内部排气分油和储油的结构,如图1a所示,在压缩机静涡旋盘2的背面和排气盖4之间,设置有排气腔136、油气分离腔11以及润滑油存储腔15。储油腔15通过回油通道2a反回压缩机内部吸气腔,实现润滑油在压缩机内部的循环。但是,存在以下问题:为了不影响分离腔11的分油效率,储油腔15要设置在分油腔下方重力方向且储油腔内最高液位需低于分油腔出油口14,否则润滑油进入分离腔影响分油效果。因此这类储油腔技术专利号为CN107575383A相同问题的问题均在于储油容积小,多余的润滑油仍会被制冷剂携带入制冷系统。否则,为了增大储油腔容积,需要增加储油腔的轴向高度,从而带来压缩机尺寸大、重量重以及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同时,这类储油腔内的压力为排气高压,受泵体排气波动的影响,排气压力波动较大,导致该储油腔内的液位很难稳定,也随排气波动大。
专利号为CN107605726A的专利公开了另一种回油结构,如图1b所示,在压缩机排气盖4内的回油通路7连通静盘3和支架1,在支架1内设置节流通道,从而回油通路7内的润滑油引入支架1内的润滑腔11,实现对润滑腔内轴承的润滑。虽然将润滑油直接引入压缩机内关键的润滑部件,但是由于润滑腔11内为容纳腔,腔体空间受限,回油通路7内大部分润滑油不能及时回流至压缩机内,导致大量润滑油会随排气进入制冷系统,影响系统换热效果。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存在回油储油结构设置不合理,储油结构易受离心分离结构的影响,导致实际储油结构内储油量少或分离出的润滑油又被制冷剂带走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涡旋压缩机存在回油储油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实际储油结构内储油量少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包括:
静盘、排气盖一和排气盖二,所述排气盖一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能与所述静盘相接,所述第一本体具有内部空腔,所述排气盖二设置于所述内部空腔中,所述第一凸出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底壁并朝向所述静盘的方向凸出的结构,所述排气盖二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并朝背离所述静盘的方向凸出的结构,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静盘相接并在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二凸出部和所述静盘之间围成排气区域,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内部为中空的腔体,形成为分油腔,所述分油腔能与所述排气区域连通,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外部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围成储油腔,所述储油腔与所述分油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相接,所述第一凸出部具有开口端,形成为所述排气盖一的总排气通道;
所述回油结构还包括分离件,所述分离件全部设置于所述分油腔中,或者所述分离件全部设置于所述总排气通道中,或者所述分离件的部分设置于所述分油腔中部分设置于所述总排气通道中,所述分离件内部具有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分油腔流通、另一端与所述总排气通道流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离件包括分离件安装部和分离部,所述排气盖一上且与所述总排气通道相接处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分离件安装部固定到所述安装槽上,所述分离部位于所述分油腔内,所述分离部为中空管的结构,其一端与所述分离件安装部相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盖一上且位于其内部腔体的内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台阶,形成为限位部,所述第二本体的径向外缘上开设有能与所述限位部相匹配卡接的安装端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上还设置有排气通道一,所述第二本体上设置有排气通道二,所述排气通道一的一端与所述总排气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气通道二连通,所述排气通道二为弧形槽结构,其还与所述储油腔连通,以通过所述排气通道二和所述排气通道一将所述储油腔中的部分气体导出至所述总排气通道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上还设置有进气通道一,所述进气通道一的一端与所述分油腔连通,以对所述分油腔进气;所述第二凸出部上还设置有进气通道二,所述进气通道二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区域连通以从所述排气区域进气,所述进气通道二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通道一相对且连通,以通过所述进气通道二和所述进气通道一将所述排气区域中的流体导入至所述分油腔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通道一与所述进气通道二中设置有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具有贯穿其两端的贯通孔,所述连接部件的部分设置于所述进气通道一中,部分设置于所述进气通道二中,通过所述贯通孔将所述排气区域中的气体导入至所述分油腔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包括排气盖二安装部和排气盖二连接部,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为所述第一凸出部的朝向所述排气盖二的平面,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连接、另一端延伸形成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