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31828U - 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31828U
CN218631828U CN202222293929.0U CN202222293929U CN218631828U CN 218631828 U CN218631828 U CN 218631828U CN 202222293929 U CN202222293929 U CN 202222293929U CN 218631828 U CN218631828 U CN 2186318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ircuit board
surge
contactor
electronic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9392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浩钋
杨军
张森
黄秀策
朱永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9392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318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318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318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与线圈连接的线路板,所述线路板的一侧设有接线端子,在线路板远离接线端子的一侧设有浪涌结构,浪涌结构通过导电件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导电件四周设有绝缘结构,将浪涌结构设置在线路板远离接线端子的一侧,并通过导电件连接浪涌结构与接线端子,使浪涌结构能够隐藏在线路板的背面,具有体积小的特点,而且不会与其它零件干涉。

Description

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背景技术
接触器常用于控制电器的通断,但是现有接触器封装线圈需要安装浪涌抑制模块,不仅成本较高,装配复杂,而且还会导致接触器封装线圈的体积增加,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体积小、结构简单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与线圈连接的线路板,所述线路板的一侧设有接线端子,在线路板远离接线端子的一侧设有浪涌结构,浪涌结构通过导电件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导电件四周设有绝缘结构。
优选的,所述浪涌结构包括电子组件板以及设置在电子组件板上的电子元器件,所述导电件包括连接部和弹性部,连接部与电子组件板连接,所述弹性部压紧在接线端子上。
优选的,所述导电件为直筒弹簧,直筒弹簧的一端折弯形成所述连接部,直筒弹簧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压紧在接线端子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呈L型结构,连接部包括位于直筒弹簧中心线上的中心段,以及与所述中心段连接的连接段,所述电子组件板上设有与中心段配合的焊接孔。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与线路板和电子组件板配合的支撑结构,在线路板、电子组件板与支撑结构之间围成绝缘腔体,所述导电件设置在绝缘腔体内,所述绝缘结构为填充在绝缘腔体中的灌封胶。
优选的,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安装在线路板上的接线片,所述线路板和接线片分别具有能够插到支撑结构内侧的内嵌部,所述壳体在线路板和接线片的内嵌部上注塑成型。
优选的,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呈U型结构的接线片,接线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以及连接在两个侧板之间的接触板,所述两个侧板分别与线路板连接,所述线路板上设有与接触板对应的开口,所述导电件穿过开口抵在所述接触板上。
优选的,所述接触板靠近直筒弹簧的一侧设有环形的圆台,在圆台的中心设有通孔,直筒弹簧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套在所述圆台的外侧限位配合。
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挡板和外挡板,以及至少一组相对设置的两个隔板,所述至少两个隔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内挡板和外挡板之间,所述隔板设有伸到内挡板外侧的隔离部,所述电子组件板的侧边设有与所述隔离部对应的开槽,所述隔离部从对应开槽穿过电子组件板时,所述内挡板能够与电子组件板侧面接触,同时电子组件板设有开槽的侧边能够与外挡板接触,在所述电子组件板、内挡板、外挡板和两个隔板之间围成所述绝缘腔体。
优选的,所述线路板设置在壳体的中部,在线路板的中部设有转换开关,在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线圈和浪涌结构,线圈和浪涌结构分别与线路板电连接;在壳体的一端设有贯穿壳体的第一孔,以及围绕第一孔凸起设置的装配侧壁,所述装配侧壁形成用于装配线圈的线圈槽,线圈包括线圈骨架和围绕在线圈骨架外的绕组,线圈安装在线圈槽内。
