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94435U - 后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后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94435U
CN218594435U CN202223086995.7U CN202223086995U CN218594435U CN 218594435 U CN218594435 U CN 218594435U CN 202223086995 U CN202223086995 U CN 202223086995U CN 218594435 U CN218594435 U CN 2185944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member
assembly
luggage compartment
side wall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869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敏海
刘金钊
邢昭敏
龚磊
李国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K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Ki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Kia Corp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riority to CN2022230869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944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944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944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车身结构,包括: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其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舱空间之间;前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以及后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其中,左侧围总成的上部、右侧围总成的上部、前横梁和后横梁构成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不设置金属板。本实用新型的后车身结构通过左侧围总成、右侧围总成、后横梁和前横梁或者行李舱加强杆构成不设金属板的框架结构,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金属板,可以在减轻车身的重量的同时保证车身的刚度。

Description

后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电动车辆的行驶里程,对车身的轻量化设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如图1至图4所示,现有车辆通常会在乘客舱空间和行李舱空间之间设置金属板100,金属板100的前部的下方设置有加强件101,金属板100的后部的上方设置有加强件102,金属板100的设置不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因此,现有的后车身结构存在进一步改进的需要。
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车身结构,其通过左侧围总成、右侧围总成、后横梁和前横梁或者行李舱加强杆构成不设金属板的框架结构,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金属板,并且可以在减轻车身的重量的同时保证车身的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车身结构,包括: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其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舱空间之间;前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以及后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其中,左侧围总成的上部、右侧围总成的上部、前横梁和后横梁构成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不设置金属板。
优选地,所述的后车身结构进一步包括: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中的每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前横梁的前表面,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中的每一个的底端连接至车辆底板。
优选地,所述前横梁包括:前横梁上方加强件,其横截面呈L形,所述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中的每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前横梁上方加强件的前表面;以及前横梁下方加强件,其横截面呈L形,并固定在所述前横梁上方加强件的后下方。
优选地,所述后横梁包括:后横梁下方加强件;以及后横梁上方加强件,其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下方加强件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交叉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后车身结构,包括: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其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舱空间之间;后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以及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两个行李舱加强杆的每一个的底端连接至车辆底板,两个行李舱加强杆的其中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两个行李舱加强杆的另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其中,左侧围总成的上部、右侧围总成的上部、后横梁和两个行李舱加强杆构成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不设置金属板。
优选地,所述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设置有向所述右侧围总成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设置有向所述左侧围总成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两个行李舱加强杆的其中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左侧围总成的第一延伸部的侧壁,两个行李舱加强杆的另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右侧围总成的第二延伸部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交叉设置。
优选地,所述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之间设置有间隙或者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后横梁包括:后横梁下方加强件;以及后横梁上方加强件,其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下方加强件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后车身结构通过左侧围总成、右侧围总成、后横梁和前横梁或者行李舱加强杆构成不设金属板的框架结构,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金属板,可以在减轻车身的重量的同时保证车身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实施方案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实施方案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实施方案共同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后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金属板和加强件的位置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后车身结构在车辆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提供的第一种后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实施方案所构成的框架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前横梁、后横梁和行李舱加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的后车身结构在车辆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B处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提供的第二种后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后横梁和行李舱加强杆的位置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行李舱加强杆701的顶部的连接示意图一;
图13为图11中行李舱加强杆701的顶部的连接示意图二;
