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44531U - 风机和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机和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44531U
CN218644531U CN202222518495.XU CN202222518495U CN218644531U CN 218644531 U CN218644531 U CN 218644531U CN 202222518495 U CN202222518495 U CN 202222518495U CN 218644531 U CN218644531 U CN 2186445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flow guide
fan blade
guide portion
air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1849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智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251849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445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445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4453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2952 priority patent/WO202406087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和通信设备,属于通信散热技术领域。所述风机包括风扇机构和壳体,风扇机构包括扇叶;壳体设有容纳腔、气流进口、气流出口以及多个导流槽,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分别与容纳腔连通;所有的导流槽均设于气流进口的一端,且每个导流槽均自气流进口沿容纳腔的内壁面向气流出口所在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导流槽之间具有间隔;风扇机构收容于容纳腔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安装于通信设备中对通信设备的散热部件进行散热时,可以有效降低噪声的影响。

Description

风机和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机和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设备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通信设备中的系统也愈加复杂,部件的密集导致通信设备具有高热密度,为了使得通信设备能够有效工作,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散热,因此需要在通信设备中加装多个风机,以实现有效散热,但是,现有通信设备的多个散热风机同时工作时,由于气流直接进入散热风机中并直接作用在扇叶上导致噪声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和通信设备,旨在解决现有通信设备散热风机噪声较大的问题。
一种风机,包括:
风扇机构,所述风扇机构包括扇叶;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气流进口、气流出口以及多个导流槽,所述气流进口和所述气流出口分别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有的所述导流槽均设于所述气流进口的一端,且每个所述导流槽均自所述气流进口沿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向所述气流出口所在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槽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风扇机构收容于所述容纳腔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导流槽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呈弧形轨迹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连接,所述第二导流部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且所述第二导流部的延伸轨迹与所述扇叶的旋转中心轴平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相对设置,所述气流进口设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气流出口设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容纳腔的壁面相互连接的部位形成倒角斜面,所述第一导流部自所述第一端面向所述倒角斜面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部以与所述扇叶之旋转中心轴和所述第二导流部之中心轴所形成的平面的距离逐渐减小的趋势向所述第二导流部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连接,且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扇叶旋转的前端,所述第一导流部远离所述第二导流部的一端位于所述扇叶旋转的末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导流槽的宽度在1.0mm~5mm之间、深度在0.2mm~1.0mm之间;
和/或,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槽之间的间距在1.0mm~10.0mm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和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壳主体的内壁面连接以形成所述气流进口;所述导流槽背对所述壳主体设于所述环形凸台,所述风扇机构设于所述环形凸台至所述气流出口之间的部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扇叶至所述扇叶之旋转中心轴的最大距离与所述导流槽的槽底壁至所述扇叶之旋转中心轴的最小距离的差值在0~10mm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扇叶具有第一扇面和第二扇面,所述第一扇面朝向所述气流进口,所述第二扇面背对所述气流进口,所述扇叶设有多个凹坑,所述凹坑自所述第一扇面向所述第二扇面凹陷;