优选的,所述线圈具有启动绕组和保持绕组,转换开关上装有与线路板上的静触点连接的动触点,转换开关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给启动绕组供电,分离时停止给启动绕组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将浪涌结构设置在线路板远离接线端子的一侧,并通过导电件连接浪涌结构与接线端子,使浪涌结构能够隐藏在线路板的背面,具有体积小的特点,而且不会与其它零件干涉。
此外,直筒弹簧通过连接部先与浪涌结构装配为一体,在安装浪涌结构至壳体的过程中,通过浪涌结构带动直筒弹簧压紧在接线端子上,不需要额外对导电件与接线端子进行连接的步骤,具有结构简单和装配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接触器封装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宽度方向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图1沿长度方向的纵向截面图;
图4是图1隐藏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浪涌结构的分解图;
图6是直筒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接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壳体;11、内挡板;12、外挡板;13、隔板;14、隔离部;16、凸台;17、紧固件;18、连接孔;2、线路板;3、绝缘腔体;31、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33、第三腔体;4、导电件;41、连接部;42、弹性部;43、中心段;44、连接段;45、焊接孔;5、浪涌结构;50、电子组件板;51、第一元器件;52、第二元器件;53、开槽,6、线圈;7、转换开关;8、接线片;81、侧板;82、接触板;83、插脚;84、开口;85、圆台;86、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安装在接触器壳体内,即作为浪涌保护装置,线圈又作为电磁机构的一部分,用于提供电磁力驱动接触器的触头支持,其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与线圈6电连接的线路板2,所述线路板2设置在壳体1的中部,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线圈6和浪涌结构5,线圈6和浪涌结构5分别与线路板2电连接,在线路板2的顶侧设有接线端子。所述线圈6存在两组绕组,一组为用于产品启动的启动绕组,一组为用于保持的保持绕组。在线路板2的中部设有转换开关7,转换开关 7的触头支持上装有与线路板2上的静触点连接的动触点。在接触器产品启动时,电流经转换开关7与线路板2之间连接的动、静触点接触给线圈6的启动绕组供电,从而带动接触器触头支持动作,接触器触头支持动作至一定位置时,转换开关7带动动触点与线路板2的静触点分离,停止给启动绕组供电,线圈6 的保持绕组工作。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所述线路板2 远离接线端子的一侧设有浪涌结构5,浪涌结构5通过导电件4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导电件4四周设有绝缘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将浪涌结构5设置在线路板2远离接线端子的一侧,并通过导电件4连接浪涌结构5与接线端子,使浪涌结构5能够隐藏在线路板2的背面,具有体积小的特点,而且不会与其它零件干涉。
如图4-5所示,所述壳体1内设有线圈6和浪涌结构5,所述浪涌结构5包括电子组件板50以及设置在电子组件板50上的电子元器件,所述导电件4包括连接部41和弹性部42,连接部41与电子组件板50连接,所述电子组件板 50能够带动所述导电件4,使导电件4上的弹性部42压紧在接线端子上。
如图5-6所示,所述导电件4为直筒弹簧,直筒弹簧的一端折弯形成所述连接部41,直筒弹簧远离连接部41的一端压紧在接线端子上,直筒弹簧通过连接部41先与浪涌结构5装配为一体,在安装浪涌结构5至壳体1的过程中,通过浪涌结构5带动直筒弹簧压紧在接线端子上,不需要额外对导电件4与接线端子进行连接的步骤,具有结构简单和装配方便的特点。
如图5-6所示,所述连接部41呈L型结构,连接部41包括位于直筒弹簧中心线上的中心段43,以及与所述中心段43连接的连接段44,所述电子组件板50上设有与中心段43配合的焊接孔45,所述中心段43穿过焊接孔45后与电子组件板50焊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电件4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的弹簧,如塔形和其它异形结构的弹簧,或者导电件4采用导电的弹片抵在接线端子上,或者导电件4也可以采用导线,导线可以通过粘接或焊接等方式与接线端子连接,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所述壳体1包括与线路板2和电子组件板50配合的支撑结构,在线路板2、电子组件板50与支撑结构之间围成绝缘腔体3,所述导电件4设置在绝缘腔体3内,所述绝缘结构为填充在绝缘腔体3中的灌封胶,通过灌封胶将所述导电件4绝缘,线圈6断电后的浪涌电压,会经过接线端子压紧的直筒弹簧移动至电子组件板50,然后被浪涌结构5吸收。当然,所述绝缘结构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例如采用包裹在导电件4四周的绝缘层,或者其它绝缘材料填充,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安装在线路板2上的接线片8,所述线路板2和接线片8分别具有能够插到支撑结构内侧的内嵌部,所述壳体1在线路板2和接线片8的内嵌部上注塑成型,线路板2和接线片8在封装的过程中就可以与壳体1连接为一体。