二凸出部上设置有排气盖紧固件和贯穿孔,所述排气盖紧固件能够穿过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连接孔配合连接,以将所述排气盖一与所述排气盖二连接为一体;进气通道一设置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上还设置有回油通道一,所述回油通道一位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外周且位于所述排气区域的径向外侧,所述回油通道一沿轴向贯穿所述第二本体,所述静盘上还设置有回油通道二,所述回油通道一的一端与所述储油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回油通道二连通,所述回油通道二能够将油导至压缩机内部的待润滑部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上设置有排油通道,所述排油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分油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油腔连通,以能将所述分油腔的油导至所述储油腔中,进而进入所述回油通道一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油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底部,且所述排油通道朝向下方开设,所述排油通道的上端与所述分油腔连通、下端与所述储油腔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下方的空间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油通道为开设在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侧壁上的缺口,所述缺口的出流方向朝向上方;
当所述第一凸出部包括排气盖二安装部和排气盖二连接部时,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在轴向端面上的投影为长方形结构;
所述排油通道的缺口的朝向方向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的长边方向形成锐角夹角θ,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的长边方向沿着竖直方向,所述排油通道的开口方向沿着倾斜向上的方向;0<θ<9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油通道的缺口开设在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上,通过切除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的部分结构形成,同时将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形成切边,形成为排油导流结构,所述切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缺口的朝向方向相同,即所述切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的长边方向形成所述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密封部件一,所述排气盖一套设在所述排气盖二的外周,所述排气盖二的外周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密封部件一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且与所述排气盖一的内周相接;和/或,
所述静盘的朝向所述排气盖二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排气区域的外周且位于所述回油通道二的径向内侧,且所述第二凹槽为环形槽,所述回油结构还包括密封部件二,所述密封部件二卡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所述静盘的朝向所述排气盖二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位于所述回油通道二的外周;所述第三凹槽为环形槽,所述回油结构还包括密封部件三,所述密封部件三卡设于所述第三凹槽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凸出部的朝向所述静盘的轴向端面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引油通道,所述引油通道与所述进气通道二连通;和/或,所述储油腔中还设置有多孔过滤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述的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通过在排气盖一朝向静盘的端面上的内部空腔中设置有排气盖二,且排气盖二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凸出部的结构,第二本体、第二凸出部与静盘之间围成排气区域,第一凸出部的内部形成分油腔,分油腔与排气区域连通,能够使得在分油腔内部进行油气分离,同时在第一凸出部的外部与第一本体围成储油腔,储油腔与分油腔连通,能够在排气盖一的内部形成用于储油的储油腔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静盘与盖体上的有效设计,有效地利用了该部分空间,使得在不增加压缩机轴向和径向尺寸的基础上,有效地开设了储油腔,并且储油腔的容纳空间较大,使得储油结构内能够储存大量的油,腔体容积大且尤其不需要额外增大上盖尺寸,并且还有效防止分离出的润滑油被制冷剂带走的情况,在增加润滑油在压缩机内的储油容积的同时还不会增加压缩机重量和尺寸;本实用新型采用在上盖内设置储油腔,储油腔腔体容积大,储油腔在压缩机轴向上的投影面积可以设置很大,可最大接近压缩机静盘整个盘面。因此通过增大储油腔横截面积从而可以降低储油腔轴向高度。
2.本实用新型的储油腔的密封结构设置在压缩机内部,储油腔不会向压缩机外部进行泄漏,可以保持压缩机与传统结构相当的泄漏量。而且储油腔内压力为排气压力,与旋风件分油腔为连通结构,不需要进行节流做流量控制,可以最大程度的对旋风气分离的油进行存储。
附图说明