和/或,所述凹坑自所述第二扇面向所述第一扇面凹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扇叶具有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一侧边缘为所述扇叶旋转时的前端,所述凹坑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缘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扇叶还具有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二侧边缘为所述扇叶旋转时的末端,所述第一扇面和/或所述第二扇面具有第一区域,且所述第一区域自所述第一侧边缘向所述第二侧边缘延伸且与所述第二侧边缘具有间距,所述第一区域占所述第一扇面或所述第二扇面面积的30%~40%,所述凹坑设于所述第一区域。
基于上述的风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风机。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包括壳体和风扇机构,壳体设有容纳腔、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并且在气流进口的一端设有多个导流槽,并且导流槽均自气流进口沿容纳腔的内壁面向气流出口所在的方向延伸,风扇机构收容于容纳腔中,通过设置多个导流槽,可以对进入容纳腔的气流进行导流,使得靠近导流槽一侧的气流变成湍流层,从而气流具有湍流层和层流层,有利于降低气流在风机中流动的阻力,增大气流流速,从而使得更多的气流以较为均匀的流速进入风机,有效地降低气流在风机转动过程中的噪声。将风机安装在通信设备中,通信设备工作时,具有较小的噪声,从而有利于减小通信设备工作的噪声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M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机构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机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风机;
11、风扇机构;111、扇叶;1110、凹坑;1111、第一扇面;11110、第一区域;1112、第二扇面;11101、第一侧边缘;11102、第二侧边缘;
12、壳体;120、容纳腔;1201、气流进口;1202、气流出口;1203、导流槽;12031、第一导流部;12032、第二导流部;121、壳主体;1211、第一端面;1212、第二端面;122、环形凸台;
13、固定件;131、气流篦子;
20、通信设备;21、设备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组合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10及其零部件如图1至图8所示。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10包括风扇机构11和壳体12;其中,风扇机构11包括扇叶111;壳体12设有容纳腔120、气流进口1201、气流出口1202以及多个导流槽1203,气流进口1201和气流出口1202分别与容纳腔120连通;所有的导流槽1203均设于气流进口1201的一端,且每个导流槽1203均自气流进口1201沿容纳腔120的内壁面向气流出口1202所在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导流槽1203之间具有间隔;风扇机构11收容于容纳腔120中。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10,由于在气流进口1201的一端设有导流槽1203,因此可以对进入风机10的气流起到导流作用,而气流在通过导流槽1203时,会出现气流扰动而使得靠近导流槽1203一侧的气流形成湍流边界层,而距离导流槽1203较远的气流则形成层流层,因而能够有效降低气流进入风机10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从而更有利于更多的气流进入风机10,并且在气流进入风机10过程中,还能有效减小气流流速不均形成的流速梯度,使得气流以更加均匀的流速通过壳体12进入风机10,有效地降低了气流在风机10转动过程中的噪声。
请参阅图3、图4、图5以及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2包括壳主体121和环形凸台122,环形凸台122与壳主体121的内壁面连接以形成气流进口1201,由环形凸台122围合形成气流进口1201,导流槽1203背对壳主体121设于环形凸台122,风扇机构11设于容纳腔120之环形凸台122至气流出口1202之间的部位,即风扇机构11设置在容纳腔120中,并且设置在容纳腔120位于环形凸台122至气流出口1202之间的部位。这样的结构设计,风扇机构11旋转时,在容纳腔120中形成负压,以使得气流经由环形凸台122围合形成的气流进口1201进入容纳腔120,并经由气流出口1202排出。
请参阅图3、图4、图5以及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2具有第一端面1211和第二端面1212,第一端面1211和第二端面1212相对设置,其中,气流进口1201设于第一端面1211,而气流出口1202设于第二端面1212,从而可以使得气流从风机10外部经过气流进口1201进入容纳腔120后,在扇叶111旋转带动下,从气流出口1202流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导流槽1203包括第一导流部12031和第二导流部12032,第一导流部12031呈弧形轨迹延伸并与第二导流部12032连接,第二导流部12032设于容纳腔120的内壁面并且第二导流部12032的延伸轨迹与扇叶111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第一导流部12031作为外部气流进入风机10的前段槽结构,其设计成呈弧形轨迹延伸,使得气流在进入风机10之前,便具有一定的旋向,改善了风机10气流进口1201处的气流流向,从而有利于使得进入风机10的气流所产生的噪声变得更小,有利于改善风机10的声音品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面1211和容纳腔120的内壁面相互连接的部位形成倒角斜面,第一导流部12031自第一端面1211向倒角斜面延伸并与第二导流部12032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端面1211的气流在进入气流进口1201时,靠近壳体12的气流层由第一导流部12031导入气流进口1201,以使得靠近第一导流部12031的气流层变成湍流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扇叶111之旋转中心轴和每个第二导流部12032之中心轴形成一个平面,与第二导流部12032连接的第一导流部12031以与该平面的距离逐渐减小的趋势向第二导流部12032延伸并与第二导流部12032连接,并且第一导流部12031与第二导流部12032连接的一端位于扇叶111旋转的前端,第一导流部12031远离第二导流部12032的一端位于扇叶111旋转的末端。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流入气流进口1201的气流以预旋的方式进入风机10,起到降噪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扇叶111旋转的前端和扇叶111旋转的末端,分别是指一个扇叶111在旋转过程中,扇叶111朝向旋转前方的一端叫做前端,而背对旋转前方的一端叫做末端。
