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27077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27077U CN218627077U CN202221963119.5U CN202221963119U CN218627077U CN 218627077 U CN218627077 U CN 218627077U CN 202221963119 U CN202221963119 U CN 202221963119U CN 218627077 U CN218627077 U CN 2186270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air
- outlet
- air duct
- 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机壳包括:上面板设于机壳的前侧其上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室内出风口;背板设于机壳的后侧,背板上设有第二新风出风口;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第一新风出风口至少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的底部;新风组件设于机壳内;新风风道设于机壳内且连接新风组件的上方,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均与新风风道连通;导流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新风风道包括连接在导流板下侧的向前侧凸出的支撑部,第二新风出风口设于支撑部的下侧。本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新风入风口的可视化的程度增加,并加强新风和空调风的混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上的新风出风口不明显,且新风具有夏季吹热风和冬季吹冷风的特点,用户不能直接的感到到新风的作用和无法直观的观测到新风出风口的打开,无法更好直观地体现新风产品的优越性,同时目前的新风和空调风混风效果不佳,会导致新风吹入室内时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产生较大的波动,新风与空调风混风较慢导致室内环境的温湿度较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机壳包括:上面板,其设于机壳的前侧,且其上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室内出风口;第一新风出风口和室内出风口均朝向机壳的前侧吹风,以使第一新风出风口吹出的新风和室内吹风口吹出的的空调风在机壳的前侧混风;背板,其设于机壳的后侧,背板与上面板相对设置,背板上设有第二新风出风口;第二新风出风口与第一新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反,第二新风出风口与室内出风口的方向相反,第二新风出风口朝向机壳的后侧吹风,以使新风朝向机壳的后侧空间处吹出;换热风道,其设于机壳内,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第一新风出风口至少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的底部;新风组件,其设于机壳内;新风风道,新风风道设于机壳内且连接新风组件的上方,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均与新风风道连通;第一新风出风口位于新风风道的前侧,第二新风出风口位于新风风道的后侧;导流件,导流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新风风道包括连接在导流板下侧的向前侧凸出的支撑部,第二新风出风口设于支撑部的下侧;支撑部包括沿机壳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支撑板,新风风道还包括连接在支撑板下方的第一曲面风道壁和与第一曲面壁相对的第二曲面壁,第二新风出风口靠近第二曲面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述新风风道包括第一新风风道和连接在第一新风风道底部的的第二新风风道,第一新风风道的顶部位于换热风道的下侧,第二新风风道与新风组件的上端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新风风道内形成有呈夹角设置的两个新风导流通道,两个新风导流通道沿斜向上方向延伸,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分别设于两个新风导流通道的背离第一新风风道的中轴线的一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新风道出风口设于第二新风风道上,第二新风风道包括支撑部和连接在支撑部下端的转接部,转接部包括向后侧且向下方延伸形成的延伸风道,延伸风道的后侧面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新风道出风口与第二新风出风口相对且连通,第二新风出风口处设置有新风格栅,以使新风经新风格栅吹散后吹入室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道还包括设于第二新风风道底部的新风入口,新风组件包括设于其上端的新风排风口,新风入口与新风排风口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位于换热风道内的蜗壳组件,第二新风出风口设于蜗壳组件的下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套设在室内出风口的前侧面上,第一新风出风口设于室内出风口的正下方,第一新风出口的宽度与室内出风口的宽度相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连接板,连接板连接在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之间,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用于导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分别连通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以使空调风从两个室内出风口吹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曲面壁的上端相对第一曲面壁的下端向前凸出,第二曲面壁的上端相对第二曲面壁的下端向前凸出,延伸风道的上侧面的切线与第二曲面壁连接在延伸风道上方的侧面的切线之间呈钝角。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新风风道设有第一新风道出风口,第一新风风道朝向上面板延伸,以使第一新风道出风口与第一新风出风口相对且连通;延伸风道至少具有两个,两个延伸风道间隔设置,单个延伸风道上设有单个第二新风道出口;背板处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新风出风口,两个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位置与两个第二新风道出口的位置相配合,以使单个第二新风出风口与单个第二新风道出口相对且连通;单个第二新风道出风口的尺寸小于单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的尺寸。
本申请的空调室内机至少具有以下的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机壳包括:上面板设于机壳的前侧其上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室内出风口;背板设于机壳的后侧,背板上设有第二新风出风口;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第一新风出风口至少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的底部;新风组件设于机壳内;新风风道设于机壳内且连接新风组件的上方,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均与新风风道连通;导流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新风风道包括连接在导流板下侧的向前侧凸出的支撑部,第二新风出风口设于支撑部的下侧。本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新风入风口的可视化的程度增加,并加强新风和空调风的混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1的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图;
图2为图1的局部图
图3为图1的局部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1的空调室内机的拆除部分面板和新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正视图;
图6是图5中的A-A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风道的正视图;
图8是图7中的B-B向剖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风道的左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图;
图1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2的空调室内机的拆除部分面板和新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2的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C-C向剖视图;
图14本申请实施例2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风道的正视图;
图15是图14中的D-D向剖视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风道的左视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3的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图;
图18是本申请的实施例3的空调室内机的拆除部分面板和新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19本申请实施例3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风道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的实施例3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风道正视图;
图21是图20中的E-E剖视图;
图2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3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风道左视图;
图2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4的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图;
图24是本申请的实施例4的空调室内机的拆除部分面板和新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的放大图F;
图26是本申请的实施例4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风道正视图;
图27是图26中的G-G剖视图;
图28是本申请的实施例4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风道后视图;
图29是本申请的实施例5的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图;
图30是本申请的实施例5的放大图H;
图3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5的空调室内机的后视图;
图32是图30中的放大图J;
图3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5的空调室内机的拆除面板的局部视图;
图34是本申请的实施例5的空调室内机的拆除面板和后背板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的实施例5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道的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的实施例5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道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的实施例5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道的正视图;
图38是图37中的K-K向剖视图;
图39是本申请的实施例6的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图;
图40是本申请的实施例6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图;
图4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6的空调室内机的拆除面板的正视图;
图4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6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道的正视图;
图4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6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道的左视图;
图44是本申请的实施例6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道的后视图;
图45是本申请的实施例6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道的俯视图;
图46是本申请的实施例7的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图;
图47是本申请的实施例7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视图;
图48是本申请的实施例7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升降组件与升降装置、旋转驱动装置、新风出风道的配合示意图;
图49为图48的俯视图;
图50为图48中的L-L向剖视图;
图5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8的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图;
图5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8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5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7的空调室内机的拆除壳体的局部视图;
以上各图中:
机壳;11、面板;111、上面板;112、下面板;1121、中部;113、新风格栅;12、室内出风口;13、第一新风出风口;14、第二新风出风口;15、背板;151、室内进风口;21、第一换热风道;22、第二换热风道;3、新风组件;31、新风机壳;32、新风风机;33、新风排风口;4、新风风道;41、第一新风风道;411、导流件;4111、第一导流板;4112、第二导流板;4113、连接板;412、上延伸风道;413、下延伸风道;42、第二新风风道;421、支撑部;422、转接部;423、延伸风道;43、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5、新风入口;5、风道组件;51、换热器;52、蜗壳组件;53、导风板;1a、壳体;11a、空调风出风口;12a、顶盖;121a、安装口;13a、新风入风口;2a、新风升降组件;21a、新风出风口;3a、新风出风道;4a、升降装置;41a、升降驱动电机;42a、驱动齿轮;43a、齿条;5a、旋转驱动装置;51a、旋转驱动电机;52a、主动件;53a、从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申请中,空调柜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柜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些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将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将冷凝器中冷凝后的中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温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柜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柜包括空调柜室内机与空调柜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空调柜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柜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柜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包括上面板和下面板,下面板包括呈条状的中部。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9,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换热风道、新风组件3、新风风道4和导流件411。机壳1包括位于机壳1前侧面的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上面板111设于下面板112的上侧。上面板111设于机壳1的前侧,且其上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室内出风口12。下面板112设于机壳1的前侧,且下面板112设有第二新风出风口14;