图14为图11中行李舱加强杆的底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15为图10的后车身结构在车辆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C-C处的剖视图;
图17为行李舱加强杆与连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18为行李舱加强杆交叉设置的示意图;
图19为行李舱加强杆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示意图。
应当理解,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而是呈现各种特征的简化表示,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在这些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呈现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实用新型将与示例性的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这些示例性的实施方案。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的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图5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进行说明。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提供的第一种后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从车辆前方向后方观察的;图6为图5的实施方案所构成的框架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从车辆后方向前方观察的,并且只是示意了所有的框架结构的一半;图7为图5中前横梁、后横梁和行李舱加强杆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5的后车身结构在车辆中的位置示意图,图8是从车辆后方向前方观察的;图9为图8中B-B处的剖视图。
配合图5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包括:左侧围总成200、右侧围总成300、前横梁400和后横梁500。
左侧围总成200和右侧围总成300为车体600的一部分,并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舱空间之间。
前横梁400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200的上部的前端和右侧围总成300的上部的前端。
后横梁500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200的上部的后端和右侧围总成300的上部的后端。
其中,左侧围总成200的上部、右侧围总成300的上部、前横梁400和后横梁500构成框架结构901,框架结构901不设置金属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利用前横梁400和后横梁500取代现有技术的金属板,有利于减轻车身的重量,并且利用左侧围总成200的上部、右侧围总成300的上部、前横梁400和后横梁500构成的框架结构901可以保证车身的刚度。
另外,配合图5和图6所示,前横梁400、左侧围总成200的侧壁、右侧围总成300的侧壁、车体600的底板601的一部分构成框架结构902;后横梁500、车体600的后侧围板602的位于后横梁500上方的部分和车体600的顶盖后横梁603(即,车体600的位于后窗上方的部分)构成框架结构903;后横梁500、车体600的后侧围板602的位于后横梁500下方的部分、后保险杠604的上边缘构成框架结构904。框架结构902、框架结构903、框架结构904都可以保证车身的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配合图7至图9所示,前横梁400包括:前横梁上方加强件401和前横梁下方加强件402。
前横梁上方加强件401的横截面呈L形,前横梁上方加强件40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200的上部的前端和右侧围总成300的上部的前端。
前横梁下方加强件402的横截面呈L形,并固定在前横梁上方加强件401的后下方。呈L形的前横梁上方加强件401和呈L形的前横梁下方加强件402的横截面的开口方向相反并焊接在一起。
在图7至图9的实施方案中,前横梁下方加强件402的长度小于前横梁上方加强件401的长度,前横梁下方加强件402的两端和横梁上方加强件401的两端都与左侧围总成200、右侧围总成300连接。
前横梁下方加强件402和前横梁上方加强件401组成的前横梁400的横截面为矩形。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将二者的长度设置为相等,或者前横梁下方加强件402的长度大于前横梁上方加强件401的长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配合图7至图9所示,后横梁500包括:后横梁下方加强件501和后横梁上方加强件502。
后横梁下方加强件501形成为大致水平的板状,并与前横梁上方加强件401的上表面大致齐平。
后横梁上方加强件502固定在后横梁下方加强件501的上方,后横梁上方加强件502的横截面呈开口向下的U形。具体地,后横梁下方加强件501和后横梁上方加强件502焊接在一起。后横梁上方加强件502和后横梁下方加强件501组成的后横梁500的横截面为矩形。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配合图5和图7所示,所述的后车身结构进一步包括: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中的每一个的顶端连接至前横梁400的前表面,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中的每一个的底端连接至车辆底板。具体地,配合图7所示,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中的每一个的顶端连接至前横梁上方加强件401的前表面。
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可以应对行李舱内放置的行李对乘客舱座椅的冲击。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配合图7所示,行李舱加强杆701、行李舱加强杆702独立设置。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配合图18所示,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交叉设置,以呈X形,从而进一步提高车体的扭转刚度。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提供的第二种后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从车辆前方向后方观察的;图11为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后横梁和行李舱加强杆的位置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行李舱加强杆701的顶部的连接示意图一,图12是从车辆的右侧向左侧观察的;图13为图11中行李舱加强杆701的顶部的连接示意图二,图13是从车辆的左侧向右侧观察的;图14为图11中行李舱加强杆的底部的连接示意图;图15为图10的后车身结构在车辆中的位置示意图,图15是从车辆的后方向前方观察的;图16为图15中C-C处的剖视图;
配合图10至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还提供一种后车身结构,其包括:左侧围总成200、右侧围总成300、后横梁500和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
左侧围总成200和右侧围总成300为车体600的一部分,并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舱空间之间。
后横梁500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200的上部的后端和右侧围总成300的上部的后端。
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的每一个的底端连接至车辆底板,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的其中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的另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
其中,左侧围总成200、右侧围总成300、后横梁500和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构成框架结构905,框架结构905不设置金属板。
与图5的实施方案相比,图10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删除了前横梁400。
图10的实施方案利用后横梁500和已有的两个行李舱加强杆701、702取代现有技术的金属板,并利用框架结构905保证车身的刚度。
另外,在图10中,行李舱加强杆701、右侧围总成300的侧壁和车体600的底板601的一部分构成框架结构906,行李舱加强杆702、左侧围总成200的侧壁和车体600的底板601的一部分构成框架结构907;框架结构906和框架结构907都可以保证车身的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左侧围总成200的上部的前端设置有向右侧围总成300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01,右侧围总成300的上部的前端设置有向左侧围总成200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01。
行李舱加强杆702的顶端连接至左侧围总成200的第一延伸部201的侧壁,行李舱加强杆701的顶端连接至右侧围总成300的第二延伸部301的侧壁302。
具体地,配合图12和图13所示,右侧围总成300的第二延伸部301的侧壁302设置有焊接螺母303,可以将螺栓304穿过行李舱加强杆701的顶端和第二延伸部301的侧壁302后与焊接螺母303连接,从而实现行李舱加强杆701的顶端与右侧围总成300的第二延伸部301的连接。
行李舱加强杆702与左侧围总成200的第一延伸部201的连接方式与行李舱加强杆701与右侧围总成300的第二延伸部301的连接方式相同,这里不再图示。