请参阅图1、图3、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导流槽1203的宽度在1.0mm~5mm之间,深度在0.2mm~1.0mm之间,导流槽1203的宽度和深度的尺寸限定,有利于形成湍流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导流槽1203之间的间距在1.0mm~10.0mm之间,从而有利于进入风机10的气流形成湍流层和平流层,降低气流噪音。
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扇叶111至扇叶111之旋转中心轴的最大距离(D)与导流槽1203的槽底壁至扇叶111之旋转中心轴的最小距离(d)的差值在0~10mm之间,以使得经由气流进口1201进入的气流,在形成湍流层后,湍流层的气流完全流至扇叶111并在扇叶111旋转产生的负压下经由气流出口1202流出。
请参阅图7、图8以及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扇叶111具有第一扇面1111和第二扇面1112,第一扇面1111朝向气流进口1201,而第二扇面1112背对气流进口1201(即朝向气流出口1202),扇叶111设有多个凹坑1110,凹坑1110自第一扇面1111向第二扇面1112凹陷或者自第二扇面1112向第一扇面1111凹陷,凹坑1110的设计,可以破坏流至扇叶111的层流边界层,使得气流在转捩过程中提前形成湍流边界层,以有效降低扇叶111旋转过程中的形状阻力,使得风机10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气,不但提升了风机10的运行效率,而且还降低了运转的噪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扇面1111和第二扇面1112均分布有凹坑11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扇叶111具有第一侧边缘,第一侧边缘为扇叶111旋转时的前端,凹坑1110靠近第一侧边缘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扇叶111还具有第二侧边缘,第二侧边缘为扇叶111旋转时的末端,即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为相对的两个边缘,当凹坑1110设置在第一扇面1111时,第一扇面1111具有第一区域11110,且第一区域11110自第一侧边缘向第二侧边缘延伸且与第二侧边缘具有间距,第一区域11110占第一扇面1111面积的30%~40%,凹坑1110设于第一区域11110,沿第一侧边缘至第二侧边缘的方向,多个凹坑1110呈至少一行多列设置,相邻的两个凹坑1110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可有效降低气流的阻力,提高风机10运行效率,当然,多个凹坑1110也可以呈多行多列设置,所有的凹坑1110设置在第一区域11110内,可以保障扇叶111的结构强度和结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扇面1112也具有第一区域11110,并且第二扇面1112的第一区域11110与第一扇面1111的第一区域11110相同,第二扇面1112的第一区域11110上也设有多个凹坑11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坑1110的结构呈半球形或者立方体形或者椎体形,纵剖凹坑1110时,剖切面呈圆弧形或者方形或者锥形。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机10还包括固定件13,固定件13设于第二端面1212,并且与壳主体121连接,以用于将风扇机构11封装在容纳腔120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件13设有与气流出口1202连通的排气口(图中未标示),以使得容纳腔120中的气流可以排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件13包括气流篦子131,气流篦子131安装于排气口,从而气流出口1202的气流可以经由气流篦子131排出风机10外。
请参阅图9以及图1至图8,基于上述风机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20,该通信设备20包括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风机10,该风机10作为通信设备20的散热部件,可以有效降低通信设备20在散热过程中的噪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信设备20包括设备主体21,风机10安装于设备主体21中,以用于对设备主体21需要进行散热的部件进行散热。
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机构,所述风扇机构包括扇叶;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气流进口、气流出口以及多个导流槽,所述气流进口和所述气流出口分别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有的所述导流槽均设于所述气流进口的一端,且每个所述导流槽均自所述气流进口沿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向所述气流出口所在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槽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风扇机构收容于所述容纳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流槽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呈弧形轨迹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连接,所述第二导流部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且所述第二导流部的延伸轨迹与所述扇叶的旋转中心轴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相对设置,所述气流进口设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气流出口设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容纳腔的壁面相互连接的部位形成倒角斜面,所述第一导流部自所述第一端面向所述倒角斜面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部以与所述扇叶之旋转中心轴和所述第二导流部之中心轴所形成的平面的距离逐渐减小的趋势向所述第二导流部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连接,且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扇叶旋转的前端,所述第一导流部远离所述第二导流部的一端位于所述扇叶旋转的末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流槽的宽度在1.0mm~5mm之间、深度在0.2mm~1.0mm之间;