如图8-9所示,线圈6和浪涌结构5分别位于壳体1的两端,均位于壳体1 的底侧(参见图8),线路板2设置在壳体1的顶侧,在壳体1的一端设有贯穿壳体1的第一孔以及围绕第一孔凸起设置的装配侧壁,装配侧壁设置在壳体1 一端的底侧,所述装配侧壁形成用于装配线圈6的线圈槽,线圈6包括线圈骨架和围绕在线圈骨架外的绕组,线圈6安装在线圈槽内。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挡板11和外挡板12,以及至少一组相对设置的两个隔板13,所述至少两个隔板13分别连接在所述内挡板11和外挡板12之间,所述隔板13设有伸到内挡板11外侧的隔离部14,所述电子组件板50的侧边设有与所述隔离部14对应的开槽53,所述隔离部14从对应开槽53穿过电子组件板50时,所述内挡板11能够与电子组件板50侧面接触,同时电子组件板50设有开槽53 的侧边能够与外挡板12接触,当内挡板11的底端压紧在电子组件板50的侧面上,且电子组件板50设有开槽53的侧边抵在外挡板12的内侧壁上时,在所述电子组件板50、内挡板11、外挡板12和两个隔板13之间围成所述绝缘腔体3。通过壳体1与电子组件板50配合形成绝缘腔体3,直接利用现有壳体1的结构,避免增加新的壳体1用于容纳浪涌结构5,不会导致体积增加,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特点。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设有两组接线端子和四个隔板13,在四个隔板13之间能够围成三个绝缘腔体3,所述三个绝缘腔体3分别为第一腔体31、第二腔体32和第三腔体33,所述第二腔体32和第三腔体33与所述两组接线端子分别对应,所述第二腔体32和第三腔体33内设有与两组接线端子连接分别连接的导电件4,所述电子元器件包括分别与电子组件板50连接的第一元器件51和第二元器件52,所述第二元器件52位于电子组件板50远离第二腔体32的一侧,所述第一元器件51位于所述第一腔体31内。本实施例的第三腔体33内不需要设置导电件4时,还可以用于容纳电子组件板50上的电子元器件,进一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接线端子和导电件4的数量可以根据接触器的结构调整。
如图5、9所示,所述隔板13侧面设有凸台16,在凸台16上设有与紧固件 17配合的连接孔18,所述电子组件板50通过紧固件17与所述凸台16连接,紧固件17可以采用螺钉,具有结构简单和装配方便的特点。当然,所述电子组件板50也可以通过紧固件17与壳体1上的其它部分连接,或者电子组件板50 也可以通过螺钉以外的其它方式连接,例如卡扣连接或焊接等,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4所示,所述接线端子包括接线片8和接线螺钉(图中未示出),所述接线片8呈U型结构,接线片8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81,以及连接在两个侧板81之间的接触板82,所述两个侧板81上分别设有两个插脚83,插脚83 与线路板2连接,所述线路板2上设有与接触板82对应的开口84,所述直筒弹簧穿过开口84抵在所述接触板82上。
如图7所示,所述接触板82靠近直筒弹簧的一侧设有环形的圆台85,在圆台85的中心设有通孔86,所述直筒弹簧的弹性部42,即直筒弹簧远离连接部 41的一端套在所述圆台85的外侧限位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与线圈(6)连接的线路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2)的一侧设有接线端子,在线路板(2)远离接线端子的一侧设有浪涌结构(5),浪涌结构(5)通过导电件(4)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导电件(4)四周设有绝缘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结构(5)包括电子组件板(50)以及设置在电子组件板(50)上的电子元器件,所述导电件(4)包括连接部(41)和弹性部(42),连接部(41)与电子组件板(50)连接,所述弹性部(42)压紧在接线端子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4)为直筒弹簧,直筒弹簧的一端折弯形成所述连接部(41),直筒弹簧远离连接部(41)的一端压紧在接线端子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1)呈L型结构,连接部(41)包括位于直筒弹簧中心线上的中心段(43),以及与所述中心段(43)连接的连接段(44),所述电子组件板(50)上设有与中心段(43)配合的焊接孔(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与线路板(2)和电子组件板(50)配合的支撑结构,在线路板(2)、电子组件板(50)与支撑结构之间围成绝缘腔体(3),所述导电件(4)设置在绝缘腔体(3)内,所述绝缘结构为填充在绝缘腔体(3)中的灌封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安装在线路板(2)上的接线片(8),所述线路板(2)和接线片(8)分别具有能够插到支撑结构内侧的内嵌部,所述壳体(1)在线路板(2)和接线片(8)的内嵌部上注塑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呈U型结构的接线片(8),接线片(8)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81),以及连接在两个侧板(