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94383U - 底盘支架及折叠车 - Google Patents

底盘支架及折叠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94383U
CN218594383U CN202223144144.3U CN202223144144U CN218594383U CN 218594383 U CN218594383 U CN 218594383U CN 202223144144 U CN202223144144 U CN 202223144144U CN 218594383 U CN218594383 U CN 218594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vehicle body
sub
frame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4414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普成龙
刘元财
张泫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4414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94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94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94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底盘支架及折叠车,底盘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子架,两个第一子架均与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绕第一方向转动连接,每个第一子架包括两个绕第一方向转动连接的连接杆,且两个连接杆的中一个与第一车体转动连接,另一个与第二车体转动连接。第二支架包括两个第二子架,两个第二子架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且一个第二子架与第一车体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另一个第二子架与第二车体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在承载物件的第二支架的下方增设第一支架,以在处于展开状态时通过第一支架对第二支架进行支撑,提高底盘支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折叠车的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底盘支架及折叠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载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盘支架及折叠车。
背景技术
可折叠的运输载具广泛应用于物品的托运以及其他类似需短途运输的领域,因其具有可折叠特性,从而可使其在不使用时可折叠收折而不占用空间,携带非常方便。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运输载具,其可折叠的结构设计往往导致结构强度减弱,进而造成运输载具的承载量减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底盘支架及折叠车,旨在提高底盘支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折叠车的结构强度。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底盘支架,应用于运输载具中,运输载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转动连接底盘支架。底盘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子架,两个第一子架均与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绕第一方向转动连接,每个第一子架包括两个绕第一方向转动连接的连接杆,且两个连接杆的中一个与第一车体转动连接,另一个与第二车体转动连接,其中,与第一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杆相互搭靠,与第二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杆相互搭靠。第二支架包括两个第二子架,两个第二子架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且一个第二子架与第一车体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另一个第二子架与第二车体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其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沿第一方向排布,且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有选择地同时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第一支架支撑第二支架。
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支架,在承载物件的第二支架的下方增设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中包括相互搭靠的连接杆,连接杆相互搭靠可以提高第一支架的支撑强度,同时在处于展开状态时通过第一支架对第二支架进行支撑,提高底盘支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底盘支架的结构强度。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与第一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杆和与第二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杆均沿第二方向排布,并被构造为能够选择性地呈交叉状态或层叠状态。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与第一车体中的两个连接杆及与第二车体的两个连接杆分别同时进行交叉,能够展开第一支架,通过将与第一车体中的两个连接杆及与第二车体的两个连接杆分别同时进行层叠,能够折叠第一支架,从而能够使第一支架有选择地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进而实现底盘支架的展开和折叠。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定义与第一车体中的两个连接杆以及与第二车体的两个连接杆从交叉状态转动到层叠状态的运动方向为第三方向,底盘支架还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被构造为当两个连接杆呈层叠状态时限制连接杆继续沿第三方向运动。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限位件在两个连接杆呈层叠状态时限制连接杆继续沿第三方向运动,能够使两个连接杆稳定地处于层叠状态,进而减少因两个第一支架在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之间产生摆动而产生与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的碰撞。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至少有两个,至少一个第一限位件与连接第一车体的连接杆连接,且向另一个连接杆凸伸,至少一个第一限位件与连接第二车体的连接杆连接,且向另一个连接杆凸伸。