换热风道设于机壳1内,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第一新风出风口13至少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13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侧部。
新风组件3设于机壳1内,新风组件3包括风机,可设置地,风机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为新风的流动提供动力。
新风风道4设于机壳1内且连接新风组件3的上方,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均与新风风道4连通,新风风道4将新风组件3吸入的新风导流至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处。
导流件41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流板以及连接在导流板下侧的向前侧凸出的支撑部421,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支撑部421的下侧。导流件411将室外新风向室内空间和/或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导流。
支撑部421为前侧面方形的凸出结构,支撑部421的上侧面为水平面,能够给导流板以向上支撑的力,使导流板能够更稳固的连接在支撑部421上,加强导流板的支撑强度。
导流件411为中空结构,新风组件3吹出的新风进入导流件411的内部,导流件411与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连通,以使新风通过导流件411的内部中间结构输送至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第一新风出风口13吹出的新风朝向空调室内机的前方,且第一新风出风口13设于室内出风口12的左侧或右侧,能使第一新风出风口13吹出的新风与室内出风口12吹出的空调风能在空调室内机的前方混合,使新风与空调风的混合效果增强,且第二新风出风口14朝向空调室内机的前方吹出,也能与室内出风口12吹出的空调风相混合。
机壳1上还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51,室内循环风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空调室内机,再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
机壳1包括位于空调器的前侧的面板和位于空调器的后侧的背板15。面板包括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上面板111连接在下面板112的上方,通过拆装面板,方便对机壳1进行零部件维修保养操作。上面板111设有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下面板112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使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均向空调室内机的前侧吹风。
机壳1还包括顶板和底座,顶板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上端,底座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下端。
可设置地,新风风道4沿上下方向延伸,新风风道4包括第一新风风道41和连接在第一新风风道41底部的的第二新风风道42,第二新风风道42与新风组件3的上端连接。
可设置地,第一新风出风口13设于第一新风风道41上,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第二新风风道42上,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支撑部421和连接在支撑部421下端的转接部422,转接部422包括向前侧且向上方延伸形成的延伸风道423,延伸风道423的前侧设有第二新风风道42出风口。
可设置地,第二新风风道42出风口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且连通,第二新风出风口1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以使新风经新风格栅113吹散后吹入室内。
具体地,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均具有两个,单个室内出风口12的左侧或右侧设有单个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从室内出风口12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流出的新风能在空调室内机的前方进行混合,以加强空调风与新风的混风效果,且空调风雨新风能在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位置进行混风,进一步加强了混风。
两个室内出风口12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间隔设置,可设置地,两个室内出风口12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对称设置,以使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可设置地,新风风道4还包括设于第二新风风道42底部的新风入口45,新风组件3包括设于其上端的新风排风口33,新风入口45与新风排风口33连通。
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机壳1内,先与换热器51进行换热,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另一部分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当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位置对称时,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和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的风量相同。
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左右对称设置。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包括第一室内出风口12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2,第一换热风道21的出风端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相对设置,以使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连通;第二换热风道22的出风端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相对,以使第二换热风道22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连通。
机壳1的面板上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面板上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底部还分别设置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用于将新风打散输出,使得新风出风更柔和。
机壳1内设置有连通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的新风风道4,新风风道4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新风风道41和第二新风风道42。
第一新风风道41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风道41对称设置。每个第一新风风道41均设有朝向前侧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为长条状,第一新风道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机壳1上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3相对,以使第一新风道与第一新风出风口13连通。
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支撑部421和转接部422,转接部422连接在新风组件3的上方,支撑部421设于转接部422与第一新风风道41之间。支撑部421朝向前侧凸出形成,且支撑部421的上侧面为水平面,第一新风风道41连接在支撑部421的上侧面处,支撑部421给第一新风风道41向上的支撑力。
转接部422包括向前侧且向上方延伸的延伸风道423,延伸风道423的前侧面处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转接部422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机壳1的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设置,以使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连通。可设置地,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为扁平状的水平条状出口,由于延伸风道423沿斜向上方向延伸,使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吹出的风也沿斜向上方向,使新风吹至上方的室内出风口12处,以使新风与空调风进行充分混合。
新风从新风组件3吹入转接部422,一部分新风在转接部422的延伸风道423的前侧面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向前吹出,另一部分新风向上流动至支撑部421,再流动至上方的第一新风风道41,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向前吹出,加强了空调风与新风的混风效果。
第一新风风道41的出口端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以及位于第二新风风道42的出口端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相连通,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相连通。
新风组件3设置于机壳1内,新风组件3包括新风机壳31,新风机壳31上形成有与新风风道4连通的新风排风口33和新风进风口,新风排风口33可设置于新风组件3的顶部。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风机32,新风风机32为离心风机,新风风机32设置于新风机壳31内,用于将新风从新风进风口引入新风组件3内然后从新风排风口33送出。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的内端连接在新风进风口处,且其另一端延伸至机壳1外,用于向新风进风口处导入新风。
新风风道4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入口45,新风入口45连接新风排风口33,新风组件3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风道4内,新风风道4将室外新风分别导流至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最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吹出。
可设置地,空调室内机包括位于换热风道内的蜗壳组件52,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蜗壳组件52的下侧。
蜗壳组件52包括蜗壳和蜗舌等,蜗壳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蜗壳以及与第一蜗壳对应设置的第二蜗壳。
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均位于蜗壳组件52的下侧。
蜗壳的前侧设置有蜗壳出口,蜗壳的后侧设置有蜗壳入口,蜗壳入口和蜗壳出口形成有连通室内出风口12的换热风道,室内的空气在换热风道内与换热器51进行热量交换。
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呈对称分布,使从第一换热风道21吹出的空调风与从第二换热风道22吹出的空调风保持相对称的位置和同样的风量和温度,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设置地,蜗壳组件52内设置有风扇,该风扇为贯流风扇,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为贯流风道。贯流风扇至少为两个,两个贯流风扇对称分布且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贯流风扇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内,用于将换热器51换热后的空调风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贯流风扇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中选用两个贯流风扇。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处设置有导风板53,导风板53套设于换热风道外,导风板53与换热风道邻近室内出风口12的内壁限定有出风间隙,以使室内出风口12处的空气经出风间隙吹向室内,导流件411连接于导风板53靠近第一新风出风口13的一侧,导流件411套设于第一新风出风口13上。
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53,导风板53套设于换热风道外,导风板53包括两个,两个导风板53分别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邻近两个室内出风口12的内壁限定有出风间隙,以使室内出风口12的空气经出风间隙吹向室内。空调器还包括导流件411,导流件411的一侧连接于导风板53靠近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的一侧,导流件411包括导流板件和连接于导流板件之间的连接板4113。
换热器51设置于机壳1内,且靠近室内进风口151设置,使空调风快速进行热交换后尽快吹出,减少冷量或热量的浪费。换热器51用于对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空气进行吸热或放热。换热器51可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和连接到制冷剂管以便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热交换翅片,制冷剂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改变。在机壳1的室内进风口151和蜗壳组件52之间设有换热器51,换热器51至少部分地环绕蜗壳组件52设置,以加强换热器51的换热效果。
接水盘设置在换热器51的下方,用于承接换热器51上流下的冷凝水,接水盘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能够覆盖换热器5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以使接水盘能够承接所有换热器51留下的水,避免出现吹水现象。接水盘上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设置在接水盘的最低位置,接水盘内的水受到重力的作用流动至排水孔处,排水孔处连接有向外输出的排水管,通过排水管将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排出至室外。
导流件411套设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的出风端,导流件411具有朝向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室内出风口12方向的敞口。