81)之间的接触板(82),所述两个侧板(81)分别与线路板(2)连接,所述线路板(2)上设有与接触板(82)对应的开口(84),所述导电件(4)穿过开口(84)抵在所述接触板(82)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板(82)靠近直筒弹簧的一侧设有环形的圆台(85),在圆台(85)的中心设有通孔(86),直筒弹簧远离连接部(41)的一端套在所述圆台(85)的外侧限位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挡板(11)和外挡板(12),以及至少一组相对设置的两个隔板(13),所述至少两个隔板(13)分别连接在所述内挡板(11)和外挡板(12)之间,所述隔板(13)设有伸到内挡板(11)外侧的隔离部(14),所述电子组件板(50)的侧边设有与所述隔离部(14)对应的开槽(53),所述隔离部(14)从对应开槽(53)穿过电子组件板(50)时,所述内挡板(11)能够与电子组件板(50)侧面接触,同时电子组件板(50)设有开槽(53)的侧边能够与外挡板(12)接触,在所述电子组件板(50)、内挡板(11)、外挡板(12)和两个隔板(13)之间围成所述绝缘腔体(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2)设置在壳体(1)的中部,在线路板(2)的中部设有转换开关(7),在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线圈(6)和浪涌结构(5),线圈(6)和浪涌结构(5)分别与线路板(2)电连接;在壳体(1)的一端设有贯穿壳体(1)的第一孔,以及围绕第一孔凸起设置的装配侧壁,所述装配侧壁形成用于装配线圈(6)的线圈槽,线圈(6)包括线圈骨架和围绕在线圈骨架外的绕组,线圈(6)安装在线圈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6)具有启动绕组和保持绕组,转换开关(7)上装有与线路板(2)上的静触点连接的动触点,转换开关(7)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给启动绕组供电,分离时停止给启动绕组供电。
CN202222293929.0U 2022-08-30 2022-08-30 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Active CN2186318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3929.0U CN218631828U (zh) 2022-08-30 2022-08-30 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3929.0U CN218631828U (zh) 2022-08-30 2022-08-30 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31828U true CN218631828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64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93929.0U Active CN218631828U (zh) 2022-08-30 2022-08-30 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318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142237B1 (en) Components for electric motors
CN203457001U (zh) 电机保护监测装置及其应用的电机定子组件和电机
CN201029181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8631828U (zh) 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CN108538453B (zh) 一种基于排线的新型电源线
CN111463394B (zh) 一种新型串并联电池组切换装置
CN210839411U (zh) 滤波器模块、电机控制器以及电机控制器总成
CN215186106U (zh) 一种注塑定子及其应用的塑封电机
CN201522973U (zh) 一种双层结构三相磁保持继电器
CN105375734A (zh) 一种无pcb板爪极式永磁步进电机
CN214588699U (zh) 漏电脱扣器
CN205231993U (zh) 一种无pcb板爪极式永磁步进电机
CN110829670A (zh) 一种定子组件、电机及空调系统
CN215266108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节能电路板内置结构
CN110797233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0805652U (zh) 一种内置于塑壳断路器的智能控制模块及断路器
CN210867331U (zh) 一种定子组件、电机及空调系统
CN219458085U (zh) 一种两芯焊接式连接器插座
CN210403534U (zh)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217240673U (zh) 一种滤波器
CN220291250U (zh) 一种新能源充电接插件
CN209472142U (zh) 小型组合式母线转接器
CN210628070U (zh) 绕组组件、制动器和电机
CN217335216U (zh) 一种定子结构及电机
CN216054537U (zh) 一种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