上述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子架分别通过对应的限位杆卡设于限位槽内,能够同时限制两个第二子架的旋转,相比于限制一个第二子架的旋转,能够增强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维持展开状态的稳定性。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底盘支架还包括润滑件,润滑件位于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之间并均与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接触。
上述实施例中,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通过润滑件的润滑,能够降低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之间的摩擦,减少磨损,同时提高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相对运动的顺畅度,便于底盘支架的折叠与展开。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底盘支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被构造为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呈展开状态时,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限位配合,以维持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展开状态。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与第二限位件的限位配合而维持于展开状态,避免因缺乏限位而导致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使用时脱离展开状态。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包括限位块和限位杆,限位块与连接杆固定,且限位块沿第一方向的一端形成有限位槽,限位杆与第二子架固定,当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限位杆卡设于限位槽内。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限位杆卡设于限位槽内,限位杆能够限制限位块发生旋转,以限制两个第一子架在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上绕第一方向旋转,及限位块能够限制限位杆脱离限位槽,以限制两个第二子架在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上绕第二方向旋转,进而维持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展开状态。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限位块和限位杆均至少有两个,至少一个限位块与连接于第一车体的连接杆固定,至少一个限位杆与连接于第一车体的第二子架固定,至少一个限位块与连接于第二车体的连接杆固定,至少一个限位杆与连接于第二车体的第二子架固定,至少两个限位杆分别卡设于对应的限位块的限位槽内。
上述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子架分别通过对应的限位杆卡设于限位槽内,能够同时限制两个第二子架的旋转,相比于限制一个第二子架的旋转,能够增强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维持展开状态的稳定性。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定义第二支架从折叠状态转动到展开状态的运动方向为第四方向,第二支架还包括止挡件,止挡件与一个第二子架固定,且位于另一个第二子架沿第四方向的转动路径上,当第二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止挡件与另一个第二子架相抵顶,以限制第二支架继续沿第四方向运动。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一个第二子架上的止挡件设在另一个第二子架的转动路径上,能够限制该另一个第二子架继续转动,以限制两个第二子架继续展开,进而保持第二支架的展开状态。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车,折叠车包括第一车架、第二车架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底盘支架,两个第一子架均与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绕第一方向转动连接,一个第二子架与第一车架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另一个第二子架与第二车架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具有底盘支架的运输载具处于展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具有底盘支架的运输载具处于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底盘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二子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第一子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具有底盘支架的折叠车处于展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运输载具; 100、底盘支架; 10、第一支架;
11、第一子架; 111、连接杆; 20、第二支架;
21、第二子架; 22、止挡件; 30、第一限位件;
40、第二限位件; 41、限位块; 411、限位槽;
42、限位杆; 50、润滑件; 60、连接件;
61、连接部; 62、限位部; 200、第一车体;
300、第二车体; 2000、折叠车; 400、第一车架;
43、通孔; 500、第二车架; 600、围挡件;
700、操纵件; 71、操纵部; 72、夹持部;
721、夹持槽; a、第一方向; b、第二方向;
c、第三方向; d、第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可折叠的运输载具广泛应用于物品的托运以及其他类似需短途运输的领域,因其具有可折叠特性,从而可使其在不使用时可折叠收折而不占用空间,携带非常方便。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运输载具,其可折叠的结构设计往往导致结构强度减弱,进而造成运输载具的承载量减弱。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底盘支架,应用于运输载具中,运输载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转动连接底盘支架。底盘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子架,两个第一子架均与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绕第一方向转动连接,每个第一子架包括两个绕第一方向转动连接的连接杆,且两个连接杆的中一个与第一车体转动连接,另一个与第二车体转动连接,其中,与第一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杆相互搭靠,与第二车体连接的两个连接杆相互搭靠。