和/或,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槽之间的间距在1.0mm~10.0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和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壳主体的内壁面连接以形成所述气流进口;所述导流槽背对所述壳主体设于所述环形凸台,所述风扇机构设于所述环形凸台至所述气流出口之间的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至所述扇叶之旋转中心轴的最大距离与所述导流槽的槽底壁至所述扇叶之旋转中心轴的最小距离的差值在0~10m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具有第一扇面和第二扇面,所述第一扇面朝向所述气流进口,所述第二扇面背对所述气流进口,所述扇叶设有多个凹坑,所述凹坑自所述第一扇面向所述第二扇面凹陷;
和/或,所述凹坑自所述第二扇面向所述第一扇面凹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具有第一侧边缘,所述第一侧边缘为所述扇叶旋转时的前端,所述凹坑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缘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还具有第二侧边缘,所述第二侧边缘为所述扇叶旋转时的末端,所述第一扇面和/或所述第二扇面具有第一区域,且所述第一区域自所述第一侧边缘向所述第二侧边缘延伸且与所述第二侧边缘具有间距,所述第一区域占所述第一扇面或所述第二扇面面积的30%~40%,所述凹坑设于所述第一区域。
11.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风机。
CN202222518495.XU 2022-09-22 2022-09-22 风机和通信设备 Active CN2186445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8495.XU CN218644531U (zh) 2022-09-22 2022-09-22 风机和通信设备
PCT/CN2023/112952 WO2024060878A1 (zh) 2022-09-22 2023-08-14 风机和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8495.XU CN218644531U (zh) 2022-09-22 2022-09-22 风机和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44531U true CN218644531U (zh) 2023-03-17

Family

ID=85493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18495.XU Active CN218644531U (zh) 2022-09-22 2022-09-22 风机和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44531U (zh)
WO (1) WO202406087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878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和通信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4940U (ja) * 2010-10-12 2010-12-24 南實企業有限公司 ファン構造
CN203067353U (zh) * 2013-01-06 2013-07-17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风扇和气流调节设备
CN208900387U (zh) * 2018-08-14 2019-05-24 顿力集团有限公司 低噪音叶片及带有低噪音叶片的风机
CN114876828A (zh) * 2021-02-05 2022-08-09 全亿大科技(佛山)有限公司 风扇
CN114017392A (zh) * 2021-11-12 2022-02-08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流进风圈及离心风机
CN216241400U (zh) * 2021-11-12 2022-04-08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进风导流装置及离心风机
CN218644531U (zh) * 2022-09-22 2023-03-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和通信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878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和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0878A1 (zh) 2024-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2495B2 (en) Peripheral discharge tube axial fan
CN218644531U (zh) 风机和通信设备
CN202732477U (zh) 离心风扇
TWI487475B (zh) 散熱模組
CN111194155B (zh) 水冷头、水冷散热器以及电子设备
US6270313B1 (en) Fan and airflow for cooling electronic device with reduced turbulence and noise and higher efficiency
CN106849504A (zh) 一种电动机散热冷却结构
CN201218235Y (zh) 散热风扇的扇叶装置
CN214036268U (zh) 风扇导流结构
WO2021036082A1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永磁电机
CN213064072U (zh) 具有导流降噪功能的涡轮风扇散热器
CN210579876U (zh) 变频一体机风冷装置
CN210744905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汽车风扇电机前端盖
US10376119B2 (en) Steam cleaner
CN209846987U (zh) 一种食品处理机及其散热组件
CN206962645U (zh) 一种电动机散热冷却结构
CN208939804U (zh) 一种变频器散热结构
CN108845654B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
CN108566045B (zh) 一种提高空气冷却发电机散热效率的通风结构及方法
CN215072006U (zh)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
CN218826202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固态硬盘
CN214063391U (zh) 一种热水泵强制风冷结构
CN209982234U (zh) 散热端盖
CN110829690A (zh) 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及电机
CN217486245U (zh) 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