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32510U - 连接组件以及电子产品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组件以及电子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32510U
CN218632510U CN202222893719.5U CN202222893719U CN218632510U CN 218632510 U CN218632510 U CN 218632510U CN 202222893719 U CN202222893719 U CN 202222893719U CN 218632510 U CN218632510 U CN 218632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body
electronic product
insulating
mounting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937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绍朋
陈亚梯
王绍煦
赵志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937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32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32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32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连接组件以及电子产品。该连接组件包括:绝缘件,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本体,绝缘本体沿厚度方向开设有一对贯通绝缘本体相对两侧的嵌套孔;一对连接件,每一连接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主体以及凸设于连接主体一侧的一个连接柱,连接柱可拆卸地套装于对应的一嵌套孔内。其中,连接主体设置对内接口,连接柱远离连接主体的一端设置对外接口,对内接口用于连接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对外接口用于连接电子产品之外的电子器件。每一连接件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为具有不同内外接口的连接件,从而能够实现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与电子产品之外的不同电子器件进行电连接,提高了连接组件的应用灵活性。

Description

连接组件以及电子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组件以及包括所述连接组件的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子产品大多设置有用于对外输出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主要包括连接件以及绝缘件。其中,所述连接件具有内外接口,以用于实现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与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其他电子器件之间的电连接;所述绝缘件用于包裹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以起到电气防护作用。然而,现有的电子产品中,所述连接组件的绝缘件一般通过热塑工艺或者注塑工艺等方式包裹于所述连接件的外侧,使得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绝缘件不可拆卸,导致所述连接件的内外接口的结构和形式固化,接口的可扩展性低,不能实现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与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不同电子器件进行电连接,所述连接组件的应用灵活性比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以及电源产品,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绝缘件以及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绝缘件的一对连接件,当所述连接组件用于所述电子产品中时,每一所述连接件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为具有不同内外接口的连接件,从而能够实现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与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不同电子器件进行电连接,提高了所述连接组件的应用灵活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用于电子产品中,所述电子产品包括电子器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绝缘件,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沿厚度方向开设有一对贯通所述绝缘本体相对两侧的嵌套孔;以及
一对连接件,每一所述连接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主体以及凸设于所述连接主体一侧的一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可拆卸地套装于对应的一所述嵌套孔内,所述连接主体贴合于所述绝缘本体在厚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连接主体的一端的端部平齐或者超出所述绝缘本体在厚度方向上的外侧表面;
其中,所述连接主体设置对内接口,且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连接主体的一端设置对外接口,所述对内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所述对外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电子器件。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产品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开设有嵌装孔,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排布的嵌装部以及止顶部,所述止顶部连接于所述嵌装部的内侧,且所述嵌装部在所述止顶部的外侧表面上的正投影小于所述止顶部的外侧表面的面积;
其中,所述嵌装部自所述外壳的内侧嵌装于所述嵌装孔内,且所述嵌装部的外侧表面平齐或者超出所述外壳的外侧表面,所述止顶部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侧表面。
一实施例中,所述嵌装部设置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外壳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设置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绝缘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
和/或,所述止顶部设置第三连接结构,所述外壳对应所述第三连接结构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绝缘本体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
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止顶部的内侧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开设一对容纳腔,所述一对连接件的连接主体分别卡合收容于对应的一所述容纳腔内。
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主体设置第五连接结构,所述卡合部对应所述第五连接结构设置第六连接结构,所述连接主体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
一实施例中,所述一对连接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所述对外接口为沿所述连接柱的轴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孔,所述对内接口为开设于所述连接主体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用于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电子产品的内部器件,其中,所述内部器件包括所述电子产品的内壳和/或所述电子产品的电子器件。
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包括一对安装片,所述一对安装片分别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安装片设置第一安装结构,所述内部器件对应所述第一安装结构设置第二安装结构,所述安装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和所述第二安装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内部器件。