图1a为背景技术1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剖视图;
图1b为背景技术2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储油腔部分);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的排气盖一的仰视结构图(图2中从左向右看);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的排气盖一的仰视结构图(储油腔部分剖视);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的排气盖二的俯视结构图(图2中从右向左看);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的排气盖二的侧视结构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的排气盖二的仰视结构图(图2中从左向右看);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内部的排气盖一和排气盖二的爆炸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盖一与排气盖二装配后的剖视图(替代实施例);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盖一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排气盖一;1a、第一本体;101、排气通道一;102、排油通道;103、分油腔;104、进气通道一;105、安装槽;105a、排气盖二安装部;106、排气盖二连接部;107、第一凸出部(排气盖分离部);108、开口部;109、限位部;2、静盘;201、回油通道二;202、回油通道三;203、第二凹槽;204、第三凹槽;12、分离件;12a、流通通道;121、分离件安装部;122、分离部;13、排气盖二;131、回油通道一;132、第一环形凹槽;133、排气通道二;134、进气通道二;135、紧固件安装部;136、第二本体(静盘密封部);137、第二凸出部(排气盖一安装部);138、引油通道;139、安装端部;14、密封部件一;14b、密封部件二;15、密封部件三;16、排气盖紧固件;17、储油腔;18、非密封腔;19、排气区域;20、总排气通道;21、连接部件;
3、动盘;4、支架;5、机壳;6、驱动电机;7、轴承一;8、驱动主轴;9、轴承二;10、偏心套;11、轴承三;θ、排油导流结构角度;D、排油通道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a所示,为现有技术的压缩机结构,主要包括压缩机上盖、静盘、动盘以及压缩机驱动支撑结构,在压缩机静盘和上盖之间形成有排气腔体、分油腔体以及储油腔体,储油腔体相对设置在分油腔体下方,储油腔内最高储油液位对应分油腔最底部出油孔。现有技术的排气腔、分油腔以及储油腔的结构位置设置存在上盖需要设置很大导致压缩机尺寸大、重量重,分油腔体轴向分油长度受限导致实际分油效率下降。同时,储油腔直接通过分油腔连通排气腔,中间没有节流降压结构,储油腔内的压力随排气压力波动,因储油腔与分油腔之间的压力波动大,导致分油腔分离的润滑油难以及时进入储油腔继而通过排气带走,影响了储油和分油的效果。
如图1b所示的现有技术,压缩机存在壳体、支架、动盘、静盘、上盖以及驱动件。通过在压缩机上盖、静盘以及支架内设置回油通道,将上盖排气分油结构分离出的润滑油回油至支架内的腔体。润滑腔内的两轴承。由于该支架腔体为运动件容纳件,腔体空间设置有限,且存在运动部件偏心套和动盘,影响了腔体的储油量,导致分离出的润滑油不能被完全存储在压缩机内,多余的润滑油仍会被排气带走进入系统,影响系统换热。
本实用新型结合图2-9所示,曲线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优选涡旋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包括:
静盘2、排气盖一1和排气盖二13,所述排气盖一1包括第一本体1a和第一凸出部107,所述第一本体1a的一端能与所述静盘相接,所述第一本体1a具有内部空腔,所述排气盖二13设置于所述内部空腔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a的内底壁并朝向所述静盘2的方向凸出的结构,所述排气盖二13包括第二本体136和第二凸出部137,所述第二凸出部137为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136上并朝背离所述静盘2的方向凸出的结构,所述第二本体136与所述静盘2相接并在所述第二本体136、所述第二凸出部137和所述静盘2之间围成排气区域19,所述第一凸出部107的内部为中空的腔体,形成为分油腔103,所述分油腔103能与所述排气区域19连通,所述第一凸出部107的外部与所述第一本体1a之间围成储油腔17,所述储油腔17与所述分油腔103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通过在排气盖一朝向静盘的端面上的内部空腔中设置有排气盖二,且排气盖二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凸出部的结构,第二本体、第二凸出部与静盘之间围成排气区域,第一凸出部的内部形成分油腔,分油腔与排气区域连通,能够使得在分油腔内部进行油气分离,同时在第一凸出部的外部与第一本体围成储油腔,储油腔与分油腔连通,能够在排气盖一的内部形成用于储油的储油腔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静盘与盖体上的有效设计,有效地利用了该部分空间,使得在不增加压缩机轴向和径向尺寸的基础上,有效地开设了储油腔,并且储油腔的容纳空间较大,使得储油结构内能够储存大量的油,腔体容积大且尤其不需要额外增大上盖尺寸,并且还有效防止分离出的润滑油被制冷剂带走的情况,在增加润滑油在压缩机内的储油容积的同时还不会增加压缩机重量和尺寸;本实用新型采用在上盖内设置储油腔,储油腔腔体容积大,储油腔在压缩机轴向上的投影面积可以设置很大,可最大接近压缩机静盘整个盘面。因此通过增大储油腔横截面积从而可以降低储油腔轴向高度。
本实用新型“一种涡旋压缩机回油储油结构”,设置在压缩机排气盖内,将排气分离后的润滑油储存在储油腔内,同时储油腔通过回油通路连通压缩机内部,将润滑油回流至压缩机中压和低压部,实现润滑油的存储和回油。
本实用新型发明点1:一种压缩机储油结构:储油结构具有储油腔体、进油通路、排气通路以及排油通路。储油结构由构成与壳体连接密封的排气盖一和与排气盖密封的排气盖二围成,储油腔体中还设置有分油腔体。储油结构设置在静涡旋盘排气侧。上述排气盖二设置在排气盖一内部,且排气盖二与静盘背面形成静盘排气区域,形成排气盖一侧为排气区域另一侧为储油区域。分油腔设置在排气盖一上。