第二支架包括两个第二子架,两个第二子架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且一个第二子架与第一车体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另一个第二子架与第二车体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其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沿第一方向排布,且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有选择地同时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第一支架支撑第二支架。
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支架,在承载物件的第二支架的下方增设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中包括相互搭靠的连接杆,连接杆相互搭靠可以提高第一支架的支撑强度,同时在处于展开状态时通过第一支架对第二支架进行支撑,提高底盘支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折叠车的结构强度。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的一实施体提供一种底盘支架100。应用于运输载具1000中,以提高运输载具1000的结构强度。运输载具1000包括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底盘支架100转动连接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以折叠于或展开于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之间。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均用以围挡底盘支架100上的物件,同时为推拉运输载具1000提供着力点。
其中,运输载具1000可以是手推车、转运车、沙滩车、露营车、平板车或仓储车。可以理解的,运输载具1000还可以是婴儿车、购物车、助行椅等可折叠的载具。本申请以露营车为例,当展开露营车时,通过手持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使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相互远离,以展开底盘支架100,当折叠露营车时,通过手持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使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相互靠近,以将底盘支架100折叠于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之间。
请参阅图1和图3,底盘支架100包括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第一支架10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子架11,两个第一子架11均与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绕第一方向a转动连接。每个第一子架11包括两个绕第一方向a转动连接的连接杆111,且两个连接杆111中的一个与第一车体200转动连接,另一个与第二车体300转动连接。其中,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相互搭靠,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相互搭靠。其中,第一方向a为运输载具1000的高度方向,第一方向a与第二方向b垂直。
第二支架20包括两个第二子架21,两个第二子架21相互靠近的端部绕第二方向b转动连接,且一个第二子架21与第一车体200绕第二方向b转动连接,另一个第二子架21与第二车体300绕第二方向b转动连接。
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沿第一方向a排布,且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均有选择地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当第一支架10处于完全展开的状态时,第二支架20也处于完全展开状态,当第一支架10处于完全折叠的状态时,第二支架20也处于完全折叠状态。当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均处于展开状态下时,第一支架10支撑第二支架20,第二支架20用以承载物件。
当底盘支架100从层叠状态转动到交叉状态的过程为:第一子架11中两个连接杆111分别在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一方向a旋转,并随着不断地旋转,第一子架11中两个连接杆111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直至停止旋转,以使大致呈U形的第一子架11转变成呈V形的第一子架11,以伸展第一子架11,进而展开第一支架10,此时请参照图1。
同时,大致平行第一方向a的第二子架21分别在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二方向b旋转,且两个第二支架20的连接处沿第一方向a逐渐向第一支架10靠近,直至第二支架20接触第一支架10,进而完全展开第二支架20,此时请参照图1。
当底盘支架100从交叉状态转动到层叠状态的过程为:第一子架11中两个连接杆111的连接杆111分别在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一方向a旋转,并随着不断地旋转,第一子架11中两个连接杆111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直至停止旋转,以使大致呈V形的第一子架11转变成呈U形的第一子架11,以收纳第一子架11,进而实现第一支架10的折叠,此时请参照图2。
同时,在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上的第二子架21分别绕第二方向b旋转,且两个第二支架20的连接处沿第一方向a逐渐远离第一支架10,直至两个第二支架20大致平行第一方向a,进而实现第二支架20的折叠,此时请参照图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分别与连接杆111铰接,以使连接杆111在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一方向a转动。
作为示例性的,连接杆111的端部形成一沿第一方向a设置的转筒(未标号),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上设有沿第一方向a设置的转轴(未标号),该转筒可转动地套设于该转轴上,以使连接杆111通过该转筒和该转轴的配合在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一方向a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和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均沿第二方向b排布,并被构造为能够选择性地呈交叉状态或层叠状态。通过将与第一车体200中的两个连接杆111及与第二车体300的两个连接杆111分别同时进行交叉,能够展开第一支架10,通过将与第一车体200中的两个连接杆111及与第二车体300的两个连接杆111分别同时进行层叠,能够折叠第一支架10,从而能够使第一支架10有选择地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架10处于折叠状态时,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和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分别大致平行第二方向b,且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之间相对应的面及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之间相对应的面进行贴合,以使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及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分别沿第一方向a进行层叠。当第一支架10处于展开状态时,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及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分别大致呈X形,以使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和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之间呈交叉状态。