导流件41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流板4111、第二导流板4112和连接板4113,连接板4113连接在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敞口由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共同形成。
第一导流板4111通过连接板4113与第二导流板4112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4111与第二导流板4112构成双层导流结构。双层导流结构能够增加导流件411的结构强度,使导流件411的结构稳定,防止导流件411变形,能够有效导风。
导流件411为中空结构,新风能够通过导流件411内部的中空结构流动至室内空间和/或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当室外新风流动至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时与室内出风口12输出的室内风混合输出,可以避免在冬季和夏季因为通入新风对室内的温度有较大的影响。
可设置地,导流板包括导流板件和连接于导流板件之间的连接板4113,导流板件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用于导流。
可设置地,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贯流风扇,两个贯流风扇分别设置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内。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分别连通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以使空调风从两个室内出风口12吹出。
实施例2
参照图10-图16,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换热风道、新风组件3、新风风道4、导流件411。
机壳1包括位于其前侧的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上面板111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室内出风口12,下面板112包括连接在上面板111下侧的中部1121,中部1121上设有第二新风出风口14。
换热风道设于机壳1内,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第一新风出风口13至少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13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左/右侧部。新风组件3设于机壳1内,包括风机,用于提供新风流动的动力。
新风风道4设于机壳1内且连接新风组件3的上方,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均与新风风道4连通。
导流件41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流板,能将新风导流至室内出风口12的附近。
新风风道4包括连接在导流板下侧且向前侧凸出的支撑部421,支撑部421的前侧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且连通,以使新风从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中部1121的第二新风出风口14吹出,使新风与室内出风口12吹出的空调风快速且大量混合,以减少新风对室内温湿度的负面影响。
机壳1上还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51,室内循环风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空调室内机,再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
机壳1包括位于空调器的前侧的面板和位于空调器的后侧的背板15。面板包括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上面板111连接在下面板112的上方,通过拆装面板,方便对机壳1进行零部件维修保养操作。上面板111设有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下面板112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使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均向空调室内机的前侧吹风。
机壳1还包括顶板和底座,顶板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上端,底座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下端。
可设置地,支撑部421与中部1121的位置相配合,支撑部421为方形盒状,新风风道4还包括连接在支撑部421下端的转接部422,转接部422与新风组件3相连通。
可设置地,新风风道4沿上下方向延伸,新风风道4包括第一新风风道41和连接在第一新风风道41底部的的第二新风风道42,第二新风风道42与新风组件3的上端连接。
可设置地,第一新风出风口13设于第一新风风道41上,第一新风风道41包括导流件411,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第二新风风道42上,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支撑部421和转接部422,第二新风出风口1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以使新风经新风格栅113吹散后吹入室内。
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均具有两个,单个室内出风口12的左侧或右侧设有单个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从室内出风口12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流出的新风能在空调室内机的前方进行混合,以加强空调风与新风的混风效果,且空调风雨新风能在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位置进行混风,进一步加强了混风。
两个室内出风口12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间隔设置,可设置地,两个室内出风口12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对称设置,以使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机壳1内设置有连通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的新风风道4,新风风道4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新风风道41和第二新风风道42。
第一新风风道41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风道41对称设置。每个第一新风风道41均设有朝向前侧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为长条状,第一新风道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机壳1上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3相对,以使第一新风道与第一新风出风口13连通。
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支撑部421和转接部422,转接部422连接在新风组件3的上方,支撑部421设于转接部422与第一新风风道41之间。支撑部421朝向前侧凸出形成,且支撑部421的上侧面为水平面,第一新风风道41连接在支撑部421的上侧面处,支撑部421给第一新风风道41向上的支撑力。
转接部422沿斜向上的方向延伸,支撑部421连接在转接部422的顶部,支撑部421的前侧面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为扁平的长条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设置,以使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连通,使新风向前侧吹出,由于支撑部421的前侧面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支撑部421与室内出风口12的竖直距离较近,能够使吹出的新风在空调室内机的前侧与空调风快速混合。
新风从新风组件3吹入转接部422,再吹入支撑部421,一部分新风在支撑部421前侧面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处流出,另一部分新风流入上方的第一新风风道41,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流出,以加强新风与空调风的混合。
第一新风风道41的出口端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以及位于第二新风风道42的出口端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相连通,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相连通。
新风组件3设置于机壳1内,新风组件3包括新风机壳31,新风机壳31上形成有与新风风道4连通的新风排风口33和新风进风口,新风排风口33可设置于新风组件3的顶部。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风机32,新风风机32为离心风机,新风风机32设置于新风机壳31内,用于将新风从新风进风口引入新风组件3内然后从新风排风口33送出。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的内端连接在新风进风口处,且其另一端延伸至机壳1外,用于向新风进风口处导入新风。
新风风道4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入口45,新风入口45连接新风排风口33,新风组件3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风道4内,新风风道4将室外新风分别导流至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最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吹出。
可设置地,新风风道4还包括设于第二新风风道42底部的新风入口45,新风组件3包括设于其上端的新风排风口33,新风入口45与新风排风口33连通。
可设置地,空调室内机包括位于换热风道内的蜗壳组件52,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蜗壳组件52的下侧。
具体地,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机壳1内,先与换热器51进行换热,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另一部分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当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位置对称时,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和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的风量相同。
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左右对称设置。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包括第一室内出风口12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2,第一换热风道21的出风端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相对设置,以使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连通;第二换热风道22的出风端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相对,以使第二换热风道22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连通。
机壳1的面板上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面板上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底部还分别设置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用于将新风打散输出,使得新风出风更柔和。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处设置有导风板53,导风板53套设于换热风道外,导风板53与换热风道邻近室内出风口12的内壁限定有出风间隙,以使室内出风口12处的空气经出风间隙吹向室内,导流件411连接于导风板53靠近第一新风出风口13的一侧,导流件411套设于第一新风出风口13上。
具体地,换热器51设置于机壳1内,且靠近室内进风口151设置,使空调风快速进行热交换后尽快吹出,减少冷量或热量的浪费。换热器51用于对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空气进行吸热或放热。换热器51可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和连接到制冷剂管以便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热交换翅片,制冷剂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的温度的温度和湿度改变。在机壳1的室内进风口151和蜗壳组件52之间设有换热器51,换热器51至少部分地环绕蜗壳组件52设置,以加强换热器51的换热效果。
接水盘设置在换热器51的下方,用于承接换热器51上流下的冷凝水,接水盘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能够覆盖换热器5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以使接水盘能够承接所有换热器51留下的水,避免出现吹水现象。接水盘上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设置在接水盘的最低位置,接水盘内的水受到重力的作用流动至排水孔处,排水孔处连接有向外输出的排水管,通过排水管将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排出至室外。
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53,导风板53套设于换热风道外,导风板53包括两个,两个导风板53分别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邻近两个室内出风口12的内壁限定有出风间隙,以使室内出风口12的空气经出风间隙吹向室内。空调器还包括导流件411,导流件411的一侧连接于导风板53靠近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的一侧,导流件411包括导流板件和连接于导流板件之间的连接板4113。
可设置地,导流板包括导流板件和连接于导流板件之间的连接板4113,导流板件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用于导流。
导流件411套设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的出风端,导流件411具有朝向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室内出风口12方向的敞口。
导流件41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流板4111、第二导流板4112和连接板4113,连接板4113连接在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敞口由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共同形成。
第一导流板4111通过连接板4113与第二导流板4112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4111与第二导流板4112构成双层导流结构。双层导流结构能够增加导流件411的结构强度,使导流件411的结构稳定,防止导流件411变形,能够有效导风。
导流件411为中空结构,新风能够通过导流件411内部的中空结构流动至室内空间和/或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当室外新风流动至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时与室内出风口12输出的室内风混合输出,可以避免在冬季和夏季因为通入新风对室内的温度有较大的影响。
可设置地,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贯流风扇,两个贯流风扇分别设置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内。
蜗壳组件52包括蜗壳和蜗舌等,蜗壳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蜗壳以及与第一蜗壳对应设置的第二蜗壳。