结合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1:一种压缩机,包括机壳5和排气盖一二以及静涡旋盘2,排气盖一1和壳体5形成压缩机密封腔体,该密封腔体包含静盘2和排气盖二13,排气盖二处于静盘和排气盖一之间,分别与静盘和排气盖一形成排气腔和储油腔,在排气盖一具有分油腔103。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上盖内设置储油腔,储油腔腔体容积大,储油腔在压缩机轴向上的投影面积可以设置很大,可最大接近压缩机静盘整个盘面。因此通过增大储油腔横截面积从而可以降低储油腔轴向高度。同时,储油腔的密封结构设置在压缩机内部,储油腔不会像压缩机外部进行泄漏,可以保持压缩机与传统结构相当的泄漏量。而且储油腔内压力为排气压力,于旋风件分油腔为连通结构,不需要进行节流做流量控制,可以最大程度的对旋风气分离的油进行存储。
解决了如下技术问题:
1、增加润滑油在压缩机内的储油容积而不增加压缩机重量和尺寸;
2、储油腔的密封设置在压缩机内部,不会增加压缩机的向外的泄漏量。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涡旋压缩机,其包括排气盖一1;静盘2;动盘3;支架4;机壳5;驱动电机6;轴承一7;驱动主轴8;轴承二9;偏心套10;轴承三11;排气分油件(分离件12);排气盖二13;密封部件一14等部件。压缩机驱动和压缩单元设置在有排气盖一和壳体5之间,另外,为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结构,图示的压缩机内部空间由排气盖一1和壳体5构成,但是对于存在1个以上的壳体或上盖构成的压缩机都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回油结构特征,而与压缩机外壳结构无关。压缩单元由静盘2和动盘3组成,驱动单元由电机6、曲轴8、轴承一7等组成。压缩单元通过驱动单元驱动,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与排放。同时,该压缩机还存在泵体支撑单元、油气分离单元以及储油腔单元。泵体支撑单元包括有支架4、偏心套10等,油气分离单元包括排气盖一二、分离件12等,储油腔单元包括由排气盖一二围成的密封空间。润滑油随制冷剂在压缩机内的循环路径说明如下:随压缩机上的吸气口进入压缩机壳内的吸气低压腔,在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压缩单元的泵体吸气腔不断吸入吸气低压腔内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经泵体压缩腔压缩后形成高压高温混合物,压缩完成后进入由静盘2背面和排气盖二内周围城的排气腔体,排气腔内的混合物由排气盖(一二)上的排气通道进入分油腔103内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出来的润滑油通过分油腔底部的出油通道进入排气盖(一二)中的储油腔17,储油腔17内的润滑油再通过排气盖二和静盘对应的排油通道一二三进入压缩内部润滑部位,实现润滑油在压缩机内部的分油与回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与所述第二凸出部137相接,所述第一凸出部107具有开口端,形成为所述排气盖一1的总排气通道20;
所述回油结构还包括分离件12,所述分离件12全部设置于所述分油腔103中,或者所述分离件12全部设置于所述总排气通道20中,或者所述分离件12的部分设置于所述分油腔103中部分设置于所述总排气通道20中,所述分离件12内部具有流通通道12a,所述流通通道12a的一端与所述分油腔103流通、另一端与所述总排气通道20流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离件12包括分离件安装部121和分离部122,所述排气盖一1上且与所述总排气通道20相接处设置有安装槽105,所述分离件安装部121固定到所述安装槽105上,所述分离部122位于所述分油腔103内,所述分离部122为中空管的结构,其一端与所述分离件安装部121相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盖一1上且位于其内部腔体的内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台阶,形成为限位部109,所述第二本体136的径向外缘上开设有能与所述限位部109相匹配卡接的安装端部139。
发明点5:如图4所示的,上述的排气盖一的储油腔体外周结构上还设置有限位部109,对应排气盖二外周设置有安装端部139,形成排气盖二能轴向限位在排气盖一上的限位部109上。第二凸出部137与排气盖二连接部106之间存在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上还设置有排气通道一101,所述第二本体136上设置有排气通道二133,所述排气通道一101的一端与所述总排气通道2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气通道二133连通,所述排气通道二133为弧形槽结构,其还与所述储油腔17连通,以通过所述排气通道二133和所述排气通道一101将所述储油腔17中的部分气体导出至所述总排气通道20中。
发明点6:如图6a-图6c所示,上述的排气盖二朝储油腔一侧的端面上还设置有排气通道二133,排气通道二的能全部容纳排气盖一上的排气通道一101,从而形成储油腔与系统排气腔,将储油腔内的气体引入系统管路中。另外,在排气盖二朝静盘排气腔(排气区域19)内,连通其排气通道二134设置有数条引油通道138,将积存在排气腔内的润滑油在排气通道二的气流下引入排气通道二中后进行分离。可以降低排气腔19中润滑油的积存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上还设置有进气通道一104,所述进气通道一104的一端与所述分油腔103连通,以对所述分油腔103进气;所述第二凸出部137上还设置有进气通道二134,所述进气通道二134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区域19连通以从所述排气区域19进气,所述进气通道二134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通道一104相对且连通,以通过所述进气通道二134和所述进气通道一104将所述排气区域19中的流体导入至所述分油腔103中。