请参照图1和图3,定义与第一车体200中的两个连接杆111以及与第二车体300的两个连接杆111从交叉状态转动到层叠状态的运动方向为第三方向c,底盘支架100还包括第一限位件30,第一限位件30被构造为当两个连接杆111呈层叠状态时限制连接杆111继续沿第三方向c运动。
在第一支架10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第一支架10易在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之间产生摆动,进而导致两个第一支架10易与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产生碰撞。因此,通过第一限位件30在两个连接杆111呈层叠状态时限制连接杆111继续沿第三方向c运动,能够使两个连接杆111稳定地处于层叠状态,进而减少因两个第一支架10在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之间产生摆动而产生与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的碰撞。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30至少有两个,至少一个第一限位件30与连接第一车体200的连接杆111连接,且向另一个连接杆111凸伸,至少一个第一限位件30与连接第二车体300的连接杆111连接,且向另一个连接杆111凸伸。通过至少两个第一限位件30,能够增加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和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处于层叠状态的稳定性,进而避免因两个第一支架10在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之间产生摆动而产生与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的碰撞。
在一实施例中,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一个连接杆111在远离第一车体200的一侧壁设有第一限位件30,且该第一限位件30沿第一方向a向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另一个连接杆111延伸,以在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呈层叠状态时通过第一限位件30的阻挡限制该另一个连接杆111继续沿第三方向c运动。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在远离第二车体300的一侧壁设有第一限位件30,且该第一限位件30沿第一方向a向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另一个连接杆111延伸,以在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呈层叠状态时通过第一限位件30的阻挡限制该另一个连接杆111继续沿第三方向c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在远离第一车体200的一侧壁均设有第一限位件30,且该第一限位件30设于靠近第一子架11中两个连接杆111之间的连接处,以便于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之间能够相互限制,进而稳定地将连接杆111限制于层叠状态。与第二车体3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均设有第一限位件30,具体结构参考与第一车体200连接的两个连接杆111中的第一限位件30,在此不作详述。
由于,在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第一子架11在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一方向a旋转的自由度及两个第二子架21在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二方向b旋转的自由度均未被限制,导致实际过程使用中两个第一子架11容易在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一方向a旋转及两个第二子架21在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二方向b旋转,进而导致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无法持续保持展开状态,影响使用。例如,在移动未装载物件的运输载具1000过程中,若运输载具1000突然减速,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会在惯性作用下短暂地脱离展开状态,随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恢复展开状态,多次重复后容易损坏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
因此,请参照图3,底盘支架100还包括第二限位件40,第二限位件40被构造为当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均呈展开状态时,与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限位配合,以维持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的展开状态。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通过与第二限位件40的限位配合而维持于展开状态,避免因缺乏限位而导致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在使用时脱离展开状态。
