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97823U - 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97823U
CN218597823U CN202222907441.2U CN202222907441U CN218597823U CN 218597823 U CN218597823 U CN 218597823U CN 202222907441 U CN202222907441 U CN 202222907441U CN 218597823 U CN218597823 U CN 2185978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steel column
thin
inner sleev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0744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宁
陈伟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ep Elevator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ep Eleva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ep Elevator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ep Eleva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0744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978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978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978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的横截面面积大小一致;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的中部设有内套筒,且所述内套筒的两端部分别位于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内,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的横截面大小一致;本结构为定制设置,只需将其零部件结构搬至于安装点,接着依次将其对准、安装即可,该机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适用于大多种类的电梯。同时具有经济、施工快速等优点,依照对应步骤进行安装,不仅操作便捷,且便于运输。

Description

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套筒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老旧小区也可在房屋外部进行加装电梯,可以方便高层上下,便民惠民。应用于电梯井道的薄壁轻型钢柱具有轻质、壁薄的特点,在装配式轻型钢结构电梯井道中广泛应用。是近些年常见的新式电梯之一。
但薄壁轻钢柱在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分段组装。由于壁厚较薄采用传统的焊机方式会存在焊接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的风险,而采用栓接节点对壁厚、连接板厚度、螺栓间距等要求较高,在现行规范下很难做到最优设计,导致其安装难度大、操作步骤繁琐,工期不能如期交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但薄壁轻钢柱在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分段组装。由于壁厚较薄采用传统的焊机方式会存在焊接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的风险,而采用栓接节点对壁厚、连接板厚度、螺栓间距等要求较高,在现行规范下很难做到最优设计,导致其安装难度大、操作步骤繁琐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和自攻钉,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的横截面面积大小一致;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的中部设有内套筒,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的表面靠近内套筒的位置处均对称开设有多个贯穿孔。
优选的,所述内套筒的表面对称设有多个贯穿孔,且内套筒表面的贯穿孔与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的贯穿孔为同等结构。
优选的,所述自攻钉安装于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内套筒(3)的贯穿孔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的横截面为矩形,且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的厚度均小于6mm。
优选的,所述内套筒的厚度不小于第一段薄壁钢柱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自攻钉的型号为:ST6.3,使得自攻钉便打入第一段薄壁钢柱、第二段钢柱之间。
优选的,所述内套筒的形状为田字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内套筒的形状为口字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结构为定制设置,只需将其零部件结构搬至于安装点,接着依次将其对准、安装即可,该机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适用于大多种类的电梯;
同时具有经济、施工快速等优点,依照对应步骤进行安装,不仅操作便捷,且便于运输,拆解后的零部件有效的减少了空间的占用,提高了作业效率;
有利于节能环保,有利于降低建造成本,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施工速度,降低了原有工作的繁琐、复杂,提高了工期按时交付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连接后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示意图;
图中:1、第一段薄壁钢柱;2、第二段钢柱;3、内套筒;4、自攻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横截面面积大小一致;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中部设有内套筒3,且内套筒3的两端部分别位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横截面大小一致,当内套筒3安装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后,内套筒3的两端外壁均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内壁相贴合;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图2,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表面靠近内套筒3的位置处均对称开设有多个贯穿孔。内套筒3的表面对称设有多个贯穿孔,且内套筒3表面的贯穿孔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贯穿孔为同等结构。当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套筒3安装后,自攻钉4安装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套筒3的贯穿孔内,即可将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通过内套筒3、自攻钉4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图3、图4、图5,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横截面为矩形,且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厚度均小于6mm,内套筒3的厚度不小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的厚度,便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对准、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自攻钉4的型号为:ST6.3,使得自攻钉4便打入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之间。