配合图14所示,车体600的底板601上设置有焊接螺母605,可以将螺栓606穿过行李舱加强杆701、702的底端后与焊接螺母605连接,从而实现行李舱加强杆701、702的底端与底板601的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配合图15和图16所示,后横梁500包括:后横梁下方加强件501和后横梁上方加强件502。
后横梁下方加强件501形成为大致水平的板状。
后横梁上方加强件502固定在后横梁下方加强件501的上方,后横梁上方加强件502的横截面呈开口向下的U形。具体地,后横梁下方加强件501和后横梁上方加强件502焊接在一起。
图17为行李舱加强杆与连杆的连接示意图;图18为行李舱加强杆交叉设置的示意图;图19为行李舱加强杆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示意图。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配合图10、图11和图17所示,行李舱加强杆701、行李舱加强杆702独立设置。
配合图17所示,行李舱加强杆701和行李舱加强杆702之间可以设置有连杆703,连杆703可以进一步提高车体的扭转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配合图18所示,行李舱加强杆701和行李舱加强杆702交叉设置,以呈X形,从而进一步提高车体的扭转刚度。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在图18的实施方案中,配合图19所示,行李舱加强杆701和行李舱加强杆702之间设置有间隙704。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行李舱加强杆701和行李舱加强杆702连接在一起(未在图中示意)。例如,行李舱加强杆701和行李舱加强杆702可以形成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后车身结构。
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外”、“上面”、“下面”、“上面的”、“下面的”、“向上”、“向下”、“前”、“后”、“背后”、“内侧”、“外侧”、“向内”、“向外”、“内部”、“外部”、“内部的”、“外部的”、“向前”、“向后”被用于参考附图中所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特征。
前面对本实用新型具体示例性的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旨在成为穷举的,也并不旨在把本实用新型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案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其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舱空间之间;
前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以及
后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
其中,左侧围总成的上部、右侧围总成的上部、前横梁和后横梁构成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不设置金属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中的每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前横梁的前表面,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中的每一个的底端连接至车辆底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包括:
前横梁上方加强件,其横截面呈L形,所述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中的每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前横梁上方加强件的前表面;以及
前横梁下方加强件,其横截面呈L形,并固定在所述前横梁上方加强件的后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包括:
后横梁下方加强件;以及
后横梁上方加强件,其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下方加强件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交叉设置。
6.一种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其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舱空间之间;
后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以及
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两个行李舱加强杆的每一个的底端连接至车辆底板,两个行李舱加强杆的其中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两个行李舱加强杆的另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
其中,左侧围总成的上部、右侧围总成的上部、后横梁和两个行李舱加强杆构成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不设置金属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设置有向所述右侧围总成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设置有向所述左侧围总成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两个行李舱加强杆的其中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左侧围总成的第一延伸部的侧壁,两个行李舱加强杆的另一个的顶端连接至所述右侧围总成的第二延伸部的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交叉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行李舱加强杆之间设置有间隙或者连接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包括:
后横梁下方加强件;以及
后横梁上方加强件,其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下方加强件的上方。
CN202223086995.7U 2022-11-17 2022-11-17 后车身结构 Active CN2185944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86995.7U CN218594435U (zh) 2022-11-17 2022-11-17 后车身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86995.7U CN218594435U (zh) 2022-11-17 2022-11-17 后车身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94435U true CN218594435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406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86995.7U Active CN218594435U (zh) 2022-11-17 2022-11-17 后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944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8688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RU2550401C2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EP1741619B1 (en) Underbody structure of sliding-door vehicle
KR101509783B1 (ko) 자동차의 도어 구조
US20170233007A1 (en) Integral type hot-stamping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applying the same
EP2058212A1 (en) Vehicle equipped with passenger frame having small height from ground
JP5346799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10015344B (zh) 车身结构
JP2019171934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857412B2 (ja) 車両前部の補強構造
CN212685735U (zh) 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JP4764035B2 (ja) 自動車パネル構造体
JPH0930452A (ja) 自動車用サイドシル補強構造
CN213534875U (zh) 一种重型特种车用四开门驾驶室
CN111137363B (zh) 驾驶室地板钣金总成及重型卡车
CN201520343U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
JP2000318645A (ja) 車体構造
CN218594435U (zh) 后车身结构
JP2019189162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210591332U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
JP6237669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CN205186312U (zh) 汽车前地板结构
CN101708737B (zh) 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
JP4505781B2 (ja)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2001130450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