请参照图3、图4和图5,第二限位件40包括限位块41和限位杆42,限位块41与连接杆111固定,且限位块41沿第一方向a的一端形成有限位槽411,限位杆42设置于第二子架21。当第一支架10与第二支架2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限位杆42卡设于限位槽411内,使得限位杆42和限位块41能够相互限制,即限位杆42通过卡设于限位槽411内防止限位杆42脱离限位槽411,进而防止限位杆42与限位块41分离,以及限位块41通过限位槽411设于限位杆42,使得限位块41难以在限位杆42上旋转。通过将限位杆42卡设于限位槽411内,限位杆42能够限制限位块41的旋转,以限制与限位块41连接的连接杆111的旋转,进而限制两个第一子架11在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一方向a旋转,以及限位块41能够限制限位杆42脱离限位槽411,以限制两个第二子架21在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二方向b旋转,从而维持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的展开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块41固定于连接杆111朝向第二子架21的一侧,且限位槽411开设于连接杆111朝向第二子架21的一侧,限位杆42固定于第二子架21朝向连接杆111的一侧,以便在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杆42能够卡设与限位槽411内。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块41和限位杆42均至少有两个。至少一个限位块41与连接于第一车体200的连接杆111固定,至少一个限位杆42与连接于第一车体200的第二子架21固定,以使连接于第一车体200的第二子架21上的至少一个限位杆42能够卡设于连接于第一车体200的连接杆111上的至少一个限位块41的限位槽411内。至少一个限位块41与连接于第二车体300的连接杆111固定,至少一个限位杆42与连接于第二车体300的第二子架21固定,以使连接于第二车体300的第二子架21上的至少一个限位杆42能够卡设于连接于第二车体300的连接杆111上的至少一个限位块41的限位槽411内。
两个第二子架21分别通过对应的限位杆42卡设于限位槽411内,能够同时限制两个第二子架21的旋转,相比于限制一个第二子架21的旋转,能够增强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维持展开状态的稳定性。
请参照图3,底盘支架100还包括润滑件50,润滑件50位于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111之间并均与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111接触。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111通过润滑件50的润滑,能够降低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111之间的摩擦,减少磨损,同时提高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111相对运动的顺畅度,便于底盘支架100的折叠与展开。
在一实施例中,润滑件50可以是润滑镀层,也可以是润滑片,只要能够降低两个相互搭靠的连接杆111之间的摩擦即可。
参照图1、图3和图4,定义第二支架20从折叠状态转动到展开状态的运动方向为第四方向d,第二支架20还包括止挡件22,止挡件22与一个第二子架21固定,且位于另一个第二子架21沿第四方向d的转动路径上。当第二支架20处于展开状态时,止挡件22与另一个第二子架21相抵顶,以限制第二支架20继续沿第四方向d运动。通过一个第二子架21上的止挡件22设在另一个第二子架21的转动路径上,能够限制该另一个第二子架21继续转动,以限制两个第二子架21继续展开,进而保持第二支架20的展开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止挡件22为止挡杆,止挡杆沿第二方向b固设于一个第二子架21。当第二支架20处于展开状态时,该第二子架21中止挡杆位于该第二子架21和第一支架10之间,且该第二子架21中止挡杆的一部分接触另一个第二子架21靠近第一支架10的一侧,以抵顶另一个第二子架21,进而阻挡第二支架20继续沿第四方向d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分别与第二支架20铰接,以使第二支架20在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上绕第二方向b转动。
参照图3,底盘支架100还包括连接件60,第二支架20通过连接件60与第一车体200和第二车体300铰接。
连接件60包括连接部61和限位部62,连接部61固定于第一车体200或第二车体300,第二支架20与连接部61转动连接,以便第二支架20在连接部61上绕第二方向b转动。限位部62与连接部61连接,且位于第二支架20沿第四方向d的转动路径上,当第二支架20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部62抵顶第二子架21,以限制第二支架20继续沿第四方向d运动,进而保持第二支架20的展开状态。
请参照图6,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车2000,折叠车2000包括第一车架400、第二车架5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底盘支架100,两个第一子架11均与第一车架400和第二车架500绕第一方向a转动连接,一个第二子架21与第一车架400绕第二方向b转动连接,另一个第二子架21与第二车架500绕第二方向b转动连接。
参照图6,折叠车2000还包括围挡件600,第一车架400和第二车架500均设有通孔43,围挡件600穿设于第一车架400的通孔43和第二车架500的通孔43。围挡件600用以围挡第二支架20上的物件,防止因第二支架20上的物件产生摇晃或倾倒而掉落折叠车2000外。
在一实施例中,围挡件600为杆件,杆件与第一车架400的通孔43和第二车架500通孔43为间隙配合,使得第一车架400和第二车架500通过对应的通孔43相对杆件移动,以便于第一车架400与第二车架500之间能够相对移动。
参照图6,折叠车2000还包括操纵件700,操纵件700包括操纵部71和夹持部72,操纵部71沿第二方向b转动连接第一车架400,夹持部72设置于第一车架400,夹持部72设有夹持槽721,夹持部72通过夹持槽721固定操纵部71。当移动折叠车2000时,可通过操纵部71拉动或推动折叠车2000,当收纳折叠车2000时,将操纵部71卡设于夹持部72的夹持槽721内,能够将操纵部71固定于第一车架400,便于折叠车2000的折叠。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之内。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底盘支架,应用于运输载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载具有与所述底盘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底盘支架包括:
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子架,两个所述第一子架均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绕第一方向转动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子架包括两个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连接的连接杆,且两个所述连接杆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车体转动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二车体转动连接,其中,与所述第一车体连接的两个所述连接杆相互搭靠,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的两个所述连接杆相互搭靠;