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均位于蜗壳组件52的下侧。
蜗壳的前侧设置有蜗壳出口,蜗壳的后侧设置有蜗壳入口,蜗壳入口和蜗壳出口形成有连通室内出风口12的换热风道,室内的空气在换热风道内与换热器51进行热量交换。
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呈对称分布,使从第一换热风道21吹出的空调风与从第二换热风道22吹出的空调风保持相对称的位置和同样的风量和温度,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设置地,蜗壳组件52内设置有风扇,该风扇为贯流风扇,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为贯流风道。贯流风扇至少为两个,两个贯流风扇对称分布且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贯流风扇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内,用于将换热器51换热后的空调风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贯流风扇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中选用两个贯流风扇。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分别连通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以使空调风从两个室内出风口12吹出。
实施例3
参照图17-图22,本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换热风道、新风组件3、新风风道4和导流件411。
机壳1包括上面板111,其设于机壳1的前侧,且其上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室内出风口12,还包括下面板112,其设于机壳1的前侧,且下面板112设有第二新风出风口14。
换热风道设于机壳1内,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第一新风出风口13至少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13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底部,新风组件3设于机壳1内。
新风风道4设于机壳1内且连接新风组件3的上方,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均与新风风道4连通。
导流件41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新风风道4包括连接在导流板下侧的向前侧凸出的支撑部421,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支撑部421的下侧。
机壳1上还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51,室内循环风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空调室内机,再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
机壳1包括位于空调器的前侧的面板和位于空调器的后侧的背板15。面板包括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上面板111连接在下面板112的上方,通过拆装面板,方便对机壳1进行零部件维修保养操作。上面板111设有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下面板112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使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均向空调室内机的前侧吹风。
机壳1还包括顶板和底座,顶板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上端,底座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下端。
室内出风口12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第一新风出风口13为方形,第一新风出风口13设于室内出风口12的正下方,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出风口13均具有两个,从室内出风口12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3流出的新风能在空调室内机的前方进行混合,以加强空调风与新风的混风效果,且空调风雨新风能在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位置进行混风,进一步加强了混风。
两个室内出风口12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13间隔设置,可设置地,两个室内出风口12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对称设置,以使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换热器51设置于机壳1内,且靠近室内进风口151设置,使空调风快速进行热交换后尽快吹出,减少冷量或热量的浪费。换热器51用于对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空气进行吸热或放热。换热器51可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和连接到制冷剂管以便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热交换翅片,制冷剂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的温度的温度和湿度改变。在机壳1的室内进风口151和蜗壳组件52之间设有换热器51,换热器51至少部分地环绕蜗壳组件52设置,以加强换热器51的换热效果。
接水盘设置在换热器51的下方,用于承接换热器51上流下的冷凝水,接水盘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能够覆盖换热器5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以使接水盘能够承接所有换热器51留下的水,避免出现吹水现象。接水盘上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设置在接水盘的最低位置,接水盘内的水受到重力的作用流动至排水孔处,排水孔处连接有向外输出的排水管,通过排水管将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排出至室外。
可设置地,新风风道4包括第一新风风道41和连接在第一新风风道41底部的的第二新风风道42,第一新风风道41的顶部位于换热风道的下侧,第二新风风道42与新风组件3的上端连接。
可设置地,第一新风风道41内形成有呈夹角设置的两个新风导流通道,两个新风导流通道沿斜向上方向延伸,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13分别设于两个新风导流通道的背离第一新风风道41的中轴线的一端。
可设置地,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设于第二新风风道42上,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支撑部421和连接在支撑部421下端的转接部422,转接部422包括向前侧且向下方延伸形成的延伸风道423,延伸风道423的前侧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
可设置地,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且连通,第二新风出风口1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以使新风经新风格栅113吹散后吹入室内。
可设置地,新风风道4还包括设于第二新风风道42底部的新风入口45,新风组件3包括设于其上端的新风排风口33,新风入口45与新风排风口33连通。
可设置地,空调室内机包括位于换热风道内的蜗壳组件52,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蜗壳组件52的下侧。
具体地,蜗壳组件52包括蜗壳和蜗舌等,蜗壳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蜗壳以及与第一蜗壳对应设置的第二蜗壳。
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均位于蜗壳组件52的下方。
蜗壳的前侧设置有蜗壳出口,蜗壳的后侧设置有蜗壳入口,蜗壳入口和蜗壳出口形成有连通室内出风口12的换热风道,室内的空气在换热风道内与换热器51进行热量交换。
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呈对称分布,使从第一换热风道21吹出的空调风与从第二换热风道22吹出的空调风保持相对称的位置和同样的风量和温度,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设置地,蜗壳组件52内设置有风扇,该风扇为贯流风扇,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为贯流风道。贯流风扇至少为两个,两个贯流风扇对称分布且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贯流风扇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内,用于将换热器51换热后的空调风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贯流风扇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中选用两个贯流风扇。
可设置地,导流件411套设在室内出风口12的前侧面上,第一新风出风口13设于室内出风口12的正下方,第一新风出口的宽度与室内出风口12的宽度相配合。
可设置地,导流件411包括第一导流板4111、第二导流板4112和连接板4113,连接板4113连接在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用于导流。
导流件411套设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的出风端,导流件411具有朝向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室内出风口12方向的敞口。
导流件411套设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的出风端,导流件411具有朝向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室内出风口12方向的敞口。
导流件411包括导流板和连接板4113,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导流板和连接板4113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连接板4113连接在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敞口由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共同形成。
第一导流板4111通过连接板4113与第二导流板4112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4111与第二导流板4112构成双层导流结构。双层导流结构能够增加导流件411的结构强度,使导流件411的结构稳定,防止导流件411变形,能够有效导风。
导流件411为中空结构,新风能够通过导流件411内部的中空结构流动至室内空间和/或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当室外新风流动至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时与室内出风口12输出的室内风混合输出,可以避免在冬季和夏季因为通入新风对室内的温度有较大的影响。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分别连通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以使空调风从两个室内出风口12吹出。
具体地,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机壳1内,先与换热器51进行换热,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另一部分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当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位置对称时,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和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的风量相同。
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左右对称设置。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包括第一室内出风口12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2,第一换热风道21的出风端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相对设置,以使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连通;第二换热风道22的出风端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相对,以使第二换热风道22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连通。
机壳1的面板上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下面板112上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下方还分别设置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用于将新风打散输出,使得新风出风更柔和。
机壳1内设置有连通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的新风风道4,新风风道4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新风风道41和第二新风风道42。
第一新风风道41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风道41对称设置。每个第一新风风道41均设有朝向前侧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为方形,第一新风道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机壳1上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3相对,以使第一新风道与第一新风出风口13连通。
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支撑部421和转接部422,转接部422连接在新风组件3的上方,支撑部421设于转接部422与第一新风风道41之间。支撑部421朝向前侧凸出形成,且支撑部421的上侧面为水平面,第一新风风道41连接在支撑部421的上侧面处,支撑部421给第一新风风道41向上的支撑力。
转接部422包括向前侧且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风道423,延伸风道423的前侧面处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转接部422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机壳1的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设置,以使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连通。可设置地,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为扁平状的水平条状出口,由于延伸风道423沿斜向下方向延伸,使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吹出的风也沿斜向下方向,使新风吹至较低的高度处,从而使新风沿不同风向扩散至室内空间,以使新风与空调风进行充分混合。
第一新风风道41的出口端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以及位于第二新风风道42的出口端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相连通,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相连通。
新风组件3设置于机壳1内,新风组件3包括新风机壳31,新风机壳31上形成有与新风风道4连通的新风排风口33和新风进风口,新风排风口33可设置于新风组件3的顶部。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风机32,新风风机32为离心风机,新风风机32设置于新风机壳31内,用于将新风从新风进风口引入新风组件3内然后从新风排风口33送出。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的内端连接在新风进风口处,且其另一端延伸至机壳1外,用于向新风进风口处导入新风。