发明点2:上述储油腔有排气盖一和排气盖二之间围城的空间区域,排气盖一与排气盖二为分体结构,在排气盖一上设置有进气通道一、分油腔体、排油通道以及回气通道。在排气盖二上设置有对应的进气通道二和回油通道。排气盖一上的排油通道构成储油腔体的进油通道,回气通道构成储油腔体的排气通道。
如图3上述储油腔有排气盖一1和排气盖二13之间围城的空间区域,排气盖一与排气盖二为分体结构,在排气盖一上设置有进气通道一104、分油腔体103、排油通道102以及排气通道一101。在排气盖二上设置有对应的进气通道二134和排油通道三131。进气通道二134设置在排气区域19,进气通道一104在进气通道二的轴向投影方向设置,开口连通内部分油腔体103。分油腔体底部在轴向方向上有排油通道102,连通分油腔体和储油腔体。回油通道一131设置在储油腔体的底部位置,有益于润滑油的回流。
说明:连续的进气通道可以对进入分油腔体的流体形成很好的导流作用,如果进气通道一和二之间存在间隙或者外径不一致,流体进入该通道后流速或者流向都会有影响,从而影响进入分油腔内的旋流,最终影响分离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通道一104与所述进气通道二134中设置有连接部件21,所述连接部件21具有贯穿其两端的贯通孔,所述连接部件21的部分设置于所述进气通道一104中,部分设置于所述进气通道二134中,通过所述贯通孔将所述排气区域19中的气体导入至所述分油腔103中。进气通道上设置有图8所示的连接部件21,可以在排气区域和分油腔体之间形成连续的进气通道一、二,而不受第二凸出部137与排气盖二连接部106之间的间隙影响,提高密封性能,提高油气分离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07包括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和排气盖二连接部106,第一凸出部107即排气盖一分离部,所述排气盖一分离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a的内底面上且朝所述静盘2的方向凸出,所述排气盖一分离部的内腔形成所述分油腔103;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为所述第一凸出部107的朝向所述排气盖二13的平面,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106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连接、另一端延伸形成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二凸出部137上设置有排气盖紧固件16和贯穿孔,所述排气盖紧固件16能够穿过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连接孔配合连接,以将所述排气盖一1与所述排气盖二13连接为一体;进气通道一104设置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上。
发明点3:上述排气盖一和排气盖二上的进气通道一、二形成了连通静盘排气区域和排气盖一中分油腔体的通路,通过连接部件实现通道一、二的密封。
如图4所示,上述排气盖一的改进点在于:朝一侧开设有开口部108,开口部主体形成储油腔17的主体结构,在开口部中还具有排气盖分离部(第一凸出部107),排气盖分离部中间设置分油腔,分离件12设置安装在分油腔内。在分离部107上具有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和排气盖二连接部106,排气盖二13安装在该排气盖二连接部106上,通过螺钉紧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136上还设置有回油通道一131,所述回油通道一131位于所述第二凸出部137的外周且位于所述排气区域19的径向外侧,所述回油通道一131沿轴向贯穿所述第二本体136,所述静盘2上还设置有回油通道二201,所述回油通道一131的一端与所述储油腔17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回油通道二201连通,所述回油通道二201能够将油导至压缩机内部的待润滑部位。
发明点4:如图6a-图6c所示,上述排气盖二的改进点在于,具有在外周朝静盘侧形成静盘密封部(第二本体136),在相反侧形成与排气盖一安装部(第二凸出部137),两个安装部设置为平面,具有稳定的安装和良好的密封性,且排气盖一安装部大体设置在静盘密封部之内。排气盖一和排气盖二在外周形成密封,通过密封部件一14实现,密封部件设置在排气盖二中的密封部件安装部(第一环形槽132),在排气盖二设置的排油通道三(回油通道一131)处于静盘密封部(第二本体136)内穿过排气盖二,连通上述的储油腔1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上设置有排油通道102,所述排油通道102的一端与所述分油腔10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油腔17连通,以能将所述分油腔103的油导至所述储油腔17中,进而进入所述回油通道一131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油通道102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出部107的底部,且所述排油通道102朝向下方开设,所述排油通道102的上端与所述分油腔103连通、下端与所述储油腔17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下方的空间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油通道102为开设在所述第一凸出部107的侧壁上的缺口,所述缺口的出流方向朝向上方;
当所述第一凸出部107包括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和排气盖二连接部106时,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在轴向端面上的投影为长方形结构;
所述排油通道102的缺口的朝向方向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的长边方向形成锐角夹角θ,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的长边方向沿着竖直方向,所述排油通道102的开口方向沿着倾斜向上的方向;0<θ<90°。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替代实施例,相比上面,主要差异在于排气盖一上的排油通道102不同。