第二支架,包括两个第二子架,两个所述第二子架绕第二方向转动连接,且一个所述第二子架与所述第一车体绕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子架与所述第二车体绕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有选择地同时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当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第一支架支撑所述第二支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支架,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车体连接的两个所述连接杆和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的两个所述连接杆均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并被构造为能够选择性地呈交叉状态或层叠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支架,其特征在于,定义与所述第一车体中的两个所述连接杆以及与所述第二车体的两个所述连接杆从交叉状态转动到层叠状态的运动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底盘支架还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被构造为当两个所述连接杆呈层叠状态时限制所述连接杆继续沿所述第三方向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至少有两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限位件与连接所述第一车体的所述连接杆连接,且向另一个所述连接杆凸伸,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限位件与连接所述第二车体的所述连接杆连接,且向另一个所述连接杆凸伸。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支架还包括润滑件,所述润滑件位于两个相互搭靠的所述连接杆之间并均与两个所述相互搭靠的所述连接杆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支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被构造为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呈展开状态时,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限位配合,以维持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展开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限位块和限位杆,所述限位块与所述连接杆固定,且所述限位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杆与所述第二子架固定,当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限位杆卡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和所述限位杆均至少有两个,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块与连接于所述第一车体的所述连接杆固定,至少一个所述限位杆与连接于所述第一车体的所述第二子架固定,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块与连接于所述第二车体的所述连接杆固定,至少一个所述限位杆与连接于所述第二车体的所述第二子架固定,至少两个所述限位杆分别卡设于对应的所述限位块的所述限位槽内。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支架,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二支架从折叠状态转动到展开状态的运动方向为第四方向,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与一个所述第二子架固定,且位于另一个所述第二子架沿所述第四方向的转动路径上,当所述第二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止挡件与另一个所述第二子架相抵顶,以限制所述第二支架继续沿所述第四方向运动。
10.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包括第一车架、第二车架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支架,两个所述第一子架均与所述第一车架和所述第二车架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子架与所述第一车架绕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子架与所述第二车架绕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连接。
CN202223144144.3U 2022-11-25 2022-11-25 底盘支架及折叠车 Active CN218594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44144.3U CN218594383U (zh) 2022-11-25 2022-11-25 底盘支架及折叠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44144.3U CN218594383U (zh) 2022-11-25 2022-11-25 底盘支架及折叠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94383U true CN218594383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409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44144.3U Active CN218594383U (zh) 2022-11-25 2022-11-25 底盘支架及折叠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94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3197B2 (en) Folding transport cart
US10426265B2 (en) Convertible vehicle having a transportation mode and a fixation mode
EP3611073A1 (en) Folding chassis for manually driven carrier vehicles
CN218594383U (zh) 底盘支架及折叠车
US4619464A (en) Portable type of foldable luggage cart
JPH08282503A (ja) 折りたたみカートに組み合わせる取り付け可能部材
AU2022222513A1 (en) Personal shopping cart
JP3157202U (ja) 運搬台車
KR102012184B1 (ko) 접이식 쇼핑카트
CN107472721B (zh) 折叠集装箱
CN220163971U (zh) 运载装置
CN212828617U (zh) 搬运设备用的多重折叠机构及载物爬楼机
JPH0411558A (ja) 自動車格納式手押し台車
CN221114038U (zh) 可折叠的儿童手推车
CN212386523U (zh) 笼车
JPH1143047A (ja) 正・背面枠を並立状態に折畳み自在な運搬台車
CN217456036U (zh) 一种折叠车
CN211417288U (zh) 筒状物输送台车
JP4747372B2 (ja) 手で動かされる車特にゴルフカート用支持架台
JPH057894Y2 (zh)
JP2000168564A (ja) 折畳み台車
JPH1076956A (ja) 物品搬送具
CN114906194A (zh) 一种折叠车
JP2023007258A (ja) 折畳み式台車
JPH0754108Y2 (ja) 荷物搬送用支持輪付コンテナの連結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