新风风道4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入口45,新风入口45连接新风排风口33,新风组件3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风道4内,新风风道4将室外新风分别导流至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最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吹出。
实施例4
参照图23-28,本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1、换热风道、新风组件3、新风风道4和导流件411。
机壳1,机壳1包括位于其前侧的上面板111,上面板111上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室内出风口12;还包括下面板112,下面板112包括连接在上面板111下侧的中部1121,中部1121上设有第二新风出风口14。
换热风道设于机壳1内,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第一新风出风口13至少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13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底部,新风组件3设于机壳1内。
新风风道4设于机壳1内且连接新风组件3的上方,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均与新风风道4连通。
导流件41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新风风道4包括连接在导流板下侧且向前侧凸出的支撑部421,支撑部421的前侧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且连通。
机壳1上还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51,室内循环风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空调室内机,再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
机壳1包括位于空调器的前侧的面板和位于空调器的后侧的背板15。面板包括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上面板111连接在下面板112的上方,通过拆装面板,方便对机壳1进行零部件维修保养操作。上面板111设有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下面板112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使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均向空调室内机的前侧吹风。
机壳1还包括顶板和底座,顶板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上端,底座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下端。
换热器51设置于机壳1内,且靠近室内进风口151设置,使空调风快速进行热交换后尽快吹出,减少冷量或热量的浪费。换热器51用于对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空气进行吸热或放热。换热器51可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和连接到制冷剂管以便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热交换翅片,制冷剂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的温度的温度和湿度改变。在机壳1的室内进风口151和蜗壳组件52之间设有换热器51,换热器51至少部分地环绕蜗壳组件52设置,以加强换热器51的换热效果。
接水盘设置在换热器51的下方,用于承接换热器51上流下的冷凝水,接水盘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能够覆盖换热器5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以使接水盘能够承接所有换热器51留下的水,避免出现吹水现象。接水盘上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设置在接水盘的最低位置,接水盘内的水受到重力的作用流动至排水孔处,排水孔处连接有向外输出的排水管,通过排水管将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排出至室外
可设置地,支撑部421与中部1121的位置相配合,支撑部421为方形盒状,新风风道4还包括连接在支撑部421下端的转接部422,转接部422与新风组件3相连通。
可设置地,新风风道4包括第一新风风道41和连接在第一新风风道41底部的的第二新风风道42,第一新风风道41的顶部位于换热风道的下侧,第二新风风道42与新风组件3的上端连接。
可设置地,第一新风风道41内形成有呈夹角设置的两个新风导流通道,两个新风导流通道沿斜向上方向延伸,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分别设于两个新风导流通道的背离第一新风风道41的中轴线的一端。
可设置地,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设于第二新风风道42上,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支撑部421和连接在支撑部421下端的转接部422,中部1121设于支撑部421的正前方。
可设置地,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中部1121上,第二新风风道42出风口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且连通,第二新风出风口1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以使新风经新风格栅113吹散后吹入室内。
可设置地,新风风道4还包括设于第二新风风道42底部的新风入口45,新风组件3包括设于其上端的新风排风口33,新风入口45与新风排风口33连通。
可设置地,空调室内机包括位于换热风道内的蜗壳组件52,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均设于蜗壳组件52的下侧。
蜗壳组件52包括蜗壳和蜗舌等,蜗壳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蜗壳以及与第一蜗壳对应设置的第二蜗壳。
蜗壳的前侧设置有蜗壳出口,蜗壳的后侧设置有蜗壳入口,蜗壳入口和蜗壳出口形成有连通室内出风口12的换热风道,室内的空气在换热风道内与换热器51进行热量交换。
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呈对称分布,使从第一换热风道21吹出的空调风与从第二换热风道22吹出的空调风保持相对称的位置和同样的风量和温度,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机壳1内,先与换热器51进行换热,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另一部分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当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位置对称时,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和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的风量相同。
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左右对称设置。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包括第一室内出风口12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2,第一换热风道21的出风端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相对设置,以使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连通;第二换热风道22的出风端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相对,以使第二换热风道22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连通。
机壳1的面板上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面板上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底部还分别设置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用于将新风打散输出,使得新风出风更柔和。
机壳1内设置有连通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的新风风道4,新风风道4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新风风道41和第二新风风道42。
第一新风风道41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风道41对称设置。每个第一新风风道41均设有朝向前侧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为方形,第一新风道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机壳1上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3相对,以使第一新风道与第一新风出风口13连通。
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支撑部421和转接部422,转接部422连接在新风组件3的上方,支撑部421设于转接部422与第一新风风道41之间。支撑部421朝向前侧凸出形成,且支撑部421的上侧面为水平面,第一新风风道41连接在支撑部421的上侧面处,支撑部421给第一新风风道41向上的支撑力。
转接部422沿斜向上的方向延伸,支撑部421连接在转接部422的顶部,支撑部421的前侧面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为扁平的长条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设置,以使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连通,使新风向前侧吹出,由于支撑部421的前侧面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支撑部421与室内出风口12的竖直距离较近,能够使吹出的新风在空调室内机的前侧与空调风快速混合。
新风从新风组件3吹入转接部422,再吹入支撑部421,一部分新风在支撑部421前侧面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处流出,另一部分新风流入上方的第一新风风道41,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流出,以加强新风与空调风的混合。
第一新风风道41的出口端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以及位于第二新风风道42的出口端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相连通,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相连通。
新风组件3设置于机壳1内,新风组件3包括新风机壳31,新风机壳31上形成有与新风风道4连通的新风排风口33和新风进风口,新风排风口33可设置于新风组件3的顶部。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风机32,新风风机32为离心风机,新风风机32设置于新风机壳31内,用于将新风从新风进风口引入新风组件3内然后从新风排风口33送出。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的内端连接在新风进风口处,且其另一端延伸至机壳1外,用于向新风进风口处导入新风。
新风风道4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入口45,新风入口45连接新风排风口33,新风组件3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风道4内,新风风道4将室外新风分别导流至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最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吹出。
可设置地,蜗壳组件52内设置有风扇,该风扇为贯流风扇,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为贯流风道。贯流风扇至少为两个,两个贯流风扇对称分布且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贯流风扇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内,用于将换热器51换热后的空调风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贯流风扇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中选用两个贯流风扇。
导流件411套设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的出风端,导流件411具有朝向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室内出风口12方向的敞口。
导流件411包括导流板和连接板4113,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导流板和连接板4113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连接板4113连接在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敞口由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共同形成。
第一导流板4111通过连接板4113与第二导流板4112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4111与第二导流板4112构成双层导流结构。双层导流结构能够增加导流件411的结构强度,使导流件411的结构稳定,防止导流件411变形,能够有效导风。
导流件411为中空结构,新风能够通过导流件411内部的中空结构流动至室内空间和/或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当室外新风流动至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时与室内出风口12输出的室内风混合输出,可以避免在冬季和夏季因为通入新风对室内的温度有较大的影响。
可设置地,导流板套设在室内出风口12的前侧面上,第一新风出风口13设于室内出风口12的正下方,第一新风出口的宽度与室内出风口12的宽度相配合。
可设置地,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4111、第二导流板4112和连接板4113,连接板4113连接在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用于导流;
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分别连通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
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室内出风口12为窄长条形,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为方形,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均具有两个,单个室内出风口12的下方设有单个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从室内出风口12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流出的新风能在空调室内机的前方进行混合,以加强空调风与新风的混风效果,且空调风雨新风能在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位置进行混风,进一步加强了混风。
两个室内出风口12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间隔设置,可设置地,两个室内出风口12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对称设置,以使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实施例5