发明点7: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排油通道设置在分油腔设置部(第一凸出部107)的底部,排油通道102的开口方向朝储油腔的径向上,开口方向与分油腔轴向形成锐角θ。设置在排气盖二连接部106上,排气盖二连接部106对排油通道102的开口部形成大致朝上(相对下部排油通道)导流作用。
说明:径向设置排气通道开口部以及阻挡部的作用都是为了降低排油通道的气体更难进入回油通道中,实现回油通道全部为润滑油油经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油通道102的缺口开设在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106上,通过切除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106的部分结构形成,同时将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106形成切边,形成为排油导流结构,所述切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缺口的朝向方向相同,即所述切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的长边方向形成所述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密封部件一14,所述排气盖一1套设在所述排气盖二13的外周,所述排气盖二13的外周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132,所述密封部件一14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32内且与所述排气盖一1的内周相接;和/或,
所述静盘2的朝向所述排气盖二13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03,所述第二凹槽203位于所述排气区域19的外周且位于所述回油通道二201的径向内侧,且所述第二凹槽203为环形槽,所述回油结构还包括密封部件二14b,所述密封部件二14b卡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所述静盘2的朝向所述排气盖二13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204,所述第三凹槽204位于所述回油通道二201的外周;所述第三凹槽204为环形槽,所述回油结构还包括密封部件三15,所述密封部件三15卡设于所述第三凹槽中。
发明点4:上述排气盖二上至少具有两处密封特征,密封部一为与静盘背面密封形成排气区域,密封部二为与排气盖一之间密封形成储油区域。
说明:如图3所示,排气盖二13形成在排气盖一的空腔内,分别通过密封部件一14实现排气盖一与排气盖二之间的密封,通过密封部件二15实现排气盖二和静盘之间的密封。说明下,排气盖一和排气盖二之间构成的储油腔为排气压力,在排气盖二与静盘背面形成的非密封腔18,该区域一般设置为低压腔压力,所以需要通过密封部件一14来实现储油腔和非密封腔18的密封,防止储油腔内排气高压进入非密封腔内最终进入泵体腔,影响压缩机性能。因此,在静盘背面,与排气盖二13形成的排气区域19和非密封腔18,通过密封部件三15实现两者的密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凸出部137的朝向所述静盘2的轴向端面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引油通道138,所述引油通道138与所述进气通道二134连通;和/或,所述储油腔17中还设置有多孔过滤结构。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引油通道的设置能够将排气区域中的油尽可能地引导至进气通道二处,以最大程度地排到分油腔103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分油效率。
发明点5:上述排气储油腔内设置有多孔滤网结构,可以对从排气分油腔底部进入储油腔内的油气混合物进行油气分离,确保进入排油通道的主要为润滑油,制冷剂气体则通过多孔滤网结构进入上部排气通道。多层滤网结构可以将润滑油存储在滤网结构内而不至于因压缩机位置波动而导致储油液位的波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优选涡旋压缩机),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述的压缩机。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静盘(2)、排气盖一(1)和排气盖二(13),所述排气盖一(1)包括第一本体(1a)和第一凸出部(107),所述第一本体(1a)的一端能与所述静盘相接,所述第一本体(1a)具有内部空腔,所述排气盖二(13)设置于所述内部空腔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a)的内底壁并朝向所述静盘(2)的方向凸出的结构,所述排气盖二(13)包括第二本体(136)和第二凸出部(137),所述第二凸出部(137)为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136)上并朝背离所述静盘(2)的方向凸出的结构,所述第二本体(136)与所述静盘(2)相接并在所述第二本体(136)、所述第二凸出部(137)和所述静盘(2)之间围成排气区域(19),所述第一凸出部(107)的内部为中空的腔体,形成为分油腔(103),所述分油腔(103)能与所述排气区域(19)连通,所述第一凸出部(107)的外部与所述第一本体(1a)之间围成储油腔(17),所述储油腔(17)与所述分油腔(10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与所述第二凸出部(137)相接,所述第一凸出部(107)具有开口端,形成为所述排气盖一(1)的总排气通道(20);