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4,内套筒3的形状为田字形结构,当内套筒3为图4结构状态时,可使得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相连接,同时内套筒3的四个侧壁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壁相贴合,而内套筒3的四个侧壁通过中部的十字型结构起到支撑固定效果。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横截面面积大小一致;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中部设有内套筒3,且内套筒3的两端部分别位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横截面大小一致,当内套筒3安装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后,内套筒3的两端外壁均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内壁相贴合;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图2,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表面靠近内套筒3的位置处均对称开设有多个贯穿孔。内套筒3的表面对称设有多个贯穿孔,且内套筒3表面的贯穿孔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贯穿孔为同等结构。当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套筒3安装后,自攻钉4安装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套筒3的贯穿孔内,即可将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通过内套筒3、自攻钉4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图3、图4、图5,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横截面为矩形,且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厚度有均小于6mm,内套筒3的厚度不小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的厚度,便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对准、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自攻钉4的型号为:ST6.3,同时自攻钉4还可用拉铆螺母、拉铆螺栓、自攻钉、抽芯铆钉等代替,均可起到连接固定的作用,使得自攻钉4便打入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之间。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图2、图3、图5,内套筒3的形状为口字形结构,内套筒3的四个侧壁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壁相贴合,且由于内套筒3为封闭结构,所以内套筒3的稳定性较佳。
工作原理:将第一段薄壁钢柱1安装后,将内套筒3对准第一段薄壁钢柱1的顶部,使得内套筒3的端部,二分之一放入第一段薄壁钢柱1内,是的内套筒3底部贯穿孔对准第一段薄壁钢柱1的贯穿孔,接着将自攻钉4安装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内套筒3内,即可将第一段薄壁钢柱1、内套筒3固定,接着同理安装第二段钢柱2,将第二段钢柱2对准内套筒3的顶部,使得第二段钢柱2将内套筒3笼罩在内,使得第二段钢柱2的贯穿孔对准内套筒3的贯穿孔,然后将自攻钉4安装于第二段钢柱2、内套筒3内,即可将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套筒3连接固定,即可将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连接固定,具有经济、施工快速等优点,依照对应步骤进行安装,不仅操作便捷,且便于运输,拆解后的零部件有效的减少了空间的占用,提高了作业效率。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和自攻钉(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横截面面积大小一致;
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中部设有内套筒(3),且所述内套筒(3)的两端部分别位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
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表面靠近内套筒(3)的位置处均对称开设有多个贯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3)的表面对称设有多个贯穿孔,且内套筒(3)表面的贯穿孔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贯穿孔为同等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攻钉(4)安装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内套筒(3)的贯穿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横截面为矩形,且所述第一段薄壁钢柱(1)、第二段钢柱(2)的厚度均小于6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3)的厚度不小于第一段薄壁钢柱(1)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攻钉(4)的型号为:ST6.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3)的形状为田字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3)的形状为口字形结构。
CN202222907441.2U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 Active CN2185978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7441.2U CN218597823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7441.2U CN218597823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97823U true CN218597823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405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07441.2U Active CN218597823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978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597823U (zh) 一种电梯井道薄壁方管柱内套连接节点
CN113482152A (zh) 一种装配式钢节点
CN107587604B (zh) 承插式板柱装配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18060703U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
CN209891479U (zh) 一种块拆式立柱隔墙
CN208748825U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用支撑梁
CN209618676U (zh) 一种钢构厂房搭建用钢材吊装机构
CN220686621U (zh) 电梯支承立柱
CN206654092U (zh) 一种汽车模块化骨架组件
CN220686622U (zh) 钢结构电梯立柱
CN220538883U (zh) 一种绿色环保墙、梁与柱之间的连接结构
CN219316011U (zh) 一种木结构坡屋顶屋面梁节点装置
CN220599004U (zh) 一种瓷砖调平结构
CN220686616U (zh) 钢结构电梯支承立柱结构
CN214790440U (zh) 高精度高强度碳纤维薄壁方管转角加强结构
CN220433917U (zh) 一种方便安装通用性强的铝型材结构
CN217126746U (zh) 一种便于组装和起吊的轻量级附着节
CN220848731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楼梯施工用角度调节支撑装置
CN217840692U (zh) 一种低成本的建筑用装配式墙板
CN204728541U (zh) 框架式吊装幕墙
CN220686617U (zh) 用于电梯支承的钢结构立柱
CN216840191U (zh) 一种稳固连接的复合彩钢板龙骨
CN109112975B (zh) 一种鱼腹式钢箱梁组装辅助装置及鱼腹式钢箱梁组装方法
CN218438450U (zh) 一种三角形钢结构支撑部件
CN211548302U (zh) 一种浇筑楼板用免拆桁架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