参照图29-图38,本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背板15、换热风道、新风组件3、新风风道4和导流件411。所述机壳1包括上面板111,上面板111设于所述机壳1的前侧,且上面板111上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室内出风口12。
背板15设于所述机壳1的后侧,所述背板15上设有第二新风出风口14。
换热风道设于所述机壳1内,所述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13至少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1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1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22的底部。新风组件3设于机壳1内。
所述新风风道4设于机壳1内且连接所述新风组件3的上方,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14均与所述新风风道4连通。
所述导流件41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所述新风风道4包括连接在导流板下侧的向前侧凸出的支撑部421,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所述支撑部421的下侧。
机壳1上还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51,室内循环风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空调室内机,再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
机壳1包括位于空调器的前侧的面板和位于空调器的后侧的背板15。面板包括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上面板111连接在下面板112的上方,通过拆装面板,方便对机壳1进行零部件维修保养操作。上面板111设有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背板15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使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均向空调室内机的后侧吹风。
机壳1还包括顶板和底座,顶板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上端,底座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下端。
换热器51设置于机壳1内,且靠近室内进风口151设置,使空调风快速进行热交换后尽快吹出,减少冷量或热量的浪费。换热器51用于对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空气进行吸热或放热。换热器51可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和连接到制冷剂管以便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热交换翅片,制冷剂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的温度的温度和湿度改变。在机壳1的室内进风口151和蜗壳组件52之间设有换热器51,换热器51至少部分地环绕蜗壳组件52设置,以加强换热器51的换热效果。
接水盘设置在换热器51的下方,用于承接换热器51上流下的冷凝水,接水盘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能够覆盖换热器5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以使接水盘能够承接所有换热器51留下的水,避免出现吹水现象。接水盘上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设置在接水盘的最低位置,接水盘内的水受到重力的作用流动至排水孔处,排水孔处连接有向外输出的排水管,通过排水管将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排出至室外。
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机壳1内,先与换热器51进行换热,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另一部分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当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位置对称时,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和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的风量相同。
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左右对称设置。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包括第一室内出风口12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2,第一换热风道21的出风端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相对设置,以使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连通;第二换热风道22的出风端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相对,以使第二换热风道22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连通。
机壳1的上面板111上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下面板112上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下方还分别设置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用于将新风打散输出,使得新风出风更柔和。
可设置地,所述新风风道4包括第一新风风道41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新风风道41底部的的第二新风风道42,所述第一新风风道41的顶部位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下侧,所述第二新风风道42与所述新风组件3的上端连接。
可设置地,所述第一新风风道41内形成有呈夹角设置的两个新风导流通道,两个所述新风导流通道沿斜向上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13分别设于两个所述新风导流通道的背离所述第一新风风道41的中轴线的一端。
可设置地,所述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设于所述第二新风风道42上,所述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所述支撑部421和连接在所述支撑部421下端的转接部422,所述转接部422包括向后侧且向下方延伸形成的延伸风道423,所述延伸风道423的后侧面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
可设置地,所述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且连通,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1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以使新风经所述新风格栅113吹散后吹入室内。
具体地,机壳1内设置有连通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的新风风道4,新风风道4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新风风道41和第二新风风道42。
第一新风风道41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风道41对称设置。每个第一新风风道41均设有朝向前侧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为方形,第一新风道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机壳1上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3相对,以使第一新风道与第一新风出风口13连通。
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支撑部421和转接部422,转接部422连接在新风组件3的上方,支撑部421设于转接部422与第一新风风道41之间。支撑部421朝向前侧凸出形成,且支撑部421的上侧面为水平面,第一新风风道41连接在支撑部421的上侧面处,支撑部421给第一新风风道41向上的支撑力。
转接部422包括向后侧且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风道423,延伸风道423的后侧面处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转接部422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机壳1的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设置,以使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连通。可设置地,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为方形的水平条状出口,由于延伸风道423沿斜向上方向延伸,使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吹出的风也沿斜向下方向,使新风吹至空调室内机的后侧,以使新风与空调风进行充分混合,且使新风能够在空调室内机的前侧和后侧均扩散。
新风从新风组件3吹入转接部422,一部分新风在转接部422的延伸风道423的后侧面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向后吹出,另一部分新风向上流动至支撑部421,再流动至上方的第一新风风道41,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向前吹出,加强了空调风与新风的混风效果。
第一新风风道41的出口端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以及位于第二新风风道42的出口端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相连通,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相连通。
新风组件3设置于机壳1内,新风组件3包括新风机壳31,新风机壳31上形成有与新风风道4连通的新风排风口33和新风进风口,新风排风口33可设置于新风组件3的顶部。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风机32,新风风机32为离心风机,新风风机32设置于新风机壳31内,用于将新风从新风进风口引入新风组件3内然后从新风排风口33送出。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的内端连接在新风进风口处,且其另一端延伸至机壳1外,用于向新风进风口处导入新风。
新风风道4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入口45,新风入口45连接新风排风口33,新风组件3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风道4内,新风风道4将室外新风分别导流至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最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吹出。
可设置地,所述新风风道4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新风风道42底部的新风入口45,所述新风组件3包括设于其上端的新风排风口33,所述新风入口45与所述新风排风口33连通。
可设置地,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蜗壳组件52,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所述蜗壳组件52的下侧。
具体地,蜗壳组件52包括蜗壳和蜗舌等,蜗壳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蜗壳以及与第一蜗壳对应设置的第二蜗壳。
蜗壳的前侧设置有蜗壳出口,蜗壳的后侧设置有蜗壳入口,蜗壳入口和蜗壳出口形成有连通室内出风口12的换热风道,室内的空气在换热风道内与换热器51进行热量交换。
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呈对称分布,使从第一换热风道21吹出的空调风与从第二换热风道22吹出的空调风保持相对称的位置和同样的风量和温度,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设置地,蜗壳组件52内设置有风扇,该风扇为贯流风扇,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为贯流风道。贯流风扇至少为两个,两个贯流风扇对称分布且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贯流风扇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内,用于将换热器51换热后的空调风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贯流风扇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中选用两个贯流风扇。
可设置地,所述导流板套设在所述室内出风口12的前侧面上,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13设于所述室内出风口12的正下方,所述第一新风出口的宽度与所述室内出风口12的宽度相配合。
可设置地,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4111、第二导流板4112和连接板4113,所述连接板4113连接在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所述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用于导流。
具体地,导流件411套设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的出风端,导流件411具有朝向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室内出风口12方向的敞口。
导流件411包括导流板和连接板4113,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导流板和连接板4113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连接板4113连接在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敞口由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共同形成。
第一导流板4111通过连接板4113与第二导流板4112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4111与第二导流板4112构成双层导流结构。双层导流结构能够增加导流件411的结构强度,使导流件411的结构稳定,防止导流件411变形,能够有效导风。
导流件411为中空结构,新风能够通过导流件411内部的中空结构流动至室内空间和/或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当室外新风流动至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时与室内出风口12输出的室内风混合输出,可以避免在冬季和夏季因为通入新风对室内的温度有较大的影响。
可设置地,所述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室内出风口12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风道21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22,以使空调风从两个所述室内出风口12吹出。
具体地,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室内出风口12为窄条形,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均具有两个,单个室内出风口12的下方设有单个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从室内出风口12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流出的新风能在空调室内机的前方进行混合,以加强空调风与新风的混风效果,且空调风雨新风能在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位置进行混风,进一步加强了混风。