所述回油结构还包括分离件(12),所述分离件(12)全部设置于所述分油腔(103)中,或者所述分离件(12)全部设置于所述总排气通道(20)中,或者所述分离件(12)的部分设置于所述分油腔(103)中部分设置于所述总排气通道(20)中,所述分离件(12)内部具有流通通道(12a),所述流通通道(12a)的一端与所述分油腔(103)流通、另一端与所述总排气通道(20)流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件(12)包括分离件安装部(121)和分离部(122),所述排气盖一(1)上且与所述总排气通道(20)相接处设置有安装槽(105),所述分离件安装部(121)固定到所述安装槽(105)上,所述分离部(122)位于所述分油腔(103)内,所述分离部(122)为中空管的结构,其一端与所述分离件安装部(121)相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盖一(1)上且位于其内部腔体的内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台阶,形成为限位部(109),所述第二本体(136)的径向外缘上开设有能与所述限位部(109)相匹配卡接的安装端部(139)。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上还设置有排气通道一(101),所述第二本体(136)上设置有排气通道二(133),所述排气通道一(101)的一端与所述总排气通道(2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气通道二(133)连通,所述排气通道二(133)为弧形槽结构,其还与所述储油腔(17)连通,以通过所述排气通道二(133)和所述排气通道一(101)将所述储油腔(17)中的部分气体导出至所述总排气通道(20)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上还设置有进气通道一(104),所述进气通道一(104)的一端与所述分油腔(103)连通,以对所述分油腔(103)进气;所述第二凸出部(137)上还设置有进气通道二(134),所述进气通道二(134)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区域(19)连通以从所述排气区域(19)进气,所述进气通道二(134)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通道一(104)相对且连通,以通过所述进气通道二(134)和所述进气通道一(104)将所述排气区域(19)中的流体导入至所述分油腔(103)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通道一(104)与所述进气通道二(134)中设置有连接部件(21),所述连接部件(21)具有贯穿其两端的贯通孔,所述连接部件(21)的部分设置于所述进气通道一(104)中,部分设置于所述进气通道二(134)中,通过所述贯通孔将所述排气区域(19)中的气体导入至所述分油腔(103)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出部(107)包括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和排气盖二连接部(106),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为所述第一凸出部(107)的朝向所述排气盖二(13)的平面,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106)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连接、另一端延伸形成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二凸出部(137)上设置有排气盖紧固件(16)和贯穿孔,所述排气盖紧固件(16)能够穿过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连接孔配合连接,以将所述排气盖一(1)与所述排气盖二(13)连接为一体;进气通道一(104)设置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本体(136)上还设置有回油通道一(131),所述回油通道一(131)位于所述第二凸出部(137)的外周且位于所述排气区域(19)的径向外侧,所述回油通道一(131)沿轴向贯穿所述第二本体(136),所述静盘(2)上还设置有回油通道二(201),所述回油通道一(131)的一端与所述储油腔(17)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回油通道二(201)连通,所述回油通道二(201)能够将油导至压缩机内部的待润滑部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上设置有排油通道(102),所述排油通道(102)的一端与所述分油腔(10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油腔(17)连通,以能将所述分油腔(103)的油导至所述储油腔(17)中,进而进入所述回油通道一(131)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油通道(102)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出部(107)的底部,且所述排油通道(102)朝向下方开设,所述排油通道(102)的上端与所述分油腔(103)连通、下端与所述储油腔(17)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107)下方的空间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油通道(102)为开设在所述第一凸出部(107)的侧壁上的缺口,所述缺口的出流方向朝向上方;
当所述第一凸出部(107)包括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和排气盖二连接部(106)时,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在轴向端面上的投影为长方形结构;