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片包括连接部以及弯折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弯折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绝缘本体的另一端,且所述弯折部设有所述第一安装结构;
其中,所述弯折部沿所述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朝另一所述安装片延伸,或者,所述弯折部的延伸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产品,包括电子器件以及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绝缘件以及一对连接件,所述绝缘件的绝缘本体开设有一对嵌套孔,每一所述连接件可以通过其连接柱可拆卸地套装于对应的一所述嵌套孔内,从而与所述绝缘件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连接件的连接主体以及连接柱分别设置有对内接口和对外接口,所述对内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所述对外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电子器件。当所述连接组件用于所述电子产品中时,每一所述连接件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为具有不同内外接口的连接件,从而能够实现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与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不同电子器件进行电连接,提高了所述连接组件的应用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连接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连接组件嵌装于电子产品的外壳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连接组件与外壳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与外壳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产品的结构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连接组件;200、外壳;210、嵌装孔;230、第二螺纹孔;2162、
300、连接片;400、电子器件;1000、电子产品;
20、绝缘件;21、绝缘本体;23、嵌套孔;212、嵌装部;214、止顶部;216、卡合部;
2143、第一螺纹孔;2161、容纳腔;2163、第三螺纹孔;
40、连接件;41、连接主体;43、连接柱;412、对内接口;
414、第四螺纹孔;432、对外接口;
60、安装件;61、连接部;63、弯折部;632、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者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100,其包括绝缘件20以及一对连接件40。
具体地,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20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本体21,所述绝缘本体21沿厚度方向开设有一对贯通所述绝缘本体21的相对两侧的嵌套孔23。其中,所述绝缘材料可以但不限于是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聚亚酰胺或者橡胶等,优选耐高温且耐磨损的聚亚酰胺,所述绝缘件20的使用寿命长。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连接件40包括由导电材料(不限于是铜)制成的连接主体41以及凸设于所述连接主体41一侧的一个连接柱43,所述连接柱43可拆卸地套装于对应的一所述嵌套孔23内。可以理解的是,在将所述连接柱43套装于对应的所述嵌套孔23内时,操作人员可以自所述绝缘本体21的内侧向外侧推动所述连接件40,直至所述连接主体41止顶并贴合于所述绝缘本体21在厚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也即意味着所述连接柱43套装到位。其中,可选地,所述连接柱43远离所述连接主体41的一端的端部平齐或者超出所述绝缘本体21在厚度方向上的外侧表面,优选为超出所述绝缘本体21在厚度方向上的外侧表面,以便于将所述连接柱43与电子器件进行电连接。可以理解,所述一对连接件40的连接柱43分别至少有部分收容于绝缘材料制成的所述绝缘本体21的不同所述嵌套孔23内,所述绝缘本体21可以起到电气隔离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所述一对连接件40通过所述连接柱43电连接于所述电子器件时的电气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对每一所述连接件40而言,所述连接主体41设置对内接口412,并且所述连接柱43远离所述连接主体41的一端设置对外接口432,所述对内接口412用于连接所述连接组件100所在的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所述对外接口432用于连接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电子器件,从而实现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与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其他电子器件之间的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连接组件100中,每一所述连接件40可以通过其连接柱43可拆卸地套装于所述绝缘件20的对应的一所述嵌套孔23内,从而与所述绝缘件20可拆卸连接,因此,当所述连接组件100用于所述电子产品中时,每一所述连接件40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为具有不同内外接口的连接件,从而能够实现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与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不同电子器件进行电连接,有助于提高所述连接组件100的应用灵活性。
具体地,请参阅图3至图5并结合图1及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产品包括外壳200,所述外壳200开设有嵌装孔210,所述绝缘本体21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排布的嵌装部212以及止顶部214,所述止顶部214连接于所述嵌装部212的内侧,且所述嵌装部212在所述止顶部214的外侧表面上的正投影小于所述止顶部214的外侧表面的面积,即所述绝缘本体21的外侧部分的体积小于所述绝缘本体21的内侧部分的体积。本实施例中,所述嵌装部212自所述外壳200的内侧嵌装于所述嵌装孔210内,从而将所述绝缘件20以及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绝缘件20的所述一对连接件40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200上。其中,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顶部214贴合于所述外壳200的内侧表面从而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灰尘、水滴等通过所述外壳200与所述绝缘本体21之间的缝隙进入所述电子产品的内部,提高了所述电子产品的防护等级。其中,可选地,所述嵌装部212的外侧表面可以平齐或者超出所述外壳200的外侧表面,优选为超出所述外壳200的外侧表面,使得所述嵌装部212至少部分超出所述外壳200,可以起到更好的嵌装固定作用,防止所述绝缘本体21松动。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嵌装部212为大致呈腰圆形状的块状结构,所述止顶部214为矩形块状结构,所述一对嵌套孔23开设于所述嵌装部212的相对两端处,如此可以减小所述绝缘本体21的整体体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嵌装部212以及所述止顶部214可以是其他结构,对此不作赘述。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嵌装部212可以设置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外壳200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设置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绝缘本体2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200,和/或,所述止顶部214可以设置第三连接结构,所述外壳200对应所述第三连接结构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绝缘本体21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200。