两个室内出风口12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间隔设置,可设置地,两个室内出风口12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对称设置,以使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实施例6
参照图39-45,本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换热风道、新风组件3、新风风道4和导流件411。
机壳1,机壳1包括上面板111,上面板111设于机壳1的前侧,且上面板111上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13、第二新风出风口14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室内出风口12。
换热风道设于机壳1内,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第一新风出风口13至少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13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底部;第二新风出风口14至少具有两个,两个第二新风出风口14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顶部。新风组件3设于机壳1内。新风风道4设于机壳1内且连接新风组件3的上方,第一新风出风口1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均与新风风道4连通。导流件41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流板。
机壳1上还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51,室内循环风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空调室内机,再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
机壳1包括位于空调器的前侧的面板和位于空调器的后侧的背板15。面板包括上面板111和下面板112,上面板111连接在下面板112的上方,通过拆装面板,方便对机壳1进行零部件维修保养操作。上面板111设有室内出风口12、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使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均向空调室内机的前侧吹风。
机壳1还包括顶板和底座,顶板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上端,底座连接在面板和背板15的下端。
换热器51设置于机壳1内,且靠近室内进风口151设置,使空调风快速进行热交换后尽快吹出,减少冷量或热量的浪费。换热器51用于对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空气进行吸热或放热。换热器51可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和连接到制冷剂管以便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热交换翅片,制冷剂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的温度的温度和湿度改变。在机壳1的室内进风口151和蜗壳组件52之间设有换热器51,换热器51至少部分地环绕蜗壳组件52设置,以加强换热器51的换热效果。
接水盘设置在换热器51的下方,用于承接换热器51上流下的冷凝水,接水盘在水平方向的投影能够覆盖换热器5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以使接水盘能够承接所有换热器51留下的水,避免出现吹水现象。接水盘上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设置在接水盘的最低位置,接水盘内的水受到重力的作用流动至排水孔处,排水孔处连接有向外输出的排水管,通过排水管将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排出至室外。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分别连通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13分别设于两个室内出风口12的上方,两个第二新风出风口14分别设于两个室内出风口12的下方。
具体地,室内出风口12、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室内出风口12为窄长条形,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为方形,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为长方形。
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均具有两个,单个室内出风口12的上侧设有单个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单个室内出风口12的下侧设有单个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从室内出风口12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流出的新风能在空调室内机的前方进行混合,以加强空调风与新风的混风效果,且空调风雨新风能在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位置进行混风,进一步加强了混风。
两个室内出风口12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间隔设置,可设置地,两个室内出风口12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对称设置,两个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对称设置,以使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
可设置地,两个室内出风口12呈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13呈对称设置,两个第二新风出风口14呈对称设置。
可设置地,新风风道4包括第一新风风道41和连接在第一新风风道41底部的的第二新风风道42,第一新风风道41的顶部位于换热风道的下侧,第二新风风道42与新风组件3的上端连接。
可设置地,第一新风风道41形成有朝向室内出风口12延伸的上延伸风道412和下延伸风道413,上延伸风道412沿斜向下方向延伸且至少具有两个,下延伸风道413沿斜向上方向且至少具有两个,上延伸风道412的前端面形成有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下延伸风道413的前端面形成有第二新风道出口。
可设置地,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第一新风出风口13相对且连通,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相对且连通,第一新风出风口13处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以使新风经新风格栅113吹散后吹入室内。
可设置地,新风风道4还包括设于第二新风风道42底部的新风入口45,新风组件3包括设于其上端的新风排风口33,新风入口45与新风排风口33连通。
可设置地,空调室内机包括位于换热风道内的蜗壳组件52,第一新风出风口13设于蜗壳组件52的上侧,第二新风出风口14设于蜗壳组件52的下侧。
蜗壳组件52包括蜗壳和蜗舌等,蜗壳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蜗壳以及与第一蜗壳对应设置的第二蜗壳。
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均位于蜗壳组件52的上方,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均位于蜗壳组件52的下方。
蜗壳的前侧设置有蜗壳出口,蜗壳的后侧设置有蜗壳入口,蜗壳入口和蜗壳出口形成有连通室内出风口12的换热风道,室内的空气在换热风道内与换热器51进行热量交换。
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呈对称分布,使从第一换热风道21吹出的空调风与从第二换热风道22吹出的空调风保持相对称的位置和同样的风量和温度,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51进入机壳1内,先与换热器51进行换热,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另一部分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可设置地,当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二换热风道22的尺寸相同且位置对称时,流向第一换热风道21和流向第二换热风道22的风量相同。
室内出风口12具有两个,两个室内出风口12左右对称设置。
可设置地,室内出风口12包括第一室内出风口12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2,第一换热风道21的出风端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相对设置,以使第一换热风道21与第一室内出风口12连通;第二换热风道22的出风端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相对,以使第二换热风道22与第二室内出风口12连通。
机壳1的上面板111的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上方分别设置有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上面板111的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的下部还分别设置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处设置有新风格栅113,用于将新风打散输出,使得新风出风更柔和。
可设置地,蜗壳组件52内设置有风扇,该风扇为贯流风扇,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为贯流风道。贯流风扇至少为两个,两个贯流风扇对称分布且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贯流风扇分别位于第一换热风道21和第二换热风道22内,用于将换热器51换热后的空调风从室内出风口12吹出。贯流风扇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中选用两个贯流风扇。
机壳1内设置有连通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的新风风道4,新风风道4包括竖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新风风道41和第二新风风道42。
第一新风风道41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新风风道41对称设置。每个第一新风风道41均设有朝向前侧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为长条状,第一新风道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机壳1上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3相对,以使第一新风道与第一新风出风口13连通。
第二新风风道42包括支撑部421和转接部422,转接部422连接在新风组件3的上方,支撑部421设于转接部422与第一新风风道41之间。支撑部421朝向前侧凸出形成,且支撑部421的上侧面为水平面,第一新风风道41连接在支撑部421的上侧面处,支撑部421给第一新风风道41向上的支撑力。
第一新风风道41的出口端的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以及位于第二新风风道42的出口端的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相连通,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与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相连通。
新风组件3设置于机壳1内,新风组件3包括新风机壳31,新风机壳31上形成有与新风风道4连通的新风排风口33和新风进风口,新风排风口33可设置于新风组件3的顶部。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风机32,新风风机32为离心风机,新风风机32设置于新风机壳31内,用于将新风从新风进风口引入新风组件3内然后从新风排风口33送出。
新风组件3还包括新风进风管,新风进风管的内端连接在新风进风口处,且其另一端延伸至机壳1外,用于向新风进风口处导入新风。
新风风道4的底部还设置有新风入口45,新风入口45连接新风排风口33,新风组件3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风道4内,新风风道4将室外新风分别导流至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最后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第二新风道出风口44吹出。
导流件411套设于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的出风端,导流件411具有朝向第一新风道出风口43和室内出风口12方向的敞口。
导流件411包括导流板和连接板4113,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导流板和连接板4113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连接板4113连接在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敞口由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共同形成。
第一导流板4111通过连接板4113与第二导流板4112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4111与第二导流板4112构成双层导流结构。双层导流结构能够增加导流件411的结构强度,使导流件411的结构稳定,防止导流件411变形,能够有效导风。
导流件411为中空结构,新风能够通过导流件411内部的中空结构流动至室内空间和/或靠近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当室外新风流动至室内出风口12的方向时与室内出风口12输出的室内风混合输出,可以避免在冬季和夏季因为通入新风对室内的温度有较大的影响。
可设置地,导流板套设在室内出风口12的前侧面上,第一新风出风口13设于室内出风口12的正下方,第一新风出口的宽度与室内出风口12的宽度相配合。
可设置地,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4111、第二导流板4112和连接板4113,连接板4113连接在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第一导流板4111和第二导流板4112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用于导流。
实施例7
参照图46-图5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a、空调风机、新风升降组件2a、新风入风口13a、新风出风道3a、升降装置4a和旋转驱动装置5a。
壳体1a的前侧面设有空调风出风口,壳体1a包括顶盖12a,顶盖12a设有安装口121a。
空调风机设于空调风出风口处,用于提供空调风流动的动力。
新风升降组件2a设于安装口121a内,新风升降组件2a上形成有新风出风口21a。
壳体1a还设有新风入风口13a,新风入风口13a与新风出风口21a之间限定出新风腔,新风腔内设有新风机。
新风出风道3a设于壳体1a内,新风出风口21a与新风腔之间通过新风出风道3a连通。
升降装置4a设于壳体1a内,且与新风升降组件2a连接,以使新风升降组件2a能够在安装口121a内升高或降低。
旋转驱动装置5a与新风升降组件2a连接,以驱动新风升降组件2a能够在安装口121a内旋转。本实施例的新风升降组件2a能在升降装置4a的驱动下在安装口121a内升高或降低,能够使空调室内机在输出新风至室内时,空调室内机有明显的外观变化,增强了空调室内机输出新风的可视化,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设置地,升降装置4a驱动新风升降组件2a升起时,新风出风口21a开启;升降装置4a驱动新风升降组件2a降下时,新风出风口21a关闭。
可设置地,当新风升降组件2a升起时,新风出风口21a至少部分位于顶盖12a的上方,以使新风从新风出风口21a吹入室内空间。
可设置地,空调风出风口设于壳体1a的前侧面的上部,新风出风口21a设于新风升降组件2a的前侧,空调风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与新风出风口21a吹出的新风在空调室内机的前方混合。
可设置地,旋转驱动装置5a包括旋转驱动电机51a、主动件52a和从动件53a,旋转驱动电机51a用于输出动力。主动件52a与旋转驱动电机51a连接。从动件53a与主动件52a啮合且与新风升降组件2a固定连接。
旋转驱动电机51a能够驱动主动件52a旋转,主动件52a驱动从动件53a旋转,从动件53a带动新风升降组件2a旋转。