所述排油通道(102)的缺口的朝向方向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的长边方向形成锐角夹角θ,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的长边方向沿着竖直方向,所述排油通道(102)的开口方向沿着倾斜向上的方向;0<θ<9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油通道(102)的缺口开设在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106)上,通过切除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106)的部分结构形成,同时将所述排气盖二连接部(106)形成切边,形成为排油导流结构,所述切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缺口的朝向方向相同,即所述切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排气盖二安装部(105a)的长边方向形成所述θ。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密封部件一(14),所述排气盖一(1)套设在所述排气盖二(13)的外周,所述排气盖二(13)的外周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132),所述密封部件一(14)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32)内且与所述排气盖一(1)的内周相接;和/或,
所述静盘(2)的朝向所述排气盖二(13)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03),所述第二凹槽(203)位于所述排气区域(19)的外周且位于所述回油通道二(201)的径向内侧,且所述第二凹槽(203)为环形槽,所述回油结构还包括密封部件二(14b),所述密封部件二(14b)卡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所述静盘(2)的朝向所述排气盖二(13)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204),所述第三凹槽(204)位于所述回油通道二(201)的外周;所述第三凹槽(204)为环形槽,所述回油结构还包括密封部件三(15),所述密封部件三(15)卡设于所述第三凹槽中。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出部(137)的朝向所述静盘(2)的轴向端面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引油通道(138),所述引油通道(138)与所述进气通道二(134)连通;和/或,所述储油腔(17)中还设置有多孔过滤结构。
16.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结构。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压缩机。
CN202222813566.9U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8669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13566.9U CN218669820U (zh)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13566.9U CN218669820U (zh)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69820U true CN218669820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65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13566.9U Active CN218669820U (zh)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69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21191A (en) Horizontal rotary compressor
US5322420A (en) Horizontal rotary compressor
JPH08334086A (ja) 圧縮機
CN100464075C (zh) 涡旋压缩机
CN101100997A (zh) 卧式涡卷压缩机
JPH08319941A (ja) 斜板式圧縮機
CN218669820U (zh)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JPH05195949A (ja) 往復動型圧縮機
CN114857012A (zh) 一种压缩机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CN115539390A (zh)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CN218669819U (zh)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CN111120308B (zh) 带有回油系统的涡旋压缩机
CN218542607U (zh)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CN217652911U (zh)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CN217481539U (zh) 一种压缩机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CN115523148A (zh)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JPH09287579A (ja) 密閉形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217481540U (zh) 一种压缩机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CN115614283A (zh)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CN114109834B (zh) 压缩机导油组件和压缩机
CN210343698U (zh) 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
CN218934717U (zh) 一种具有快速回油结构的电动汽车空调压缩机
CN217842005U (zh) 泵体组件、涡旋压缩机
CN114909291A (zh)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JP2002242865A (ja) スクリュー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