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配合,以及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的配合均可以但不限于采用螺纹结构、榫卯结构、卡扣结构、磁吸结构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止顶部214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一第一螺纹孔2143(即前述的第三连接结构),所述外壳200的内侧表面对应每一所述第一螺纹孔2143开设有一第二螺纹孔230(即前述的第四连接结构),通过一开设有若干通孔的L型连接片300,并且将所述第一螺纹孔2143和所述第二螺纹孔230分别与所述连接片300上的一所述通孔对应,然后将螺钉螺接于对应连通的所述通孔和所述螺纹孔内,即可将所述止顶部214与所述外壳200进行螺接,从而使得所述绝缘本体21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壳200。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21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止顶部214的内侧的卡合部216,所述卡合部216开设一对容纳腔2161,所述一对连接件40的连接主体41分别卡合收容于对应的一所述容纳腔2161内。通过将所述连接主体41卡合收容于对应的一所述容纳腔2161内,可以提高所述连接件40与所述绝缘件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避免所述连接件40松动。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主体41设置第五连接结构,所述卡合部216对应所述第五连接结构设置第六连接结构,所述连接主体41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21。同样地,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的配合不限于采用螺纹结构、榫卯结构、卡扣结构、磁吸结构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地,在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五连接结构为开设于所述卡合部216上的贯通的第三螺纹孔2163,所述第六连接结构为开设于所述连接主体41上的第四螺纹孔414,所述第三螺纹孔2163与所述第四螺纹孔414均沿所述止顶部214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对应连通,通过将螺钉螺接于对应连通的所述第三螺纹孔2163与所述第四螺纹孔414内,从而将所述连接主体41固定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21的卡合部216。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一对连接件40沿第一方向(也即所述止顶部214的长度方向)间隔,所述对外接口432为沿所述连接柱43的轴向(也即所述绝缘本体2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孔,所述对内接口412为开设于所述连接主体41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对内接口41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所述对内接口412可以用于连接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不同电子器件,以使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不同电子器件可以通过同一所述连接组件100电连接于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电子器件,进一步提高了所述连接组件100的应用灵活性。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100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21的安装件60,所述安装件60可以用于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电子产品的内部器件。其中,所述内部器件包括所述电子产品的内壳和/或所述电子产品的电子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100可以通过所述安装件60连接所述电子产品的内部器件,所述连接组件100也可以通过所述绝缘本体21连接于所述电子产品的外壳200,也即意味着所述连接组件100既可以先通过所述绝缘本体21安装在所述电子产品的外壳200上,也可以先通过所述安装件60安装在所述电子产品的内部,然后再上所述外壳200,可以满足各种特殊的安装需求。
具体地,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60可以包括一对安装片,所述一对安装片分别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21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安装片设置第一安装结构,所述内部器件对应所述第一安装结构设置第二安装结构,使得所述安装件60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和所述第二安装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内部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和所述第二安装结构的配合不限于采用螺纹结构、榫卯结构、卡扣结构、磁吸结构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地,在图5及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为开设于所述安装片上的过孔632,所述电子产品的内部器件对应设置螺纹孔,通过将螺钉螺接于对应连通的所述过孔632与所述螺纹孔内,从而将所述安装件60连接于所述电子产品的内部器件。其中,所述过孔63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以增强所述安装件60与所述内部器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更具体地,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片包括连接部61以及弯折部63,所述连接部61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绝缘本体21,所述弯折部63连接于所述连接部61远离所述绝缘本体21的另一端,且所述弯折部63设有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其中,所述连接部61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21的止顶部214,具体不作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所述连接部61与所述绝缘本体21进行连接之前,需先完成所述卡合部216与所述连接主体41之间的连接。
其中,可选地,如图5所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63可以沿垂直于所述绝缘本体21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进行延伸;如图6所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63可以沿所述绝缘本体21的长度方向朝另一所述安装片延伸。也即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片可以有多种结构设计。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产品1000,其至少包括连接组件100以及一个或者多个电子器件400(不限于是控制芯片、半导体元件等),所述电子器件400具有一对输出端,每一所述输出端对应连接于所述连接组件100中的所述一对连接件40的对内接口412,所述一对连接件40的对外接口432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产品1000之外的其他电子器件,如此,所述电子产品1000内部的电子器件400即可通过所述一对连接件40电连接于所述电子产品1000之外的其他电子器件。其中,所述连接组件100可以是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组件100,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对此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子产品1000还包括壳体、控制板等其他零部件,所述电子产品1000可以但不限于是LED驱动器、移动电源等电源产品,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组件,用于电子产品中,所述电子产品包括电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绝缘件,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沿厚度方向开设有一对贯通所述绝缘本体相对两侧的嵌套孔;以及