可设置地,升降装置4a包括升降驱动电机41a、驱动齿轮42a和齿条43a,升降驱动电机41a连接在壳体1a上,驱动齿轮42a与升降驱动电机41a连接,齿条43a与驱动齿轮42a啮合,且齿条43a与新风升降组件2a的左侧面或右侧面固定连接。
升降驱动电机41a驱动驱动齿轮42a旋转,驱动齿轮42a带动齿条43a沿上下方向平移,以使新风升降组件2a沿上下方向移动。
可设置地,升降驱动电机41a包括电机输出轴,驱动齿轮42a包括设于驱动齿轮42a轴心的轴孔,电机输出轴与轴孔固定连接,以使升降驱动电机41a驱动驱动齿轮42a旋转。
可设置地,齿条43a包括齿面和与齿面相对的平面,齿面设有直齿,直齿与驱动齿轮42a啮合,平面设有延伸板,延伸板上设有螺钉孔,以使平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新风升降组件2a的左侧或右侧。
可设置地,空调风机为轴流风扇,壳体1a内限定出与空调室内机出风口相连通的空调风腔,轴流风扇提供空调风从空调室内机出风口吹出的动力。
可设置地,当新风升降组件2a降下时,新风出风口21a位于顶盖12a的下方,以减少外界的灰尘进入新风出风口21a。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升降组件2a与新风出风道3a之间通过旋转驱动装置5a连接,旋转驱动装置5a设于新风升降组件2a和新风出风道3a之间,包括可以输出动力的旋转驱动电机51a,用于传递旋转驱动电机51a动力的主动件52a,和主动件52a配合的从动件53a。
从动件53a与新风升降组件2a固定连接,以带动新风组件的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驱动装置5a上设有导轨,从动件53a固定在导轨上。
主动件52a可为驱动齿轮42a,通过驱动齿轮42a与旋转驱动电机51a的连接,实现动力的传输。
从动件53a为与新风升降组件2a的下端面相同形状的齿圈,该齿圈同样要与主动件52a啮合,以在主动件52a的动力作用下带动新风升降组件2a转动
旋转驱动装置5a包括固定座,固定座固定连接在新风出风道3a上,固定座用于给旋转驱动电机51a、从动件53a、主动件52a以及新风升降组件2a提供支撑。固定座与从动件53a之间设置有可填充从动件53a与固定座之间空隙的限位件,以限制从动件53a的晃动。
限位件能够使新风升降组件2a旋转的更加稳定,避免出现前后摇摆的情况,提高了新风升降组件2a的稳定性,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限位件,实现了从动件53a与限位件之间的多点接触,保证了新风升降组件2a的稳定性,不会产生晃动的现象。
旋转驱动电机51a与限位件相连接,以使旋转驱动电机51a能够被固定,方便旋转输出电机输出稳定的驱动力给主动件52a。
主动件52a与旋转驱动电机51a的输出轴连接,能够直接被旋转驱动电机51a驱动,主动件52a与从动件53a之间啮合,当主动件52a旋转时,从动件53a随着主动件52a旋转,由于从动件53a与新风升降组件2a固定连接,从动件53a带动新风升降组件2a随着从动件53a旋转,从而实现了新风升降组件2a的360°无死角的旋转,使新风出风口21a能够360°旋转,使新风能够朝向室内360°进行输送。
实施例8
参照图51-5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a、空调风机、新风升降组件2a、新风出风道3a和升降装置4a。
壳体1a的前侧面设有空调风出风口,壳体1a包括顶盖12a,顶盖12a设有安装口121a。
空调风机设于空调风出风口处,用于提供空调风流动的动力。
新风升降组件2a设于安装口121a内,新风升降组件2a上形成有新风出风口21a。
壳体1a还设有新风入风口13a,新风入风口13a与新风出风口21a之间限定出新风腔,新风腔内设有新风机。
新风出风道3a设于壳体1a内,新风出风口21a与新风腔之间通过新风出风道3a连通。
升降装置4a设于壳体1a内,且与新风升降组件2a连接,以使新风升降组件2a能够在安装口121a内升高或降低。
本实施例的新风升降组件2a能在升降装置4a的驱动下在安装口121a内升高或降低,能够使空调室内机在输出新风至室内时,空调室内机有明显的外观变化,增强了空调室内机输出新风的可视化,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设置地,空调风出风口设于前侧面的上部,新风出风口21a设于新风升降组件2a的前侧,空调风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与新风出风口21a吹出的新风在空调室内机的前方混合,加强了新风与空调风的混风,能够减少新风对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带来的大幅度影响,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设置地,空调风机为轴流风扇,壳体1a内限定出与空调室内机出风口相连通的空调风腔,轴流风扇提供空调风从空调室内机出风口吹出的动力,能够使空调风被扩散至室内空间。
可设置地,升降装置4a驱动新风升降组件2a升起时,新风出风口21a开启,以向室内供给新风;升降装置4a驱动新风升降组件2a降下时,新风出风口21a关闭,新风出风口21a降至顶盖12a的下方,即位于壳体1a的内部,能够使新风出风口21a处于壳体1a的防护下,在不开启新风出风口21a时避免灰尘进入新风出风口21a。
可设置地,升降装置4a包括升降驱动电机41a、驱动齿轮42a和齿条43a。升降驱动电机41a接在壳体1a上。驱动齿轮42a与升降驱动电机41a连接。齿条43a与驱动齿轮42a啮合,且齿条43a与新风升降组件2a的左侧面或右侧面固定连接。
升降驱动电机41a驱动驱动齿轮42a旋转,驱动齿轮42a带动齿条43a沿上下方向平移,以使新风升降组件2a沿上下方向移动,由于新风出风口21a设于新风升降组件2a的前侧面,通过上下移动新风升降组件2a,能够实现新风出风口21a的开闭。
可设置地,升降驱动电机41a包括电机输出轴,驱动齿轮42a包括设于驱动齿轮42a轴心的轴孔,电机输出轴与轴孔固定连接,以使升降驱动电机41a驱动驱动齿轮42a旋转。
可设置地,齿条43a包括齿面和与齿面相对的平面,齿面设有直齿,直齿与驱动齿轮42a啮合,平面设有延伸板,延伸板上设有螺钉孔,以使平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新风升降组件2a的左侧或右侧。
可设置地,当新风升降组件2a升起时,新风出风口21a至少部分位于顶盖12a的上方,以使新风从新风出风口21a吹入室内空间。
新风出口可以跟随新风升降组件2a的升起的程度来调控新风出口的大小,以控制向室内输出的新风风量。
可设置地,当新风升降组件2a降下时,新风出风口21a位于顶盖12a的下方,以减少外界的灰尘进入新风出风口21a,避免长时间不开启新风出风口21a造成灰尘聚集的现象。
可设置地,新风升降组件2a为中空结构,以使新风出风口21a与新风腔之间通过新风出风道3a连通,使新风从新风腔流动至新风出风口21a并吹出至室内空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包括:
上面板,其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且其上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室内出风口;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均朝向所述机壳的前侧吹风,以使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吹出的新风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在所述机壳的前侧混风;
背板,其设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背板与所述上面板相对设置,所述背板上设有第二新风出风口;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的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朝向所述机壳的后侧吹风,以使新风朝向所述机壳的后侧空间处吹出;
换热风道,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换热风道包括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至少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的底部;
新风组件,其设于机壳内;
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设于机壳内且连接所述新风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均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位于所述新风风道的前侧,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位于所述新风风道的后侧;
导流件,所述导流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连接在导流板下侧的向前侧凸出的支撑部,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设于所述支撑部的下侧;所述支撑部包括沿机壳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支撑板,所述新风风道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下方的第一曲面壁和与所述第一曲面壁相对的第二曲面壁,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靠近所述第二曲面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包括第一新风风道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新风风道底部的第二新风风道,所述第一新风风道的顶部位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下侧,所述第二新风风道与所述新风组件的上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风道内形成有呈夹角设置的两个新风导流通道,两个所述新风导流通道沿斜向上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分别设于两个所述新风导流通道的背离所述第一新风风道的中轴线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新风风道包括所述支撑部和连接在所述支撑部下端的转接部,所述转接部包括向后侧且向下方延伸形成的延伸风道,所述延伸风道的后侧面设有第二新风道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新风道出风口与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相对且连通,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处设置有新风格栅,以使新风经所述新风格栅吹散后吹入室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新风风道底部的新风入口,所述新风组件包括设于其上端的新风排风口,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新风排风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蜗壳组件,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设于所述蜗壳组件的下侧;所述室内出风口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室内出风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风道,以使空调风从两个所述室内出风口吹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套设在所述室内出风口的前侧面上,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设于所述室内出风口的正下方,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的宽度与所述室内出风口的宽度相配合;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在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之间,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用于导流。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壁的上端相对所述第一曲面壁的下端向前凸出,所述第二曲面壁的上端相对所述第二曲面壁的下端向前凸出,所述延伸风道的上侧面的切线与所述第二曲面壁连接在所述延伸风道上方的侧面的切线之间呈钝角。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风道设有第一新风道出风口,所述第一新风风道朝向所述上面板延伸,以使所述第一新风道出风口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相对且连通;
所述延伸风道至少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延伸风道间隔设置,单个所述延伸风道上设有单个第二新风道出口;所述背板处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两个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位置与两个所述第二新风道出口的位置相配合,以使单个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与单个所述第二新风道出口相对且连通;
单个所述第二新风道出风口的尺寸小于单个所述第一新风道出风口的尺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63119.5U CN218627077U (zh) | 2022-07-27 | 2022-07-27 | 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63119.5U CN218627077U (zh) | 2022-07-27 | 2022-07-27 | 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27077U true CN218627077U (zh) | 2023-03-14 |
Family
ID=85458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963119.5U Active CN218627077U (zh) | 2022-07-27 | 2022-07-27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27077U (zh) |
-
2022
- 2022-07-27 CN CN202221963119.5U patent/CN21862707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133039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09442573B (zh) |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 |
CN218627077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67237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44252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68538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65398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65398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65398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44252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8566884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5570832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7584634U (zh) | 空调器 | |
CN21500191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8154760U (zh) | 空调器 | |
CN208075270U (zh) | 空调器 | |
CN217503803U (zh) | 风管机空调器 | |
CN218627081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884629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864337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9607229U (zh) | 立式空调 | |
CN21765398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846292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021312U (zh) | 空调 | |
CN219572086U (zh) | 立式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