一对连接件,每一所述连接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连接主体以及凸设于所述连接主体一侧的一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可拆卸地套装于对应的一所述嵌套孔内,所述连接主体用于止顶所述绝缘本体在厚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连接主体的一端的端部平齐或者超出所述绝缘本体在厚度方向上的外侧表面;
其中,所述连接主体设置对内接口,且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连接主体的一端设置对外接口,所述对内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器件,所述对外接口用于连接所述电子产品之外的电子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产品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开设有嵌装孔,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排布的嵌装部以及止顶部,所述止顶部连接于所述嵌装部的内侧,且所述嵌装部在所述止顶部的外侧表面上的正投影小于所述止顶部的外侧表面的面积;
其中,所述嵌装部自所述外壳的内侧嵌装于所述嵌装孔内,且所述嵌装部的外侧表面平齐或者超出所述外壳的外侧表面,所述止顶部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侧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嵌装部设置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外壳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设置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绝缘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
和/或,所述止顶部设置第三连接结构,所述外壳对应所述第三连接结构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绝缘本体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止顶部的内侧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开设一对容纳腔,所述一对连接件的连接主体分别卡合收容于对应的一所述容纳腔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主体设置第五连接结构,所述卡合部对应所述第五连接结构设置第六连接结构,所述连接主体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连接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所述对外接口为沿所述连接柱的轴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孔,所述对内接口为开设于所述连接主体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用于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电子产品的内部器件,其中,所述内部器件包括所述电子产品的内壳和/或所述电子产品的电子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一对安装片,所述一对安装片分别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安装片设置第一安装结构,所述内部器件对应所述第一安装结构设置第二安装结构,所述安装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和所述第二安装结构的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内部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片包括连接部以及弯折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弯折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绝缘本体的另一端,且所述弯折部设有所述第一安装结构;
其中,所述弯折部沿所述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朝另一所述安装片延伸,或者,所述弯折部的延伸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
10.一种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器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
CN202222893719.5U 2022-10-31 2022-10-31 连接组件以及电子产品 Active CN218632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3719.5U CN218632510U (zh) 2022-10-31 2022-10-31 连接组件以及电子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3719.5U CN218632510U (zh) 2022-10-31 2022-10-31 连接组件以及电子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32510U true CN218632510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74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93719.5U Active CN218632510U (zh) 2022-10-31 2022-10-31 连接组件以及电子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32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4334B2 (en) Cable connector
CN109987038B (zh) 布线构件连接结构
US6962499B2 (en) Electronic unit by which connector can be securely coupled with mating connector
JP5227599B2 (ja) コネクタ
US757869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ver configured for heat dissipation
EP2016648B1 (en) Connection device for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connections
EP2469658B1 (en) Connector
CA2396075A1 (en) Battery fuse bus bar assembly
KR20090023101A (ko) 커넥터, 잭 부품, 전자기기 및 플러그 부품
WO2009037796A1 (ja)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の固定構造
CN109103678B (zh) 电连接器
US9142906B2 (en) Power plug capable of simple assembly
JP2004253163A (ja) 中継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US5391088A (en) Surface mount coupling connector
US6220872B1 (en) Modular power supply
CN218632510U (zh) 连接组件以及电子产品
TWI608674B (zh) 信號轉接裝置及轉接器總成
CN102891400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11355059A (zh) 连接器
TW201911685A (zh) 轉接器總成及轉接器
CN208889896U (zh) 连接端子及可分离式连接器
TW202230904A (zh) 電連接器
CN219534967U (zh) 一种金属绝缘密封连接端子
KR20070040998A (ko) 컨넥터
CN220456325U (zh) 一种断路器的线路板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101, Building D1, Nanshan Zhiyuan, No. 1001 Xueyuan Avenue, Changyu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5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ghijklm, block B, 7 / F, building 7, Baoneng Science Park, Qinghu village, Qinghu community, Longhua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NQIANG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